王蕙玲
她是那个冗长而凄婉的故事里最美的主角。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过康桥的夜雾。她袭一身白衣,在清凉的水边,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殿,虔诚晚祷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安稳的岁月静好。读她的诗,念她的文,看她的容颜,听她的故事。在温润背后触摸一丝荒凉,在沉静之中品味一缕幽思。
王蕙玲
走过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是你要流连驻足的一块里程碑;走过女性书写的流域,张爱玲不是大河,是彼岸;走过中国最黑暗的年代,张爱玲在黑暗中点灯,从沦陷区里发声。她生于上海,十里洋场孕育了她的独特才华;她隐逝美国,客死异张,尘归大海;她的故事仍未完。所以,她从海上来,来说她自己的故事。
王蕙玲
公视文学大戏《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剧本书继《人间四月天》之后,编剧王蕙玲最新力作王蕙玲以创作者的以她一贯深情的笔,走访张爱玲的情爱与创作旅途,除了飞往美国开始搜集张爱玲的资料,包括到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查阅张爱玲美国作家情人瑞荷的日记手稿,从模糊的亲笔笔墨中比对出张爱玲旅美的可能样貌,还采访张爱玲生前多位亲友。对于这本《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剧本书,王蕙玲认为:传记贵在真实,是人生的行脚,生命的余音,‘文有所本’是传记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创作不能大于事实,资料不能凌驾人。然而任何表达都涉及思惟,戏剧本身又是另一种独特的思惟模式。它以写实演真的方式,要求把所有的过去,以第一时间发生的状态,模拟一遍,它要求实时临场的经验,它不容许……亦……或……它只能‘是’。导演丁亚民说:不同于坊间许多张爱玲传记,王蕙玲不企图从张爱玲的生平去解析张爱玲的作品,也不企图来诠释或界定张爱玲。她只是,以同是创作者的经验,去理解及感动另一个创作者的生命。从凡人里看出不凡之处,便是《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的企图。一九九五年在美国过世的张爱玲,多年来以她灵犀的心眼张看这个世界,却不能躲开无数读者渴望要看张。王蕙玲说:我与导演与演员共同努力的是钻进张爱玲的生命,以她的眼睛看人世,以她的滋味为滋味,以她的哭为哭,笑为笑。最后王蕙玲还说:我的老板徐立功,经常在我北美夜深人静的时候打电话给我,用他一惯嘎哑的嗓音不疾不徐的揶揄一句:张爱玲睡了吗?我在敲破了脑袋脚底板还不作响的时候(注:张赞美胡兰成聪明说他敲敲脑袋脚底板都会响),也常想打通电话去问一句:张爱玲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