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季羡林
《我的人生感悟》内容侧重于人生二字,以指导当今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美好的人生理想。全书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将季老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与智慧箴言集于一书,这些文章里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思索、长者的淡薄磊落、智者的睿智明悟,这些文章里我们能读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在这本书中始终贯穿着季老对世事人生的深情。这些文人散文无论是回忆往事、记述师友,还是写物抒情、感时言志,篇篇都洋溢着至深的真情,字字都流露出推敲的匠心,因此感人肺腑。
季羡林
本书集选文的标准本着不选择翻译作品和散文杂文类文章,也不选一般的序言和跋语,而是着力展示季老的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精选地长期研究的印度古代语言吐火罗文、印度古代历史和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糖史等精彩篇什,以及涉及众多新兴学科的中印文化流史、中西文化之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化理论、德国及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的论著,尤其是选入了相当数量的新著,使《季羡林学术精粹》更有理论新意和考辨价值。季羡林先生研究的具本学科领域如印度佛教语言学,应该说是比较冷门的专业。在这方面已经有我部学术传记阐释其思想,在本书序言中我不再述,而仅仅想阐明全球化中东文学思想文化研究的意义,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学术创新的价值。我想,这也是季羡林先生晚年最终的考重点之所在。
季羡林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不书讯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季羡林
为了回顾自己的百年人生,给世人一个最终的交代,季羡林先生邀请蔡德贵教授协助季羡林先生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真实的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本书版本几乎原样保持了季羡林先生的谈话,仅对部分重复谈及的内容进行了删减。讲述了家庭生活中与婶母、夫人彭德华相处的细节,留德期间与伊姆加德的交往经过,以及人们非常关注的与前后几位秘书的交往经过。那些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你想知道的,你没有想到的,都在其中。
季羡林
本书主要介绍佛教在印度的形成及发展状况,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及语言问题,佛教传入中国及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印在佛教方面的相互学习和彼此交流。
季羡林
☆ 这是一部季羡林先生关于修身养性、培养心智的著作,由季羡林研究所精心选编,季羡林得意弟子蔡德贵教授、钱文忠教授联袂推荐。☆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和谆谆教诲,饱含长者的生活智慧。☆ 市面唯一关于季羡林谈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的文集;分别以修养、品质、心态和爱国为主题,纲领分明,风格统一,可谓当代中国人最需要的素质教育读本;☆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从季老的修身经验中获取指导个人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高素质的人、好心态的人。终其一生,季羡林先生勤于修身养性,保持内在平和,为人处事、工作生活无不豁达得体。提起季老的品德修行,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有感于此,编者特地搜集遴选季羡林先生关于修身养性、培养心智的文章,集结成册,供品读。
季羡林
主要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轮恐惧》《一条老狗》《追忆李长之》《我的童年》《北京忆旧》等文章,语言生动,内容详实。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的十堂人生课, 浓缩生命的真谛。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书写人生智慧的文章,共分十讲:第一讲,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第二讲,做真实的自己;第三讲,不完满才是人生;第四讲,人间自有真情在;第五讲,一寸光阴不可轻;第六讲,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第七讲,容忍是一种美德;第八讲,怡情养性自怡然;第九讲,人到无求品自高;第十讲,养生无术是有术。
季羡林
《清华园日记》是乃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日记,是70年前季先生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系作者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的记录,构成了《清华园日记》独特的价值。
季羡林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季羡林
《季羡林作品精选》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正如季先生所追求的那样: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真即其散文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实即他的散文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如同他一生经常穿在身上的蓝色中山装一样,形成了其散文的独特风格。《季羡林作品精选》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季羡林
民国的星空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那个年代涌现出一批或迂或痴或狂的民国先生,他们以士为守,以雅为基,他们迥然于当今的风度、胸襟、学识和情趣,穿越历史,透过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扑面而来。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回忆同时代恩师故交的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君子隆师而亲友;第二辑,留得枯荷听雨声;第三辑,平生风义兼师友。
季羡林
该书主要以故乡和亲人、北京记忆、流年感悟、 一寸光阴不可轻为主题,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我和北大》《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如何利用时间》等四十余篇散文。语言真切,充满真情实感。
季羡林
季羡林,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本书收集了作者在2000年所写的除了《龟兹焉耆佛教史》以外全部散文、杂文、序等等文章。
季羡林
该书主要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品德篇、心态篇、处事篇、读书治学篇等四十余篇散文,主要介绍了先生在生活当中的一些看法和认识。观点深刻,对当今的青少年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季羡林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人都有的感觉。跟季羡林看花开花落,品世事沧桑。全新选本,季羡林最深情、最感人的文章尽在此书,读者无不动容。故园之情,父母之思,痛悼师友,忆往述怀……朴素的笔调抒写百岁老人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
季羡林
本书是季羡林自德国回到祖国、受聘为北大教授并在北大组建东语系这一时期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的原始材料。先生生前发表的一些怀念性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人与事,比如与陈寅恪、胡适、汤用彤、梁实秋、邓广铭、臧克家、李长之等人的交往,在这本日记中都可得到印证。虽然只是短短一年多时间的日记,但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很多方面,比如个性率真、节俭、勤学苦读、尊师重道、待人真诚、作息规律,等等。从中可以看出一个真实、鲜活、朴厚的季羡林。
季羡林
清华毕业,北大执教,清华清新俊逸的气质与北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在季羡林先生身上水乳交融。本书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初入清华时生命痕迹的真切记录,更有在北大几十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从青年到老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 本书文字是作者流自心田的汩汩之泉,读者从中不仅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八十多年前的活的清华,更能领略季羡林先生从学子到教授的丰富深邃的内心世界。
季羡林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至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计20多万字。书中有他的人生各阶段回忆,也有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季羡林平时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等问题,书中收录了多篇有关这些内容的文章。
季羡林
主要收录有季羡林先生的《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师生之间》《在兄弟们中间》《佛山心影》《我和东坡词》等文章,语言生动,内容详实。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可读性都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