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眠
一
我躺在沙发上,边吃江米条边想耕介,想着耕介的手指、头发,还有走路的样子。
江米条清脆地在口中吱咯咯吱碎掉,吃了一半后我起身拿皮筋把袋子系上,从冰箱里取出牛奶喝。
我不喜欢夏天。夏天,总会想起那些无所谓的事。无所依傍的、感伤的,而且可笑的事。
每当发生浦肯野现象[1] ,我的心情都会变得奇怪。那种心情介于怀念和焦躁之间,似乎能想起特别久远的事,却又想不起来。
父母曾经大吵过一架。那时我还没上小学,在门口哭着紧紧抱住妈妈的腰,但爸爸硬把我拽了下来,妈妈穿上外出的鞋子出了门。我奔上二楼,扑在被子堆上大哭,几乎要把五脏六腑都吐出来般号啕大哭。哭够了,声音也完全嘶哑了。我疲惫地抬起沉重的脑袋,房间里有些灰暗,寂静无声。我孤零零地摊开腿坐在榻榻米上,眼睛微肿,望向窗外。整个小镇都是一望无垠的蓝色,那空气、那情形让我大吃一惊,小心翼翼地伸出手。一碰到空气,似乎指尖都被染成了蓝色。带着无依无靠又焦躁的心情,我的手一直伸向窗外。
据说这种蓝色的傍晚叫作浦肯野现象。在驾校里学过,这时视野会模糊,所以要分外小心。
这话说来奇怪,但是我看到了妈妈坐电车的情形。穿着浅蓝色套装的妈妈用车站的公用电话打完电话,买了速冻橘子,坐上开往东京的快速列车,旁边坐着位胖胖的老奶奶。不知为何,在记忆里我的视点位于上方,我轻飘飘地飞在空中,目送着电车远去。然而那段记忆特别鲜明,我清楚地记得妈妈垂着头,侧脸很悲伤。
之后父母很快就和好了。后来听说我当时精神恍惚了一个小时,爸爸担心地叫来了医生。
不知是不是因为那段回忆,浦肯野现象总让我有些伤感。
同耕介分手一个月了。耕介是位诗人,出了两本诗集,却根本没有大卖。非但如此,我在书店都没见过耕介的书。
“书一次印多少?”有一次我问。
耕介回答:“初版一千本。”又补充说是自费出版。他那一千本诗集到底散落在何处呢,我真的很费解。
我和耕介在一起生活了半年,耕介爱我,我也爱他,我觉得那是单纯的爱。相遇后我们立刻凭直觉理解了对方、爱上了对方。
“实际上很像野鹿的交配啊。”
过了很久,耕介这么说。
我们经常在一家叫“木棉屋”的酒馆约会。木棉屋位于涩谷的后街,是一家又便宜又好吃的小店。我们在那里小口喝着冰过的日本酒聊天,能待上好几个小时。耕介小时候想当寿司店的老板,中学时打篮球把鼻骨打裂了,这些都是在那家店里知道的。耕介平时不爱说话,但喝点酒就有些饶舌,我得以对宫泽贤治、弥尔顿,以及北原白秋和普雷维尔了如指掌。我觉得耕介也清楚离婚诉讼中孩子的处境和现状(这是我毕业论文的题目)。
耕介从没说过他的妻子,他并不是想隐瞒已婚的事。对我们的恋情来说,他有没有妻子都无所谓。这话也许听起来很傲慢或随便。但世上的确存在只能如此相爱的人。
第一次去耕介公寓玩的时候,那个房间井井有条得甚至煞风景,无论从哪儿看都没有家的气息,所以当他说“我老婆现在不在家”时,我有些错愕。
“哦?她在哪儿?”
“长野,回娘家了。”
“哦。”我又说了一遍,话题就此打住。
“你离合器踩得不好啊。”教练在副驾驶座上说,“不能再流畅些吗?其实我很想用手按你的腿靠感觉来教你踩离合器。不过要是这么干的话,会啪唧挨你一巴掌吧。有时候就有这样的人哪,莫名其妙地误会别人。我这边明明是出于好意。哈哈哈哈。”
教练声音空洞。这人特别能说。
信号灯变成红色。踩下离合器和刹车,挂到低挡。“哦,这次刹车不错,先用发动机制动,然后慢慢踩两下脚刹。会很轻松地静静停下来。嗯,你只有刹车做得挺好。”
我含混地笑笑,附和了一声。冷气开得那么足,教练还是满头大汗,一直用皱巴巴的手帕不停地擦脸。
和你分手的话,我要去考驾照。我这么说的时候,耕介说“别这样”。那是初夏,我扑通坐到床上,喝着耕介沏的抹茶。午后的风从窗外沙沙吹来,耕介在床上看书,我们一天中大半的时间都如此在床上度过。
我问:“你知道特蕾西·查普曼那首《快车》吗?”
耕介仍旧埋头看书,回答说不知道。我把茶杯放到地板上,钻上床,堵住了耕介的嘴唇,让起泡的嫩绿液体滑进去。
“喂,打方向灯!左转啊,左转!”被焦躁的声音催促着,我在十字路口左转,驾校的大楼立时出现在眼前。
“嗯,先给你盖个章吧。”停下车,教练擦着汗说,“踩离合器要注意啊。”
“好。”
“剩下的基本都还好,最主要的还是得熟练。”
“好。”
说完“谢谢您”,我下了车。盛夏的骄阳射向头顶。
我在大厅的自动售货机买了冰咖啡,坐在沙发上喝。冰冰的,嗓子很舒服。暑假期间驾校学员爆满,占据一角的电视里正在转播高中棒球赛,周围聚集了很多人。
在电脑上预约完下次练习后,有人捅了下我的肩膀,是阿彻。这男孩个子高得吓人,晒得黝黑的肌肤同橙色的Polo衫很相配。
“你好!”阿彻说,“我觉得可能是你,但想要是认错人就窘了。幸好没搞错。”
看着阿彻笑逐颜开的面庞,我想这男孩一定很讨女孩子喜欢。
正值梅雨期,下雨的清晨电话响了,耕介接了电话。我身上裹着被单正睡得迷迷糊糊,朦胧中听到耕介说“那我等你”,然后挂了电话。耕介回来时双脚冰凉,我翻了个身,听到他点上烟说:“下周,我老婆说要回来。”
我没说话。混杂着雨声,自行车停下的吱吱声传来,我围上被单奔向窗口,看到总来收钱的送报生从盖着塑料布的车筐里抽出一份报纸,便打开窗户。“送报纸的!”
男孩抬起头,在雨中眯着眼睛看我。
“干什么?”
“麻烦你上来一下,有事!马上就完,二楼最边上,二零七!”
我喊完后关上窗,拨开沾在脸上的头发。耕介无奈地熄了烟。
送报生很快就来了。门铃响起,打开门,他站在那儿,黑色的雨衣上还滴答着水。
“进来,把门关上。”
男孩乖乖按我说的做了。
“喂,说‘你别走’!”我冲卧室喊道。
“是跟送报纸的说,还是跟你?”
耕介连肩膀都用被单裹着走了出来,样子很滑稽。
“当然是跟我。”我说。
“喂,男人通常不是只围下面吗?你这样像个晴天娃娃。”
耕介似乎毫不介意,仅仅“哦”了一声。
“说‘你别走’!”
我又重复了一遍,但耕介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很为难地注视着我。
我光着脚走到门口,用力吻了一下送报生,吻得很痛。他的面颊被雨淋湿,凉凉的,嘴唇却很干。
“这是聚会的邀请函。今晚,嗯,七点可以吗?带上女朋友来吧!”
看着傻傻站着的送报生,我心想他再惊慌失措些多可爱啊。
“一定要来啊!”我甜甜地笑着。
“你说的事,就是这个?”
送报纸的男孩嘟囔着,眼神感觉像是在走廊罚站的不良中学生,直勾勾地盯着晴天娃娃般的男人和女人。他的名字就是彻。
那晚的聚会,阿彻没带女朋友,而是带来了弟弟。弟弟叫冬彦,我们一起吃外卖比萨,一起喝发泡苹果酒,没有卡拉OK设备,却热情洋溢地高唱《港口布鲁斯》和《船歌》。
耕介似乎特别喜欢冬彦,因为十六岁正上高二的冬彦是棒球队的队员。听说耕介以前也是棒球少年。我对棒球不感兴趣,但觉得冬彦的小寸头很不错,感觉很清爽。
“我们不像吧?”
阿彻问得很唐突。我回答:“是啊,完全不像。”
“你喜欢哪个?”
阿彻的表情似乎在调侃,目光却极其诚恳,让我感觉不能敷衍。
“谢谢你今天过来。”
我坦诚地说。这两个男孩要能永远记住今晚该多好啊!我觉得,他们是我和耕介这半年共同生活的天真无邪的见证人。
很热闹的夜晚。大家都只是微醺,很舒服。耕介和冬彦一直在聊棒球,我想象着像冬彦一样剃着寸头的十六岁的耕介,尽管面前的耕介已经三十二岁,有点肚子了。
“现在到哪个阶段了?”阿彻问我。他正坐在驾校旁边汉堡店的露天座位上,啃着照烧汉堡。
“第四阶段。”
我出神地看着年轻而食欲旺盛的阿彻回答,他的托盘上还摆着炸猪排汉堡。
“那你已经能开上普通的路了?”
“嗯。”
我把纸巾递给阿彻,他擦掉沾在嘴上的沙拉酱。
“阿彻你是来学摩托?”
“不,四轮汽车。我已经有两轮摩托的驾照了。”
“你没跟别人说你十七岁?”
“驾校可以从十八岁生日的前一个月开始上呀。”
说着他把学车单拿给我看。学车单是由驾校每小时盖一次章的白纸,类似考勤表,但他的是绿色的。他说只有十七岁的人是绿色的。
“你还在送报纸吗?”我把学车单还给他,问道。
“老爸要给我买车,我想至少自己付首付,所以除了送报纸也在打别的工。”
吃完照烧汉堡,阿彻喝了一口可乐,又缓缓吃起炸猪排汉堡来。
我在那儿只住了半年,没想到却有很多行李。毛巾或睡衣之类我都不喜欢借用别人的。连红茶和糖果这些无所谓的东西也统统塞进包里,因为耕介不可能买香草茶或彩虹软糖,这些东西都不能留下。我存在的痕迹,必须从这个家里完全抹掉。
阿彻是在我与耕介一起生活后开始送报纸的。他每个月来收钱时,看到是耕介的夫人付那三千一百元,究竟会怎么想呢?我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茫然地想。
喝呀唱呀一直闹到黎明,我收拾完行李已经过了八点。外面天色大亮,我注视着耕介的睡脸,不是很帅气,似乎有些疲惫,但我依然觉得可爱得不得了。我把面颊贴在耕介的胸口上,听着他心脏的跳动,然后轻轻在旁边躺下。但仅仅躺了十五分钟,我打算趁他睡着的时候离开,没钻进毛毯里。
那间卧室有两张一米二宽的床,但我一次都没在夫人的床上睡过,所以耕介不知不觉已经习惯在床的一侧睡。那天,耕介也只占了半张床,很憋屈地睡在左边。我在耕介床上右半边“我的地盘”上躺下,闭上眼睛感受近在咫尺的他。晴朗得几乎目眩的清晨,我没有那么悲伤。爱情的结束很悲伤,但我们之间的爱还完好地存在,所以我觉得没必要伤心。
“你弟弟好吗?”
我喝着香草奶昔问阿彻。
“嗯,很好。他在车站前的音像店打工。”
“音像店?南出口的?”
“嗯,我表哥开的。”
南出口的音像店总让人感觉颓废不堪,似乎现在还会卖些什么Candies组合、Pink Lady组合的唱片,很不起眼。在那种地方打工倒挺符合冬彦的感觉,我笑了笑。
“要想钓到女人,”阿彻忽然说,“听说在她和男人分手后是机会,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和之前一样,那语气听不出来是调侃还是认真。
“是啊,谁知道呢。”
我淡淡地笑了笑。这个男孩,有时会摆出一副成熟得吓人的表情。
我喝光了香草奶昔,拿着托盘起身,阿彻嘴里塞满了汉堡,含混不清地说“我骑摩托来的,送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