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七十年代知青(03)
第二天凌晨四点半, 许媛媛已经与郑海燕出发。
郑海燕用手电筒给许媛媛照亮前方的路,其实并不需要,前面有马灯。
一路上, 两人的怀里还揣着其余几人的信件还有钱,给他们要带一些日常用品。
四个小时以后,两人已经抵达松市。压根不是去台县, 许媛媛直奔松市。
到了松市, 也就九点不到。
许媛媛先去寄信, 各自都有信要寄, 每人一封。
顺带的许媛媛还买信纸与邮票, 可惜的是,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要等到十一月才开始发售。
等到那时候自己一定要来买,买上十几二十套。
“媛媛,咱要去哪儿?”
郑海燕没有主意, 依靠着许媛媛。
“走, 去南松市场。我刚才问了,那边有个政府开的旧货大店铺,家具啊什么的,都有。”
在邮局就问过了,嘴甜还舍得塞巧克力豆, 问到不少信息。
前世,原主很少来松市,也不是很了解松市。
“哦。我听你的,你说去哪儿我就去哪儿。”此时区别就体现了出来差距。
刚毕业的高中生,再有理想,再思想成熟,可终究见识还有胆量差穿越多世的许媛媛一些。
来到陌生的地方, 终究有些放不开还有害怕。
“海燕,咱先去南松市场那边。然后再去供销社大楼给她们几个买东西。”
“好。”
南松市场,有家大的旧货店铺。
两人进店铺,确实有不少的家具,当然大部分商品都是家具,也有旧的自行车。很少很少。
人家都标明了,每一处的,都是几成新,不用你挑三拣四。
想占便宜也不容易。
至于去废品收购站买,那都是瘸腿断裂的家具。
一张四方桌子,两个大炕柜,两个三角架,还有三把椅子。
都是五成新的家具,许媛媛自掏腰包买了一个堪比暖气的铁炉子,有烟囱伸出去的那种。
买回去,到冬天以后,不用烧炕,用铁炉子生火,屋子里暖暖的,还能用烧水壶全天烧热水。
就因为这个,还买了烧水壶,买了能放在生铁炉子上炒菜的锅,还有锅铲。
这些在旧货店铺都有,不需要工业票,但需要少量的粮票。
许媛媛大手一挥买了,装菜的大碗吃饭的小碗筷子也买了各自六个六双。
顺带的还买了一个碗柜,带锁的。
就这样,不耽搁时间,去供销社大楼买了生活用品,在对面的国营饭店买了馒头包子还有一盒红烧肉,两人就开始往红旗生产大队赶。
路上,马儿累的吭哧吭哧,许媛媛中途下车,给马儿喂了一颗丹药稍作休息,才让马儿恢复过来。
到家说时候,缩短了时间,白天看得见路,只花了三个小时就到了屯子里。
两位男生帮忙抬柜子,抬桌子,忙的不亦乐乎。
许媛媛见东西全部卸下,赶紧的驾着马车去了队委还车。
吃了丹药的马儿,生龙活虎,不见丝毫长途跋涉的疲惫。
去还马车,几位干部很满意,看来没有累着马儿。
“小米同志,你们那边如果以后还要用马车,就得提前知会一声。对了秋收以后的半个月马车除了交粮,可不能外借。
得好好休息,你们那边的同志要买什么大件的物件,最好明天后天就去乡公社或者县城买好,别等到时候再买。”
“好,我回去就告诉他们一声。还有,支书叔,队长叔,我想问问,我们这一批就六位知青,户口也转了过来。我们以后能养鸡吗,我们不外卖,就想养鸡下点鸡蛋,偶尔改善伙食。”
这事昨儿忘记问了,许媛媛马上问。
“养鸡啊,你们会养吗?”
支书好笑的很。
“会啊,我会啊。还有明年我还想抓一头小猪养呢,到年底也能换工分。”
“可以,你们一个屋算一家,可以养两只鸡,但不能多。知道吧,今年养不了吧?”
“能养,离过年还有好几个月呢,我想问哈,咱屯子里谁家有小鸡,我抓两只养,他们几个我也回去问问。”
“行,商量好,派个人来队委吱一声,带上钱哈。”
“嗯,谢谢。”
有了柜子,各自有一个,还带锁的,有啥物品,都各自有了地方可以搁放。
自买的碗柜也放在她们俩的屋子里,小小的屋子,放满了一半地方。
“哎呀,媛媛,海燕,你们这屋子一收拾已经有家的感觉了。”
潘清四下环顾,真还有家的味道。
炕上靠墙的那边,两头是放着炕柜,靠墙那,都糊满了报纸。
自己也仔细看了看四周,还是比较满意的,笑道,“今儿我给大家做好吃的。”
好吃的,几人来了劲,馋笑道,“什么好吃的呀?”
在炕上正撅着屁股铺炕的郑海燕,笑着说道,“媛媛在国营饭店买了红烧肉,还有媛媛说她带了有干的海鲜,给咱烧带鱼吃。”
几人变身吃货,金强高兴的直嗷嗷叫,“哦哦,带鱼,红烧肉,我都喜欢。我已经好久没有开荤了。”
脸上的笑容,怎么也收不住。
褚正亚也高兴的嘴都合不拢,大嘴咧的大大的。
除开郑海燕以外的两位女同学也乐的一直捂嘴偷笑。
也是开心的。
收拾好房间,买回来的碗筷全洗好,放在上面敞开的那一截,还有一截有两扇小实木门,带锁的,许媛媛把自己带来的海鲜全转移进去。
小虾米干,干带鱼还有一系列的干海鲜,全塞的满满当当。
最下面还有两格不带门的,一格放了酸豆角坛与自带的菜油。下面的上一格留着以后放粮食。
目前,没有第二批知青来,六人吃饭全在一起。
夜晚的知青院,热热闹闹,几人吃的满嘴流油。
“哎呀,这才是神仙日子。真舒服,多久没有吃肉了,今儿下乡了居然还能吃一顿肉。”
金强拍着刚刚鼓胀起来的小肚子,拍的啪啪响。
褚正亚戳牙花子,满意的喟叹。
“好了,咱们几人以后可得团结一心。以后互帮互助。”
郑海燕有了许媛媛一路上的念叨,对农村的生活有了一点点心理准备。
“那是,咱们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的,当然得互帮互助。”
几人纷纷表态。
……
已经开始劳作的几人,算是有了体会,真累。
中午,几人在地头吃着午饭,都是粗粮馒头,还有许媛媛炒的酸菜,在屯子里找人换来的。
在许媛媛是积极争取下,他们六人有了一块菜园,还养了六只鸡,一个屋两个人,算一家人,能养两只鸡,分到人一人一只。
养猪得等到明年春上 ,许媛媛已经找人定了两头小猪崽子,打算秋收以后,在后边盖个猪栏。
他们六人出钱一起养。
蹲在地头吃着午饭,补贴的粮食不多,没有在屯子里上工按照工分分的多。
必须省着吃,他们现在每顿都吃,但每顿都只吃个半饱。
省下的粮食,打算秋收的时候,狠狠的造。
现在油水吃的好,即便吃半饱,也不是很饿。还是能抗的住。
几人其实都不会做农活,前三天有人教他们,带着他们,现在三天新手期已过,没有人带,队里给他们分了任务,每天的任务干完,每人就要十个工分。
这可是满工分,开始肯定都做不到。
按照没有完成的扣,十天下来,每人每天有七个工分,倒是让屯子里的其他队员刮目相看。
红旗屯虽然一直没有知青来,可架不住支书,大队长他们常去公社县里开会,别的屯子里有知青,那些支书,大队长们说起屯子里的知青,大半都是摆脑袋。
一幅讨厌恨得要死的样子。
说的都是知青带给屯子里的坏处,没有一丝好处,听对了,覃支书他们也是怕啊。
可上面分给他们的知青又不能拒绝,只能面上欢喜的带回家。
可十多天相处下来,虽然知青们都是学生娃娃,没什么力气,做不来农活,可态度好,做事认真,教他们做事的几人都是屯子里最最精通农活的老把式。
老农民教的认真,学生娃娃们也学的认真,没有偷懒,不管学成了啥样,至少态度是好的。
半个月相处下来,下地做事也做的有模有样。
覃支书算是比较满意的,对知青的印象好了不少。
这群孩子们不闹腾,还不乱窜门。男知青也不乱撩屯子里的小姑娘,女知青们也不与屯子里的小伙子乱来,规矩都是蛮不错的。
屯子里的大部分人对六人的印象都不错。
傍晚时分,下工前,汪大队长前来通知几位知青,“小米,明天休息一天,在家里好好休息。后天开始秋收。”
“谢谢队长叔来通知,我们一定好好休息,争取秋收时不掉链子。”
许媛媛笑着说道。
“不错,态度是好的。继续保持。”汪大队长满意小米同志的保证。
许媛媛几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回走。
秋收开始。
早上第一缕阳光照亮大地,给知青划出来的那一片地方,六人的背上闪耀着闪亮的光芒。
天不亮 ,几人就开始出来割麦子。
等队员们下地的时候 ,他们已经割完了一亩多地。
“呀 ,学生娃娃们这是几点出来做事的?”
站在地头,一位老农讶异的自言自语。
“不错,不错,不错,是做事情的人。”
“对呀,不是那些懒死鬼。”
“我听我丈母娘他们屯子的
里的人说 ,他们那边的知青有几个是人憎鬼恨,又懒还事多,喜欢一天到晚的抱怨。”
“咱屯子里的几个知青现在看着倒是不错,都是实在人。”
“再看看,谁知道是不是做表面功夫的,过个一年半载再说 ?”有人也持不同意见,冷眼旁观。
在他们看来几位知青可能就是开始劲头足,后面会怎么样,谁能说的好。
第一天割麦子,几人还是弄了一手的血泡。
虽然做了十多天农活,手中也有过血泡和茧子,可今天还是起了血泡。
即便这样,大家都咬牙坚持着,一直到分给他们的地,全部割完,才下工。
第二天的任务,大队长已经划了出来。
如此循环,二十天,秋收才收完。
所有人累的不轻,可再累也欢喜,中途没有下雨,天气秋高气爽。
一边收割老人们一边晒,全部收割脱粒,已经有很多麦子已经晒干。
秋收完毕还没有来的及休息,屯子里召集年轻人一起去公社交公粮。
几位女知青开始休息,休息几天以后还得上山,采山货。
去到公社粮站交粮的是汪大队长 ,回来时还带回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屯子里来一批的坏分子,具体是什么人,来几人,他们也不知道。
通知他们,一周后去公社接人。
村里还需紧急处理,马棚不可能给他们居住,多金贵的马能给他们伺候吗?开什么玩笑。
伺候死了,谁负责?
临时搭个破棚子,又有点觉得无语,既然搭了,就得搭好不是。他们这里不是别的地方,冬天雪大的很,搭一个不稳当的破棚子,万一死了人咋办?
上面也说了最好不要死人。
覃支书与汪大队长还有几位干部一起商量,“大家说说怎么办?都说说自己的意见。”
民兵队长任军还有田会计相继发言,意思是一样的,“别盖什么棚子,还是与知青院一样盖好结实些。
咱们这地儿不比南方,就下下雨,我们这里可是最冷的地界。雪又厚,万一真要是雪压塌了屋顶,死了人。我们怎么交代?”
“对,上面只说让他们干脏活累活。我们让他们打扫大队的马棚牛棚,还有割草,一年四季都有活做,就成了。搭棚子就算了,还是盖屋子吧,死了人咱谁负责?”
都怕,谁知道这些来的人身后还有什么背景。他们是农民,可不敢真的作死的得罪这些坏分子。
都是明白人,知道这些人都是大城市里的一些有本事的人。
谁知道他们下来了,可有些关系好的朋友亲戚啥的,是不是还在高位。
那些在高位的人不敢明保他们,但奈何他们这些人可是小事一桩。小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那咱们几个举手表决,还是老规矩,少数服从多数。”
覃支书在敏感事情上一向很民主,从不跋扈自我决断。
也是一个聪明人。
“好。”
在场的人都同意盖房子,不想承担死人以后的责任,真的承担不起。
他们这里冬天住棚子,真的会死人的。厚厚的雪,不用两天,就一个晚上的大雪都能压塌棚顶。
住棚子,死人了咋办,谁担这个责任。
他们这里,离乡公社有二十多里路。乡公社到了冬天至春耕前都不会有人来一趟,除非是发生了大事,派人通知他们一声。
平时可是没有人来,就是夏日,公社的干事干部也不轻易来一趟。
红旗生产大队也不是很怕公社的干部干事来说教。
你说呗,当时我会认错,可等她们一走,依然我行我素。换支书换大队长,公社可换不了,换了别人,屯子里的男人彪悍着,换的人要是不是他们信服的人,压根使唤不动他们。
地里队里的事情,可能就没有人干,他们也不是第一次撩挑子。
为此,公社的干部都挺头疼红旗屯的人,一至认为,这里是典型的:穷山恶水出刁民,真是没错。
红旗屯是个少数民族屯,这里有满族,有汉族,有鄂伦春族等等,这里的人看似憨厚,可一个个的厉害着呢,打猎都是一把好手,还有那脾气都是炮筒子,不点都着。
为此,乡公社的干部,轻易不来,来了也没啥用,他们说的话,在红旗屯压根没啥用。
只要每年准时交完公粮,上面分配的任务按时完成,他们来不来都没啥。
别的事情他们也管不了。
那就是一个抱团严重的屯子。
他们去不去都是一个样。
知青,坏分子去了红旗屯日子过得咋样,得看命,他们也管不了。只是按照上面分配着来。
过得好或坏,全看命。
这也是大队几位干部敢盖房子的原因,反正公社干部们也不怎么管他们,平常就是通知他们去开开会,下达下任务,只要他们准时完成,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红旗屯后面的林子大的很,真要有什么事,都喜欢钻进林子里。钻进林子里,公社的公安也不会跑进去抓他们,不是本地人可不敢随意钻林子,危险的很。
休息了几天,比知青院更偏远的一块小山坡上,在盖土坯房。
还给围了个院子。
知青院离那新盖的院子有三里路,但地方开阔,能一眼望见。
那是最偏僻的地方。
知青院与那地方是屯子里最偏远的地方。
也是最安静的地方。
“进山喽。”
“进山喽。”
“……”
覃支书的一声大喊,其余的男人们也跟着一声大喊。
女人们带着家里的小的,老的,背着背篓进山开始采山货。
坚果不是知青院的重点,她们是要捡蘑菇。
多捡蘑菇,晒干,年底猫冬的时候不愁没有吃的。
一行人进山,覃支书家的大儿媳奉命带着许媛媛几个进林子。
“陈嫂子,咱们屯子猫冬的时候都做些什么?”潘清打听着。
“做什么?女的猫在家里做家里的那些活缝缝补补。没有太多别的事情,以前屯子里的老爷们儿还到江边冬捕。
可近些年,出了几次事故以后,冬捕也停止了。没事就在家里劈劈柴,还有屋顶检查检查,也是做屋子的缝缝补补。”
陈娟得了自家公婆的交代,对几位女知青她的态度也蛮好的。
说的时候,只要能说的,尽可能的告诉她们。
“这样啊。”潘清有些茫然,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许媛媛接过话茬,拉着陈娟问,“娟姐,我问哈,取消冬捕以后,咱屯子里的人会有人去江边冬捕吗?要是零散捕到鱼,需不需要上交队里?”
诧异的望着公公嘴里说的知青当中最有办法的最有领导力的一位小姑娘。
“你想去江边捕鱼?”
这话可不是疑问句,而是肯定句。
许媛媛点头承认,“嗯,想到时候去试试。我算过猫冬的时间,有些长,那么长的时间总得找点事情,我们都是没有成家的,家里的活也少,需要缝补的衣服也少。
时间长,总想找点事情做做。”
“也是哈,咱们这里是最冷的地方之一。猫冬的时间也长,确实需要找点事情做做打发时间。”
陈娟理解,知青小姑娘没有成家,确实猫冬的时候,真没有什么事情做。
说话间已经走到一片林子,陈娟指着四周的远处说,“你们就在这一片采山货,别的地方就不要去了,你们虽然之前也在林子周围捡过柴火,可那只是在林子的外围的外围。
这一片虽也是外围,可已经算是进了林子。不熟悉,千万别闯到不熟的地方。
很容易在林子里迷路,走不出来。”
陈娟她们是在本地生活多年的人也不敢乱闯。
“谢谢娟姐,我们省的,保证不乱跑。”
“自己看着些时间,天色暗下来,赶紧出林子。”
陈娟再次交代。
她还要与妯娌她们几个去汇合。
“娟姐,你去忙,我们不乱跑。保证晚饭前安安全全的回去。”
“好,我走了。你们注意些。”
陈娟说完,马上转身离开。
让几位知青姑娘采山货的地儿,不是物产丰富的地儿,也不算贫瘠。
屯子里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秘密基地,年年采。每次采山货的时候,属于自家的秘密基地都是轮换着来采。
有些秘密基地,屯子里同时有别的人家也知道,大家都是都可以去采。每次采山货,都是先去好几户都知道的片区采,最后才是自家的秘密基地采。
许媛媛她们几人一起来的区域,是屯子里都知道的公共区域,今年特意给了几位女知青。
为此支书,大队长们让小队长一家家的去通知,不是不让大家去。至少前三天屯子里的人家都不能去。
这也是因为几位知青听话,不搞事,才有这样的待遇。
许媛媛从原主的前世记忆中知道,前世可没有这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