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后续
主父偃是武帝的心腹红人,仅仅七年,他就从一个潦倒的书生走到了现在的中大夫,位极人臣,最夸张的那一年升迁了四次,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但是,他也是各大皇亲国戚和豪强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上书的“推恩令”得罪了几乎大汉所有的诸侯。
汉高祖时期,刘邦犹豫治理天下是要实行分封制还是要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将大汉分为几个诸侯国,像是周天子。郡县制,权力统一于中央朝廷。
最终,他在现实形势的压力之下选择了一个妥协的中间路线,那就是郡国并行制!一方面,他继续遵循了秦朝时的郡县制;另一方面,他将同族封侯,赏赐封地,又遵守诺言,还封了几个追随自己打江山的老部下大功臣们封为异性王,同样赏封地。这样,将分封制与郡县制结合起来,就成了有大汉特色的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是时代的产物。
在初期的时候,它稳定了军心,稳定了政局,同时也避免了郡县自身的权力扩张。
但是慢慢的,发展到了武帝时期,这种制度的劣势就突显出来了。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动辄“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一旦他们起了不臣之心,联合起来,那谋反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汉景帝,也就是汉武帝他爸那会儿,发生了一件事情。景帝想要削藩,结果引起了七王之乱,花了很大的劲儿才把这个乱子给平定下来。自此之后,景帝再也不提削藩的事情。
但,汉武帝是什么性格?
坚毅自负,绝不愿受制于人!
这些诸侯,他早就看不顺眼了。只是,怎么削是个问题,要削得巧妙,削得让人哑口无言。
这个时候,主父偃的“推恩令”就粉墨登场了。
在推恩令之前,诸侯的封地只会传给自己的嫡长子,其余儿子可能会越来越穷。但推恩令让诸侯把封地分封给所有的儿子,诸侯的其余子孙都可以得到好处。这样,这些子孙们当然就不会反对,还会拥护。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封地也只会越传越小,几代之后可能就和小地主差不多了。但是,谁在乎呢?最起码现在自己得到封地了。
主父偃给推恩令套了个“仁孝”的名义,假如有人反对,那就是不仁不孝!
什么?你不愿意把封地封给自己所有的儿子们?那就是不仁不慈!
什么?你不愿意你的父王把封地分给自己的弟弟?那你就是不仁不孝!
这帽子可是个大杀器,没人愿意沾上。
也有诸侯哭诉,自己封地不够封啊。那武帝也很无奈,全国都封出去了,那朕也没有土地再封给你了呀,自己想办法去吧。
这一招,让诸侯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却没有办法。
推恩令,也被称为“史上第一阳谋”!
而主父偃的另一道奏章,又得罪了天下的豪强。
大汉除了有诸侯国,还有很多豪强,实力了得,堪称“地方一霸”,兼并土地、扰乱市场,与诸侯相勾连。
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武帝颁发诏令,让资产在三百万钱及以上的豪强都统统迁徙到茂陵居住——汉朝的皇陵周围是有陵邑的,相当于一个小城市。迁徙的豪强还能得到二十万钱的安家费。
但豪强之所以在地方称霸,正是因为他们的家族在当地扎根,有各种人脉关系,让他们迁走,那他们赖以发展的根不就全部断了?
所以说,主父偃这两个奏章,得罪了大汉所有的诸侯与豪强。
此时听他居然又提起科举制,朝臣们都在心中默默的为他点蜡,这是又要得罪一批人了啊。
勇还是得看你!
主父偃不管,继续往下说:“虽然那路小柒没有明说科举的意思,但依微臣结合仙画内容揣测,似是从民间的读书人之中取士,且不论门第,寒门弟子亦可通过这科举制出人头地,并形成了定式与规模。”
“科举,科举。举之一字乃举荐人才之意。科之一字,臣却还没想明白。但臣以为,与如今的‘察举’一词显然有所区别。那后世女子对科举多有推崇!陛下求贤若渴,让各郡守察举孝廉,又令太学养士,但进展一直不佳。臣觉得正好趁此机会,再来好好的推敲一下‘科举’的可行。”
他这番话一出,殿中立刻沸腾起来。
有人站出来反对:“陛下!举荐孝廉亦阻力重重,更何况这更为激进的科举之制?且后世走到这一步,闻其言,也是有了纸和印刷术之后,有兴盛的民风作为基础才能顺利开展。陛下,万万不可想着一蹴而就啊!”
主父偃出言反驳:“若凡事都畏畏缩缩,裹步不前,那当年,高祖也打不下我大汉的千秋基业!今日也没有卫将军收复河套之功!”
“此乃狡辩之词!”
坐在席上听着文臣辩论的卫青茫然抬头,怎么忽然就说到我了?
卫青作为领军将领,打仗必须要顾虑到方方面面,但有的时候若撞上难得的好机会,派兵奇袭却同样能立下战功。他在建元年间,跟随刘彻左右听闻朝政,当然清楚为什么有人的反应会这么大——之前朝廷用人是从官吏及其后代之中选用,但世袭者多为平庸无能之辈。文帝在位时首次提出举孝廉的方式,今上更是用诏令将这一制度白纸黑字的确定了下来,甚至还规定了每个郡必须要举荐多少名人才才达标。
这可是大大的损害了官吏们的利益!
而科举......卫青在心中摇摇头,听上去似乎不错,但是要实行却是难上加难呐!
若是能将匈奴彻底的赶回漠北,大汉朝内歌舞升平,那或许陛下能余出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思及此,卫青心中的抱负又开始熊熊燃烧起来。
殿中朝臣已经吵成一团。
桑弘羊也来插了一脚,高声喊道:“陛下,陛下!其他暂且不论,这纸张一事必须尽快安排,有了纸,才可以做那雕版印刷之事,才能够令我大汉文风昌盛。”
作为替皇帝搞钱的人,桑弘羊对仙画中的纸以及书籍还有它们与商业之间的联系极其的感兴趣,他敏锐的觉得这可能是条路子。
从太学匆匆赶来的董仲舒也一起躬身:“陛下!此乃教化天下的大功德!功在千秋呐!”
汉武帝重重的咳嗽了一声,殿中这才逐渐安静了下来。
他即位至今已有十几年,早已经让大臣们明白,这位陛下可不是景帝这样的好性子。
当他想要你安静的时候,请最好是尽快安静下来。
汉武帝缓缓道:“纸张和印刷术一事,朕将命宫中尚方督办此事。那蔡伦,不也是尚方令出身吗?朕就不信,东汉能造出纸而我们不能!”
“至于科举一事,的确不可过于急切。主父偃!”他点名道,“你先与董仲舒商议此事,推敲清楚了再上奏章。”
他环视了一圈殿内,不怒而威:“另外,举孝廉一事,各郡守不可再推诿。朕要在年内看到递上来的名单!”
群臣齐齐躬身应喏:“偌!”
他们知道,若是不想皇帝立刻实行科举制,那就要先好好的把举孝廉给做好——假如他们听过那句“礕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的名言 ,便会恍然大悟,引作者为知己。①
汉武帝满意的点点头。
科举......慢慢来吧。刘彻觉得自己身体强健,应该不会早死,那就还有着大把的时间。
他又瞟了一眼主父偃,心情略有些复杂。诸侯和豪强们如今愤怒之极,总要推出个人来抚平一下他们的怒火,主父偃......这两年也的确是行事过于嚣张了些。但他又的确是好用。
汉武帝眯起眼,算了,先敲打敲打他,若是他知悔改那还好说。
......
唐朝。
大臣们在太极宫的御书房内和乐融融。
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李靖、尉迟敬德、李勣这些还在的老臣们都出席了这次君臣小会。②
唐朝已经有了纸和印刷术,因此这一点其实没有什么好讨论的。魏征上谏,希望朝廷可以重视雕版印刷并将其进一步推广到民间,李世民欣然允诺。
从仙画来看,这可是个好东西,甚至可以促进教化。
李世民对仙画中展现的后世羡慕极了:“仅仅是官方阅览室的位置就有三百多万个!他们的户数得有多少啊!难道竟有万万数?”
他是经历过人口少的痛楚的,当时接手隋炀帝留下来的烂摊子,全国的户数只有两百多万户!要知道,在隋朝鼎盛时期,登记在案的户数有六百多万户!
可见自己那位表叔有多作孽!当时的战乱有多严重!
两百多万户,人口少得可怜,首先影响到的就是税收和粮食。他也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轻徭役、薄税赋,鼓励及时婚嫁、鳏寡婚配,这才让户数恢复到了三百多万户!
李二凤提起这件事,简直就要掬一把泪。
不容易啊!
再看看后世,万万数!
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魏征道:“只要我大唐继续以仁德治天下,天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假以时日,自然也能有更多的人口。”
魏征随时不忘提醒,陛下你要仁德!
“陛下,臣倒是注意到了一个有趣之事。”房玄龄呵呵道,“后世所用数字方法,似乎与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像是西域那边传过来的方式。”
他当时就注意到了,仙画中那几组一直都在变化的符号。聪明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和内容相对应的数字。
长孙无忌也点点头:“微臣曾在西市见过类似的数字表达,所用之人是天竺行商。”③
“没想到天竺的数字竟然被后世之人采用了。”李世民觉得颇有意思,抚须道,“看来,不管是什么国家,是大是小,都有其可取之处,不能轻视。比如那大食,竟然就让我们在后面栽了个大跟头。”
他看了看自己信任的这群老臣们:“众卿家,今日召集你等前来,有两项重要的事情。”
“其一,大食入侵波斯,波斯遣使来求援。我们是帮还是不帮?”
“其二,高句丽,我大唐还打不打?”
--------------------
①这句话是鲁迅说的,哈哈。
②贞观二十年的时候,其实魏征和长孙皇后都已经过世了,但私心将他们拉出来,就当是平行时空哈。
③阿拉伯数字虽然叫了个阿拉伯的前缀,但实际是印度人发明人。印度毕竟是四大文明古国么,之前还是有点东西的。
PS,明天是后续的收尾以及火药。有小天使说最好是将火药放到最后来讲,其实我也犹豫过,毕竟这可是大杀器。但是呢一想,路小柒可不知道她做的视频会被古人看到,因此从她的角度来说也不可能单单摘掉火药不讲,所以如果将火药放到全文最后的话,逻辑上就有很大问题。所以还是按照之前的,先讲火药哈。不过,规避掉一些制作的内容,比如我们可以着重讲讲炼丹,哈哈。感谢在2023-03-29 10:57:01~2023-03-30 11:00:0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