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稳定七州
自从麦子打下了这么多州城, 就没有什么动作,一直奔走在南下的几个州城之间。
金齐两国的皇帝不免有所失望,他们本以为, 东女帝下一步的动作, 就是攻打周国,继续开疆扩土。
如此一来, 他们就能偷东女国一个背身, 收回割让出去的大片疆土。
麦子如今正在七个州城间往返不停,一心要搞好基础建设。
繁忙的秋季过去, 七州的百姓们脸上也多出了一层薄薄的肉。
不再是之前那副麻杆样, 每天勤勤恳恳的上工下地,播种官衙预支给他们的粮种。
乱世刚刚结束,这些刚收复的州城中的大多数百姓,家中都是空荡荡的, 一无所有,全部都被变卖干净。
要么就是被劫掠一空。
就连御寒的衣物都只剩下薄薄的麻布褛衣, 和旧年时的老棉被, 被虫蛀得只剩轻飘飘一层。
要在这个寒冬来临之前, 鼓励这些百姓腾出时间, 给自家修葺一座大房子出来, 来抵御寒流入侵。
至于衣物, 有花棉新造出来的织布机, 如今国库里囤积了不少棉衣棉裤。
本来打算远销奥斯大陆, 麦子决定先将这些衣物拿出来,低价销售给这些百姓, 让他们过个好年。
也能安下这些人的心,安安稳稳当东女国的役夫。
麦子下调了砖瓦的价格, 还给这些每日上工的役夫们免费发放了砖窑厂出品的红砖石。
这样役夫们家家都囤放了大半砖石,再加上东女国官府每月都会发放上工补贴。
狠狠心,用这补贴再去砖窑厂买上半拉车砖石,就能盖出一间保暖的房子来。
而且听说,那工部的人还会来免费教他们盘火炕,这个冬天他们就不怕遭冻了。
各个州城的役夫们听到这个消息,本来还想着把发放下来的砖石卖给那些大户,等明年再观望的。
马上就断了这个念头,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地盘上打着地基,要建一个旧时那些老爷才能住的砖泥房出来。
有些家中宅基地太小,只得狠心将原本搭出来住了十几年的半拉泥屋半拉草棚的房子推倒,在不远处搭了个小棚子暂住。
宅基地大的人家,就在旁边修起了一座红砖房,原来的屋子被拿来当做了牛棚,鸡棚,物尽其用。
因为是官府下发的红砖石,为了美观,大部分役夫都是去采买的同款红砖。
所有人都在红红火火地盖着自家的砖石房子。
等到初雪降临,无数城池村镇乡间,都冒起了一栋栋红色的砖房小屋。
看起来分外壮观。
等到这个冬季过去,就可以开始大肆修建坊子,招工人。
麦子将手中的政务推到一边,开始规划起各个州城乡镇的发展方向。
南地适宜种植棉花,北地适宜种植甜菜。
便在南下的州城大肆发展棉纺业,每三个村镇之间,开设一个棉纺厂。
而且棉纺厂大多都是招收的女工,南地女性的地位一向低下。
这些女性手中有了银钱,腰杆子也能硬几分。
......
荆州,白石村。
百姓们窝在砖石房子中,火炉中呼啦啦地烧着柴火,将外面的寒气隔绝在外。
火灶里,煨着几个圆鼓鼓的红薯,在空气中散发着红薯独有的香甜气。
“听说代邑的人,都烧的是煤炭,不兴烧这些柴火了。”
“可不是嘞,他们穿的都是鸭毛衣,轻飘飘的,一点都不沉,比俺们穿两件棉服还暖和。”
“那是用鸭毛做的衣裳,这得杀多少只鸭子?”
听到聊起了鸭毛衣,不少人都围了过来。
这鸭毛衣是东女帝鼓捣出来的玩意,听说那金国周国的皇帝,天天都穿着这玩意上下朝,一件的价格能比得上一栋房子了。
把房子穿在身上,这些人哪见过这么大的阵仗。
“一百只?”
“不够,得一千只!”
“那代邑有鸭场,听说家家户户都养了十几只鸭子……”
说到这里,人人的眼中都多了几分艳羡。
“阿婆,我们也要烧煤炭,养鸭子,卖鸭毛!”
坐在人堆的小女娃,听得眼睛亮亮的,童稚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
只是,这话一出来,周围的人似乎都耷拉了脑袋。
被唤做阿婆摸了摸自家孙女头上的枯黄小辫子,叹了叹气。
他们这些人,还没正式入东女籍,上面的人不会让他们过得和东女籍的人一样的。
天下分分合合,原住民想和外来人一个待遇,是不可能的。
不过,现在这种有衣服穿,有食吃,已经很让他们满足了。
只是衣食不愁后,难免会有别的指望,自家的孙儿,要想上学,就只能去当地的私塾。
那私塾都是些老先生,教的都是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可东女国如今考的可不是这些,要说是去私塾让那些老先生教认字,官府月月都派了人下来组建扫盲班。
就他们这些半截身子入了土的人,也都能识得几个字。
不知道是谁叹了声气,院堂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唉声叹气。
“嘿嘿!告诉你们一个大消息!”
一声高昂的话语,打断了院里的沉默。
人群中,站起一个瘦猴,是村里成天游手好闲的闲汉。
“李二娃,恁有啥好消息,再油腔滑调下去,俺老刘担保恁讨不到媳妇。”
兴许是年关要到了,大家对这李二娃平时作风虽看不惯,还是分出了心,听这李二娃要说些甚。
只见李二娃偷偷摸摸埋下头,粗哑的嗓音炸出了一个惊天大消息:
“年节一过,咱们成县令,要在咱们村边建一个棉纺厂!”
原本稳坐在炕上的老里正听到这话,赶忙下来说道:
“二娃子,你从那打听的?”
众人期盼的目光盯住李二娃,极大地满足了李二娃炫耀的心思。
李二娃像是做贼一样趴到炕跟前,伸着脑袋说道:
“我这两天去城里转悠,瞧见好多官兵押着大车从代邑过来,里面蒙得严严实实的。”
“刚巧,那官兵里面有一个是下水村的,以前跟我拜过把子。那老哥给我说了,那里面装的全都是最新款的织布机,要十来个人一个机组,这可是成县令专门找代邑那边拿的货,日后要在咱们村的边上盖棉纺厂。”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伙眼睛都亮了。
“真的假的?”
“这二娃子真有本事,和官兵都有交情!”
屋里一阵热闹,没人疑心李二娃的话,这李二娃平日里鬼混,那些兄弟倒是多得很。
而且前年子天灾,下水村最先遭殃,确实跑了不少人,往东女国那边去了。
这么一掰扯,确实说得清。
更多人开始向李二娃打听起棉纺厂的事来。
若二娃子当真是没旷她们,以后去棉纺厂做工,除了做役夫的活计,家里又有别的营生进账了。
李二娃刚刚炫耀到中途,还没神气完。
就被里正一脸肃色地拉走,“二娃子,你那兄弟给你说这么大事,你这么大剌剌说出来,要是上面的人知道了。”
李二娃一听是这事,急忙打断道:“里正叔,我李二娃怎么会害兄弟!我老哥说了,这事不打紧,大家早晚都会知道。”
说完这话,李二娃偷摸俯到里正耳边说道:“上面连条子都批了,错不了。”
里正这才把心安在了肚子里,但还是再三嘱咐道:“还是莫张扬,平日里没事和你那兄弟多接触接触。”
自从得知了这个消息,白石村的人成天嘴上挂着笑意,个个都傻乐着。
往前哪家占了他们白石村的地,这白石村的村民不把别人家骂得祖坟刨出来才罢休。
如今这白石村的村民瞧见了,乐呵呵地还向他们问好。
他们里正可是说了,棉纺厂没建好之前,都得夹着尾巴做事,要不然把这好好的棉纺厂弄没了,那就真是全村的罪人。
年节刚过,果然新上任的成县令就带着手下的人,来他们村边上考察。
二月,树梢上面还是光秃秃时,村里就发了大量棉花种子,还有专门的官员过来,亲自教他们怎么种棉花。
谁能想到,往前都是昂着鼻子说话的大官,如今,竟然亲自下地,跟他们这些地里刨食的,一同挖地垄,栽秧苗。
与此同时,不止是棉纺厂,还有造纸坊,橡胶工坊,烧玻璃的工厂等等,处处都在招工人。
除了那些特殊的工种,要经过层层筛选,像是做衣的小工,晒橡胶的活,就是六七岁的娃娃也能上手。
只可惜,陛下有令,十五岁以下的都不许出去上工。
要不然家中这些娃娃,也得被轰出去找活干。
启华三年,国泰民安。
东女国内,一家家官署的工坊拔地而起,为无数百姓提供了工作岗位。
百姓们兜里钱多了,纷纷搞起了做生意这套,各种各样的摊子支棱起来,已经有了盛世的雏形。
而同时代的金国,齐国,还处于百废待兴的情况。
周国仍旧在缓慢发展,只是听说,在池西的推崇下,已经废除了女性婚娶相关的刑法律例,朝堂上也有了微末女官的出现。
麦子小草在南地七州待了足足半年的时间,才启程准备北上,去发展北方的经济。
麦子小草每离开一个州城,就会遇上百姓纷纷出门相送的场景。
这次离开南地,为了避免百姓再次拥堵城门,造成交通堵塞的状况。
麦子决定,悄悄带着卫兵先行离开,留小草一人断后。
得知麦子已经带着人离开,独留她和众多人马在扬州城内,小草的脸肉眼可见的顿时黑下来。
散发出来的怨气 ,让扬州的县令退避三舍,将奏折远远放下立马就逃之夭夭而去。
等到小草赶上麦子的队伍时,已是一月后。
车马已经行进到了并州的边界。
“小草,你瞧,这沥青路确实舒坦。往前我们赤脚要走两月的路程,有了这大路,半个月就到了。”
麦子凑过头来,笑着说道。
小草只得冷哼一声,道:“那可不是,陛下你快马加鞭,可没考虑过我们拖着礼器,几车文书,在后面紧追慢赶,马都累得撂蹄子了。”
麦子自知理亏,尴尬地摸了摸鼻头。
小草扭过了头,看着田垄间冒了青茬的甜菜苗,嫩的快能掐出水来。
这么整整齐齐的田垄,一眼望去,除了甜菜地,还有春小麦,菽豆苗儿。
一路走来,各种各类的作物都出现在了田地里。
再过一两个月,就该种玉米杆子了。
到时候,农田里郁郁葱葱,肯定比现在还要壮观。
“麦子,你可真厉害!”
小草由心地赞叹道,这么多年来,小草没有一刻停止过对麦子的崇拜。
“还不得是多亏了咱们的辅政大人,要不然,这天下可就遭殃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