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专著

蔡英文:《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年。

陈仪深:《独立评论的民主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

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杜亚泉:《杜亚泉著作两种》,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冯友兰:《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57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高力克:《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葛兆光:《宅兹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辜鸿铭:《辜鸿铭文集》,黄兴涛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顾红亮、刘晓虹:《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顾炎武:《日知录》。

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

何信全:《儒学与现代民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增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姜义华:《章太炎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蒋庆:《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蒋庆:《再论政治儒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专刊(九),2008年。

金耀基:《金耀基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3页。

荆知仁:《中国立宪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康有为:《孟子微》,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97年。

雷海宗:《国史纲要》,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年。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俊:《中国宰相制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

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李贽:《藏书》。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0年。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鲁迅:《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罗加伦:《写给青年:我的新人生观演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吕不韦:《吕氏春秋》。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马建忠:《洋务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孟子:《孟子》。

缪昌期:《从野堂存稿》。

牟宗三:《历史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

钱穆:《晚学盲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钱穆:《阳明学述要》,台北:兰台出版社,2001年。

钱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钱穆:《国史新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

丘昌渭:《议会制度》(影印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

石元康:《洛尔斯》,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

司马迁:《史记》。

孙中山:《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谭嗣同:《仁学》。

唐德刚:《袁氏当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汪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王宠惠:《王宠惠法学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年。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萧公权:《萧公权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严复:《严几道文抄》,台北:世界书局,1971年。

杨国强:《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年。

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杨念群:《“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杨荫杭:《老圃遗文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姚大力:《千秋兴亡:元朝》,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余英时:《余英时文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张佛泉:《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张君劢:《立国之道》,桂林:商务印书馆,1938年。

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北平:《再生》杂志社,1935年。

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张奚若:《张奚若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

张之洞:《劝学篇》。

章清:《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周昌龙:《新思潮与传统——五四思想史论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5年。

周作人:《谈虎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

《民国经世文编》,上海:上海经世文社,1914年。

二、编著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陈明主编:《儒教新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陈秀容、江宜桦主编:《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5年。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丁东、孙珉编:《世纪之交的冲撞——王蒙现象争鸣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

范瑞平等主编:《儒家宪政与中国未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封祖盛编:《当代新儒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甘怀真编:《东亚历史上的天下与中国概念》,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7年。

郜元宝编:《尼采与中国(1902-2000)》,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葛剑雄、姚大力等:《谁来决定我们是谁》,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廖仲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胡晓明编:《释中国》,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黄曙辉编校:《梁巨川遗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姜玢编选:《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姜义华、张荣华编:《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新、陈铁健主编:《伟大的开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廖名春选编:《荀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林志钧编:《远生遗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制度篇:立国的宏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刘宏权、刘洪泽主编:《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

刘晴波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罗荣渠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欧阳哲生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严复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钱永祥主编:《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政治思想的探掘》,台北:“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2年。

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孙尚扬、郭兰芳编:《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德刚编:《胡适英文口述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王汎森等:《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

王绍光主编:《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许纪霖、田建业主编:《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许纪霖、朱政惠编:《史华慈与中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张汝伦编选:《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1963年。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

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3年。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哲学史研究所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钟叔河选编:《周作人文选(1898—1929)》,广州:广州出版社,1996年。

朱维铮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康有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三、译著

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近代欧洲的道德与政治》,顾玫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吴叡人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9年。

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王玉茹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布鲁斯·阿克曼:《我们人民:宪法变革的原动力》,孙文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布鲁斯·阿克曼:《自由革命的未来》,黄陀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中的社会想像》,李尚远译,台北:商周出版公司,2008年。

陈志让:《袁世凯传》,王纪卿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川崎修:《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斯日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狄百瑞:《亚洲价值与人权:从儒学社群主义立论》,陈立胜译,台北:正中书局,2003年。

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李弘祺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曹幼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渡辺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徐冲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厄恩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厄内斯特·盖尔纳:《国族主义》,李金梅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

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梁志学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弗里德里希·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孟钟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宫崎市定:《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韩昇、刘建英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沟口雄三:《中国的思想》,赵士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陈耀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华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李丰斌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9年。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杰克·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浦劬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卡尔·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科大卫:《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卜永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科佩尔·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范德一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里亚·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王春华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崔永禄、王忠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罗伯特·贝拉:《美国透视:个人主义的困境》,张来举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迈克尔·H.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颜世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浦嘉珉:《中国与达尔文》,钟永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赛巴斯提安·哈夫纳:《从俾斯麦到希特勒:回顾德意志帝国》,周全译,台北:左岸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

杉山正明:《忽必烈的挑战:蒙古帝国与世界历史的大转向》,周俊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中国国民党及其党国体制的形成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赵世瑜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斯科克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刘北成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8年。

松本三之介:《国权与民权的变奏:日本明治精神结构》,李冬君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杨小刚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

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姜长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汪荣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以赛亚·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

于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约翰·格雷:《伯林》,马俊峰等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

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约翰·密尔:《功利主义》,叶建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约瑟夫·列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杨慎之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子安宣邦:《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陈玮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四、外文著作

Huang, Philip C.C., 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ialis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2.

Lukes, Steven,Inpidualism,London: Haper & Row Publishers, 1979.

MacCallum, G.G., “Negative and Positive Freedom”,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76 (1967).

Macpherson, B.,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pidualism: Hobbes to Lock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Smith, Anthony, “The Nation: Invented, Imagined, Reconstructed?”, in Reimagining the Nation, ed.by Marjorie Ringrose and Adam J.Lerner,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五、论文/文章

白永瑞:《东亚地域秩序:超越帝国、走向东亚共同体》,载《思想》杂志,第3期,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6年。

白永瑞:《中华帝国论在东亚的意义》,载《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1卷第2辑,2010年。

陈达材:《物质文明》,载《新潮》杂志,第1卷第3号,1919年3月1日。

陈独秀:《敬告青年》,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载《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15日。

陈独秀:《人生真义》,载《新青年》,第4卷第2期,1918年2月15日。

陈独秀:《我之爱国主义》,载《新青年》,第2卷第2号,1916年10月1日。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载《新青年》,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陈思贤:《“一样自然权利,两种政治”?霍布斯与平等党人》,载《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29期,2009年6月。

成庆:《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现代中国史中的两种民主观》,载《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载《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杜钢建:《儒家宪政主义之我见》,载正义网,http://review.jcrb.com.cn/ournews/asp/readnews.asp?id=30695,2001年4月6日。

杜亚泉(伧父):《论省制及省官制》,载《东方》杂志,第9卷第3号,1912年。

厄恩斯特·勒南:《国家是什么?》,李纪舍译,载《中外文学》(台北),第24卷第6期,1995年。

费觉天:《世界的国家主义》,载《国民杂志》,第2卷第1号,1919年11月1日。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载《新潮》,第2卷第1号,1919年10月30日。

傅斯年:《中国狗和中国人》,载《新青年》,第6卷第6号,1919年11月1日。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载《新青年》,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

高一涵:《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载《新青年》,第4卷第1号,1918年1月15日。

高一涵:《乐利主义与人生》,载《新青年》,第2卷第1号,1916年9月1日。

高一涵:《民约与邦本》,载《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

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67期,2007年9月。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载《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1939年2月9日。

顾昕:《“五四”激进思潮中的民粹主义主题(1919—1922)》,载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汉娜·阿伦特:《权力与暴力》,洪溪译,载《学术思想评论》,第6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载《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12日。

胡适:《纪念“五四”》,载《独立评论》,第149号,1935年5月5日。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94年。

黄晓峰:《姚大力谈民族关系和中国认同》,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1年12月4日。

黄兴涛:《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创刊号,2002年2月。

家庭立宪者:《家庭革命说》,载《江苏》,第7期,1904年1月。

蒋庆:《王道政治是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载《原道》,第10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金观涛、刘青峰:《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载《“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

金观涛、刘青峰:《试论儒学式公共空间:中国现代转型的思想史研究》,载《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2卷第2期。

金观涛、刘青峰:《天理、公理和真理》,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41期,2001年。

康晓光:《儒家宪政论纲》,儒家中国网http://www.rujiazg.com/detail.asp?nid=2152。

柯小刚:《王道与人民共和:从经学依据谈中国的宪政建设》,载《文化纵横》,2010年第6期。

李强:《严复与中国近代思想的转型:兼评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载《中国书评》,第9期,1996年2月。

李亦民:《人生唯一之目的》,载《新青年》,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

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丁耘译,载《学术思想评论》,第6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刘擎:《没有幻觉的个人自主性》,载《书城》,2011年第10期。

罗家伦(毅):《“五四运动”的精神》,载《每周评论》,第23期,1919年5月26日。

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载《新潮》,第2卷第4号。

钱智修:《功利主义与学术》,载《东方》杂志,载15卷第6号,1918年6月。

秋风:《拜托,董仲舒是宪政主义者》,载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sxpl/sx/article_2011071139091.html。

秋风:《儒家宪政民生主义》,载共识网:http://new.21ccom.net/articles/sxpl/sx/article_2011080142184.html。

秋风:《中国政制的历史演变与大势》,载《文化纵横》,2011年第4期。

沙培德:《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之共和思想:国家与社会的制衡》,载《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

沈松侨:《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载《“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73期。

沈松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载《政治社会哲学评论》,2002年第3期。

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载《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8期。

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载《“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33期。

沈雁冰:《五四运动与青年们底思想》,载《民国日报·觉悟》,1922年5月11日。

史华兹:《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张宝慧译,载《开放时代》,2001年5月号。

孙承希:《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谈火生:《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缘起与内涵》,载《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6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唐文明:《儒教、宪政与中国:一个初步的思考》,载《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1期。

陶履恭(陶孟和):《论自杀》,载《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

陶履恭:《社会》,载《新青年》,第3卷第2号,1917年4月1日。

汪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载《文学评论》,1989年第3—4期。

王汎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载《中国文化》,第14期,1997年。

王光祈:《“少年中国”之创造》,载《少年中国》,第1卷第2期,1919年8月15日。

王珂:《“民族”:一个来自日本的误会》,载《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

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载《文化建设》,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

吴炳守:《研究系知识分子群体的国家建设构想及其实践(1911—1932)》,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载《新潮》杂志,第1卷第2期,1919年2月1日。

吴康:《人生问题》,载《新潮》杂志,第2卷第2期,1919年12月1日。

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载《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1日。

萧高彦:《施米特与阿伦特公民观念的比较研究》,载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知识分子论丛》,第5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许纪霖、崇明等:《文明与帝国:西方的两张面孔》,载《启蒙的遗产与反思》(《知识分子论丛》,第9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杨贞德:《自由与限制:梁启超思想中的个人、礼与法》,载《台大历史学报》,第34期,2004年。

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载《中国学术》,2002年第4期。

易白沙:《我》,载《新青年》,第1卷第5号,1916年1月15日。

张东荪:《第三种文明》,载《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1号,1919年9月1日。

张东荪:《法治国论》,载《庸言》,第1卷第24号,1913年。

张东荪:《司法问题与教育问题》,载《庸言》,第1卷第23号,1913年11月1日。

张东荪:《制治根本论》,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5号,1915年5月10日。

张佛泉:《“民族主义”需要重新解释》,载《国闻周报》,第13卷第1期,1936年1月1日。

张佛泉:《邦国主义的检讨》,载《国闻周报》,第11卷第40—41期,1934年10月。

张佛泉:《梁启超国家观念之形成》,载《政治学报》,第1期,1971年9月。

张佛泉:《民治“气质”之养成》,载《国闻周报》,第12卷第44期,1935年11月11日。

张佛泉:《西化问题的尾声》,载《国闻周报》,第12卷第30期,1935年8月5日。

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载《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期,1935年4月1日。

张灏:《重访轴心时代的思想突破:从史华慈教授的超越观念谈起》,载许纪霖主编:《现代性的多元反思》(《知识分子论丛》,第7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张君劢:《中华民族复兴之精神的基础》,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6—7期合刊,1934年。

张君劢:《爱国的哲学家:菲希德》,载《东方》杂志,第23卷第10期,1926年5月。

张君劢:《发刊辞》,载《新路》,第1期,1928年。

张君劢:《费希德:〈对德意志国民演讲〉摘要》,载《再生》杂志,第1卷第3期,1932年7月。

张君劢:《今后文化建设问题——现代化与本位化》,载《再生》杂志,第4卷第1期,1935年。

张君劢:《民族复兴运动》,载《再生》杂志,第1卷第10期,1933年2月。

张君劢:《思想的自主权》,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1期,1933年10月。

张君劢:《我从社会科学跳到哲学之经过》,载《再生》杂志,第3卷第8期,1935年10月。

张君劢:《我们要说的话》,载《再生》杂志,创刊号,1932年5月。

张君劢:《中华新民族性之养成》,载《再生》杂志,第2卷第9期,1934年6月。

张奚若:《国民人格之培养》,载《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12日。

章士钊:《国家与责任》,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2号,1914年。

章士钊(秋桐):《国家与我》,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8号,1915年8月10日。

章士钊(秋桐):《政本》,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1号,1914年5月10日。

章士钊(秋桐):《政力向背论》,载《甲寅》杂志,第1卷第3号,1914年7月10日。

赵刚:《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盛清多民族帝国的大一统话语重构》,载杨念群主编:《清史研究的新境》(《新史学》,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