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被玩弄与被欺负的

【1、楔子】

张仪忽然惦记起楚国来了。

话得从公元前315年说起,那年秦国将公孙衍组织的第二次抗秦同盟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狠狠地教训了韩国和魏国,韩国魏国迫于形势倒向秦国的连横阵营。齐国楚国一看秦国与韩魏形成联盟,也把酒言欢,结为盟友。

公元前313年,秦国稳定了后方,把目光转向中原。而这时秦国的东方战场形势不容乐观。在这之前,秦国已经在中原地区伸出两只脚,一只是函谷关东北的曲沃,另一只是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这只两挂在楚国头上的脚让楚国非常不舒服。楚怀王与齐国结盟之后,屯兵中原,准备进行斩脚行动。柱国景翠率领一支楚军驻扎在鲁、齐边境和魏、韩的南面。三大夫率领另一支楚军围攻曲沃和於中。齐国也出兵帮助楚国进攻曲沃,经过一段时间鏖战,秦国守军抵挡不住两家联军的进攻,曲沃被楚国夺走。

曲沃失利引发了秦国对东方政策的重新思考。韩魏虽然在胁迫之下加入自己秦国一方,但却帮不上大忙,一则势力不济;二则三心二意。因此秦韩魏联盟在齐楚兄弟联盟面前处于劣势。最后秦国的高层达成一致,要想挺进中原,需先拆散齐楚联盟。而且,利用外交运作时间,秦国可以进行军事动员,为以后攻击落单的楚国做准备。

此时的楚国又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变革,主持这次变法的大臣是屈原。楚怀王登基之初,一度表现出振作之象。楚怀王的本家屈原因才干突出,受到重用。屈原竭忠尽智帮助楚怀王制定法令,推行变法,以求富国强民。楚怀王也对屈原信任有加,将楚国里里外外的事情交给屈原忙活。楚国在屈原的变法之下颇有起色,国力大增,成为与能与齐秦相抗衡的三极之一。在外交上,屈原奉行连齐抗秦的政策,所以楚怀王才被推为第一次合纵抗秦的盟主。

胸怀坦荡的屈原满心希望楚国能在自己的手里变成一个高效强大的现代化国家,但他似乎忘了楚国曾经有过的一段历史。今天他所做的正是公元前381年吴起同样做过的事情,而今天楚国的形势与70多年前的形势一般不二。楚国依然存在“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顽症。对于这个难题,屈原仍然拿不出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或者说,他甚至忽略了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吴起是有解决方案的,他的失败归咎于自然灾害,楚悼王死得太早了。屈原也自有他的不幸,楚怀王只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年青人,而不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没有几年,楚怀王思想就出现松懈。当头的一松懈,下面的牛鬼蛇神便乘虚而入。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宠臣靳尚、大老婆郑袖,这些象征着楚国传统腐朽势力的代表开始上蹿下跳,党同伐异。当然,他们最大的敌人是屈原。

最先发难的是靳尚。有一次楚怀王让屈原起草一份法令,屈原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打好草稿。靳尚知道之后,也想看看法令的内容,便央求屈原。靳尚是想提前了解一下法令的内容,以后也好参与讨论,给领导留个印象,其居心虽然不良但也不是大大地不良。但屈原不干啦,我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成果,知识产权归我所有,凭什么白白地让你看啊。因而就拒绝了靳尚的请求,他也不想想得罪小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靳尚被拒绝,怀恨在心,准备报复。考虑到屈原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性格,靳尚跑到楚怀王那里打小报告,“大王要小心屈原啊,您每次让他起草法令,一旦定稿,他就到处炫耀,逢人就自夸,‘除我之外,谁还能完成这么高难度的工作?’”楚怀王开始生屈原的气,从此之后刻意与屈原保持距离。屈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由吃香喝辣派变成了坐冷板凳派。

这是一场典型的办公室斗争,我们伟大可爱的爱国诗人由于不懂得江湖的险恶,因而低估了阴谋的危险,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他的那一套改革制度也成为随葬品。后来屈原遭到流放,地点大概在今天的汉北一带。

屈原无法适应远离政治中心的生活,一肚子爱国热情无处宣泄,遂转化为无尽的牢骚喷薄而出,还写成了书,名曰《离开了政治舞台,我要发牢骚》,简称《离骚》。在这本书里,屈原哭诉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眼泪啊止不住地流,老百姓的生活是真发愁……)

【2、骗】

不说屈原在江边顾影自怜,长吁短叹。我们来看秦国的朝堂。秦惠王道:“我欲攻齐,但现在齐国和楚国正在蜜月期,我们又不是两国的对手,该怎么办?”张仪走出来说道:“大王莫急,请给我配辆专车,拨一批专款,我给他来个第三者插足。”

纵横捭阖的英雄同时也是旁门左道的行家,商鞅同学曾经写过一篇《论同性恋患者的心理》,我们的张仪同学也曾经写过一篇能够与之媲美的《如何做个成功的第三者》。在这篇学术论文中,张仪提出做第三者是否能成功需要软硬件的有机配合,一是要有钱,没钱别泡妞;二是要精通泡妞艺术,花言巧语、甜言蜜语、虚言假语必不可少。后来张仪的学术精髓被施耐庵学去,便有了《水浒传》中经典名篇“西门庆与潘金莲”。

张仪准备在楚国实践他的学术理论。这一天张仪坐着公家的车,拉着公家的金银财宝沿着官道来到楚国大地。张仪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曾经他失意地离开楚国,并发誓要以另外一种姿态故地重游,而今这个梦想实现了。张仪跟着征服者的感觉意气风发地走来啦,身后没有军队,口才就是千军万马。张仪坐在车上,仔细地观赏沿途的风景,山,你好,你还那么高;水,你好,你还那么清;树,你好,你还那么绿;桥,你好,你的背还是那么弯;洗衣服的mm,你好,我走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向你们全体问好,可是,没多久,你们就要姓秦不姓楚啦。

张仪见到了楚王,开口就是含糖度至少5个加号的甜言蜜语,“俺们大王最欣赏的王就是您;小可我也最想在大王您手下办事。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秦楚两国无数次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国际危机。千山万水也遮挡不住秦国对楚国的好感,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秦王对大王的思念。”

张仪话锋一转,接着说道:“秦王最憎恨的王莫过于齐王,小可我最憎恨的王也是齐王。秦国对齐国的仇恨不共戴天,恨不得马上出兵讨伐,但贵国却与齐国交好,考虑到咱们两国的交情,敝国冒然出击,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一刀两断,我就让秦王把商於的六百里土地送给大王。如此,一则齐国被削弱,大王可以趁机痛打落水狗;二则楚国帮了秦国的忙,我们大王一定领情;三则楚国还能得到六百里土地的实惠。好买卖啊,请大王详察。”

楚怀王乐得差点蹦起来,开朝会的时候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各位大臣。大门们一致赞成,溜须拍马之声不绝于耳,“大王英明”,“楚国大幸”……,只有一个人眉头紧锁。此人便是在秦国混不下去来楚国发展的陈轸(见第七章)。陈轸在楚国依然混得不开心,总是无法进入中央决策层,但这并不代表他能力不够。楚国大权牢牢掌握在屈、景、熊氏家族之手,根深蒂固,外人很难打入。

陈轸一听就明白了这是张仪的诡计,都是同行,谁还不知道谁啊?楚怀王看出陈轸心事重重,问道:“寡人不烦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大家都在庆贺,为什么就你在这里愁眉苦脸呢?”

陈轸对楚怀王道:“臣恐怕大王得不到好处,灾难还会跟随而至,所以没有跟着大伙一起庆祝。”

楚怀王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陈轸道:“国家之间的交易不同于庶民之间的交易,庶民交易出了问题还有官府来作主,国家交易出了问题谁来作主?因此国家交易应该奉行黑社会的交易原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考虑大王和张仪所签的贸易合同中有个时间差问题。秦国所以如此看重大王并非张仪说的是由于伟大友谊,而是由于强大的楚国背后还站着一个更强大的齐国。如果我们在还没有得到地的情况下就先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楚国就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孤立的楚国没有实力向秦国讨要应得的土地。先绝齐后要地的结果是大王受张仪所欺。更坏的结果是东边得罪了齐国,西边也没有安抚了秦国,双鬼扣门,楚国休矣。我为大王考虑,不如咱们换个方式,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让秦国去考虑时间差问题。大王先向秦国讨要土地,土地到手之后咱们再考虑是否该跟齐国断绝关系。”

楚怀王正在兴头上,被陈轸这么一说顿感扫兴,也不管有理无理,怒斥陈轸道:“shut up!乌鸦嘴,一边凉快去。”(作者按:楚怀王不听陈轸忠告,楚国形势朝着陈轸所预言的最坏情况跑去。)

楚怀王为了能尽快将六百里土地由承诺变成现实,不但赐给张仪相印还事先送了一大笔回扣,又派一名将军跟随张仪回秦落实土地事宜。同时楚怀王又派使者断绝了与齐国的外交关系。

没想到,张仪回到秦国后大概因买卖做成,心情舒畅,下马车的时候竟然玩起了特技。那一招叫“燕子三抄水”,其动作要领是左脚踩右脚,再右脚踩左脚,然后再左踩右脚,如此三次便可将身子托起很高(其实评书里经常出现的这个动作根本不符合动量守恒定律)。张仪在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没有掌握好身体平衡,结果摔在地上,扭了脚踝骨,疼得嗷嗷直叫。随后的三个月内,张仪称病不上班。随张仪来的楚将将消息告诉给楚怀王。楚怀王以为是张仪怪楚国的绝齐工作做得不到位,又派一名大嗓门的士卒穿过宋国来到齐国边界,以楚国的名义对着城上的齐兵一顿大骂,直骂得风云变色、日月无光,才算拉倒。齐王听说后很生气,连忙派使者与秦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张仪听到消息后,这才上朝,正好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张仪告诉楚使:“我答应过给你们的六里土地,现在可以拿去了。”楚使吃惊地问道:“不是说好了商於六百里土地,什么时候变成了六里?”张仪不答,楚使只得回去复命。楚王获悉后,勃然大怒,准备兴兵与秦国拼个你死我活。陈轸再次出来道:“上次你让我shut up,不知道现在我还能不能说话。我的意思是现在攻打秦国,不如联合秦国一起向东攻打齐国。楚国失去的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获得。”楚怀王根本不听。楚兵浩浩荡荡向秦国杀来。

这正是秦国想要看到的结果,不过秦惠王还是很紧张,毕竟楚国也是一个超级大国,与韩、魏不可同日而语,秦国还没有与这么强大的敌人交过手。秦国上下厉兵秣马,如临大敌。秦惠王也四处求神拜佛,比高考前的小朋友还虔诚。他先跑到秦国的旧都雍祭祀了巫咸,又跑到朝那湫(今甘肃平凉西北)祭祀大沈厥湫(朝那湫的水神)。张仪是前线总指挥,魏章(也是魏国人,据说是前些年被商鞅绑架的公子昂)是他的搭档。

两国箭已上弦,蓄势待发。公元前312年大战拉开序幕。楚国兵分两路向秦、韩、魏一方发动进攻,一支由将军屈丐率领,进攻商於之地,另一支由上柱国景翠率领,围攻韩国的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齐国虽然被楚怀王气得够呛,但并没有与他一般见识,依然联合宋一起围攻魏的煮枣(今山东东明东)。两国由以前的协同作战变成了各自单独抗秦,协同作战的好处是能够打出1+1>2的效果。

秦国比楚国兵多,派出三支部队迎战。东路军由名将樗里疾统率,从函谷关进入韩的三川地区,帮助韩对围攻雍氏的景翠进行反包围;中路军由庶长魏章统率,从蓝田(今陕西蓝田西)出发,经武关,到商於之地反击进攻的楚军。西路军由甘茂统率,从南郑(今陕西汉中)出发,向东进攻楚的汉水流域,配合魏章一起攻取楚的汉中。这三路部队总的主力是魏章率领的中路军。

秦国的三路大军迎住楚国的两路大军就是一阵厮杀。捷报首先从中路军传来,魏章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砍了80000多颗脑袋,七十多名高级指挥官成为俘虏,总指挥屈丐也包括在内。接着魏章挥师向西,配合西路军甘茂攻占了楚国的汉中地区(也是六百里土地),并建立汉中郡。东路军樗里疾在帮助魏章大败楚国屈丐部后又帮助韩国大败楚国景翠部,这还不够,樗里疾继续向东挺进,再次帮助魏国在濮水大败齐宋联军。齐将声子战死,名将匡章败走。

楚怀王不服气,收拾家底,又张罗了一支大军找秦国报仇,一路狂攻直逼离秦国都城不远的蓝田,却也成了强弩之末,秦军掀起防守反击,又一次将楚军杀得大败。楚国无力再战,韩魏趁机痛打,邓、上蔡被夺走。

经此一战,楚国元气大伤,超级大国的地位随之瓦解。对此楚怀王应该负主要责任。

〖马后屁:列强相争,如果没有绝对优势,外交就尤为主要。楚国的衰败可以说明问题。同样的两个阵营,当齐楚联合,协同作战时,秦魏韩联盟就不是对手,当齐楚分离,各自为战时,楚国就输的很惨,齐国也吃了败仗。具体表现在战争中就是,秦国的三支大军相互策应,互为支援,齐楚的三支大军却孤立分散,被动挨打,而这一切全是楚怀王的过错。不是张仪太狡猾,只能说楚怀王太愚昧,楚国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只是决策者不听罢了。〗

【3、再骗】

秦国的对外政策一向是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目的是化敌为仆。这也是张仪连横政策的精髓。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一招成为老套,被英明的王侯将相反复使用。比方说一个英主想收服敌方阵营中的良臣,总是现在战场上将其俘获,然后咋咋呼呼装作要砍他脑袋的样子,良臣也不服不忿地拼死反抗,又是骂娘,又是吐唾沫,最后英主却主动上前为良臣松绑,又是道歉,又是安慰,还封官晋爵,良臣也就半推半就的接受,最后故事以大团圆结束。

当然,这一招用来对付mm也是适用的。可以先霸王硬上弓降服其身,再用痛哭流涕、发誓诅咒、好言相劝降服其心。黑社会题材的电影上常有这样的片断。(注:本理论纯属纸上谈兵,成年人以及未成年人切勿用理论去联系实际。否则,后果自负!)

第二年,张仪建议秦惠王将汉中的一半归还楚国。我可以这样来形容,秦国这个山大王,在娶得韩魏两个压寨夫人之后,又想纳楚国为压寨夫人,此后秦国再出去打仗的时候就会很风光,“小魏、小韩、小楚,你们先给我上!”

不料,楚怀王当习惯了大国元首,还一下子转变不过来心态,明确答复秦国:“土地的不要,要的是张仪。”同时,楚怀王派已经失势的屈原出使齐国,恢复两国邦交。

张仪对秦惠王道:“楚怀王真是不识好歹,既然楚国隆重地邀请我了,还是让为臣亲自去一趟楚国吧。”秦惠王脸上露出半是高兴,半是担忧的表情:“寡人舍不得啊,楚国很危险!”张仪道:“有大王和整个秦国为臣撑腰,臣还怕楚王作甚,况且臣在楚国还有内应。楚怀王的近臣靳尚和王后郑袖非常欢迎大王的糖衣炮弹。臣内有接应,外有强援,加上为臣不太笨的脑袋,足够周旋。如果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算为秦国的发展做了贡献。只求大王不要忘记为臣曾经为秦国的霸业添过砖加过瓦。”君臣两人感动了一阵,张仪再次踏上楚国的征程。

到了楚国,张仪先向靳尚送上秦国制造的糖衣炮弹,然后去见楚怀王。楚怀王当场拿下张仪,准备杀掉。靳尚一看饭东要被杀,马上出面阻止,对楚怀王道:“张仪是秦王面前的红人,大王如果扣押张仪,秦王必然会翻脸。其他国家看见楚国和秦国闹僵,又会幸灾乐祸地看楚国丢人。去年的事情大王不会忘记吧?”楚怀王听靳尚这么一说,顿时又没了主意。

在楚怀王犹豫之际,靳尚急忙展开营救,他找到了老搭档郑袖,也就是楚怀王宫中的当红宠姬,道:“尊贵的夫人,请容许我提醒您,您将不再尊贵。”郑袖一哆嗦,“为什么?”靳尚道:“秦王对张仪宠信有加,必然会全力营救,准备用六个县的土地和六个加强连的绝色美女换取张仪。大王那人您还不知道么?他爱土地更改美女,必然会答应秦王。到时这六个加强连的绝色美女环绕在大王周围,夫人您还能继续尊贵么?”郑袖一听就急了。对后宫的人们来说,争宠问题可不是一般问题,需以政治高度来对待。郑袖,这个后宫丛林法则之下的胜出者,精通一切生存斗争的手段,要哭就能哭,要笑就能笑。于是郑袖夜夜不忘在给楚怀王带来快乐的同时将枕边的小风吹起,“大王哟,张仪也只不过替主人卖命。秦国派张仪来楚,而大王却要杀张仪。张仪被杀,秦王定会怒而起倾国之兵攻秦,秦军的战斗力想必大王已经深有领教。楚国一旦再次战败,我们母子俩就只能到南方的蛮夷之地讨吃要饭了。如果碰上劫色的强盗,为妾该如何是好?呜呜~~,大王啊,你不是说要永远保护我们么?呜呜~~”郑袖充分发挥眼泪攻势,楚怀王渐渐招架不住,最后落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俗套。其实楚怀王不是什么英雄,楚怀王和郑袖之间也没有纯洁的儿女情。

张仪重新获得了自由,再次得到了楚怀王的厚遇,然后带着得意的微笑踏上了回秦的道路,一边走还一边唱,“我得意地笑,我得意地笑,我笑你是个大草包~~”不光张仪在笑,整个国际社会都在嘲笑楚怀王。楚怀王却满不在乎,女人第一嘛!

没几天,屈原从齐国回来,听说了这件事,连忙向楚怀王进谏:“臣已经代表楚国与齐国结成了盟友,大王还怕秦国作甚!为什么不杀张仪?”楚怀王一听也对,连忙派人追杀张仪,可哪里还能追得上。楚怀王好不后悔,郑袖和靳尚也更加痛恨屈原。

公元前310年,秦国的伟大领袖、秦国事业的优秀接力手秦惠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孔武有力的秦武王接班。从秦武王的谥号就可知其人好武。秦武王表现出一些职业军人的特点,他性格暴躁、思维直线条、不喜欢拐弯抹角,推崇个人战斗能力。

秦武王不理解张仪那一套外交设计中的匠心独运和良苦用心,以为只要靠秦军的刀就能为秦国的犁解决土地问题。持这种浅显看法的大臣在秦国朝廷为数不少,尤其是一些少壮派军官。除了路线上的分歧外,少壮派军官还与张仪之间有一些个人恩怨。缘于秦惠王时期,张仪曾仗着秦惠王的重信打压过这些人。现在他们反攻倒算,在秦武王面前持续不断地诋毁张仪。张仪害怕被诛杀,主动找秦武王谈话。这次谈话也启动了张仪的谢幕演出。

张仪道:“臣为秦国的利益考虑,不久东方局势将发生大的变化,秦国可以趁机捞一把。在我的破坏之下,齐国失去楚国这个盟友,必然要与秦国争夺韩魏。齐国恨我甚深,我到哪个国家,齐国就会攻打哪个国家。我愿意带着这把老骨头出使魏国,齐国就会攻打魏国。在齐国和魏国相持的时候,大王趁机发兵攻打韩国的三川地区,拿下三川,周天子的那块地方便直面秦国的威胁。大王不要动粗,只要吓唬一下,周天子就会乖乖的交出象征周朝统治的那些器具。然后大王再挟天子令诸侯,如此则王业可成。”

出三川,临二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案,张仪以前就曾经提出过,当时被司马错的西南大开发战略pk掉了。现在秦国后方稳固,君王又野心勃勃、好大喜功,这个方案与秦武王的想法正好吻合。正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秦武王护送张仪出使魏国。齐国果然发兵攻打魏国。魏哀王害怕了,张仪道:“大王不要着慌,为臣自有分寸。”于是张仪派亲信冯喜到楚国,又从楚国雇了一名使者以楚国的名义出使齐国。张仪这么做是有原因的,稍后做出解释。

使者到了齐国对齐宣王道:“大王啊,你大大地着了张仪的道!”齐王一脸不解,道:“张仪到哪,我就兴兵打哪,怎么就着了他的道?”使者回答道:“张仪正是掌握了大王这种心理才出使魏国。大王攻魏,秦国就会趁机出三川,临二周,求祭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边大王在和魏国拼命厮杀,那边秦国却轻松的获得了利益。大王您说您亏不亏啊?”齐宣王想想也有道理,于是下令撤军。张仪的闭幕演出圆满结束。

张仪借楚国使者游说齐王的原因很简单,只有第三方使者说话,齐王才能相信,如果让魏国的使者去,齐王必然不信。

张仪骗了秦王骗齐王,之后在魏国过起了安稳日子。一年以后,张仪死在了魏国。一代纵横奇才终于闭上了可怕的嘴。

秦武王赶走了玩空手道的张仪,开始奉行赤裸裸的军事占领政策。以当时秦国与六国的实力对比来看,秦国施行这种政策还为时过早。秦武王以其鲁莽、直率的性格虽然为秦国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但在外交上失策更多,对秦国霸业至关重要的魏韩两国被驱赶到齐国阵营中去,为秦国以后的一次严重挫折埋下了祸根。几乎同样的一个故事在19世纪末的德国上演,与秦武王极为相似的威廉二世,赶走了与张仪极为相似的俾斯麦,然后推行单边军事主义政策,结果,德国在没有强大盟友的情况下就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