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近代文明在考验中
一位知名的法国人曾经说过:“年轻人是很幸运的:他们将会亲眼见到伟大的事物。”他于一个多世纪之前发表了这个看法,假如他还活着,今天他或许还会重复这句话。自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开始,世界形势再没如20世纪前40年那样产生让人目眩的变化。
人类仍然在登山的道路上辛苦前行,痛苦地爬出了充满战争迷雾的深谷,极力通过合作争取和平及正义,并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人们曾希望,人类历史上遭受最惨践踏的1914年至1918的冲突将会是一场结束战争的战争。对历史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应该可以解释其中一些重大的失败,靠智慧与勇气继续面对未来。
第44章解释了为什么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下一章讲述这场战争是如何进行的,协约国是如何获胜的。第46章是“新地图与新法律”,将指出这场战争的收获与损失。第47章谈到关于战后的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问题,主要是亚洲与非洲;第48章讲到国际联盟与国际法庭;第49章简略概述了和平阶段世界的情况。再接下来就是“危机的年头”这一章与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章。
第43章 国际无政府状态
近代史叙述的是各方面进步的历史。欧洲与美洲人民于1914年之前的125年中,在制造机器、获得民主与扩大对其他诸洲的掌控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是他们却在一件事情上失败了。近代史最大的悲哀是未能在国际关系中用公理取代强权。争端依然要靠相互残杀来解决。
文明的推进不是消弭战争,而简直是使战争更为可怕了。科学家与发明家设计出了更加致命的毁灭性武器。工业为海陆军配备了更大的巨炮。民主体制由公民组建而成的强大军队取代了旧时人数不多的雇佣兵。欧洲这个最先进的大陆于1790年至1913年阵亡了约450万人。
一、为什么近代国家要打仗
近代国家继续进行战争有各种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国际无政府状态。
1、国际无政府状态。无政府状态是指没有政府去实行法律与维持秩序的状态。比如说,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每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每个人都要带着枪来保护自己, 这便是无政府状态。
目前,国家和国家之间恰恰就处于这种状态。每个国家想要做什么或是敢做什么便能够做什么,由于还没有一个国际政府为这些国家制定法律并强制一切国家去遵守。国家正如缺少法律的人们,全副武装到牙齿,不遵从任何法律或权威。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国际无政府状态。
反对无政府状态的努力?在1914年世界大战以前,用法律及和平来取代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各种尝试都没有彻底成功。在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曾经尝试阻止战争,但教会还未强大到能制止所有冲突,尤其是在后期。俄国沙皇亚历山大曾于1815年创建了维护和平的“神圣同盟”,梅特涅为了相同的目的组成了四国同盟,可是却都徒劳无功。
1848年之后,列强时常召开会议商讨国际纷争。这种国际合作的做法常常被称作“欧洲协调”。
国际会议?为了解决关于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的问题,曾在巴黎、柏林、伦敦召开会议。1884年至1885年间,在柏林召开的会议规范了在非洲取得殖民地的一般准则。1900年,列强合作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起义。这种合作毫无疑问制止了一些战争,但并不能彻底阻止战争。
海牙会议?为结束国际无政府状态而进行的一次最著名的尝试,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8年至1899年间所做的努力。他邀请诸国派出代表前往海牙共谋和平,于1899年召开海牙会议。由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国家反对削减海陆军军备,所以这次会议在这方面并未取得什么成果。但是,在海牙成立了国际仲裁法庭,有争执的国家可以将国际纷争呈交法庭去做出裁定。这次会议还草拟了一部法典,以防在战争中采取不必要的残忍手段,但是,这些法律并未实行。
1907年,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会议,但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依旧盛行。1911年至1912年的意大利与土耳其的战争,和1912年与1913年巴尔干各国同土耳其的两场战争,都说明了海牙会议并未取得多少成果。
2、领土争端。引起战争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国家间的领土争端。1814年—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罔顾民族情感划定了一定会引发纠纷的疆界,结果导致德国、意大利与比利时不得不采取武力来赢得自由。这些国家获得解放以后,仍然存在有争执的地域威胁着和平。比如,意大利还想获得被奥地利占领的一些地方。法国希望重新征服阿尔萨斯—洛林。在巴尔干半岛以及东欧的其他地方,还存在某些“痛处”。
假如每个国家都认可民族自主权,准许所有有争执的行省的人民采取公民投票的方式,那么领土争端或许不会威胁和平。公民投票可以使有争执地方的人民来决定他们想属于哪个国家。在19世纪中叶发生过几次公民投票的事例,但在1871年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
3、新重商主义。引发战争的另一个原因是19世纪旧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复活,尤其是主张国家政府应该保护与促使它的公民在国内外经商的旧思想。这是引起关税保护与帝国主义的原因。即使说近代的全部战争都是由于那些有影响力的自私商人想牟取暴利而引起的,也不算言过其实。有的战争,比如中国的鸦片战争,主要就是由于商业利益而爆发的。
这种新的重商主义被称作“新重商主义”。
4、民族荣誉。“民族荣誉”这个近代观念也阻碍着维护和平。19世纪盛行一种“民族荣誉”理论,所有民族国家都必须具有绝对的主权,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外部掌控。报纸宣扬所有爱国人士的责任是为国家的“民族荣誉”而战,无论国家的立场对错与否。“对也罢不对也罢,都是我的国家”,这就是极端爱国人士的格言。
5、战争的“科学”辩护。近代国家的好战精神也被一种教导所强化,认为战争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强大与进步的国家打败了弱小落后的国家。这种信念源于错误地理解了有关植物与动物进化的科学理论——达尔文学说。尽管将进化论用于战争是错误的,但军国主义主张蓄养大批军队准备战斗,是发动战争的一个有力原因。普鲁士扩编军队,而且在1866年同奥地利作战,又于1870年同法国作战。普鲁士在战争上的成功使得奥地利、法国、日本、俄国以及意大利都采用了这种广泛军事训练的体制。所有国家都认为自己的军队是用来自卫的,邻国的军队是用来入侵的。这意味着所有国家都对邻国存有怀疑与恐惧。
6、海军主义。“海军主义”是军国主义的双生兄弟。当一个强国扩编海军的时候,其他列强便开始惊慌起来,也开始扩编自己的海军。在1898年—1914年,德国开始建立一支庞大的舰队,英国便将德国当作是可能的敌人,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一种威胁。但是,英国的海军相当于任意两个国家海军力量的总和。
7、秘密外交。战争的最后一个原因是秘密外交。不同国家的公使们与大使们时常秘密签订协议,拒绝公开秘密协议与结盟条款。普通民众从来都不知道何时会被召集去扛起枪支。
战争的机会倍增是因为除了时常为了自己的纷争作战,还常由于盟国的纷争而被卷入战争中。
二、秘密外交与危机
为了了解秘密外交是如何造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就必须回溯到1870年至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
俾斯麦的外交?俾斯麦于1871年自法国手中夺取阿尔萨斯—洛林,让法国变成了德国的死敌。但是,只要俾斯麦还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法国敢寻找报复机会的危险还是非常小的。因为德国的陆军是全世界最强大的。
三国同盟?另外,德国还有强大的同盟,而法国起初却是孤立无援的。俾斯麦于1882年和奥匈帝国、意大利成立了防御同盟。著名的三国同盟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也被俾斯麦劝服了,与德国签订了一个秘密的防御同盟。
法俄同盟?1890年,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免去了俾斯麦的职务,没有继续签订俾斯麦与沙皇之间的条约。1892年,俄国成了法国的同盟。假如法国遭到德国的进攻,俄国将会支援法国;同理,假如俄国遭到进攻,法国也会出兵进行支援。
英法协约?其次,法国向英国求得友谊,尽管它最近已成为英国在非洲的激烈竞争者。法国与英国在1904年签订了协约,认可英国对埃及的掌控,同时英国还许诺不反对法国在摩洛哥的主张。这是“亲密协约”的开端,或者说是英法间互相体谅的开端。
英俄协约?1907年英国与法国的同盟国——俄国签订了一份一样的协约。英国与俄国在亚洲,尤其是在波斯,曾经是相互妒忌的敌人,可是如今却消除了隔阂。英国通过协约与法国以及俄国联合起来,而法国与俄国间有着稳固的盟约。由英、法、俄三强组建成的集团常常被称作三国协约。
日本的地位?三国协约还仰仗日本方面的额外帮助。1902年,英国与日本建立了防御同盟。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防御同盟得到巩固了,日本与俄国、法国也签订了协议。
意大利的地位?意大利与三国协议也存在秘密谅解。尽管它仍是三国同盟的成员,却与法国有秘密协议,前者想要征服的黎波里,后者想要夺取摩洛哥。假如德法间爆发战争,意大利将会维持中立。
列强的均势?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好像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均势”。在一方的某个成员扩充军队,或是一艘新战舰下水,另一方便会紧张起来,觉得它的安全遭受到了威胁。从1904年至1914年期间,双方的海陆军都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增加,直至双方都在极重的负担下摇摇欲坠。
国际危机?“均势”最糟糕的特征就是它的不牢靠。每隔一年左右便会出现一次“危机”,两个同盟已经到了临战的状态。1905年、1908年以及1911年,在摩洛哥与巴尔干半岛的危险行径都几乎引发国际战争。更将欧洲逼近战争的是1912年—1913年的巴尔干危机,那时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保加利亚与希腊进击并战胜了土耳其。整个欧洲战云弥漫。多亏英国外相爱德华·格雷爵士集结列强,及时和解。
愤怒与“备战”?可是德国与奥匈帝国对于这个结果非常不满意。首先,土耳其是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友邦,它因为战败丧失了很多领土,国力被大幅削弱。其次,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是奥匈帝国身边的一根刺,差不多将领土扩张了一倍。1913年夏天,奥匈帝国秘密地向它的同盟国主张采取一些举措来压制塞尔维亚。但是,德国与意大利表示拒绝。表面上暂时维护了和平,可是却维护在危险点上。没人知道下次危机何时发生。同时,欧洲大陆上的全部列强都在狂热地扩充他们的军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开始的
大公的被刺?1914年6月28日,一位莽撞的南斯拉夫青年发射了几颗震惊世界的子弹。奥匈帝国大公弗兰西斯·斐迪南与他的妻子在驾车穿越萨拉热窝的街道时,被子弹打中丧命了。萨拉热窝属于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省的一个城镇。因为被刺的大公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的侄子与最有可能的王位继承人,这个罪行在奥地利掀起了愤怒的浪潮。奥地利人觉得这个阴谋的背后有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的拥护,所以一定要惩罚塞尔维亚。
实际上,这个刺客尽管讲的是南斯拉夫语,还有南斯拉夫的民族情感,但却并非塞尔维亚公民,而是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没有任何罪证。奥地利政府的一个特务报告说,他找不到塞尔维亚政府组织这场阴谋的证据。但是,他发现一些塞尔维亚官员曾经帮助这些阴谋者获取武器。这场阴谋是在塞尔维亚的首府贝尔格莱德策划的。塞尔维亚政府准许进行反抗奥地利的煽动。
贝希托尔德的最后通牒?贝希托尔德伯爵是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他觉得萨拉热窝暴行能让奥地利有理由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举措。塞尔维亚是奥地利身旁的一根刺。假如对塞尔维亚煽动在奥地利的南斯拉夫人不进行阻止的话,或许奥地利终有一天会土崩瓦解的。现在正是采取行动的时候。所以,贝希托尔德于1914年7月23日对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控诉塞尔维亚未能阻止反抗奥地利的阴谋。
最后通牒主张塞尔维亚取缔所有反奥的刊物与社团,将塞尔维亚学校中反奥的教师辞掉,禁止反奥的教学书籍,准许奥地利人协助阻止反奥宣传的工作。塞尔维亚必须在48小时之内给予答复。
战争爆发?贝希托尔德伯爵有意让最后通牒这么苛刻,目的在于让塞尔维亚不能答应。正如他的预料,塞尔维亚拒绝了他所提出的某些要求,但提议将这几点呈交仲裁。俄国与英国都敦促他再给塞尔维亚更多的时间考虑,可是他竟大胆地按照他的计划施行。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了。
俄国拥护塞尔维亚?俄国实践了在1908年至1909年危机中许下的诺言,警告奥匈帝国不要攻打这个小斯拉夫王国,沙皇命令动员他的所有军队。
德国拥护奥匈帝国?俄国军队的动员既威胁到了奥匈帝国,还威胁到了德国。它将会让俄国军队靠近德国与奥匈帝国的边界,再开始行动。德国的军事领导者说,对此进行容忍将等于德国自杀;假如战争爆发,这将会让俄国处在有利地位。德国立刻主张俄国停止动员。在俄国表示拒绝的时候,德国便对,俄国宣战了。这是在1914年8月1日。
法国的卷入?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德国询问法国政府是否有帮助俄国的意愿。法国拒绝表态中立,德国又于1914年8月3日对法国宣战。
比利时的卷入?比利时阻碍了德国计划的施行,因为德国将军们已经为战争做好了攻击计划:派遣一支军队快速通过比利时与卢森堡,在行动缓慢的俄国军队可能采取行动以前,就给法国以致命的攻击。
包括普鲁士在内的列强在一份条约中曾做出保证,比利时要保持中立。但比利时却挡在了德国入侵法国的路上,这份条约也是德国的障碍。德国宰相认为撇开这份条约、长驱穿过比利时是错误的违约行为,可是他没有胆量反对德国军阀们。德国军队于8月4日进攻了比利时。
英国的卷入?直至此时,英国还尚未确定如何行动。英国政府曾经秘密向法国承诺,假如德国海军攻击法国海岸,英国战舰会进行拦阻。英国不管怎样都会加入战争,它无法允许友邦法国与俄国被打败。但当德国军队攻入比利时,英国的态度便不是问题了。当天英国就向德国宣战了。
不久以后,日本跟随了英国的行动。门的内哥罗也加入到战争中,站到了塞尔维亚一边。
意大利的为难?意大利是欧洲仅存的一个还维持中立态度的强国。表面上它是德国的同盟国。私底下,它与法国有合作协议。意大利表示:德国与奥匈帝国首先引发战争,它没许诺要帮助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
原因与责任?因为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起初没人准确知道哪些是真正有罪的国家。协约国指责德国,尤其是德国皇帝。德国人与奥地利人却指责俄国与英国。各国人民依例都愿意相信自己的政府是无辜的,而敌国才是有罪的。后来,很多真相被揭露了,上千的秘密文件被公开了。证据表明奥地利获得德国的许可,故意的、有计划地向塞尔维亚宣战。但不能明确德国是否有意要引发一场大战。在这点上,意见还存在分歧。一些历史学家觉得德国是有罪的,而有一些人却主要指责俄国与法国,还有一些人说双方都应负责任。
所有的真相都还不清楚,大概过去很多年也不会被彻底弄明白。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德国与奥地利都没有,协约国也未在战争开始时公开所有真相。假如想要了解这场冲突的根本原因,就必须得回溯到1914年7月之前。总结起来,战争的原因可以归纳为:(1)国际关系处于一种不受约束的无政府状态;(2)各国之间的领土争端;(3)新重商主义;(4)“民族荣誉”的错误见解;(5)战争意味着“适者生存”的错误看法;(6)军国主义;(7)海军主义;(8)秘密外交与秘密联盟。
这种种原因好像炸药,稍微一碰就会爆炸。萨拉热窝的刺杀与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给这个炸药的爆炸点燃了星星之火。
第44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章只有几页的篇幅,无法对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全面的讲述。许多国家加入到这场大战中,上百万人民被杀,上百万妇女与儿童肝肠寸断,流离失所;推翻了旧政府,成立了新政府;在争斗中签订了公约与协议,重大的条约标志着战争的结束。价值上亿的种种财产受到了损坏;诸国负担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债务;而关乎和平的各种难题还是未获得圆满的解决。
一、德国在陆地的胜利
德国抱着很高的期望引发这场世界大战,军队要比世界上的所有军队都组建得更完备,武器更先进。德国具有1866年与1870年至1871年战争所获得的速战速决的历史经验。它的财富与资源非常雄厚,它的人民非常爱国。
德国的计划?俄国拥有强大的军队与丰富的资源,可是它的铁路系统落后,因此集结兵力的速度缓慢,在德国的东部边界采取行动更加推迟了。所以德国打算先对抗西方,在英国能提供给法国有力的帮助以前给法国以挫伤性的攻击;之后再与奥匈帝国共同进攻俄国,战胜俄国,夺取战争的胜利。在多次战役中,德国与奥匈帝国仿佛正按着既定计划走向成功。
德国在西方的胜利?1914年8月初,德军越过卢森堡与比利时突袭法国。在穿越卢森堡这个小小公国的时候,并未遇到什么困难,可是比利时却进行了强烈的抗议,并且奋起反抗。虽然他们战败了,但是他们阻碍了德军前进的步伐。这让法国有时间来进行防御,让英国有时间派遣军队前往法国。这自然让德国人大为恼怒。
德国委派了一名军人总督常驻在布鲁塞尔,将比利时当作一个被征服的行省。他们烧毁了很多公共建筑,包括鲁汶大学无比珍贵的图书馆。他们还强逼比利时人帮其筹款。比利时军队的残余部队加入到了法军与英军的行列中,英勇奋战。
德国钢与火的漫长战线烧到了法国境内,差不多到达巴黎。里尔、色当与兰斯等城市与成百上千个市镇以及村庄落到了德国人手中。
马恩河的败仗?9月初法军固守马恩河一带,防线东端跨过凡尔登。德国人被遏制住了,之后又被打退一段距离,因此保住了巴黎。双方挖壕对峙,中间隔着静寂的“无人地带”,蜿蜒崎岖的自孚日山脉直达北海,有600英里长。
德国在东方的胜利?同时,俄国在东部已开始进攻德国与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反抗非常弱,因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激战正酣。但是德国很快便在9月底的坦能堡战役中将俄国制服了。俄国军队的人数非常多,可是许多士兵都是文盲,没有经过严格、专业的作战训练和精良的装备。另外,俄国国内的政府独裁、不得民心,俄国官员们大多腐朽无能,也是导致失败的一个原因。
俄国的崩溃?直至1915年春,俄国停止了进攻。夏季,兴登堡将军率领一支强大的德军,摧毁了俄国的战线,俄属波兰全境都被征服了。1917年春,俄国的一场革命打倒了沙皇,建立了共和国。到了1918春,俄国居然溃散、混乱到向德、奥单独投降以及和谈的地步。这一切对被称作中欧列强的德、奥来说是一场重大的胜利。同时,在西线,它们保住了阵地,虽然向凡尔登的另一场进攻失败了。
土耳其与意大利?1914年秋,土耳其加入到了中欧列强的行列中,意大利于1915年春参加了协约国。协约国在尝试夺得君士坦丁堡的时候,损失极重,意大利在高山地带攻击奥地利的过程中也死伤了几万人。
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1915年秋,在进攻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以及阿尔巴尼亚的时候,保加利亚站到了奥、德与土耳其一边。1916年8月,罗马尼亚加入了协约国,入侵奥匈帝国,可是不久便被中欧列强的联军所征服。希腊意图保持中立。希腊国王是德国皇帝的妹夫,但是许多希腊人都同情协约国。
新的战术?这场世界大战很快便显现出耗时长久与耗费惊人,并且它与以前的历次战争在性质与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整个国家都被武装起来了:以前作战的士兵只不过是上千人,而现在却是上百万人。上百万的士兵分散在各个战场,躲藏在一条条漫长的战壕中,比如西线长达600英里,东线长达900英里。以前也有几次使用过壕沟与隧道,比如美国内战中1864年—1865年间在弗吉尼亚州的彼得斯堡。可是这场世界大战的战壕与隧道却更深更长,并且普遍如此。在对峙双方的战壕间设有倒刺的铁丝网,假如要想夺得敌人的战壕,军队就一定要跨过这些阻碍。
炮兵?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很少出动骑兵,但炮兵的作用却发挥到了以往想象不到的极致程度。机关枪也被大量使用,整条战线上被放置着大炮,用来清除“无人地带”的阻碍,毁坏敌人的阵地与掩护步兵的冲锋。最初德国在炮兵方面占据上风。后来他们还拥有了一些巨炮,能从60英里之外或是更远的地方朝巴黎射击。但很快法国与英国在炮战中挺住了。
除了大炮发射的炮弹,还添加了用手投、飞机投放、安放在海里的种种炸弹。德国使用了致命的毒气,协约国也跟着效仿。协约国制造出了铁坦克,它可以爬山跨沟,喷射烟火与发射子弹。双方还都使用了作战能力很强的飞机。
飞机?飞机是这场世界大战中显著的特征。上百架飞机在战壕上方飞来飞去,拍摄与侦察敌军的行动,驱赶敌机,并在敌人战线的战略要点上投放炸弹。
汽油发动机?假如没有汽油发动机,这场战争便会很不一样。笨重的坦克安装了汽油发动机,冲倒树木、柱子以及栅栏。它还发动快速的摩托车、卡车以及高速的飞机。
二、英国在海上的胜利
英国一直将主要的战斗力量放在舰队上。英国海军的人数与火力是德国的两倍,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舰队的威力。
英国的海军? 1、首先,英国海军封杀了德国海军,让德国的军舰与其余船只大部分时间困在德国的海港内。这样便剥夺了德国运送军队进攻英国的工具,让英国免遭如比利时、法国以及波兰被入侵的恐怖。
2、其次,英国通过海军的优势可以及时对法国进行支援。英国不但可以从不列颠群岛,还可以自英帝国各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地集结人力,运往法国,和法军与比利时军队一起作战。军火与粮食的供给也是通过英国船只运往法国的。
3、再次,英国海军切断了德国大部分的对外贸易。在世界上的所有地方,英国军舰与法国以及俄国的舰队一同张开巨网,夺得了德国几乎所有的远洋商业。失去了海上贸易,德国便不能在国外市场上出售货物,也无法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
4、最后,英国人在这场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和他们在拿破仑战争与一些更早期战争中所做的一样,他们四处进攻夺得敌人的殖民地。英国于1914年在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帮助下,夺取并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所属的所有岛屿。日本还夺得了在中国胶州湾的德国商港。
在非洲,英国人在法国殖民地军队的帮助下,于1914年征服了多哥,于1916年征服了喀麦隆。自南非开拔的英军于1914年镇压了布尔人的暴动之后,又于1915年横扫了德属西南非洲,于1918年完成了对德属东非的征服。
三、海上的损失与悲剧
英国在海上的损失?土耳其在1915年加入到中欧列强的行列中以后,一支英法联合舰队打算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是从爱琴海通往马尔马拉海与君士坦丁堡的一条狭长的海峡。但面对土耳其用来控制这条狭窄海峡的堡垒与炮台,军舰无计可施了。有几条船被打沉了,强行闯过去的计划失败了。协约国的陆上军队也在这里被土耳其人击败了。虽然如此,幸亏这支英国海军,协约国才能将土耳其的一支大军牵制在达达尼尔海峡。协约国于1915年10月攻占了希腊的萨洛尼卡港,这是一个具有作战价值的基地。
德国在海上的损失?英国在海上的势力不断扩张,对中欧列强与土耳其产生的威胁也持续增加。德国军舰偶尔与英国舰队作战,可是并没有占上风。1914年11月1日,德国远东舰队在智利海岸外科罗内尔角附近打败了一支英国舰队,但下个月它便被另一支更庞大的英国舰队在福克兰群岛海面消灭了。1916年春,德国的战斗舰队驶进北海,在日德兰战役中重创英国舰队,但自己的损失也相当严重,被迫退至本国领海。德国的巡洋舰有时偷偷地驶过北海,炮轰英国的临海城镇,但必须快速返回,否则有些舰艇就被打沉了。
潜艇?德国与英国海军在潜艇方面的实力不相上下,潜艇简称为U—船。它是一种携带鱼雷的小型船舶,可以在水下航行很长的距离,瞄准敌人舰艇的两舷在水中发射威力极大的鱼雷。可是即便是与潜艇交战,英国海军还是能够获胜。
饿困方案?在战争初期,德国人一开始不但使用潜艇攻打敌军战舰,还用它来打沉商船。德国人对潜艇抱有非常大的信心,大批生产,将作战范围扩展到不列颠群岛的周围,甚至还驶入了地中海。德国凭借潜艇来切断英国的贸易往来,并且假以时日,想让英国暴发饥荒并困死。
潜艇方案的成功基于摧毁进出大不列颠的所有商船。但假如不幸打沉中立国家的船只,他们便会提起抗议,并且被打沉的船只过多,他们可能会加入协约国来反抗德国。因此使用潜艇不仅对英国,就连对德国也很危险。
卢西塔尼亚号的悲剧?1915年5月,德国潜艇在爱尔兰外海打沉了英国的一艘巨轮卢西塔尼亚号,旅客死亡人数达1 200人,其中包括100多名美国人。这个消息传到美国,激发了美国人对德国的强烈仇恨。美国政府提起愤怒的抗议。德美两国的外交照会来往长达一年之久,其间时不时还会有潜艇的暴行来加重危机。直至1916年5月德国承诺不会再在未警告或是未救助旅客脱险的相应举措之下对商船发射鱼雷。
几乎有一年,德国担心引发美国的敌对,停止了潜艇行动。同时,英国死死地抓住了德国的商业与殖民地。
四、世界在动荡中
列强的均势?直至1917年,这场世界大战好像打了个平手。德国在东欧打赢了,可是在西欧它的陆军却被阻止并打退了,英国在海上捏住了对方的软肋。德国人获得最终胜利的唯一希望就在于摧毁英国的海上势力。只有做到这点,德国才能战胜意大利与法国,就像它战胜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与俄国一样。
潜艇战的再起?要摧毁英国的海上势力,德国再次用上了潜艇。1917年1月的最后一天,它违背了给美国许下的承诺,宣布自此以后,英国各岛、法国与意大利周围的一定范围以内,所有海上的交通运输将“不会再做进一步的通知,使用所有武器进行阻止”。
这便意味着,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德国舰艇一看见敌国或是中立国的所有船只就必须将它们打沉。
美国被激起?德国的粗野声明激发了美国的敌意,由于它背离了美国历来所要求的每项关乎海上自由的权利。他们还获悉德国已打算从墨西哥与日本攻击美国,美国人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美国宣战?美国于1917年4月向德国宣战。同年12月,向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的干涉对协约国来说犹如天助。美国可以给它们提供上亿美金、有用的金属、充足的粮食、不计其数的船坞、庞大的舰队、巨大的人力及最重要的,它那饱满的热忱与忘我的理想。
世界在动荡中?差不多在美国宣战的同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打倒了沙皇,还成立了共和政府。在1917年至1918年期间,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卷进了战争。古巴与巴拿马也迅速跟随美国向中欧列强宣战。1917年后期,希腊、暹罗、利比里亚、中国与巴西加入了对德战争。1918年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海地与洪都拉斯都随之加入了对德战争。直至此时,已有25个国家,包括最富有与人口最多的国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与土耳其的中欧同盟。
呼吁和平?1917年8月,考虑到世界的混乱与苦痛,胜负又一时无法见分晓,教皇本笃十五世发出了一项关于和平的特别号召。他呼吁交战国依据“正义的精神力量”,而非依据强权,创建“公正与长久的和平”来结束可怕的冲突。
美国的威尔逊总统代表协约国讲话。他回答说,他赞同教皇尽力追求公正的和平,同时他还觉得因为德国政府所持的态度,此时还不可能谈和,战争一定会持续下去。
德国的乐观主义?中欧列强能否在那时结束战争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他们仍然有成功的希望。1917年至1918年出现了预兆着他们似乎要胜利的三个重要因素。
1、潜艇战的进展。1917年自1月至6月,德国潜艇打沉船只吨位达到330万吨。他们希望照此下去,潜艇战役很快便会让英国暴发饥荒,并会阻止美国军队运送到欧洲。
2、“失败主义”的增加。战争引发的矛盾如此激烈,金钱与生命的损耗如此严重,让双方都有许多人企盼和平。可是和平主义,或是“失败主义”,在俄国、意大利与法国都步入了最危险的阶段。在法国,1917年4月埃纳河以北的战斗失败以后,发生了兵变。随之,意大利在卡波雷托与一些地方打了败仗。在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和平主义人士夺取权力,让俄国退出了战争。1918年3月,他们以对中欧列强与土耳其非常有利的条件议和了。
3、俄国的退出。俄国在有益于中欧列强与土耳其的条件下退出战争,是给了中欧列强希望的第三件大事。基本将“失败主义”逐出了德国与日德兰战役。中欧列强忘记了他们近来所吹嘘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口号,重新集结在军阀身后,去获得“自胜利赢取的和平”。
五、中欧列强的最大努力
努力跟随乐观主义一同上升?1917年至1918年的整个冬季,德国为了对抗在法国的协约国军队,尽最大力量做出了很多准备。统一的作战机关——德国总参谋部让中欧帝国的军队作战能力提升很快。兴登堡元帅与鲁登道夫将军是这个机关的领袖。他们在西线集结了大批军队,还准备了大量的巨炮与军火。
德国的最终进攻?德军于1918年3月在圣康坦附近的索姆河河谷攻击英军,并在亚眠附近开辟了一条通道。4月,他们在里尔的西侧攻打英军,勉强推进了15英里左右。5月,他们沿着埃纳河攻打法军,朝南推进,跨过山冈的障碍,来到了马恩河上的蒂埃里堡,距离巴黎约40英里。
猛烈的攻击与大槌式的打击让德国捞取了很多领土与不少战利品,将战线差不多推进至1914年马恩河战役前夕曾占据过的阵地。
但收获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人员大批伤亡,不只是法国人与英国人,还有德国人。协约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国的军火与人力也渐渐耗损殆尽。
奥匈帝国的挫败?1918年6月,奥匈帝国在意大利东北部为了打败沿着皮亚韦河的意大利人,进行了一场破釜沉舟的尝试。他们从多处过河,在一个地方前行了5英里,但意军又集结起来将他们赶走了,让他们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奥军在皮亚韦河上的最终失败标志着形势发生转变。条顿人的胜利结束了,协约国的成功开始了。
六、协约国的胜利
虽然俄国瓦解了,意大利被迫退至皮亚韦河,法国再度退回至马恩河,中欧列强并未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协约国在意大利、法国与在海上的抵抗都在增强。对这一切,德国潜艇战役的失败要承担主责。
潜艇的失败?德国的潜艇在战争中遭到惨败。至少,它的力量与协约国的努力反击相抵消了。1917年上半年,虽然德国潜艇打沉协约国的船只吨位达到了330万吨,但从此以后,德国潜艇便没有那么走运了。因为英美海军的持续警戒,潜艇的破坏作用不断降低。1917年下半年,它们只打沉了230万吨。1918年上半年便不足175万吨了。同时,美国与英国的造船能力也在持续稳定地提升,因此于1918年,商船下水的吨数远远超越了被损坏的吨数。
所以英国并未被德国饿困,海运亦没有被阻断。英国增强了对德国的封锁,还与美国合作,持续将人力与军火运往到法国与一些战线。其他很多国家基于对潜艇战的愤怒,受到英美威望日益增加的激励,在1917年至1918年早期纷纷加入了协约国。
快速运输?除了德国潜艇战的失败以外,1917年至1918年还有两个有益于协约国的成果,美军训练速度之高与运输过大西洋之快。直至1918年 7月底,已经有100万以上的美国士兵来到法国,计划加入对德国的总攻。
更好的组织?还有一个显著的成果就是各协约国增强了战时政府,统一了军事领导。
各协约国的战时政府?大卫·劳合·乔治于1916年12月担任了英国首相,在各政党有力人物的帮助下,为英国注入了新的力量与决心。1917年11月,乔治·克列孟梭担任法国总理,而维托里奥·奥兰多担任意大利首相。两人都是干练的政治家与热忱的爱国人士。他们压制了“失败主义”,强力进行战争。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杰出而善辩,他与奥兰多、克列孟梭、劳合·乔治真诚的共同合作。
统一的军事领导?中欧各帝国借力于统一的军事制度。1918年3月,法国、英国、意大利与美国最终都答应将它们全部的军队交托给最高统帅来指挥。这个重任选择由斐迪南·福煦将军来担当,他是一个身形矮小、两鬓花白、双眼深邃的65岁的法国人。归福煦统率的有贝当元帅统领的法军、黑格元帅统领的英军、狄亚斯将军统领的意军与约翰·J·潘兴将军统领的美军。
这项智慧计划的益处不久便显现了。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福煦将军采用机敏的手段,使德军于1918年春在西线艰难的推进中耗损力量而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7月德军意图在蒂埃里堡与埃佩尔奈之间穿过马恩河,福煦将刚到的美军与他的英法老战士们一同投入战斗。
1918年7月的第二次马恩河战役协约国赢得了胜利。不但阻挡住了德军的推进,还让法美军队夺取了蒂埃里堡,将敌军向北驱赶过了埃纳河。
更重的灾难?对德国人来讲,第二次马恩河战役要比1914年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损失更为惨重。1914年德军用占据优势的炮兵与较多的军火储备,可以在埃纳河高地的壕沟中坚守住他们在法国与比利时的阵地不被攻破。但是,到了1918年他们已成为强弩之末,损失惨重,还没有援助。他们最终在兵力与装备方面都无法战胜协约国。
协约国继续胜利?协约国趁着胜利的势头,并未停止。他们四处无情地猛攻德军的阵地。1918年11月初,德军差不多都被逐出了法国,还被夺走了比利时的大多数地区。
在巴勒斯坦与美索不达米亚?协约国的成功并不局限于法国与西线。1917年12月,一支在艾伦比将军统率下的英军已自埃及推进至巴勒斯坦。他们与一支阿拉伯军队会合,战胜了土耳其军队,还占领了耶路撒冷。1918年,英军与阿拉伯军北上夺得了大马士革与阿勒颇,同时还有一支英军在美索不达米亚自巴格达沿着底格里斯河向上游推进。1918年10月,土耳其失去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巴勒斯坦与叙利亚。
在马其顿?协约国军队于1918年9月在萨洛尼卡得到了法军与英军还有塞尔维亚、希腊与意大利军队的支援,兵力上的优势压垮了保加利亚军队,还重新占据了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与门的内哥罗。
奥匈帝国的崩溃?在大局解体中,奥匈帝国瓦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纷纷站起来抗争,宣告本国的统一与独立。协约国军队从南方经塞尔维亚进攻匈牙利。罗马尼亚人重新加入战争,从东方威胁奥匈帝国。意大利人将奥匈帝国军队赶出了皮亚韦河,乘胜继续追击,直至他们于1918年11月占据了特兰托与的里雅斯特。
中欧联盟的崩溃?条顿人的中欧联盟已岌岌可危,它的军队打了败仗,士气颓废,将军们丧失了信心,君王们与政治家们惊慌失措,民众高声疾呼着要和平。
最后一个参加条顿联盟的国家是保加利亚,同时它也是第一个退出的。它于1918年9月30日向协约国无条件投降。一个月以后,土耳其与奥匈帝国也随之投降。
停战?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议。协约国占据了莱茵河左岸(法国一侧)的所有领土,法国得到了阿尔萨斯—洛林,还占领了美因茨;美军驻守在科布伦茨;而英军驻扎在科隆。
德国向协约国交出了全部的战舰与潜艇、大批的火车头、摩托运货车与火车车厢。条顿联盟倒台并崩溃了。德国、奥匈帝国与保加利亚被解除了武装,俯伏在成功的协约国脚下。
十四点原则?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要遵照美国总统威尔逊所提出来的著名的“十四点原则”,这十四点是威尔逊总统于1918年1月提出的,讲明了协约国的作战目标。这些原则包括:(1)取消秘密外交;(2)获取海上自由;(3)清除经济阻碍;(4)缩减诸国军备;(5)公平的调整一切对殖民地的主张;(6)自俄国撤兵;(7)光复比利时;(8)将阿尔萨斯—洛林还给法国;(9)完成对意大利的国家统一;(10)奥匈帝国的诸民族有自主权;(11)应给予巴尔干半岛诸民族自主权;(12)应给予土耳其自主权;(13)波兰获得独立;(14)建立国际联盟。
协约国基本上都赞成威尔逊的“十四点”,但是唯独对“获取海上自由”有所保留,它们很清楚地附上解释:“德国陆、海、空军的入侵,对协约国的百姓及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些损失全部应该由德国赔偿。”
七、悲剧与损失
生命的损失?协约国出动兵力4 000万人,中欧列强有2 000万人,总数是6 0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里,差不多有900万人失去了生命,2 000万人受伤。
伤亡的士兵大部分是家庭中最年轻、最干练、最健壮、最具生气以及最有前途的成员。除他们以外,还应该算上上百万的百姓,男子、妇女与儿童在饥饿、病痛与暴乱中死亡。全世界的生育率明显降低。
财政上的损失?为了给付军事冲突的巨大费用,交战国所承担的债务直线上升。各个国家都在国内发行战时公债,向公民筹集巨额债款,欧洲协约国向美国所借的款项大约为100亿美元。
各国债务快速增加的同时,世界财富的生产却不断下降。因长达4年多的战争期间,欧洲的主要国家从农场、工厂、商铺中带走了上百万的人力,有的送去战场当兵,有的安置在军火工厂当工人。生活费用每处都在上涨。有些国家政府已面临破产,民众尤其苦不堪言。
财产的损坏与战争债务的负担给以后的岁月造成了惨重的后果。战后,参战的各国大多要偿还战争债务和利息,还要重建破坏的城市设施。贸易恢复得极为缓慢,并且只恢复了一部分。一些政府打算发行更多的纸币来填补支出,结果却使钞票几乎一文不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每况愈下。
第45章 新地图与新法律
一、巴黎和约
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面临着重大任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世界地图要重绘;要遵照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制定条约;要将国际联盟的宪法草拟出来。
32个国家?这是一场总统、首相、政治家、外交家、地理学家、银行家、将军等各种人物齐聚一堂的盛会。其中有三个人最杰出,也就是法国的“老虎”克列孟梭、干练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这“三巨头”掌控了所有决定。但是,代表总共有70人,代表着曾在战争中反抗德国的32个国家。可是德国自己却没有代表,有的中欧列强也没有,俄国也没有。协约国打算写好条款,之后命令战败国接受这些条款。
条约?这70位正式代表由上百个秘书、地理学家、历史学家、金融家及一些各方面专家协助工作。尽管如此,条约的准备工作还是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最终,敌对各国被召集到了巴黎,准确地讲,是来到了巴黎附近的市镇,分别被命在各自与协约国拟定的条约上签字。德国的条约于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著名的镜厅签订;奥地利的条约于9月10日在圣日耳曼签订;保加利亚的条约于11月27日在讷伊签订;匈牙利的条约于1920年6月4日在三角厅(在凡尔赛)签订;土耳其的条约于1920年8月10日在色佛尔签订。这五个条约与同时所签署的其他条约一起,可统称为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和约,也称《凡尔赛和约》。
胜利者的收获?依据《凡尔赛和约》,胜利的西欧列强对于它们所遭受的人力与财力方面的惨重损失获得了部分赔偿。它们一心想让德国降至二等国的地位;想让他在工业与商业方面无法平等的地和它们竞争,还想让它解除武装。它们剥夺了德国全部的殖民地,将所有的海军与大多数商船充公,强逼放弃强制兵役制度与停止生产军火。它们强逼德国答应支付给它们几十亿美元,用现金与实物,例如煤来偿付。这样的支付称作“赔款”,赔偿因德国所导致的损失。在德国偿清赔款以前,协约国军队要占据莱茵河左岸地区。
德国未曾取得的世界霸权被协约国,尤其是英国与法国获取。
英国的收获?在《凡尔赛和约》中,英国以地球上第一的海上与殖民强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上。在亚洲,它和阿拉伯国家希贾兹与波斯建立了秘密的保护关系,自土耳其手中夺得了巴勒斯坦与美索不达米亚。在非洲,它巩固了对埃及的保护国地位,与法国一同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多哥与喀麦隆,帮英帝国的南非联邦得到了德属西南非洲,还帮自己获得了德属东非的大部分。在太平洋,它将赤道以南的德属岛屿分给了新西兰、澳大利亚与它自己。
法国的收获?在欧洲,法国不但获得了阿尔萨斯—洛林的控制权,还霸占了萨尔河流域的丰富煤矿。在欧洲之外,它又获得了对叙利亚和喀麦隆与多哥各一部分的所有权。它支撑着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还与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订下了盟约,变成了欧洲大陆上最主要的军事强国。
意大利的收获?意大利完成了国家统一。奥地利将特兰托、的里雅斯特、伊斯的利亚半岛以及亚得里亚海的一些岛屿割给它。在1924年订下了新条约,意大利取得了阜姆这座城市。没收复的意大利领土总算收复了。意大利在利比亚与索马里的非洲殖民地都得到了扩张。
日本的收获?日本在远东地区增添了实力与威望,获得了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同德国在中国经济方面的租让权。它不顾中国的抗议,霸占了胶州湾商埠。后来,胶州湾商埠于1922年还给中国。日本不但利用德国的失败,还利用中国的衰弱与俄国的崩溃从中牟利。
美国?在获胜的大国里,只有美国未从这场世界大战中获得领土,也没在《凡尔赛和约》中要求割占土地。
伟大的希望?亿万人民自1914年至1918年这段可怕的岁月中感觉到,假如这场战争能早日结束,那将会是最大的收获。
重大的结果?很多新地图画好了,很多新法律制定了。在不一样的国家中,政府与社会情况的变化之大相当于革命。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有了明显进步。
二、民族主义在欧洲的胜利
《凡尔赛和约》的结果让大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在民族基础上重新进行划定。德国被夺走了非日耳曼各省,将德国1871年夺取的阿尔萨斯—洛林归还给法国。德国于1864年从丹麦手中夺得的石勒苏益格北部又回归丹麦。普鲁士的波兰地区交到了新建立的波兰共和国手里。居住在但泽的是日耳曼人,但却变成了“自由市”,波兰对其享有特殊的商业权利,因为波兰没有其他的海港。
奥匈帝国的瓦解?奥匈的二元君主国消失了,领土被它的诸民族进行瓜分。奥地利与匈牙利成为了两个分开的小国,前者的居民都是日耳曼人,后者的居民都是匈牙利人(马扎尔人)。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各省联合产生了新的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加里西亚省交到了波兰手中。特兰西瓦尼亚与附近一些地区割让给了罗马尼亚。特兰托、的里雅斯特同其余地区并给了意大利。南斯拉夫人的地方与塞尔维亚合为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与斯洛文尼亚人的王国”,称呼为南斯拉夫。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瓜分?《凡尔赛和约》中规定了按照民族界线分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条款。埃及与阿拉伯小国希贾兹都成为在英国保护之下的“独立”王国,受到英国很大程度上的掌控。亚美尼亚取得了独立,但并未获得维护独立所需的帮助。因此亚美尼亚的大多数地区仍然在土耳其的实际占领之下。土耳其的色雷斯分给了希腊。
巴勒斯坦另外成立一个国家,受到英国的管制。这是打算为在想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成立一个“民族之家”。叙利亚由法国委派治理,法国人曾经在该地修建了几条铁路,创设了几个基督教会。美索不达米亚交给了英国,后者将它改为“伊拉克”,由一个阿拉伯国王管理,受到英国的掌控。
土耳其在凯末尔的带领下开展了民族主义复兴运动,摆脱了被进一步瓜分的命运。
俄罗斯帝国的损失?俄国尽管并非签订巴黎和约的一方,但却在欧洲失去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它的波兰各省与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波兰各省联合在一起,重新组建了独立的波兰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都摆脱了俄国,获得独立。比萨拉比亚割给了罗马尼亚。乌克兰(小俄罗斯)在基辅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半独立政府,但很快便与俄国合并了。同样如此,在高加索也成立了几个小的民族共和国。
东欧与中欧的民族国家?因为俄国、土耳其、奥匈帝国与德国的失败与瓦解,东欧与中欧的版图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德国确实变成了一个民族国家,匈牙利、土耳其和一段时间内的俄国也都是如此。意大利在舍弃奥地利利益的基础上,获得了国家的统一。罗马尼亚在舍弃俄国与匈牙利利益的基础上,也完成了对国家的统一。塞尔维亚与相关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波兰再次以一个自由与独立的民族国家的身份站了起来,收复了它于18世纪被俄国、普鲁士以及奥地利所夺走的领土。
民族自主?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各项条款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了1815年维也纳各条款所未认可的民族自主的权利。但很多事情违背了民族自主原则,比如将但泽自德国割裂出去,用条约阻止奥地利的日耳曼地区加入德国,将很多马扎尔人归入了罗马尼亚,将很多日耳曼人归入了捷克斯洛伐克。
在一些存在争议的地区进行了公民投票,来决定当地人民想要加入哪个国家。几乎全部新建立的国家都必须保证提供给犹太人与其他文化方面的少数民族以宗教宽容与平等的公民权。
三、中欧的共和革命
这场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有意义的结果就是在整个中欧地区创建了民主共和国。德国失去了它的殖民地与大量的欧洲领土,但却获得了政治上的民主。奥匈帝国解体了,但每部分地区大都获得了政治上的民主。
德国专制政体的颠覆?德国的专制政体是被军事上的失败所推翻的。普鲁士与德意志的霍亨索伦王朝的独裁统治,归根结底还是凭借军队的实力与忠诚。1918年德军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中表现出致命的弱点,不能守住在法国与比利时的阵地,德国国内一些以往从未彻底接受过俾斯麦计划的团体,便强烈表达了他们不但赞同立刻谈和,还要求民主改革。这些团体是社会党、天主教党与民主党。
1918年—1919年的德国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委任了一个民主党人——巴登的马克西米利安亲王为帝国的宰相,新任宰相也许下了民主改革的诺言,而且开始与协约国谈判停战。
但这一切已经太迟了。协约国拒绝与一个独裁政府进行谈判;德国国内的民主团体怀疑,只要德皇威廉二世依然掌权,宰相能否有权力实施自由主义改革。同时德军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吃了败仗,在关键时刻,几个军团与海军造反了。在失败与叛变逼近威廉二世眼前的时候,德国专制政体的末日就要到来了。
威廉二世的逃亡?1918年11月9日,德国与协约国签署停战协议的前两天,威廉二世逃往荷兰。普鲁士皇储与霍亨索伦家族的其余成员也随着出逃。在几天之中,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的国王不是退位就是被废掉了。
威廉一世的霍亨索伦帝国是俾斯麦用铁与血创建起来的,又在威廉二世的统治之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铁与血中灭亡了。
德意志共和国?因为威廉二世的出逃,德国这场几乎不需流血的革命获胜了。巴登的马克西米利安亲王将帝国宰相的职务交到了社会党的领导人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的手中。埃伯特出身工人家庭。他授权在与协约国的停战协议上签字,还进行了国民议会选举。在这场选举中,德国全部年满20岁的公民都参与了投票。这是对民主体制的明显认可。
大约在同时,在普鲁士、巴伐利亚与其余全部德意志邦,都成立了临时共和政府。
德国的国民议会?德国的国民议会于1919年2月在魏玛举行,主要受社会党人、天主教党人与民主党人联合控制。它宣布德国属于一个“共和国”,推选埃伯特为首届总统,《凡尔赛条约》被批准了,还通过了一部民主宪法。
德国新宪法?于1919年8月生效的国家新宪法宣布,全部德国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废除了出身、阶级或是宗教上的所有特权。新共和国的联邦政府与诸邦政府都将人民主权的原则作为基础,以共和政体为形式,以民主主义为精神。全部德国公民,不分男女,在全国与地方选举中都享有选举权,投票采用公平、直接与不记名的方式。
在新共和国中,法律是由代表人民的国民议会与代表诸邦的联邦议院制定的,由向国民议会负责的内阁施行。新共和国的总统由人民普选选出,任期为7年。组成共和国的18个邦全部使用民主主义宪法,普鲁士的政治改革于1920年11月完成。
两面夹攻之中?德国的新政权在起初几年遭受了严峻的考验。一面由于与协约国签订了不得民心的和约而备受指责,另一面又要为重建工作担负起重任。另外,它必须打败敌对的政治团体。容克(普鲁士地主阶层)与一些资本家尝试恢复君主体制,削弱民主体制。另外,共产党人还想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
多数支持共和国?在两个极端派系(君主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之间,德国的新共和政府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在德国人民中占多半的民主党人、天主教党人与温和的社会党人的拥护下,这个温和的政府一面与君主主义者的反叛作斗争,一面与共产主义者的革命作斗争,边战斗边前进。它以人民的名义,于1919年继续担负起1849年法兰克福议会所搁置的让德意志统一与自由化的任务。俾斯麦自1866年至1871年所获得的成果被抹杀了,他所憎恨的三个政党最终掌控了政权。这三个政党让德国自1919年至1932年有了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民主政府。可是德国与一些国家同样遭受严重的经济危机,并且在1931年与1932年经济危机变得更为严峻,政府备受指责。上百万选民转而投靠阿道夫·希特勒与他的“纳粹”(简称国社党)党。希特勒很长时间以来就在进行着反抗政府、反抗和约、反抗裁军、反抗共产党人与犹太人的宣传。
希特勒掌权?希特勒于1933年1月担任了总理。他无情地消灭了全部反对党。他将国民议会、诸邦政府与总统的权力都抓在了自己手中。兴登堡于1934年去世,希特勒独自一人当上了德国的主人,甚至连报纸、广播、艺术与文学都在纳粹的掌控之下。
奥匈帝国内的革命?在哈布斯堡王朝的二元君主国里,被统治的民族长时间处于纷扰不安之中。1918年10月奥匈军队最终的失败是哈布斯堡帝国四处爆发革命的信号。捷克斯洛伐克人与波兰人都建立了各自独立的共和国;南斯拉夫人与罗马尼亚人各自加入民主性质的塞尔维亚王国与罗马尼亚王国;奥地利的日耳曼人公开宣布建立一个民主的日耳曼人的奥地利共和国;马扎尔人成立了一个没有国王的匈牙利王国。
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8年11月12日,在奥地利的日耳曼人地区建立了共和国,1920年制定了与德国同样彻底的民主宪法。同样在1920制定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宪法,它以法国宪法作为榜样,但是不论男女都享有选举权。
希腊的变化?协约国对希腊人于1920年打倒维尼泽洛斯,使他们亲德的国王君士坦丁重得王位的行动感觉憎恶。亲德国王于1917年被协约国罢黜。1922年在君士坦丁被土耳其打败的时候,协约国并未给予任何帮助。希腊人将战败的责任都归于他身上,废除了君主制度,试图建立共和国。但是希腊却于1935年迎接君士坦丁的儿子乔治回国称王。
波兰共和国?1917年至1918年,在俄国崩溃的时候,波兰籍的士兵有些从俄国回来,有些从普鲁士与奥地利回来,都意图集结在约瑟夫·皮苏兹基将军的统领之下,加入协约国作战。皮苏兹基返回波兰之后,占领波兰的德国人将他囚禁了,但大部分波兰士兵的确加入了协约国一方。战争结束的时候,1918年11月,波兰变成了一个自由与独立的共和国,并再次获得统一,皮苏兹基将军担任总统。
波罗的海诸共和国?约在同时或是稍后的时期,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都成为了民主共和国。这四个国家是从之前的俄罗斯帝国中脱离出来的。
民主政治的传播?所以我们见到,这场世界大战的结束是以遍布东欧与中欧的一个伟大的政治革命为标志的。专制体制在俄国、德国、奥匈帝国都被摧毁了。蛮横一生的罗曼诺夫、霍亨索伦与哈布斯堡等王室都丧失了统治地位。中欧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神授王权的君主体制似乎最终在世界上灭绝了,日本与有些不重要的国家有可能除外。
四、西欧的民主主义
在英国?世界大战以后,商业与劳工问题让英国的民主政体遭到了巨大考验。大不列颠尽管取得了胜利,可是却在战争中背负了比过去高出十倍的巨额国债。商业衰败,很多工厂倒闭,赋税沉重得让人无法相信,100万至200万工人长时间处于失业状态。
同时,政治方面还发生了一些惊人改革。1916年以来一直担当首相职位的自由党政治家大卫·劳合·乔治,于1922年被保守党打倒了。自由党在战前是如此强大,战后却衰弱并分裂了。如今竞争的双方是保守党与工党。工党于1924年1月首次当政,拉姆齐·麦克唐纳担任首相,可是为期却只有10个月。5年以后,他再度当政,这次他自1929年一直任职至1935年。他为和平与裁军做了很多努力,可是因为他的经济政策日趋保守,丧失了工党的拥护。英国正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可是又面临着一场国际危机。保守党领导人斯坦利·鲍德温于1935年重新把持内阁。英王乔治五世于1936年去世。他的继承人爱德华八世在位不足一年,便由乔治六世登位了。
英国迈向民主政治的步伐逐渐加快了,因为1918年与1928年两次重大的选举变革,基本完成了民主政治。于1918年出台的人民代表法案规定在下院议员的选举过程中,全部年满21岁的男子与年满30岁的妇女,凡是在一年之内有六个月在某地有固定居住地或是工作的地方,和18岁以上的退伍军人都享有投票权。它还规定每位下院议员所代表的团体的人数应该一样。
1928年的法案将选举权扩至全部年满21岁的妇女,条件与男子一样。这样便在选民的大军中增添了500万以上的妇女,赢得了妇女参政运动的胜利。1918年之后准许妇女被选为下院议员,可是不能选为上院议员。1929年女性第一次成为内阁成员。
爱尔兰自由邦?有权充分治理内政的“爱尔兰自由邦”(The Irish Free State)于1922年宣布建立,1923年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阿尔斯特的奥兰治党人遵照1920年地方自治法案,自行组建了另外的“北爱尔兰政府”。依照1922年宪法,爱尔兰自由邦属于一个民主的共和体,实际上是一个共和国,享有和加拿大与一些不列颠自治领同样的自由权。不但如此,它还领头为各自治领的真正独立而努力。它于1937年改称“爱尔兰”(Eire)。
在法国?世界大战以后的法国,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最明显的就是财政与经济问题。政府仍然停滞在第40章所讲述的情况。相互冲突的小党派很多,每个政党都很难获得统治地位。1919年议会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还通过了其他各项有益于劳工的法律。战后的教会与国家,关系有所改善。
在西班牙?早在1931年,西班牙的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就被驱逐出去了,新共和国成立了,制定了一部新的民主宪法,教会与国家也分开了。
五、俄国的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专制体制在中欧被代议制民主体制所替代的时候,在东欧(俄国)却被布尔什维克所替代。
沙皇的政策?在第41章中讲述了俄国沙皇所推行的三项政策:(1)用战争与征服扩张帝国;(2)对臣属民族采取“俄罗斯化”;(3)保持社会上的贵族统治与政治上的专制体制。
1905年至1906年的俄国革命成果甚微。唯一长久的结果就是杜马,一个由一些阶级推选出并受沙皇掌控的伪装议会。
激进的政党?尽管如此,1914年世界大战发生以前,在杜马内部与外部也出现了种种激进的政党,代表着对专制体制不同程度上的反抗。布尔什维克是其中最为激进的政党。他们是共产主义人士,希望抓住最早的机会让俄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
世界大战?除了布尔什维主义者之外,俄国所有民众起初都忠心地拥护沙皇对德、奥作战。斯拉夫族的俄国人惧怕日耳曼人。自由主义的俄国人对协约国的民主政府抱以期望。俄国的臣属民族,如波兰人、芬兰人、犹太人与立陶宛人都认为协约国的成功可能会导致对他们民族权利与理想的认可。
假如沙皇尼古拉二世可以满足自己国民的这些愿望,那就很有可能获得威望与荣耀。可是他心胸狭窄,还冥顽不灵。他不给予臣属民族任何一项权利。他不听取自由主义领导人们的忠告。他坚决反对扩大杜马的选举权与让内阁向杜马负责。
1917年的3月革命?假如沙皇的军队战胜了德国,他或许能够维持他的地位,但战场上的失败暴露了政府的腐朽衰败。冬天四处的酷寒与上百万穷人的饥饿加速了危机。不满的风暴于1917年3月发展成了革命。沙皇被罢黜,建立了以格奥尔基·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共和政府。他是一个倡导自由主义的地主,主张立宪的民主党员。
李沃夫与克伦斯基?李沃夫公爵准备建立民主政府,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而加倍努力。可是大部分俄国人需要和平。他们还需要激进的社会与经济改革,但是这些却是李沃夫所不想给他们的。
李沃夫恳求一些激进的领导人,尤其是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帮助来撑持他岌岌可危的政府。1917年8月,克伦斯基尝试建立某种专制统治。可是为时已太晚,风暴再起。
1917年的11月革命?布尔什维主义人士于1917年11月7日在彼得格勒爆发了武装起义,颠覆了克伦斯基政府,掌控了权力。三月革命摧毁了俄国的专制体制。十一月革命让布尔什维主义人士获得了政权,自此之后他们一直统治着俄国直至1991年。
无产阶级专政?布尔什维主义人士的主要领导者是尼古拉·列宁与列甫·托洛茨基。他们有四个重大的目标:(1)与德国谈和;(2)让工人阶级掌控政权;(3)实施激进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改革;(4)防止列强干预俄国。
1918年初他们果真与德国讲和了。同时他们还放弃了芬兰、波兰、乌克兰与旧帝国的其余一部分地区。但是,之后,德国的崩溃让布尔什维主义人士光复了乌克兰。
列宁与托洛茨基在俄国进行的首次普选表明,布尔什维主义人士在俄国人民中只占了很小的少部分。所以他们放弃了民主主义去维护他们的政权,他们将选出来的议会解散了,理由就是它是“反动的”,即扯了进步的后腿。地方苏维埃中凡是不拥护布尔什维主义的也都被解散了。
布尔什维主义者的宪法?布尔什维主义人士是通过苏维埃开展工作的。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于1918年7月为俄国制定了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维护信仰、言论、出版与集会的自由,还帮工人阶级专政规定了明确的组织形式。这个国家声称是一个“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凭借劳动谋生的年满18岁的男女公民和革命的兵士与水兵都享有选举权,可是对僧侣、贵族以及大部分中产阶级却不提供选举权。建立了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可是立法与选举内阁成员的权力则给予了代表大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列宁与托洛茨基掌控了这个中央执行委员会。所以,所谓工人阶级专政缩小到只有几个人的独裁统治。
经济与社会变革?经济与社会改革是沿着激进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所有额外的特权几乎都被废除了。对全部公民来说,劳动是强制性的。富有的人将房子分给穷困的人。毫无保留地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并且不进行任何补偿,农民只准许使用自己所耕种的土地,一切土地的所有权都归国家。矿山、森林、铁路等都是如此。以往俄国政府所欠下的公债一概被取消。将全部的私营银行充公。剥夺了俄国正教教会的国家资助。禁止私立学校,规划了国办学校的体制。
红旗?社会主义的红旗取代了旧的俄国国旗;首都自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布尔什维主义人士的代理人被派往外国,让这个世界开始相信布尔什维克式的社会主义。布尔什维主义人士通常被称为共产主义人士。由于他们的旗帜颜色,他们还被称作“红色党人”。
反对外国干涉的成功?尽管布尔什维主义人士一心想要让这个世界接纳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做法,可是他们又决心阻止外国对俄国的干预。在这件事上,他们是非常成功的。在起初的3年内,一些协约国与其他国家做出了各种尝试,打算消灭布尔什维主义人士对俄国的掌控,可是到了1921年,布尔什维主义人士已经基本树立了他们在俄国的权威。
1922年,欧洲各个大国邀请俄国参加在热那亚召开的一场国际会议。这场会议的目的就是商讨相关的种种经济问题。俄国答应了邀请,可是布尔什维主义人士的政府拒绝接受协约国所提出的有关偿还俄国旧政府欠下的债务与处理在俄国的外国人财产的条款。还有一方面,协约国不想认可布尔什维主义人士的政府,或是提供给它新的借款。可是,到了1924年它们还是予以认可,俄国人民继续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共产主义实验。
新经济政策与五年计划?1924年列宁的去世受到了全国人民沉重的悼念。为了缅怀他,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在俄国,极端的共产主义已经改成实施较温和的纲领,也就是“新经济政策”。1928年,在约瑟夫·斯大林的统领下,要求农业与工业迅速增长的首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了。引进了大批机械。俄国还聘用了外国工程师来帮助创建新的工业,开设了发电厂、炼钢厂与各种工厂。自1928年至1932年,俄国的工业产值增长了一倍以上,1933年便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教育?快速的工业发展所遭遇的最大阻碍之一就是人民所受教育的欠缺。战争以前,四分之三的民众是文盲。共产党人期望教育普及。他们将公办学校当作教导共产主义理论的工具和手段,同时还能培训技术工人。
反对基督教?布尔什维主义人士对正教教会发起了一场无情的战争,将它的土地与房屋都充公了,封闭了教会学校,在公办学校中传授无神论,禁止基督教的教导。虽然采取了这些举措,可是很多基督徒,包括罗马天主教徒与各派新教徒,依旧坚持自己的信仰,一些人被准许在向政府租借的教堂中做礼拜。
外交政策?起初,布尔什维主义人士公开鼓动世界革命,他们期望将红旗插满整个世界。可是俄国需要外国的机器与资本,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友好的政策。为了可以同一些国家做生意,自1918年至1929年担当外交人民委员职务的契切林许下了俄国无意颠覆其他政府的诺言。但是,很多俄国人仍在国外各地开展推行共产主义的活动。
六、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统治
正像我们在历史的动乱过程中所看到的,没人可以预知战争或是革命将要造成什么结果。在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布尔什维主义夺得了政权。在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升至权力顶峰,而且与布尔什维主义一样,人们到处都对此抱有非常大的兴趣。
意大利在民主上的进步?自意大利取得解放与统一的187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1914年,意大利政府成为民主政府,通过了很多法律来推动人民的社会福利与经济幸福。
民族爱国主义?意大利的民主主义并未削减意大利的爱国主义。民族爱国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渴望收复特兰托,还有的里雅斯特,这种期待历时很久。1915年,意大利切断了三国同盟之间的联系,站在了法国、英国与俄国的一边,反抗德国与奥匈帝国。因为这场战争,它获得了特兰托、的里雅斯特,还有其他一些地方。
一个失望的成功者?可是意大利并未获得它所期望的巨额战利品。热诚的爱国者埋怨说自己国家的胜利果实被其他国家抢走了。经济的原因也引发了不满。意大利在战争债务的重负下蹒跚着。生活费用的上涨引得民怨沸腾。参加世界大战中的退伍军人从前线回来,很难找到工作。农民吵嚷着要地种,事实上在有些地方他们已夺得了有钱人的产地。工厂工人常常用罢工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对于这所有的混乱与不幸,政府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指责。此时的意大利政府相当衰弱,主要是由于在议会中没有一个政党占多数。
法西斯党徒的崛起?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各样不安的爱国人士,战争中的退伍军人,农民与工厂工人,一群一群地加入法西斯军团。法西斯党徒是本尼托·墨索里尼的跟随者。他曾是一位新闻编辑,又是参加过战争的退伍军人,以前还曾经是一个激进的社会党人。法西斯党用意大利语解释是“战斗的结合”,主要是由曾在世界大战中打过仗的青年人组成的。法西斯党徒用黑色衬衫作为制服,采用了古罗马军团的敬礼姿势与象征,极力想恢复罗马时代崇尚武力的精神。他们自称是意大利的救星。起初,并没人重视他们。可是到了1922年10月,法西斯党发展壮大,引起民众的注意。这时候他们开始 “向罗马进攻”,声称要夺得政权。
墨索里尼当政?意大利国王低声下气地任命了法西斯党头头墨索里尼担任首相。议会相当害怕,投票通过了给予他独裁的权力。他是一位“领袖”(il duce),用铁棒统治意大利。他的性格极具吸引力,巧妙地在民众面前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健壮的运动员,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一个无与伦比的爱国者与一个超人,可以胜任首相一职,并且可以同时兼任七个内阁成员的工作。他让很多人想起了恺撒与拿破仑。
墨索里尼的纲领?墨索里尼尽力阻止任何对他行动不利的评论,报纸必须歌颂他,否则的话就会被停办。凡是提倡反抗他的大学教授就会被解职。反法西斯主义的领导人逃亡国外。反对党派都被彻底粉碎了。一切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都不存在了。这位首脑计划用国家纪律取代个人自由。所有公民都必须听从国家的意志,而国家的意志指的就是墨索里尼。
经济改革?墨索里尼的第一件任务就是消除经济上的贫困。他用减少支出来平衡国家预算和稳定币值。排放掉沼泽地区的积水,可以让意大利增加粮食产量。利用意大利丰富的水能来发电,再用电能来取代价格高昂的进口煤炭。
劳工与资本?墨索里尼首先利用自己的最高权力来减少劳资间的争斗。社会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的工会遭到了破坏,取而代之的是1926年劳工关系法中规定的、在政府的严格掌控下扫除了革命鼓动者的官方工会组织。雇主也被归集在官方工会中。工资、工时与劳动条件等问题用适合的契约来解决。禁止罢工与关闭工厂,劳工纷争呈交专属法庭判决。
以上所列的这些举措只是实现法西斯理想的一些初步步骤,这个理想需要建立在一个以经济组织而非以政治党派为基础的民族国家。
议会中的代表?1928年至1929年,意大利的法西斯党徒进行了以经济集团取代政治党派的试验。第一,13个大的经济集团为新国民议会推荐了800名候选人。法西斯主义者全国理事会从这些人中挑选出400名。之后选民被准许在选票上标上“同意”或是“不同意”的记号。当然,几乎全部850万以上的选票都标上了“同意”的记号。让人诧异的是竟然有13.6万人投了“不同意”的票,而这种票可以在颜色上辨认出不同,这是对全国理事会的一种挑战。
罗马问题?墨索里尼想方设法解决的最难问题之一就是罗马问题。1870年意军夺得了罗马,教皇拒绝答应给予他失去的领土的赔偿金,引起教会与国家的敌对。墨索里尼为了阻止这场争端成功地达成了一份协定。依据1929年2月11日所签署的一项协约,意大利认可教皇是一个小小的独立国家的首脑,拥有在罗马境内的梵蒂冈城的主权;作为交易条件,教皇放弃了对一些地方的主权要求。
尽管梵蒂冈城只包括梵蒂冈的一些建筑物、圣保罗教堂与相邻的花园,总共约有100亩土地与仅有的1 000个居民,可是却足以给教皇一个独立的地位,不用受意大利的统辖。依据当天签署的教廷条约,在教会与国家间的关系上,比如教育、婚姻法与任命主教权等事情上都达成了友好的协议。
外交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墨索里尼对得到领土的关心要甚于培养国际关系。他说,意大利一定要恢复古罗马的荣光,那就一定要扩张。通过与英法的谈判,他在非洲获得了一些土地,还通过1924年与南斯拉夫签署的条约获得了存有争议的亚得里亚海的阜姆港。事实上,阿尔巴尼亚变成了意大利的附属国。
七、其他独裁统治
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最重要与最让人有兴趣的独裁统治是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但还存在其他的独裁统治,我们将进行简短的阐述。
在波兰?作为一战的一个结果,波兰民族国家得到了自由与再度统一。它起初曾经与邻国发生武装冲突,但于1921年平息,共同制定一部宪法。这部宪法与法国宪法类似,可是并未被有效地施行。毕苏斯基将军于1923年宣称波兰需要一个更加强有力的政府,他进攻华沙并夺得了政权。当政后他变成了一个独裁者,通过当时的共和形式来达到独裁统治。1935他去世以后,共和形式的独裁统治在修改后的宪法中一直延续下去。立陶宛也是独裁统治。
在匈牙利?这场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匈牙利建立的共和国于1919年被一个共产主义者颠覆了。他很快又被一个保守派的独裁者、海军上将霍尔蒂所取代。在后者的统治时期,匈牙利设立了一个议会与一个内阁,可是这个议会并不民主,内阁保守。
在南欧的各独裁者?希腊于1924年自称是共和国,在独裁统治与民主主义之间摇摆不定。经历了11年的犹豫不决,希腊于1935年决定召回被流放的国王。保加利亚有几年是被一个农民总理所统治的,他严厉地镇压反对派和所有独裁者,但他最终还是被打倒并被枪毙了。阿尔巴尼亚也有一个独裁者,他窃用国王的尊号。在南斯拉夫,有个国王获得了独裁者的权力。有一段时期,国王亚历山大掌控了绝对的权力。他于1934年被暗杀,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承继了王位。
在西班牙?1923年,立宪政府被普里莫·德·里维拉将军搁置一旁,用军事独裁统治了6年多,备受军官与商人们的拥护,还明显获得了国王的认同,可是却遭到了大学、劳工领导人与自由主义政客们的抗议。在里维拉于1930年1月退职的时候,另一位将军接替他担任了首相。1931年,西班牙爆发了一场革命,成立了一个共和国。
八、民主主义的表面胜利
威尔逊总统与其他很多人都希望,世界大战将会让世界变成民主政治安全发展之地。民主主义在战争结束的时候有所进步,但却遭到了独裁者的威胁。但是,总而言之,民主主义是大势所趋。
政治上的民主?我们必须知道民主是什么以及民主可以做什么,否则民主便无法被用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曾经说过:“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是让所有民众用他们的选票来表达他们身为主权者的意志而进行的全民统治。”
让所有民众可以用他们的选票来表达他们意志的政治体制是新近出现的,多多少少还处于试验期。一个世纪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准许“所有民众”投票。在美国,直至1865年或之后投票的权利还只授予白种人,在美国的某些州,一些阶级的成年公民至今还没有投票权。直至1918年,英国才实施彻底的成年男子选举权。每个男子都应该投票的想法是近代的新鲜事,还未被完全接受,可是彻底接受的趋势非常明显。妇女应该投票的想法更是最近才有的。一些国家目前已更进一步,规定强制性投票。
代议制政府?大国的直接民主是不可能的,政治上的民主一定要通过被推选出的代表来实现。那么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民所选出的代表能够行使多大的权力。直至1860年,大部分国家还由君主统治,有的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有的只拥有有限的权力。美国是废除君主政体、将所有权力交给选民与代表的唯一大国。
共和政体渐受欢迎?共和政体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制度,由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法律并进行实施,没有任何王权形式。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之后,美国与法国之外的很多国家都成为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很多君主国都成为共和国。最近成为共和国的是历史悠久的王国西班牙。
共和国政府和有限君主国一样,是立宪政府。也就是说,所有法律都是遵照一个根本法或是宪法来制定与执行。宪法具体表现出了人民身为主权者的意志,还包括了对自由与民主的具体保障。所有共和国都有一个国会或是议会,还有行政官员或是部长。
民主政治与公开宣传?在国家的内政方面,民主政府常常彻底公开正在商议中或是实行中的事务,但关于外交上的事情却通常要保密。外交关系是否也应该完全公开还是一个尚未决定的问题。
共和国的增加?法国的第三共和国于1875年制定了宪法;葡萄牙于1910年建立了共和国;中国于两年以后成立了共和国;俄国是于1917年。直至这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土耳其以及希腊都成为共和国。因此共和国政体盛行于欧洲的大多数地区,尽管俄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和国寿命很短。在亚洲,中国与土耳其是共和国,在非洲还有黑人的利比里亚共和国。在新世界有21个共和国。
但有的共和国不是完全民主,中国、土耳其与有些拉丁美洲的共和国事实上是被军事独裁者所掌控的。在欧洲,同样也出现了军事独裁统治。有的国家仍在维护他们的皇帝、国王或是女王,但在大部分国家,君主的权力被剥夺了,政府看起来像共和国政府。
第46章 战后问题,远东与近东
在这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关注亚洲与非洲的人民,他们已不像古时那样发展自己的文明,而是在创造世界历史中和欧洲与美洲紧密联系起来了。
一、中国的困难
一战期间,日本加快了对中国的掌控。在1919至1920年的巴黎和会上,中国意图获得帮助,可是没有成功。她所受到的耻辱甚至要比在1839年—1842年鸦片战争中所遭受的更深。
中国的混乱?一战以后,中国非常混乱。北京政府得不到尊重;爆发内战,南北交战。军队与匪徒一样到处抢掠,无恶不作。这一切对本国人民与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侨民都存在着危险,列强时刻准备着进行干预。混乱造成了被瓜分与民族灭绝。
青年中国?青年中国已经觉醒了,正像马志尼时期的青年意大利那样。一个主要由大学生拥护的国民政府,在南方的广州建立了。国民政府由国民党掌控,国民党是由孙逸仙博士组建的革命团体。
国民党提倡:(1)民族主义——让中国脱离外国的掌控;(2)民主主义——广大人民的主权;(3)民生主义——社会与经济情况的改善。
1921年以后,北京政府与广州政府都声称自己才是中国的合法政府。
在北京?在北京,互相斗争的军阀创建了政府又被推翻了。相互冲突的党派夺取北京有很多原因。因为北京拥有政府的建筑与一些设备,还有重要的税收来源。在北京有各个国家的使馆,列强代表的处所,因此北京是与世界诸国往来之地。另外,北京还是古都,从古至今都是被珍视的权威之地,所以它是一种象征,北京掌控在谁手中,谁就拥有统治权。
在广州?被逐出北京的国民党党员与其他一些人集结在广州,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政府。他们于1921年推选孙逸仙为“中国的总统”。孙逸仙在1925年去世前没多久,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结果因为此事,在党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可是,广州政府仍然是一个有活力的组织。
地方上的首领?在北京与广州之外的一些地方有地方统治者。胜利的军阀们统治着一两个省,甚至是四省或五省。这些地方上的独裁者,有的早在1912年已开始了军事独裁的步伐,而有的独裁者的权力是最近才打出来的。他们的权威通常不可靠,并且几经起伏。
排外的骚动?1925年在上海与广州的骚乱更加重了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憎恶感。随之全国人民普遍敌视外国人。这与广州政府的民族主义纲领是相符合的。
在中国的外国军队?关于中国的普遍混乱与对外侨的危险,有的国家在中国的港口驻扎了部队。混战的中国各方军队都被禁止进入外国军队的驻扎之地。
国民党的胜利?国民党内出现了一位继承孙博士的干练的人,他便是蒋介石。到了1927年夏天,蒋掌控了长江以南的整个华东地区,在1928年年底之前,他得到了北平(现名北京),还重新统一了中国,尽管有些将军继续谋划反抗他。首都自北平迁往南京。蒋担任了总统,因此只有国民党才是真正的政府。地方事务开始朝民主主义方向发展。
社会与经济的进步?蒋的政府制订好计划,用兴建水利、改革农业和一些举措来帮助农民。制造业也一样获得鼓励,草拟了保护雇佣劳动者的法律。现代教育获得推广,美国专家被聘来准备进行财政革新,统一铁路系统,修筑公路,主要城市之间的航空邮政也开通了。
与日本的冲突?蒋总统的政府因为满洲而遭遇了灾难。这是一片广阔而富饶的地区,都归中国所有,在这里日本军队护卫的几条铁路。日本军队于1931年开始争夺在满洲的中国城市。中国向国际联盟与美国申诉,可是日本仍在继续征服满洲。日本并未吞并满洲,而是给这个地区起了一个新名字——“满洲国”,任命之前的中国皇帝溥仪当作独立的帝国来统治。实际上,满洲国是受日本人掌控的,他们还将权力扩至蒙古与华北。
二、日本的改革
日本的独立与民族统一经历的时间太长了,获取民主的斗争仍旧在进行。依照1889年的日本宪法,选举权只赋予达到财产条件要求的少部分人。因为多年的民主追求,于1925年通过了一项法律,取消了财产条件,将选举特权扩至全部男子,不分贫富。不仅如此,由议会中的多数掌控内阁的原则也逐渐被采用了。但是,这个政府却于1931年落入了军阀们的掌控之中。
三、印度的动乱
多年以来印度日趋向往民族主义与民族自主。但是在进行起义有很大成功机会的一战期间,印度却普遍忠诚于英帝国的旗帜。为了回报这种忠诚,满足印度民族主义者的需要,英国于1919年通过了印度政府法案。这是在英帝国统治与印度地方自治之间的一个折中计划。计划创建了一个由富有阶层推选出的中央立法机关,由它来制定并通过法律,并根据投票来决定税收政策。在各省还建立了一个由选举选出的立法机关,有权决定比如教育与公共卫生等事务。可是英帝国的总督仍然大权在手。
刺激性的甜头?印度人民所品尝到的政治特权的甜头,并未缓解他们的不满,反倒刺激了他们的欲求。民族主义精神要比以往更敢于坚持了。较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已为革命做足准备,必要的时候便开始武装斗争。温和派用和平的方式在英帝国的国旗下谋求自治。
莫汉达斯·甘地?近些年来,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中的杰出人物是莫汉达斯·甘地,常常被称为圣雄甘地。“圣雄”就是一个称号,意思为“伟大的灵魂”,或是圣者。他的品行、他的目的、他的方式引发了整个世界的关注。
甘地并不赞同用战争来开展革命,也不提倡降服在外国的统治之下。他主张用拒绝合作与积极阻拦来摧毁英属印度的政府。他说,印度人民不但应该拒绝担当官职,还要拒绝上公办学校、交税、购买英国货物以及列席法庭。其中有一些人在甘地教导的强烈号召下,曾经面朝火车坐下阻止它行进。甘地与他的跟随者认为,这种消极抗争、沉默并坚定的阻拦方式将会让英国政府陷入瘫痪,还会争取到印度的自由。
有些人认为,印度还尚未达到自治的条件,因此不配拥有自主与自治,这样的观点打击了一些印度人的反抗斗志。对于这种说法,甘地反驳道,被外国主子们看成不配管治自己的人们,是永远也不会管治自己的。
1935年的新宪法?英帝国声称印度可以期盼有一天会获得自治,但是并非现在。英帝国对印度军事与财政方面的掌控,是依靠于1935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新印度政府法案悉心地进行保障的。还有一方面,这个新宪法给予了很大一部分印度人民(尽管还是少数)选举权,又赋予了选出来的立法机关更大的权力。它还规定设立一个代表整个印度的联邦立法机关。
四、近东的民族自主
土耳其帝国的瓦解?土耳其或奥斯曼帝国的崩溃是一战的结果。脱离了土耳其统治的诸民族和土耳其人,都在这次解体中促进了民族主义与民族自主。
依照巴黎和约规定的条款,土麦拿与色雷斯将属于希腊。但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者在凯末尔将军的统领下,却可以改变这个计划。凯末尔与他的政党在小亚细亚建立了一个共和政府。尽管英国反对,可是法国与意大利却对他产生好感,因此凯末尔可以将希腊人从土麦拿与色雷斯驱逐出去。他还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罢黜了苏丹,而且主张修改和约。
土耳其成为一个共和国?所以,1922年至1923年,在瑞士洛桑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准许土耳其保有土麦拿与色雷斯东部。土耳其被宣布成为一个共和国,凯末尔将军担任第一届总统,首都是小亚细亚的一个城市安卡拉。在1924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建立了由全部男性公民投票选举出的一院制议会。
土耳其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机构,也就是总统与内阁,是经由议会决定的。这一点土耳其政府与法国政府类似。宪法宣告土耳其共和国的全部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分种族与宗教。和几年前相比,这是很大的进步,尽管凯末尔事实上是一个独裁者。
显著的改革?新土耳其的组织者希望采用西方的理念与方法。他们用罗马字母取代了阿拉伯字母,教会与国家分离,废除了将古兰经作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就连世世代代惯用的土耳其服装样式也被放弃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有许多年,它的土耳其名字曾经叫作斯坦布尔。
波斯的独立?1917年至1918年,俄国放弃沙皇制时,还放弃了对波斯的领土主张,这个主张是于1907年沙皇在同英国瓜分波斯的时候提出的。可是英国迫使波斯签署了一份新条约,变成了英国的保护国。这在波斯引发了强烈的反抗。1921年在俄国的鼓舞下,波斯宣布它与英国所签署的条约是无效的,还采取了实现独立的措施。英国有风度地接受了现状,并撤走了在波斯的军队。
礼萨汗的纲领?让波斯获得自由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位陆军军官礼萨汗·巴列维。他原本能够自立为共和国的总统与独裁者,正如凯末尔在土耳其那样,可是他害怕人民会反抗这样的改革。他没这么做,而是于1925年罢黜了执政的国王,自己坐上了王位。他制定了一个进步的纲领,革新财政制度,修缮公路,还开始修建一条自里海至波斯湾的铁路。此外他还创建了无线电站,建设了飞机场并开通了飞机航线。与凯末尔在土耳其一样,礼萨汗采取了让他的国家既获得解放还能实现现代化的措施。他甚至改了国名,波斯于1935年之后正式称作伊朗。
埃及的不安?在埃及,民族主义与独立精神如波斯与一些古国同样高涨,可是英国对埃及可能要比在一战之前抓得更牢。埃及人想获取独立。他们主张英国撤军,埃及人自己管理埃及。为了实现他们的愿望,埃及的民族主义者采用了密谋、滋扰、暗杀与抵抗等方式。事情闹得如此激烈,震惊了英国。1922年英国给予埃及“独立”,可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埃及被准许拥有一个自己的国王与议会,可是英国仍然在埃及驻军,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当作英帝国的海军基地,还鼓动国王去遏制埃及的民族主义者。
五、委任统治地
在非洲与亚洲的很多“落后”民族,直至一战仍是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或是臣民,1919年之后被当作是“委任统治地”分给了获胜的协约国,主要是英国、法国与日本。国联的盟约声称,这些殖民地与领地因为战争的原因放任自流,它们还无法安全地独立,所以强国有神圣的责任去保护与指引它们,直至它们可以独立。
受到保护与指引的地方被称为“委任统治地”,而担当监护人的强国称为“受委任统治国”。上文在提到那些强国在战争中的收获与损失的时候,已提过大多数战后的委任统治地。
非洲的委任统治地?英国是大多数原德属东非的受委任统治国,这个地方改名叫坦噶尼喀领地。比利时获得东非的一部分当作委任统治地。英帝国的南非联邦成为了原德属西南非洲的受委任统治国。多哥被分为英国与法国的两个委任统治地。喀麦隆也是如此。
亚洲的委任统治地?旧土耳其帝国的美索不达米亚与巴勒斯坦变成了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同时法国还取得了叙利亚。在巴勒斯坦,犹太人想方设法成立了一个在英国保护之下的“民族之家”。美索不达米亚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王国。同时法国让叙利亚变成了共和国,可是并非自由的民主国家。
太平洋的委任统治地?日本当上了赤道以北原德属岛屿的受委任统治国。赤道以南,德属萨摩亚群岛归属新西兰,瑙鲁岛归属英帝国,新几内亚岛归属澳大利亚。
遵照国联盟约的规定,委任统治地的性质必须符合本地人民的发展阶段、领土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与其他一些因素。每个受委任统治国必须将它的委任统治地的情况提交年度报告。
第47章 国际联盟与国际法庭
一、联盟的各种方案
1919年协约国决心要建立世界组织。它们意识到,这场世界大战的成功是得益于合作。它们还意识到,保护胜利的果实与确保巴黎和约要依赖于继续合作。另外,它们曾经告诉过它们的公民,最近的这场冲突是一次“结束战争的战争”。
各种方案?有关维持世界和平与推进世界福利的联盟,曾经有各种方案。在英国,政府曾经任命一个专门委员会草拟联盟的计划。在战争时期,法国与有些国家都提过一些方案。国际联盟所创建的盟约是整合了很多方案的特点与建议而成的。不过美国威尔逊总统却是联盟最优秀与最坚毅的支持者。
威尔逊总统的声明?伍德罗·威尔逊于1916年在接受再度提名为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时候声明道:“世界上的诸国都必须联合起来,一同保证所有破坏整个世界生活的行为在尝试之前一定要在全世界舆论的法庭上接受检验。”1917年在建议美国加入反抗德国的战争时,他声明:“我们会为我们一直最心爱的东西而战——为了民主,……为了小国的权利与自由,为了真理压倒一切而战,我们要与自由的诸国人民的一同努力,来取得所有国家的和平与安全。”
1918年在国会演讲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之一:“诸国必须遵照指定的盟约建立一个国际总联合,目的就是为大国与小国提供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的互相保证。”
威尔逊在欧洲?为了建立这样的“国际总联合”,威尔逊总统于1919年前往欧洲并积极参与了巴黎和会。一个国际联盟建立了,国联盟约载入到自1919年至1920年期间所签署的5个和约之内。
二、国联盟约
国联盟约声称,它的目标是推进所有国家间的合作,并且实现和平与安全。这个目标将会通过反对战争的协议,鼓励国家间的平等合作,普及国际法与忠实遵循所有条约来达到目的。
执行机关?国联的机构包括:(1)大会;(2)理事会;(3)常设秘书处。
大会是由国联成员国所有代表构成的。每个国家在大会中最多可以有3个代表,但只能投一票。
理事会是一个小团体,是由5个大国与9个(最初只有4个)小国的代表构成的。
秘书处设有一位秘书长与几位助理。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秘书处迅速发展,很快便有来自51个国家的六七百人。
地址与人员?国联的地址规定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尽管理事会的开会地点可以设在其他地方。国联以下或是与国联有关的所有职位,男女都可担任。
维持和平的计划?国联盟约上记载着(第十条),尊重与保护一切国联成员国的领土完整与现存的政治独立,以抵抗外来的入侵。成员国许诺将彼此之间的争端呈交仲裁或是调查,在判决以后的3个月之内相互间不许提出战争。
假如国联的某个成员国背弃了自己的诺言发起战争,它便会立即失去在国联中的地位;贸易关系也将被切断;理事会将建议国联采取某种举措来反抗他。假如某个非国联成员国发动战争或用战争相要挟,理事会将同样建议国联对它采取相应举措。
国联与条约?国联盟约撤销了成员国间所有不符合它的条款的条约,但却明确承认了其他条约,比如仲裁条约等。也承认如门罗主义那样的地区性谅解。它还规定了成员国间的所有条约应该向国联的秘书处备案,并进行公开,以便周知。
国联与委任统治地?对作为委任统治地受到监护的殖民地与领地,国联担负起监护的专责,受委托直接行使管治权的诸国,也就是受委任统治国,每年都须向理事会提交报告。一些国际共管地区比如但泽自由港、达达尼尔海峡与萨尔河流域,也受国联的监管。
卫生与劳工?国联还同疾病作斗争,倡导卫生,禁止鸦片之类的危险毒品,反抗邪恶,推进商业与运输的便捷,改善每个地方工人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国联出资帮助红十字会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国际合作。国联盟约特别记载着,成员国将既在本国,又在贸易关系所覆盖的所有国家,尽力让男工、女工与童工得到与维护人道及和平的劳动条件。
国联成员国?起初草拟的国联盟约成为1919年巴黎和约的一部分。进而,国联盟约被包括美国在内的32个成员国的代表接受与批准了。
国联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开始运作时,共有24个成员国。到了1920年11月第一次大会举行时,已发展到42个成员国,在这次会议上又有6个成员国加入。
国联的成长?直至1924年,对国联的重视已有明显的增加。国联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信心也增强了。比如,在希腊于1925年开始进攻保加利亚,宣称保加利亚边境哨兵开枪射击希腊哨兵的时候,国联理事会立刻坚决地让双方将各自的军队撤至边境。之后开始公平调查。希腊认错了,支付给保加利亚21万美元,当作是它进攻时所导致的破坏的赔偿。1931年,日本与中国间的冲突却更加难应付。虽然国联做出了阻止战争的努力,日本仍然得到了满洲。1933年,国联对日本的行为做出谴责,而且拒绝认可日本在满洲所建立的新政府。1935年,国联不但谴责了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还对意大利进行了制裁。
同时,国联成员国逐渐增至60个。就连以前曾嘲讽过国联的苏俄领导人,也于1934年加入了。可是日本与德国却于1935年退出了国联。到了1936年,还有58个成员国。
国联尽管缺少强制实行它的决议的有效工具,可是却在解决金融问题、控制疾病的蔓延、促进科学与禁止贩运鸦片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美国的反对?美国参议院对批准包括国联盟约在内的和平条约表示拒绝,它有自己的理由。有的人觉得参加国联会危害到美国的国家主权与国会的权力。有的人担心这会进一步让美国卷进国外事务中。还有的人对巴黎和约感到失望,尤其是对日本与英国的让步表示不满。有的人(或许为数很多)提出反对是基于个人或政治方面的理由。从参议院的投票情况来看,反对国联的只有少数参议员;大部分都同意加入,但却认为应该满足美国的某些条件;少部分主张毫无保留地加入。同意加入却主张有所保留的人,对于应该保留什么又产生了分歧。最终表决时,由于几票之差未达到三分之二而遭遇了否决。
分别订立的条约?威尔逊总统辞职以后,1921年3月,新共和党政府分别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签署了和约,但美国对国联仍然态度冷漠。不过,在世界和平的很多重要举措方面,美国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与国联的目标相同。美国还加入了国联创建的很多会议与委员会。
三、国际法庭
1920年,国联打算建立一个法庭用来判决诸国可能提交解决的一切争端。这个法庭常常被称为国际法庭,正式的名字叫常设国际法庭,于1922年在海牙正式建立。法庭有11名法官(1930年增加到15人),由国联的大会与理事会选出来。国际法庭的效果超出人们的预料。在最初的10年判决了16起案件,除此之外,向国联提交咨询建议的还有22起案件。最初的10年有45个国家加入。多半国家赞成在所有关于法律争端方面接受国际法庭的判决。至成立10周年,有55个国家在法庭的草拟和约(非正式的协议草案)上签字,但其中有10个国家没被批准。1929年曾经为美国的加入做准备,只等着美国参议院批准,可是参议院却未批准。
四、争端与赔款
边界冲突?明显的战争余波就是边界争端。波兰为了扩大它的东部边疆,与俄国在1919年至1920年期间产生了冲突。波兰与德国差一点为了上西里西亚的富有矿区打了起来,幸亏国联于1921年劝阻了它们,在进行公民投票后开始分割。阜姆的海港还引发了意大利与南斯拉夫间的争执,直至1924年被墨索里尼吞并。为了阻止匈牙利收回它丧失的各省,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结合成一个联盟,称为小协约国。此外还有一些相似的例子。
边界争端不只在欧洲出现。在南美洲,秘鲁因为塔克纳与阿里卡地区和智利产生了争执,直至1928年智利将塔克纳送还给秘鲁。玻利维亚与巴拉圭因为格兰查科地区的所有权引发了战争。在亚洲也是如此,例如满洲,它是中国、日本与俄国野心产生冲突的地方。满洲又于1931年发生了敌对行动。在小亚细亚,1922年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一场战争险些将英国卷进去。1925年,土耳其企图占领摩苏尔石油地区,在国联将摩苏尔判给英国的时候,险些引发了战争。
赔款?另一个冲突的根源是赔款的处理。经过剧烈的争辩之后,协约国于1921年将德国应该支付的赔款减至320亿美元。法国与比利时于1923年夺得了鲁尔地区的德国煤矿。这让德国陷入了破产,而法国与比利时从中得到的纯利益也非常少。
翌年,人们想出了一个向德国收取赔款的好方法。以查尔斯·G·道威斯为主席的委员会制订了一个计划,规定德国每年应该支付的款额。德国答应了这个计划。于是军队自鲁尔撤走了。之后的5年里,德国赔付了20亿美元。
可是道威斯计划并未阐明赔款要继续偿还多少年,同时德国埋怨说他们的负担太沉重了。还有一个以欧文·D·杨格为主席的委员会做出了另一个计划,依据计划德国应该支付90亿美元的赔款,加上利息,分59年还清(1988年结束)。1930年,杨格计划被采用后没多久,法国便自德国的莱茵地区撤走了军队,这样就消解了德国的主要不满。
协约国计划使用自德国获得的赔款的三分之二来偿还欠美国的债务,但是1931年因为经济不景气,德国与协约国一切应赔付的款项只能暂停了。
协约国与德国于1932年在洛桑签署了一份协议,结束了杨格计划,还将德国赔款债务降至更小的数目——7.15亿美元。可是这份协议从未执行。德国不愿意再付赔款了。
五、许愿的时期
自1922年至1932年这10年间,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许愿时期。维护和平、推进贸易与限制军备的各种计划与公约,都是明显朝向国际合作的努力。
华盛顿军备会议?在华盛顿军备会议上(1921—1922)就全面削减海军达成了协议。这意味着省下来几十亿美元,海军军备竞赛减少,战争的危险也因此降低了。同时,日本答应归还胶州湾,还将胶济铁路卖给了中国。9个强国,英、美、日、法、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荷兰与中国,再次认可了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在“四国条约”中,美、英、法、日相互承诺尊重各国在太平洋所占据的土地,还答应在太平洋或远东假如产生严重的争端,要进行和平商榷。
洛迦诺公约与其他谈判?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与英国的代表于1925年在瑞士的洛迦诺保证,严格遵守巴黎和约中关于德国西部边界与莱茵河沿岸非武装区域的规定。德国、法国与比利时保证它们“在所有情况下相互之间绝不采取进攻或是入侵,或发动战争来进犯对方”。
德国还与法国、比利时、波兰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仲裁条约。德国于1926年参加了国联。同一年,德国、法国与若干个相邻国家的钢铁工业建立了一个“钢铁卡特尔”的联盟来推进经济合作。
1927年,在日内瓦举行了世界经济会议,鼓吹降低关税来推进世界贸易,可是于1933年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会议却因为意见有分歧而散场。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日内瓦主张建立一个欧洲联邦,主要是为了推进经济合作。
巴黎公约?1928年在巴黎签署了一项废除战争的原则性条约,到了1932年已有60个国家批准了。阿根廷与巴西却旁观至1933年,才承诺签字。
伦敦海军会议?1930年,在伦敦,美、英、法、意大利与日本签署了调整与限制海军的新条约。美国总统胡佛与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在“五国条约”的促成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世界会议?1932年在国联的诚邀下,几乎全部国家都聚集到日内瓦,一起努力通过削减军备而让和平更加有保障。德国坚持与其他强国在军备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经过几个月的讨论之后,德国撤回了自己的代表。可是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会议仍在进行。
这次会议和其他所有会议与条约一样,同国联的目标与努力相一致。
第48章 和平的岁月
上一章末尾所讲述的“许愿的时期”基本上处于和平时期。它提供给我们一个机会去鉴定和平的艺术与成就。假如这次探究引发了我们的赞赏,它也定会激发我们的责任感。无数的奇迹证明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创造能力,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某些情况与关系又让人类为难。人一直是自己的最大问题。可是我们要有勇气与希望朝前看。世世代代的经验应该为人们迈向更多的福利与更先进的文明提供智慧。对认真的学生,昔日的光辉将继续照亮他们前进的路。
一、地球的缩小
与祖先相比,我们生活在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中,我们对地球的了解也更多。古时希腊人与罗马人的世界只是地中海四周的一圈之地。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包括了欧洲与另外一小部分地方。每个洲自身便是一个世界,因为大部分居民甚少知道或是根本不知道还存在其他各洲。
孤立已成过去?不过,从16世纪商业革命开始,所有诸洲的人民都已经互相有了往来。这个世界已很大了,可是我们接触到的世界却小多了,近多了。我们的眼界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单独的国家或是洲,而是扩至整个地球。我们通过转动的车轮,迅捷的汽船以及航行的飞机来旅行。我们用连起来的电线,将各种信号发射到空中,以此来传递讯息。曾一度居住在遥远地区的陌生人,如今已成了我们的近邻。
贸易与旅行?工业革命不但将纺纱、织布与其他一些工艺自人手里脱离出来交给了机器,它还让连续不断的发明将贸易、旅行与交通变得更方便快捷了。
斯蒂芬森与富尔顿笨重的火车头与汽船,开始带有喷烟与转轮,噗噗行进,如今却变成了优雅快捷的庞然大物与金碧辉煌的浮动宫殿。英国的铁路在1840年只有1 331英里,到了1936年已超过了2万英里。美国的铁路在1830年只有23英里,到了1939年已将近25万英里。
在海上也是如此,蒸汽推进了旅行与贸易。第一艘远洋轮船是用木头制造的轮翼帆船。之后轮翼被螺旋桨取代了,铁板开始取代木材作为造船的原料。但是直至1870年,英国制造出的帆船仍多过轮船,木制船多过铁制船。可是到了1900年,大部分的大船已经用钢材制造,配上蒸汽发动机与螺旋桨。1910年制造的“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船只大小的435倍。更大的“利维坦”号是一艘6万吨重的大船。体积并没那么大但速度好像更快的是德国轮船“不来梅”号与“欧罗巴”号。同时,法国的邮船“诺曼底”号与英国的“玛丽女王”号都超过了8万吨。
用汽油发动机带动的汽车与飞机是快捷与有力的新鲜事物。下面还会讲到它们。
交通通讯?1844年的莫尔斯电报机是科学与发明的一项奇迹。1876年贝尔发明的电话机也是如此。人类与时空交锋的一场更重大的胜利是意大利的一个青年马可尼于1897年发明的无线电报。他于1902年在美国隔着大西洋说话了。目前,差不多每家都有无线电收音机。通过空间既可以传递声音,还可以传送图像。
自然资源的保护?要为快速增加的人口供给衣、食、住的材料,我们就得比祖先更合理地利用世界上的资源。节省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愈来愈必要了,假如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后代居住在一个资源匮乏的世界中。因为盲目滥砍森林与浪费地力,已不止一处美好的田园成为一片荒漠。然而,自然的财富假如可以谨慎地节省利用还是富富有余的。广大地区还未利用,有待开垦。即便现在已耕种但极少收获的地区,假如精耕细作还是可以获得成倍的收成的。
经济联系?因为勘探、旅行、远洋轮船与世界商业、世界政治及因为移民而造成的种族混合等结果,我们扩大了思想境界。我们了解得更多,走的路也更远了。我们五官接触的范围更为宽广。我们与外界的交往频繁,贸易与商业都变得更加活跃了。从各类贸易协议中,我们发展了带有明确政治与社会价值的相互关系。每个接触的纽带形成了,或是巩固了其他纽带。在法国的白里安主张建立一个欧洲的政治联邦的时候,他信心满满的地希望政治的和谐最后将会出现商业合作。事实上,所有国家已经创建了一个全世界的经济结构。每个洲与每个国家在粮食与各种日常工业用品方面都要依靠其他洲与国家。整个世界的国际贸易自1850年的40亿美元增至1900年的200亿美元,到了1929年更差不多达到700亿美元。
向城市集中的倾向?近些年来增加的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回溯至1790年,美国人民10个里有9个都居住在市镇以外,直至1920年10个里只剩不足5个是乡村居民。英国在一个世纪之前,10个人里有2个居住在城市中,而如今10个人里有8个是城市居民。
整个文明世界的人民都表现出一种倾向,成群地居住在城市里。有些是因为工业革命(工厂增加,商业发达,这都需要工人),有些是因为城市中有剧院、便利的设备与奢侈品,这对男女老少都具有吸引力。
城市生活的问题?城市中的贫民窟通常被事实证明是疾病与邪恶的深渊。对此,在一定程度上有精心创建的卫生系统与警察系统进行改进。可是过度拥挤的很多根源仍然存在。儿童们通常没有适合做游戏的地方。
鉴于以上事实,各种改良家宣称,不管怎样都要采取一些举措将世界上的人口分得平均一些,这样才可以让所有人不分贫富都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因此保证每人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游戏的地方,都有机会花些许时间去做有助于身体的田园劳动。这是日后其中的一个问题。
二、社会平等的问题
封建势力的衰微?城市的发展导致了旧的封建贵族统治,主要是乡间地主的贵族统治衰落了。同时,主要居住在城市中的资产阶级的势力大大发展。
社会平等的理想?封建贵族没落了,民主主义的理想家梦想创建一种真正的社会平等。这便是法国革命家在1789年激烈讲述的希望。这也正是1829年美国“杰克逊式民主主义”的目标。民主主义的理想是让所有人都拥有平等机会的一种状态。在这里不分种族或阶级,每个人的社会地位都应当凭借他的头脑与品格,而并非出身。
妇女在政治中?近代的平等理想对妇女的地位有很大影响。很长时间以来,基督教就为将妇女提升至尊重与光荣的地位做了很多工作。可是在19世纪初,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没有担当大部分政治职务的资格。在很多国家中,她们在法庭上的权利也比男子要少。约于1850年开展了争取妇女权利的运动。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在他的著作《妇女的屈从》一书里为妇女阐述了她们的问题,他于1867年又向议会提交请愿书,主张赋予妇女政治权利。
可是英国非常保守,不能在这方面领先。1867年—1914年,在美国西部一些州,在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在芬兰与挪威,妇女享有了选举权。
1914年以后,妇女运动发展得比较快。1917年,墨西哥采用了妇女选举权。英国于1918年扩大了选举权的范围,让约半数的妇女拥有了选举权。1919年至1920年,美国在联邦宪法中添加了一项妇女选举权的修正案。在此以前,很多州已给予妇女选举权。俄国于1918年认可男女享有绝对平等的政治权利,荷兰与德国是于1919年认可了男女平等,在很多新的国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拉脱维亚与立陶宛等大概也是1919年左右认可了男女平等。
妇女参加工作?男女平等的运动并非局限在政治范围。大批妇女已参加了工作。建立了女子大学。有少部分妇女敢于主张自然,也敢于得到,准许担任律师、医生与其他专业的职务。在很多国家,近些年来,小学老师大部分都是妇女。自己赚取工资或是薪水收入的妇女不像自己的母亲那样绝对依赖父亲与丈夫的供养。她们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经济方面的平等。
妇女走出了家庭?妇女地位的转变引发了家庭的深刻变化。千千万万的已婚妇女成天在商店、办公室与俱乐部中度日。家庭已经不再像早期那样备受重视。在家境较好的城市家庭中,烤面包、洗涤与缝纫都由面包房、洗衣店、裁缝铺去完成,或者由电气化的设备减少了家务劳动。儿童们白天由学校照看。
家庭是在所有社会制度中最基本的单位。在家庭中产生的这些变化,将会对文明产生何种影响,还有待分晓。这种情况为目前与日后埋伏下了很多问题。
三、资本主义的加强
我们目前生活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资本主义的重要性与权力。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但自工业革命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五个重要方面:
1、资本的大批增加。美国于1880年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是27.5亿美元,至1915年已增至227.5亿美元。一个世纪之前百万富翁还属少见,可是现在却有很多。另外,现今已有很大一部分人拥有小额资本或是握着一些公司的少部分股票。
2、公司的发展。19世纪后半期,银行与股份公司或是集团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英国于1910年约有4万家公司,资本总额达到90亿美元。德国于1927年有1.2万家公司,资本总额超过了50亿美元。美国1929年所得税的报告表明大约有50多万家公司,总收入达到1 300亿美元。
过去,一家工厂通常是由一两个人提供资本,其中一个人亲自管理工厂。理查德·阿克赖特爵士便是一个例子。可是现在大部分大企业是由有限公司或者股份公司提供资金。它们向银行与个人发售债券与股票,这些人并非直接参与经营。所以伦敦的金融家能够拥有威尔士的煤矿。其结果最终是旧式“工业巨头”的权利转到了银行家与金融家手中。欧洲工业的掌控权愈来愈集中在伦敦、巴黎、柏林、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与罗马这些大金融中心。
3、“托拉斯”。在过去的50年中,还存在成立庞大的工业与金融的联合组织的趋势,在美国称作“托拉斯”。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也出现了相同的组织。比如,德国钢铁工业联盟自1904年开始,在短时间内竟然基本掌控了整个德国的钢铁工业。
4、国外投资。近代商业的另一种发展就是“资本输出”,即将剩余资本在殖民地与外国投资。比如,英国资本家于1914年在不列颠群岛以外的投资总额达到500亿美元。一战以后,美国的国外投资总数不久便达到1930年的250亿美元,不包括政府发行的战时贷款100亿美元。
5、国债。最终,国债刺激了资本主义。为了给付战争经费,国家发行了有息债券,鼓励有钱投资的人购买。一战让国债大幅增长。英国在美国革命时所承担的债务不足6.4亿美元,1914年只有约30亿美元,可是在1920年却达到约400亿美元。法国的债务在一战之前是340亿法郎,战后却达到2 380亿法郎。国债都是欠大小私人资本家的钱,单就这个方面便很容易看出资本主义已经扩至何种程度了。
四、劳工运动
假如想获得政治方面的民主胜利,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劳工问题。这个问题在19世纪与20世纪已变得非常严重。劳工问题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后果。
工会的发展?劳工问题的一方面是工会的发展与罢工的增多。到了1920年,德国的工会成员已达850万人,英国的人数和它接近,而意大利、法国、波兰、美国与一些国家却为数较少。这意味着工会主义已经变成世界范围内强有力的力量。工会主义是涨工资与减工时的主因,但在资本与劳工的争执方面,有效的武器只是罢工。罢工通常对公众造成严重不便,对被卷入其中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苦难。
社会主义的发展?劳工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社会主义。1914年之前,各种社会主义政党要求用工厂、铁路、矿山与土地的集体(国家)所有制取代私人或者资本主义所有制。布尔什维主义者于1917年在俄国获取政权,废除了土地与工厂的私人所有制。早期的社会主义人士卡尔·马克思的弟子们相信民主主义,而布尔什维主义者却不一样,他们提倡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专政,是比较贫穷的工人阶级的专政。布尔什维主义很快便在欧洲其他诸国获得了很多追随者。共产主义人士掌控了俄国,同时各种社会主义人士与共产主义人士在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典等议会中差不多占了半数的席位。除了在意大利以外,每个地方都出现了强有力的少数派。
其他社会运动?除了社会主义,还存在其他几种影响较大的运动,目的都是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劳工问题。美国的世界产业工人同盟会与法国的工团主义者要求罢工与“破坏”,后者包括损坏机器与一些财产。他们的目标是颠覆资本主义制度,废掉政府,让工人掌权。
还存在一些温和的运动,目的是不使用暴力进行改革。在欧洲,最厉害的是社会天主教运动,除一般目的以外,还想获取养老金、健康保险与禁止雇用童工。另外,各国都存在很多“激进派”,与其说他们是激进的,不如说是自由主义。他们对工会、社会主义者与一些劳工团体所提出的某些改革主张表示赞成,但是反对社会革命。在英国,这些“激进派”得到了养老金、疾病保险与一些社会公平的举措。
总而言之,近代的趋势是抛掉19世纪初的自由放任学说,而主张政府采取举措来消除失业的弊端与贫穷的不公平。采取何种举措,是战后民主主义一定要解决的最严肃与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五、应用科学的进步
工业革命产生的另一后果是机器、发明与应用科学的进步。
1、铁与钢。从一开始,工业革命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铁用量的增加。不纯的“猪铁”,质地很脆,要将它冶炼成更纯与更坚韧的钢是非常困难的。可是一个英国人亨利·贝塞麦爵士却于1856年发明了一种很满意的冶钢方法。自此以后,“贝塞麦炼钢法”与“贝塞麦钢”就非常有名了。英国与德国大批采用贝塞麦炼钢法。法国与美国发展了另一种较好的冶钢方法,这便是“开炉法”。更好的方法是使用电炉冶钢,尽管成本比较高。因为经过改良的炼钢法,铁时代才被钢时代取代了。
2、运输。一连串的科学发明让交通运输产生了惊人的变化。本章的前面已简单地提到了这方面的工业革命。瓦特、特里维西克与一些人改良蒸汽发动机让斯蒂芬森可以将它与火车结合在一起,而富尔顿可以将蒸汽发动机安装在轮船上。19世纪后期,很多轮船开始用石油取代煤当作燃料。有些工厂与火车头也使用石油作为燃料。石油不像煤那么笨重,所需的加火工人也比较少。
一个德国人于1885年发明了汽油发动机,一个法国人于1887年利用它来带动一辆四轮车。这就是汽车的开端。法国起初在汽车制造方面是领先的,可是很快美国就占到了第一位。直至1929年,在美国所使用的汽车就达2 500万辆。拖拉机与公共汽车,和卡车与轿车一样,现今很普遍,对今日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它们还会影响未来。
自汽车到飞机只差一步之遥,可是却是一大步,或许应该说是一次飞跃。19世纪初期,人们进行了很多关于飞机的尝试。接近19世纪末,美国科学家兰利将一部蒸汽发动机安装在一架飞机上,飞了半英里。可是蒸汽发动机并不适合飞行。20世纪早期,法国人开始利用汽油发动机,发现这种机器较适合飞机飞行。
第一架真正成功的飞机是由两个美国人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莱特兄弟。他们的第一架机器于1908年飞行了45英里,用了1小时15分钟。这是有关空中飞行这一更大奇迹的起源。22世纪的航空飞行可能会发生些什么,只能留待我们去猜想了。
在美国,石油工业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而在俄国、波兰、罗马尼亚、墨西哥、委内瑞拉、波斯与美索不达米亚等地方却出现得较晚。石油工业使汽车与飞机有可能利用汽油发动机,还提供燃油蒸汽机所需要的燃料。
3、电。第三套科学发明将电变成了帮人类做奇特工作的仆人。1861年,英国科学天才迈克尔·法拉第去世了,他曾经发现了很多有关电的知识,让发明家们因此可以制造发电机。1870年,发电机终于制成了。它所发的电被小规模用于照明。1873年电力发动机制造成功了。从此以后,电力就用于带动街上与地下的电车。近些年来,工厂与铁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电力取代了蒸汽力。
如此,电让黑暗转向光明。它推动机器。它将旅客与他们的行李迅速地自一地运往另一地。它还能在瞬间传送语言文字。莫尔斯的电报,贝尔的电话,马可尼的无线电,让我们的语言文字成为时空的主人。
电的其他用途?电已表明它本身在工业与交通上是人类最具魔力的奴仆。它还成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奴隶。电能运转缝纫机与打字机,电能和面、洗衣服、烧熨斗、烘烤面包、冻冰块、烹饪食物、带动真空吸尘器、运转风扇。为了让我们娱乐,它启动了无线电收音机与钢琴自奏器。儿童们可能会感到奇怪,过去人们是如何生活在没有电气设施、没有电话、没有电灯的世界中的?
科学的其他应用?我们所提过的这些奇迹只是工业革命以及在其推广中的千万种发明里的很少几个。麦考密克的收割机(1831年)、照相机,爱迪生的留声机(1877年)、潜艇、电影(约1890年)、电视和其他几十项都应该列在工业革命的发明清单里。
科学的世纪假如没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其他科学,不可能有现在的大多数发明。假如说19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科学的进步,也并非夸张。在前几个世纪,伽利略与牛顿为物理学奠定了基础,可是最大的发展是在19世纪。1800年之前有关电的原理了解得相当少。近代化学主要得益于以往150年里的发现。在19世纪,有关生物学的探究有了明显进步。化学揭示了构成有生命的东西的种种要素。同时,巴斯德开始用实验证明所有生命都是生物的产物。其他生物学家透过显微镜发现所有有生命的机体都是由微小的细胞构成。查理·达尔文19世纪提出了著名学说:植物与动物的品种并非是永远固定与分离的,而是变化、发展逐渐进化成新品种。这个学说并非是新学说,但达尔文在著作《物种起源》(1859年)中的解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的名字自此常与这个学说结合在一起,被人称为达尔文进化论。
医学上的内科与外科?内科与外科的应用在科学上所获得的进步特别值得关注,因为它对我们所有人都产生了影响。或许这方面最大的成果是源于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他于1850年至1895年期间进行了医学研究。
巴斯德发现了一种微小的有生命的机体,我们称为细菌。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发现立刻对酿酒的人产生很大价值。之后,巴斯德猜测那时盛行的可能损害法国丝业的一场蚕瘟是因为细菌所引发的。这个猜测被证实是对的,蚕瘟被遏制住了。同样,他还找到了一种医治牛的致命疾病的办法。单就这项发现的收益就有可能超过普法战争之后法国支付给德国的巨额赔款。巴斯德最著名的成果就是发现了治疗狂犬病的有效方法。这也是基于这个基本原理:和发酵一样,很多疾病是由细菌引发的。
防腐剂、抗生素与环境卫生?疾病的细菌学说让内科、外科与医学卫生方面使人惊讶的进步变成可能。约在1860年,英国人利斯特勋爵将细菌学说应用于外科医疗方面,利用石炭酸来防止细菌引发伤口化脓。这是防腐剂应用的发端。在内科医疗方面利用相同的原理来制作抗生素,来治疗白喉、肺炎与许多其他疾病。
细菌学说还让人们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进而在城市中安装了适当的排污管道。因为环境卫生而导致的疾病,可能要比用药治好的疾病多。
麻醉剂?在减轻人们痛苦方面的另一个伟大科学成果就是利用麻醉剂,比如笑气(氧化亚氮)、乙醚、氯仿等,进而在牙科与外科手术上消减疼痛的感觉。笑气是于1844年由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的牙科大夫霍勒斯·韦尔斯最初使用的,乙醚起初是于1842年美国佐治亚州的外科大夫克劳福德·W·朗使用的,氯仿起初是于1847年由苏格兰的詹姆斯·辛普森爵士使用的。这三个人所减少的人们的痛苦,要比亚历山大、恺撒与拿破仑所带给人们的痛苦更多。
伦琴射线?在伟大科学的发现表上一定要添加上X光。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于1896年发现,电火花通过一个真空玻璃管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能够穿透人的皮肉、衣服甚至是骨骼的强烈光线。由于要找一个更好的名字,他将这种奇特的光线称作X光线,其他人通常称作伦琴射线。使用X光线,外科大夫可以对人体摄影,显现出骨头的位置或是受伤的情况。X光线在外科方面的用途之大是人尽皆知的。
维生素?每种食物都包含了保证健康与产生活力的特质,从1900年开始科学家研究出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发现我们的身体要活着、成长与健康,食物中就一定要包含维生素。这个发现会如何影响我们后代的生活,即便最胆大的先知也无法预言。
死亡率的下降?在医药、卫生与外科手术等方面的进步所获得的成就能够用数字表示。英国在1881年的死亡率是21.2‰,1914年降至不到14‰。这是大部分国家的典型现象。换言之,一个生活于1914年的人要比一个生活于1881年的人更有可能长寿。
或许读者会对这种说法产生异议,因为一个活于1914年的人存在很多在一战中被杀的概率。这个论点非常对。战争情况之下维持不了低死亡率。但不幸的是,科学既应用在医疗技术,也应用于杀伤技术。
六、教会
有关宗教在近代生活中的地位,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也有些不存在争议的历史事实。
新教的新形式?自16世纪新教革命开始,新教有很多新的形式。除了原本存在的新教教会,德国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路德教,瑞士、尼德兰与苏格兰的加尔文教,英国的安立甘教或者圣公会以外, 16世纪、17世纪、18世纪产生了新的宗派,比如公理会、公谊会、浸礼会、循道宗与一位论派。
19世纪的宗派种类就更多了。建立于19世纪的最著名的教会就是“耶稣基督末日圣徒教会”(它的成员常常称为摩门教徒),由小约瑟夫·史密斯于1830年在纽约州创建。还有一个是“基督教科学派”,是由美国玛丽·巴克·G·艾迪夫人于1866年创建的。
直至20世纪开始时,在美国有300至400种新教教派。
新教徒间的合作?基督教青年会为了消除新教教派间的隔阂,曾经做了很多努力。基督教青年会创建于19世纪,在20世纪发展得很快。约于1880年在英国创建的救世军重视灵性的热诚,在贫民间开展福音工作与慈善事业,因此让人们的注意力离开了宗派的争辩。
另一方面,存在各种教会同盟。一战以后,有些地方的几个新教教会事实上已联合在一起了。大部分教徒不再觉得各宗派原有的争辩非常重要,这就更容易创建同盟与联合。
天主教会?天主教的变化是它更加保守历史教义了。1870年的一次全体主教会议,肯定了教皇对整个教会的信仰与道义事务做出的正式决定是受神指引的教义。教皇永无错误的教义遭到了许多非天主教徒的强烈反对,还引发了对天主教教会的多场政治进攻。可是它仍然与其他天主教教义一同被坚持着。
尽管教皇于1870年失去了他在意大利的最后一块“世俗”(领土)财产,但是他在天主教教会中的精神权威却稳步增加。1929年,依照梵蒂冈条约,他的世俗权力得到恢复。毫无疑问,天主教于20世纪要比于18世纪更强大与团结,虽然反教权主义思想导致了新的困难。
反教权主义?反教权主义意味着普遍反对教士与教会,1850年之后大部分国家在政治方面都很出色。法国与其他几个国家“废除”了天主教会作为国立教会,即把它作为正式国立教会的特权地位剥夺了,还制定了反对宗教教团与宗教学校的法律。同样,在1918年,普鲁士革命之后,新教的国立教会也被废除了。在英国也是这样,发生了一场反对安立甘教会特权的运动,尽管并未成功。即便有的国家的国立教会仍然维护其正式地位,宗教自由也普遍有所推进。
七、学校与它们日增的任务
在近代生活,没什么比教育的日益重要更具意义了。但是,让所有人都获得教育的计划还是最近的一件事,与民主主义同样新近。但是普及教育对一个安全有效的民主政体来说明显是必要的。
免费的初等学校?直至19世纪后期,还未大规模建立面向普通民众的免费初等学校。在许多“文明”国家中,直至今日,文盲仍占所有人口的很大比例。但近来教育的进步很快。各阶层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对政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报的力量?印刷机变成了教育的有力载体。因为发明了蒸汽与电力印刷机、排字机与赉纳排铸机,出版的书籍、小册子、杂志与报纸非常便宜,穷人与富人都能负担。书报普及的一个结果就是,书报成为了政治方面的极大力量。
书报的力量并非没有危险。报纸的老板们可以利用读者的愚昧进行欺骗,并将谬误的东西灌输进他们的头脑中。如何防止这种坏事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对一般文化来说,普及教育也产生了明显的双面影响,有的时候是好的,有的时候是坏的。廉价的印刷让流通数量大幅增长,不但文学与科学作品的发行数量得以增长,就连种种捏造事实的宣传与相当低劣的小说也是如此。
银幕的影响?无声与有声电影是相当新近的教育工具。人们才开始使用它们在学校或者剧院中授课,没人可以预见到它将会发展至何种程度。广播也有利于教育。还有一方面,低俗的、哗众取宠的“电影”与“台词”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代替了有益的阅读,它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些教育的一切载体,如机器和民主,都有着极大的力量能够为善,也能够为恶,这要看如何利用它们。
在民主文明中,教育问题的确是根本问题。除非人们学会如何明智地使用自己的选票、金钱、机器、印刷机与电影,否则便会给民主积蓄可怕的灾祸。因而有必要深刻理解文明的这些新特征。
道德的动机?不但要有深刻的理解,还一定要引申开去。单凭知识无法让人快乐与有价值,甚至无法让人获得成就。他还要有敏锐的正义感,强烈的责任感。在监狱中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罪犯。最美好的愿望假如不用知识来教导,就会变成危险的;假如知识不用善意来启发,也会是危险的。
简单地讲,当今世界需要知识与道德两者。不分男女,具备这两种品质才是好公民。没有这种公民,我们国家的前途、世界的前途必将是黑暗的。拥有很多这种公民,我们才有勇气与希望面对未来。
第49章 危机的年头
尽管我们接近此书的末页,可是我们并未到达历史的终点。历史还在创造中,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创造得更为快速。世事从未以这种头晕目眩的速度飞驰前行。可是飞驰的目标是什么呢?许多国家好像在彷徨踌躇,从这个目标转向那个目标,犹豫不定,不知道选择哪个方向是正确的。紧随一战以后,大部分国家迈向民主、繁荣、裁军与和平。之后,突如其来的金融恐慌摧毁了繁荣,独裁者们向民主提出挑战,放弃了裁军,战争破坏了和平。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不止是一种危机,而是多种危机,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以及战争危机。
一、商业危机
恐慌与贫穷?1929年快接近年尾的时候,华尔街的股价如扎了孔的气球一样急速下跌,损失达到几十亿美元。可这还仅是一个开始。金融恐慌于1931年席卷欧洲,又以成倍的压力返袭美洲。工厂关闭,银行破产,雇佣劳动者被辞退,对外贸易缩紧,农民们出售的农产品根本无法获取公平价格。直至1933年,全世界的失业工人已达3000万。
恢复与“衰退”?1932年至1933年,各处的商业状况开始有所好转。在好转扩大的时候,人们期望经济萧条已然过去了。但是,1937年至1938年的冬天,人们又感到商业状况再次恶化了。共产党人宣称资本主义完了。资本家宣称是世界大战与政府的政策引发了麻烦。在危机期间,大部分国家的政府想方设法去照顾失业工人,扶持农业,对商业与金融进行调整。至于调整的程度应该如何,在大部分工业国家中存在意见分歧。
二、政府危机
独裁还是民主?由于人们期盼政府在商业危机中提供帮助,他们对那个相当古老的问题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到底怎样的政府形式才是最好的?一些国家的回答是独裁,大部分西方国家却声称是民主。我们都了解,民主在战后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1935年,代议制政府扩大至印度。同一年,美国为菲律宾人制定了一个预备在10年中使菲律宾彻底独立的计划,这个计划使它得到了更多的自治权。在1937年的印度,自治权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展。还有一方面,一战以后,俄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土耳其、波斯以及中国都成立了独裁政权。德国与奥地利也加入进来。
希特勒的纳粹独裁政权?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被冯·兴登堡总统委任为德意志共和国的总理。翌年,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掌控了最高权力,自称为“元首”(Fueh rer),不称呼为总统,还将德意志共和国改名为“第三帝国”。1919年的共和国宪法并没有被希特勒废除,而是根本不理它,将众议院当成是一个橡皮图章,将自己的权力扩至诸邦政府之上,还将自己的纳粹党或者国家社会党以外的所有政党都镇压了。纳粹党徒戕害犹太人,还威胁基督教的宗教自由。政府对财政、工业与农业进行调整,工会被取消,罢工被禁止。虽然如此,德国的经济恢复仍然落后于民主国家。可是希特勒却名噪一时。报纸、广播、剧院、电影与学校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下,全用于宣传纳粹。不但这样,很多德国人还称赞希特勒对待外国的胆气。他不接受凡尔赛和约的束缚;他不再偿还协约国的赔款;他退出国际联盟;他收回萨尔盆地;最重要的是,他夸赞说自己会让德国强盛伟大,拥有强大的陆军、庞大的海军与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空军。
奥地利的基督教独裁政权?1933年出现了希特勒可能会并吞奥地利的危险,或者说纳粹阴谋家将要夺得维也纳的危险。为了挽救国家,奥地利总理多尔夫斯在国内制止纳粹党,自己实施独裁,还颁布一部新宪法,想让奥地利变成基督教的“社团”国家。在工业与农业方面,想组建协会或者“社团”来维护社会公平。1934年多尔夫斯被纳粹党徒暗害了,可是他的政党还在坚持他的政策。
1938年春,奥地利人曾经于1933年担心并一直希望能永久避免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希特勒的力量快速发展,已经强大到能够打倒奥地利总理库特·舒士尼格博士,并成立纳粹党的统治。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没多久,便进行了一场公民投票,以此确定奥地利与德国的兼并。
德国与意大利答应维持友好关系,推动两国间的贸易与遵照某种政治态度,它的真正内容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是秘密。所以,许多人看懂了对奥地利的占据是迈向罗马—柏林轴心的一步。
在捷克斯洛伐克,纳粹党主张与德国合作,希特勒计划援助他们。这要比吞并奥地利更让其他国家震惊,尤其是震惊了法国与英国。对那时的世界和平来讲,多亏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表现得非常决绝,让希特勒改变了计划。
民主国家的恢复?在民主国家中,商业的渐渐恢复让人们对他们的政府形式产生了更大的信心。像我们所看到的,英国的经济繁荣恢复迅速,还组建了一个保守党内阁。法国在货币问题、财政舞弊与时常的内阁变动方面有过各种麻烦,可是商业危机要比很多其他国家的危害小得多。美国的危机尤其严重。胡佛总统的共和党政府并非被枪弹打垮,而是于1932年的选举大败中被选票颠覆了。在新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3年就任的时候,美国正处于金融恐慌的压力下,银行纷纷倒闭。他的对策是对银行进行管理,将美元贬值,一美元的实际价值只相当于原来的60美分,限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建设公共工程来提供就业机会,准许雇主利用规章来调节竞争,还对劳工试行上涨工资、缩短工时与改善工作条件等举措。他的经济改革政策被称作新政。1935年,新政的主要立法被最高法院宣告为违反宪法。可是此时商业已得到恢复,美国并未向独裁政治乞求也度过了这场经济危机。
三、国际危机
渴望和平?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表示对和平的期盼,有的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了,有的加入了国际联盟,有的签订了其他和平公约。几乎全部国家都参与了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那时全世界存在一场赞同和平与裁军的伟大的舆论运动。但是同时还涌动着扩充军备、开始新征服与战争的相反趋势。
扩充军备?1932年之后,裁军的尝试突遭阻碍。1933年,德国退出了世界裁军会议。没多久便开始组建50多万人的陆军,强大的空军与庞大的海军。日本不再接受限制海军比值的制度,所以在华盛顿与伦敦签订的海军条约便于1936年期满时停止了。墨索里尼制造了两艘超大的战舰;法国制造了四艘;同时美国与英国决定制造更多的小型战舰。俄国宣称它遭受了德国与日本的威胁,将陆军增至近100万人,还宣称于1936年再增加。俄国还意图通过与邻国签署和平公约、1934年参加国联及在1935年和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结盟等外交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法国也扩充了陆军,加强了边界的防御工事并寻找同盟。所有这些强国都在快速建造轰炸机与战斗机。全世界都在备战。战争能否被及时阻止呢?
领土扩张热?领土扩张热是引发战争的主力之一。日本、意大利与德国的领导人公开表现出他们期望获得更多的领土。领土很难得到,除非通过侵略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日本期望用更多的土地减少自己人口“过剩”的负担,这造成了它意图夺得满洲以外更多的地方。在国内,1935年至1936年间,由于侵略战争遭到反对而暂被阻止。可是在1937年,日本再次扩大了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北平与天津落入了日军的手里;上海在被攻陷之前就遭到了可怕的破坏;广州于1938年在日军进攻之前便弃守了。中国向国际联盟申诉,可是任何抗议都无法阻止不宣而战的日军。
假如日本可以在战场上投放足够强大的军队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任务,它或许能够达到永远征服中国的目的。可是,这场战争长期拖延下去,中国就有机会聚集更多的资源并做出坚决的抗争。
埃塞俄比亚的战争?领土扩张热与独裁政治将意大利引入了战争。墨索里尼的经济改革并未带来繁荣,反而在1934年面临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1935年,他声称意大利一定要拥有更多的殖民地,他计划征服东非广阔多山的埃塞俄比亚帝国。埃塞俄比亚信仰基督教的皇帝海尔·塞拉西惊慌得向国际联盟申诉。法国与英国尝试调解,可是没有效果。墨索里尼仍在埃塞俄比亚边境集合军队、坦克与飞机。等雨季过去,他于1935年10月命令攻击。多山的地势、严酷的天气与几十万光脚的埃塞俄比亚士兵抗击入侵者。意大利人在这个冬季获得了些许进展。同时国联有53个国家投票谴责意大利发动战争,背离盟约。不但如此,国联成员国还实施了“制裁”:它们拒绝向意大利销售军火或者贷款,拒绝供给某种原料或者购买意大利货物。这是历史上首次有50个国家尝试用经济压制与禁运来阻止战争。不幸的是,这些制裁并未有效。意大利仍在进行战争,占领了一个接一个的市镇。首府亚的斯亚贝巴被攻陷了,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墨索里尼于1936年5月9日公布埃塞俄比亚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皇帝为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许多国家拖延了一段时间,最终于1938年认可了意大利的征服。
西班牙内战?西班牙试图建立的民主政府,曾经度过一段困难时期。普里莫·德·里维拉所创建的独裁体制于1931年被颠覆了,可是保守党与激进党间激烈的争斗却并未停止。尽管形势紧张,但直至1936年才公然分裂。左派在选举中取得了胜利,并主张实施事实上是社会主义的激进纲领。1936年紧接着发生内战,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统领了反政府势力。经历三年艰苦与破坏性的战争,佛朗哥在意大利与德国的有力帮助下获得了掌控权。他将很多保王党领导人(前政府的拥护者)予以正法,还成立了一个以意大利为典范的法西斯国家。
第5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阿道夫·希特勒意图对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展开报复与让德国问鼎欧洲甚至问鼎世界的结果。他的政策与俾斯麦相同,崇尚铁血政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场战争之所以有可能,是因为国联没有获得实施盟约的权力。
一、希特勒在国内
将德国人纠合起来?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奋斗》是于多年以前在监狱里写成的,它被宣传得好似德国的《圣经》。除了这本书,再加上他的如簧巧舌,不久他便发现疯狂的演说可以将群众鼓动起来。除了犹太人之外,他对所有人许下了所有诺言,他指控犹太人的很多罪行。他用武装党徒来巩固自身,让群众遵照他的命令行事。他训练了一支身穿褐色衬衫、戴有纳粹标志(卍)的“冲锋队”,与一个身穿黑色衬衫、佩戴骷髅徽章的小团队“党卫军”。
纲领与宣传?希特勒让德国的所有努力都基于训练士兵、制造武器与准备军需。他消灭了一切的反抗者,将所有权力都集中在纳粹手里。将全部共产党人与和平主义者置于非法的境地,解散工会,没收基金。他还扫除了自己党内的温和派与可疑分子。各个党派里千千万万信奉天主教与新教的德国人与犹太人以及共产党人一起,全被抓起来并关进了集中营,受尽了严酷的戕害。许多犹太人与一些被戕害的人逃到外国避难。公共舆论与思想都必须服从全国教化与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指令。所有人都要尊敬首脑,盲目顺从他。人民并非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国家的光荣。德国人被抬高成为得天独厚与高人一等的种族。
为了让每个德国人的脑中牢牢地树立这些思想,戈培尔在报纸、杂志、电影与广播节目中无休止地重复。纳粹举办了种种狂热的游行场面,男女老少齐拥街头,一起歌唱欢呼,挥旗呐喊。教育与科学全被用于强化纳粹的纲领。依照纲领,青年男子被训练成士兵,青年女子就在家生儿育女,烧菜做饭并且服侍士兵。
反基督教运动?在纳粹党徒开始掠夺教会财产、监禁天主教公职人员与封闭天主教学校的时候,教皇表示抗议。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比19世纪70年代文化斗争的时候更糟糕。几个新教教会表面上统一于帝国的主教之下。纳粹还曾经尝试用一种日耳曼经取代圣经,将基督塑造成一个纳粹战士的典型。较保守的基督徒们当然对这一切有所反感,他们不认可帝国的主教,所以很多牧师被关入监狱或是遭到残害。
纳粹的经济?政府的掌控延伸至生产、贸易与银行。经济生活要与创建强大军备的需要相互配合。减少了对外贸易,科学家们创造出了橡胶与石油等主要原料与种种食物的代替品。他们用尽全力让德国可以自给自足,尽管仍在输入不可缺少的进口货物,但却宁可从附近地区获取,例如巴尔干半岛一带。但是希特勒并未做到他所预想的所有经济改革。1933年之后,大百货商店并未关闭;大地主仍然拥有自己的地产;富有的资本家(不是犹太人)在政府的掌控下保住了自己的工厂、矿山与银行的所有权。
战争机器?坦克与飞机倍增,在一战中的飞行英雄赫尔曼·戈林扩展了空军。1935年,公开违背了《凡尔赛和约》里关于限制德国军备的规定,纳粹党徒下令普遍实施兵役制。
二、希特勒在国外
侵略性的外交政策?萨尔流域的收回与墨索里尼对埃塞俄比亚的野蛮征服让希特勒的胆子更大了。他不仅号召奥地利人,还号召居住在但泽、默麦尔、石勒苏益格与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聚集到第三帝国。德国于1936年公开向法国挑衅,军队进入莱茵地区并开始布防。同一年,纳粹党徒帮助了西班牙的佛朗哥,并且建立了柏林—东京轴心,很快意大利也加入了这个轴心。1938年,夺得了奥地利,并将它并入第三帝国。翌年,攻占了捷克斯洛伐克,从立陶宛手中夺得了德意志人所居住的默麦尔镇。1939年9月,因为但泽方面的冲突,德军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英国与法国曾公开宣称,它们认为入侵波兰就是对它们的战争。
波兰又被瓜分?德国得到了波兰的西半部,苏联吞并了东半部。英国与法国并未能及时有效地支援波兰。法国人的确曾在萨尔流域攻击德军。可是在希特勒“闪电战”的兵力击败了波兰以后转头攻打法国的时候,法国人只能退回防线。他们在沿着边境修筑的对抗德国的强大筑垒体系马其诺防线后面安顿下来,等候英国的援军。法国与英国开始准备进行一场持久战,可是它们在飞机与一些战事配备方面却极大地落后于德国。不幸的是,法国不仅被纳粹的宣传,还被各个政党的反抗与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大大削弱了。
苏联的侵略?苏联为了能跟上德国的步调,逼迫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为苏联开放部队驻地、机场与海军基地。芬兰不同意,苏联便于1939年11月展开侵略。弱小的芬兰军队机智勇敢地进行反抗,从英法获得军火,又从美国借了金钱,可是4个月之后,还是不得不将重要的领土让给苏联。国联将苏联开除了,可是很快它就公然夺得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不久之后,又在希特勒的帮助之下,苏联并吞了罗马尼亚的一部分。
纳粹的北进?1940年春,在英国在挪威海岸外的海面上布雷用来阻拦住铁砂运去德国的时候,德国快速地占据了丹麦与挪威的主要城市,虽然英国想方设法进行援助。直至5月初,整个挪威实际上已彻底落入纳粹手中,瑞典也已经处于德俄两国的掌控之中。
法国被侧面包围?同月,德国自马其诺防线西北方,横穿荷兰、卢森堡与比利时突袭法国。虽然这些国家全都进行了抵抗,可是不久便都被征服了。于是德军东自马其诺防线的后面快速进入法国境内,西朝英吉利海峡推进,让沿海的几十万法军与英军都掉入了陷阱之中。不过凭借英国海军与辅助船只的加紧努力,而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营救出了一部分军队,自法国敦刻尔克海港运去英国。
法国被奴役?剩下的法军英勇地斗争着,可是1940年6月14日,纳粹军团没遭遇抵抗便进入了巴黎。法国政府解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的老英雄贝当签订了一份停战协议,规定德国占据法国的北部与西部,在维希登台的贝当所领导的法国新政府保留了对法国剩余部分表面上的掌控。贝当拒绝了英国让他退至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尽管一些法军这么做了,而且仍然在那里战斗。
意大利的掠夺?墨索里尼见法国瓦解,他想与他的轴心同伙希特勒分赃。因此,当德军自巴黎横扫而下的同时,墨索里尼夺得了尼斯与一些挨近意大利的法国海岸地区,这些地区是意大利人早就主张获得的。
三、拦路的狮子
严阵以待的英国?在法国瓦解的时候,英国并未求和,而是计划将战争进行到底。英国的沿岸被法国海边的大炮所轰炸,城市自空中遭遇轰炸,很多船只在海上被鱼雷打沉,可是它用特有的顽强坚持下来了。勇猛胆大的温斯顿·丘吉尔取代了张伯伦担任首相,同时英王乔治与王后伊丽莎白让全国民众恢复了希望与勇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挪威、荷兰与比利时的逃亡政府都得到了英国的欢迎。这些政府带来了自己还留有的对广阔殖民地的掌控权和一些钱财与船只。法国遭受了谴责,因为它与德国签署了停战协议,大家非常害怕法国舰队被移交到德国与意大利手上。
武装起来的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英帝国的自治领与属地尽忠不怠。不列颠群岛上的军队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与加拿大获得了支援。加拿大迅速成为了一个大兵工厂,提供船只、飞机与军火,并且帮助训练人员,尤其是帮助空军训练人员。这场战争不久便证明了空军的重要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西方民主国家?英国能在没有法国的情况之下仍对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进行战争,其主要因素是源于西半球强大的诸共和国的支援,尤其是美国在道义方面的拥护与能够指望的物质帮助。正好在法国倒台的时候,1940年6月,罗斯福总统对带有侵略性的独裁政权进行强有力的反对,还提议“全力帮助英国”。8月,美国向英国提供了50艘军舰,帮美国换得了纽芬兰、百慕大与英属西印度群岛的防御基地的使用权。同时,美国加快了生产飞机与军火的速度,不仅用于自己的防御,还为了运往英国。国会通过了军训、扩充陆军、强化海军等法案,它意识到英帝国面临的严重威胁意味着会危害到世界各地的民主政府与自由制度。德国与意大利公开宣布对民主政体有敌意;日本威胁着太平洋;苏联是一个危险的未知数;独裁者与共产党组织的代表正在所有的民主国家积极活动。
四、遍布世界的战场
巴尔干半岛的闪电战?罗马尼亚于1940年8月被德国与俄国征服,之后多布罗加南部划给了保加利亚,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半划给了匈牙利。同月,意军夺得了东非的英属索马里。9月,他们从北面跨过利比亚边界,入侵埃及。下个月,在希腊拒绝反抗英国的时候,意军自阿尔巴尼亚进入,攻打希腊。
“希腊的光荣”?在希腊,意大利法西斯头头的军队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惨败。希腊将他们驱逐出去了,并在英国的帮助之下,乘胜追击至阿尔巴尼亚,占领了那里的重要根据地。之后,在1941年,希特勒自北面越过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直逼希腊与它的盟国。那时保加利亚被诱使参加了轴心国,可是南斯拉夫却拒绝了,并被无情地打败了。希腊与英国援兵由于寡不胜众,只能投降了。余下的军队在纳粹弹雨猛烈的轰击之下退至克里特岛,希腊的国王与他们在一起。希腊人与他们的同盟军进行顽强抗争的一个地方,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温泉关。
非洲的作战?希腊人打败意大利人的同时,英国与其帝国的军队将入侵埃及的意军打退,夺回了约半个利比亚,还抓到了上千名俘虏。在东非的英军征服了意属索马里与厄立特里亚,收回了英属索马里,而且恢复了埃塞俄比亚本国皇帝的帝位。
在远东?列强于1941年4月签署了一份公约,认可了俄国对中国外蒙古的“权利”与日本对满洲的“权利”。日本感觉受到了鼓励,加速侵略中国,并在太平洋上对英美采取了更为咄咄逼人的态度。德日获得了在泰国(改名于1939年)的立足点,最终还夺取了英国的根据地新加坡。
在地中海东部?纳粹党徒于1941年5月下半月从英国手中夺得了克里特岛,这样便得到了攻击埃及与苏伊士运河比较近的基地。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对埃及与波斯湾一带的英国势力产生着威胁。
胡德号与俾斯麦号?英国的巡洋舰胡德号于1941年5月24日被德国的俾斯麦号在北大西洋打沉。可是几天以后,俾斯麦号在拼死设法驶抵布勒斯特海港的时候也被打沉了。
五、决定性的夏天
希特勒入侵苏联?东边朝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巴尔干半岛,是个劈开过很多同盟的楔子。它劈断了希特勒与斯大林间脆弱的友谊。希特勒进攻此地震惊了斯大林,斯大林在巴尔干半岛附近集结了大批军队。所以希特勒不敢在西线聚集所有军队去执行计划了很久的对英进攻,因为他担心斯大林可能在东线采取行动。另外,他需要乌克兰的小麦与石油。因此于1941年6月具有决定性的一天,他对苏联实施了闪电战。罗马尼亚、匈牙利与芬兰这些仇恨苏联的国家纷纷加入了战争。自黑海至波的尼亚湾长达1 000英里的战线上坦克隆隆、飞机咆哮。起初3个星期内,苏联被快速地打退了。之后他们加强了抵抗,侵略的浪潮被压慢下来。
日本的侵略?在远东地区,日本的态度愈来愈威胁着英美两国。美国派一支军队前往冰岛来护卫英、美在大西洋上的航运。日本尝试强逼无力自顾的法国答应日本占据法属印度支那来援助德国(与它自己),因而,美国与英国联合起来对日本展开了严厉的经济制裁。
英国的活跃?纳粹党徒忙着对抗苏联,英国增强了对德国和德国在法国与荷兰所占领的海港的空袭。英军在伊拉克登陆,颠覆了本地的亲轴心国政府。他们夺得了受德国影响的维希法国掌控之下的叙利亚,还巩固了在埃及与本土的防御。在伊朗,英国与苏联最终摆脱了德国的影响。同时,他们还能源源不断地从美国得到实际的帮助与同情。
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的“和平”使节还在华盛顿时,日本飞机却出乎意料地突现天上,炮轰夏威夷群岛珍珠港的美舰。美军伤亡巨大,损失严重。美国于第二天向日本宣战。三天之后,向德国与意大利宣战。
不太平的太平洋?日本有准备,而美国没有准备。所以,在美国正征募士兵并展开训练的时候,日本践踏了菲律宾群岛与附近的其他很多岛屿。即便在白雪皑皑的阿留申群岛上,他们也创建了基地用于威胁阿拉斯加和附近地区。在菲律宾的少部分美国士兵获得尽忠的菲律宾人的帮助,展开了英勇却节节失利的斗争。这种情况与太平洋的很多地方一样。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士兵在很多战场上获得了荣誉,久经灾祸的中国还在进行英勇的战斗。日本以本土为核心四面出击。美国必须远征至无边无垠的地方,前往大洋洲与北非,很快又前往欧洲。它的供应物资持续不断地运至它的盟国。
潮流的扭转?美军于1942年11月进入北非,帮助英军抗击纳粹党徒。德军于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被苏联军队打败了,直至5月中旬他们丧失了非洲。之后美军与英军经过屡受攻打而岿然不动的马耳他岛,横渡地中海,开始从西西里岛于意大利南部将纳粹党徒赶向北方。意大利撤换了墨索里尼,于1943年9月投降,很快便加入了盟国。11月,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在伊朗的德黑兰会面。
钳形合围?斯大林格勒于1944年初从德国的攻打中彻底解脱出来了,苏联人集结兵力向西大肆反攻。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始向东猛力进攻。8月,从法国南部向北与向东进发。同月,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摆脱了德军,巴黎获得了解放。德军依旧拼死作战,尽力实施破坏,疯狂地试制新武器。6月,他们开始朝英国发射有强大破坏力的飞弹。12月,他们在阿登展开了一场突然的暂时性的反击。法国的爱国者四处援助盟军。
决定之年?英、美与加拿大军队于1945年3月强渡莱茵河,他们于5月初在柏林周围与苏联军队会师。公开宣布希特勒已死。德国人于5月7日无条件投降。几天以前,墨索里尼被意大利的爱国人士杀死了。在太平洋上,艰苦的殊死战斗仍在持续,但美国却于8月6日与9日在广岛与长崎两座城市先后抛掷了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参加了对日作战,日本人求和。德国投降以后,英国也帮忙攻击日本。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舰上,在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的主持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了。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去世,副总统哈里·S·杜鲁门当上了总统。7月,克莱门特·艾德礼继温斯顿·丘吉尔之后,担任了英国首相。
前景展望?在战争的破坏以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和平问题。现今两大问题之一是为了更好与更安全的将来,怎样对德国与日本展开监督;还有一大问题是对被德国与日本所践踏的各国提供粮食与展开重建工作。中国的内战仍在继续,巴勒斯坦、印度与很多东南亚国家在政治方面尚未稳定。最大的问题是创建一个永久和平的世界秩序。
第51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影响
当代社会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是全世界所有种族人民都要面对的。1985年,全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地维护国家安全,,约有10 0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军备。然而,资金投入越多,感觉却越不安全。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武器储备,可是美国人和苏联人一点都不觉得安全,他们同小国家的人民一样惶恐不安,比如瑞士或斯里兰卡。另外,第三世界国家尚不发达,它们的两大灾难是失业和贫穷。然而如今,不仅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们面临穷困,西欧和北美成千上万的民众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全球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通常由于第三世界国家只顾眼前利益。这些国家推行政策,准许百姓大面积砍伐国内的热带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沙漠化,耕地逐渐被沙漠占据。然而,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美国中西部的地表土壤继续遭受侵蚀,仿佛进入了沙尘暴时代;加利福尼亚的中央盆地原本极为肥沃,如今盆地的一部分正逐渐演变成含盐的沙漠。另外,在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东部和欧洲北部,酸雨逐渐使广袤的森林变成深褐色,美丽的湖泊变成死气沉沉的深蓝色,还有伦敦、巴黎和科隆的那些著名建筑和纪念碑,都遭到环境污染的侵蚀。
那么,是什么原因给全球各地带来了苦难和悲剧?事实上,原因有很多,各种力量都在起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大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萌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如今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影响却更加深刻,更加迅速,遍及各个方面。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探讨这场大工业革命的起源和特征,然后再考察它对全世界各国以及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影响。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源和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多项高端技术的成果突破,这些重大技术带来的意义和影响如此深远广阔,以至于可以将它们归属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核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发电机和汽油发动机之类的新机器,人们因此获得了许多新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新墨西哥沙漠里引发的一场巨声爆炸,标志着人类从此掌握了核能源。
此后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发射爆炸,核能最初被使用在军事方面。今天,核能被广泛用于许多其他领域,如核动力船只、生物学、医学诊断与治疗,以及建立核动力工厂。
机器取代劳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制造了大机器,能够大大节约劳动力,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发明制造一些机器,试图完全取代劳动力。这些新机器的最初样式可以追溯到二战期间,英国使用了一些高射炮台,炮台的装置里充满了计算机,包括电子存储器、指令机器,还有对储存资料进行分析的程序等。由于微型半导体的出现,即计算机芯片,计算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运算操作也越来越快。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和商业的重要支柱,广泛用于发电站、办公楼、超市收银台、纺织机器、电话交换机和工厂生产线。计算机成为机器的“大脑”,如今这些机器能承担焊接、油漆、搬运等工作,未来将会出现机器人,帮助人们做各种家务。
航天科技?二战时德国人用V-2火箭轰炸伦敦。几年之后,这些原本用于战争的武器却引领人类进入了航天时代。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发射人造卫星1号,顺利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冲破地球引力,可以逍遥自如地探索奇妙的宇宙空间。
当时没有人能准确预测这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宇宙空间计划为制造商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机遇,如调控失重,适应无边无际的真空状态,以及应对超高温和超低温。从而也就出现了许多新型产业,人们为了生产各类疾病疫苗和纯组织培养液,计划建造全自动化太空制药厂;为了生产电路中精细无瑕的晶体,计划建造全自动化太空晶体工厂,人们还计划建造巨大的太阳能收集器,通过微波形式把太空能量传送到地球。当时思想超前的美国物理学家杰拉德·K·奧尼尔和苏联天体物理学家I·S·什克洛夫斯基等人,他们预测人类将在宇宙建造巨大的空间平台或空间岛屿,最终大部分人都会在宇宙空间生活,数量也许比在地球上生活的人更多。
基因工程?1953年,科学家发现了人体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这是一种奇妙的化学结构,它携带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物质。从此人类学会了解DNA基因信息,科学家们因此研究并尝试基因切断和基因拼接,将动物或人类的基因放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甚至能在试管中合成全新的人造基因,通过基因组合编写全新的基因信息。因此如今的科学家已经能读懂并修改基因密码,同时还可以创造出新的基因密码。其实,从大约10 000年前开始,人类不断地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始终对基因的发展施加外力影响,只是如今这种影响已经变得非常直接、明显、迅速。如今的科学家不是等待动植物进化许多代之后再进行物种选择,而是在每一个单独的基因中进行挑选,并加以处理。这种基因工程的发展为新型农业革命提供了各种可能。另外,在医学领域,基因工程已经创造出激素和新疫苗,包括胰岛素、生长激素,还有防止牛感染严重口蹄疫的疫苗。
信息革命?这场信息革命包括两个方面:信息积累和信息传播。今天,知识以爆炸性的速度积累,这种速度是绝对空前的。世界各地每天公布的科学信息量能写满7 套24卷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同样得到卓越发展的是计算机储存检索信息的速度,另外还有通过卫星传递信息的速度,以光速的方式将信息传向全世界。全球所有国家的人们都能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机或电脑中获得这些信息。
新农业革命?农业革命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以圏地、种子改良、科学饲养,还有新农业机械等为特征。一场新农业革命也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兴起,这也是一场绿色革命,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市场需求引发而起。战争期间,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猛增,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主要粮食作物的各种杂交品类相继而生,灌溉、肥料和农药的广泛运用,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这就意味着农业革命的爆发。20世纪90年代,基因工程在农业方面发展迅速,继前一次“绿色革命”之后,再一次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绿色革命”。在这次革命中,科学家们把来自不同生物的基因片段进行混合和配对。基因技术被运用在医学领域,已经合成了人工胰岛素和干扰素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基因工程如今被广泛应用在农业方面,可以制造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能在含盐土壤或干燥土壤中茁壮生长。这类植物也能自动产生氨肥,而且不容易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和蠕虫,不会引发各种疾病,作物产量也更高,还具有更高的营养含量。因为农业革命的爆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粮食产量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发源地欧洲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也非常巨大。如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状况也是如此,但是这场革命的强度和力度比前一次更为巨大迅猛,因而对世界各国的影响相对而言也就更加广泛全面,其弊端也更具有破坏性。
二、对第一世界国家的影响
战争后的繁荣与衰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是资本主义的兴盛时代。世界工业与世界贸易的年增长率分别以从未有过的5.6%、7.3%的速度迅速增长。如此长时间的兴盛是由众多因素引起的,其中有需要补偿战争时期的损失、在战争期间被忽略和压制的商品和劳务的强烈需要、军事技术如电子学及喷气式飞机运输普及到民间、朝鲜及越南两次战争期间以及冷战时期内的巨大军事需求。
在这段繁荣时期,全球经济扩张中的急先锋是部分跨国公司。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某些革新,如集装箱运输、卫星通讯及电脑现金管理系统,跨国公司凭借革新首次获得了全球经营所需的技术。这一时期的中等跨国公司凭借这些革新有可能在11个不同的国家生产22种产品。现在跨国公司不仅仅向第三世界的国家输出制成品,还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工厂。在第三世界国家,每位工人每天的工资与所属跨国公司本国工人的每小时的工资相差较多,有的时候甚至更低。所以在这25年的兴盛时期,跨国公司每年的增长速度是10%,非跨国公司的增长速度仅达4%。
工人阶级凭借全球化的兴盛而受益,至少在工业化的国家如此。工资的大幅度提升,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周末短途旅行、每年例常的假期旅游及分期购买个人住房、汽车以及其他耐用消费品。这种现象让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他们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导致了必要的购买力,避免了过去常常发生的繁荣—衰退的经济循环。但是事实却证明,他们的乐观与1929年经济大衰退前经济学家的乐观相同,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20世纪70年期中期,市场繁盛逐渐被滞涨所取代,滞涨是一种让人们束手无策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结合的产物。不断扩张的生产力在战争损失得到弥补、战争期间难以满足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出现了生产过剩,从而达到了它的极限。第三世界国家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从全球经济兴盛中获益,起码他们没有作为消费者受益。并且,跨国公司建立的海外工厂所支付的低水平工资也对当地购买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过度生产导致出现了剩余物资。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国家1950年的人均收入是经济不发达国家的10倍,到了1965年,这一比例变成了15:1。二战之后的繁荣有一个基本的结构性弱点,就是二战后的繁荣依靠的是一体化的全球生产,但是缺乏全球消费来支撑。并且这个不平衡还因为第三世界国家下降的原材料价格与它们本身所负担的沉重外债的不成比例而加重。1986年,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接近10 000亿美元,为了支付债务利息,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一半都被用于付债。为了支付债务利息,第三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都降低了它们的社会支出和进口。但是,工业国家出口的产品三分之一的目的地都是第三世界,因此第三世界进口额的降低让第一世界国家的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经合组织15个成员国1973年的失业率平均在3.4%,1979年失业率达到了5%,1983年达到8.3%,1995年达到了11.3%。失业率的提高又引发了各个国家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这种对保护性关税的需求让人们很容易想起了20世纪20年代导致大萧条的贸易保护主义。
这些经济问题打消了二战后的自信心和愉快。现在那些原本以为他们赶走了经济“繁荣—衰败”循环的经济学家开始变得困惑不安。在1983年6月国际高级研究协会联合会召开的一次会议期间,15个不同国家的学者一致同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大体上都让人满意。“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一个正常秩序被打乱的星球,它以一些与当代现实脱节的经济概念为基础……我们不同意那些基本信条,要试着去修正或调整。”在1996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中提到,全世界30%的劳动力失去工作或无法就业,这也充分证明修正或调整这些信条亟待进行。
社会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家因一些经济上的挫折感到困惑。对于习惯富裕生活的人们来说,这种经济上的挫折对他们具有破坏性。20世纪70年代,为了抵消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美国联邦政府鼓励农民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农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美国从1971年80亿美元的农业出口额迅速增加到1981年的438亿美元。但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华盛顿禁止对苏联出口农产品,由于美元定价过高,相当于1984年向美国出口商品征收32%的附加税,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由于财政受到束缚,政府纷纷减少进口导致美国国外市场突然缩小,美国农业出口物的物价水平在1981年至1983年间下降了21%,出口量下降了20%。
美国农民发现此时自己处于经济紧张的状态下,尤其是为了响应政府提出的生产更多产品的号召,许多农民以高利率大量借款以便买更多的土地和设备。破产的农民无家可归,20世纪30年代,家庭农场的数目达到顶峰,有680万,1980年下降到280万,1994年又下降到190万。美国人口调查局发现,农场家庭的收入在1985年仅为非农场家庭收入的四分之三,经营农场的人贫困率达到24%,不经营农场的居民的贫困率为15%。这些导致了负面情绪与社会叛乱的产生,并在自杀率上反映出来:1984年,衣阿华州农业县的自杀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
由于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准,都市社区的混乱也同样明显。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率相比,虽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失业率较低,但是许多城市的工人仍然认为自己现在更加贫穷。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失业是具有周期性的,认为它一定会随着经济由不景气到兴盛的过渡而结束。但是如今人们因为以下几点原因不再有这种推测。理由一,随着工厂从劳务费用昂贵的国家搬到劳务费用低廉的国家,西方工人不再奢望能得到和以前一样的高工资。理由二,工厂里的“蓝领工人”和办公室里的“白领工人”被普及的自动装置和机器人所取代。1970年1月,西方世界的失业人数有1 000万,1983年1月上升到3 100万。事实上,虽然工厂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减少,但是如银行收银员、快餐服务员、旅馆接待人员、娱乐与健康方面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性行业正在迅速增加,但是服务性行业的工资水平远低于制造业的工资水平。
人道主义的含义在1985年的一份统计资料报告中已经被阐述得很清楚。这份报告是一个特别工作组提交的,这个工作组由22名成员组成,以调查美国饥饿问题为内容,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J·拉里·布朗担任负责人。在寻找“饥饿面孔”的过程中,特别工作组除了采访忍受饥饿的人外,还采访了州长、市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这些调查者推断,约有2 000万的美国人正在忍受饥饿,具体来说,就是他们没有钱购买新的食物并且家中的食物被定期消耗殆尽。这些医生说:“饥饿在美国是一场影响健康的全国性的流行疾病。我们断定,美国的未来10年到15年,饥饿问题比以往更加普遍、严重……我们确信,饥饿和营养不良在如今的全国各地都是严重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无论去哪座城市、哪个州,都会发现饥饿是普遍存在的。”
福特汉姆大学的社会学家在1993年10月发布了一份年度社会健康报告,反映了美国的饥饿问题。这份报告以美国人口调查局提供的社会问题报告为依托,评估了社会福利问题。人口调查局的报告中称美国目前面临着包括失业、青少年自杀、辍学率居高不下、住房负担沉重等16个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报告中显示,1973年的指标值为77.5,表示社会问题状况良好,但是调查本年度的指标值下降到38.8,如此大的降幅让调查者感到非常惊讶。
三、对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深远的影响导致了社会主义世界的解体。斯大林制订的“五年计划”加速了苏联经济的发展,1932年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国家。接下来,由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损失,导致遭遇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由于苏联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受益极剧上升,经济复苏十分迅速。赫鲁晓夫凭借这次经济腾飞在1960年夸下海口,称1980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发展速度缓慢下来,不仅没有赶上和超过美国,反而进一步落后于美国。
致使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一个原因是供应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与斯大林时期的情况截然相反:斯大林时期供应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充足的。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经济内容逐渐复杂,进而导致中央原本计划好的做法实施起来举步维艰并且收效甚微。也许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苏联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科学家想要争取决策权,而不仅仅是对于上级唯命是从。当年与斯大林打交道的主要是从未受过教育的乡村农民,但是如今苏联的建设力量中包括很多高学历的工程师、管理者和专家。如果想参加进行中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就要运用高学历人群的创造力。但是事情没有按照设想进行,导致了正如具有极强判断预言性的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坚持不同政见的安德烈·萨哈罗夫所说的灾难性的结果。萨哈罗夫和身兼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双重身份的同伴在1970年3月提出了一份《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袖的倡议书》。在这份倡议书中,对苏联存在的各种弊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值得在此引用:
为什么苏联不仅没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锋,而且正如大家所知晓的,甚至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呢?资本主义制度为它的生产力提供了发展机会,难道社会主义没有为它的生产力提供同样的机会?难道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战役中资本主义将要获得胜利?
当然并非如此。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让我们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而是我们在生活中与社会主义相悖、不相符的做法。这一根源在于民主的旧习,在于建立于斯大林时期并沿用至今的公共行为准则……
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有很多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凡是不能清除这些障碍的措施注定都是无效的……
在外国朋友眼中,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他们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联盟比作一辆大型卡车,驾驶员在用一只脚用力踩下油门的同时在用另外一只脚踩刹车。更明智地利用刹车的时候到了!
如果不采取一种倾向民主化的做法,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期望呢?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回落到一个二流地区大国的位置。
勃列日涅夫的统治时期是从1964年到1982年。在此期间,萨哈罗夫提出的“更明智地利用刹车”的建议一直被不予理睬。相反的是,人们仍在狂踩刹车。苏联官员对陆续有人提出的分解苏联经济——给地方政府及行政部门一些主动权的建议予以回绝。甚至还把有同样呼声的人们作为潜在反动因素关押起来,严格控制探望他们的人,并做记录。
猛踩刹车所造成的影响正如萨哈罗夫预言的那样。事实证明,管理死板和因循守旧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格格不入的。当下全球经济的特点是:迅速的技术变革、日趋变化的消费喜好和世界一体化中的激烈竞争。这一切所需要的品质是苏联冗杂的党和国家机关所缺乏的灵活、高效、强适应性。因此1950年至1970年到1971年至197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从5%至6%下降到3.7%,1976年至1980年间又下降到2.7%。结果苏联不仅没像赫鲁晓夫预言的那样超越美国,反而被日本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伴随着勃列日涅夫和在位短暂的继承者(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去世,苏联领导人中已经没有了创建国家的元老。1985年,年轻一代的掌门人戈尔巴乔夫执掌了政权。年轻一代已经意识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只要一只脚踩刹车,一只脚踩油门,苏联这辆“卡车”就会被甩在时代的末端。在1986年2月25日召开的苏联第二十七次共产党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直言不讳地评判了勃列日涅夫党政时期的种种弊端,他的言辞不禁让人想起萨哈罗夫在1970年的警醒之语,并证明了萨哈罗夫当初的警醒之语是正确的:
我们国家的政府好像一潭死水、停滞不前,我们工作的效率在减退,官僚主义逐步上升——这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世纪70年代,经济上的困境伴随着增长率的剧降出现……科学和教育、健康保护、文化和日常服务性事业的物质基础逐渐落后……当时的一种普遍想法让人感到遗憾,认为经济结构中的每一项改革都是与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的……对于我们不利的局面我们要进行转变,但是能在不改变任何事物的前提下就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
戈尔巴乔夫掌握政权后,立即以彼得大帝式的手段大张旗鼓地修改前任遗留的政策。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6月召开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直言不讳地说,他下定决心与过去一刀两断:“社会正在发生急速变化……我们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并且复杂的问题……我们难以保证不出现过错,但是我相信,最大的过错就是害怕犯过错。”
戈尔巴乔夫所说的“害怕犯过错”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那句“除了害怕之外没有什么让人觉得害怕的”非常相似。事实也是如此,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组与罗斯福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种政策都是在面对经济重创时,对胡佛时期的大萧条和勃列日涅夫的止步不前的反映。这两项变革都是各自民族具有领导能力的人从上层阶级开始逐步向下进行的。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并不是旨在推翻原有的社会制度,而是想通过改革来保留和激活原本的制度。虽然改革不是为了推翻制度本身,但是由于保守派害怕改革会触动原本的制度,激进派会觉得看似换汤不换药的外部举动没有触动本质,因此本国的保守派和激进派都反对两个领导人的主张。所以,在右派眼里,罗斯福被批判为本阶级的背叛者,左派激进主义者的代表是路易斯安那州的州长休伊·朗,休伊·朗主张“分享我们的财富”。
罗斯福和他主张的新政最终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挽救。二战期间开设了工厂,工厂的建立提供了工作机会,终止了大萧条的噩梦。但是戈尔巴乔夫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来解救他走出困境,当然,这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所以,戈尔巴乔夫别无选择,他不得不面对更加困难重重的一系列困境,并与之斗争。这些困境包括苏联16个盟国中个性独特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为遭受了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同样严重的经济困难,所以他们对苏联的反感与日俱增。戈尔巴乔夫主张的重组计划燃起了人们盼望改善经济条件的热情。但是,事与愿违,此时的经济形势却一日不如一日。小企业因为产量较小不得不缩减员工薪水甚至是裁员,导致失业率骤然上升。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本地民众指责少数外来移民应该对失业和降薪负责,苏联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带来的社会动乱也加剧了种族动乱和战争。
急需戈尔巴乔夫解决的问题堆积如山。1991年,叶利钦取代了戈尔巴乔夫。一个名为独立联合体的松散政治联合体取代了原本的苏联,苏联解体了。列宁格勒的民众决定更用沙皇时期的名字圣彼得堡,这证明了人们厌弃了旧的共产主义秩序。
戈尔巴乔夫想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叶利钦的改革举措更多——解体苏联,叶利钦希望通过这些变革给独联体一个崭新的未来。叶利钦取消了农业上的国有农场和集体农场。在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变为私有工业企业。但是还有一个出乎人们预料的不受欢迎的变革是,很多在经济危机中失业的高学历的科学家移民。1987年,39 000人由于境外移民的限制取消而离开了苏联,1991年有60万人移民,1992年有100万人移民。以前移民的人大多都是不受欢迎的少数民族,比如犹太人、伏尔加河边的日耳曼人和亚美尼亚人。有人担忧由于现在众多的顶尖科学家移民国外,导致没有能力培养下一代科学家。
还有同样值得很多俄罗斯人警惕的,那就是意识形态的虚无。以前,正统的斯大林意识形态能够回答一切问题。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政府必须掌握所有生产手段的权利,经济计划的制订和监督运行必须由中央计划委员会决定。最开始,人们对这种方式很满意。但是直到1990年,正如萨哈罗夫在70年代预言的那样,苏联似乎真的要沦落为 “二流地区国家”,人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俄国人此刻面临着毁灭性的经济下滑和让人尴尬的意识形态困境。
当第二次工业革命急速开展的时候,为了迎合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世界人民不得不修正社会制度。认真辨别数不清的相互争论的社会制度并且区分是否适合,这是一个艰难并且让人忐忑的任务,这让人们回到了一个古往今来都困扰人类的关键问题,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我们称这个问题为:不断在依靠智慧拓展知识与利用拓展了的知识之间寻找平衡。
让人庆幸的是,任务可以完成。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讲,20世纪经历了多次粗放主义后仍然能在创造与创新中终结。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如果20世纪逃不过在不幸中结束的命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会非常残酷。独联体建立在从北爱尔兰到卢旺达、从波斯尼亚到苏联解体后的废墟之上,肆虐的野蛮开始萌芽。
四、对第三世界的影响
二战以来,政治上的获胜与经济上的挫折构成了第三世界的历史。当殖民地国家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独立国家时候,政治高潮达到顶峰。可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活水平下降的同时,它们的经济也衰败到极点。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造成经济恶化的最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力因绿色革命的新种子和新技术得到提升。除了中、大型农场的农场主有能力参加绿色革命外,大部分农民缺乏买杂交种子、肥料和灌溉机器的资金,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绿色革命的益处,但是有能力的中、大型的农场主却通常不种植粮食作物,而是种植利润空间更大的出口作物。而且中、大型农场主可能会采用能带来更多利润的机器进行劳动,这种行为让无业的农民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在贫民区,他们觉得和在乡下的时候一样,是边缘人。这种现象在墨西哥尤为明显,美国冬天时期可以食用的水果和蔬菜都是墨西哥效率最高的农场生产的,但是墨西哥的玉米和豆类却是从美国进口的,并且很多农民正在去边境外别的国家寻找工作。同时,首都墨西哥城的人口数量在1980年达到1 400万,超出控制,预计未来20年还要再增长1 400万。
都市化在各大洲飞速发展。所以到了2000年第三世界有将近40个大都会的人口超过500万,甚至是更多,而第一世界同等规模的大都会只有12个。1990年全球最大的大都会,按人口排序,由多到少依次是:伦敦、纽约、巴黎、柏林、芝加哥、维也纳、东京、纽约、上海、北京、里约热内卢、孟买、加尔各答、雅加达。至今未出现伴随而来的工业化是造成这些全球城市化的重要原因,初来乍到的人不得不去做那些入不敷出的工作,至少工作可以让他们不至于挨饿,但是没有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在路边叫卖杂货、擦皮鞋、跑腿、推车和蹬人力车来挣钱糊口。
五、对全球的影响
所有国家的社会分别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特有的影响,也对这些国家的人们产生了具有相同深远的影响。纵观人类历史,技术变革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的变化让人们从动荡的游牧生活转变到稳定的农村生活。第一次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影响也是意义深远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影响将更加广泛,也更有分裂性。下面分析在全球影响中最为重要的四个方面:生态、种族关系、性别关系、战争。
生态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不仅仅在人类身上留下印记,还给人类生活的地球留下了印记。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生态上。其实以前任何时候人们都在改变环境,人因为需求而掌握技术,尽管这些工具只是石器、火。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技术爆炸和人口爆炸,导致对环境的影响更大。
马来西亚有一个游牧民族叫西芒族,大概有2 000人到3 000人。西芒人刀耕火种式生活所在的生态环境和现在生态环境的对比是最能体现出这种巨大影响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河水中洗澡、洗衣服、如厕、钓鱼,而且也饮用。同时,他们还火烧丛林用来耕地,用火来清理地上的植物,然后进行游牧生活,把动物在野外的残留物收集起来。
按照这种生活方式,西芒人日均消耗热量不足5 000千卡(1卡=4.12焦耳)(40%源自人力,60%源自木柴),相比较而言,美国人日均消耗热量25万千卡。由此可见,西芒人的生活很简单,对他们所处的河流和周围的森林几乎没有造成影响。但是机器不断扩张,人数从几千膨胀到几十亿,这种行为在全世界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机器和人数的持续暴增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和工业效率的提高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并且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健康的发展让死亡率大为降低,导致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经过几百万年在1830年达到10亿,过了100年增长10亿,之后经过30年增长了10亿,又经过15年增长了10亿,再经过11年增长了10亿,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的机器,被地球新近增加的几十亿人使用,我们的家园必然会遭受巨大并且持续增加的压力,这种压力远远大于祖先流传下来的不利状况。即使在人口稀少、资源丰厚的美国,这种压力的痕迹也随处可见。从内布拉斯加到得克萨斯潘汉多之间,大草原带灌溉的奧格拉拉大蓄水层枯竭了;加利福尼亚的牧场和长岛的马铃薯耕地被毁坏,用来开发房地产;西北部残存的原始森林也被砍伐殆尽;全国99%的有毒垃圾没有及时处理,仍在污染水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生态困境并不是美国独有的,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进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这种工业化进程异常猛烈,几乎全部由其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但煤炭是最不清洁的燃料,燃烧中释放大量的碳,中国因此占据了污染物排放榜上的第二名,也许2025年它就会“荣升榜首”了。中国有超过10亿的庞大消费者,他们想要更多私家车、冰箱、家庭采暖设备等,想努力追求与世界上其他任何消费者一样的高品质生活。可是,他们需要的设备会占用和耗费更多的能源。一些环保主义者已经开始将生态问题的矛头指向这些“一无所有的人”,认为是他们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造成的。但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却指出,西欧人自己发动工业革命,才引发了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他们无权指责那些“一无所有的人”,更不能认为他们会“永远一无所有”。
对种族关系的影响?有史以来,技术就决定着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方式,进而深刻地影响了种族关系。例如,我们最古老的祖先将自己的技术带到了非洲热带地区,如生火制衣、建房等,接着就以非洲为基地把这些技术扩展到欧洲,最终到达美洲和澳洲。无独有偶,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农业和工业的进步,使欧洲的人口剧增,从1650年的1亿上升到1914年的4.63亿,也导致了18世纪和19世纪时大批欧洲人移居到西伯利亚和美洲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来的,是又一波移民潮。只不过这拨移民潮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跟以前是反向进行的。随着食物产量增加和健康科技的进步,如大众免疫、DDT、口腔再水化疗法等,欠发达国家的死亡率急剧下降。而欠发达国家出生率则能保持很高的水平,发达国家1950年至1970年间年均人口增长率是1.1 % ,欠发达的第三世界人口增长率是发达世界的两倍,达到了2.2 %。事已至此,第三世界的人口就主要是年轻人,这种新的模式就很难改变了。这一情况对未来意义非常。
就像上文所说的那样,第三世界人口迅速增长,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已陷入停顿,以至于他们发现很难养活自己。因此,一旦有机会,这些迫于生计的人就会离开贫困的祖国,去发达世界寻找机会,他们会接受任何性质的工作。在二战后的全盛时期,很多工作都是开放的,因此会有大约1 500万到2 000万工人移居到西北欧——德国、英国、法国和北欧国家。其中大部分来自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其他的则来自其他洲,主要集中在北非、巴基斯坦、印度和西印度群岛。
一开始,欧洲人还是很欢迎这些移民的,以为这些人只会在这里待几年,有了积蓄就会衣锦还乡,所以亲切地称他们为“来宾工人”,但是欧洲人并没有如愿。岁月流逝,这些“来宾工人”在这里扎了根,自然也就不愿再继续漂泊。而他们的孩子也自认为自己是德国人、法国人或瑞典人,而不承认自己是土耳其人、巴基斯坦人或西印度群岛人。随着战后经济全盛时期的结束,失业成为欧洲人面临的严重问题,那些所谓的“来宾工人”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香饽饽了。相反,他们被人仇视,甚至会受到其他失业人员的攻击。这些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试图向那些移民提供津贴让他们回家,以此来解决严重失业的困境,但极少有人愿意接受这一政策。
渐渐地,欧洲人被迫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外来少数民族问题,他们将要接受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如今,这些始终保持洁身自好的欧洲人,遇到了许多并不愉快的情况。例如,他们会看到自己的城市出现新建的清真寺的尖塔,听到每天都从这里传出的大声祈祷,他们要接受电视和广播频道用外语全天候地播出,还要应付穆斯林孩子在公立学校对教唱“向上的基督士兵”的抗议。
这些类似的不和谐情景,在美国也常有发生:美国1995年的人口调查研究表示,占美国人口8.7%的2 260万人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加利福尼亚25%的人口是在外地出生的,纽约则有16%的人出生在外地。事实上,相关专家对此做出了总结,目前美国出现了多种族混合,如果照这种速度持续下去,几代之后大部分美国人的肤色会从白色变为棕色,美国混合种族的孩子也会从1970年的50万增至1990年的200万。
这种程度的种族改变,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方也产生了同样的影响。1994年,美国的路易斯·哈里斯曾做过一份人口调查,结果显示有色人种认为他们的机会比白人少,但是尽管有色人种反对白人时态度一致,他们内部也会产生憎恨和歧视。最后的结论令人不寒而栗:“如果拥有了多样化和更多的少数民族团体,我们就必须克服更多的偏见和歧视。”
如此想来,还真有些让人不寒而栗,因为全世界大规模的移民已经造就了许多少数民族团体,也随即产生了偏见和冲突。但我们纵观老虎·伍兹的一生会发现,这样的移民结果也不一定会引起全球恐惧:作为一个高尔夫大师赛的冠军,他其实是一个混血儿,融合了泰国、美国黑人、高加索美国人和印度美国人多种血统。
对于性别关系的影响?在整个历史中,性别关系也不可免俗,技术发展对其产生了同种族关系一样深刻的影响。在食物采集时代,女人与男人享有同等的地位,因为她们为家庭提供的食物与男人们是等量的。伴随着农业革命进行的是女人们对流浪生活和村舍生活的舍弃,她们已经不能同男人一样为家庭提供同等食物了,而是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家里,专心地抚养孩子和从事家务。不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却成为很多妇女生活的转折点,她们除了抚养孩子和做家务,还可以选择进入工厂,从事有薪工作。
而妇女们尝到的另一个甜头,则是后来建立的公共学校,她们可以在那里接受与男子相同的教育。20世纪初期的时候,妇女已经初步获得了选举权。1900年时,仅有一国的妇女获得了全国选举权,而到1950年时,已经有69个国家的妇女可以参与选举,1975年时,这项权利已经扩至129个国家。今天,妇女的选举权已经普及到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除了一些阿拉伯国家(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妇女的影响也很深刻。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避孕药应运而生,这为妇女控制生育提供了可能。从此以后,她们就不再受限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设定,也摆脱了“自然意志”所定义下的男女的社会角色。妇女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母亲这一角色,而避孕药所造成的计划性生育,也可以让妇女在生养子女以后重操旧业或者另谋新职。然而,当今世界只有50%的妇女会使用避孕药,而这50%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使用。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政府和教会的反对,可能是丈夫的阻止,他们希望借此证明自己依然具有雄性魅力,或是想有人传宗接代继承家业,因此要生个儿子。
如今,教育对妇女也敞开了大门,造就了妇女地位的第二大变化。全球女性文盲在迅速减少,已经赶上了男性文盲的降低速度。1960年时,世界上有59%的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而1985年就上升到了68%。然而妇女们仍然面临着教育上的差别待遇,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质量上。女孩子早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被引导着学习厨房和起居室里的相关实用技能和知识,而很少接触外界的社会知识。女孩子主要学习艺术、文学、家政和缝纫,男孩子学习的内容却是工程、数学、物理学以及机械。
教育内容上的差别导致了男女实际收入上的差别。近年来,全球有大批妇女开始参与劳动,这就是妇女角色的一大变化。1890年时,美国只有18.9%的成年妇女参加工作,但到1940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5年)时,这一比例就已分别上升到25.8%和35%,到1984年更是上升到了54%。
对妇女而言,参与劳动是一件获益颇丰的好事。它让妇女更加独立并开阔了眼界,也让自己有更多机会发掘自己的潜能。而越来越多的妇女参与国家经济,也相应地增加了国家的生产和财富。以美国为例,如果夫妇双方同时工作,就会有很多家庭可以享有豪宅豪车、定期休假,并且能为孩子们争取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但是另一方面,妇女的这一新地位也有其弊端。如果妇女离开家庭从事工作,她就要承担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除了每天的工作,美国的妇女平均每周要花费24.2小时来处理各种家务劳动,而男人每周只需要花12.6小时。这种差别在苏联时期就更为明显:妇女们每周花25-28小时做家务,而男人却只花4-6小时。在日本,就算妻子也是职业女性,男人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也不会超过半小时。
全世界的妇女不仅面临着这种经济上的从属关系,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暴力威胁。男人常常会对妻子和其他妇女施加暴力,几乎所有文化都有这一现象深刻的历史根源,所以它早就被宽容地接受了。如果有男人因维护个人的政治观点而被杀,人们通常会谴责这种杀害行为违反了人权,但是如果女人因为自己的身份或别的原因挨打甚至遇害,人们却解释说这是“文化传统”。然而,这并不是一种个别现象,也不是落后地区才存在的问题。在美国,每15秒钟就会发生殴打妇女的事件,而每五分钟就会有一起妇女被强奸的案件。
很多文化传统里存在的女性暴力,甚至可以追溯到女孩子出生以前。为了应对期待子嗣这一巨大的社会压力,印度和中国的妇女常常会采用羊膜穿刺术来测试她们婴儿的性别。这是一种用于检测出生缺陷的遗传检测法,如果测试出是女孩,这个孩子往往会通过流产被扼杀。举例而言,孟买的一家诊所如果有8 000例人工流产,其中的7 999个婴儿都是女孩。这家诊所宣传的性别测试的广告,恰好反映了这项技术背后所隐藏的动机。这则广告宣称,花38元流掉一个女孩,总好过以后去花3 800元为她置嫁妆。与此同时,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造成了很多女婴被扼杀的案例,以至于1982年湖北省一个村子里满周岁婴儿的男女比例竟然为503:100,而正常之下的男女平均比例实为106:100。
扼杀女婴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全世界因此少了大约1 亿女性。这些女婴或是被流产,或是一出生就被扼杀,或是被家人饿死,或是救助不及时而病死。如果女孩腹泻,就会被家人看成不祥之物;而男孩腹泻就被家人视为当务之急,需要马上看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位官员也承认:“要是男孩生了病,父母会立刻送他去医院;而女孩生病,父母们就会安慰自己说,等等再说吧,可能明天就好了呢。”
非洲和中东的一些地区,则存在着另一种残害女性的暴力形式——割礼。这种手术会切除女孩子全部或部分的外生殖器官,残酷地剥夺了受害者在性行为时的感觉。而且,这一残害形式不仅使女孩在手术过程中遭受痛苦和危险,她们以后生产的过程中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命危险。这种习俗产生的根源,就是要减少年轻女孩的性欲望,从而确保她们在婚前能够是处女之身。世界各方面对彻底废除女子割礼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却受到了当地的阻碍,其中的原因就是外来的组织和观念已经危及到了“非洲的重要传统”。这一切,就像肯尼亚的女性杂志《V I A》中写的那样:“没有任何‘非洲特色’是不公正的,是暴力的。无论有没有虐待妻子、母亲或贫民,无论有没有对她们实行割礼,那些身穿西装、脚蹬皮鞋的男人,只要说‘这是非洲特色’,就可以对女人做出一切不公正行为。”
1997年12月,埃及国家最高法庭宣布,针对妇女施行割礼,这是不被《可兰经》规定的伊斯兰宗教行为中所允许的。直到此时,埃及的妇女才算真正赢得了解放。非洲每年都有200万妇女遭受割礼,而埃及妇女的解放,则极大地鼓舞了整个非洲的反割礼运动。
对于战争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战争领域,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意图,才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先进技术。细数一下这次战争时期的发明,有英国的雷达、德国的弹道导弹和美国的原子弹及电子计算机。
在此过程中,与技术进步同等重要的,是对军队、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经营者进行一体化,成为一个高度有效的联合体,因此形成所谓的“按需发明”。实战中积累的经验,刺激了对新型武器的需求,因此亟须将现有武器改造成新型武器。像一战时期的坦克、毒气和潜水艇,都是为满足战争需求而发明的新型武器。如果将这种需求与科研工作者—军队—企业经营者的一体化联系起来,往往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正因为如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技术发展都空前活跃。
二战以后,由于艾森豪威尔总统受“军工综合体”这一危机的触动,才得以建立科研工作者—军队—企业经营者一体化。一体化体现在实施的策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上,1983年国会授权拨款也可以窥见当局者的考虑。截至1987年,已经有80所大学和460家企业参与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大学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总金额达3.5亿美元;企业以Lockheed为首,总金额达10亿美元。
战后军事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从未减弱,一直蔓延到整个冷战时期。早在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爱因斯坦就曾警告过“人类已经濒临灾难的边缘了,到时候将无法收拾”。但是人们却无视警告,军备竞赛也愈演愈烈,每出现一项新的军事发明,都会造就一项与之对应的军事技术进行防御和抵抗。例如,美国于1945年发射了A导弹,苏联便紧随其后于1949年成功地发射了另一颗导弹;美国于1952年发射了H导弹,1953年苏联的该项技术研究也取得了成功;1968年苏联研制出了反弹道导弹,而1972年美国也成功地了发布了该项发明。这种恶性的军备竞赛造成的后果就是,使世界成为一个容纳5万颗核武器的巨型火药库。
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这种僵持状态带来的隐患渐渐浮出水面。1983年11月,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一致认为,即使引爆现存的一小部分核武器,也势必会引发一个“核冬天”——剧烈的爆炸会使太阳被大量的油烟和灰尘包围,整个地球随即会被寒冷和黑暗覆盖,这样的情况会持续三个月到一年,也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全球性的环境变化,足以造成地球上一些动植物的灭绝。而这样的大灾难,也势必会造成人类的伤亡。
基于这一令人震惊的论断,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始进行一项迫切的研究。有人认为全球变冷不足以严重到形成“冬天”,而是折中地提出了“核秋天”的概念。但他们在另一方面达成了一致,认为核战争将毁灭臭氧层,人类将不能再免受太阳紫外线的辐射。他们同时也提出了警告,如果直接摧毁核武器,产生的辐射将会伤害到上百万人。除此之外,全世界还会有五分之一到五分之四的人口死于因粮食匮乏导致的饥荒。因此,即使在印度境内没有发生原子弹爆炸,像这样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国家,也仍会有最大面积的人员死亡。一直以来,一种可怕的预测(1982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全球每年会花6 500亿美元来发展军备,平均每分钟的花销就是100万美元。然而就算花费了天文数字,也不能给人们带来所追求的安全,而是“核秋天”的寒冷——这已经算是好的了,如果是“核冬天”就更糟糕了。
关于人类的自我毁灭,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只是上面提到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其实具有浓厚的嘲讽意味,就像认为人类的技术可以实现一切想象中的事物一样荒谬。然而,这种荒谬却正契合了我们对人类进化的审视,它暗示我们“人类的暴力行径之所以会从个人恩怨发展、升级成为大规模的战争,正是以往的各项技术进步和发明所致”。早在食物采集时代,人类没有任何战争动机,也没有手段来发动大规模的战争。直到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已经值得一战了,发动战争的手段和动机也随之充足起来。人类走到这步田地,跟农业和工业革命休戚相关。这场农业和工业的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并缔造出了富裕文明,这种文明与此前的各个社会形态都截然不同。对敛财者来说,不管是肥沃的耕地、殷实的谷仓,还是能够聚集众多财富的城市中心,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利品。正因如此,战争变成有利可图的手段,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罗马独裁者利用战争来开辟新大陆,游牧民族被迫大肆迁离沙漠草原,侵略者用枪炮武器和十字架横扫几大洲,再后来的人又用更先进的发明来征服世界、建立帝国,例如炮舰和机械武器以及近些年才出现的直升机、电脑等。
但是,我们这个年代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农业和工业革命使战争成为有利可图的对象,甚至成为一种必然,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有可能使战争无利可图,成为一条死路。
爱因斯坦曾警告过,我们正面临着新“思维方式”和“无法平衡的灾难”之间的抉择,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但必须做出这一抉择的,并不是只有人类而已。此前,有数不胜数的种群也曾面临过这样的威胁,只是这些种群遗传下来的环境适应能力很差,难以应付冰川时代这样的环境骤变,因而大都灭绝了。但目前,人类却能够发动脑筋,创造生存环境来适应我们自身的需求,例如火的使用、服装制造以及建造掩体,这与那些种群有根本不同。不过,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超常,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活力和强大技术,也为我们创建了一个需要快速适应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能否合理地再次运用自己的头脑,来适应我们发明创造的新世界。面临这样严峻的挑战,我们比其他已经灭绝的物种有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威胁并非是不可知的,不像冰川时期威胁那样神秘。如果我们的生存环境超过我们的控制能力和眼界,我们的问题不是如何适应它,而是让创造的生存环境来更适应我们的需求。
最近,核能科学家委员会在午夜之前把进行倒计时的“世界末日之钟”的分针从三分钟调到了十四分钟,人们从中看到了生的曙光,开始觉得伯特兰·罗素的“人们将会比预想中灭绝得更快”这种说法或许是过于悲观了。但是,回头想想,过去百年间已经有几百万人死于非命,估计历史学家是不会质疑罗素说法的有效性的。但是我们无法预知,这个“世界末日之钟”的分针到了21世纪会走向哪个方向,也无法预知这个时钟是否仍然只是单纯的一个标志,更无法预知它是否会像在广岛被发掘出的时钟一样,就算时间流逝,它的指针也永远安安静静定格在8:15。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对人类过去的探索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当每一个小节结束的时候,我们都要稍作停留,将已经研究过的东西仔细梳理一遍。我们一直在扪心自问一个问题:“时至今日,历史对我们还有着何种意义?”——在这本书的每一个研究阶段我们都会将这个问题当作思考的中心。在代表结束的这一章中,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都会更加深刻,毕竟如今的世界不同于过去,越来越多的历史事件正在不断发生,而且,徜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我们要对曾经的历史加以总结,才能将人类取得的成就和犯下的错误转化成21世纪社会进步的充足养分。
这本书是建立在广阔的调查范围之上的,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应是,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在人类萌芽之初,大概在极早之前的非洲就出现了人类族群,当时的人类渺小、脆弱不堪,面对复杂的世界几乎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而未来的希望也被激烈的生存竞争威胁,没有任何可靠的保障。我们比不上大象的体积庞大;也不拥有狮子的强壮力量;也赶不上羚羊飞跑的速度;甚至连臭鼬、野猪或者乌龟的自我保护手段都没有。但是今天人类已经站在生物链的顶端,成为超越所有物种的高等族群,这种艰辛的荣耀与人类的智慧是分不开的,我们懂得让客观环境为人类的需要服务,我们不会像其他的生物一样适应复杂的环境,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使之适应我们的生存需要。
这种智慧正是人类的独一无二之处,因为人类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衍生物。卡尔·萨根曾提及此种特点。这位已故的空间科学家认为,当前人类拥有的高端科技可以让人类免于很多自然灾祸,在地球周围运行的小行星如果再发生爆炸,人类也不会因此灭绝;即便冰山时代再次笼罩世界,人类也能找到应对之法;目前的科技能预知小行星的运动轨道,我们能用原子弹将行星爆炸的碎片化为乌有,也能利用科技将威胁到地球的小行星推送到其他轨道上去。与此相同,人类也可以利用镜子的作用集中太阳光,避免冰山时代的到来。这些研究和探索出来的高端科技能为人类提供保护,即便未来地球遭遇宇宙灾难,人类也能在科技的保护下独善其身,不会从地球上灭绝。这些科技给人类去其他星球定居提供了可能:人类能在不同星球生存,这是更高一层的保护措施,使人类能绵延不绝地生存下去,即便遇到未来灾难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
如此一来人类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就是生存安全。很多科学家寄希望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将来。斯坦福大学的威利斯·哈曼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学教授和系统理论专家,他宣称:“地球上正在发生着很多美妙的事情,这些事情都非常有创造力。人们一直在建造各不相同的事情,创造奇特的经济,崭新的发展方式,新的居民区。崭新的社会正在日积月累地形成,它不是任何共产主义的运动,更不属于其他任何形式,这种社会是没有任何威胁的。它是一种有机的世界……当前我们所生存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之一。我对将要来临的一切都有绝对的信心。”还有一位地球化学家对我们当今的时代给予高度的赞誉,哈里森·布朗,他说:“我能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人类所拥有的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估计。我相信目前人类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建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会拥有自由、小康、有创意的生活……我知道人类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世界,伯里克里统治的黄金时代在它面前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不过目前国际上一些风行的书籍,表现出与这种积极的设想完全对立的态度,这些书名看上去都很消极,诸如“世界末日”“历史的结束”或者“未来的终止”等。不仅仅是书籍表现出了悲观的情绪。不久之前,一个国际小组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0 000多名男女进行了调查研究,虽然这些人来自诸如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德国、中国台湾地区、黎巴嫩、新西兰等不同的地方,但是研究发现这些人中带有严重的消极心理的人数,要比他们祖父母那代人高出三倍左右。
我们的时代变得复杂而矛盾。从一个角度来说,现代人勇敢地登上了喜马拉雅山,而从另一个角度就发现,对自己的消极怀疑使得人们的步履犹疑不定。并不是担忧在山顶死去,而是恐惧行过“死亡之谷”之时倒下。报纸内容和电视节目中到处充斥的地狱场景,与哈曼和布朗设想中的美好世界同时存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总是表现出自我怀疑。福特汉姆大学的年报中曾描述过此种现象,在《社会健康指数》中详细地写出了自我怀疑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个报告对青少年自杀、吸毒、失业、高中辍学率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甚至统计了供房能力的数据,这些统计数据对美国社会的健康状况进行了检测。而这个指数在1970年和1991年的对比显示,美国社会健康的程度从75下降到36。当时年报的负责人认为这个结果是“极度糟糕可怕”的。
但是为何科学家们所预测的完美世界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别呢?而且这个差距目前还在不断扩大。我们的文化可能是最好的解答。几乎所有的民族文明和文化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约束机制,以此规范人类的日常行为。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和积累,深刻体现出社会生存的机制。而不论是何种文化价值观,都是出于社会团结和社会生存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目的服务。也就是说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一般来说,是要最大可能地保证种族繁衍、物质生产和军事自卫。
几千年的发展使得文化成为社会的基本基石。文化让每个人知道如何进行社会活动,而任何威胁到文化价值的事情都变得很严重,就像威胁到基本物质生产需要的水和食物一样严重,所以人们不愿接受时代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巨大变革。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文化对各种改变都包含着敌对和反抗的态度。即便是在开放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对文化传统造成一定冲击的时候,文化依然表现出抵抗的姿态。一般来说科技的变革是很受欢迎的,这种科技更新会带来一拨好的效应, 比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等等。但是文化的变革会威胁到传统的实践和价值观,就会引起恐惧和反抗。
上述矛盾一直存在于历史之中,于是科技如同狂风暴雨洗刷着我们的物质生存条件,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但是社会的进步却是缓慢而滞后的。这种矛盾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不可忽视的暴力革命和血腥屠杀。在现代社会当中,这种分歧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不论是间接影响还是直接影响,略微扫视一眼新闻就能一清二楚。
工作?人类学家们达成了普遍的一致,远古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比现代社会的人们更清闲,他们采集食物之后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现在依然存在的采集食物的族群,不论是澳大利亚的土著还是南非卡拉哈里沙漠中的“功人”,他们每个星期只会用15-20个小时来收集食物。这种清闲的生活方式保证了他们有很多的时间可以用来进行社会交际,也包括制定规则来准备和分配食物。人类历史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这样度过的,不过当农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时候,也就是大约一万年前,这种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可以说,农业革命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很快引起了冶金业、轮胎业、纺织业、造瓷业、造币业的大发展,甚至成为18世纪末工业革命和二战后高科技革命的先驱。科技带来的革命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这些革命也不断地延长人们每日的劳动时间。例如,农业要求在耕种、施肥、收获农作物和养殖牲畜方面投入更多的劳动;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的劳动时间更长,基本上每个工人每周要工作六天,每天的劳动要在10小时-16个小时左右。后来对此做了调整,工作日开始出现减少的趋势,1900年一个美国人每个星期平均要工作60个小时,而到1935年的时候法律规定将其减少到每星期工作40个小时。
二战之后,出现了一些可以代替劳动者劳动的机器设备,人们普遍希望这可以使工作时间有所减少。1992年威廉姆·格林,也就是美国前任劳联主席宣称:“如今我们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失业或者休息。”现在看来,我们面临的唯一选择是失业。很多公司都不愿意缩短工作时间,他们认为这样做会使得劳动成本进一步增加,会使企业丧失竞争的能力。于是一本书应运而生——《过于劳累的美国人》,在机器和计算机平分天下的时代里,这个问题可是很严重的。与此同时,日本人新创造出一个名词“过劳死”,用来指称因为过度工作导致加速死亡的疾病。日本国家公众健康学院对此做出定义,认为这种疾病引起高血压病情恶化,最终能导致死亡。而一个比较严肃的事实是,现在的日本,“过劳死”的致死率仅次于癌症,是第二大致命疾病。
不公正?“过劳死”并不是机器时代面临的唯一问题,技术和社会变革的不一致导致了更深层的问题——社会的不公平,在全世界经济富足的时候却存在着世界性的贫困和营养不良。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一直认为不公平是由人类的贪婪特性和侵略本性决定的,然而心理学家证实并不是这回事。最新研究认为,人类的合作性和贪婪占有欲并不是天生的。具体来说,人性还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现实社会中流行的文化形态会对人们产生作用,人性也会被塑造成各种形式。例如,在旧石器时期,游牧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很难接受贪得无厌的思想。因为游牧民族需要不停地迁移,个人财物的掠夺和积累不利于重新扎营。
但是农业革命的发展使得人们从游牧生活进入到村落聚集的定居式生活,物质财产的收集变得很方便,人们对它们的渴望也就很强烈。人类历史时期中从游牧生活到农业定居生活之间的变化,造成了农民和贵族之间、世袭贵族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分裂。一位社会学家说:“技术和经济的发达,会让社会越来趋向不公平。”现在看来是很贴切的。
而且这位社会学家的结论在现代社会能得到更多的证明,如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也正在发生着越来越多的不公平。1994年联合国《人权发展报告》认为,在人类发展过去的50年里,世界收入得到了7倍的增长,人均收入也增长了3倍左右。但是,不管是从国内社会还是从国际社会的状况来看,收入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报告指出:“1960年到1991年之间,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占了世界人口的20%,而拥有的财富比例从之前的70%增加到85%,而世界人口中最贫穷的20%所拥有的财富比例,从之前的2.3%下降到1.4%。”
这种不公正不仅体现在全世界范围内,而且在各个国家都有体现。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主席拉瑞·布朗是“美国医生反饥饿任务力量”的领袖,1985年他们在报告中讲得很详细。这个组织对大量州长、老师、部长、社会工作从事者和贫穷人群做了调查和走访。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大约有2 000万饥民,他们没有能力购买食物,不能按时达到温饱。组织里有医生认为:“ 美国一个全国性的疾病就是饥饿。根据组织的调查和研究,现在美国的饥饿现状比过去的10年到20年之内所面临的状况更加严重,范围和程度都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认为,如今饥饿问题和营养不良问题在美国的各个地区都已经是很严肃的问题,根据调查可以证实,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者州能避免饥饿现状。”
哲学家罗素仔细地研究了日本的“过劳死”问题和美国的广泛性饥饿问题,得出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结果:“人类将会比预想中更快地消失。”放眼20世纪,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死去,这足以说明罗素的预想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我们还将自己看作生物链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我们的未来恐怕会变得更加可悲。现在地球上还存在着大约4 000万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但是在历史时期中,地球上曾经存在着50亿到400亿不同的生物。换句话来说就是目前世界上只有千分之一的生物还存在着,也就意味着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中,99.9%的物种都失败了。
目前人类在地球上虽然还占据着中心主导地位,但是多种多样的生物的消失,让我们必须开始担忧自己的命运了。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历史时期中有一些生物曾在地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它们没能适应大的地球环境变化,比如冰川时期气候的变化,于是它们匆匆地消亡了。智慧是人类与那些99.9%的物种不相同的地方,我们能依靠智慧来改变世界——这是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我们不是如其他物种一样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变化。所以,只有人类,才是主导自己的造物主,而不是接受命运安排而产生的衍生物。但是智慧无所谓好坏,我们很难确定和保证在使用智慧的过程中所做的事情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的智慧决定了我们能运用合理的技术建造出任何完美世界,但是迄今为止,人类真的创造过什么值得自豪的世界吗?再严肃点讲,有些环境学家也警告得很清楚,我们的努力难道不是在背道而驰吗?我们是不是正在创造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呢?
假如真是如此,那么我们跟星象学家米奇奥·卡库所总结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难道不是正如他所说的在复制一个自我毁灭的银河系吗?如卡库所认为的,2 000亿星球组成的银河系中,成千上万的星球上说不定有更高智慧的生物存在。地球人却对100光年之外的星球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接触到那些高智慧生物可能进行的探索或者已经进行的探索了。有些科学家认为,带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可能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他们能够提取“铀”来进行自我毁灭,也就类似于地球人恐惧的“核冬天”的威胁。卡库这样说:“也许不同于地球的文明,有些文明是倾向于自我毁灭的。这还是无法认知的事情,但是银河系之中的我们还是如此贫瘠可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在也许该我们自我毁灭了……也许有一天地球会变成其他文明感兴趣研究的一个死去的文明。”
上面的推测几乎没有什么依据,虽然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在做一些愚蠢的事情。但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事实是,如今我们拥有着先祖们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让我们能看到希望和光明。一个优势是不断提高的科技和生产力,依靠它们,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全球繁荣。过去我们的先祖都经受着长期的贫困,他们只能依赖有限的自然资源发展自身。但是时至今日,我们的自然资源已经不是我们依靠的重心,几千年来积累沉淀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能做出的蛋糕不再有限,我们也无须为了生存而进行残酷的斗争,也不需以政治为重心而忽视精神思想。但是传统的政治还是存在的,就像全球不公平问题所指出的一样。
另一个优势是目前比较火热的通讯革命,人类进步所获得的成果都能通过通讯迅速地让所有人了解和使用。不必再像过去的农业技术和冶金术一样,要历经千年才能在区域内流通使用。过去人类的成就首先在一个区域内流通,在传播开来之前,只能局限在很小很封闭的区域内为人所知;随后这些成就会不断发展变化,从石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如此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展。
如今,人类已经不再被自然资源所局限。我们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从岩石中提取宝石、矿物质和铜铁等物质,再高成本地加工之后才能使用。现在,科学家们会根据具体的需要设计出某种物质,这种人造的东西会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过去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等很是流行,现代社会却是建立在各种合成物质和塑料制品等人造物质之上。
我们的新时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家们用分子分析来构造特制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根据需要变得坚硬、便宜等等,而且也可以被用作机械制作,比如飞机、摩托以及各种合成物(生物物质),也能运用在人体中,制作骨头移植、心脏移植等等。
人类的科技在挽救生命方面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生命与死亡受到了人类的干预。以天花病毒为例来说明,大约在2 000年之前,远东地区首先出现了天花病毒,公元8世纪左右这种病毒在欧洲开始泛滥,接着哥伦布的探险将它带往了美洲。这种全世界都恐惧的病毒随着欧洲殖民地的大肆扩张到处传播,有大批的海外居民因此被夺去了生命。之后各洲的原住居民例如美洲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土著、波利尼西亚和加勒比群岛居民也都被这种病毒折磨不休。仅仅是在欧洲,天花病毒引起的瘟疫就夺走了三分之二人口的性命。
直到1796年爱德华·詹纳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这位伟大的英国医生用接种牛痘的方式预防天花,这种病毒才开始被驯服。如今天花几乎完全不成问题了,全世界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的实验室里还存在着病毒样本。1977年索马里天花是已知的最后一例天花病毒,到1980年所有天然天花病毒都被消灭殆尽。
有些科学家担心天花病毒外泄,曾希望毁掉所有病毒的样本。不过最后还是决定将其保留,以备未来的研究需要此种样本借鉴。现在来讲这种担忧很可能不复存在,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对人体没有害处的天花病毒模型,其DNA和完整的基因图谱能帮助科学家们在没有样本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研究实验。1996年6月30日是全球毁灭天花病毒的截止时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行委员会在当年1月就予以批准。如此,人类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再一次占据了统治地位。
物理学家维纳·汉森伯格在总结中提到:“在时间推进的长河中,人类在地球上第一次碰面的只有自己,他们没能发现其他的同伴或者敌人。”我们所处的时代最大的讽刺就是,人类自以为是的主导权正是之前所讲的全球精神压抑的病源。排除了所有潜在的对手之后,人类已经没有了其他竞争对象,剩下的就是要面对自己。我们的面前摊开了一个艰难的任务,打败内在的自己,而不是以往的外部环境。这不仅仅要我们吸收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事实上,我们在这方面早就所向披靡了,只需要在知识的王冠上安装一个伦理的指南针,来为以后的道路指明准确的方向。
17世纪的时候,科技革命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英国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醒人们,在挖掘它无限量的潜能的时候,又要防范随时潜藏的危害。他对于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表示强烈的赞同,但是他也强调在追求的同时又要用“谦虚和慈善”的心情,不能够只是“为了喜悦的心情,或者为了争论,又或者为了相较别人的优越,更不能为了名利和权力,即使是这些东西的内在物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多的生活利益。”
福特汉姆大学的《社会健康指数》和电视荧屏上的新闻都清晰可见,直到现在,我们都有注意到培根警示的正确性。整篇分析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字眼“直到现在”。这个词提出了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境遇是否和之前的许多困境一样,是最终会被克服的暂时性困难?还是说现在的困窘建立在人类天生的抢夺性和贪婪的天赋上,也就是说这种困境是不会打破的?
假设已经决定的基因让这个命运不得不接受的话,那么整个世界的悲观情绪就可以理解了,但是这件事情没有证明的必要,最近的一些研究对人类已经默认的命运提出了怀疑。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是生物学家玛利·克拉克,她不仅对以基因为基础的人类掠夺性和贪婪的说法提出否定,还进一步提出“人类需要理论”来代替。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中发生的冲突大多是因为邻里之间以这种生物的需要建立的合作被其他的社会安排扰乱”。合作比冲突更是人类本质的说法得到了密西西比和沿岸的伊利诺伊小城尼奥塔的大力肯定与支持。1992年中西部发生洪水,驻扎在周围新兵营中的被判刑的西班牙裔黑人毒贩被分派到尼奥塔来加固受到洪水猛烈冲击的堤坝。
他们刚到小镇的时候,其中一个犯人心情很复杂地说:“走着瞧吧,不用多久我们就会被他们叫黑鬼的。”几个月之后,犯人根据自身的经历说,我们在等待着,但是现实却是根本没有人这样做。“他们不仅没有受到侮辱,反而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在没日没夜地工作了9天之中,犯人们获得了居民们由衷的感谢和称赞。”“他们还给我们送来了百事可乐,”一个犯人回忆道,“他们让我们在阴凉的地方休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水龙头上喝水。大家都十分善良,我们还有烤牛肉和鸡肉晚餐,还有无限量的夹肉面包和苹果派,每天晚上,他们都向我们表示感谢。”虽然在洪水的相关报道中,媒体并没有关注到这点,但是所有参与的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犯人还记录下当时在大堤扔沙袋时唱的歌:
在尼奥塔,他们说
食物很美味
他们每天给我们提供两顿饭
现在,我们都是好朋友
哦,上帝,不要再发洪水了
在尼奥塔,他们说
人们十分的慈善
我们的肤色虽然不相同
但是他们并不在意
思维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改变,就像是事例证明的那样到了“清洁”的时候。生活在城市的人,要么选择更多的罪犯入狱,要么选择一批学生来支援。对于监狱里的人,市民们达成了一致,所以短时期之内,不同种群的中西部人会用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的方式改变惯有的害怕和恐慌,对此有怀疑的人表明,水位的抬升压迫整个部落一起工作,而这样的行为恰恰改变了旧观念,所以这种质的飞跃是有可能的。显然,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另一个真实是全球的水位也在不断抬升,也有可能会帮助全球的人类跨越偏见和恐慌。世界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的大机体的快速衰落加快了这种转变,但又使个体不得不接受日益趋下的环境。职权和责任不可能再一次稳妥地放在控制中心,不管是白宫,是克里姆林宫还是唐宁街10号。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在严肃地重新争取管理权利,为社会建造稳固的房屋。
苏联?苏联共和国底层环境主义者就针对本国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与克里姆林宫的决策产生冲突,而且双方火药味十足。他们不停地发起抗争运动,促进苏联共和国朝着民主方向转变,最终迸发革命。在苏联解体之后,环境主义者的运动还在继续,他们试图通过社会生态协会的操作,为独联体寻找有作为的继任领导者,继续对环境和人权问题负责。
瑞典?每一次广大市民开展的运动,其目的都是不遗余力地将瑞典转换成一个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在一些优秀科学家的带领下,政府领导们都在尝试着给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细节下定义。他们把结论写在一封信内,冠以国王的名义发给瑞典的居民区和学校。瑞典的49个地方政府,瑞典农民联盟和瑞典的22个大公司,都积极参与到国家的评估和整合当中。
肯尼亚?肯尼亚妇女的“绿带运动”成立了1 500个基础托儿所,种植培育了1 000多棵绿色植物。她们不断进取的精神给非洲其他国家的妇女带来许多鼓励,让更多的妇女也积极参与这样的活动。
以色列?以色列约旦河西岸中间的山顶上有个居住着140户居民的村庄,村庄的名字叫东维·沙勒姆或瓦哈特。沙勒姆,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中的意思都是“和平的绿洲”。村庄是两名阿拉伯人和两名犹太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操作的。还有很多家庭都在等待着村庄的认可,然后他们搬到村里住。现在,村庄正在周围建立一所大学来传授处理冲突的办法。“和平与共存”,一个早期的居住者和村民说,“在这个国家里是永远都不会实现的。想要教这些知识,人们要展演出一个‘和平的绿洲’一样的村庄来肯定人是可以实现的。”
美国?现在,美国正在兴起“自助互助”的运动。参与运动的人员同样面对着相同的困境和麻烦,他们不仅需要志愿者在情感上的支援,更需要行动上的支持。这项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两名酗酒者提倡的相互协助的“匿名酒者”运动的激励。在美国自助组织提供的持续增长的数目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助”和“互助”运动的需要程度: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成员数目是500万-800万,80年代的时候,数字已经增长到1 200万-1 800万。运动的内容很广泛,“匿名吸毒者”“匿名暴食者”“匿名阳痿者”“匿名神经病患者”“匿名压抑患者”“匿名受虐者”,更有“性爱上瘾者”“匿名同性恋”等等,数目与类型不胜枚举。一位参与的学生解释说:“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控制个人生活的一些事务,国际事务是不受他们操控的,但是他们能够控制邻里之间的压抑或者哮喘。人们的希望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这个社会的参与者。”
人民群众的活力可以追根溯源到智者托马斯·杰斐逊时代,两个世纪之前签署《独立宣言》的时候,曾经欢呼鼓舞地宣布众人的眼睛都向人权睁开或者正在睁开……人们生下来的时候不再背着马鞍,更不会是上帝称赞的少量特权人拳打脚踢和合法买卖的奴仆。惊醒的杰斐逊将毋庸置疑地发现,21世纪前夕,每个大陆板块的眼睛都在睁开,而不止是少数的欧美国家;每个阶层的眼睛都在睁开,不止是那些受过教育的贵族阶级。
这种新出现的全球性的觉醒和现代高科技独特的无限潜能表明,现代忧郁症是不切实际的。当然,这不可能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时代,也不会是一个悲观预测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客观实际评价流传已久的实践和机能,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时代。更为精准地说,现在进行的是什么?是中国正在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还是东欧国家所放弃的原有的计划经济,还是正不遗余力地保留原来的“安全网”的努力?
目前的实验已经打破了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平衡,它既包括了资本主义的其他形式(美国的多种不受限制的自由企业;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多样化,重点说明福利国家是工人共同造就的),还有社会主义的其他形式(中国独有的社会主义;苏联的不稳定性,曾经有一位经济学家尼古拉·希梅列夫呼吁他的同胞们不要为失去思想纯洁性而惶恐)。
21世纪是一个有巨大潜力和挑战性的世纪。历史学家如果离开了水晶球,就难以预测事情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但是他们能够有依据地准确预测,21世纪是充满一切可能的世纪,既非乌托邦的,也非反乌托邦的。事实证明,可能性要想成为现实,要靠具有崇高品质并且富有聪明才智的人类,而不是依靠宿命。正如培根的“劣性”理论,如果提前预想可能被创造的价值,那么创造力就提供不了确定的东西。在以后的日子中,这种趋势或许会让罗素“人类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的格言成为真理。与这种可能性有关的,还有一位英国哲学家伯克,他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善良人的沉默和无动于衷,造就了邪恶的成功”。
善良的人如果不沉默或选择做事情,他们应当做什么?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至理名言可以引导我们。爱因斯坦晚年尤为关注他所热爱的科学的存在理由。20世纪,爱因斯坦再三强调几个世纪前培根就论证过的基本伦理假设。对于培根来说,科学是可以“让生活得到好处,并且被利用的工具”。爱因斯坦也坚定地认为:“来自于思想的创造是祈祷,而不是对人类的诅咒。”
如果只是为了工作能增加对人类的贡献,你才理解并应用科学,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关注人的自身和命运,才会对各种科学技术形成持久的兴趣。仅仅关注劳工组织和货物分配,这样无法解决重大问題。事实上,来自于思想的创造是祈祷,而不是对人类的诅咒。在你的图表和方程式中,永远都不要忘记这一点。
爱因斯坦执着地相信,他眼里的“祈祷”具有成功的可能性,他说过:“在互相摧残和自我毁灭的残酷命运下,人类不应该因为生理构成而受到谴责。”由此可见,他坚决反对通过基因提前决定人类命运的建议。
人类疯狂发展的技术导致他们不断遭受各种社会问题,虽然人们不是像爱因斯坦说得那样,天生具有自我毁灭性,但所遭受的各种社会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公平:过度饮食和肥胖现在成为美国人的头号杀手,但是有些地方的人却营养缺失,饱受饥饿之苦。当一个穷困潦倒、骨瘦如柴的非洲小女孩儿瘫倒在地上,完全没有自卫能力,身旁的秃鹫等她一死就以她为美食,而美国孩子们正在享受母亲的过度宠爱。
我们所在的这个核时代的战争也十分严重,尤其在1998年5月份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印度进行了五次地下核试验之后,巴基斯坦立刻有针对性地同样进行了核试验。国际社会对南亚核武器竞赛行为发起了一片广泛的谴责,但是,游行者手里拉起条幅,对核试验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却是一个让两国人民振奋的舆论话题。这种情况充满了矛盾。
印度人对政府进行核试验的各种反应全都体现在标语当中,这就证明了爱因斯坦的论点:“人类不愿任由残酷和命运摆布。”换言之,我们可以创造21世纪,而且可以随时改变它。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政府如游行者所愿,在1998年9月宣布即将签署反对核试验的国际条约,这个事实也证明了这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