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从古典时代到基督教文化
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在奥古斯都的统治下日益繁荣昌盛,而远东中国的汉代王朝也正蓬勃兴旺,此时,西亚地区兴起了一个全新的宗教。虽然当时的奥古斯都和汉朝皇帝都对新宗教未有耳闻,但它的出现注定要横扫古希腊罗马的文明,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后来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
这个新宗教就是基督教,它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在四个世纪之内,基督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最盛行的宗教。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制度和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基督教文化与罗马古典文明相融合,产生了半基督教半罗马的新型文化。
然后,基督教在罗马的地位确立不久,帝国以外的蛮族部落一波接着一波入侵而来,击垮了庞大帝国,也几乎摧毁了它深厚悠久的文明。罗马帝国的工业和商业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城市被彻底毁灭,文学艺术日渐衰落。总之,在这些蛮族接受并信奉基督教之前,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出文明倒退的趋势,几乎退到未开化前的景况,欧洲文化遭遇了惨淡阴沉的“黑暗时代”。
但是,尽管经历了“黑暗时代”,西欧仍然在缓慢建立着崭新而光辉的新文明,并为此开辟着灿烂的发展途径。同时,拜占庭帝国作为昔日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它在近东地区,尤其是在坚固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中,仍然保留着富有勃勃生机的古典文明。
第13章 历史文明的回顾
一、古代世界的伟大文明
本书的前12章描述了人类最悠久的一段历史。在旧石器时代,捕猎凶猛野兽的猎人们不断改进技艺,逐渐步入文明时代的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猎人们的后裔已经开始建立村庄,并驯养捕捉到的野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对生活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到了铜器时代,一些强大的部落王国逐渐得到开化并迅速崛起。到了铁器马匹时代,全世界范围内有更多的先进文明不断发展,各大帝国此兴彼衰,权力更迭,生生不息。
前面的描述并未囊括世界上所有的部落和民族,很多有趣的文明历史都未涉及,比如北欧各类小民族的文明、墨西哥北部的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非洲的黑人文明等,这些文明与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帝国和民族相比,显得有些薄弱落后,因此前文没有提及。
古代的伟大文明?近东有埃及、巴比伦和亚述文明、克里特和爱琴文明、叙利亚和波斯文明;远东有中国和印度文明;远西有玛雅文明;地中海沿岸有罗马文明,其中包括迦太基的西方文明和希腊化的东方文明。这些发达文明在上古历史占据着显要地位,从政治上来说有辉煌的大帝国,在工业经济、商业贸易、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也都有显著的贡献,因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古代文明的弱点和缺失
奴隶制和农奴制?古典文明在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等方面取得辉煌卓绝的成就,但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却是不健全的,普通民众的地位极其低下,而且生活过于劳累。当时的制造工艺全靠手工操作,农业生产工具也极为笨重,耕种方法落后,奴隶和农民的生活十分艰难。古代帝国国民大多数是普通人,必须每日辛苦劳动,以获取最低的生活保障,同时又要供养上层贵族阶级奢侈糜烂的生活。因此,奴隶制或农奴制是多数古代文明的典型特点。
上层社会的腐化生活?地主和大贵族通常拥有大量的奴隶或农奴,强迫奴隶劳动并不能显出主人的尊贵,从穷人手中掠夺财富也没有令他们变得高雅。当上层统治阶级剥削劳苦大众的时候,往往暴露出他们的奢靡、挥霍、贪婪和无耻。罗马帝国就有这样一群不道德的上层贵族,当罗马成为世界级大帝国的时候,统治阶层横征暴敛的巨大财富诱发了贵族们虚荣骄纵的恶习。甚至可以说,贵族们面对这些巨量财富和强大权力时,都不知道该怎样挥霍了,而原本进步的罗马贵族政体就这样逐渐停滞了。
帝国的衰败?古代帝国的第三个弱点是政治独裁,专制统治和一人政府是极其危险的。古代帝国大多都采取独裁专制统治,整个帝国完全在君主个人的掌控之下,如果统治者都像阿育王、奥古斯都或哈德良那样富有才干和睿智,独裁可能会产生好政府,促进帝国进步。独裁者如果都像图拉真、居鲁士、图特摩斯或汉武帝这样精于征战,谙熟军事,那么帝国的征服侵略战争也都能取得胜利。然而,如果独裁统治者是一个无能奸邪的昏君,就会导致暴政和民不聊生,必然引起国家的动荡和混乱,而这样的情况十分常见。
一般来说,独裁统治者牢牢掌控大权,不可能建立联邦政府,也不会把权力下放到地方。因此,大帝国各行省郡县的管理实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统治者的意志就代表国家法律,独裁者和他任命的代理人都必须具有超强的聪明才智。
此外,独裁政府还暗藏着很多夺权的隐患,那些野心勃勃的大臣和手握军权的将领,时不时想要阴谋篡位,因而发生动乱。而在一个民主国家或共和国国家,权力掌握在广大民众手中,任何个人无论多么聪明能干,也很难从大众和团体手中夺取独裁大权。当国家大权掌控在一个人手中,而此人又是无能之辈,那么国家统治就会因为君王昏庸及暴政失去人心,最终导致亡国的下场。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阴谋、暗杀、篡权等宫廷内战不断发生,将帝国辉煌涂抹得污迹斑斑。而在埃及、亚述、波斯、中国和印度等帝国,独裁政权的叛乱和篡位也屡有发生。总而言之,古代专制帝国无法解决独裁统治的问题,也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方式选出一个卓越的人才成为国家统治者。
在雅典和早期的罗马城邦曾出现过民主政府,但这些引人注目的伟大尝试最终失败,其原因在于帝国的权力扩张和对外战争。当一片新领土被征服时,当地的民众多沦为农奴或奴隶,军事统治战胜一切,民主权利荡然无存。因此,在一个充满战争和侵略征服的世界里,民主政治几乎无法存在。
外敌?对于虎视眈眈的外敌而言,那些拥有广袤肥沃土地和富庶城市的国家都是极其诱人的肥肉,这正是众多宏伟帝国最终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帝国周边有大量的蛮族时刻准备入侵,如喀西特人、匈奴人、日耳曼人等,他们总是对大帝国的繁荣文化垂涎三尺。但是,外敌入侵只是帝国衰败的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奢侈腐败。
刚强勇敢和爱国主义的丧失?有一件事情很令人惊奇,许多骁勇善战的古代部落民族逐渐在文明发展中丧失了以往的活力,变得无法自卫,不能抗击外敌。如埃及帝国,相继成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的战利品。而曾经无比强大的亚述帝国竟然在落后的波斯人面前崩溃,而蒸蒸日上的波斯帝国又屈服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横跨欧亚大陆的罗马超级帝国则被日耳曼侵略者肆意蹂躏,拥有悠久文明的强大中国也曾被蒙古蛮夷征服,而印度帝国被蒙古人征服之后,又被阿拉伯人占领。
显而易见,享受财富的奢侈风气消磨了上层统治者的锐气和勇气,也腐蚀了国家统治,宫廷政变迭出,更导致了统治阶级的懦弱无能。与此同时,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痛恨统治者,没兴趣牺牲自我去保卫这些无能无耻的主子们。在罗马、迦太基、埃及等国家,统治者长期奴役或雇佣民众为他们打仗,贵族们的身体都羸弱不能自卫。罗马帝国就是一个典型,各省的百姓长期负担沉重的赋税和兵役,他们甚至渴望有外族入侵,希望侵略者消灭罗马统治阶级,结束罗马贵族对他们的压迫统治。事实上,如果统治阶级都丧失了刚勇气概,那么奴隶和农奴缺乏爱国主义精神也就不足为奇。
妇女地位低下?导致古代帝国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妇女地位问题。早期罗马的传说故事中有一些动人故事,女子们聪慧能干,鼓励并辅佐丈夫和儿子的事业。妇女有时也会成为统治者,在埃及和中国都曾出现女王(或女皇),在许多家庭中,妻子和母亲受到爱护和尊敬。但是一般来说,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无法跟如今的女子地位相提并论。
当某个民族被侵略征服,部落中的妇女通常沦为奴隶,被任意贩卖、赠送,成为富贵男人的私有财产。在古希腊、埃及以及其他的亚洲国家,君主和男性贵族们拥有数量极多的妃嫔妻妾,她们被关入后宫,没有人身自由,也不能在普通民众面前现身,更没有正常的社会交际生活。对于独裁统治而言,多妃多妾制是导致帝国衰弱的重要根源。许多历史文献记载,皇帝们忙于调节妃嫔之间的矛盾关系,整日疲于奔命。历史上妃嫔妻妾之间的争宠倾轧,相互谋害也常常发生,每个妃嫔都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登上王位。在广大的普通家庭中也是如此,妇女地位低下,家庭力量必然衰弱,而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的不稳定也导致了国家的衰弱。
崇古的束缚?大多数古代帝国文明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崇古复古。在社会文明进步初期,涌现大量的文学艺术杰作,统治管理方法得到改进,工业生产不断发展前进。但之后,多是休养生息,甚至安于享乐,总是回顾悠久的文明历史,因而国家逐渐失去了创新的力量,阻碍前进的步伐。
比如在埃及,早期的雕刻艺术精湛,但后人无休止地模仿,使艺术变得低劣无味。罗马帝国也是如此,奥古斯都时期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艺术家们只想重复模仿已故大师们的风格。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当“古典作品”被盲目崇拜并过度模仿,创新发明就会沦为牺牲品,当前的社会发展必然被崇古思想束缚。
旧信仰的解体?古代各类原始宗教并没有为帝国文明奠定坚实的信仰基础,而后来新兴的哲学宗教,如斯多噶哲学和佛教等,也没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饥渴和愿望。随着对神灵信仰的丧失,人性也逐渐堕落,最终被日常恶习所腐化。
罗马帝国后期,旧神信仰的影响力逐渐转弱,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社会群体被斯多噶哲学吸引,广泛信奉外来宗教,或者变成什么也不相信的无神论者。乔达摩在印度传播“八正道”,但它归根结底只是一种避世之道,号召人们摒弃七情六欲,逃避生活苦难。中国孔子的道德箴言成为人们伦理生活的标准指南,但无法从根本上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斯多噶派、佛陀和孔子等大哲的训导,对罗马、印度和中国的广大民众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统治者广建庙宇和宝塔,百姓为神灵偶像烧香上供,并借助各种巫术和神秘仪式,希望满足内心的宗教本能追求,但是依然无法得到道德指导和精神力量,更无法达到人类不断进步所渴慕追求的境界。
三、文明中的新生力量
各种原始宗教最终都衰弱了,旧神的信仰系统丧失了以往的威信。人们失去信仰的同时也失去了力量和勇气。如果希腊罗马始终信奉异教偶像,那么可以断言,世界遗产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欧洲历史可能会成为亚洲历史的翻版,而欧洲祖先的故事也会跟中国人、印度人没有多大差别。
在近东地区,出现了一股全新的宗教力量,从亚洲传向欧洲,又从欧洲渡过广阔的海洋,带给全世界历史一种新活力和新方向。这股新兴力量使世界文明发展史出现深刻而奇妙的变化,当它进入人类生活时,便成为古代文明的终结和新世界开始的标志,开启了新时代的纪元。
这个新生力量就是基督教。
第14章 北方的蛮夷部族
一、日耳曼部族
在公元400年前,罗马帝国的北部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界,这两条大河的上游区域相隔不远,都是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北坡,朝着相反的方向流淌而下,莱茵河流向北海,而多瑙河注入黑海。两条大河对岸居住着许多部族,他们的语言多样混杂,有日耳曼语、斯拉夫语、芬兰语和凯尔特语。这些部族都被希腊罗马人称作“蛮族”,其中日耳曼人(条顿人)数量最多,他们文化落后,不懂得文字读写,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欧洲史上的重要地位。
部落和酋长?日耳曼人和罗马人不一样,他们在政治上没有统一政权,相反,他们的情况类似北美印第安人,长期分裂为多个部落,彼此之间经常发动战争,其残酷程度丝毫不亚于抵抗凯尔特人、斯拉夫人或罗马人的入侵。日耳曼的每个部落都有一名酋长,酋长由部落中的战士们推选。另外,部落中还有一个最高会议,由酋长、祭司和预言师组成。日耳曼战士身穿曳地的长袍和兽皮,日常事务就是打仗和打猎,而普通的体力劳动则由妇女和俘虏的奴隶承担。
住所和法律?随着部落的发展,日耳曼人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他们逐渐有了固定的居所,掌握了一些农业技术。但是他们还没有建立城市,只是分散住在村庄或农场的茅草屋里。日耳曼的土地归每个部落共有,依照需求分配给各个家庭。日耳曼人日常的礼尚往来遵循一套严格的风俗习惯,部落成员都受这些常规风俗习惯的约束。风俗习惯的各项规定极为烦琐,虽然没有形成固定文字,但都被汇集起来世代口耳相传,通常称为“日耳曼法”。
日历?日耳曼人掌握了一种划分年月和计算时辰的日历。有趣的是,在我们今天日历的星期里,有四天的名称来源于古老的日耳曼神祇:星期二(Tuesday)来自提乌神(Tiu),星期三(Wednesday)来自沃登神(Woden),星期四(Thursday)来自托尔神(Thor),星期五(Friday)来自弗莱雅神(Fria)。这些神祇的名词拼写几乎与星期名词相合,其中沃登神意为“众神和人类之父”,托尔神力大无穷,用掷锤的方法创造出雷电,他是战争之神,是日耳曼人的主神。日耳曼人有许多宗教节日,并在丛林里设立了很多拜祭神灵的神圣场所。
渡河?长久以来,日耳曼人想方设法试图渡过莱茵河和多瑙河,从公元1世纪到4世纪,他们频繁渡河,进入罗马帝国的人数不断增加,有些人以和平的方式渡河,有些人则是入侵者和偷袭者,还有的人是被罗马人俘虏的奴隶。日耳曼人常年生活在河岸或海岸,已经学会了造船和驾船技能,只要他们躲过罗马的边防卫兵,想要渡河并非难事。在酋长的率领之下,勇猛的日耳曼战士渡河冲破守卫,袭击对岸的农场和城市,劫走牲畜、粮食和农具,并向城市勒索金钱、珠宝和武器。日耳曼人的入侵骚扰导致许多罗马人遭到杀害、绑架、俘虏,大批罗马公民被勒索赎金,但罗马卫兵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抢劫的日耳曼人再次渡河而去。
也有些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永久居住下来,他们通常是以和平方式渡河的商人。这些商人有时会贩卖奴隶——有些是日耳曼穷人,有些是战争中俘虏的其他部落的人。另外,日耳曼人在与罗马人的战争中,也有些人被俘虏,在罗马的大庄园里做奴隶,从事苦役。随着罗马城市化的发达,大批罗马农民和劳动者纷纷涌入城市,罗马大庄园严重缺少劳动力,因此日耳曼俘虏就成了庄园的劳动力补充来源。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日耳曼和罗马各省之间的奴隶贸易非常兴盛。
日耳曼士兵?有的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之后便在军队中服役,有些人是被迫入伍,也有些人出于自愿。很多日耳曼人成为罗马的雇佣军,后来在人数上甚至超过了罗马本地的士兵。这些来自蛮族部落的日耳曼人多次参与罗马内战,尤其在争夺皇位的战役中表现积极突出,受到罗马贵族们的重视。大多数日耳曼战士遵照罗马人的传统,对罗马帝国非常尊敬。到了4世纪时,许多日耳曼人已经成为正式的罗马公民,而4世纪和5世纪的几位罗马皇帝甚至有日耳曼血统。
入侵与征服?此后,日耳曼人渡河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从4世纪末到5世纪,许多日耳曼部落的所有人员渡过大河进入罗马帝国,他们入侵沿岸农庄,征服当地的罗马人,占领罗马土地并且定居下来。公元9年,在条顿堡山林战役中,日耳曼人摧毁了一支强大的罗马军队,这场悲剧预告着日耳曼人的大规模入侵从此开始。他们逐渐占领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并建立若干日耳曼部族的王国。近代西欧各国的半日耳曼半罗马的血统,都源自4世纪以来日耳曼人的入侵、同化和融合。虽然日耳曼人以残酷的战争手段占据了罗马帝国的西部,但他们与许多蛮族一样,对罗马文化极其尊重仰慕,从有教养的罗马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各主要部落?各部落加紧步伐渡过莱茵河和多瑙河。从北海到黑海长达2000英里的海岸沿线上,依次成为各部落的驻扎地。沿莱茵河靠近北海的区域,有一些结成联盟的部落,统称为法兰克人,他们对高卢北部虎视眈眈。法兰克人以北有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他们终日策划试图横渡北海,侵占不列颠地区。在美因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德国南部地区,有阿勒曼尼人和勃艮第人。在多瑙河上游北部,沿着奥得河一带直到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平原地区,有汪达尔人。在汪达尔人部落之后有苏维汇人、兰哥巴德人和伦巴底人。在多瑙河下游北部,即今天的罗马尼亚,有西哥特人,而黑海北部则有一些分布很广的部落,称为东哥特人。
所有的蛮族部落都热切地关注着罗马帝国,因为这里拥有富庶的城市和肥沃的土地,罗马帝国的确是一块非常诱人的肥肉。
匈奴人?日耳曼人的前方是富庶的罗马帝国,吸引着他们不断入侵强占,而后方则是更为凶暴残酷的野蛮民族,驱使着日耳曼人不断逃离原住地。这些野蛮民族来自亚洲的游牧部落,主要是凶猛的匈奴人和阿兰人。他们不断地袭击并攻占一个又一个的日耳曼部落,征服占领大面积的土地,大规模制造恐慌和不安。
东哥特人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他们被匈奴人和阿兰人猛烈攻击,有些人投降了侵略者,有些人则向南向西逃窜,进入亲族部落西哥特人的领地,并强占土地驻扎下来。西哥特人无法赶走东哥特人,只得转向西部攻击附近的日耳曼部落,同时又向君士坦丁堡的罗马皇帝寻求帮助,请求罗马人允许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的境内,以寻求土地和保护。西哥特人得到庇护之后,匈奴人的进攻有增无减,恐惧四处蔓延,传到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和撒克逊人的部落,这些日耳曼部落只有一个目标——躲避游牧蛮族,进入罗马境内定居。这样,大规模入侵罗马的战役由此开始。
西哥特人获得罗马瓦伦斯皇帝的批准,于公元376年渡过多瑙河,并定居在罗马境内。然而,罗马贵族对西哥特人采取残暴的统治和虐待,西哥特人被迫进行武装反抗,并在公元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中击溃了罗马军队,杀死了罗马皇帝瓦伦斯。瓦伦斯的继任者狄奥多西大帝割让下默西亚省的土地,作为议和条件,但西哥特人并不满足。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驾崩,双方再次开战,西哥特人的青年酋长阿里西科在战役中表现出卓绝的能力,成为西哥特人历史上著名的领袖。
四处受敌的罗马帝国?如果将这些大规模的入侵依次叙述出来,情况显然会更明晰一些,但这些侵略战争几乎同时发生,令罗马人措手不及,疲于奔命。如果日耳曼各部落不在同一时间进攻,而是一个一个单独开战,也许会受到罗马人坚决的抵御,或者被罗马帝国接纳吸收,总之不会严重威胁到罗马的存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罗马人要同时防御长达2000英里的北部疆域,并在各个部落的入侵地设立据点,这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是任何一个罗马皇帝都无法承担的。
二、罗马领地上的日耳曼王国
西哥特人?西哥特的首领阿拉里克并不想灭掉罗马帝国,只是想为西哥特人民掠夺更多更好的耕地,并为自己在罗马政府中谋得高级官爵。但是他的要求遭到罗马当局的拒绝,于是他对君士坦丁堡开战。对于西哥特人来说,君士坦丁堡坚固无比,他们在希腊地逡巡了两年,依靠劫掠抢夺,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此后,阿拉里克三次率领大军从伊利里亚出发远征意大利半岛,第二次远征时,西哥特人从罗马政府榨取了巨额赎金。公元410年的第三次远征,西哥特人占领了罗马,整座城市除了公共建筑和基督教堂之外,全部被洗劫一空。西哥特人在意大利半岛肆虐前后共十余年,他们劫掠罗马城之后不久,阿拉里克便死在罗马。公元412年,西哥特人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对高卢南部发起猛攻。最后他们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建立了一个半独立王国,并暂时与罗马帝国结成联盟。
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最初,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遭到来自亚洲的阿兰人入侵,离开了位于北方的家乡。后来阿兰人逐渐与他们通婚融合,到了公元406年,三个民族的部落强渡莱茵河,肆意蹂躏高卢的领地,入侵意大利半岛北部。公元409年,他们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入侵西班牙。罗马皇帝很快妥协,不得不与这些野蛮部落议和,于是西班牙北部被割让给苏维汇人,葡萄牙和西班牙中部割让给阿兰人,而西班牙南部则给了汪达尔人。不久,苏维汇人和阿兰人被西哥特人征服,加入了西哥特王国,而汪达尔人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地区。
汪达尔人在非洲?汪达尔人的部落中出现了一位能干的领袖,名叫盖塞里克,也称为根赛力克。公元439年,盖塞里克占领了迦太基,将其改建为汪达尔王国的首都。此后的一个世纪,迦太基再次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的中心。盖塞里克寿命很长,一生以残暴破坏和精于建设闻名于世,他除了建立王国以外,还创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海洋舰队,凭借天赋和才能敢于同罗马皇帝交锋。盖塞里克率领的海上远征军劫掠了西西里和意大利半岛,并于公元455年占领了罗马城。士兵们大肆抢劫罗马,他们把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劫掠剩下的财宝物品搜刮得一干二净。盖塞里克俘虏了皇后和公主,并强迫公主嫁给他的儿子。公元477年盖塞里克去世,他用一生的努力终结了罗马帝国在地中海西部的统治地位。
高卢和不列颠的日耳曼人?几乎在同一时期,高卢的北部、中部以及不列颠的北部也都遭受日耳曼部落的侵略。阿勒曼尼人征服了斯特拉斯堡以及莱茵河的上游,勃艮第人则是绕过阿勒曼尼人的领地入侵了罗讷河流域,而大大小小的法兰克部落则侵占了高卢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同时或可能是稍晚的时期,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渡过北海,侵占了不列颠岛靠近欧洲大陆的部分地区。(大约)从407年起,罗马帝国对不列颠的掌控权消失殆尽,罗马在高卢地区的势力也迅速衰落。
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在多瑙河以北的地区生活了很多年。在这里,他们曾经驱逐了西哥特人。公元380年,他们获得罗马皇帝的许可渡过多瑙河,并在潘诺尼亚和上默西亚地区定居下来。整整一个世纪,这些政权独立的部落有时跟罗马帝国联盟,有时则偷袭抢劫罗马帝国各省。部落的酋长狄奥多里克曾经在君士坦丁堡受过高等教育,也曾经在罗马军队中担任指挥官。公元488年,罗马皇帝派遣他去攻打日耳曼酋长奥多瓦克尔,因为近几年来奥多瓦克尔在意大利作威作福,因此必须将他驱逐出意大利半岛。狄奥多里克率领东哥特军队击败并杀死了奥多瓦克尔,此后他将东哥特人迁到意大利,并永远定居在那里。到公元526年去世为止,狄奥多里克一直都是意大利半岛的实权统治者。
蛮族入侵的后果?到公元5世纪末,在意大利、高卢、不列颠、西班牙以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区,表面上仍是罗马帝国统治,但实际上由日耳曼部落掌控。罗马皇帝的权力范围只限于地中海东部。此后,君士坦丁堡取代了罗马城,一跃而为帝国的统治中心。日耳曼人渗透入侵之后,残余的罗马帝国慢慢变为一个仅在东部发展的希腊国家,而西部地区则形成了几个日耳曼王国,并在罗马基督教影响之下逐渐壮大。
日耳曼统治下的罗马?除了在不列颠岛以外,所有的日耳曼王国都没有驱逐罗马本土的土著居民,也没有刻意更改或废除罗马法律和风俗习惯。除了不列颠和莱茵河流域以外,日耳曼王国首领一般都允许当地居民保留原来的地方官员、罗马法律和部分土地,无论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都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些蛮族首领重视的是,如何让日耳曼民族在政治和经济上始终占有优势。大多数日耳曼人都继续遵循他们以前的部落法律,而他们的首领则变成了新兴贵族,虽然在初期不允许和罗马人通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族互相通婚已经成为势不可当的风气。
罗马文化的影响?在日耳曼部落的新兴王国中,很多人向罗马学习了不少文化知识,包括拉丁语、服饰和建筑样式、习俗风尚等。日耳曼人很快采纳了罗马人的土地私有制度,在学习拉丁语的过程中,日耳曼人一边学习一边创新,并将拉丁语与本族语言结合起来。因此可以料想,欧洲北部各王国的混合语言主要是日耳曼语,而南部地区主要使用拉丁语。
不列颠的特殊之处?遭受日耳曼人侵略统治迫害最深重的地方,就是不列颠岛。它的地理位置距离罗马最远(位于西部),罗马化程度最弱。由于屡遭日耳曼人侵略,受日耳曼文化影响最深。在入侵不列颠之前,撒克逊人、盎格鲁人和朱特人不在罗马势力范围之内,几乎没受到罗马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他们和罗马化的凯尔特人展开激烈而残酷的战争,二者之间的混战长达两个世纪之久。此后,日耳曼(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及法律在不列颠逐渐形成,并融合为英格兰文化。与此同时,凯尔特语言和法律进入北部苏格兰高地和西部威尔士山区,并越过狭窄的海峡,形成爱尔兰文化。当然,罗马化的凯尔特人并未在英格兰遭到全部屠杀或驱逐,有一些妇女儿童获救并留下来。因此,近代英国人虽然继承了盎格鲁-撒克逊的血统,但也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凯尔特人和罗马人的血脉。
然而,日耳曼人征服不列颠的情况极为特殊,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与欧洲大陆上的日耳曼同族不一样,他们并没有采用被征服地区的语言和法律。
战争不断?所有的日耳曼王国,无论是在欧洲大陆还是在英格兰,都几乎马不停蹄地参与战争。他们如果不跟罗马人或凯尔特人打仗,就彼此之间互相争斗,企图以武力征服对方。到了公元525年,最主要的日耳曼王国有:高卢的法兰克王国、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和北非的汪达尔王国。
罗马复兴?罗马的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565年在位)与东方波斯人、西方日耳曼人展开战争并取得多次胜利。罗马皇帝攻占了迦太基,从此宣告汪达尔王国灭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整个北非几乎再次成为罗马帝国的领土,而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地区,也重新划归到罗马帝国。
不列颠岛仍然掌握在盎格鲁-撒克逊人手中,高卢也仍然被法兰克人控制,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则仍由西哥特人掌权。6世纪后半期,另一支日耳曼部族伦巴底人自北方来到意大利,公然与罗马帝国为敌,建立起一个日耳曼王国。到了7世纪,非洲轻而易举地被攻陷,并成为阿拉伯人的战利品。后面的内容将予以详述。
三、匈奴人和斯拉夫人
在4世纪末至5世纪初,日耳曼部落侵入罗马帝国,原因之一是由于对匈奴人和阿兰人的惧怕。凶猛的匈奴人不仅将日耳曼人驱进罗马帝国,自己也踏足于罗马的领土之上。
匈奴人?4世纪后半期,在西伯利亚南部有匈奴人、阿兰人以及其他众多不知其名的部落。他们组成了一群蒙古游牧部落,通常都称他们为匈奴人。由于资源的短缺,他们的牛羊群缺乏水草供给,匈奴人转向西行,途中猛烈进攻了多瑙河与莱茵河以北的东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部落,把他们驱进了罗马帝国。此后,匈奴人便在匈牙利平原定居,并以此为中心,对整个中欧地区进行侵占掠夺。
阿提拉?5世纪前半期,匈奴人的领袖阿提拉,有着典型的匈奴人外貌。头大、鼻扁,矮矮胖胖,双肩显得比一般人宽些;一双锐利的黑眼,眼间距离很阔;黑色毛发,头发粗硬,胡须稀疏,面目可憎。阿提拉个性大胆,在战争与外交方面表现都十分突出,但其为人狡猾、贪婪;自负又迷信,注定是一位残暴的征服者。他长时间控制着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就连罗马帝国也要向他纳贡,以保全领土免遭蹂躏。阿提拉并不容易满足,总会提出更多的要求。一次,为向希腊勒索额外的赔款,他侵入温泉关和色雷斯,长驱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阿提拉和他的铁骑因其劫掠破坏的可怖暴行,使得日耳曼和罗马人一致给他起了“上帝之鞭”的称号。
沙隆战役?公元451年,由于罗马皇帝拒绝继续纳贡,阿提拉发动了约五十万人的军队四处掠夺,其中包括被征服的日耳曼部落组成的部队。军队从匈牙利出发,渡过莱茵河,侵入高卢。但在马恩河畔沙隆附近,军队遭到了挫败。当时,他们面对的是由罗马将领埃提乌斯率领的联军,联军由罗马人和西哥特人组成。经过激烈战斗,双方都损失惨重,罗马联军顽强抗争,打垮了阿提拉的势力,阿提拉不得已从高卢撤退。沙隆战役把西欧从匈奴人的手上解救出来。
阿提拉在意大利?公元452年,阿提拉入侵意大利之时,到处进行焚杀。当他走进罗马,罗马教皇利奥一世挺身而出向他恳求。深受感动的阿提拉退回到匈牙利,保存了这座“永久之城”。
公元453年,在一场与日耳曼少女的婚礼上,阿提拉意外死亡。
匈奴人的解体?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互相争夺遗产,开始了内战。各派的党羽自相残杀,死者数以千计。不久,匈奴人的游牧部落便解体了。剩下的匈奴人逐渐定居,与多瑙河下游及俄罗斯南部的其他民族融合,开始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主要分布在中欧东部,尤其是在今波兰的东部地区,曾一度从西面和南面遭受日耳曼人的攻击。和日耳曼人、罗马人一样,斯拉夫人也受到了匈奴人的影响。当历史的帘幕升起时,经历了日耳曼人迁移、匈奴人瓦解后,斯拉夫人也开始向西、向南面扩张,尤其是到达了日耳曼人所退出的多瑙河一带,并且接收了一部分匈奴人。
巴尔干岛的斯拉夫人?野蛮的斯拉夫人到达多瑙河畔后,立刻对罗马帝国东部的各省进行猛烈进攻。从6世纪开始,他们侵入马其顿,威胁到给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以及当地人民。查士丁尼不得已和他们开战。公元565年,查士丁尼逝世。不久,斯拉夫人的铁蹄践踏了整个希腊。在7世纪,斯拉夫人逐渐永久定居于巴尔干半岛,成为罗马帝国东欧各省的居民。
部分斯拉夫人(例如在希腊的斯拉夫人)如西方许多日耳曼人学习拉丁语言一样,采用希腊语言;其他斯拉夫人(特别是塞尔维亚人),则和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人一样,仍然保留他们原来的语言。
令人感兴趣的是,7世纪时,斯拉夫人被一个凶猛的蒙古族游牧部落——保加利亚人征服了。和2世纪前的匈奴人一样,保加利亚人沿着里海和黑海向西横扫,在多瑙河下游的南部定居,即罗马的默西亚行省。不久,保加利亚人便与被征服的斯拉夫人融合起来,并且采用他们的语言。但是,和高卢的法兰克人一样,这些征服者以他们的名字来称呼被征服的土地及其人民。
斯拉夫人和奴隶制度?在拉丁文和英文中的“奴隶”一词,都来源于斯拉夫人这一名称。在匈奴人赶走日耳曼人前,日耳曼人俘虏了许多斯拉夫人,并把他们卖给罗马人做奴隶。因此slav(斯拉夫)这个词逐渐变为slave(奴隶)的意思。但“奴隶制度”这个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并不是斯拉夫人的意愿。
四、基督教在蛮族中获得胜利
基督教在日耳曼人侵略罗马以前,就已经在罗马帝国广泛传播,并成为罗马帝国范围内最有势力的宗教。基督教信仰,对于入侵罗马的日耳曼人来说,是一种新的信仰,它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它能够持久地发展下去吗?它是否能赢得这些蛮族皈依信仰呢?
日耳曼人后来之所以改信基督教,主要是因为基督教的传教士。传教的工作通常由在教会生活的修士来承担,修士属于持守正规信仰的教士,他们将生命和工作精力全都奉献给教会。修士的人数众多,分别隶属各地的教会或教团。各地的教会名称不同,但是教士的生活全都严格依照教规,并受到教规的管制。
修士和教规?教会的成长壮大,教规的制定完善,理所当然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最初,修道院,也就是修士们居住的地方,完全是因为偶然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外部建筑,还是内部管理和教规,都没有两所一模一样的修道院。也正是因为如此,修道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和弊端。于是慢慢地,教会开始监督控制修道院,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某位著名的修士或某一团体的领袖,制定出教规之后,便在所在的修道院里实施,然后逐渐将这些教规推广到其他修道院,让他们也采用。例如著名的巴希尔教规,4世纪后半期,一名修士巴希尔制定了这个教规。他本来是住在小亚细亚的,后来教规传到罗马帝国东部各地,那里绝大多数修道院都逐渐采用此教规。与此同时,在西方,大多数修道院以及女修道院,都采用本笃会规,而这一会规是由著名的意大利修士本笃制定的。女修道院是众妇女之家,她们将一生都奉献给教会,专门为教会服务工作。
巴希尔教规规定:修士们必须一同居住,一同吃喝,而且共同祈祷;教士们必须为有需要的人服务,帮助弱势的同胞,例如要抚养孤儿,照顾穷人和病人;还要教导人自立自强,努力工作,他们也建立学校并加以管理。本笃会规与巴希尔教规相似。本笃不仅关注人们的宗教信仰,也非常重视读书写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作。另外,他特别强调农业劳动,认为它是非常重要的体力劳动,但他的教会却强调修士们应该选择最有用的工作,无论是什么工作,只要能提供更多的服务,教士们都应该去做。因而从一开始,本笃的一部分修士就在教会学校任教,教男童们学习知识。
修士们的工作?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以及意大利、高卢地区,大多数的修道院和女修道院都采用本笃会规。随后几个世纪,本笃会的修士们为传播基督教做了很多效果显著的工作和贡献。他们向日耳曼人传教,成为传教工作的先锋队和主力军,逐渐使日耳曼人接受基督教,并使他们的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他们既口头传教讲道,也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无论是井然有序的传教工作,还是农忙劳动,或者是经营各种手工业,这些修士都能以基督徒的道德标准为世人树立榜样。他们在经商贸易方面同样诚实,童叟无欺,过着和平有秩序的教徒生活,他们凡事以身作则,为传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督徒在蛮族部落和国家里建立学校,并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也抄写翻译拉丁文著作,并仔细保存这些经典作品。
阿里乌斯派的活动?让日耳曼人改信基督教并不容易,从传教到接受信仰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传教的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劝人皈依宗教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许多日耳曼人在入侵罗马以前就来到罗马帝国,与基督徒交往的过程中深受影响,慢慢就改变了信仰,皈依基督教。另外,因后来的战争侵略才大批地进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之后才改信基督教。也有一些日耳曼人虽然没有进入罗马,但他们接受了传教士的传教,成批地皈依基督教。阿里乌斯派的教徒是第一批去日耳曼部落中传教的人,当时日耳曼人都不在罗马居住,但已经有机会听到基督福音。
乌尔菲拉和哥特人?乌尔菲拉(311—383)是传教士的先驱。他向日耳曼人传教,并做了突出的贡献。他年幼的时候被西哥特人俘虏,从小亚细亚带到多瑙河以北,生活在西哥特人的居住地。乌尔菲拉自幼跟西哥特人生活在一起,几乎已经成为一个西哥特人。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父母曾经住在小亚细亚,他们原本都是基督徒。乌尔菲拉长大之后,被西哥特人派遣出使罗马,并在君士坦丁堡当人质,在那里居住了一段时间。他在君士坦丁堡认真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且皈依基督教,接受了阿里乌斯教派。当时的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非常支持这一教派,因此阿里乌斯教派的发展极为迅猛。乌尔菲拉三十岁的时候,被教皇授任为主教,此后的四十年里,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宗教信仰,全身心投入到劝化哥特人的传教工作中。他最开始来到多瑙河以北,在西哥特人的部落中传讲福音,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收获颇丰。一名部落酋长制止他的传教,对他十分敌视,迫使他离开西哥特人的部落。后来他率领信徒们渡过多瑙河,得到君士坦提乌斯皇帝的许可之后,定居在默西亚,避免他的信徒们遭受迫害。虽然已经在默西亚定居,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为西哥特人传教,他多次派遣传教士渡过多瑙河,到西哥特人的部落传教。到了公元376年,当西哥特人得以进入罗马帝国时,大多数人都已经是阿里乌斯派的基督徒。这就可以解释当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击并抢劫罗马时,他们对宗教建筑加以保护,没有毁坏任何一座教堂。
乌尔菲拉的一生拥有很多伟大的成就,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他亲自将《圣经》翻译成哥特文。这样,译本《圣经》就成为历史上第一部日耳曼文书籍。乌尔菲拉翻译《圣经》时,他特意删除了《列王纪》和《撒母耳记》,因为这里面记载了很多残酷的战争,哥特人天性好斗,尤其酷爱打仗,喜欢斗争和战争的故事。乌尔菲拉不想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故事内容,担心哥特人受到好战的刺激,引发更多的战争情绪。
乌尔菲拉这个名字,也就是“小狼”的意思。
日耳曼人中的阿利乌斯派?阿利乌斯派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在4世纪的时候,随着西哥特人的加入,阿利乌斯派的势力迅速在东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底人以及其他日耳曼部落中发展壮大。但是,阿利乌派斯遭到狄奥多西克及其继承者的严厉禁止,因而在罗马帝国逐渐消亡。然而到了5世纪,西班牙、非洲和意大利等地的日耳曼王国的国王和统治阶级几乎都是阿利乌派的基督徒。然而与统治阶层不同,罗马公民绝大多数都是天主教基督徒。宗教方面的信仰差异造成了各方面的分歧,双方矛盾超过了一个世纪之久。
查士丁尼开始以新的方式占领非洲、意大利和西班牙,不单是为了政治目的,也是为了宗教原因。他占领这些地区之后,非洲和意大利的天主教基督徒获得暂时休养生息的机会。但伦巴底人迅速在意大利建立新的日耳曼王国,伦巴底人跟西哥特人一样,都是阿利乌斯派教徒。
法兰克人不跟从阿利乌斯派?当时西方基督教本笃会的教徒们得到了很多天主教主教们的支持,尤其是罗马主教们的援助,他们不断规劝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等信奉天主教。第一个法兰克基督徒国王是克洛维,从公元481年—511年之间,克洛维是征服和劝化异教徒的主要领头人物。他的基督教信仰受到妻子的影响,妻子是勃艮第公主,是一个早已信奉天主教的虔诚基督徒。在公元496年的圣诞节,克洛维和他的三千名战士一同在兰斯教堂接受了洗礼。法兰克(法兰西)占领了高卢地区,并成为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罗马教皇们赋予法兰西极大的赞誉,称它为西方天主教教会的嫡长女。在各个还没有信奉天主教的蛮族王国中,法兰西的确是领军者。
西班牙和英格兰紧随其后,第二个皈依天主教的国家是西班牙。公元587年,西班牙处于西哥特王国的统治之下,当时的统治者放弃了信仰阿利乌斯派教,接受了天主教。紧接着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就是不列颠—盎格鲁兰(英格兰)。
奥古斯丁在英格兰?有一天,一个名叫格里高利的本笃会修士出门,在罗马广场看见一群头发金黄面色红润的日耳曼孩童。他上前问道:“你们都是什么人?”其中一个小孩儿说:“我们是盎格鲁人”。格里高利摇摇头,微笑说道:“你们不是盎格鲁人,你们都是安琪儿(天使)”。当时格里高利就打定主意“到盎格鲁兰(不列颠)做一名传教士”。但是他的决定受到了阻碍,他当时没办法去不列颠。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当上了教皇,因此他有权力派遣其他教士去不列颠传教。
在公元596—604年,格里高利担任教皇期间,他以“格里高利大教皇”享誉世界。他决定派遣奥古斯丁带领一群传教士到不列颠去。公元597年,奥古斯丁带领三四十名教士助手,从法兰斯渡海,进入了不列颠岛。肯特的国王埃塞尔伯特,允许他们居住在坎特伯里。埃塞尔伯特迅速接受了洗礼,坎特伯里成了英格兰基督教化的重要中心。埃塞尔伯特的妻子是一个名叫贝尔塔的法兰克公主,基督教能在英格兰成功地传播,她的功劳不可磨灭。
奥古斯丁在历史上被称为“坎特伯里的奥古斯丁”,以此来区别于那位“希波的奥古斯丁”。
惠特比的宗教会议?早在不列颠还属于罗马帝国统治的时候,基督教已经在不列颠传播。但是由于非基督徒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不断入侵,在公元449年以后,不列颠东南部各地的基督教纷纷遭到攻击。但在西部各地,还残存着基督教势力。在不列颠西部地区,苏格兰和爱尔兰之间,有一个名叫艾欧纳的小岛,凯尔特传教士们从这里重返英格兰,他们大多到英格兰的北部各地传教。他们传教的时间比奥古斯丁在公元597年到达坎特伯里更早。
可以想象得到,这些凯尔特传教士与奥古斯丁及其后来者不同,他们在布道和实践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公元664年,在英格兰北部惠特比召开了一次重大会议,该会议通过决定,英格兰全体基督徒应该遵从奥古斯丁的教导,并以从罗马来的传教士的宗教实践为准则。由于这个决议的执行,英伦三岛的所有基督徒都统一起来,和罗马教会之间有了亲密的联系。
伦巴底人的皈依?7世纪,在几任教皇和意大利本笃会修士们的种种努力下,伦巴底人终于也改信了天主教。这是最后一批阿利乌斯派教徒改信天主教。
小结
到了700年,基督教已经在西方,即当时日耳曼人占领的西方世界,获得了双倍的胜利。日耳曼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并且起初是阿利乌斯派教徒的人也逐渐改信天主教。在曾经的帝国边境之外,爱尔兰和苏格兰也已经被基督教信仰覆盖,并向莱茵河以北迅速传播。
然而在东方,基督教正面临失败,一种全新的宗教,即穆罕默德或称伊斯兰教,正在迅速席卷亚洲和非洲。
第15章 来自东方的侵略者
一、科斯洛埃斯和波斯人
公元5—7世纪,罗马帝国受到三国的同时进攻,北方的日耳曼人、西方的匈奴人和西南方的斯拉夫人都参与了进攻与蹂躏。与此同时,罗马皇帝率领的罗马军队却在东方和东南方与波斯人抗衡。
波斯人?几个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和美尼亚的东罗马行省长期以来困扰不安。原因是罗马人和波斯人之间的纷争不断,战争连连。波斯人不像蒙古游牧民族那样野蛮无理,也不像日耳曼人或斯拉夫人那样没有开化,回溯起来,他们的历史和文明比罗马人还要早。凡是与罗马人有密切接触的国家大多都被吞并,但波斯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其中唯一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
在很久以前,波斯帝国曾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他的希腊继承者也曾在公元前323—前170年统治波斯。但是,大约在公元前170年,波斯挣脱希腊的统治,获得解放,并保持政治独立,成立了帕提亚帝国。后来在萨珊王朝的统治下,成为名副其实的波斯帝国。波斯在经历漫长朝代统治的过程中,抵御了许多来自东方亚洲游牧民族的进攻和来自西方罗马帝国的侵略。
波斯和罗马?自苏拉和庞培时期以来,罗马人和波斯人之间抗衡已久。到了公元5—6世纪,由于两个民族宗教方面尖锐敌对,矛盾更加升级了。波斯的萨珊国王们对于支持波斯古代宗教一向很热心,尤其是琐罗亚斯德教,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它奉为国教,并用国库公款来支持庙宇和祭司,并要求所有波斯人都信奉琐罗亚斯德教。而在罗马帝国,基督教已成为国教,5—6世纪,皇帝们都迫切希望所有的臣民通通成为基督徒。因此,原本就为争夺领土和商业而征战不断的两国,因为宗教矛盾,战争变得更加频繁,愈演愈烈。
很不幸的是,查士丁尼和其他罗马皇帝发现,他们不但需要击退来自北方的各族侵略,还不得不跟东边的波斯人打仗。罗马皇帝们认为,如果东边的仗打得少些,也许在西边会更容易得手。但当下和波斯的战争却持续不断。于是他们以录用的方法来奉承一些斯拉夫的“国王”,并且试图征用一些斯拉夫战士来増强他们的军团。
科斯洛埃斯的征服?7世纪初,罗马帝国在西欧受到日耳曼人的进攻,在东欧受到斯拉夫人和匈奴人的强力攻打。波斯国王科斯洛埃斯二世得知消息后,率领所有的武装部队趁机和罗马帝国作战,赢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战果。他的军队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进而开到叙利亚境内,并占领了安条克和大马士革。公元614年,他们围困了耶路撒冷,随后破城。第二年他们进攻小亚细亚,在君士坦丁堡的对面驻扎下来。随后科斯洛埃斯将战争推进埃及,并迅速占领了亚历山大城。
科斯洛埃斯的败退?此时在君士坦丁堡执政的罗马皇帝是希拉克略,他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对战争非常有经验。但此时就连他也动摇了,甚至十分绝望,建议人们放弃君士坦丁堡,逃到迦太基去避难。可是他的主教,也就是君士坦丁堡大教长,态度诚挚地恳求他不要放弃,于是希拉克略恢复勇气,决定应战敌军。他先从教会借了一笔钱,又从斯拉夫人和匈奴人中招募了一批战士,这些财力和人力能够帮助他与波斯人上场交战。紧接着,结果出乎意料——他不仅成功收复了小亚细亚,深入到亚美尼亚内地,还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战役中获得一次巨大的胜利。正在这个紧要关头,波斯国内发生了革命,科斯洛埃斯的王位被废黜,波斯的新统治者立刻同希拉克略议和。于是两国恢复了旧的疆界和以往的关系,而罗马帝国重新收复了在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的几个行省。
和波斯战争的后果?由于罗马人和波斯人之间的战争频繁,每一场战争都具有破坏性,因此两败俱伤,国力衰退。希拉克略和科斯洛埃斯之间最后的这次战争杀伤力极大,持续时间久,双方互有胜负。不但消耗了两国大量的财富,还让成千上万人丧失了性命。这些结果已然是一个悲剧,但很快又出现足以在历史上产生更大影响的新事件。波斯和罗马帝国都变得不堪一击,以致数年之后两国都未能抵御另一个民族的侵略,也就是文化较不发达的阿拉伯人。最终,波斯的全部领土和罗马帝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落到了阿拉伯人手里。
二、穆罕默德和阿拉伯人
穆罕默德的生平,与阿拉伯人征服了辽阔的地域,以及新的世界性的宗教——伊斯兰教的传播,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伟大的穆罕默德,作为阿拉伯人的先知,创造了伊斯兰教。阿拉伯人接受了伊斯兰教之后,又凭借对外界的征服传播伊斯兰教,使之可以与基督教相匹敌。伊斯兰教的宗教文化成了一种特殊文化的基础,这种特殊文化不仅控制了近东和中东的大部分地区,还对西欧的部分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阿拉伯人?阿拉伯从古至今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一种闪米特语(亦称塞姆语),这种语言与希伯来语属于同一种语系。从太古以来,地域宽广的阿拉伯半岛就一直是阿拉伯人的本土,在这片土地上,有广袤的沙漠和狭窄但肥沃的沿海地带。由于这片土地的独特气候,在阿拉伯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贝都因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四处游荡,以畜牧和劫掠为生的游牧民族。在这些方面,贝都因阿拉伯人与以土耳其斯坦为代表的亚洲部分地区的蒙古游牧民是相似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是游牧民。在红海的东岸以及波斯湾沿岸的一些城镇和村子,阿拉伯人从很早以前就在这里从事农业,并且同那些居住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同样说着闪米特语的其他民族进行商业上的来往。在公元初的几个世纪,世代居住于此的阿拉伯人的文化还没有较大的发展。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学,在艺术和学术上的成就也很少,他们撰写的一些文字也只是以为商业服务为目的。
阿拉伯人的迁徙?贝都因阿拉伯人和蒙古游牧民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几乎一致,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相同的,对于与他们相邻的其他国家来说有着相同的威胁。为了增加畜群收入,贝都因的营地或者氏族需要劫掠周边农场,伏击商队,以及为贪婪的商人和野心勃勃的首领们在战场上服务来获取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和平与秩序在这里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再加上接二连三地迎来几个荒芜的季节,牧草和粮食作物都歉收,那凶残的饥民就会迁移到叙利亚、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一带。
阿拉伯人早期的侵袭?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阿拉伯人曾经多次入侵罗马帝国东南部的几个行省。但当时,他们对罗马帝国造成的破坏远没有蒙古人在北方和东方造成的影响恶劣。阿拉伯的人口数量少,对物资的需求也不那么迫切,而且他们几乎不能进行团队协作,也不能形成一整股力量向罗马帝国发起进攻。因而罗马东南部行省的人民能够通过拦截或者安抚来打乱来自阿拉伯的袭击者们的队伍,使他们避免受到更严重的破坏。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统一?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才从伊斯兰教中找到宗教纽带,使他们在信仰和军事方面达成前所未有的统一。从此以后,阿拉伯人的征战出现了以远方为目标的趋势。阿拉伯人不仅占领了罗马的大部分领土,还建立了一个政教统一的大国。
穆罕默德的生平?伊斯兰教又称穆罕默德教,创始人是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公元570年前后,穆罕默德出生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他出生在当地一个富有的阿拉伯家庭,但穆罕默德是遗腹子,被伯父抚养长大。他的成长环境是阿拉伯人信仰的原始宗教。这种宗教祭祀供奉着以真主安拉为主神的多位神灵。来自阿拉伯全境的人们都会来到位于麦加的一座圣堂朝拜。信徒们朝拜的主要对象是一块被放置在一座方形的由石头建成的屋子里的小黑石。穆罕默德的信徒们接手这块被异教徒尊敬供奉的圣地以后,那个被称为克尔白的石屋,到至今仍受到许多来此朝圣的信徒膜拜。
穆罕默德曾经结过婚,他所从事的职业可能是农业和商业。他是一个不会看书写字的文盲,关于他在许多地方的旅行经历也令人怀疑。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他一定是不熟悉的。关于穆罕默德是如何对宗教产生兴趣的,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在他的居住地,不仅有来巡礼的异教徒、经常往来的犹太人,而且基督教也开始渗入。因此,他之所以下定决心成为一个立法者和宗教使者,可能就是源于与本地宗教对立的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讨论。不管怎样,在他中年的时候,他终于说服了他的亲朋好友,让他们相信他就是神派来宣传上帝旨意的使者。穆罕默德从来没有称自己是一个神,他一直都坚持说自己是神派来的,通过他与世人进行对话的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个使者。
《可兰经》?穆罕默德直到公元632年逝世之前,一直都在公开传教。他在传教过程中,曾多次产生神思恍惚或见到幻象的现象。每当出现这种情况,他感觉自己像是受到神的启示一样,从而说出关于许多事物的神秘话语。他的朋友们记录下来这些被假设为神的启示。在他逝世以后,人们把这些记录汇集起来并印成一本叫《可兰经》的书。《可兰经》同时也标志着阿拉伯文学的开端。它是采用神自己对话的形式所写,就像《圣经》之于基督徒一样,它就是穆斯林(穆罕默德教徒)的《圣经》,是一本极为神圣的书。
穆罕默德的教义?据《可兰经》所载,穆罕默德的宗教训示主要分为以下几项:
1、一神教。他们坚持严格的一神论,没有像异教徒所说的许多神;也没有像基督徒所说的三位一体的神。他们只有一位神,也就是唯一的神安拉。安拉是全智全能以及大慈大悲的,他最早是通过犹太人的先知,然后通过耶稣,最后通过穆罕默德来启示世人。
2、来世。灵魂的不死让人们享有来世。不忠实和作恶的人,等待他们的是永远的处罚和火刑的痛苦,而无穷的快乐则赐予忠义正直的人。尽管穆罕默德抄袭了犹太人教的一神主义,又似乎从基督教派生出关于来世的说法,但仍有一点不同:在他的天堂里,快乐主要包含肉体享乐。
3、道德。这是备受重视的一项教义,即便耶稣是对犹太人说教,穆罕默德是对阿拉伯人说教,但两人都提出了一些道德戒律能够适用于全人类。由此可知,穆罕默德和在他之前的耶稣一样,是为整个世界的宗教提供了伦理上的典范,而不单单只是为了一个部落服务。穆罕默德的伦理典范也涵盖了犹太教的“十诫”,但在某些方面,它又与基督教的伦理观点相似,尤其是它强调应该宽恕有罪者,并教导人们不要选择报复。同时,它还特别申明禁止饮酒。
因为穆罕默德的教规允许多妻制,从而使妇女无法受到尊重。伊斯兰教与信奉昔日的阿拉伯异教,都不能使妇女的地位有所改变。另一方面,承认奴隶制度,以及奉命以武力传教的伊斯兰教,都体现了穆罕默德的教规在许多方面不如基督教的高尚。
4、礼拜。要按规定遵循某些礼拜的仪式。例如:背诵“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一信条;每个人每天要做五次祈祷,每星期五举行一次公共祈祷;每年需要持斋一个月,这一个月内每天都需要在日出和日落的期间禁食并且要施舍贫病,赶赴麦加朝圣。麦加朝圣以对克尔白中的黑石接吻而宣告结束,这显然是从阿拉伯异教借来的仪式。
总之,伊斯兰教的礼拜仪式是少而简的。它从来没有发展出一种繁复的礼仪,或者是一种高度组织的圣职制度。
5、出逃。穆斯林最初是一批人数极少的秘密团体,参加者仅仅是穆罕默德的亲戚和朋友。后来他们也逐渐地劝说别人信奉了伊斯兰教,于是穆罕默德不再保密,开始公开敦促他的乡人放弃偶像崇拜转而接受伊斯兰教。但他并没有立刻获得成功,麦加城的大多数居民皆起而反之。于是在公元622年他和门徒从麦加逃向另一个阿拉伯城麦地那避难。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历史的转折点便是这次出逃(Hegira)。麦地那的人民开始接受了新宗教,并将穆罕默德奉为他们的宗教领袖和地方长官。于是以麦地那为中心,伊斯兰教开始向外传播。穆斯林纪元的第一年便从麦加逃亡到麦地那的一年算起,即公元622年。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在麦地那,穆罕默德首先利用他的宗教势力建立了一个强大稳固的政府。之后他颁布了法律,这些法律被说成是由神而来。紧接着他以同样的神权创建了一支热忱甚至狂热的军队,同时执行法律裁判。他利用这支军队来压制在麦地那的犹太侨民反对者,维持本城的秩序。他们不但击退了来袭的贝都因人,甚至还攻击和抢劫了麦地那附近路过的商队。
对商队的袭击直接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方面,打劫使穆斯林变得富足,另一方面却又使整个阿拉伯都对他充满了敬畏,穆罕默德一时声名远扬。公元630年,穆斯林军队的进攻使得麦加城的人民投降,伊斯兰教被麦加人民接受。两年后穆罕默德逝世,这时他的宗教不仅很快推广到了阿拉伯人的各部落,也在贝都因人中间传播。
三、阿拉伯帝国
东方与西方?穆斯林从波斯往东侵吞着他国领土。公元732年,穆罕默德逝世一百周年,穆斯林帝国的疆域,以西欧的比利牛斯山脉为起点,经西班牙横跨北非、叙利亚、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中亚,直到印度和中国的边界才终止。
穆斯林帝国是一个以阿拉伯穆斯林为凝聚点,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帝国。不管是疆域的辽阔,还是多民族的融合,穆斯林帝国在世界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当他们最初的领土还在阿拉伯半岛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已经在军队中四处散布消息,要将哈里发的统治伸向亚洲以及非洲。当然,只有军人是不行的,稳固的统治更多的是依靠迁居到被征服土地的阿拉伯人。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土著人仍然在说类似闪米特语的语言时,成千上万的阿拉伯人以近乎病态的适应环境的天赋并带着他们的信仰来到这里,他们在这个强大的帝国中扮演了农民、商人、官员的角色,为帝国的稳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麦地那迁都大马士革?公元661年,哈里发第四代继承者在世时,阿拉伯人很明白,阿拉伯的政治核心从来不是麦地那、麦加和阿拉伯的本土,它们只是统治下的边缘地区,穆斯林帝国的政治核心是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第四代哈里发对美索不达米亚非常钟爱,但第五代哈里发——倭马亚王朝的开国王者,坚决果断地从麦地那迁都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从此,倭马亚王朝的各任哈里发从公元661年到公元749年,一直在大马士革统治帝国。
穆斯林的宽容政策?无论麦地那的哈里发统治者还是大马士革的哈里发统治者,从来没想过去破坏原有的文明与当地快要绝灭的宗教。在很多方面,他们从当地人身上得到的东西,远远比给予的多。他们只是把宗教、政治、语言放在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文明上。在宗教的处理上,他们出乎人们意料地宽容,他们没有逼迫着统治下的人民去信仰伊斯兰教。事实上,他们反而保护其他所谓的宗教异端,让他们可以不受正统教派的迫害。
伊斯兰教的皈依者?即使这样,阿拉伯帝国建立以后,伊斯兰教依然获得了非常多的皈依者。叙利亚和北非的很多人民,停止信仰基督教选择皈依伊斯兰教。于是,伊斯兰教从一个单一的阿拉伯部族的信仰,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宗教。
皈依者的改变出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人对基督教创始人究竟是有一个本性还是两个本性,一个意志还是两个意志这个问题进行着恒久的争论,而感到厌倦。伊斯兰教的教义简洁明了,更贴合他们的本心。一部分人认为穆罕默德的道德劝诫比耶稣更加实质。另一部分人觉得伊斯兰教义比基督教义在对人这一方面更加宽宏大量。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皈依伊斯兰教是因为他们想讨好那些穆斯林统治者。
另外,阿拉伯统治者在包容基督教的同时,还对于那些基督徒皈依伊斯兰教的人给予了实质性的奖赏。例如:只有穆斯林能担任重要职位,不是穆斯林则须纳税。更通俗地说,基督徒改信伊斯兰教就不用纳税,而且还有资格担任国家的职务。据说,大马士革的哈里发甚至为大批的基督徒簇拥加入伊斯兰教感到恐惧,因为这项规定极大降低着穆斯林帝国的税收,帝国的财政面临着巨大危机。
坚守信仰的基督徒?在阿拉伯帝国,一部分基督教教区被保留下来。除了亚美尼亚人一直信仰基督教,没有皈依伊斯兰教的想法。西班牙的罗马人和西哥特人很大一部分还是基督徒,一直信奉着天主教。其实在埃及、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也存在着大批的基督教信徒。除此之外,其余信奉基督教的人民都皈依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波斯?前面说到基督徒皈依伊斯兰教有一些原因,琐罗亚斯德教徒皈依伊斯兰教大多也是这些缘故。在波斯至今还有有一部分琐罗亚斯德教徒,另一大部分人迁徙到印度,他们的后裔(称为“帕西人”)至今还存在。没多久,波斯人几乎都成为了穆斯林。伊斯兰教在波斯的传播取得胜利,但也有弊端。因为从此之后,创建了穆斯林帝国的阿拉伯人必须与波斯人共同掌管这个国家。后面将会讲述,由于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没过多久就分崩离析了。
四、穆斯林文明?
阿拉伯人征服并统治着东西方众多国家,他们在新家乡叙利亚定居并接受了新的文明。阿拉伯人把从更文明的基督徒和改信伊斯兰教的基督徒那里学来的艺术和科学,与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宗教与热忱融合在一起。正是由于阿拉伯人怀着无比的热情和古旧的异教文明及新近基督教文明碰撞出文明的火花,他们才建立了强大的阿拉伯文明。
蓬勃发展的阿拉伯文明渐渐影响着穆斯林的世界,他们在西方基督教区、远东的印度和中国之间,建立了一个近东与中东共同的文明交流区。在发源地叙利亚,无数华丽的宗教建筑拔地而起。如耶路撒冷的奥马尔清真寺和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阿拉伯文学,特别是诗歌,在大马士革的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高大绚丽的皇宫中慢慢发展起来。阿拉伯科学也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
小结
7世纪,日耳曼人、匈奴人、斯拉夫人、波斯人不断入侵庞大的罗马帝国,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已经被异族侵扰了三个世纪,而阿拉伯人的侵略与迁徙使侵略达到了顶峰。在7世纪,日耳曼人在意大利、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瓦解了罗马的统治,而阿拉伯人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埃及和非洲等地让罗马的统治彻底崩溃。
侵略进行得如火如荼。罗马帝国的人民从信仰希腊的异教皈依为基督教时,地中海中各地区信仰异教的人民也紧随罗马帝国的脚步皈依了基督教。当侵略达到顶点,基督教逐渐取代欧洲的日耳曼异教,将基督教文明发展到柯尔特人、日耳曼人、匈奴人和斯拉夫人中间,基督教在亚洲和非洲的传播却停滞不前,逐渐被伊斯兰教所取代。于是一种全新的穆斯林文明在昔日的罗马帝国东部各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中传播,基督教正逐渐被一种新的穆斯林文明——伊斯兰教取代。
地中海世界曾经获得统一,最初由异教的罗马帝国控制,后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统治。而到了这一时期,统一的地中海重新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世界,另一个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东方世界。如果曾经的阿拉伯人因循守旧,依靠他们自身固有的水平而不接受其他文明,没有从被征服的文明那里学习他们的艺术、科学与工业,就没有文明高度发展的可能,那么伊斯兰教的东方世界也不会成为拥有伟大文明的国度。
第16章 黑暗时期
4世纪将要结束的时候,罗马帝国的西部各行省遭到蛮族的入侵,战争此起彼伏,这标志着基督教文明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而这一时期相当漫长,一直延续到11世纪。
频繁的战争对罗马帝国造成巨大破坏,几乎将财力消耗殆尽,同时摧毁了农业和手工制造业,妨碍了贸易的发展,造成大量生命的丧失,民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失去了保障。各大城市很快就变得残破不堪,宽阔的街道上长满了杂草。罗马的公共学校全部关闭,而文学艺术和科技发展也受到战争的影响,作品和成果少得可怜。在艺术方面几乎没出现任何杰作,只在建筑上有缓慢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各方面的文化都趋于衰落倒退,而不是向前进步。
然而,黑暗时期也不是彻底黑暗,它也有光明的时刻。这一时期的君士坦丁堡成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城市,也是罗马文化的伟大中心。无论在罗马西部还是东部,基督教的主教们,还有本笃会的修士们,都极力保存了大量传统旧文献,这些古老的宗教文献引发了新的兴趣点,如同一盏明亮的灯光,指引着更多人继续研究基督教文化。另外,几乎每个修道院都开设了学校,随处都有教师和学者会集的学术场所。这些地方通常都隶属于宫廷,由那些伟大的君王贡献。或许可以说,在黑暗时期,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旧文化已经被摧毁,日益没落破碎,但是日耳曼人、凯尔特人和斯拉夫人却带来了全新的文化。新文化在罗马帝国不断融合,并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一、查理大帝和艾尔弗雷德大王
在黑暗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人物,他们是两位国王:一个是生活在公元800年前后的法兰克人查理大帝,另一个是生活在公元900年左右的英格兰撒克逊人艾尔弗雷德大王。
祖父和父亲?查理的祖父是查理·马特,他的父亲是丕平,这两个人都是法兰克(也就是今天的法国)的历史缔造人。日耳曼各部落多定居在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其中以法兰克人势力最为强大。我们应该不会忘记,法兰克人的第一个基督徒国王是克洛维。
公元732年,当时的查理·马特还不是国王,只是辅佐国王的“宫相”,他率领军队在图尔袭击了穆斯林军队。事实上许久以来,法兰克的宫相地位尊贵,有时甚至比国王更有权势。马特的儿子丕平也是先做宫相,他有一个绰号叫作“矮子丕平”,后来他做了法兰克的国王。成为国王之后,丕平在法兰西建立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王朝,也就是加洛林王朝。加洛林的名字来自于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因为查理的拉丁文名字是加洛卢,所以他的父亲将王朝称为“加洛林王朝”。丕平在位时间不长,从公元751年到公元768年。
查理大帝?查理·马特和他的儿子丕平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但相比之下,在公元768年到公元814年之间任国王的查理更了不起,他是丕平的儿子,历史上称他为“查理大帝”或者“查理曼大帝”。爱因哈德曾经为他写过传记,详细描述了他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惯,查理大帝身高将近七英尺,身材非常魁梧,双眼大而明亮,鼻子略长,面色透出健康的红润,常常满面笑容。在私生活上,查理大帝有一些放纵,但他非常重视宗教信仰,坚决遵守宗教仪式,他对教会事业十分热心,常常支持教会传教,并关心教会学校的发展。虽然查理大帝从没学习过文章写作,但他谙熟日耳曼文字和拉丁文,而且能听懂希腊语,只是说得不太好。查理大帝十分仰慕有学问的人,他做了很多工作支持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可以说,查理大帝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将军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学术研究与宗教机构的赞助者和支持者。
查理称帝?查理大帝不断采用军事征服、政治联盟、缔结婚姻等手段,将自己的权力慢慢扩张,直到将西欧大部分地区都纳入法兰克版图。此后,查理大帝将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帝国。由于他对基督教会十分忠诚热心,教皇利奥三世决定为他加冕,并承认他拥有皇帝的尊号。这就是说,教会将查理大帝认定为旧罗马皇帝体系中的继承人和延续者。公元800年,查理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继承帝位,跪在教皇利奥三世面前接受加冕,正式成为皇帝。
另外,查理的父亲丕平也曾经是教会的忠实拥戴者,多次资助并扶持教会的发展。为了防止伦巴底人的入侵和袭击,丕平曾经亲自上阵守护罗马城。在公元756年,丕平曾经全力维护教皇,并拥戴教皇成为罗马城及周围大片区域的领导人和统治者。这一大片地区从此成为一个享有权力的教皇国。从公元756年到1870年,教皇一直统治这片区域,并在这里拥有绝对至高的行政权力。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加冕称帝以后,又过了若干世纪。在基督教教区出现了两个帝国,一个在罗马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称为东罗马帝国,也称为拜占庭帝国。另一个则位于罗马西部,以埃克斯为首都,称为西罗马帝国。查理大帝的势力范围主要在罗马西部。因此,后来的君士坦丁堡罗马皇帝都不愿意承认查理大帝,经过很久才勉强接受他作为西罗马帝国皇帝的事实。
传播文化的查理大帝?查理大帝一生的时间主要用于打仗,但这对于传播基督教和罗马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将帝国文明传入西欧的日耳曼人当中。查理大帝酷爱历史,喜欢天文地理,他曾亲自去课堂上聆听教师讲授文法课程。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奥古斯丁撰写的基督教书籍《上帝之城》,他还在宫廷里设立了一所学校,四方的学者都慕名而来,聚集在学校里讨论各种学术,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跟富人的孩子一样,在学校里接受教育。查理大帝还在图尔建立了一所规模庞大的学校,这所学校远近闻名,成为帝国各大学校的榜样和典范。查理大帝喜欢搜集图书,他建立了许多修道院,同时又扶植资助教会,并帮助教会培训教士。
帝国的分裂?查理曼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下场几乎一样。在查理大帝死后不久,帝国就被分割成三部分。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协议,决定将帝国进行分割。其中一个人得到了帝国西部,即今天的法国,另一个人得到了帝国的东部,即今天的德意志,最后一个人得到了帝国南部,即今天的意大利,以及阿尔卑斯山脉以下到达莱茵河流域的楔形地带。此后,法兰西和德意志经常产生矛盾,它们争执的地方常常是这一片沿着莱茵河的楔形地带。
在9世纪的时候,查理大帝统治的帝国就这样消失了。可是在西方的大部分地方,这个帝国,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概念,并没有灭亡。这个概念依然存在,并且一直存在了许多世纪,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想要重建帝国的尝试,并且多少获得了一点成功。这个神圣罗马帝国在整个中世纪的西欧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体制,尽管它一直都不能与古代罗马帝国相提并论,而且也不如查理大帝的帝国那么宽广辽阔。
艾尔弗雷德大王?艾尔弗雷德大王的崛起,是在查理大帝崛起之后的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后,他在英格兰所引起的变化,与查理大帝在欧洲产生的变化是很相似的。
在这一段时期,无论是英伦三岛还是西班牙,都不属于任何一个罗马帝国。此时西班牙的大部分领土,仍然掌握在查理大帝和艾尔弗雷德大王的穆斯林征服者的手中。英伦三岛的人都信奉基督教,而且此时他们正派遣许多传教士到大陆,给大陆上的日耳曼人传教。大约在公元830年,西撒克逊王爱格伯已经统领了所有不列颠的撒克逊王国,为英格兰的联合王国打下了基础,但是丹麦人很长时间内一直侵扰英格兰。从公元871年到公元901年,做了三十年撒克逊人之王的艾尔弗雷德,虽然在与丹麦人进行的多次战争中吃尽了苦头,但他还是怀着一颗爱国的心,为他的国家做出了伟大的奉献,付出了不少努力。
艾尔弗雷德收集整理了各类法律条文,编写成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字;在他的要求下,法院也得到了改进;在他的倡导下,英格兰人逐渐恢复了对于教育的兴趣,开展了学习的风潮。艾尔弗雷德跟查理大帝一样,也建了一所宫廷学校,他的周围也有许多学者,其中很多人是他从大陆聘请过来的。他钟爱有学问和善良的人。他还把拉丁文的书籍翻译成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并派人为撒克逊编纂了一部伟大的史书,命名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这部书是早期英国史的主要史料之一。另外,他还着力加强了英格兰基督教教会的工作,并让它与大陆上的其他教会开展交流,使其和大陆上的诸教会产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
查理大帝从他的父亲和祖父那里受到了很多教育,实现了个人的良好的发展。不过据说,艾尔弗雷德则更多地受益于他的母亲,在他童年的时候,他的母亲花费了很多心思和时间来教育他。他是英国唯一的一位被众人尊称为“大王”的国王。
二、拜占庭帝国
从公元330年到1453年的一千一百多年来,由君士坦丁大帝在旧拜占庭建立的新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漫长的罗马帝国的都城,也是一座用来抵抗蛮族侵略的重要堡垒。日耳曼人、匈奴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等都曾试图攻占君士坦丁堡。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自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罗马帝国的延续。不过事实也正是如此。从奥古斯都·恺撒的时候起,经过君士坦丁、狄奥多西乌斯、查士丁尼以及赫拉克利乌斯的几个时代,一直都是一个皇帝接着一个皇帝,直到后来的几个世纪才有所改变。君士坦丁堡仍然遵守罗马以前的法律和习俗,只不过由于社会产生了一些逐渐缓慢的发展,旧时的法律和习俗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动。
拜占庭帝国和西方的加洛林帝国——查理大帝等帝国,在这些方面有极其相反的差别。拜占庭帝国是旧帝国的延续;而查理大帝等帝国则是崭新并间歇发展的。也许査理大帝的国家,或者某个能干的继承者统治的国家,被教皇和日耳曼人称呼为罗马帝国,但是穆斯林、希腊人以及斯拉夫人直到现在还总是认为“罗马”(或如他们所称的“鲁姆”)和“拜占庭”是一样的。在东欧人和亚洲人的观念里,拜占庭帝国是独一无二的罗马帝国。不过拜占庭帝国也有着诸多不足,它缺乏早期罗马帝国那种兼收并蓄的特征,在赫拉克利乌斯当政以后更为突出。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包括许多种族、语言和宗教的帝国,而主要是一个说希腊语的国家。
拜占庭文化?从6世纪到11世纪的这几个世纪,对西欧来说可以算是黑暗时代,但在拜占庭帝国就截然不同。在拜占庭帝国,希腊语依然是文化方面的通用语言,各地的图书馆里都收藏着许多新旧希腊文献。而在5世纪时,建立了一座大型的宫廷学校,到了9世纪又重新改组整合。大部分地区讲授法律和医药的知识,普通教育也在加快推广当中。美术和建筑都达到了一个高度优美的水平。大大小小的教堂和宫殿里闪耀着珍贵的大理石、发光的镶嵌品以及美丽的金银色彩的图案。而那座华丽的圣索非亚大教堂,至今仍被称为拜占庭艺术的杰作。
大教长和教皇?拜占庭帝国的天主教教会有一个主要职位,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长。到了8世纪时,他和罗马主教(教皇)之间展开了诸多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东欧和西欧之间日益增长的差异与矛盾,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例如,希腊语是拜占庭帝国教会使用的语言,而西方罗马人、克尔特人和日耳曼人的教会则使用拉丁语。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或大教长深受皇帝的影响,而罗马的教皇就不一样,他拥有更多的独立性。这就使罗马教皇在教会和国家两方面上,大大扩展了他的势力。从8世纪到11世纪,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基督教教会内部的分裂一直在持续。
1054年之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有分歧的基督教教会。一个在东方,因强烈的爱国情感而依附于拜占庭皇帝和君士坦丁堡的大教长;另一个在西方,无条件忠诚地服从罗马主教即教皇。这两个教会都自称是公教,而且是正统的教会。在近代的习惯用法中,西方的教会被称为“天主教”,东方的教会被称为“东正教”。
三、基督教在北欧获胜
公元718年,穆斯林阿拉伯人被利奥三世赶出君士坦丁堡,接着又在公元732年被查理·马特赶出法国南部,而同时,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将文明传到了中欧和北欧。在此之前,爱尔兰与苏格兰的凯尔特族修士已经在日耳曼旅行布道多时了。
日耳曼的皈依?温弗雷德,后被称为卜尼法斯,公元680年左右生于英国,是在日耳曼传教和组织教会最突出的人物。当时英国人刚刚改信基督教,卜尼法斯拥有基督使徒的热忱、青年人无畏的勇气和政治家的独到眼光。他毅然决定,要将教皇格里高利和奥古斯丁曾带给英格兰的光明和欢乐,一起带给大陆上的日耳曼人,于是他在图林根、黑森和巴伐利亚殚精竭虑地工作了三十年。虽然公元754年他牺牲在他为之服务的人手里,成了一名殉道者,但因此有了成千上万的人改信基督教,产生了数百个传教士,修道院与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许多盏明灯相继在这黑暗的时代被点燃,卜尼法斯,这个日耳曼使徒因此而闻名于世。
查理大帝等加洛林朝的皇帝们继承了卜尼法斯未完成的事业,并得到了罗马主教的同意和支持。到了9世纪末期,基督教已遍布中欧西部的莱茵河至波罗的海一带,形成了天主教的一个分支。
斯拉夫人的皈依?在9世纪,中欧东部君士坦丁堡西里尔和美多迪乌斯兄弟也跟卜尼法斯劝化日耳曼人一样,为今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斯拉夫人做着同样的事。他们劝化斯拉夫人信奉基督教,组织教育他们。他们还教授当地人用斯拉夫语念书写字,因此奠定了斯拉夫文学的基础。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门徒受他们感召,向欧洲其他地区的斯拉夫人传播基督教的福音。
基督教紧接着从捷克斯洛伐克传到波兰。一个波兰酋长在他妻子的影响下改信了基督教,他的妻子是一位捷克公主。他们的儿子也是一个热心的基督徒,为了劝化波兰人民,他做了不少的工作。约在11世纪初期,君士坦丁堡的传教士们在近代俄罗斯人的祖先东部斯拉夫人中分别传布了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天主教和东正教?到了11世纪,虽然斯拉夫人都信奉了基督教,但是他们已分别向教皇和大教长表示了忠诚。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拥戴教皇归附于西方教会成为“天主教徒”。俄罗斯人拥戴君士坦丁堡的大教长加入东方教会成为了“东正教徒”。因此,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接受了罗马的文化势力,俄罗斯人则受君士坦丁堡的影响。
南方斯拉夫人同时也被分为两半。以多瑙河为界,南边的斯拉夫人成为正教徒,北边则是天主教徒的领地。9世纪时,保加利亚人改信基督教也都成为了东正教徒。
基督教文明的推广?因此基督教自8世纪到11世纪在欧洲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它借中欧之利在日耳曼与斯拉夫人中间,分别自北海到第聂伯河、自莱茵河与多瑙河到波罗的海向外扩张。为了能迅速驯服并开化那些“满族”,引进了相对安定、优雅的生活方式,传播了写读艺术并建立了开明的政府。
新来的蛮族?基督教在中欧和北欧火热的文明开化运动受到了新的蛮族入侵的影响。虽然查理曼、艾尔弗雷德以及其他的人在9—11世纪点燃的灯光已经开始照亮,但黑暗时代却又不幸被斯堪的纳维亚人、匈牙利人和穆斯林海盗的入侵所拉长。
斯堪的纳维亚人?9世纪时,丹麦、挪威和瑞典的日耳曼部落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猛烈地袭击了欧洲。这些在英格兰被称为丹麦人,在法国被称为诺曼人或北欧人,但在更多地方以维京人(北欧海盗)闻名,斯堪的纳维亚人所到之处无人不畏惧。他们利用狭长而坚固的快艇一路航行至英格兰、爱尔兰、法兰西、冰岛、俄罗斯,甚至到达君士坦丁堡和北美洲。他们从凶猛的强盗逐渐演变为征服者与拓殖者,相比于第一批远征队的突然袭击、广泛扫荡和凶猛掠夺,他们在各民族定居后就迅速而彻底地采用当地风俗习惯令人十分惊讶,同时也因此而保留了众多文明。到了此时,定居在基督徒中间和那些远在北方故乡的人都信奉了基督教。11世纪他们又受热心的传教士影响改信了天主教。
匈牙利人?正当这些北欧海盗从西北方横扫而下的时候,来自亚洲的一批民族,即后来的匈牙利人和马扎尔游牧民,从东方长驱进入欧洲。这些像阿提拉的匈奴人勇气与狡猾并存,凶猛性、破坏性十足,把斯拉夫人赶出了多瑙河以北富饶广阔的平原,并命名为匈牙利。他们从匈牙利这片土地向四方袭击,阿提拉的匈奴人曾经居住在这里,也同样攻击过周围领地。直至公元942年他们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在获得大量赎金后撤走。但在公元954年的雷赤菲尔德战役中,他们遭到决定性的失败,因此定居匈牙利,并向被俘的基督徒学习了农业、宗教与文明方面的知识。此后四十年中,马扎尔人改信了天主教,终于有了秩序的生活方式。
穆斯林海盗?在欧洲遭受北欧海盗和马扎尔人侵略的同时,地中海也遭受着穆斯林海盗(欧洲基督徒称他们为萨拉森人)的入侵,他们掠夺基督徒的商业,攻占和劫掠地中海内及其周围的岛屿和城市。一直到了11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匈牙利人受到基督教开化的时候,拜占庭帝国才在地中海东部占了穆斯林海盗的上风,而最后却由法兰西的罗伯特·吉斯卡尔率领诺曼人,将这些野蛮的穆斯林强盗逐出意大利和西西里。
四、阿拉伯帝国的革命
一个难控制的帝国?穆罕默德创立的穆斯林阿拉伯帝国,曾经先后由麦地那、大马士革的哈里发们统治,但是统治时间并不长。由于组成帝国的部落太多,而且帝国的目的仍然是掠夺,更何况辽阔的国土在很短的时间就组合到一起,显得过于急促了。虽然阿拉伯人建造了帝国,但他们并不能齐心协力地管理国家。部落人民分布的地方太广泛,而且人口太少,他们还缺乏深厚的民族情感。由于自己的私欲,他们更倾向于关心自己的部落,而对于建造帝国,他们没有一点经验可言。
除此之外,在这些帝国的部落中,波斯人野心最大。他们甚至时时刻刻想摆脱阿拉伯人的统治,即使上帝使他们信仰了伊斯兰教。
巴格达的新哈里发?公元750年,一次伟大的革命在阿拉伯爆发。阿拔斯的后裔,也就是穆罕默德的叔父,为了建立阿拔斯朝哈里发政权,在一些反叛部落的帮助下,消灭了倭马亚朝哈里发政权。这一时期的叙利亚被波斯取代,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中心,都城从大马士革迁到底格里斯河附近的新建都城巴格达。对波斯人来说,这次战役标志着对阿拉伯人的一次伟大胜利。
哈伦·拉希德?在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中,哈伦·拉希德是最有声誉的一位将领。他是和查理大帝同时代的人。在他公元786—809年的统治下,穆斯林世界的第一城市就是巴格达。无论在规模、外景,还是国库经济上,都能和君士坦丁堡相媲美。作为一个巨大的商业中心,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客,像俄国的皮货商、中国的丝绸商,还有西班牙和埃及的商人。作为一个学者和诗人,哈伦对于历史的研究很深入。在坚信宗教的同时,他还与身边的滑稽艺术家、音乐家、学者交流。他的名声一时间传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就连查理大帝也与他互相交换过礼物。直到今天,人们从《天方夜谭》中还能看到,哈伦是其中许多故事的主角。
帝国的分裂?波斯在公元750年爆发一场战乱,从此变成了穆斯林帝国的中心,使得巴格达大放异彩,但也直接导致了帝国的分裂。在公元750年的屠杀中,一位倭马亚王子侥幸逃生,从大马士革偷偷逃跑,一路穿过酷热的非洲,利用柏柏尔人、摩尔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战乱纠纷,在西班牙夺取了统治政权。不久,巴格达的哈里发统治了非洲。到10世纪末,由巴格达的阿拔斯朝哈里发政权、埃及开罗的法蒂玛朝哈里发政权、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倭马亚朝哈里发政权构成互相争雄的三个哈里发政权。但渐渐地,由于每个政权内部的革命战乱和外敌入侵,三个政权的实力也日渐削弱了。
穆斯林文化?从政治上来说,阿拉伯帝国土崩瓦解;但从文化方面看,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人的宗教仍然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伊斯兰教就和基督教一样,都为创造世界帝国做出努力和贡献,也更像是影响深远而持久的文明传播者。哈伦的宫廷汇集了来自希腊、波斯和阿拉伯的学者,哈伦将他们的学识传给了在大马士革、麦加和科尔多瓦的穆斯林学校。许多艺术和科学上的成就经过穆斯林世界传到欧洲,例如造纸技术、指南针、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高等数学等。巴格达比君士坦丁堡要更早接触这些先进文化。
印度最早使用阿拉伯数字,之后是阿拉伯人,最后才是欧洲人。
摩尔人的西班牙?穆斯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交会地主要是西班牙,科尔多瓦在艺术和科学等方面都能和巴格达相媲美。穆斯林西班牙算是欧洲最富庶、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之一。阿布德·艾尔·拉赫曼三世统洽下的科尔多瓦,更是达到繁荣的顶点。他从公元929年至961年任科尔多瓦的哈里发,被誉为西方的哈伦·拉希德。
穆斯林利用东方传来的农作物的生产方法,不断提高西班牙的农业产量。他们建造了大型水利工程,加强开矿力度,还生产大量羊毛和丝绸,当时仅在科尔多瓦就有一万三千名纺织工人。不但如此,他们还引进玻璃制造术、造纸术和皮货,尤其是托莱多制作的兵器和护甲,闻名遐迩。商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建筑者,也促使优美建筑风格的产生。在阿布德·艾尔·拉赫曼三世的统治下,科尔多瓦成为西欧首要的文化中心。
对欧洲的影响?在西班牙发展兴盛的穆斯林文明,从多方面影响着西欧文化。相对于西班牙基督徒的影响,穆斯林对于他们的基督徒邻居影响甚大,常常为了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但有时又英雄所见略同,互相帮助,甚至于联姻。到科尔多瓦留学的基督徒学生也都是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的学生。如此,穆斯林和基督徒共同推动黑暗时代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