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分归隋 九 华皎反陈
韩子高的原名叫作韩蛮子,另有一说他姓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很低微,却长得无比艳丽,犹如女子。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他年方十二岁,流落在民间,遭遇乱兵的追杀。说来也奇,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士兵见了梳着一头总角童髻的韩蛮子,竟没有一个忍心下手。韩蛮子凭着他异乎常人的美貌,一次次从死人堆中逃了出来,保全了性命。
侯景覆灭时,韩蛮子寄寓在建康。他与大队难民一起,跟随出镇吴兴的陈蒨的南下车队,准备回山阴老家。陈蒨本人也是帅哥,可一看到韩蛮子,还是吃了一惊,他问韩蛮子:“你想要荣华富贵么?何不跟着我呢?”韩蛮子大约也被陈蒨的英武之气所震撼,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陈蒨觉得“蛮子”这名字不好听,也不大气,给他改名为子高。
从此,韩子高与陈蒨出双入对,形影不离。韩子高懂得体贴,又善解人意,把性格有些急躁的陈蒨伺候得十分周到。陈蒨则让韩子高学习骑射、兵法,使他逐渐成长为手下一员胆略过人的得力干将。按照冯梦龙所编撰的《情史》的说法,两人间远胜过主仆之情,更有甚者,陈蒨在当皇帝以前,有一回对韩子高说:“人们都说我有帝王相,如若成真,我就册封你做我的皇后。”令韩子高感动不已。(明代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便由韩子高与陈蒨这段不伦情事引申开去)
陈蒨做皇帝后,终究囿于世俗之见,没能封韩子高为皇后,但也对他大加封赏,任命他为右军将军,负责台城的防务。平定王琳后,韩子高更是统率重兵,深受陈文帝的信任,在几次平定地方叛乱的战役中都有出色表现。天嘉六年(公元565年),韩子高升任右卫将军,一时位高权重,成为朝中不可轻视的人物。
然而,韩子高的地位过分地依附于陈文帝,一旦陈文帝驾崩,他也就大祸临头了。
陈文帝临终前担心十三岁的太子陈伯宗难堪大任,提出把皇位传给弟弟安成王陈顼,陈顼泪流满面、执意推辞。陈文帝显然是在试探陈顼的底(正与宇文泰的手段不谋而合),因为在此之前,陈文帝曾与五兵尚书孔奂、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仆射到仲举等人商议改立陈顼为储君,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便打消了这一念头,还对孔奂等人大为赞赏。
陈文帝大力提拔陈顼,是要借助宗室的力量来对抗与经济一同恢复的世族势力,稳固陈氏江山,但他还没大方到愿意把江山转让给弟弟。陈顼也很聪明,当面向哥哥表了忠心,取得了信任。陈文帝在遗诏中,任命陈顼与刘师知、到仲举共同辅佐十三岁的太子。陈伯宗继位,改元光大,以陈顼为大将军、司徒、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
刘师知是陈武帝的重臣,他最大的一件“功劳”就是参与执行了杀害梁敬帝的任务,到仲举则是陈文帝的重臣,两位都是文官,在宫中参与决策大事。陈顼带领左右亲随入驻尚书省,主持行政工作,刘师知等人心存忌惮。几个人商量着要把陈顼外调,由太后东宫的通事舍人殷不佞给陈顼假传太后的旨意,说:“如今天下太平,四方无事,安成王可以返回东府(位于台城外)处理扬州的事务。”
陈顼领旨退到内室,手下的参谋毛喜对他说:“如今社稷未宁,局势不稳,这肯定不是太后的意思。希望大王以社稷为重,三思而行,千万不可让奸人得逞,步曹爽的后尘!”
陈顼本来就是半信半疑,听了毛喜的分析,深感有理,便假装生病,把刘师知召到府中谈话,同时派毛喜进东宫向太后和皇帝求证,马上戳穿了谎言。(刘师知等人也是没有政治斗争经验,如此重要的决策,至少也得拉太后或皇帝这样的靠山啊,什么前期工作都不做就想空手套白狼,实在是异想天开)
陈顼得到确凿证据,当即囚禁了刘师知,并入宫向太后和皇帝通报刘师知等人的罪状。刘师知下狱赐死,到仲举贬官软禁,跑腿的殷不佞倒是运气不坏,因为品行不错,被陈顼免了罪,只是做不成通事舍人了。
到仲举事败,韩子高吓坏了,他俩同为文帝时代的要臣,不免兔死狐悲。韩子高心知自己手握兵权,必被猜忌,主动向陈顼请求出镇外地。可是陈顼与陈文帝不同,对男色没有兴趣,不予理睬。没过多久,陈顼接到告发,说韩子高与到仲举谋反,便将两人赐死。韩子高时年三十岁,看起来,“天妒红颜”的说法,对于男人也是适用的。
韩子高被杀的消息在陈国掀起轩然大波,据守长沙的湘州刺史华皎与韩子高一样属于文帝嫡系,心不自安。为求自保,他一面秘密招兵买马,与北周和荆州后梁政权接触,取得两方的支持,一面向朝廷上折,请求调任广州刺史。
陈顼看出华皎的用意,假装答应了他的要求,却扣住诏书不发,以大将吴明彻为新任湘州刺史,率领三万水军赶往郢州,征南大将军淳于量率领五万水军跟进;陆路方面,以冠武将军杨文通从安成(今江西安福西)出茶陵,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宜阳(今江西宜春)出醴陵;又以司空徐度为车骑将军,总督十几万大军,进兵湘州。
面对陈顼咄咄逼人的攻势,华皎这边只有巴州刺史戴僧朔、长沙太守曹庆等少数将领响应,强弱悬殊,他忙向北周与后梁求救。
北周把陈顼送回陈国后,两国便恢复了正常的邦交,五年没打仗了。北周宇文护却不满于现状,总觉得陈顼这个放回去的“人质”没能带来更多的好处。他压制住国内反对出兵的声音,以周武帝的胞弟、卫国公宇文直为总督,大将军权景宣和元定分别率领水军和陆军南下,援助华皎。
在荆州江陵,后梁宣帝萧詧已经去世,在位的是他的儿子梁明帝萧岿。此人很热衷于对南朝作战,欣然接受了华皎的归降书,派出柱国王操率两万水军与华皎会合。
周、梁援军与华皎本部军队兵分水陆两路:水军由华皎统领,包括权景宣的北周水军与王操的后梁水军,顺流而下,屯兵长江上的白螺矶(今湖北监利东南);陆军驻扎在鲁山,由宇文直指挥,其中元定的几千北周步骑兵进围郢州。南陈也不示弱,吴明彻溯江而上,与华皎相持,淳于量则驻军夏口,阻住元定的退路。一时间,周、梁、华、陈四方军队纵横驰骋,甚是热闹。
华皎得到援军,信心倍增,水军船队从巴陵浩浩荡荡地出发,顺流乘风,很快就在郢州附近的沌口与吴明彻等人的陈军相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规模水战开始了。
华皎的周梁联军占据上游,优势明显,尤其是主力船只体型庞大,船上置有拍竿,令陈军难以靠近。所谓拍竿,实际上是一种大船上配备的重型武器,一般的形式是:在船上竖起桅杆,每根桅杆上固定一道粗壮的横杆(类似巨型投石机的杆臂),一头悬上大石,伸出船外,另一头用绳索连接辘轳,由多名士兵控制,一旦敌船行驶到攻击距离内,就驱动拍竿砸下大石,将其击碎。拍竿作为水战利器,最初出现在晋代,到了南北朝后期使用逐渐频繁起来。陈军船上也有拍竿,但数量和威力远不及周梁联军。
吴明彻和淳于量并未被联军的气势吓跑,他们分析战势后,终于想出了应敌良策:花重金在于军中募集一批敢死队员,驾驶多艘小船冲向华皎的船队,不断进行骚扰。联军使用拍竿反击,小船顿成碎片,可是联军的石块也消耗完了。这时,淳于量才指挥陈军的大船用拍竿发起攻击,失去拍竿威力的联军大船无法拒敌,全部被击破沉没于长江之中。
华皎不甘失败,又用船装上干柴,点上火,向陈军驶去,打算焚烧陈军船只,不料风向突变,反而把自家的船给烧着了。于是联军大败,华皎、戴僧朔、宇文直等人乘小船逃往后梁。元定的军队攻不下郢州,仓皇退到巴陵,被先期占领巴陵、长沙等地的陈将徐度、杨文通生擒。
吴明彻乘胜追击,一举攻克后梁的河东(今湖北松滋一带),又在第二年(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兵临江陵,引水灌城,梁明帝吓得逃往纪南(今湖北江陵北)。眼看江陵城危在旦夕,北周也不想丢掉这个附庸,大将军田弘率领周军协助后梁军队日夜苦战,终于打败了陈军。吴明彻见后梁后援强大,就势退到公安,梁明帝才得以返回江陵,继续维持他的傀儡政权。
陈顼平定了华皎的叛乱,扫除了忠于文帝的势力。光大二年年底,他借太皇太后(即陈蒨和陈顼的母亲)的命令,废掉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元太建,是为陈高宗孝宣帝。又过了两年,陈伯宗暴毙,年仅十七岁,其中的内幕,不消说,读者大概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