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和谐最贵
不过曹植不服。他漂亮的文章败在阴谋的眼泪之下,怎能让他心悦诚服?
由此,他做出两个决定:一、不参加父亲的追悼会;二、不服从曹丕的领导。这两个决定前者是惩罚他的父亲,后者是惩罚他的兄弟。
当然人世间的事因果相连。曹植的两个决定引出了曹丕的一个决定——打上门去,让他付出代价。
许褚领虎卫军三千,火速赶到临淄捉拿曹植以及丁仪、丁廙等人。
丁仪、丁廙两人很快就死翘翘了。曹丕以快刀斩乱麻的举动告诉世人,任何对新政权的非议与不满之举都是会受到惩罚的。
文人丁仪、丁廙虽然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思想反动就是最大的反动。杀他们两个就是杀一儆百,为新政权立威立势。
那么接下来还有谁呢?曹丕将目光恶狠狠地盯向曹植,决定要给这个兄弟一点颜色瞧瞧。
母亲卞氏出面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以生儿育女为己任的女人一直以为,人生就是不断地生产,然后看着孩子们建功立业,这叫丰收。
却不是每一个女人都可以丰收的。
孩子多了不叫丰收,孩子们和谐共进才叫丰收。
现如今,儿子曹熊已经自缢而死,曹植又被捉,曹丕磨刀霍霍——这整个就是自相残杀。卞氏当然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她也不想弄明白。她只是个女人、母亲。她以为自己唯一的义务就是促进孩子们和谐。
这个世上什么最贵?和谐。
曹丕却在犹豫要不要和谐。
母亲声泪俱下,曹丕却觉得和谐似刀,割得他生疼生疼的。
因为他和曹植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就像龟兔赛跑,彼此为竞争对手,目标是同一的,二者之间怎么可能和谐呢?
所以唯一的底线是,放不放曹植一条生路。
曹丕最后还是心软了。他想放曹植一条生路。
一是因为血缘关系;二是觉得曹植说到底就是一文人、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跟书生钩心斗角,这不是钻牛角尖吗?自讨没趣。他慷慨答应母亲,不为难曹植。
但华歆却认为曹植非死不可。
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政治斗争就是你死我活。曹植是什么人?差额选举的候选人啊,他是曹丕最强劲的政治对手,才华、智慧皆为上上之选的危险人物。
本非池中物,安能屈此间?所以,不如除去。
曹丕听了,又犹豫了。
政治斗争的确你死我活。但是“兄弟”二字让他的心始终硬不起来,也让他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借口去杀伐决断。
华歆给他提供了一个借口。
华歆总是这样,策划人生。
策划自己的人生。也策划别人的人生。
他对曹丕说——人人都说曹子建(曹植)出口成章,不妨就以这一点测试他。真的有才,才可以保他;要是没才……一个人没才还活在世上干吗?
曹丕深以为然。
于是开考曹植。考试的要求是这样的,让他走七步,然后吟诗一首。如果能念出来,则免于一死;如果不能,那就对不起了……
当然,为了防止曹植作弊,曹丕规定,由他现场出题。
题目是一幅画。
一幅水墨画,一幅挂在殿上的水墨画。
画上有两只牛,在土墙之下角斗,其中一牛坠井而死。
这是两头黄牛,很黄,很暴力。
曹丕规定,曹植要以此画为题吟诗一首。诗中不许有“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等字样。
毫无疑问,这是一道苛刻的考题,它注定要将被考者逼向死角——如果连必需的称谓与场景都不能出现的话,那还写什么呢?
何况是写诗,不是看图说话。
曹植便觉得那两头黄牛不是别人,正是他和曹丕兄弟俩。
曹丕很暴力,而他有坠井而亡的危险。
好在走了七步之后,诗终于被挤了出来。诗是这样写的:“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说实话这诗写得不怎么样。由于不能出现“牛”字,曹植只能以“头上带凹骨”来指代牛,很有猜谜的意思。至于“两肉齐道行”、“一肉卧土窟”云云,更是令人云山雾罩,不知所谓。
曹植很不满意。
曹丕更不满意。
便出了一道附加题,以最后决定曹植的生死。
附加题更加苛刻。不是七步成诗,而是应声而作。这是一道抢答题。答题者只有曹植一人,不过他真正的对手是时间。
曹植既要赢得诗歌,写出一首真正的诗,又要赢得时间,和时间赛跑,不能有丝毫迟疑。
所以他这一回不是人,是非人。
以非人的速度完成佳作,然后才能争取到做人的权利。
这是曹植的悲喜剧。
那么,他行吗?
历史总是无情
曹丕觉得他不行。
不是他看不起这位兄弟,而是他认为人世间没有人可以出口成诗。这得是天才才行。这世界有天才吗?没有。还没生下来呢。起码在他所处的时代。
曹丕出题了。题目延续他上一道题的风格——很暴力,很变态。
请听题:我跟你是兄弟俩。就以此为题。诗中不许有 “兄弟”字样。念!
曹植马上就念出来了。因为他的灵感来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沉默了。
这是忧伤的沉默。
的确,人世间的诗他听过很多,最动情的却只有这一首。
可以说,曹植写的不是诗,而是忧伤和愤怒。
曹丕当然不想害死一个真正的诗人,何况此人还是他的兄弟。他终于做出决定——保住曹植的性命,并封他为安乡侯。
不过对曹丕来说,这些事都是小事。他心中真正的大事是做一个皇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件大事。只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完不成罢了。
这是大事和小事的区别。小事天天有,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毫无意义;大事却是稀缺的。它是人生目标,完成完不成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一件大事在前方放着,以此构成人生的意义。
人生追逐的意义。
就像曹操,一生以统一中国、即皇帝位为己任。但最终,这样的大事没有完成,他是顶着魏王衔而不是皇帝衔去世的,至于统一中国,那也是个未完成式。
可以就此说曹操的人生没有意义吗?
所以,重要的是目标,而不是拥有。
不过,华歆却不这么认为。
华歆认为,目标重要,拥有更重要。只要曾经拥有,不要天长地久。如果连拥有都没有,这人活得是不是惨了点?
华歆还认为,拥有其实不难,只要策划得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华歆眼里,曹丕做皇帝是时间问题,不是机遇问题。
更不是能力问题。
要说能力,那个天子有什么能力?起码和曹丕比,他们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但是,怎么策划呢?
华歆高深莫测,一副“一般人不告诉他”的神情。
甚至,他连曹丕也不告诉。
因为这是天机。
真正的天机。
华歆在打老天的主意。
延康元年的八月间,帝国出现了这么几件事。石邑县有凤凰来仪,临淄城出现了麒麟,最要命的是邺郡惊现黄龙。曹丕当时就住在邺郡,这最后一件事毫无疑问让他怦然心动。
华歆也怦然心动。因为他看到了这几件事的内在联系——曹丕可以做皇帝了,曹丕不做皇帝,老天都不答应啊!
老天没有不答应,汉献帝先不答应了。
当华歆领着一班文武,找到他老人家时,汉献帝觉得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在抬头,他坚决不能同流合污,也不能配合他们胡搞。
虽然,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是搞出来的,但汉献帝以为,不是胡搞出来的。特别是皇帝这个东西,胡搞能搞出来的吗?汉献帝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可文武百官却在华歆的领导下异口同声地说:种种瑞征,都是魏当代汉的征兆,汉帝可安排受禅之礼,将天下让于魏王。
汉献帝冷笑。
作为一个侏儒皇帝、暗室里的皇帝,他是很少冷笑或者说不敢冷笑的,但这一回他决定冷笑一把。汉献帝冷笑说,同志们,封建迷信害死人啊。这个世界有凤凰我相信,可是真有麒麟和黄龙吗?那都是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打死我也不信!
华歆也冷笑了。对着汉献帝公然冷笑。
边冷笑边说:天子龙袍上的黄龙也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
汉献帝这才知道,人世间有些秘密是不能揭穿的,有些谎言是要共同维护的。我为你打掩护这么多年,你也不能穿上裤子就不认人。汉献帝看着自己龙袍上的黄龙,终究不敢再说一句硬话。
但他曲径通幽,借力打力。小心翼翼地辩解说石邑县有凤凰来仪,临淄城出现了麒麟,邺郡惊现黄龙,是不是证明他领导有方而不是什么曹丕的功劳?
文武百官们笑了。
华歆也笑了,笑得那叫一个地动山摇。
汉献帝:你们在笑我?
华歆:不是。
汉献帝:那笑什么?
华歆:寂寞。
汉献帝:寂寞有什么好笑的?
华歆:世上唯独寂寞可以一笑。
汉献帝:为什么?
华歆:寂寞无敌。
汉献帝:无敌难道可笑吗?
华歆:世上有真正无敌的东西吗?
汉献帝:也许有。
华歆:什么?
汉献帝:时间。
华歆:时间焉能无敌。大汉江山四百年,最终还是败了。
汉献帝:没败。
华歆:败了就败了。这个人间,没什么传奇。
汉献帝:为什么是我?给一个理由先。
华歆:你和他人,没区别。
汉献帝:其实不想走,其实还想留。
华歆: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慢慢长大。
汉献帝:能不能留个机会,不要这么无情嘛。
华歆:历史总是无情。
汉献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万岁!
最终,汉献帝屈服。
他在被迫想通后,表示愿学一把尧、舜,将天下禅让于魏王,以苟延残喘,以终天年。
只是没想到,曹丕不接受。
曹丕其实想接受的。他太想了。可司马懿对他说,人世间有些事,接受就是不接受,不接受就是接受。总之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翻来覆去。
翻来覆去是什么?翻来覆去是接受。
特别是皇位这种东西。天下人人垂涎。你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别人怎么会不急红了眼,跟你撕抢?
所以这样的时刻,是气定神闲的时刻。要做伪君子,不做真小人。
曹丕就做伪君子了。他上表汉献帝,自称德薄,请他找别的大贤来接这个天位。
汉献帝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曹丕你到底要还是不要,给个痛快话嘛。
曹丕还是扭扭捏捏,做德高望重状,做一尘不染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很有大禹的风采。
倒是华歆提醒汉献帝说,过去魏武王受王爵时,三辞而诏不许,最后才接受,我看陛下不如再降诏,魏王自当允从。
汉献帝明白了。呵呵,这叫什么,这叫既做婊子,又立牌坊,两不耽误。
于是汉献帝和曹丕两人行礼如仪,将“三辞而诏不许”的程序庄严肃穆地走了一遍,曹丕这才扭扭捏捏地走上受禅坛,接受八般大礼,登了帝位。汉献帝则亲捧玉玺交给曹丕,完成了一个王朝向另一个王朝的交接。
一个叫大魏的王朝产生了。大汉朝戛然而止。这个王朝最后的主人汉献帝在大魏初年也就是黄初元年摇身一变为山阳公,颐养天年去了。
所谓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在华歆看来,这其实是新陈代谢。更何况政权和平交接,汉献帝全身而退,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功莫大焉。所以在新王朝里,华歆理所当然地被封为司徒,王朗则为司空;其他大小官僚,也都各有升赏。
这是一个新王朝的喜气洋洋,大家伙儿分田分地真忙。虽然国家尚未统一,但那句话是怎么说的,名正则言顺。现在大皇帝产生了,孙权已经称臣,刘备自称汉中王,已露草寇迹象,到底不堪一击,所以曹丕豪迈地以为,天下是他的,只能是他的。
这是个时间问题。
时间站在哪一边?时间永远站在胜利者一边。
曹丕在心里做如是想。
三个男主角
洛阳起高楼。
洛阳盖宫殿。
刘备悲恸欲绝。
他倒不是嫉妒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而是因为听到了一个消息——汉献帝已经遇害。
刘备是皇叔,爱掉眼泪的皇叔,现在侄儿遇害,汉朝寿终正寝,他怎能不如丧考妣?
刘备整天痛哭,并下令百官挂孝,遥望都城设祭,上汉献帝尊谥为“孝愍皇帝”,一副孝子贤孙的模样。
不过坦白说来,刘备的痛苦还是很深刻的。一方面汉献帝是对他曾经有过期待的,希望他有所作为,杀了曹操;另一方面的原因更重要:刘备的事业是和汉献帝紧紧绑定在一起的。
有汉才有刘。有汉献帝才有刘备。如今这两者都不存在了,对刘备来说,他的所有奋斗都失去了意义。
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刘备,被松绑了。他失去了依靠。
接下来该怎么办?革命还要不要继续下去,或者说以什么名义去革命,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刘备病倒了,被这些重大的革命理论问题所击倒。
诸葛亮却以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谓的革命理论问题在他看来并不存在。
皇帝没有了,再立一个不就完了吗?没人做皇帝,你刘备自己上不就行了吗?
一切皆有可能。
刘备却被诸葛亮天才的设想惊呆了。“卿等欲陷孤为不忠不义之人耶?”这是刘备听到诸葛亮如此这般建议后的第一反应,也是他的道德自觉。刘备似乎愿意做吹鼓手而不是旗手,永远跟在皇帝的旗帜后面呐喊助威。
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生命才有依靠。
说到底,忠义二字害了他。为忠义而活,在忠义面前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些构成了刘备的人生态度和生命质量。
诸葛亮指出了问题的要害。
目标。
给自己一个目标。
也给天下人一个目标。
大汉朝在许都寿终正寝了,天下革命的人怎么办?茫茫黑夜需要亮光指明革命前进的方向。这亮光在哪里?
成都。
刘备。
所以,诸葛亮以为,重要的不是谁做皇帝,重要的是汉室子孙要有人做皇帝,以继续未竟的事业。
以给天下人一个目标。
刘备终于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但他还是不愿意挺身而出。
不错,他是景帝的子孙,可汉室子孙多了,他是最合适的那一个吗?
刘备不相信。
相信了也不干。这是道德问题,不是能力问题。刘备闯荡江湖这么多年,靠的是什么?“仁义”二字。
另外刘备还有一个心理障碍绕不过去。
曹丕。
曹丕篡汉自立,他也要篡汉自立,这不是将他和奸人划为一道吗?
打死我也不干!
刘备的态度很坚决。
太傅许靖声泪俱下。太傅许靖认为,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事情是如入火聚,得清凉门。这需要境界。以身饲虎的境界,化火为冰的境界。所谓舍生取义,取义不难,难的是舍生。
当然要细究起来,舍生也不难,难的是舍名——拿一世清名去换人间安宁和幸福,这需要大境界。
而现在的刘备显然是患得患失。
许靖对他说,汉天子已被曹丕所害,王上你如果不即皇帝位,兴师讨逆的话,这就不叫忠义。现在天下无人不想着王上为君,为孝愍皇帝报仇雪恨。王上如果患得患失,顾惜自己的名声,以一己之私害天下公义,天下将托付给何人呢?
刘备踌躇复踌躇,觉得自己到底做不成众矢之的。
入火聚易,得清凉门难。唉,世人究竟有几个能舍一世清名去承受千载骂名呢?
起码刘备自己做不到。
历史的僵局就此形成。
刘备忧虑过度,不理政事,只有诸葛亮在勉强支撑。
但是很快,诸葛亮也病倒了。
装病。
两人双双罢工。
刘备熬不住了,便去探望诸葛亮,问他为什么不理政事?诸葛亮语出惊人,说大王还有什么政事好理呢?大王坚决不肯就皇帝位,“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到那时,还有什么政事呢?怕只有后事了吧……
刘备顿悟。
如入火聚,得清凉门。
如入火聚,得清凉门啊。
人世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他终于决定,称帝。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日,奔波江湖几十年的刘备迎来了他人生的高潮——在成都称帝,并改元章武元年。在解释为什么接受皇帝称谓时,刘备用了三条理由:
天命不可以不答;
祖业不可以久替;
四海不可以无主。
很是无奈与沧桑。
虽然刘备是顶着大汉的名号称帝的,但是很显然,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出现了两个名义上的皇帝——曹丕和刘备。孙权虽然出于战略需要在表面上对曹丕称臣,可谁都知道,他称帝只是时间问题——孙权有这个实力和野心。三国格局差不多已经成型,曾经的主角汉献帝沦为配角甚至群众演员,历史已不需要他的发声。接下来台词最多的只能是已经称帝和随时可能称帝的那三个男人。
三个欲望张扬的男人。
他们将继续过招,为欲望而奋斗终生。
毫无疑问,历史曾经很好看,历史还将更好看。
因为三个男主角倾情出演,兴致勃勃,很有从一而终、将演出进行到底的意思。最重要的,起码到现在为止,他们没有耍大牌,没有撂挑子,没有无缘无故要求加戏份或者减戏份,总之,艺德很好,令人期待。
他们其实是个演员。
历史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