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交易

反革命家属

陈珪晕倒了。

陈珪是陈元龙的父亲,他经常晕倒。

当然,他的晕倒是有前提的:很高兴或者很愤怒的情况下,陈老先生以其短暂的不省人事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情绪。

现在的情形是,陈珪很愤怒,所以他晕倒了。

晕倒在吕布面前。

吕布不知所措。因为他不愤怒。

他正在筹办女儿的喜事,陈珪的突然晕倒只能让他误以为老先生是过于激动,以至于不能自已。

很快,吕布就明白,陈珪老先生是过于激动了。

因为他醒过来之后哭了。

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欲绝。

陈珪不是为自己而哭,是为吕布哭。

陈珪以为,吕布不是在给女儿办喜事,而是在给他自己办丧事。丧钟为谁而鸣?吕布。

在陈珪看来,吕布的女儿不是出嫁,相反是去做人质。吕女到了袁术手里,就等于是人质到了对方手里。刘备要不要杀?要杀。谁去杀?当然是吕布。

陈珪声泪俱下。

吕布却冷眼旁观。

他觉得这个老头在说废话。刘备他当然要杀,这跟袁术无关,也跟他吕布是否嫁女无关。

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东西与另一样东西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是个艰深的哲学问题,不是一般人能看透的。

陈珪就觉得吕布没看透。

刘备是友是敌?

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没有强大外敌的情况下,刘备是敌人,是吕布角逐天下的敌人,越早消灭越好;但是外敌当前的情况下,刘备却是可以依靠和抵挡的力量,是友军。

小沛重要不重要?

也重要,也不重要。刘备待着聊以度日时,不重要。袁术占领后虎视徐州的话,重要。

投靠袁术后是福是祸?

是福,更是祸。或者说短时间内是福,长远来看是祸。必须牢牢记住这样一点,一个人的安全保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投靠得来的。“投靠”不是结盟,投靠者与被投靠者的力量是不对称的,投靠者永远是被投靠者操纵的工具,仅此而已。

吕布恍然大悟。

吕布总是恍然大悟,在听到一些新鲜见解之后。

昨天,他在听完老婆严氏的话之后恍然大悟;今天,他在听完陈珪的话之后恍然大悟。

当然,最要命的恍然大悟来自陈珪最后的当头棒喝。袁术有称帝之意,是造反也。彼若造反,则公乃反贼亲属矣,得无为天下所不容乎?

吕布一想,对头啊,我要和袁术成了儿女亲家,他要造反,那我就是反革命家属。虽然说大家现在明的暗的都在造反,但哪有像袁术这样的,事还没成,就拿着传国玉玺招摇天下,这不讨打吗?他讨打没什么,我可别跟着挨打呀……

这一回,吕布是彻底地恍然大悟了。所以,吕布的人生现在可以这样概括:在一个又一个恍然大悟间更改着前行的轨迹,只是他自己不明白而已。

吕布现在唯一明白的是,赶紧把已经出发的女儿追回来,以避免自己成为反革命家属。

忍一时容易忍一世难

吕布的女儿回来了。

一切似乎风平浪静。

吕布自得于自己的觉悟,觉得很多事情还在他的掌控之中。

不错,我的女儿我做主,你袁术其奈我何?

袁术还真的一时间拿他没办法。

但是,风起来了。

风起于飘萍之末。

一个小道消息让吕布心里不舒服。

极其不舒服。

刘备招兵买马了。

在小沛,吕布保护下的小沛,刘备招兵买马想干什么,傻瓜都猜得到。

吕布心里不舒服之后,并不采取任何举动。因为现在的时刻,不是兴师问罪的时刻。在寿春,袁术那双阴险的眼睛一直盯着徐州,盯着吕布的一举一动。吕布不想被此人利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徐州城头,吕布仰天长叹,然后很老辣地吞下口水,做满脸沧桑状。

这样的时刻,他由衷地佩服自己。成熟了,真的成熟了。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绝对可以成大事。

不过吕布的忍耐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

他的战马被抢了。

据吕布派去山东买马回来的宋宪、魏续报告,有人在半路上抢走了一半他们从山东采购来的好马,此人的名字叫张飞。

吕布拍案而起。

准确地说是拍墙而起。当时吕布同志正在徐州城头仰天长叹,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样的噩耗传来,使他忍不住伸出一只手来……然后宋宪、魏续就听见徐州城头的若干块墙砖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惨叫声。

它们破裂了。

吕布也破裂了,不是手,而是心。

他这才明白,一个人能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不是将牙关咬得有多紧,而是要看时间。

忍一时容易,忍一世难;忍一事容易,忍事事难。他真是服了刘备了,虽然接下来,他要找这个人去算账。

刘备也很痛苦。

刘备的痛苦在于,无人陪他一起忍。

不错,他可以忍时时事事,但是张飞不能。

张飞只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要去抢。吕布是怎么得到徐州的?抢来的。他是怎么得到吕布战马的?也是抢来的。所以,能抢才是硬道理。

刘备叹息,为张飞的“抢了再说”理论。因为刘备知道可张飞不知道,世上有很多东西真正要得到,靠的不是去抢,而是放弃。

抢来的东西终究是要失去的,主动放弃的东西却最终会属于你,这是人世间的辩证法。

张飞不懂,暴力其实是最脆弱的力量。那句话怎么说的?以暴制暴。暴力之外,总有更强的暴力等待着它。

刘备担心,张飞就要被强暴了。

果然,想要强暴张飞的那个人来了。

吕布站在了张飞面前。

吕布要张飞给他一个抢军马的理由,否则就要你死我活。

张飞当然要给他理由。只是给理由之前,张飞也想从吕布那里得到一个理由。

他抢徐州的理由。

张飞质问吕布:你一座徐州城都抢下来了,我抢你几匹马你还挺委屈的,有没有搞错?

吕布哑口无言。

他被张飞问倒了。是啊,人世间的事是有游戏规则的。如果说能抢就是硬道理的话,那凭什么他吕布抢得,张飞就抢不得?

站在小沛郊外灿烂的阳光下,吕布被一个生活中的哲学问题难住了。他进退两难,不知道此来何为,此去何因。只有刘备一脸安详,心平如水地看着他,似有深意存焉。

事实上这件事情到后来是有一个台阶好下的。

吕布前来小沛兴师问罪被张飞问倒之后,刘备给吕布准备了一个台阶:归还被抢战马,并向他赔礼道歉。

吕布打算接受。

因为这个台阶踩上去很舒服。

不是战马失而复得,而是刘备的赔礼道歉。

吕布要的就是刘备的赔礼道歉。他要时时事事压这个人一头,或者说他想通过这件事要让世人明白,他吕布得到徐州的合法性。即便是抢来的,也抢得刘备心服口服啊!

吕布又开始自得了。陈宫却在此时建议,拒绝刘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企图,趁机让他们三兄弟都死翘翘。因为张飞盗马,盗的不是马,而是心,吕布的心。

张飞想通过这样一个举动,来测试吕布的心理承受力和可能采取的动作。那么张飞为什么会这么做呢?陈宫睁大他那双沧桑而多疑的眼睛说,是因为有一个人在幕后指使。这个人,大奸若仁,大恶若善啊……

世界不相信眼泪

吕布明白,陈宫说的这个人是刘备。

但他不敢确信这一点。

刘备是什么人,徐州都可以不要的人,现在为了几匹马需要如此煞费苦心?

吕布笑了。笑陈宫神经过敏。

陈宫也笑了。笑吕布自以为是。

陈宫以为,一个人要什么,不要什么,不应看他的历史,而应看他的未来。

刘备不要徐州就表示他无所求吗?错!他是看不上徐州。

刘备要的是天下,不仅仅是徐州。

要得天下,从哪里起步?战马。

有战马在,就有希望在,也就有可能得到天下。所以说徐州不重要,战马重要。

陈宫语重心长地告诉吕布:“今不杀刘备,久后必为所害!”

吕布决定痛下杀手。

不是陈宫说服了他,而是他自己说服了自己。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什么朋友和兄弟,有的只是利益。

或者是威胁。

刘备会是他的利益吗?不可能。只能是威胁。

既然是威胁,那就要防患于未然,让星星之火不可以燎原。

他派兵包围了小沛,欲置刘备及他的兄弟们于死地。

刘备一脸迷茫。

他知道必须突围,只是不知道往哪里突围。

天下是很大,但天下从来就不是他的天下。无论他逃到哪里,都不可能逃脱吕布的追杀。

因为刘备知道,这个人是起了杀心了。

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起了杀心,无非是三种结果:一个人倒下;另外一个人倒下;两个人都倒下。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刘备的倒下已是呼之欲出。不错,他是很仁慈,一贯很仁慈,但是上帝此时却对人间闭上了眼睛,仁慈无效。

刘备落泪了。

刘备其实经常落泪的。因为仁慈。

更因为绝望。

一直以来,刘备相信这样一个人间真理:正义战胜邪恶。但每一次,他都绝望地发现,正义被邪恶追得满世界乱跑。所以他的眼泪就哗哗的。

孙乾没有流泪。

他之所以不流泪是因为他相信另一个人间真理:世界不相信眼泪。

相信力量。

面对如此危局,孙乾建议刘备一定要寻找到一个更加强大的力量作依托,才能够抵挡吕布的穷追猛打以及残酷杀戮。

孙乾所指的这个更加强大的力量刘备当然心知肚明,是曹操。

虽然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但很显然,曹操混的比刘备好多了。不仅拥有强大的军队,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儿,断没有别人攻击他的道理。这样强大的一个人,当然是现在穷途末路的刘备最理想的投靠对象了。

只是有两个问题刘备找不到明确的答案:怎样突围出去?曹操会不会接纳自己?

痛并快乐着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给出答案的这个人是张飞。他的丈八长矛舞得虎虎有生气,看得吕布目瞪口呆。就在这当口,刘备同志突围了。

小沛,现在成了吕布的小沛。

接下来,吕布并没有去追击刘备他们。因为他觉得,没有追击的必要了。

一个没有根据地的人就是没有明天的人。吕布以自己曾经有过的人生经验给刘备下了判断。他对这个人不再有任何兴趣。

陈宫则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是意味深长的叹息。吕布听在耳里,如风过耳。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吕布的分析或者说判断还是正确的。

因为刘备无家可归。

当刘备同志惊魂未定地出现在曹操面前,期待着这个大人物能够收留自己时,他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

因为曹操面无表情。

曹操之所以面无表情原因只有一个,无法作出决定。

一般来说,大人物如果无法作出决定时他的表情只有一个:无表情。

不过很快,曹操脸上的表情就变了,满面春风。

他的决定作出来了:收留刘备。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能不能被另外一个人收留只取决于他自己。

有没有被收留的价值。

曹操以为有。

不错,刘备现在是穷途末路,但并非一无所有。他有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此二人的盖世武功曾经让曹操印象深刻。但曹操更在意的还是刘备身上的品质,仁义。

他希望依靠刘备的仁义吸纳更多人到其麾下为他效力。

这是曹操的如意算盘。

所以他满面春风了。

所以刘备如释重负了。

他们俩人在接下来的酒宴上推杯换盏,称兄道弟。

推杯换盏间,很多人开怀畅饮。

只有荀彧没有开怀畅饮。

他愁眉深锁,为曹操,为曹操错误的判断。

荀彧以为,刘备是个有价值的人,却不是个有利用价值的人。而一个有价值的人和一个有利用价值的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有价值的人是不能利用的。谁利用谁倒霉,就像刘备。曹操真能利用他吗?也许可以。但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曹操被刘备利用。

刘备终究是要叱咤风云的。现如今,他只是受伤了,借曹操这块宝地疗伤而已。

曹操犹豫了。

因为荀彧的话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人生的酒杯才刚刚端起,脸上的笑容也才刚刚浮现,怎能说放就放,说翻脸就翻脸呢?

曹操就一直将酒杯端着,将表情灿烂下去。

这还真不是他在装,而是他想通了。

做通他思想政治工作的那个人是郭嘉。

在曹操众多的谋士中间,有两个人是不分伯仲的。

荀彧和郭嘉。

他们都是顶尖谋士。所谓顶尖谋士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荀彧和郭嘉都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清刘备的本质。

他们两人都认为刘备不是虫,是条龙,起码现在是潜龙。只是在对待潜龙的态度上,两个人截然相反。

荀彧主张杀。郭嘉主张养。

曹操听郭嘉的。

不错,杀一个人是很容易的,杀一条潜龙也是很容易的。但是养一条潜龙却是不容易的。因为它需要胸怀。

不是接纳刘备的胸怀,是接纳天下豪杰的胸怀。

刘备是什么?是潜龙,更是诱饵。引诱天下豪杰纷至沓来的诱饵。相反,要是杀了刘备,结果会很严重。坏了曹操雅纳之名,天下豪杰怎么可能纷至沓来呢?

曹操决定有容乃大,做天下豪杰的容器。当然这决定下得比较悲壮。因为说到底,它是个有风险的决定。都说潜龙勿用,什么意思?那是要防备被潜龙茁壮成长后咬死啊。所以曹操只能与龙共舞,跟刘备玩口蜜腹剑那一套。

这样的感觉,让他痛并快乐着。

向世界要理由

刘备做了豫州牧。

这是曹操推动的结果。曹操上表献帝,把刘备“发”到豫州去做一方诸侯。与此同时,曹操开始准备进攻了。

进攻吕布。在曹操眼里,吕布不是个英雄,而是小偷。偷了徐州之后正在那儿沾沾自喜呢。

曹操很不高兴。因为在他眼里,徐州不是可以拿来流转的,更不是拿来偷的,徐州只能拿来毁灭。

他的杀父之仇还没报呢,陶谦还在徐州城里埋着呢。他需要给他们来一个毁灭。

但是,毁灭未遂。

因为有一个人死了。张济。

作为陕西将军,张济曾经护驾有功。只是很遗憾,他的功劳很快就烟消云散了。献帝被曹操劫持到许都去了,张济只得发动“二次革命”,誓将献帝再次抢回来。

“二次革命”进行得艰苦卓绝。因为他的革命对象实在是太强悍了。

在攻打南阳的战斗中,张济同志身先士卒,一直冲在最前面。结果,一块石头从一个不长眼睛的曹兵手中扔出,砸在了张济同志的眼睛上。所以,张济同志死翘翘了。

为什么一个人的眼睛被砸竟可以夺去他的生命。张济的侄子张绣想要一个理由。

张绣是这样一个人,有事没事的时候老是伸出一只手来,令人误以为他是在乞讨。其实不然,他是在向这个世界要理由。

张绣认为,凡事你必须要给我一个理由。你不给我理由,那我就给你说法。

张绣起兵了。目标是曹操。

因为曹操没给他一个张济死去的理由。

当然,对曹操来说,他没必要给任何人理由或者说法。

不管是死是活。

毕竟,这是个适者生存的世界,每个人的存在或消失都是天意,与他无关。

同时,对于张绣的起兵,曹操也是不屑一顾的。

因为力量的不对称。

世事往往是这样,一个人重视另外一个人不是因为对方长得帅,而仅仅是对方够分量。

很显然,在曹操眼里,张绣不够分量。

但是很快,曹操就对张绣刮目相看了。

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一群人来了。

江湖知名的谋士贾诩站在了他身边。这个传说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在消失了一段时间之后再现江湖,令人不敢小觑。

刘表也来了。刘表总喜欢趁火打劫。此番他与张绣联盟,屯兵宛城,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打秋风。

曹操颇费思量。他倒不是怕了他们,而是有所顾忌。

因为现在去打吕布已然不可能了。

可要打张绣他们,就可能吗?吕布会不会趁他征伐张绣的时候,也趁火打劫呢?

曹操感受到了深刻的孤独和犹豫。

唉,人生无非是两种境界:孤独和犹豫。

不在孤独中犹豫,就在犹豫中孤独,雄心壮志如曹操者,也逃不脱这样的境界。

他只能一声叹息。

荀彧没有感受到孤独和犹豫。

因为他是谋士,顶尖谋士。

顶尖谋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和困境在一起。他们是困境的天敌。

在打张绣还是打吕布的问题上,荀彧以为,张绣是值得打的,吕布可以不用打。

因为后者要的并不多。

就像一条狗,样子凶狠冲你而来,这时候你最好的选择不是挽起袖子去打狗,而是扔出一块骨头。

在这个世界上,是狗就爱肉骨头。

曹操恍然大悟,不再犹豫。

投降吧

可以说,一块肉骨头解决了曹操的心病。在得到加官封赏之后,吕布答应绝不找曹操的麻烦。

只要曹操以后不找他的麻烦。

曹操无语,这是含义丰富的无语。

一方面,他不能给吕布承诺。

另一方面,他对此人的智商无语了。

在这个世界上,谁能保证谁的将来,谁又能给谁的将来一个承诺呢?

曹操自问,不能。

因为他自己的将来也不能保证。

对于他来说,所谓的人生就是解决眼前一个又一个麻烦,直到某一天戛然而止。他解决了所有的麻烦,或者他被麻烦解决了。

十五万曹军出现在张绣面前。

张绣没有慌张。

他对数字没有概念。

十五万和十五有区别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要看一个人的感觉。

不是他,是贾诩。

贾诩是大谋士,玩的是举重若轻,谈笑间灰飞烟灭。

但这一回,贾诩的感觉不好。

他不是怕十五万人的力量,是怕一个人的力量。

荀彧。荀彧解决了曹操的麻烦,但是与此同时,他把麻烦带给了贾诩。因为在贾诩的计谋当中,吕布是一个可堪利用的力量,是曹操首尾不能兼顾的麻烦所在。现在,麻烦消失了,他贾诩的麻烦来了。

张绣只能和曹操玩阵地战。

更要命的一点还在于,刘表随时可能开溜。大家都不是傻子,能打秋风最好,打不了秋风做个逃跑者也不错。

所以,这不是一群人在战斗,而是两个人在战斗。

贾诩和荀彧。两个乱世的顶尖谋士在隔空过招。

战争还没有正式开始,贾诩就明白,他败了。

败于荀彧手下。

因为退路没有了。阵地战只有唯一的结果:曹军大获全胜,张绣的部队血流成河。

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贾诩带来的。

是他技不如人带来的。

贾诩站在张绣面前,无比沉重地说出三个字:投降吧。

其实,在贾诩的职业生涯中,他不是第一次说这三个字,也不是最后一次说这三个字。总之,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贾诩的遭遇其实就像很多人的一生,总有一些时候技不如人,总有一些时候,有那么一种力量,让他们不能承受。谋士贾诩现在就遭遇了这样的力量。

张绣只得投降。别无选择。

因为他信任贾诩。如果贾诩已经黔驴技穷的话,他不可能顽抗到底的。

曹操把手放在了贾诩的肩膀上。

满脸赞许。不错,贾诩是败了,败于荀彧手下,但在曹操眼中,贾诩却是个胜者。

在战争开始之前,他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不让张绣的部队进行无谓的抵抗。这样的选择在曹操看来,是个智者的选择。

所以他希望贾诩跟着他混。就像荀彧、郭嘉跟着他混一样,曹操坚信贾诩跟着他混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贾诩也坚信跟着曹操混,明天会更好。但是,他拒绝这样做。

因为他找不到那种感觉。

两个人就像一个人那样的感觉。

他和张绣认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两个人就像一个人一样。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张绣对他言听计从,给贾诩以绝对的空间。

贾诩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空间。

他相信,自己如果改换门庭投了曹操,这样的空间可能就没了。地球人都知道,曹操的疑心是很重的;地球人也都知道,曹操手下的谋士是很多的。贾诩加盟之后,他能做谋士中的第一人吗?不可能。

所以,贾诩继续跟着张绣,哪怕这个人成了曹操的手下败将,贾诩也跟着。

贾诩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成为另外一个人的手下败将,只要他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