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时代的弃儿

刘备却拖泥带水。

刘备总是这样,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拖泥带水。这一次,他的拖法是带上樊城老百姓一起长征,大家生死相随往襄阳走。

诸葛亮倒吸一口冷气,觉得刘备这个人真是匪夷所思:自己都朝不保夕了,还拖上大家一起朝不保夕。这样的人不是狠人,就是佛。

诸葛亮自然不相信刘备是个狠人,应该算是佛,人间的佛,活佛。可诸葛亮以为,做人间的活佛其实很累,因为那只意味着一件事——牺牲。

刘备却愿意牺牲。刘备是个有牺牲情结的人。就像有些人只能在意淫中达到高潮一样,刘备是个活在“牺牲想象”中才有快感的人儿。他着实与众不同。

诸葛亮无可奈何,只能尽人事知天命。他对刘备说:“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诸葛亮希望,留下的人越多越好。多留一个人对刘备而言就多一份轻松,也就多一份生机。

却没人愿意留下。两县百姓全都想走,他们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场面令人动容。这是一个人的号召力,也是佛与人的大不同。诸葛亮看见老百姓们扶老携幼,号泣而行。心情那叫一个复杂和震撼。

刘备也被震撼了。却是羞愧的震撼。因为刘备认为,两岸哭声不绝,老百姓之所以要滚滚渡河,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错全在他一人——他没有能力保护他们。所谓荼毒众生,这是刘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接下来他做出了一个在他看来合情合理的举动:准备投江而死。刘备的投江之举动作坚决,表情真挚,很具感染人的力量,看得两县百姓目瞪口呆,心为之去。

好在——未遂。刘备的左右拉住了他,坚决遏止了刘备轻生的企图。刘备这才哭着勉强上路,挈妇将雏,浩荡前行,直往襄阳而去。

襄阳果然是刘琮的襄阳,而不是刘备的襄阳。

因为刘琮拒绝开门。尽管刘备在襄阳东门前反复向刘琮表白,自己只想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刘琮不为所动。刘琮以为,漂亮的言辞往往隐藏着险恶用心,越是光明正大的理由背后,动机越是龌龊不堪。所以他的城门,不能为此类人而开。

有一个人却愿意为刘备开门。魏延。

魏延是襄阳守将,一向同情革命,见不得百姓受苦。他在城楼上看见刘备屁股后面跟着军民十来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大家全指望着他闯一条生路出来,觉得这个人真是不容易,快扛不住了。魏延当下就轮刀砍死守门的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招呼刘备快快进城。

刘备没有进去。刘备突然觉得,这样进城不够文明,很有占领的意思。他希望刘琮光明正大地向他发出邀请,他再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去。

刘琮没有向他发出邀请,而是用阴沉的眼光看着他,看着这个他称之为叔父的人,一言不发。与此同时,忠于刘琮的另一襄阳守将文聘飞马引军而出,枪挑魏延,上演了一出武斗。

刘备只得离开。事实上这两个人谁打赢都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襄阳内讧了,刘琮不欢迎他,这样的发现让刘备伤感。他转而来到城外刘表墓前,向后者哭诉自己的委屈与压抑,表达了类似于“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走不下去”的迷惘与忧伤。

跟着他的十来万军民齐声痛哭,哭声里同样有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不自信。曹操的大部队却如影随形。按照诸葛亮的提议,刘备决定往江陵撤,以避锋芒。

但是,这样的撤退是危险的。因为一路跟随的老百姓太多,刘备的人马每天只能走十几里地,曹军如果快马加鞭的话,他们将很快被追击,乃至被围奸。

诸葛亮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但他无计可施。

不错,他是这样时代一等一的军师,可刘备也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活佛。任何人间的计谋在活佛面前都是失灵的,诸葛亮非常清楚这一点。

所以他不做无用功,再一次抱持尽人事、知天命的消极人生观,静观命运如何在他身上图穷匕现。

刘备的部下们却不信这个邪。他们从纯军事的角度出发建议刘备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刘备当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可刘备以为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负荷而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一个人只有在两种状态下是没有包袱的:刚出生时;与世长辞后。所谓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

所以刘备语重心长、泪如雨下地对他的部下们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很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意思。便负荷前行,做人世间最沉重的那一个人。十万百姓闻知此事又是一片哭声,觉得道路虽然是曲折的,可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有刘备在。

这个不抛弃不放弃的人带着他们往前走。

刘琮的命运在此时进入了倒计时。

因为曹操来了,不容置疑地来了。曹操要安排襄阳的一切,包括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

事实上在此之前,刘琮的命运是有过转机的。他的谋士王威告诉他说:将军你既然已经归降曹操了,刘备又已离开襄阳,如此一来,曹操肯定懈弛无备。这是个良机啊将军,如果将军能够出奇兵,于险处设伏曹操,则操可获也。杀了曹操就可威震天下,到那时中原虽广,也可传檄而定。这可是千古伟业,将军切莫错过。

王威的话听上去很有诱惑力,但是对刘琮不起作用。因为一个首鼠两端的人对任何建议都不会立马拍板,而要论证再论证。刘琮就将王威的建议转给蔡瑁去论证,可想而知,这样的论证是残酷和血淋淋的——王威被剥夺了建议权。他的生命也差点被剥夺,蔡瑁一怒之下要杀王威,后被蒯越阻止。

由此,刘琮的命运里就少了主动出击的成分,只剩下了任人摆布。任曹操摆布。曹操在一个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日子里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并且即日起程。

刘琮怕怕了,他突然觉得青州很有可能是他人生的终点,便不愿去,给出的理由是“不愿为官,愿守父母乡土。”事实上这样的理由是苍白的——对于一个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人来说,抵抗力等于零——去不去青州不是刘琮说了算,而是曹操说了算。

曹操哄小孩(刘琮在曹操眼里还真是个小孩,不管是岁数还是智商)似的对刘琮说,乖,听话,青州靠近帝都,我教你随朝为官,是为了免在荆襄被人图害。你这孩子,怎么不懂我的心呢?

刘琮确实不懂曹操的心。他只知道这个跟他父亲同辈的人在占领了荆州之后又将他驱逐了。所谓“永为荆州之主”的承诺云云,只是一句哄小孩的话语,当不得真的。便上路。无奈地上路。

陪伴刘琮一起上路的是他的母亲蔡夫人。还有故将王威。王威本来可以不去青州的,就像其他官员一样,将刘琮人等送至江口就可返回。王威没有返回。他想看一看这个人的结局。还有自己的结局。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弃儿。弃儿的命运是不是一定很惨?刘琮和王威希望上苍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却是肯定。当于禁奉曹操之命将手中宝剑捅入他们的后背时,刘琮这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一次挽救自己性命的机会。尽管那样的挽救是有风险的,没有绝对的胜算,却是唯一一次有可能改变命运走向的机会——很可惜,他没有把握住,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去裁决……

刘琮临死前看一眼同时中剑的王威,发现这个老实人一脸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就像一只被叉子叉住的青蛙,虽然四肢乱动,败局却已注定。

就像他,就像他身后的荆州,都已是曹操自由裁量的对象。

蔡瑁的命运要好得多。若干个日子之后,已经当上镇南侯、曹操水军大都督的蔡瑁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错,人生的很多道理都在老生常谈中。老生为什么常谈?就因为这些道理都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人生总结。是用血写成的。比如王威的血。

王威就是不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真理所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蔡瑁以为,王威起码在两点上铸成了大错,一是出什么馊主意伏击曹操。笑话!曹操是可以伏击的吗?有些人的命天生就很硬,一辈子只让别人人头落地,自己的人头永不落地,就像曹操。退一万步讲,曹操的人头真的不小心落地了,以刘琮之才能,就可以扭转荆州败局吗?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大错之二是王威跟着刘琮上路了。蔡瑁以为,王威这是在找死。在这个世界上,举什么旗,跟什么人,走什么路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决定着一个人的死生荣辱。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王威犯了致命的错误,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怨不得别人的。

相比之下,蔡瑁在这方面就游刃有余了。不仅在第一时间粉碎了王威的蠢蠢欲动,而且成功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再次行走在权力之巅。蔡瑁以为,这是他人生的成功,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他那样,游刃有余。但是,在曹操看来,没有人可以成功,除了他自己。曹操以为,世上的人分两种,一种是摆布他人的,一种是受人摆布的。

他是第一种。所以,蔡瑁是注定受他摆布的。不错,今天的蔡瑁是镇南侯、他的水军大都督,但明天会是吗?曹操后来这样对心存疑惑的荀攸解释说,蔡瑁是不可重用的,我只是利用他而已。我们这些兵都是北方来的,不习水战,所以暂且用此二人。

乱世中,有人不知下落

刘备继续在路上。继续着日行十余里的漫漫长征。

曹操开始追赶,他令部下精选五千铁骑,星夜前进,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

结果是可以想见的:刘备的人马被打得七零八落。他的身边只有百余骑;百姓、老小还有糜竺、糜芳、简雍、赵云等一干人等,都不知下落。

刘备只能又嚎啕大哭。刘备总是这样,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嚎啕大哭,边哭还边自虐地说:“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这样的自责当然是无济于事的,只能减轻刘备的道德负罪感。在此之前,诸葛亮继续尽人事知天命,跟随关羽往江夏去搬救兵,但如此亡羊补牢式的解救行动事实上只是一针安慰剂,不起什么作用。一是曹军闪电出击,江夏刘琦部队能不能及时回救是个大问题;二是即便及时回救了,能不能救成功也是个大问题。曹军浩浩荡荡,江夏刘琦部队则如杯水车薪,除了无济于事还是无济于事。

所以刘备只能收拾残局。无可奈何地收拾残局。更要命的一个消息突然出现在眼前:糜芳飞报——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刘备的第一反应是不信。他相信赵子龙的忠诚。刘备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忠诚是需要磨难来证明的;而另一些忠诚是不需要磨难来证明的,否则就是对此类忠诚的侮辱。

刘备相信,赵子龙对他的忠诚属于后者。所以他看上去安之若素。

张飞却不安之若素。他引着二十余骑,出现在长坂桥上。他要目睹那个叫赵子龙的人以何面目出现在他面前。

赵子龙其实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回不去了。

不是他身负重伤、身陷重围,而是他受托照顾的刘备家小包括甘、糜二夫人与刘备的儿子阿斗都在行军中失散,赵云无脸去见刘备。

所以接下来,他的一个使命是找到他们,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不可能了。这样的乱世,不可能一个都不能少。乱世当中,注定有很多人不知下落,不管他们的身份是高贵还是低贱。

赵云只保得了阿斗归。他所付出的代价是,身负重伤。

刘备怒了。在接过阿斗的那一瞬间发怒了,紧接着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举动:将还在糨褓中的小儿子阿斗狠狠地扔在地上,然后怒发冲冠地指着阿斗说,为了你这个畜生,几乎折损我一员大将!你还活在这个世上干嘛?!

刘备的惊人之举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戏剧效果——赵云哭了,发自肺腑地哭了。因为他突然明白了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大于阿斗。这是什么分量?!这是值得死生相报的分量啊!赵云立刻从地上抱起阿斗,向刘备表忠心,表示今后即使肝脑涂地,也不能回报大恩大德于万一……

刘备也哭了,心情复杂地哭了。因为他无法解释自己刚才的所作所为。是做秀吗?不可能,谁敢拿自己儿子的性命来做秀?!是发自肺腑的吗?好像也不可能,因为怒掷亲子之举不符合他一贯的仁慈形象——一个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爱都要致其余死地的人,怎么可以爱他人,爱世人呢?所以只能说是权宜之举。

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充满了权宜之举。权宜之举是爱恨交加,是趋利避害,是在利害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是做给别人看,也做给自己看,是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但是说到底,它是经不起拷问的,一拷问就破绽百出,烟消云散。

所以没人的时候,众将走光的时候,刘备会泪流满面地抱着自己的心肝宝贝阿斗,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但他又不敢光明正大地哭,只能很压抑地哭,就像这个乱世中的人心,呜咽,千回百转。

张飞的长坂桥

张飞在长坂桥上已经很寂寞了。当赵云的忠诚被通过之后,张飞现在要呈现给世人的是勇敢。还有他的计谋。

这是张飞一生中最闪亮的一次出演。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演砸,但是张飞知道,一出戏要演好,仅有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对手的配合。

对手戏对手戏,有一半戏其实是对手的,张飞现在就等着对手的到来。他们来了。

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人。他们站在在长坂桥上,看见了一个经典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很有“世界,我来了”的意思。

与此同时,作为背景,曹仁等人看到了桥东树林之后,尘土铺天盖地,这是有伏兵的征兆啊!

有,还是没有?有没有你不知道哇?!张飞一声怒喝,吓得曹仁等人不敢前进。

于是最后的裁判曹操被请出来了。曹操一生多疑。多疑之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怀疑一切。有,他怀疑;没有,他也怀疑。长坂桥上,对手戏被演僵了。张飞势头十足,对手们却犹犹豫豫,不敢往下演。

张飞只得一声怒喝,打破僵局:“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张飞的嗓音是超高八度,当世第一超级男声。这一声怒喝,那叫一个声如巨雷,吓得曹军一个个大腿发抖,进入尿失禁的临界状态。

曹操更加多疑了: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自信,才能如此中气十足?他吩咐手下,不可轻敌。

张飞继续上演,又发巨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还是一个超高八度。此次巨吼的一个重要效果是,曹军阵脚乱了。张飞发现,这支部队隐隐有后退迹象。

张飞决定趁热打铁。于是,燕人张飞一生中最具威力的断喝出现了:“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张飞的一声断喝最直接的杀伤力是导致了一个人的死亡。夏侯杰。

当时的夏侯杰正在曹操身边,已进入鸭听天雷的状态。张飞的晴天霹雳惊得他肝胆碎裂,立马倒撞于马下。这让曹操感同身受。曹操回马就走。于是跟随曹操的众将士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回跑,那场面如退潮一般,相当的壮观。

张飞笑了,笑得像第一男主角。笑完之后,张飞做了如下这些举动:让树林中来回奔骑的二十几个随从解去马尾树枝,停止“扫地”工作;将长坂桥桥梁拆断,以绝曹操追兵,然后回马去见刘备。

刘备一声叹息,为张飞的功败垂成。唉,张飞还是不懂——人世间的有些事情其实是不需要收尾的。它们没有结束。不结束的状态就是结束。现如今,张飞将长坂桥桥梁拆断,只能给曹操这样一个信号——张飞示弱,此处无伏兵,可以追击。

张飞却不承认自己的失策。张飞以为,长坂桥桥梁拆断,正可以绝曹操追兵,怕他个鸟。刘备又一声叹息,为张飞的目光短浅。

不错,长坂桥桥梁拆断,是可以断绝交通的,但曹军“有百万之众,虽涉江汉,可填而过,岂惧一桥之断耶?”刘备对曹军的反攻能力做如是估计,由此他又做出了战略撤退的决定——还得走,下一个目的地是汉津。

曹操果然见微知著。一个多疑的人有很多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比如谨慎。比如好奇。比如见微知著。

好奇使得曹操重返现场去一观究竟,见微知著则是曹操在现场的所见所得。他看见桥断了,人没了,他看见张飞式的阴谋正在清晰呈现。曹操传令派一万士兵,速搭三座浮桥,当夜就要过桥。

李典则比曹操更谨慎。他不仅想到了张飞,更想到了诸葛亮。李典说:丞相啊,这怕是诸葛亮之诈谋,不可轻进啊。

曹操此番却斩钉截铁,认定只是张飞玩弄的小聪明——他传下号令,火速进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