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高智商的人

四辩薛综决定改变问题的实质,围绕曹操的人品问题做一番文章。他首先问诸葛亮,先生以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啊?

薛综的问话很阴,后面似有伏招,但诸葛亮却回答得干脆利落——曹操就是汉贼啊,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错!曹操是英雄,大英雄!什么汉贼?汉难道不是贼吗?这个江山打哪儿来,是来自汉吗?汉之前呢?江山是谁的?江山自古无名主,谁有实力谁去坐。汉朝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天曹公已有天下的三分之二,正所谓人皆归心。他不坐江山谁坐江山?刘备不识天时,强欲与其争,这叫以卵击石,怎么能不败呢?

薛综的辩词一下子赢得江东精英的一致叫好,是啊,谁说曹操是贼?他是英雄,大英雄!只有把“曹操是英雄”这个定义确立了,他们自己的高大形象也就确立了。投奔英雄这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不是贪生怕死。相反,刘备的所作所为则成了可笑的不自量力,势必要被历史的车轮活活碾死。江东精英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个个交头接耳,喜形于色,为自己形象的焕然一新而兴奋不已。

诸葛亮则坚持他的道德评判,并且表达了他发自肺腑的愤怒。诸葛亮说,薛综你是不是人啊?怎么可以说出这样无父无君的话来!人生天地间,当以忠孝为立身之本。薛综你既为汉臣,那么看到不臣之人,应当毫不犹豫地杀了他。这是最基本的为臣之道啊。当今曹操和他的祖宗都食汉禄,不但不思报效朝廷,反怀篡逆之心,这是天下人所共愤的恶行!薛综你却以天数归之,真是无父无君之人啊!我不与你这样的人对话!请别再多说!

诸葛亮怒形于色,一副为汉室安危忧心如焚的样子。薛综傻了。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有些事,可做不可说。毕竟现在的天下还是刘家的天下,毕竟他还是汉室的官员,必要的贞节牌坊还是要的。薛综退到一旁,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五辩上场了。

五辩是陆绩。他秉承薛综的“遗志”,继续在曹操的人品上做文章,同时陆绩同志还发扬光大,将刘备的人品拿来做垫背,以图重创对手。陆绩是这样说的,曹操虽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他还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却无从稽考,大家现在所公认的事实是刘先生只是个卖草鞋的,如此人物,怎么可以与曹操抗衡呢?哈哈……

诸葛亮听了,也是哈哈一笑。他继续举重若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曹操既然是曹相国之后,那应该是世为汉臣了。可他现在专权肆横,欺凌君父,这不只是心里无君,而且蔑祖,不仅是汉室之乱臣,还是曹氏之贼子。这样的人,不配做人臣,做人子。而刘豫州就不同了。刘豫州乃堂堂帝胄,是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怎么可以说无可稽考?况且高祖高皇帝起身亭长,最终拥有天下;卖草鞋也是一份职业,怎么可以被羞辱呢?风物常宜放眼量,英雄莫问出处。陆绩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陆绩说不出话来。这个诸葛亮,真能忽悠啊,把刘备和刘邦都相提并论了,且堂而皇之,令人无可辩驳,有才,有才……

诸葛亮所言,都是强词夺理,均非正论,我们不必再跟他说什么了。请问诸葛先生,你平时治何经典啊?

在当头棒喝中,江东六辩严畯上场了。严畯聪明,知道再次转换攻击的角度。当抬高曹操、贬低刘备的目的没有达到时,严畯将茅头直接对准了诸葛亮本人——山野村夫,能治何经典?!没有学问,你瞎闯什么——六辩严畯决定用江东精英的集体智慧闷杀诸葛亮。

诸葛亮再次举重若轻,指东打西。他说,寻章摘句是世之腐儒所为,雕虫小技罢了,怎能兴邦立事?且请看子牙、张良、陈平这些人,都有匡扶宇宙之才,他们生平治何经典了吗?呵呵,没有。所以说世之大才,怎么可能仿效书生,在区区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仅满足于此呢?

面对诸葛亮的摆事实讲道理,严畯也低头丧气,一声不吭了。

但是,针对诸葛亮的人身攻击并没有停止。因为江东精英明白,这是最后的机会,不把这个人批烂批臭,踏上一只脚让他一万年不得翻身,就没有他们的出头之日。于是七辩程德枢粉墨登场了。

程德枢口气阴阴地说,诸葛先生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怕为儒者所笑啊。

诸葛亮却如是回答,他说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那是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而小人之儒,搞搞雕虫,玩玩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十足小资情调。所以说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有云泥之别,龙蛇之分。你概念不清上来献丑,原形毕露也就怪不得他人了……哈哈,哈哈哈哈……

一场力量悬殊的辩论赛在诸葛亮的哈哈声中结束了。当然它也可以不结束,江东精英每个人都可以跳出来与诸葛亮过过嘴瘾。不过,这已经毫无意义,因为胜负已定。诸葛亮的口若悬河与挥洒自如使他注定穿越这些精英们去见那个最重要的人。

决定江东命运的人。也决定刘备和诸葛亮命运的人。诸葛亮心中有很多好戏可以一一出演,但他现在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舞台,展示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只有孙权才能提供给他。他必须说服这个人。必须。

高智商的人知道别人的秘密

孙权十分想见诸葛亮。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想见另一个人,原因有一千零一种。思念。仇恨。欠账不还。离别太久。还有钦佩。以及好奇。

孙权就对诸葛亮钦佩加好奇。一个人,要有怎样的智商加舌头,才能舌战群儒,穿越重重障碍,见到他呢?所以,他要见他。不仅仅是见他,还要知道一些秘密。关于曹操的秘密。

孙权以为,普通智商的人只知道自己的秘密,高智商的人知道别人的秘密,超高智商的人知道世界的秘密,超超高智商的人知道过去未来的秘密。那是跟时间和历史有关的秘密,也是这个宇宙的终极秘密。

孙权不想知道超高和超超高的,太累。他只想知道曹操的秘密。孙权坚信。诸葛亮肯定知道的,他现在需要的,就是获知它。

但是鲁肃却不想让孙权知道曹操的全部秘密。因为那是要吓死人的。孙权的胆子够大,却不是足够大。鲁肃不知道孙权能不能够承受。

孙权和诸葛亮开始了一问一答。诸葛亮看上去毫无心机,一副坦荡如砥的模样。

孙权问:足下近来在新野,辅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一定深知曹军虚实吧。

诸葛亮回答:刘豫州兵微将寡,再加上新野城小无粮,怎么能与曹操相持呢?

孙权问:曹兵共有多少?

诸葛亮回答: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孙权问:这里面是否有诈?

诸葛亮回答:应该是比较合乎实际的。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后,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算的话,不下一百五十万啊。所以亮以百万言之,还是怕吓着了江东之士啊。

诸葛亮的回答果然吓着了江东之士。鲁肃。

鲁肃站在一旁,听得大惊失色失色,这个诸葛亮,会不会说话啊,这样一来,借孙权十个胆,孙老大也不敢合作抗曹了。他目视孔明,很有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意思。孔明却视而不见,继续和孙权一问一答。

孙权问: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

诸葛亮回答: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两千人。

孙权怕了,又问:现如今曹操平了荆、楚,还有继续进攻的打算吗?

诸葛亮将话说死:曹操傻啊,他不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图谋江东,下这么大本钱干什么?

孙权不说话了。他现在总算明白“会猎于江夏”五个字是什么意思。这哪是共同会猎啊,这是将我孙某人当猎物啊……明白自己成了猎物的孙权却不明白接下来该怎么办。

战还是不战,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一个他自己不能决定的大问题。他想把决定权交给诸葛亮,暂时的。他想听听这个高智商的人的高见,以为自己的借鉴。

诸葛亮循循善诱,将孙权诱到一个圈套里:天下大乱,将军与刘豫州、曹操并争天下。现在曹操胜出,刘豫州遁逃至此,不再有昔日风采,只愿将军量力而行,把问题想明白。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如果不能,何不听从众谋士之论,放下武器,北面事曹?

孙权觉得自己不好回答。说实话,“放下武器,北面事曹”这句话刺激了他。如果真这么做了,他以为是耻辱;如果不这么做,下场会不会更惨——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诸葛亮想一针见血,让孙权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孙将军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不想这么做,事急而不断,我担心将军您很快就大祸临头了啊!

诸葛亮刺的这一针果然见血。因为孙权急了。情急之下的孙权抛出了一个问题:我如果投降曹操了,刘豫州为何不投降?

诸葛亮要的就是这一设问。他马上昂起头颅说:刘豫州怎么可以投降曹贼呢?刘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他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天意罢了,又怎能安屈人下呢?!

孙权火了,他站起来高声骂道:我孙权也不是孬种啊!刘豫州如此落魄还不降曹,我孙权怎么可能投降曹操呢?我非与那老贼决一死战不可!

诸葛亮笑了。鲁肃也笑了。

因为他们的目的都已达到。接下来,只不过是抗曹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了。诸葛亮接着刚才的话题把话往回收,表示刘备虽然新败,可关云长那里还有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也不下万人。而曹操方面却是问题多多,兵士远来疲惫;近追刘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诚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投降曹操者,没有一个是真心实意的。孙将军如果能和刘豫州联起手来,协力同心的话,肯定能破曹军。曹军一破,必定北还,到那时荆、吴之势走强,天下鼎足之形必成!将军您说呢?

孙权不再说什么。因为什么都不用说了。高智商的人就是这样,不仅把话说到人心坎上,还把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附带送上,令人心旷神怡。

暧昧之夜

张昭却不心旷神怡,而是心烦意乱。

在得知孙权被诸葛亮忽悠得像打了鸡血似的,高喊要和曹操决一死战之后。他连夜闯入孙权内宅,拉着孙老大的手说,主公冷静啊,你可千万要冷静啊!主公要和曹操决一死战,这不是一般的危险,这是相当的危险。主公不妨和袁绍比一比,谁强谁弱?当年曹操兵微将寡,还能一鼓作气拿下袁绍,何况今日拥有百万之众呢,我们岂可轻敌?主公若听诸葛亮之言,与曹操争锋的话,无异于抱薪救火,越救越玩完啊。

孙权的一颗心一下子变得凉飕飕的。他这才知道,人世间最锋利的东西不是武器,而是话语。话语可以让人热血沸腾,也可以让人浑身冰凉。

最重要的是从什么角度去说它。他隐隐觉得,张昭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当年曹操兵微将寡,还能一鼓作气拿下袁绍,何况今日拥有百万之众呢,再说了,他跟袁绍做比,还真的不在袁之上呢……

孙权低头不语了。顾雍则趁热打铁,说道:主公啊,刘备是因为被曹操所败,所以才想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为什么要为其所用呢?

孙权的头低得更厉害了。因为他觉得顾雍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被刘备所用,我为什么要被刘备所用?我贱啊……而诸葛亮所有的巧舌如簧背后,莫非都只隐藏着这样一个险恶的用心?苍天啊,给我一双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吴国太给了孙权一双慧眼。准确地说是当头棒喝。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个事情,最关键的人物是周瑜啊。周瑜的态度怎么样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呢?

便叫周瑜回来。当时的周瑜正在鄱阳湖上训练水师,属于作而不述的人物。他的态度到底怎么样,不仅孙权关心,其他部门的同志也关心。

周瑜回来了。在周瑜刚回柴桑的夜晚,有四个人出现在他面前。张昭、顾雍、张纮、步骘。

他们的表情充满了绝望、急切和忐忑不安。忐忑不安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周瑜对待曹操的态度。是战是和,他们要弄一个明白。

周瑜脸上的表情却是没有表情。

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人脸上毫无表情的,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喜怒哀乐。相反,脸上毫无表情的人其实有最大的表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也充满了恨。充满了恩,也充满了怨。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将爱恨恩怨写在脸上,避免被他人利用。

张昭只得先开口说话了。张昭的意思很明确:曹操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所以他劝孙权投降,是识时务之举,是拯救江东之举,问心无愧。相反诸葛亮却包藏祸心,很有让主公为其火中取栗的阴谋在里头,是祸江东,而不是救江东。

周瑜听了,毫无表情地点点头,然后一言不发。

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只好走了,走时的表情依然绝望、急切和忐忑不安。

不错,周瑜是点头了,却没说话。这是很可怕的。毕竟点头不是表态,说话才是表态。点头的意义有很多种。比如听明白了对方的话,点个头;敷衍一下,也点个头;得帕金森氏症,更是点头不断。可它们毫无意义。

有意义的是话语。当事人的话语。当事人的明确表态。这个周瑜自始至终没说一句话,那就是不表态。这一点让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心寒——周瑜不是不表态,是不想在他们面前表态。这样的一个结果只能说明一点:他们混得还不够分量,不足以引起周瑜的重视。

这个夜晚是暧昧的,也是混乱的。因为接下来,周瑜惊奇地发现,江东的头面人物一一过来向他问候,试图获取他对曹操的态度,对江东是战是和的表态。

他们是好战派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温和派诸葛瑾、吕范等一班儿文官;愣头青派吕蒙、甘宁等一班人儿。

这些人来到周瑜面前,或慷慨陈词,或呜咽悲歌,或栏杆拍遍,或板凳坐断,或柔肠百结,或肝肠寸断,表达了对于江东局势的深切担忧和鲜明态度。周瑜只是一概点头,不给每一个人以实底。当这个夜晚终于过去,周瑜一个人静下心来的时候,他不禁冷笑不已。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大难临头,每一个人都凸显了自己鲜明的存在,可谁是真正替江东着想的呢?

周瑜便想见那一个人,传说中的诸葛亮。他想知道,这个叫诸葛亮的人是如何让江东的一潭死水,风生水起的;最重要的,周瑜想和诸葛亮过招一下,看看当今之世,谁是傲立群峰之巅的人物?

有些人精得要命,有些人笨得要死

诸葛亮站在了他面前。还有鲁肃。

鲁肃的表情是焦灼的,充满了对世事的迷茫;诸葛亮的表情却是淡定的,似乎与世事隔着一层皮,又抑或世事就是一层皮,而诸葛亮则是拎皮之人,双手轻轻一抖,世事水银泻地,那叫一个华丽丽的哗啦啦。

周瑜轻叹一声:这两个人,云泥之别啊。

他决定先出招,先在战略上藐视诸葛亮的存在。周瑜看都不看诸葛亮一眼,只是抓住鲁肃的手,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的形势不是一般的严重,是相当的严重啊。曹操以天子之名南征,可谓师出有名,其师不可拒,不可拒啊。再说他百万雄师过大江,荆襄一失,长江天险已破,我们是挡无可挡,不用再挡。所以如今之计,战则必败,降则易安。我看还是投降算了。

鲁肃惊愕,脸上的表情愈发焦灼了。他连声说,怎么能这样说呢?将军啊,江东基业,已历三世,怎可一旦弃于他人?先主遗言,外事付托将军。现在的形势正需要仰仗将军保全国家,将军怎么可以听从那些懦夫之议呢?

周瑜的脸一下子黑下来了。不仅仅是因为鲁肃的话说得比较刺耳,还因为诸葛亮不为所动。

这是藐视他存在的不为所动。的确,在这个世界上,对一个人说话最大的不尊重不是反驳,而是置之不理。就当对方是放屁。

这让周瑜很不好受。可周瑜又不能直接拿诸葛亮撒气,毕竟自己先藐视他在前,只得隐忍着,指桑骂槐地对鲁肃说,我是没什么本事,不像有些人,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像是能将曹操的百万大军说回北方去。但是曹军回去了吗?没有!依旧枕戈待旦,依旧虎视眈眈。所以江东危险啊。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有血光之灾,我第一个饶不了的人,就是自己。还是那句话:不可轻战,不可轻战!……

周瑜说到这里,眼角的余光瞄一眼诸葛亮,见他依旧气定神闲,心下暗叫一个“好”字。

有大修为啊!在这世上,有大修为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忍受屈辱。忍耐有多大,修为有多大。

与此同时,周瑜返观自身,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有些斤斤计较了。

鲁肃却不明就里,只顾和周瑜继续辩论,很有就事论事的意思。鲁肃说,可这么不战而降,是否太……将军啊,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曹操能耐我何?!

周瑜只顾呵呵冷笑,觉得人世间真是姹紫嫣红,有些人精得要命,有些人笨得要死,他偏偏找不到可以与之对话的人。

很快,周瑜就不笑了。因为有一个人开始笑了。冷笑。是诸葛亮。

周瑜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会冷笑。一个淡定自如的人突发冷笑,不是他有问题,就是这个世界有问题。

周瑜要问一个明白。第一次,他对诸葛亮彬彬有礼了:“先生何故哂笑?”先生你为什么要冷笑啊?

诸葛亮忙声明,自己不是笑他,而是笑鲁肃不识时务。

鲁肃很快就被绕进去了——唉,老实人总是不够变通,不知道由此及彼的道理。当局者迷的鲁肃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只是个由头,拿来说事的由头。他一本正经地问诸葛亮,你为什么笑我不识时务?

诸葛亮开始把周瑜往筐里装,说他意欲降操的主张,甚为合理。这马屁一拍,立马让周瑜晕晕乎乎的,觉得诸葛亮这人,还是知趣,于是欣喜之余,他也顺口夸了对方一下:“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

鲁肃却感觉自己被卖了。这个诸葛亮,什么如此两面三刀墙头草啊,在孙权面前信誓旦旦要抗曹,一到周瑜面前却软蛋了。做人,不能太诸葛亮!

鲁肃幽怨地对诸葛亮说,孔明,你怎么这样啊?!诸葛亮却笑着摇摇头,识时务者为俊杰,曹操极善用兵,天下没人敢挡。以前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之对敌。现如今他们都死了,天下没人了。只有一个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之争衡,结果落得个孤身江夏,不知还有没有明天。将军现在决定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富贵。这就足够了!至于江东归谁所有,百姓命运如何,管那么多干啥?!

事实上诸葛亮这话说到最后,味道已经变了,但是老实人鲁肃没有听出来,他一根筋地认为,诸葛亮这样说是叫孙权蒙受屈辱。鲁肃拍案大怒,应了一句老话,蔫人出豹子。

周瑜的表情却阴沉了下来。因为他听出了诸葛亮的弦外之音。不错,诸葛亮是说了他降曹的好处,什么“可以保妻子,全富贵”。可他周瑜降曹是为了保妻子,全富贵吗?这叫暗讽。

周瑜没有当场发作。不是他涵养好,而是诸葛亮献计了。献了一条令他好奇的计谋。

诸葛亮说,其实降曹,并不伤筋动骨,甚至整个江东可以安然无恙——只要献出两个人。诸葛亮说,此二人一献,曹操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回北方。

周瑜很想弄清楚这两个人是谁,为什么对曹操会有如此大的魔力?诸葛亮却对他继续卖关子,说:“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

打死他也不说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周瑜隐隐地有所领悟了。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如此大胆,说出此二人的名字——周瑜打心眼里认为,诸葛亮所指之人是他和孙权。

这是羞辱!天大的羞辱!

周瑜决定,诸葛亮一旦说出他们俩的名字,他就杀了他。

毫不犹豫地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