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建大唐开元盛世的玄宗皇帝李隆基和他的前儿媳杨玉环在华清池鸳鸯共浴、极其缠绵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千里之外的范阳城,那个大腹便便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在干什么?他也许想到的是这个杨玉环的干儿子正在为守卫着自己的大唐江山,想到的是安禄山正在恭恭敬敬的给他写奏折,陈述自己的忠诚。

李隆基想到这些,肯定会更加惬意,然后尽情享受杨玉环带给他的无上快感。做皇帝其实也非常辛苦,一旦失了势,比鸡犬尚且不如,梁武帝一世英雄,最终却落得个饿死台城的下场。李隆基能把皇帝做成这样,已经很知足了。

安禄山也确实是个人物,以“少数民族”的身份,能做到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道节度使,手控重兵,生杀自与,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没两子那是万不能做到的。除了立下不少战功之外,安禄山为人实在太聪明了,他知道仅有皇帝喜欢他不行,皇帝身边的那些能说得上话的人一个也不能得罪。

李隆基身边三个最能说得上话的人:号称唐朝第一美女的杨玉环、号称唐朝第一奸臣的李林甫以及号称唐朝第一大太监的高力士,都被安禄山耍尽手段笼络过去,至少这三个人不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李隆基的小舅子杨国忠本是成都一个赌钱撒泼的无赖徒,因为堂妹杨玉环入侍大内,杨国忠也跟着一步青云,做起了李隆基的“财政主管”,深厚李隆基赏识。

不过自从安禄山得宠之后,杨国忠感觉有些失落,小人往往都是这样,不仅嫉贤忌能,而且还喜欢狗咬狗。看到安禄山一脸得意色,杨国忠醋劲大发,经常在李隆基面前播弄是非:“禄山阴怀首鼠,反骨露于外,人心不测,请陛下严加防备。”李隆基以为杨国忠在吃安禄山的醋,大笑不信。

杨国忠扳不掉安禄山,自己别想睡安稳觉,又在李隆基面前嚼舌头:“禄山必反,陛下若不信,可以下诏让禄山入朝,臣敢说,禄山绝不敢来!”李隆基有点动摇,那就试试吧,于天宝十三年(公元 754年)正月,诏令安禄山入朝。安禄山对这个暴发的“干舅舅”极为痛恨,自然不愿向杨国忠低头,但现在还不是他起事的时候,来就来吧。

安禄山得到私见李隆基的机会,便趁机告杨国忠的刁状:“臣是个胡人,大字不识一个,本不念及此,赖陛下恩信,才做了节度使。只是杨国忠素来鄙视臣,必会对臣下手,只怕以后再也见不到陛下了。”说罢号哭,当然是装出来的。

李隆基七十多岁的人,耳朵根子软,何况安禄山对他这个“干爹”极为孝敬,且顾及杨玉环的面子,哪里肯相信这个安胖子会造反?赏了安禄山一大笔钱,打发回北京。皇太子李亨也对安禄山没好感,屡劝父皇要提防安胖子,李隆基已经被安禄山灌了迷魂汤,打死也不信。

当是时,天下太平,盛世空前,对此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李隆基坐了四十年太平天子,大唐国势如日中天,李隆基以为自己开创的大唐开元盛世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可他哪知道这个大唐盛世不但没有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而且就是在他自己这个开创者手中彻底毁去,让他亲自看到了盛世的毁灭,让他在生前就知道自己将背着千古骂名离开这个世界。而“帮助”他成就千古骂名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最信任的“干儿子”,会跳回旋舞、会在杨干娘身上撒娇的禄儿-安禄山!

安禄山在“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经过十年苦心钻营,安禄山在河北营造了一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已经不再满足于天天给李隆基这个糟老头子做奴才了,他想干点大买卖。不过他也知道李隆基待自己其实太过厚道,这就样背叛李隆基,于心略有愧疚。

安禄山本想等到李隆基死后再造反。不过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依然不肯放过他,寻找一切下手的机会栽安禄山的脏,不把安禄山弄死,杨国忠绝不善罢甘休。安禄山被逼到了墙角,实在无路可退,只好提前举事。至于老头子,现在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年)十一月,唐范阳、平卢、河东等三道节度使安禄山打着清除奸臣杨国忠的旗号,纠集奚、契丹、室韦各部,以及本部兵马十五万,号称雄兵二十万,气势汹汹的杀过黄河,直取洛阳,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长安,让大唐皇帝李隆基做第二个梁武帝,成就他安氏的万代基业。

由于天下承平日久,数十年不见刀兵,军民人等,各安旧业,谁也不会想到,一场蹋天大祸向他们袭来。安禄山起兵南向,河北河南军民惊骇不已,乱兵所到之处,州牧县宰,均望风而逃,河北一带,土崩瓦解。

此时的大唐皇帝李隆基还在温柔乡里,刚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还不相信,而且告诉他消息的正是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等到告发安禄山造反的奏章雪片般飞送到李隆基的手上,这个糟老头子才相信“干儿子”居然敢反老子,又是伤心又是气愤,又无可奈何。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估计几夜没睡着觉,这个难过啊,怎么办?还去华清池洗鸳鸯浴吗?没兴趣了,还是先把反贼安禄山摆平再说吧。

先后派出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一时名将前去剿逆,种下的是希望,可收获的却是绝望:三大名将全都败给了安禄山,全军覆没,跑回来的都没几个。当再次得到消息的时候,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难道是慕容垂的后代?),做了圣武大皇帝。“燕”军又下河东、华阴,锋镝直逼长安门户潼关险障。

这下可把老头子吓坏了,叛军都到了潼关?那还了得,潼关要丢了,长安还能保得住?自己还经常嘲笑梁武帝,哪曾想到造化弄人,自己亲手复制了一个 “侯景”,马上就要把自己复制成“梁武帝”了,难道自己真是梁武帝转世?想来想去,绝对不能做梁武帝第二,干脆跑吧,反正这会还来得及。

还别说,李隆基、安禄山这对活宝象极了二百年前的萧衍老公和侯景,唯一不同的是,萧衍饿死台城前还见过侯景,臭骂侯景负恩。而李隆基和安禄山则山水遥迢,永无相见之日。

杨国忠是蜀人,自然怂恿逃到西川,虽然陇西也可以去,但陇西地势平坦,不如蜀中地形险要,想来也只有西川这个大后方可供自己落脚了。唐至德元年(公元 756年)六月,李隆基带着皇子皇孙、妃嫔美人、贵族大臣狼狈的朝西川逃去。最可笑的是,逃就逃吧,居然还弄个“西征”的旗号,安禄山在东边造反,他却向西“亲征”,西边有贼吗?呵呵。

长安不要了,祖宗社稷也不要了,顾命要紧。一大帮子贵人们跟流民似的,争先恐后的朝西边跑。李隆基这个皇帝当的可真够窝囊的,临老时还要受这个气,何况这个气还是他自找的。哪知道亲征也是件苦差使,一路上颠簸受惊,半路上还被一个老村头痛骂了一顿:“禄山久有反心,天下共知,独陛下纵奸肆回,致使四海崩乱,一发不可收拾。当年宋璟为相,善言进纳,天下是以太平。而今庙堂之上,多苟蝇谄谀之辈,陛下深居宫中,不知天下事,仆虽草野荒服之人,亦知国事危殆如此,然臣微身无路进白,何以启达天聪?”李隆基惭愧不已,流泪长叹。

这些倒没什么,脸皮一厚,都过去了。最让李隆基终生不能释怀的是,在马嵬坡,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儿媳妇”杨玉环被自己手下的士兵逼死,这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杨国忠也被乱兵所杀。李隆基辛辛苦苦,好容易跑到成都,庆幸自己终于不必做“梁武帝”了,实在不行就做“刘备”吧。

这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没有经过李隆基的同意,公然称帝,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帝。李隆基顾命要紧,把这副烂摊子甩给儿子也好。

唐至德元年(公元 756年)六月,安禄山的“燕军”耀武扬威的进入长安,这场中华民族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达到了高潮,但随之也陷入低潮,安史起事注定只是一场战乱,一个历史转折点,而不是改朝换代。除了唐朝气数未尽这一宿命论观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安禄山,以及之后的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老而昏愦的李皇帝,而是以郭子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忠于大唐的名将。

安禄山以及手下那帮马仔没有一个是郭子仪、李光弼,甚至是张巡、许远的对手。加上唐朝各地的兵力恢复元气,以及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最终将这场唐朝历史上的超级大祸扑灭,唐朝继续苟颜残喘下去。这场叛乱的第一主角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掉,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掉,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掉,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杀掉,执头献与唐廷,一场大乱,就此收场。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下去,唐朝也再一次“中兴”,但这场空前规模的叛乱给唐朝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安史乱后,唐朝一阙不振,各地掌握军政财权的军阀们乘势而起,开始武装割据,不服中央政府管辖,经常和中央对抗。唐朝打掉了安禄山,可又冒出来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安禄山”,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 “藩镇割据”。终唐之世,藩镇之祸也没有解决掉,虽然唐宪宗时平定淮西,藩镇着实老实了一阵子,但这不过是狂潮汹涌前可怕的平静而已。

唐玄宗虽然最终回到了长安,但受尽了儿子李亨和太监李辅国的气,加上怀念杨玉环,痛上加痛,唐肃宗宝应二年(公元 762年)四月,一代风流天子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寿七十八岁。虽然他有幸没有做梁武帝第二,但唐高祖李渊和号称史上第一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创下的万世基业实际上毁在了李隆基手上却是不争的史实,这个罪名,李隆基要永远的背负下去。

唐宝应二年(公元 762年)四月,唐玄宗李隆基病死,在李隆基阴影下当了六年儿皇帝的李亨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李亨背着中兴大唐的美名,但他却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兴皇帝,刘秀中兴汉朝是货真价实的。实际上,与其说是李亨“中兴”了唐朝,不如说是一代名将郭子仪“中兴”了唐朝。而且,唐朝的这次“中兴”不过是延缓了唐王朝的覆灭,和刘秀重建大汉并开创光武、明、章盛世是远远不能相比的。

李亨做了七年皇帝,一事无成,还内外受制,受宠妻张氏的挑唆,杀掉了最有才干的儿子建宁王李惔,自毁长城,实在愚不可及。太上皇刚死,大太监李辅国就在长安发动政变,收捕皇后张氏并越王李系等人。李亨闻变惊死,此时距李隆基死日只隔了十三天。

唐肃宗李亨的长子李豫不出意外的继承了帝位,称做唐代宗,但李豫的治国才能明显不如他冤死的弟弟李惔。李豫当国十七年,无一年不战乱,局势乱七八糟,丝毫不见好转。

李隆基、李亨时代,唐朝还只是内乱,出了一窝家贼。可到了代宗时,唐朝面对的就不仅是内乱,还有外祸。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唐朝发起挑战,不仅攻陷了唐朝的河西重镇,而且还将唐朝以前开拓的西域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都笑纳。一跃成为西部强国,唐朝的西部边境居然从巴尔喀什湖一线急速退到了天水,距离首都长安不过区区数百里,唐朝的衰势可见一斑。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年)五月,李豫病死,皇太子李括即位,李括在历史的名气稍大一些,就是唐德宗,在学术界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在唐德宗时期,唐朝由杨炎实行了两税法,这次税费改革对历史的影响相当大,将此前实施乱七八糟的税种总并为户税和地税,砍掉一大批将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的税种。两税法先算出国家财政总支出数,然后再确定国家财政收入的总数,中央政府将财政大权死死抓住,消灭了中央控制地区再出藩镇作乱的可能,这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只是杨炎有个永远也洗不清的历史污点,他党附于权臣元载,和德宗时另一个理财高手,整顿漕运、改革盐务的刘晏有仇,寻机害死刘晏,留下千载骂名,实在可惜。

唐德宗时代还有两个“名臣”值得一提,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奸臣卢杞,忌贤妒能、残害忠良没少干,前面提到的改革家杨炎(杨炎至少是个能臣)就是被他弄下台的。另一个就是“代替”唐德宗做了几天长安皇帝的太尉朱泚,朱泚趁唐德宗躲避兵变“亲征”离京之际,在叛兵的拥戴下,做了大秦应天皇帝。他异想天开,想灭掉唐德宗,做一个真皇帝,居然去攻击唐德宗,结果一败涂地,被部下杀掉。

唐德宗这时也老大不小了,受不了这个惊吓,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 805年)正月,唐德宗“龙驭上宾”,留下了残疾儿子唐顺宗李诵。李诵在位不满一年,却也干了件在当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让名臣王叔文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因为触动了宦官集团和权贵集团的利益,而被皇太子李纯联合两派打倒,王叔文被杀。

唐永贞元年(公元 805年)八月,唐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也就是唐宪宗。王叔文集团全都被贬,其中就有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柳宗元、刘禹锡。

唐宪宗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以前课本上有一篇《李愬雪夜入蔡州》,讲的就是唐宪宗时大将李愬平定淮西军阀吴元济。唐宪宗确实很有才干,对割据军阀实行铁腕政策,打掉了一个吴元济,换来十几年的相对和平,确实值得称赞。唐宪宗元和年间是唐诗“中兴”的一个关键时期,唐诗史上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以及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都活动在这一时期。

可惜唐宪宗对外有余,对内不足,宦官集团势力在唐宪宗时日渐坐大,干预朝政之剧烈,在此之前绝无仅有。唐元和十五年(公元 820年)正月,唐宪宗死于宦官陈弘志之手,这也开了唐朝宦官杀皇帝的先河,影响极其恶劣。

有史家说唐宪宗时才算是唐朝真正的中兴时期,其实就元和年间来说,比肃宗、代宗、德宗时代形势稍好一些,但最终自毁前程,也不算是真正的中兴,用回光返照来形容更为恰当一些。

唐穆宗只当了四年皇帝,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昏庸皇帝,对外对付不了藩镇,对内对付不了宦官,成日沉渔酒色,毫无建树,唐长庆四年(公元 824年)正月,三十岁的年纪便成了“古人”。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长子,可论起唐敬宗来,简直让人哭笑不得,这个皇帝非常有意思。李湛首先是个顽皮的孩子,其次才是个皇帝,这一点上,和七百年后的明武宗正德皇帝倒是非常相似。

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正德皇帝信用宦官,但大权在握,并杀掉了准备造反的大太监刘瑾。而唐敬宗则死于太监刘克明之手,而且还是和太监们一起喝酒之后被干掉的,想必七百年后的大明太师、镇国公、总督军备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一定对这个顽童皇帝嗤之以鼻。唐宝历二年(公元 826年)十二月,唐敬宗 “暴崩”,李湛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还是个懵懂的少年。死后,弟弟李昂继位。

唐文宗李昂在位十四年,处处受制宦官,连日常起居都要受宦官的制约,活的非常窝囊。公平来说,唐文宗不似唐敬宗那般顽劣,也有恢复祖业的志向,但志大才疏,用人不明。他为了和实际控制朝政军权的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集团进行对抗,提拔了两位“改革家”郑注和李训,准备让他们帮助自己除掉可恶的太监们,重新控制权力。

可哪知郑注和李训是两个绣花枕头两包草,贸然发动政变,就是历史特别有名的甘露之变。结果事机不密,被宦官们发觉,干脆将唐文宗扣押起来。仇士良利用控制的禁卫军对发动事变的李训郑注等人进行残酷的反报复,共杀死六百多人,宰相王涯也暴尸街头,李训被抓后请求押解人员把他杀死,以免受到宦官的污辱,郑注后来也被仇士良杀掉。一场大事以失败收场,宦官势力更加猖狂,唐文宗名为皇帝,实为囚徒,生不如死,唐开成五年(公元 840年)正月,李昂郁郁死去。

唐穆宗有五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坐了皇帝,非常少见。前面两个皇帝要么顽劣,要么懦弱,后面这一个皇帝还算有所做为,就是唐武宗李炎。普通人对唐武宗比较陌生,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却大大的有名。

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个谥号或庙号为“武”的皇帝沉重打击佛教势力,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辛弃疾千古绝唱《永遇乐》中的佛狸就是他),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一宗是指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以后会专门讲到他的事情。武宗在内政中抑制宦官,文宗时飞扬跋扈的大太监仇士良被武宗整的昏头转向,最终被削夺兵权,废居府中,不久死去。

武宗非常信任唐史著名的“牛李党争”的李党党首李德裕,充分放权,让他大展拳脚。李德裕也确实有两把刷子,李德裕在武宗的支持下,平定了泽潞“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拔掉了离长安最近、也是威胁最大的一枚钉子。除掉了眼中钉,武宗的日子过的就比较舒服了,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所说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就是这个道理。

武宗崇尚道教,也经常找些道士练些仙丹之类的吃,可能是吃了太多的缘故,脾气变的非常古怪,身体越来越差,“是药三分毒”这话一点不假。武宗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便干了一件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稀罕事,就是立自己的叔叔光王李忱为皇太叔,确定李忱的皇位继承人的地位。一般在位皇帝都是会立自己的儿子做皇位继承人,实在不行就立侄子,再不行就立自己的兄弟,立叔父为 “皇太子”,唐武宗是史上独一份儿。

唐会昌六年(公元 846年)二月,唐武宗病死,皇太叔李忱继位,就是史称小太宗的宣宗皇帝。但客观来说,唐宣宗不用说和真正版本的太宗李世民相比,就是和“盗版太宗”的唐宪宗(就是宣宗的父亲)比起来,宣宗的功绩也逊色不少。虽然宣宗在位十三年间,藩镇没有惹出太大的乱子,边境上也没甚大事,经常作乱的宦官势力老实了一阵子,吐蕃、回纥也还算比较老实,但这些多是唐武宗时代打下的底子,宣宗吃个现成饭罢了。

当然,能坐守十三年相对太平的日子,没几下子也是不行的,换成晋惠帝那样,非乱不可。宣宗时代最引起后代史家注意的大事件就是在安史乱后被吐蕃侵占近百年的河西地区重新回到大唐帝国的怀抱,而做出这场天大事业的英雄,名叫张议潮,是唐朝后期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也是唐宣宗时代最大的亮点。

唐宣宗这个人,可能因为出身和少年经历的原因,性格上可能有些缺陷,气度比较狭小。他的母亲郑氏本是淮西盐铁使李锜的侍女,后来李锜做乱被唐宪宗平定,郑氏被带到宫中,受到宪宗临幸,生下宣宗。郑氏可能在宫中受到了当时的皇后郭氏的气,在儿子当皇帝后,开始进行报复,把个名门出身的郭氏皇太后活活气死,死后还不准备把郭太后与唐宪宗安葬在一起,确实做的太过分了。

这个郭氏皇太后出身可非常不一般,很具有传奇色彩,她的祖父是郭子仪,她的父亲是郭暖,她的母亲是升平公主。现在人对郭子仪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一提到郭暖、升平公主会有些茫然,这是谁啊?呵呵。京剧中有出名段《打金枝》,现在许多电视剧经常播放的醉打金枝的情节,说的就是郭暖和升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