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吉凶从何而来?
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
赵高如今拥有权力,他第一件事就是想要报仇。赵高要把过去曾经看不起他的和有仇怨的人通通杀了,蒙毅不过是其中一个而已。这下我们终于清楚,赵高为什么要劝二世杀人。因为只有劝二世杀大臣及宗室,他在底下才能假公济私,铲除所有过去跟他有仇怨的人。
但杀了这么多人,赵高难道不怕吗?满朝文武不知道有多少人恨赵高,万一真有不怕死的大臣,在入朝奏事时说他的坏话,那他怎么办?赵高必须想办法来阻止这样的事发生,那么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乃说二世曰:“……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
赵高劝二世说:“陛下还很年轻,未必什么事情都懂。现在坐在朝廷上,若惩罚和奖励有不妥当的地方,就会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这不是向天下人显示您圣明的好方法。陛下不妨深居宫中不要上朝,与我及熟悉法律的侍中在一起,等待大臣把公事呈奏上来,我们来帮您一起研究决定。这样大臣们就不敢用可疑的事情试探您,天下的人也都会称您为圣明之主。”
试问:如果你是二世皇帝,听到这样的建议,你会怎么办?
当二世皇帝的顾问,这不是坏事,但要二世皇帝不要上朝,这就包藏祸心。
如同我以前所说的,为人主的第一大忌,就是被人“隔绝中外”,也就是被人垄断一切消息通道。所谓人主之大权,就在于能够决断,如果你所知的消息都是别人刻意要你知道的,你自然只能做出那个人想要你做出的决定。因为谁垄断了讯息,谁就垄断了权力。
一个领导者既然知道自己无能,就更应该广纳意见、磨炼心智、学而有术。《尚书》说“王道荡荡”,就是这个道理。怎么能因为要隐藏自己的无能,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只接触少数人的环境中呢?赵高为什么这么建议?不就是想操纵你吗?
胡亥,你可千万不能答应啊!
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结果胡亥居然答应了!
结果胡亥居然答应了!
结果胡亥居然答应了!
真是一个蠢货!胡亥从此每天乐得躲在宫禁之中,不再坐在朝廷上接见大臣,他身边都是赵高的势力,结果当然是“事皆决于赵高”。
高闻李斯以为言,乃见丞相曰:“关东群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
这时赵高听说李斯上了一封奏书,比他还要变本加厉,胡亥非常喜欢。赵高对此十分担心,因为大凡靠讨好上位者得到权力的人,就会深恐别人也夺走了上位者的偏爱,因而抢夺他的权力。
论声望、论才华、论威信,赵高绝对比不过李斯。各位可能会问,这两个人不是合谋的同伙吗?是啊,但两人所以合谋,目的都是为了权势。李斯想要权势,赵高也想要权势;赵高想要权势,那李斯就是他的大敌。
因此赵高立刻去见李斯,对他说:“现在函谷关以东的地方出现了那么多的盗贼,而皇上却加紧逼迫百姓去修建阿房宫,每天都在搜集狗马等无用的玩物。我想劝谏皇上,但因为地位卑贱而怕皇上不听。劝谏皇上是丞相您应该做的事,您为什么不去劝谏呢?”
各位看赵高这个话,那真是大义凛然、义正词严。我说的没错吧,有时奸臣说的话比忠臣还像忠臣。各位以为赵高不明白天下大乱的根源是什么吗?赵高当然明白,他只是不关心而已。什么叫作小人?就是不把其他人的死活放在心上的人,他在乎的永远只有自己。
那么李斯听了这个话,会有什么反应呢?
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时上不坐朝廷,上居深宫,吾有所言者,不可传也,欲见无间。”
李斯说:“确实是这样啊!我很久以前就想讲了。可是现在皇帝不临朝听政,常居于深宫中,我就算有话想讲,也没有人可以帮忙传达。就算想见皇帝,我也没有机会啊!”
从这个反应来看,李斯其实不是不担心这个国家,他只是怕死而已。他以为如果有赵高帮忙,内外同心,或许有扭转时局的机会。
赵高谓曰:“君诚能谏,请为君候上间语君。”
这时赵高说:“如果你能够劝谏的话,我来帮你找皇帝空闲的时候,让你有机会上谏。”意思就是,不用担心,我会帮你,你听我的就行了。赵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他要设下一个陷阱,让李斯跳进去。
于是赵高待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闲,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
接下来,赵高就专门等到二世正在后宫享乐,美女环绕身边的时候,派人去跟李斯说:“皇帝现在有空闲的时间了,你赶快过来奏事吧!”而李斯就相信了赵高,到宫门要求见皇帝上奏。可是二世皇帝正在享乐,他当然不希望有人打扰。李斯每次都挑这种时候来进谏,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扰皇帝,各位认为二世会有什么感觉?
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
二世感到极为愤怒,他说:“我有很多空闲的日子,丞相都不来。我正在私下享乐的时候,丞相却挑这种时候来,丞相是觉得我年轻就轻视我,还是根本就从心里看不起我?”
二世心中有鬼,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所以深恐别人看不起他。赵高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让他不敢上朝。可是即使如此,大臣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动作不对,就刺中了他心中最大的弱点。因此他更加恼羞成怒,而这时候正是赵高可以上下其手的时候。
赵高因曰:“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
赵高说:“倘若真是如此,那就太危险了!沙丘密谋,丞相是参与了的啊!”
看到没有?赵高马上把“沙丘之谋”这件事拿出来讲,因为这是二世最大的心病。赵高这段话说得极有技巧,“丞相与焉”就是在提醒二世,李斯是二世篡位真相的知情者,这不但让二世去想丞相看不起他的原因,更让二世惊觉李斯有能力让他陷入危险之中。
“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
赵高又提醒二世:“现在陛下已经即位为皇帝,但丞相还是丞相,地位却没有提高,他的意思大概是想要裂土封王。”意思就是,这场阴谋中丞相没有拿到任何好处。这无疑是指责李斯心怀怨怼,岂不更让二世担心?
“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言。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
赵高接着说:“如果陛下您不问我,我不敢说。”大凡你有事想对人讲,只要说:“唉!有句话应该跟你说,但我不知道该不该说。”对方十之八九都会要你说,这不就是欲擒故纵吗?这样一来,二世就会更想听。
接下来赵高揭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丞相的大儿子李由是三川郡守,楚地的强盗陈胜等人都是丞相的故乡邻县人,因此楚地的强盗才敢公然经过三川郡,李由也才守在城中不攻击。我曾听说李由和楚盗之间有书信来往,但还没有拿到证据,所以不敢报告。”
“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
二世一听,如果赵高说的都是真的,那就太危险了!因为李斯已经做了这么久的丞相,太多的官吏心中只知有丞相,不知有二世皇帝。所以赵高才说“丞相在外面,权力比陛下还大”。
二世以为然,欲案丞相,恐其不审。乃使人案验三川守与盗通状,李斯闻之。
二世非常相信赵高,觉得他的话太对了,想要找出丞相的罪状,将他法办,但又担心没有证据。于是就派人去调查三川郡守与楚盗勾结的情况,李斯也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
这时李斯终于明白,在背后害他的人就是赵高。各位认为李斯是笨人吗?当然不是。那他为什么会上赵高的当?如果各位看过我讲张良故事中“忍”和“先”的道理,就会知道缘故。因为李斯瞧不起赵高,认为赵高不过是个宦官(古人都看不起宦官,各位看太史公的《报任安书》就可以知道),是个狐假虎威(二世也能算虎的话)、溜须拍马的小人(你李斯比他好到哪里去吗),所以对赵高根本没有防备,才会中了赵高的计。
不到两年,“亡秦三人组”中的两名主角已经正式翻脸。问题是,胡亥究竟会帮谁?
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见,因上书言赵高之短曰:“……今有大臣于陛下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此甚不便。……”
这个时候二世在甘泉宫,正在观看摔跤和滑稽戏表演(真是充实的精神生活啊),李斯见不到二世,他就上了一封奏书攻击赵高。李斯每次都用奏书这招化解危机,但这次没用了。
李斯先说:“现在有大臣在陛下面前,擅自行使赏罚大权,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各位要知道,领导者的权力根源在于能决定他人的赏罚,如果底下的人可以擅行赏罚,就等于夺取了君上的权力。
“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陛下不图,臣恐其为变也。”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李斯干脆明白指出来,那就是赵高。“现在赵高有邪僻放纵的心志和阴险叛逆的行为。……如果陛下不对这件事情有所防备的话,我害怕将来赵高就要谋反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李斯完全说对了。不过在这一刻,我们来看看胡亥是什么反应。各位注意看下面这一段,这一段非常有趣。
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洁行修善,自使至此,以忠得进,以信守位,朕实贤之,而君疑之,何也?……”
李斯曰:“不然。夫高,故贱人也,无识于理,贪欲无厌,求利不止,列势次主,求欲无穷,臣故曰殆。”
二世说:“这是什么话呢?赵高原本是个宦官(关于这一点,目前史学家还有争议,以后有机会再详谈),但他不因处境安逸就为所欲为,也不因处境危险就改变忠心,他的行为如此廉洁,每天都在砥砺自己向善,从我开始任用他到现在,他都是因为忠心才受到提拔,因为诚信才守住职位。朕把他当成贤人,而你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呢?”
李斯说:“不是这样的,赵高原本是卑贱的人,于道理一无所知,贪得无厌,求利不止,权势之大仅次于陛下,他的需求和欲望永远没有止境,所以我说他将会危害国家。”
我为什么让各位注意看这一段?同样一个人在两个不同人的心中,评价可以相差多少?在胡亥的心中,赵高是忠信双全的贤人;而在李斯的心中,赵高是一个贪欲无厌的贱人。两个人对同一个人的判断,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多!
那么,各位觉得二世皇帝到底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李斯的判断呢?
二世已前信赵高,恐李斯杀之,乃私告赵高。
二世皇帝相信的人,始终不是李斯而是赵高。他还担心李斯要陷害赵高这个老实人,而赵高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万一被李斯害死怎么办?以后还有谁会保护二世?于是他私底下把这件事告诉了赵高。
高曰:“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于是二世曰:“其以李斯属郎中令!”
赵高说:“丞相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所防备的只有我赵高啊,等我死后,丞相就可以去做田常所做的事了。”田常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他做了什么事?就是谋朝篡位!赵高就是要告诉二世,当年田常在齐国篡位,如今丞相也准备要在秦国篡位了。
赵高的话,结合前面对李由和楚盗关系的各种猜想,怎能不叫二世毛骨悚然。他终于下定决心:“就把李斯交给郎中令查办吧!”谁是郎中令?不就是赵高吗?叫赵高来审判李斯,那李斯还有活路吗?
在这件事情上,李斯到底犯了什么错误?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疏不间亲”。
在这个社会上,即使你有再对的道理,即使你有再好的想法,当你要在某人面前批评另外一个人的时候,请你也一定要想清楚,你批评的那个人,跟你现在讲话的对象,他们两个是什么关系,人家对你的信任到底有多少,和对另一个人的信任相比,谁高谁低。如果你跟某人关系疏远,记得绝对不能去攻击跟他关系亲近的人,因为他宁可相信那个跟他关系亲近的人,也绝对不会相信你。这不是道理对错的问题,这是人情世故的问题。
《李斯列传》对李斯下狱原因的记载和《秦始皇本纪》有所不同。《秦始皇本纪》说是丞相李斯、丞相冯去疾与将军冯劫联合进谏二世,要他经略四方边境和停止兴建阿房宫,所以才被下狱;而《李斯列传》则说是因为李斯攻击赵高,所以才被下狱。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
赵高查办李斯,李斯就被抓起来,关到监狱里面去了,李斯发出了他一生的第四次叹息。第一次叹息时,他只是个地方小吏;第二次叹息时,他已经是富贵极矣的丞相;第三次叹息时,他面对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决定背叛秦始皇;到如今第四次叹息,他已经成了阶下囚。
我们来看看,李斯这次为何而叹息?
“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吾以忠死,宜矣。”
李斯叹息的是:“可悲啊!这样无道的昏君啊,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像我这样的忠臣死掉,才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
李斯讲得真好啊!问题是,当年是谁立了这个无道昏君?当年是谁背叛了信任你一辈子的秦始皇?当年又是谁害死了帝国英明的继承人扶苏?不都是你李斯吗!你李斯能算忠臣吗?
如果没有你李斯,二世能当皇帝吗?赵高能被重用吗?你一手造成这个局面,如今自食苦果,还有脸说自己是忠臣?你有这种下场,真是“宜矣”!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李斯又说:“况且二世治国岂不是乱来吗?他刚刚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而自立为皇帝,又杀害忠臣而重用低贱的人(李斯讲的忠臣是他自己,贱人是赵高),修建阿房宫,对天下百姓横征暴敛。不是我不劝谏,而是他不听啊!”
等等,李斯啊,不是你不劝谏?二世杀兄弟的时候,请问你在干吗?当二世问你“为之奈何”时,请问你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当时你有劝谏吗?今天你居然好意思说自己是忠臣,是二世不听你的劝谏?搞了半天,全是别人的错,你和二世又有何区别?
接下来李斯的话就更精彩了,各位看下面这一段:
“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李斯说:“古代的圣王,不管什么样的享受都有节度,绝不放纵欲望,绝不压榨百姓,也不做对百姓没有好处的事情,所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李斯这段话讲得多好啊!可是当年建议始皇“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人无法以古非今”,禁绝一切古圣王之学的人是谁啊?不就是你李斯吗?对始皇说“三代之事无足法也”的人又是谁啊?不还是你李斯吗?
所以从这段话各位可以知道,李斯不是不懂得古代圣王之道,也不是觉得不应该效法古人,他也知道这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术,但他当年为了迎合秦始皇,根本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昧着良心说三代以前的事不足效法。三代之事如果真的不足效法,那你李斯今天这段话又是讲给谁听呢?
其实你什么都明白,但你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什么话都可以昧着良心说,什么事都可以昧着良心做,你和赵高一样都是小人。如今的李斯,就要自食苦果了。
“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逆于昆弟”“侵杀忠臣”“大为宫室”,这完全说的就是二世皇帝胡亥的所作所为。只是前面李斯一声也不吭,坐视天下糜烂,甚至还劝二世行督责之术。等到一半天下都被造反势力占据了才讲真话,还怪二世的心没有醒悟。
“而以赵高为佐”,这才是李斯心中最恨的,二世皇帝怎么能相信赵高这种小人呢?(难道要相信你李斯吗?)李斯说:“我一定可以看到盗寇杀进咸阳,朝堂变成荒野,让麋鹿也可以漫游其间的那一天。”
李斯的预言对不对?他的预言太对了!问题是,你这么聪明又能预言,为什么不早讲?以前多少次丞相该讲话的时候,你又说过什么?当秦二世倒行逆施的时候,你有没有劝谏过他?如果是扶苏当皇帝的话,天下会到这种地步吗?现在的局面,到底是谁一手造成的?
李斯啊,你有这样的预言能力,能看到秦朝的未来,还不如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未来该怎么办吧!那一天确实是会到来,这一点你没说错,但有一点你说错了,你李斯看不到那一天了。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于是二世就派赵高审理丞相一案,务必查清楚丞相的罪责。为了追究李斯和儿子李由谋反的事,赵高将李斯的家族和宾客全部都逮捕下狱。为了让李斯招供,对其严刑拷打的次数有一千多次,李斯不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只好含冤认罪。
是啊,人又不是铁石做的,人是肉做的。每天被人这样严刑拷打,什么都会承认的。可是,李斯为什么不干脆自杀呢?在《秦始皇本纪》中,丞相冯去疾与将军冯劫不都自杀了吗?要知道,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而是生不如死。但李斯不肯自杀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相信自己一定会被二世赦免,甚至可能重新担任丞相。
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
李斯之所以相信他一定会被赦免,有三个理由:
第一,自负其辩。李斯的口才、文笔那么好,曾经几次上书说服始皇和二世。论辩才无碍,天下没有人比得上。
第二,有功。李斯对秦朝有莫大的功勋,始皇的种种作为,“斯皆有力焉”。
第三,实无反心。李斯只是想长保丞相之位,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反二世皇帝啊!如果要反,当初又何必立他呢?
李斯深信,只要让他找到机会上书给二世,把他的冤屈陈述出来,二世就能醒悟,就会赦免他。
各位认为,李斯这三点想得好不好?这三点能不能帮他得到赦免?
李斯当然想得很好,这三点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在于,李斯知道的三点,难道赵高会不知道吗?如果赵高知道,他会让你发挥你的长才(上书)吗?当然不会!
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绝不会让李斯的奏书送到二世手里,他说:“一个囚犯也配上书!”只要不让二世看到李斯的自辩,二世就会怀疑李斯有反心。一个有反心的人,他过去的功绩越高,才能越强,不就越危险吗?
没错,李斯想得很清楚,问题是他的敌人对他实在太了解了,因此想得更清楚。想得更清楚,就更会急于除掉他。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赵高派遣自己的门客,前后十几批人假冒是二世皇帝派来的御史、谒者、侍中,轮流审问李斯。李斯每次都以为真的是二世派来的使者,便立刻说明实情,陈述他的冤屈。但每次只要李斯一喊冤,赵高派来的人就严刑拷打他。李斯被打怕了,最后等二世真的派使者来审问李斯时,李斯以为这一次又和前面一样,于是不敢多说话,最后就乖乖认罪了。
看到文中的“诈”字没有?秦国除了“杀”以外,另外一招就是喜欢用“诈”。当年秦昭襄王骗楚怀王谈和,结果等楚怀王来了之后,就把他抓回咸阳,然后逼他割地。楚国不肯割地,秦国就用武力进攻楚国,最后楚怀王就这样死在秦国。可是不要忘了,你骗人,人家也会骗你。秦国骗尽六国,最后自己的君臣也互相骗成一团,赵高现在用的也是这一套。上下交相欺诈,秦国就这样灭亡了。
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当赵高把李斯认罪的供状呈给二世皇帝看时,二世皇帝知道李斯果然要谋反,他高兴地说:“要是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给出卖了!”
从这个“喜”字就可以知道,二世心中早就怀疑李斯要谋反了。如果二世曾经真心相信李斯,这时候他就不该是“喜”,而应该是“惊”。二世之所以“喜”,不过是因为证明了他原来想的没错。唉,二世既存此心,你李斯又怎能不死?
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则项梁已击杀之。使者来,会丞相下吏,赵高皆妄为反辞。
李斯既然被抓了,他的儿子李由当然也不能幸免。等二世派的使者到达三川郡去逮捕李由时,李由早就被楚盗项梁杀死了。等等,如果李由会被楚盗杀死,不就代表他没有和楚盗勾结吗?这样一来,不就证明李斯父子是冤枉的吗?
赵高当然不会让这种事发生,所以等使者返回时,赵高就编造了一大堆李由谋反的供词,这下更是证据确凿了。其实在这件事情上,二世从头到尾就没有怀疑过赵高陷害李斯的可能性。除了他相信赵高之外,更重要的是,二世从来就没有真正相信过李斯。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二世二年七月,距离三人合谋篡位不到两年,李斯就被赵高送上了刑场。李斯死得极为悲惨,他被判处了五种肉刑,最后腰斩在咸阳市上。当李斯从监狱被送上刑场时,是和他的中子(中子指的是长子和最小的儿子中间的儿子)一起被押解的,他回头跟儿子说:“如今我还想再和你一同牵着黄狗出楚国上蔡城的东门,去追逐狡兔,可这又怎么能办得到呢?”
父子两人牵着黄狗到上蔡的东门,去追逐狡兔取乐,这是平民老百姓的娱乐。李斯的意思是,就算现在还想回去做百姓,也不可得了。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所有和李斯有血缘关系的人全部都被杀光了。请问李斯这样的结局悲惨不悲惨?
李斯啊,在你的一生中曾经叹息了四次,但再怎么叹息,你也没有改变你错误的道路,所以最后你就只有哭了。
但在这里,我想问各位一个重要的问题:
李斯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他也曾经到达了人臣的顶点,多年执掌秦国这个统一帝国中的莫大权势,为什么李斯最后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他到底什么地方做错了?
有人可能会猜,难道答案就是李斯一心追求名利富贵,所以得到了这样的下场吗?当然不对,答案没有那么简单。世上有几个人不追求名利富贵?李斯如果是因为追求名利富贵而得到这样的下场,难道追求名利富贵的人都没有好结局吗?当然不是!
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追求名利富贵的人,并不是人人都跟李斯一样的下场,追求名利富贵而有好结局的人多的是。因此我们就必须问,为什么同样追求名利富贵,有人会得到好结局,有人没有得到好结局呢?这中间的道理究竟何在?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再问各位一个问题:
人生在世,莫不希望趋吉避凶,这是人之常情。李斯的一生总想要追求吉,而最后却得来了凶。请问人的吉凶,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有一部经典,专门谈吉凶,这部经典就是《易经》。《易经》被许多传统读书人推崇为五经之首,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本书。但要真正明白《易经》所说的道理,就不能不读《系辞传》,这是全书的总纲。《易经•系辞传》里面,有一句话说得极好: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人的吉凶,究竟从何而来?人的吉凶,就从“方以类聚”而来。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身边就会聚集一群跟你一样的人。当你处在这一群人之中,你的吉凶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你是一个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每天算计别人的小人,你身边就会聚集一群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每天算计别人的小人,你觉得在这一群人中,你会有好下场吗?
如果你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虎豹豺狼,你身边就会聚集一群心狠手辣的虎豹豺狼,你觉得在这一群人中,你会有好结局吗?
如果你是一个宅心仁厚的君子,你身边就会聚集一群宅心仁厚的君子,那么就算没有大利,也绝不会有大害。
试问各位,赵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秦始皇信任赵高,救过他一命,还让他掌管玉玺,而他竟然为了私心背叛秦始皇。你李斯去相信这样一个人,还要跟他合谋,你凭什么觉得将来他不会背叛你?(在李斯死了之后,赵高果然又背叛了二世,还把他害死。关于这段经过,《李斯列传》和《秦始皇本纪》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十分有趣,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行比较。)
追求富贵不是坏事,孔子从来没有说“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的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文化反对的不是追求富贵,而是追求不义的富贵!
你李斯一心只想要富贵,为了富贵不惜昧着良心说假话,不惜出卖对你有恩情的秦始皇。你吸引来的,当然也是一心只想要富贵的人,这些人为了富贵,不惜昧着良心说假话,也不惜出卖别人。你为了利害可以出卖别人,难道别人就不会为了利害出卖你?你为了富贵和一群小人聚集在一起,每天阴谋算计别人,你凭什么觉得这群小人就不会阴谋算计你?跟这样一群人混在一起,你怎么可能会有好下场?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没有这个道理!
你李斯玩弄聪明,做了那么多的坏事,背叛了最信任你的恩主,害死了他的继承人,而你居然相信与你合谋的人不会背叛你,你会有好报?你李斯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你怎么可能不付出惨痛的代价?你李斯一生的悲惨结局,不就从这里来的吗?
当然,可能有聪明的朋友会问我,我可不可以是个一心追求功名富贵的小人,可是我只跟君子交朋友?这个想法太好了!但是我请问你,你想跟君子交朋友,君子为什么要跟你交朋友?君子也怕有一天被你出卖、被你陷害啊!
可能有更聪明的朋友要问我,那我隐藏、伪装自己的本性总可以了吧?君子总会跟我交朋友了吧?很遗憾,那是不可能的。你的本性可以瞒过人一时,却瞒不过人一世。《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大学》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你自以为你隐瞒得了别人,那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别人眼中却已把你看得一清二楚,相处久了都知道你是什么货色!
所以古人讲知人之法,最简单的便是“不知其人,视其友”。不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朋友都是什么样的人,我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为什么?因为“物以类聚”,你聚集来的必然是和你性子相近的人。如果一个人交的朋友都喜欢抽烟、喝酒、打麻将,只有他喜欢爬山、看书、听音乐,天底下有这个道理吗?
你是个君子,你身边聚集的就会是一群君子,他们未必会对你的前途有什么帮助,可是不会害你。你是个小人,你身边聚集的就会是一群小人,小人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古人才说:“势利之交,未有不凶终隙末者也。”小人今天跟你好,是因为有权势和名利可图,一旦权势名利没有了,他是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的,李斯的例子不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吗?大秦无数代祖先辛辛苦苦的累积,最后就这样亡在一群争权夺利的小人手里!
既然如此,我们究竟要如何才能交到理想的朋友,让我们真正趋吉避凶呢?很简单,改变你自己!你喜欢什么样的人来做你的朋友,你就把自己改变成为那样的人。你改变不了别人,但起码能改变你自己。如果你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德之人,你身边的朋友必然也都是有德之人,那才是真正的吉。你不是有德之人,你身边来的全是一群小人,一时纵然是吉,终究是要凶终隙末的,这就是人生的选择。人的一生能不能趋吉避凶,关键就看你自己做出怎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