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征服蒙古高原
古代的大草原永远弱肉强食。日渐强大的拓跋贵族渴望更多的牧场、奴隶、牛羊和财富。拓跋珪意图恢复代国联盟昔日的强盛,他鹰一样的目光越过绵延的阴山山脉、茫茫的大戈壁、松涛澎湃的林海搜寻着一个又一个的猎物。后燕国皇帝慕容垂感受到来自北方大草原的隐隐杀机,六十九岁高龄的不败名将再次挥起戈矛。战神出征,慕容鲜卑的铁蹄瞬间踏碎两个王国。敌人消灭了,下一个轮到盟友。
壹 草原雄鹰
拓跋代国瓦解之后,大漠南北处于分裂状态。在西伯利亚—蒙古边境,向着阿尔泰山、杭爱山和肯特山延伸的戈壁滩北部草原上,生活着数以百计的游牧部落,西北的高车,南面的铁弗匈奴、柔然、贺兰匈奴各自占据一方水草。大兴安岭的南端聚集着库莫奚、契丹、解如等强悍野蛮的林地部落。
公元388年(北魏登国三年)四月,拓跋珪发动魏国联盟全部军力北征草原,东征林地部落,迈开统一大漠南北的步伐。六月,拓跋人的骑兵队在弱落水(今内蒙古拉木伦河)南畔大败库莫奚部落,抓获四部杂畜十余万,兵马渡过弱落水。库莫奚集中部族力量进行偷袭,拓跋珪再次打败他们。随后,魏国远征军向东前进到女水,击败解如部。第二年正月,拓跋人的骑兵突袭高车东部诸部落,掠得财货无数。二月,在女水河畔击败吐突邻部,部落中所有的男人、妇女、儿童全部西迁云中川做奴隶。魏国东征北讨大获全胜,获马、牛、羊四十余万头。
经过一年休整,拓跋珪打起西部高车人的主意,率大军向西挺进数千里,到达鹿浑海(今新疆布伦托海,即福海县),挑选精锐骑兵向西北急进百余里,偷袭高车袁纥部,掳获马、牛、羊二十余万,西征又获大胜。
魏军攻击吐突邻部时曾遇到麻烦。吐突邻是贺兰部的附属部落,贺讷及贺染干兄弟率领诸部落救援,被魏军击败。拓跋珪见贺兰部公然出兵与魏国为敌,心知与贺兰部一战必不可免,贺兰部实力强大,绝非自己能够轻易解决。
魏国使者拓跋仪来到西燕国都中山城。拓跋仪是拓跋珪的堂弟,贺氏改嫁过拓跋仪的父亲拓跋翰,他们是一家人,同是慕容垂的孙外甥。拓跋仪到中山向燕帝致谢,并约燕国共同讨伐贺兰部。拓跋仪河北之行还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即探听后燕王国虚实的使命。随着势力逐渐增强,拓跋珪对于雄霸中原的后燕国也有吞并之心。
以草原宗主国自诩的后燕皇帝慕容垂在中山城富丽堂皇的宫殿,接见来自草原的野蛮人,态度显得极为傲慢。慕容垂深深地靠在御座之上,白眉低垂,眼睑微合,听着拓跋仪陈述魏王对自己的感激之意,冷冷一笑,责问道:“魏王何不自来拜谢?”拓跋仪静静回答道:“我们先王与燕国祖先曾经一起为晋朝的帝室做事,世世代代情同兄弟。我今天奉使前来,在情理上没有失误。”代王和燕王均为晋朝册封,从这一点上来说,两国为平等关系。
百战名将慕容垂此时志得意满,燕国在他手里得到复兴,对东晋的战争获胜,将山东之地划归己有,后燕已成为北中国最强大的国家。后燕军屡次出塞帮助魏国打仗,救拓跋部于危难之中。慕容垂又是拓跋珪爷爷辈的尊长,态度自然倨傲:“吾今威加四海,岂得以昔日为比!”你说得那是哪一辈子的事?拓跋仪不卑不亢:“大燕如果不修德礼,欲以兵威自强,这是将帅们的事情,非使臣所知。”
拓跋仪话语中透出兵戈之气,老皇帝未加理会,权当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子狂妄之语。
通过静悄悄地观察,拓跋仪回国对拓跋珪说:“慕容垂年老体衰,太子慕容宝庸碌懦弱,范阳王慕容德自负才气,绝不是将来少主的臣下。慕容垂一旦死去,内难必起,到那时候才可以图谋,现在不行。”魏燕两国牢固的同盟关系出现裂痕。
虽然拓跋仪在朝堂上软软地顶撞慕容垂,燕国老皇帝仍然决定继续扶植北魏,派赵王慕容麟的军队出塞攻击贺兰部。慕容麟与拓跋珪西征凯旋的魏军会师,在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大败贺兰部和纥突、纥奚三部联军。纥突部和纥奚部战败,向魏国投降。
贺兰部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这种时刻所有的人应该团结一致。可贺染干却阴谋杀害兄长贺讷,双方混战。贺兰人自己把自己送给敌人,这份大礼,慕容麟无论如何也要收下。后燕军活捉贺讷,投降的牧民数以万计。
分赃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拓跋珪和慕容麟在对待贺兰部去留问题上产生分歧。东晋十六国时期战乱不断,加上汉人南渡,人口资源紧张。战胜一方往往将战败方的人民强迁到自己都城周围务农来增强收入,后燕也不例外。可拓跋珪也需要人口,不允许慕容麟强迁贺兰部。
燕帝慕容垂调和矛盾,下达一道折中命令,贺兰部一分为二,贺讷留在草原,贺染干所部迁移至中山,燕魏两家平分。慕容麟悻悻回到中山,对慕容垂说:“儿臣观拓跋珪之举动,终为国患,不如令他来朝廷,让他的弟弟监领国事。”慕容麟极其诡诈,看事情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从拓跋珪行事中看出他勃勃野心。慕容垂没有同意,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暂时不想去招惹拓跋珪。当时后燕国控制的地方包括现在河北、辽宁一带,山西存在着另外一个的燕国政权———西燕,河南存在着另外一个魏国政权,史称翟魏。
翟魏是丁零人翟辽建立的王国,国家弱小,夹在强大的东晋、后燕和西燕中间,本不成气候。国王翟辽凭借狡猾无耻,竟然顽强生存下来。东晋强大投降东晋,后燕强大投降后燕,西燕强大投降西燕。天下公认的枭雄慕容垂一再上当,终于下定决心收拾这个滚刀肉。
打仗需要马匹,燕国的主力部队是具装骑兵,即重甲骑兵,需要优质的战马。塞上大草原则是良马生产地,后燕为维持其不断征战,必须要北魏源源不断输送军马。两国使者不断,关系看上去颇为融洽。为准备与西燕和翟魏的战争,主政的后燕太子党决定增加草原输入的军马数量,外交谈判陷入僵局。后燕对良马的贪得无厌和拓跋珪与日俱增的实力之间终于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北魏拒绝如数供给后燕军马,后燕国则扣留魏国使臣拓跋觚。
扣押使者的行为激怒了拓跋珪。拓跋觚不是外人,是拓跋珪母亲贺氏的亲生儿子,拓跋珪同母异父的兄弟。后燕非但没有得到想要的良马,两国关系反而破裂,北魏与后燕断绝交往。
蒙古高原的贺兰部和西方高车以及东方库莫奚等部落都被魏国灭掉,大草原上唯一能与魏国抗衡的只剩朔方地区的匈奴铁弗以及附庸部落柔然。拓跋珪向来喜欢从逆境中奋起,与后燕国的交恶激起他的昂扬斗志。北魏国转而联合西燕国,迫不及待地对铁弗匈奴展开攻势。
论起草原各部落的综合实力,无疑拥有河套地区丰美草地的匈奴铁弗最强。面对塞外各部落之间的争霸战争,历经沧桑的刘卫辰反而没有了年轻时的锐气,生怕丢掉河套那块财富。刘卫辰就像一只哈巴狗,谁强大就去舔谁的屁股。南向后秦称臣,东向西燕称臣,摆出一副奴才架子但难逃灭亡的命运。为了统一大草原,稳定魏国大后方,确保与后燕战争无后顾之忧,拓跋珪的长矛坚决刺向刘卫辰和他的附属部落———柔然。
贰 千里击柔然
柔然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我们对它的了解少得可怜。就是它孕育了突厥民族。我们震惊于突厥的狼头大纛,却不知道柔然曾经是突厥狼群的主人。柔然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有人说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就是柔然,也有人说蒙古族的始祖就是柔然。
柔然民族的起源要从一个叫“木骨闾”的孩童说起。鲜卑拓跋部代王猗卢称霸草原,劫掠高车诸部,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掠骑”。抢掠他们的牲畜补充军需,掠得人丁以为兵卒,抢得老幼妇孺,便作为奴隶。
《魏书•高车列传》中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之甥也。”通过魏书记载,结合考古等研究,可以从中探索出高车来历。高车自号狄历,春秋时称赤狄,源自丁零。丁零也叫丁令、丁灵、钉灵,是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中国北方民族。
匈奴西迁后,丁零居匈奴故地。三国时,各部鲜卑南迁,占据匈奴故地,掠骑于大漠南北各族,丁零迫其压力,和匈奴人一样四处迁徙。一部分丁零人迁至塞外阴山一带,北方人称之为敕勒。一部分内迁中原,仍号丁零,淝水战后建立翟魏政权。一部和匈奴杂居,仍在贝加尔湖以南游牧,汉人称之为高车。
高车与匈奴同在北方游牧,语言与匈奴大同小异。高车部落众多,大的部落有六个,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魏书记载一则故事,清楚反映出高车与匈奴通婚的历史事实。
传说匈奴单于有两个女儿,姿容美丽,国人皆以为女神。匈奴单于说,我有这样美丽的女儿,怎么可以许配给凡人呢,只能配给上苍。匈奴单于在漠北无人之地,筑起高台,让两个女儿住在上面,冲天祷告道:“请上天自来迎娶。”整整过了三年,老天爷一点娶亲的意思也没有。她们的母亲准备迎女儿回来,单于不答应。
又过了一年,一头老狼昼夜守台嗥叫,利爪在台下挖穴,无论狂风暴雪,从不离去。匈奴单于的小女儿说:“父王把我扔在这儿,准备配给上天,而今狼来,也许就是神物,是天之使者。”下台欲和老狼结合,姐姐大惊道:“这是畜生,不要污辱父母!”妹妹不听,缓步走下高台,成为老狼的妻子,生下无数儿子。后来逐渐滋繁成国,其族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匈奴人称高车为狼族,匈奴的外甥。这一部族所用车辆车轮高大,辐数很多,故汉人称之为高车。
拓跋鲜卑人在一次对高车部落的掠骑中,捕捉到一个幼童,发始齐眉,年纪很小,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捕主叫他“木骨闾”,“木骨闾”意为秃头。因为鲜卑拓跋部是辫发,高车部落是剃发,近似于后来蒙古部落的发式。即将脑后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正面一束或剃去,或者剃三搭辫发,后来成吉思汗那种发式。故而有人说木骨闾即蒙古里之意,是蒙古的源祖。
木骨闾长大之后,魁梧彪悍,免除奴隶,成为一名骑兵。后来违反军令当斩,木骨闾纠合一百多人,逃亡于大沙漠的溪谷之间,投靠纥突邻部。木骨闾死后,其子车鹿会雄健英武,聚集不少牧民,自号柔然。柔然之意,即蒙古语中“贤明”的意思。车鹿会取与“木骨闾”近似的“郁久闾”为姓。
当时柔然部落并不强大,依附拓跋代国,世为别部帅,向代国贡献马畜、貂皮等物品,冬天徙渡漠南,夏天还居漠北。车鹿会死后,三传至郁久闾地粟袁。地粟袁死后,部落一分为二,长子匹候跋居东面,次子纥提居西边。前秦灭代国,柔然转而依附匈奴刘卫辰。拓跋珪复兴代国,建魏国,东征北伐,草原诸部落多降,独柔然不来投靠,依旧臣服刘卫辰,在刘卫辰唆使下经常侵掠魏国边境部落。拓跋珪想消灭刘卫辰,势必要先灭掉其帮凶柔然。
公元391年,北魏登国六年冬十月,打败贺兰部三个月后,拓跋珪迅速吹响攻击柔然的号角。柔然部落慑于魏国连胜的声威,从游牧地狼山举部遁走。拓跋珪千里大追击,从狼山向西追奔六百里,举目四望,朔风吹起连天的衰草,无边无涯,四野茫茫,哪里有柔然人的影子。
魏军轻骑而来,粮食供不上,诸将与部落首领认为军粮不继,再追无益。拓跋珪一向固执自负,不听众人的意见。众人想到拓跋珪对谋士张衮言听计从,都让张衮去劝。张衮也觉得追下去无用,对拓跋珪转达诸将意见:“贼远粮尽,不如早还。”
拓跋珪自信地一笑,反问诸将:“若杀副马,为三日粮,够用吗?”熟悉成吉思汗蒙古大军西征史的人一定知道,蒙古骑兵一人配两匹马,长途跋涉,轮番换乘,马歇人不歇。到达会战地点,不必休整,直接换乘另一匹没有负重的马参加战斗。魏军也是如此,所以拓跋珪有此一问:“粮食没了,我们还有副马,若杀副马,当做三天的粮食,够吗?”众人一寻思,当然够了,纷纷点头道:“足!”足是足,可回来怎么办啊!拓跋珪深遂的眼睛一亮,毅然道:“那就追!”
魏骑倍道兼行,茫茫戈壁与湛蓝湛蓝的天空连成一线,平坦、广阔、无边无际。零星点缀在焦黄的戈壁上的一丛丛骆驼刺、芨芨草,在北风中干枯残败。戈壁褪尽仅有的一点点绿意,泛着凄楚的灰褐色,显出无尽的苍茫与荒凉。魏军的马队踏过辽阔空旷的戈壁滩,隆隆的马蹄声和着扬起的尘土,回荡在千里戈壁上空。
魏军终于在大戈壁南床山下追上逃跑的柔然部落,如狼似虎的魏骑像凶猛的狼群一样,瞬间将大批柔然人分割包围。刀矛寒光闪处,血浆漫天飞舞,戈壁上尸横遍野,鲜血满地。柔然两部首领匹候跋、纥提丢下大批柔然人,仓皇逃去。魏军开始血腥屠杀和疯狂抢掠。草原上每次战争都是残酷的,千篇一律,总是胜利者对失败者惨无人道的劫掠。魏军掠得大批财物、牛羊、女人和儿童,几乎获得半支柔然部落。
拓跋珪得意地对手下将领们说:“你们知道我前几天问三天粮食的意思吗?”众将领摇头:“不知道。”拓跋珪解释道:“柔然部落驱赶家畜奔逃那么多日子,到了有水的地方一定滞留。我用轻骑去追赶他们,计算道路远近,料定不超过三天一定能追到。”众将叹服。
魏军将领长孙嵩和长孙肥继续追击柔然残部。长孙嵩追至平望川(今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击斩柔然别部帅屋击;长孙肥西追至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脉),匹候跋请降。魏军抓获郁久闾纥提,以及他的儿子郁久闾曷多汗、侄儿郁久闾社仑、郁久闾斛律等柔然宗族数百人。
拓跋珪歼灭柔然部落后,迅速率领六千精锐骑兵倍道回师,诸将不解:“今已破贼,何必匆匆回军。”拓跋珪冷笑道:“我料定那刘卫辰老儿,见我倾国之兵攻打柔然,必定乘虚掠我部落。乘他没有防备,快速回军截击,必能大胜。”
北匈奴远遁他乡,入内南匈奴建立的汉国和前赵相继灭亡后,匈奴铁弗部继续捍卫着匈奴天之骄子的荣誉。对于拓跋魏国的崛起,刘卫辰惴惴不安,不思进取的性格让他坐视拓跋珪一天天强大,终于有一天,战火烧到头上,附属部落遭到打击。刘卫辰知道唇亡齿寒,拓跋珪是针对铁弗匈奴来的。趁拓跋珪远袭柔然之时,刘卫辰的儿子直力鞮动员境内牧民,凑齐九万军队偷袭魏国。九万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字,刘卫辰把匈奴人的老底全部压上了。
拓跋珪早已料到刘卫辰不会对柔然之战无动于衷,率骑兵六千从戈壁返回,急趋铁岐山(今包头阴山北),收集弓矢、牛车,列成方阵,令军士各执硬弓利弩,设伏于铁岐山南。匈奴大军突然遭遇魏军,一阵慌乱。直力鞮见敌军人少,指挥匈奴骑兵蜂拥而上。依靠有利地形和牛车掩护的魏军利用弓弩的威力,一波波箭雨倾盆而下。轻装的匈奴骑兵毫无防备,损失惨重,大军溃败,直力鞮单骑逃走。拓跋珪以区区六千骑兵大败九万匈奴兵,可谓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弓弩是轻骑兵的天敌,轻骑若仰仗人马众多一味冲击车阵没有不失败的。依车列阵射杀骑兵,汉代李陵用过,晋代马隆用过,百试不爽。
拓跋珪马不停蹄乘胜追击,时值隆冬,黄河渡口冰封。魏军自五原郡金津(今内蒙古包头西)强渡黄河,直插铁弗匈奴部落境内,进逼刘卫辰都城代来城,匈奴部众骇乱。刘卫辰与直力鞮父子弃城而逃,魏军一鼓作气,攻克代来城。魏将伊谓率轻骑穷追不舍,至木根山(今内蒙古五原西),俘虏直力鞮。刘卫辰被部下所杀,献首于拓跋珪。魏军兵至盐池(今陕西定边北),擒获刘卫辰宗族。前秦出塞攻打代国的战争是刘卫辰挑起的,拓跋珪忆起旧恨新仇,将刘卫辰宗族五千余人在黄河边尽皆斩杀,投尸黄河,一时之间黄河水为之变红。刘卫辰宗族中只有三子刘勃勃逃脱。这个刘勃勃便是大败刘裕关中军,开创匈奴大夏国的一代魔王赫连勃勃。
经此一战,河套之地胡族部落纷纷投降,魏军获马三十余万匹,牛羊四百余万头,远远超过魏军征伐草原各处野蛮部落获得的财物总和。铁弗匈奴积攒的全部家当连一只羊也未逃脱,北魏国的经济财力因此强大充裕起来。
东吞勿吉,西至鹿浑海,北起贝加尔湖,南抵塞上长城,大漠南北千里草原完全变成拓跋鲜卑自家牧场。北魏统一草原各部战争的顺利使后燕国感到极大压力,慕容垂加快征战步伐,开始对邻近的翟魏和西燕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
叁 叩囊底智
后燕国皇帝慕容垂感受到来自北方大草原的隐隐杀机,六十九岁高龄的不败名将再次挥起戈矛。慕容垂加快了对周边国家军事打击力度,在他心目中,世界上有一个人必须死,那就是西燕皇帝慕容永。
枭雄的精明在于绝不会意气用事。慕容垂要一步一步来,攻打西燕之前,黎阳丁零人的小小王国定要拔去。丁零人的魏国建立于公元388年(北魏登国三年),其年山东地区已被后燕国占领。东晋北伐名将谢玄病死,那位淝水大战中在前秦后军大呼“秦军败了”的朱序被晋廷任命为都督,戍守洛阳,晋军丧失之前咄咄逼人的气势。
丁零人翟辽见后燕得势,派遣使者请降。翟辽是个大忽悠,曾经数降数叛后燕国,他摸准了慕容垂的性子,开口闭口讲仁义,只要你先投降,就不去征讨。不过,人的忍耐有限度,慕容垂终于不肯再被忽悠。战神生气了,后果很严重。慕容垂断然拒绝翟辽归降,斩杀丁零使者,明白地让他收起骗术。翟辽也做得够绝,当下自称大魏天王,建立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丁零人中原政权,史称翟魏。
翟魏领土面积狭小,地跨黄河两岸,处于后燕、西燕和东晋之间,利用大国博弈搞势力平衡,慕容垂拿狡猾多变的翟辽没办法。翟辽短命,仅仅做了三年天王便一命呜呼,儿子翟钊继位,改年号为定鼎。口气够大,只怕他没有本事定鼎中原。这一回,慕容垂逮住机会,后燕军大举攻伐翟魏。
翟钊火速向西燕求救。西燕皇帝慕容永与大臣们商议,主张出兵的大臣和不主张出兵的大臣们各执己见。鸽派人物主张观望,说:“两寇相争,双方必然疲弊,我们坐山观虎斗,奈何要冒进兵的危险呢?”鹰派人物主张出兵,提出围点打援之计,说:“慕容垂强大,翟钊弱小,何弊之有?不如速去救援,以成鼎足之势。我们发兵进攻中山,昼多疑兵,夜多火炬,慕容垂必定害怕退军。我军迎头出击,翟钊攻击背后,这可是老天爷给我们杀死慕容老贼的大好时机,断不可失啊。”慕容永最畏惧的人就是慕容垂,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肯和慕容垂过招。因为他知道,慕容垂生平无败仗。
后燕大军迅速攻占丁零国都黎阳,列兵黄河北岸。翟钊孤注一掷,将兵马撤到南岸,依靠黄河天险防御。慕容垂与诸将立马黄河岸,河水奔流不息,对岸的丁零人军容齐整,戒备森严。诸将感叹道:“丁零人素来彪悍,又有准备,我军不宜渡河!”慕容垂白眉轻扬,呵呵一笑:“翟钊小儿,有何能为?看朕今日为大家露一手!”
慕容垂早已想好一条声东击西之计。距离黎阳四十里另有一处渡口,名叫西津口。慕容垂下令移营西津,制作牛皮战船一百多艘,船头站满士兵,逆水而上。翟钊远远望见,以为慕容垂想从西津渡河,急忙引兵赴西津防卫。慕容垂暗中派遣将军慕容镇从黎阳渡口连夜渡河,天刚放亮,防御工事构筑完毕。翟钊发现上当,急忙返回,攻击慕容镇大营,后燕军坚守不战。丁零人往来疲惫,燕营攻不下来,只得退却。
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农率军从西津渡河,慕容镇从大营中杀出,东西夹击,丁零人大败。翟钊撤到滑台,携带妻子儿女,收集残兵败将,北渡黄河,进入白鹿山打游击。慕容农对慕容镇道:“翟钊无粮,不能久居山中,我们假装回兵,等他下山之时,再发起攻击。”燕军退走,留侦骑观察动静。翟钊果然下山,慕容农回军掩击包抄,丁零军队投降,翟钊单骑逃往西燕国都长子。慕容永封翟钊为车骑大将军,一年后,翟钊谋反被杀,发源于贝加尔湖的丁零人建立的翟魏政权短短四年便宣告灭亡。
昔日前燕国拥有今河北、山东、山西全境和辽宁、河南一带,慕容垂的复国大梦只剩山西一境。
公元393年(北魏登国八年)秋天,慕容垂来到邺城,大聚文武,欲乘战胜翟魏的东风征伐西燕。诸将均不同意:“慕容永并未挑衅边境,我军连年征讨,士卒疲惫,不可再动干戈。”只有范阳王慕容德支持出兵:“慕容永国之枝叶,本非太祖嫡亲,妄自称帝,迷惑视听。只有将他除去,才能统一我大燕民心,士卒虽然疲惫,又岂能罢手!”
时年六十九岁,满头银发的慕容垂仰望雁阵行行的淡云高天,秋风劲吹、红叶纷飞之中目光灿灿,发下豪言道:“我虽然老了,但是拍一拍口袋,即使剩下的这一点点智谋也足够对付他们,总不能把这个贼子留下来拖累子孙。”(吾虽老,叩囊底智,足以取之,终不复留此贼以累子孙也。)
后燕与西燕以太行山脉为分界线,门户就是太行山的五处隘口,西燕依靠雄关进行防御。慕容鲜卑的两大高手在太行之巅展开较量。太行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这场战争胜负的结果告诉我们,再险要的地势也不足恃,赢得战争靠智慧。
慕容垂调集燕军主力步骑七万分两路伐西燕,第一次战役爆发。张崇出井陉关,向晋阳进发;平规攻沙亭(今河北临漳西南)。慕容永命尚书令刁云、车骑将军慕容钟统率大军五万防守潞川。
次年二月,第二次战役再次打响。慕容垂留慕容宝之子清河公慕容会镇守邺城,征调后燕国地方部队,扬言兵分三路再次进兵。慕容楷出滏口,慕容农出壶关,慕容垂自领一军出沙亭,大造声势,各军准备就绪。针对后燕的军事部署,慕容永马上分兵遣将,严兵拒守滏口陉等隘口。以台壁(今山西黎城西南)为总后方聚积粮草,补给各军,派小逸豆归、王次多、勒马驹三将率兵一万保卫。
后燕三路大军集结邺城西南,一个多月不进兵。慕容永心中疑惑,慕容垂老奸巨猾,三路伐人,虚张声势不进兵,肯定另有所图。想到太行陉道路宽阔,怀疑慕容垂声东击西,派人偷渡太行陉或轵关陉。慕容永悉数召回滏口陉诸道兵,屯于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北),封锁太行陉路口。
慕容永奸诈,但不及慕容垂老谋深算。慕容垂一个月按兵不动,就是要给西燕人造成一种迂回进兵的假象。得知慕容永撤掉防守滏口的兵力,慕容垂亲引大军出滏口陉,攻入天井关,进逼西燕屯粮重地台壁。慕容永慌令大逸豆归救援台壁,平规将其击败。小逸豆归出台壁讨战,被慕容农打得大败。后燕军斩勒马驹,擒王次多,小逸豆归逃回城中,后燕军把台壁团团围住。
慕容永知道上了慕容垂的当,咬牙切齿,令镇守潞川的大将刁云、慕容钟回援台壁,召轵关诸军还长子。刁云、慕容钟为燕军攻势震怖,率众降燕。慕容永气急败坏,尽诛二人妻子老幼,亲提精兵五万杀向台壁。人马进至台壁南三十里处,远远望见旌旗招展,慕容垂亲率后燕军排开阵势,挡住去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慕容永鼓励将士,亲自擂起战鼓,西燕军呐喊呼啸着扑向燕军,慕容垂挥军迎上,两军一阵混战。
慕容垂佯装败退,慕容永纵兵掩杀,追了几里路,事先埋伏的慕容国率领骑兵部队从山涧中突然杀出,切断慕容永的后路。四面伏兵尽起,慕容垂勒兵回战,大破西燕军,斩首八千,慕容永狼狈逃回长子。后燕军攻占台壁,晋阳守将闻讯弃城逃走,后燕军攻克晋阳。
后燕诸路兵马将西燕国都长子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慕容永欲投奔后秦。有人劝道:“昔年石虎伐龙城,太祖坚守不出,卒成大燕之基。今慕容垂七十老翁,厌苦兵革,终不能顿兵连年攻我,当坚城固守,拖垮敌人。”慕容永点头,总不能干等,一面献玉玺于晋廷求救兵,一面告急于魏王拓跋珪。晋魏两国援兵未到,长子城中有将领开门投降,迎后燕军入城,慕容永被擒。慕容垂望着这个敢于挑战慕容鲜卑皇族正统的异类,破口大骂,下令枭首示众。
燕帝慕容垂消灭翟魏和西燕,夺取大片土地,势力越来越强大。长子被围之时,魏王拓跋珪应慕容永之邀,派弟弟拓跋虔和大将庾岳率五万骑兵东渡黄河救援西燕,屯兵秀容(在今山西忻州市)。西燕亡国,两军没有交锋。此前,后燕与北魏的关系一度紧张,由于两国急于向四邻用兵,发生索马和扣押人质事件时并未兵戈相向。但是,两个一向亲密、世代联姻的鲜卑国家之间的裂痕已无法弥补。此时此刻,北魏救援西燕,军事敌对形势已然确立。它们各自消灭了四周敌人,巩固了后方,北方两大强国之间的战争随时有可能爆发。
战争,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战争,为什么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战争的噩梦,一遍又一遍从诅咒战争中走向战争。
鲜卑人是好战的民族,人们普遍早熟,从历代王族年纪轻轻便弓马纯熟可以看出他们对武力极端崇尚。慕容鲜卑是极端中的异类,他们从战争中走向辉煌,从战争中走向衰败,从战争中走向中兴,又从战争中走向灭亡。
慕容垂的一生是慕容鲜卑民族性格的见证,十三岁征高句丽起,历经大棘城之战、入关之战、擒杀冉闵之战、淝水大战、复国之战、灭翟魏之战、统一两燕之战,攻无不取,战无不克。然而,他所领导的慕容鲜卑,结局仍然是一场悲剧。他不明白,人是平凡的,无论多么坚强、勇敢的战士最终也会厌倦战争,反感杀戮。慕容鲜卑的贵族和百姓经历一系列的战争后有如日暮黄昏,心力俱疲。
拓跋鲜卑的贵族们在拓跋珪率领下四处出击,轻而易举掠夺了相对弱小的草原部落大量财富。北魏疯狂扩张让慕容垂感到了威胁,民族好战性格让他轻率地举起钢刀,决定北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即将开始。
肆 膏粱子弟
比较交战双方的实力,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军队的战斗力,后燕明显高出一筹。后燕军是自淝水大战后,十多年血雨腥风里走出来的战士,他们水淹过邺城,五桥泽败过东晋的北府兵,攻滑台,取晋阳,围长子,破台壁,纵横中原,所向无敌,是全天下最精锐的士兵。
拥有最精良的具装重骑兵的后燕军,最后为什么败得如此凄惨呢?是魏国军队更加强大吗?不是!魏军是各部落的联兵,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难与燕军抗衡。魏军之胜,胜在战略战术。
后燕国大军即将挥师北上的关键时刻,戎马一生的老皇帝慕容垂突然卸去军权,将大军指挥权交给太子慕容宝。指挥官是一支军队的灵魂,其能力直接影响战局。战前,燕国大臣高湖将拓跋珪与慕容宝进行了比较,得出慕容宝不如拓跋珪的结论:“拓跋珪沉勇有谋,幼历艰难,兵精马强,不可轻视。皇太子富于春秋,志果气锐,如今把军事指挥全权交付给他,必定小看魏国,轻敌必败。”
高湖说得很客气,毕竟慕容宝是燕国未来皇帝,但言下之意清楚明了。拓跋珪十六岁起兵复国,征战草原多年,高柳城击败窟咄,弥泽湖大破刘显,西击库莫奚于弱落水,东击吐突邻于女水,北攻高车诸部,千里破柔然,渡河灭匈奴,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足以证明拓跋珪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慕容宝呢?从来没有单独指挥过一次战役,本来就不是拓跋珪的对手,又心高气傲,锐气十足。如果让他独掌兵权,手握全天下的强兵,必定骄傲轻敌,最终导致失败。
慕容垂知道,论军事才干,慕容宝比不上其他儿子,用慕容宝为主将的原因是为了历练历练他。慕容垂的儿子很多,慕容农、慕容隆、慕容麟,个个战功赫赫,军功卓著,偏偏太子未立军功。“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没有军功,怎能让鲜卑人心服口服,怎么做皇帝呢?高湖清楚慕容垂的心意,强调说:“事情万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仅太子损伤威望,同时又坏了大事。”
慕容垂一心历练太子怎么肯听这些。事实证明高湖的正确,慕容宝确非拓跋珪对手。
慕容宝是慕容垂的第四子,大段后所生,以嫡出立为太子。少年慕容宝是个纨绔子弟,为人轻率没有志向。等到立为太子时,一改常态,钻研儒学,谈论时政的水平渐渐长进,文章也写得不错。只是有个小毛病,喜欢曲意逢迎慕容垂的宠臣以求得他们的好话,终于获得朝士称赞,连精明的慕容垂也被欺骗。
虽然慕容宝工于心计,善于伪装,他的不成器,有个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就是慕容垂的皇后小段后段元妃。段元妃劝慕容垂废掉太子另立新君:“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太子性格犹豫不果断,太平之世可以做一个好皇帝,遇到危难不是能够平定乱世的英雄。现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把大燕的基业交给他,恐怕不会给大燕国带来昌盛和强大。随后她又把话题转到赵王慕容麟身上:“赵王奸诈且有雄心,平时轻视太子,陛下一旦去世,太子肯定控制不住此人,必然会发生内乱。”
小段后具有一双慧眼,她看透了慕容宝兄弟,洞彻到时局的发展。果然不出她所料,慕容宝在北魏大军压境之下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后燕的城市一个又一个的沦陷。慕容麟非但不出力,反而处处掣肘,最终暴露想做皇帝的野心。兄弟相争,使北魏占领燕都中山,后燕国彻底丧失中原。可惜小段后的远见卓识、良苦用心非但没有引起慕容垂注意,反而陡增疑心。慕容垂冷笑着说了一句冷酷的话:“你想做骊姬吗?”春秋时代的骊姬谋害晋献公世子申生,慕容垂怀疑小段后想为她的儿子争位。
一代名将慕容垂作为一名军事家固然老谋持重,但他在政治上无远略,在立太子问题上和晋武帝司马炎犯下同样错误,重成法轻人智。为确保君位传承的稳定过于看重嫡子继承制,忽略自己死后新君是否有能力应对天下突如其来的变化。他懂得骑在马上打天下而不能骑在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把帝位传给为士族儒士称道的慕容宝,可他忘记天下尚未太平,战争仍在继续。
既然慕容垂认定慕容宝将继承大统,便千方百计为他树立威信,每次征战总要亲征的慕容垂将伐魏大任交给慕容宝,这一决定断送了慕容鲜卑千辛万苦复兴的大燕国。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一个是幼历艰难,受过多次战火洗礼的遗腹子;一个是生于钟鸣鼎食的王族,在父亲羽翼下长大的膏粱子弟。胜负可以预测。
公元395年(北魏登国十年)五月,燕国皇帝慕容垂正式任命太子慕容宝为主帅,率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将鲜卑步骑八万出中山,自马邑出塞北击魏国。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率步骑一万八千人殿后,押运粮草,保障后勤。一场中原帝国与草原帝国的大决战正式拉开序幕。这场决定两大王朝前途命运的大会战,以一个美丽地方的名字载入史册,这就是参合陂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