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铜戈的秘密

1. 发现铜戈

昌平君是一位活跃于秦楚两国政坛的神秘人物,通过我们的追踪调查,他前半生的身世,已经大致清楚了。

昌平君出生于秦国,父亲是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王太子熊元,也就是后来的考烈王,母亲可能是秦昭王的女儿。昌平君是庄襄王嬴异的表弟,秦王嬴政的表叔,而华阳夫人则是他的姑母。伴随庄襄王的即位,昌平君登上了秦国政坛,秦王嬴政即位的时候,他是接受委政的大臣之一。秦王政九年,嫪毐之乱暴发,昌平君官居御史大夫,受命领军平定叛乱,成为拥立秦王嬴政亲政的第一功臣,声望和权势都达到高峰。秦王政十年,他接替被罢免的相国吕不韦,成为辅佐秦王嬴政的第二任丞相。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他的名字。历史啊历史,你究竟出于什么原因,始终对我们保密,不愿意把真相向我们披露?我们究竟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也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真实的消息。1982年,一批废铜烂铁从河北省蓟县运到天津,将要被回炉销熔。天津市文管所的工作人员从这批废品中拣选出一件残破的铜戈,在这件铜戈的一面上发现有细如毫发的三行铭文,放大镜下,一共有十七个字:

十七年,丞相启、状

造,郃阳

嘉,丞兼,库,工邪

根据专家们的鉴定,这是一件典型的秦国兵器。类似有铭文的兵器,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现。这件铜戈上的文字,当然引起了专家们的兴趣,做出了相当确切的释读。今天,我们都来向专家们学习,一起来继续解读铜戈上的文字。

首先来看“十七年”三个字。这是标记产品生产年的数字。古代各国,多以国王在位的年数纪年,铜戈上的“十七年”,是该铜戈制造时在位的王,也就是史书中不时见到的“今上”的第十七年,至于这位“今上”究竟是哪一位秦王,当时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到了今天,就变成了谁都不知道的秘密,成了有待破解的历史疑案,也成了有待考证的历史学上的问题了。这样说来,历史学上的问题,多是时间给我们制造的麻烦。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该铜戈铸造于某位秦王在位的十七年,至于是哪位秦王,有待考证。

“丞相”,秦国政府的首席大臣,是监督该兵器制造的最高责任者。“启”和“状”,人名,某秦王十七年制造铜戈时,两位出任丞相的人的名字。

“造”,制造。“郃阳”,县名,该铜戈的制造地,当时属于秦国首都内史地区,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南。

“嘉”,负责铸造该兵器的工师的名字。

“丞兼”,丞,副工师;兼,副工师的名字。

“库”,库,保管该武器的仓库;,该仓库负责人的名字。

“工邪”,工,铸造该铜戈的工匠;邪,工匠的名字。

俗话说,一叶知秋。以这件铜戈为例,我们可以大体看出秦国武器制造的流程与制度。每一件重要的兵器,从生产工人、仓库保管、工场的责任人,一直到中央政府的总监制者,都要在产品上实名记录。这种制度,古代称为“勒名工官”,既是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也是产品流通监管制度,可以从头到尾追踪每一件产品的行踪,在各个环节确立责任,不可不谓是一种相当严格而先进的产品监管制度。

现代人自大狂妄,常常低估古人的智慧,眼前的这种古代制度,可能比我们今天的产品监管制度更加严格,大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了,我们还是回到文物考古的追查,历史疑案的侦破中来,考察丞相启和状这两位人物,他们究竟是谁?

2. 你买哪一站票?

历史学是时间的学问,历史学上的问题和疑案,多是时间制造出来的麻烦。在当时不是问题的事情,到了今天就成了难题。就像这件铜戈上的“十七年”,究竟是哪一位秦王的“十七年”?丞相启和状,当年都是天下第一等的大名人,总理大臣一类,家喻户晓,只因为在时间里浸泡久了,褪了颜色,变了形状,就认不出来了。我常常在想,如果时间列车制造成功了,带着疑问坐上去,到历史中去走访走访,不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吗?

又仔细想了一想,事情怕不是那么简单。坐车要买票,售票处的电光板上显示出大大小小的站名,从民国、清朝、明朝、宋唐,一直到汉秦周商,你买哪一站?这件铜戈,我们只知道是秦国的,当然买秦代这一大站了。不过,秦国的历史将近六百年,国君有三十六代之多,秦代的大站之下,还有无数的中等车站和更小的小站,你在哪里下?总不能站站都下来吧,你必须做出判断和选择。这个判断和选择,涉及历史学和考古学中的一门基本学问,或者叫作基本功,称作年代学,也叫断代。

以这件铜戈为例,我们怎么来断代呢?

专家们将这件新发现的铜戈,与已经肯定是秦代文物的众多铜戈相比较,根据它们在形状、材质、文字诸种方面都相似的特点,推断出这件铜戈也是秦代的。这种方法,考古学中叫作类型学,思路是类比和类推。大体上是以某一件已经明确年代的物品作标准,将其他没有明确年代的类似物品拿来作比较,根据类型相近的程度推定年代的远近。我们在历史车站确定买大站秦代的车票,就是根据这个方法得到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考古专家们根据多年的经验做出来的,相当可信。

确定大站秦代以后,我们必须进一步确定中间站,这件铜戈究竟是六百年秦代历史中的哪一段,三十六代秦国国君中的哪一代?

我们首先来看铜戈上的“丞相”两个字。丞相,是官名,秦代官僚的顶尖,相当于今天的总理。官职,不是天生就有的,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设置不同的官职。官职有其沿革和历史,这又是历史学中的一门基础学问,叫作官制研究。丞相是秦国的官名,秦国最初设置丞相,是在秦武王二年。秦武王是秦国的第三十代王,秦武王二年,相当于公元前309年,这一年以前,秦国是没有丞相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件铜戈,是秦武王二年以后的产品,启和状这两位人物,是在秦武王二年以后出任丞相的人。

这个结果,用年代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确定了这件器物时间断代的上限。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对称的世界,正如你有了左手,还有右手,既然推定了上限,当然也就应该去推定下限了。秦国灭亡于公元前206年,这一年,末代秦王嬴婴率领百官投降了刘邦,秦国的历史终结。毫无疑问,这件铜戈时间断代的下限就是秦国灭亡的这一年。

有了这样的结果以后,我们在历史车站买票的时候,就可以考虑买一张从秦王嬴婴到秦武王二年的票了。不过,从秦王嬴婴投降的公元前206年到秦武王二年的公元前309年,一百零三年间共有七代秦王。七代秦王七个站,你买哪一站?还得动脑筋。历史学家又来给你当顾问,他建议你说,不要急,拿张纸拿支笔,先把这七个站排出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线索。于是,我们列出下面这张表来:

有了这张表以后,你知道应该买哪一站的票了吗?换句话说,你该知道铜戈是在哪一代秦王在位期间生产的,启和状是哪一位秦王的丞相了吧?有没有人马上回答得出来?如果没有,我提示一下,请大家注意“在位年数”。四年、五十六年、一年、三年、三十七年、三年、四十六天,在这些数字后面,就隐藏着铜戈断代的秘密。

我们再回到铜戈上来,铜戈铭文的前三个字是“十七年”。前面已经说过,“十七年”这三个字的意思,是某位秦王在位纪年的第十七个年头。也就是说,这位秦王在位的年数,应当在十七年以上。有了十七年这个数字以后,我们再来看表里的“在位年数”一栏,找一找七位秦王中在位年数超过十七年的有几位。结果很明确,只有两位,一位是秦昭王,一位是秦始皇。

这个时候,我再问大家买票的事,大家大概就不会犹豫了,买秦昭王站或者是秦始皇站。也就是说,这件铜戈,只能是秦昭王时代或者是秦始皇时代的产品,启和状也只能是这两位王的丞相。这样一来,我们的搜索范围就大大地缩小了,我们买票花的钱也就可以节约了。这个方法,规范的说法叫作逐次逼近,通俗的说法叫作收紧包围网。

顺着时间来继续追查,秦昭王是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五十六年。这件铜戈会不会是秦昭王十七年的产品,启和状会不会是秦昭王的两位丞相呢?考察史书的记载,秦昭王十七年时,出任相国的人是穰侯魏冄(冉)。这位魏冄,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他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异父弟弟,秦昭王的舅舅,长期掌控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的中心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他立了传,对他在促使秦国强大的过程中的功绩,大为称赞。魏冄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功高震主,受到的非议也不少,他与昌平君极为类似,可以相互参照的地方很多,在本书的谜底中,我们会专门谈到他。

在出土文物里,有不少由魏冄领衔监造的铜戈,比如传世的“十四年相邦冉戈”,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二十一年相邦冉戈”等。铭文的“十四年”和“二十一年”,就是秦昭王十四年和二十一年;“相邦”,就是相国,地位略尊贵于丞相;“冉”,就是相国魏冄的名字。在秦国历史上,相国只有一人,丞相或者一人,或者由二人承担,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没有同时置相国又有左右丞相的事例。从而,启和状这两位人物,不应当在魏冄为相国的时候出任丞相,他们不是秦昭王时代的人,这件铜戈也不是秦昭王时代的产品。

排除了秦昭王十七年的可能性后,这件铜戈的制造年就只能是秦王政十七年,“启”和“状”应当是秦王政十七年出任丞相的两位人物。

3. 破解“丞相状”

有了这个线索以后,我们的搜查工作就可以进入收网阶段了。

查阅史书,秦王嬴政即位以后,第一位出任丞相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吕不韦。他在嬴政的父亲庄襄王时代一直担任丞相,嬴政即位以后继续留任。庄襄王在位三年,吕不韦做了三年丞相。庄襄王去世以后,吕不韦从秦王政元年开始,被尊为相国,又担任丞相职务长达十年之久。秦王政十年,吕不韦受嫪毐之乱牵连被免去相国一职。此后,谁接替他出任丞相,史书上没有记载,出现了十六年的空白。

经过十六年的空白以后,到了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国丞相的名字才再一次出现在出土文物之上。这件文物叫作“始皇诏铜方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刻有铭文如下: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我们先来解释前半句。廿六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这一年,秦统一天下,秦王嬴政称皇帝。诸侯,指楚、齐、燕、韩、赵、魏等各国。黔首,指老百姓。黔是黑色,首是头部,人用黑色头巾缠头,称为“黔首”。秦从这一年开始,正式称民为“黔首”。前半句话是说,二十六年,皇帝统一天下,各国万民终于获得安定,立尊号为皇帝。

秦代铜量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度量衡。这两件铜量均为当年统一量器的标准器具,外壁均刻有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

秦半两钱及钱范

兼并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即重24两;以圆形方孔的青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即重12铢。

我们再来解释后半句。诏,下达诏书。状、绾,接受诏书的两位丞相的名字。法度量,规范度量衡。则不壹,将不一致的统一起来。嫌疑者皆明壹之,有疑难的都使其明确。这句话是说,于是皇帝诏令丞相状和丞相绾,规范度量衡,凡是不一致的都加以统一,凡是不清楚的都予以明确。

这个诏书,我们简称为“二十六年度量衡诏”,刻在统一后使用的升、权、量等各种量器和衡器上,是秦帝国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文件。

这个诏书上的丞相状,姓隗名状;丞相绾,姓王名绾。他们的姓名,是见于史书的。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帝第二次巡游天下,曾经在琅琊山(今山东胶南)刻石颂扬其统一天下的功绩。在琅琊石刻上,随行大臣们的名字都被刻上去了,隗状和王绾这两位丞相的名字也在其中,丞相隗状排名在前,当是右丞相,丞相王绾排名在后,当是左丞相,同“始皇诏铜方升”的排名顺序是一致的。

追踪调查到这里,我请问大家,“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上面的“丞相状”究竟是谁,应当是可以推想得到了吧?

毫无疑问,“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上面的“丞相状”,就是二十六年“始皇诏铜方升”上面的“丞相状”,他们应是同一个人,就是隗状。隗状在秦王政十七年时已经担任着丞相,因为排名在丞相“启”后,当是左丞相。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时,他已经排名在前,担任右丞相,直到二十八年还在任上。想来,他担任丞相的时间,至少在十一年以上,算是一位老资格的总理大臣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总理大臣不明的历史,由此被填补了一半。

琅琊石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在琅琊山(今山东胶南)刻石颂扬自己统一中国的功绩。刻辞全文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刻文据传为李斯所书。

“丞相状”是丞相隗状的情况清楚以后,我们就可以将见于文献和文物,在秦始皇在位期间担当过丞相(包括相国)的人排列如下:

通过这张表的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在始皇帝在位的三十七年间,出任丞相者至少有七个人,他们分别是吕不韦、昌平君、□启、隗状、王绾、冯去疾和李斯。七位丞相当中,五位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有名有姓。

第二任丞相昌平君,是我们根据《史记索隐》的史料补上去的。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儿子,他应当姓熊,不知道名。第三任丞相“丞相启”是我们根据铜戈的铭文补上去的,不知道姓。昌平君在秦王政十年开始出任丞相,秦王政十七年启在丞相任上,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昌平君熊□与丞相□启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

4. 填补历史的空白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历史学是有关时间的学问,历史学上的问题和疑案,多是时间制造出来的麻烦。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上面这张表,请大家注意时间问题,注意秦始皇的这五位丞相任期的长短:他们出任丞相一职,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为了便于大家考察起见,我们将上面的表稍加改动,制成一张新表如下:

吕不韦从秦王政元年到十年,担任丞相达十年之久。隗状担任丞相的时间,如果从秦王政十七年起算,到二十八年,至少在十一年以上,如果到三十三年的话,就在十六年以上。王绾担任丞相的时间,如果从二十六年起算,到二十八年的话,最少在两年以上,如果到三十三年的话,就在七年以上。冯去疾和李斯,在始皇帝在世时,至少担任了三年右、左丞相,二世即位第二年均被赵高陷害诛杀,通算下来,至少也做了五年丞相。

由此看来,在秦始皇时代,丞相的任期都比较长,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政治稳定,君臣关系和谐,吏治有连续性,这都是以前被我们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的地方,原因出在历代对秦和秦始皇的偏见。不过,这已经是另一个话题,将来有机会再说。话题还是回到昌平君与丞相启的关联上来。

昌平君于秦王政十年接替吕不韦出任丞相,他的任期到什么时候,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由秦始皇时代吏治稳定、丞相久任的通例来看,他的任期也应当比较长。至于长到什么时候,《史记索隐》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史记索隐》说:“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这条材料中的郢,又称郢陈,是地名,在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市。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由此看来,昌平君长期在首都咸阳辅佐秦王,他担任丞相的职务,应当一直到被迁徙到郢陈以前。也就是说,昌平君从秦王政十年出任丞相到秦王政二十一年被免相迁徙出京,一共做了十一年丞相。如果我们的这个推测无误的话,秦王政十七年,昌平君正在丞相任上,所以,“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上的“丞相启”,无疑就是昌平君了,他的姓名,应当叫作熊启。

我曾经感叹,历史是消逝远去的往事,是在时间中过去了的存在。当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知道历史,是因为往事留下了信息。往事的信息,特别是久远的古代的信息,少而又少,乱而又乱,使我们难以窥探到古史的真相。幸运的是,不时有不可思议的遗物,实实在在地穿越时空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遗物既属于当今,可以把玩触摸,又属于过去,可以牵连回想,将最为真实可靠的信息,传达给我们。

今日淮阳(李开元 摄)

淮阳故城墙遗址(李开元 摄)

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领二十万秦军攻楚失败。失败的原因,在于郢陈地区(今淮阳)发生了反秦叛乱,反叛者就是后来的末代楚王——昌平君熊启。

由于“十七年丞相启状戈”的出现和破解,昌平君这位秦国历史上神秘人物的人生,终于从历史的黑洞中浮现了出来。我们再一次补充他的人生经历,更加完整地列表如下:

有了这样一张履历表以后,昌平君这样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一生大概是清楚了。不过,疑案的追查到此并没有结束,请大家关注上表的最后一项。

到了秦王政二十一年,昌平君已经四十六岁,他以秦王表叔、平叛功臣的身份出任丞相十一年之久,辅佐秦王统一天下,先后攻灭韩国(十七年)、赵国(十九年)和燕国(二十一年),可谓功高位重,权倾一时。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为什么会被秦王嬴政免相出京,迁徙到秦楚交界的楚国旧都郢陈去了呢?到了郢陈以后的他,命运又将如何呢?

历史密码的破解一环扣着一环,旧疑案的解决又引出了新的疑案,我们不得不继续跟踪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