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地烽火
一 西域变传说
对邓太后来说,周章企图造反,不是她人生烦恼的结束,而是刚刚拉开序幕。将她推向狂波浪涛之顶端的,不是周章,而是发生在周章之前的一件大事。
这就是,由老前辈班超辛辛苦苦耕耘了三十五年的西域,一夜之间就没了。偌大的西域,五十余国,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这话说起来,还真是一笔糊涂账。
把西域账目搞糊涂的,是一个自以为聪明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就叫任尚。
任尚,何方人也?没人知道。《后汉书》没给这人单独立传,只能从别人的传记里寻找他的片言只语。
当年,班超因为年老,向皇帝请求退休,派他人管理西域。如果皇帝聪明的话,一般都要登门拜访,咨询班超有什么合适人选可以推荐。但刘肇不经大脑,问都没问班超,就把任尚找来顶替。
我们搞不清楚任尚是何方高手,但对他的成长史大约还是知道的。他出道时,先是跟邓训混,被提为护羌长史;后来又跟窦宪混,当了司马。
由以上得知,在平反羌人时,他是出过力的,后来把匈奴打出亚洲,他也是有功的。或许是因为有了以上这两个耀眼的功绩,刘肇认定任尚是个可造之才。
班超回到洛阳时,任尚曾经登门拜访,虚心请教西域问题。
当他向班超问起经验时,人家先是送他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任尚悟性有限,听这话有点如坠云雾。
班超只好再次解释说:首先,西域诸国,犹如鸟兽,很容易被驱散,但是很难将他们团结起来。其次,从中原跑到西域打工的汉人,多数是犯了法没地方待,才跑到西域的。这两种人,都不是什么好鸟。要对付他们,你只要抓大放小,总领大纲就可以了。
班超还特别强调道:切记,总领大纲很重要,不然后果很严重。
任尚告别班超,抽身离去。他一出班超家门,立即露出鄙夷的脸色,对左右说道:娘的,害老子白跑了一趟。我以为班超有什么盖世武功,竟然说的是一些凡人之计。
一个自诩比班超聪明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这种人不是神人,就是烂人。事实证明,任尚不是神人,也不能说他是烂人,只能说他是个没有深刻认识自我的人。
公元一○二年,九月。班超逝世,任尚接班。
公元一○六年,九月。仅隔四年,西域诸国就集体造反,任尚仓皇出逃,要求撤退。
问题是,任尚是怎么弄得人心沸腾,把他赶走的,没人知道详细内幕,所以说这是一笔糊涂账。如果要猜,只能说是任尚反班超其道而行之,失败了。
任尚一人功力,哪能阻挡西域群魔乱舞,他只好向中央上书,请求援助。邓太后马上下诏,命人驰往西域解救任尚。
看一个人有多大能耐,只要看他跟谁为伍,就可知道一二。与任尚不同,即将来拯救他的人,可是在《后汉书》单独立传的。他的名字,跟班超并在了一起,被喻为班超之后,对付西域较有办法的猛人。
这个人,就叫梁慬。
梁慬,字伯威,北地弋居(今甘肃省宁县)人。其父梁讽,曾经跟随窦宪出征匈奴,为军司马,因为跟窦宪不合拍,被斩杀。刘肇搞死窦宪后,知梁讽冤枉,还他一个人情,将梁讽的儿子梁慬提为郎中。
跟班超一样,梁慬天生不是坐办公室、喝茶看报纸侃大山虚度光阴之徒。他有勇气,胸襟开阔,有慷慨大志,渴望建功立业。梦想点燃了激情,激情催动了他的奋斗车轮。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被拜为西域副校尉。
当西域诸国正发力反任尚时,西域副校尉梁慬正率军前往西域执行任务。这时邓太后的诏书就来催了,说务必走快点,慢了任尚就顶不住了。
于是乎,梁慬紧急率河西走廊四郡五千人驰往。
然而,当梁慬双腿生风地赶往前线,还没抵达西域时,任尚已经跑出来了。丢了西域,捡条命,对任尚来说,这真是个好买卖。
这时中央的诏书来了,召回任尚,重新任命了新的西域都护。
任尚灰头灰脸地滚回去了,但梁慬的雄壮人生才徐徐崭露头角。他有很多事情要做,当前最要紧的就是,深入西域腹地,营救刚被任命的西域都护段禧。
当年,班超任西域都护时,首府就设在龟兹国它乾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西南)。此时,新西域都护段禧就驻守于该城。
梁慬认为,它乾城小,城池又不牢固,不如把西域都护首府移到别的地方。
挪到哪里,梁慬已经想好了,那就是龟兹城。
想法很好,可是难度很大,大就大在现在的西域,不是班超时代的西域,哪儿有那么容易挪窝的。要想搬家,必须得经龟兹国国王同意。
对梁慬来说,既然他想到了龟兹城,肯定就有办法搞定龟兹王,这不是难事。
果然,他飞书一封,送往龟兹国那里,许诺愿往龟兹城,与他一同驻守,为保家卫国出力。
这个保家卫国,保的是龟兹王的家,卫的也是龟兹王国。龟兹王一看,好事呀,就同意了。梁慬迅速进入龟兹城。他一进城,立即派人去迎接段禧等人,纠集军队有八九千人。
可当西域都护段禧等人刚进城,城里就起火了。一场席卷龟兹国的反汉朝之火,正在向着他们熊熊燃烧。
事实上,当梁慬忽悠龟兹王,说要替他保家卫国时,龟兹国除了国王本人外,基本都知道那是一招引狼入室之计,极不可信。所以当时龟兹国官员及老百姓,都极力反对,可龟兹王就是不为所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龟兹王脑袋被夹了吗?竟然连个小小的阴谋都看不出来?
老实说吧,不是他看不出来,而是他根本就视汉军为自己人,不得不迎之进城。
这个龟兹王,名唤白霸,是当初班超亲手立起来的。
这么多年来,估计他这个国王当得不怎么爽。班超立他的时候,全国人民表面顺从,实则人人手里都有一块砖,只等时机一到就要朝他拍砖了。
看到了吧,龟兹国内不稳,这才是白霸迎梁慬进城的真相。所以梁慬一进城,龟兹人就跟国王彻底翻脸了。
他们纠结温宿和姑墨等国,兵力有数万,将龟兹城团团包围,就像当初包围班超一样,他们准备歼而灭之。
龟兹人带来的联军,看起来势头很大,但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班超等人,只带了三十六个兄弟,就敢在西域撒野,扩充地盘,让西域不得动弹呢?
在梁慬看来,这不仅是个技术问题,还要讲气魄与魅力。过去,他们搞不定班超,今天,他们照样搞不定他这个姓梁的。
因为他这个姓梁的,和班超一样,都有一种渴望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欲望。欲望,让他置生死于度外,视千军万马为草芥。这等英雄豪杰之情绪,如火如荼,如钢如铁,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
联军来袭,梁慬已经作好充分准备。他没有看走眼,龟兹城不是什么豆腐渣工程,坚固得很。就在城下,他调动军队与联军缠斗。数月后,联军缺粮,准备撤退,梁慬出城追击,砍杀一万余人。
龟兹国局势,终告稳定。这时冬天来了,整个西域都蒙上了一层淡白的颜色。
这个冬天,对梁慬来说,比谁都难熬。他赢得了龟兹城,却仍然控制不了西域诸国的叛乱。
梁慬不敢出城,只能据守。这样,硬是撑过了一年。一年后,龟兹城外,已经是物是人非,不胜悲凉。
这时梁慬的处境,越发不妙。除了一个龟兹城,汉军什么都没有。龟兹城外,四野茫茫,群狼涌动。梁慬就像一头困狮,连一封情报,都无法送出城外。
这边梁慬着急,远在万里之外的洛阳城里的邓太后,也是如热锅上的蚂蚁。她召集百官开会,讨论解救西域方案。会议开得很沉重,最后得出一套方案——放弃西域,撤军回国。
理由是,西域很大,汉朝很穷,战争是要烧钱的,撑不下去了。
公元一○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汉朝中央决定撤销西域都护,另派骑兵出塞迎接段禧和梁慬等人,要求他们全部撤退回国。辽阔的西域,从此成了汉朝永远的传说。
在我生之世,西域不是传说;于我死后,西域成了海市蜃楼。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就此化为浮云了吗?
透过苍茫历史,我仿佛看见,有一个叫班超的英雄老人,立于大地之上,正在悲伤凝望,颤抖泣下。
二 潘多拉的盒子
东汉日暮西山,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紧跟西域诸国之后,羌人也跟着造反了。
在很久以前,羌人本来是住在塞外的,王莽新朝末期,他们趁着汉朝乱世,纷纷移民到塞内。当时,刘秀的老对手隗嚣负责屯守西州,却也没有办法阻挡他们。隗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势利导,引羌人进塞内,跟他一道搅浑刘秀君临天下这道水。
后来刘秀灭了隗嚣,任命了护羌校尉,专门管理羌人。但是,整个大西北,羌人跟匈奴以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仿佛是苍天派来跟汉人作对来的,让汉人没有理由平静地过日子。
于是乎,他们总是隔三差五地造反。在漫长的造反与镇压造反运动中,汉朝出过数个羌人问题专家,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前伏波将军马援,一个是邓绥的老爹邓训。
此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手持利箭,一手摇橄榄。
先是把羌人打怕了,然后就是以德服人,派出工作队下乡,规劝他们好好过日子,不要出来闹事。
前面讲过,邓训在世时,羌人特别听话。邓训死后,他们很是悲伤,甚至要自杀,追随邓训而去。当年,马援将军死时,羌人都没有如此悲痛,由此可见,邓训管理羌人,真的是做到了和平发展,和谐共处。
但是,邓训死后,这一切美好的局面全被破坏了。
在邓训之后的汉人官员,看羌人很不顺眼,什么压迫的手段都使上了。结果是,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也不爽,羌人一肚子的火药,已经到了爆发的时刻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汉朝官员胡作非为,羌人要造反,是迟早的事,差就差一条导火线。
很快,有人就点燃了导火线,羌人造反之火,犹如野火燃烧,席卷汉朝数十年。
这个点火的人,不是羌人,而是汉人王弘。
汉朝中央撤掉西域都护后,不是派人去迎接梁慬一行人吗?派的人就是眼前这个王弘,时为骑都尉。
王弘领到邓太后出兵救西域的任务后,很是积极,马上回到羌地,拉起羌人骑兵部队,就没日没夜地往前线赶路。
被王弘强硬拉上的羌人骑兵,总共有数千人。这些人一听说要去西域,心里全都毛了。西域路途遥远,天高地阔,那些野蛮人杀人,一点都不比自己差。如果随王弘这一走,估计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一想到这里,羌人心里全都打起了退堂鼓。于是王弘拉出的军队,还没出塞,羌人骑兵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
眼看救人的计划就要泡汤了,王弘心里那个急呀,就像锅里正被热炒着的鱼。于是,汉军只好来点狠的,凡是逃亡的羌人骑兵,抓到了都要严重处理。
这严重到什么程度呢,羌人做梦都没想到,他们被抓后,自个儿被斩了也就罢了,汉朝竟然派人查出他们所属的部落,连老家的大小,全部一锅端了。
汉朝这招整人的技术,实在太烂,摆明就是唤醒羌人造反的念头。
果然,羌人部落只要闻听汉军要来,部落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整个搬家跑人,有好多个部落都跑到了塞外。
塞外不是汉人的地盘,这下子好办多了。羌人跟了邓训多年,都不知道造反为何物,现在造反倒觉得有些别扭和手生。他们没有武器,随便拉起一根木头,扛起一个铁具,就是革命工具。此情此景,不就是当年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景象吗?
一句话,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啊。
前线的汉军将领糊涂,远在洛阳城的邓太后,脑袋却好使得很。她认为,地方政府错了,中央政府不能跟着一错再错。为了弥补过失,邓太后下了一道诏书,赦免羌人联合结党、阴谋造反之罪。
下完了诏书,邓太后就把一个人喊来,说道:前线很乱,现在该是你出马的时候了。
邓太后唤来的人,是她的老哥车骑将军邓骘。
邓骘盼星星盼月亮,就等着邓太后这句话。他一接到任务后,立即率兵出发。
可能都没人知道,邓骘一直渴望一场像样的战斗。道理很简单,他渴望做一个有追求的人,而不想被别人说他是靠老妹,才有今天这般荣耀。
可嘴是长在别人身上,由不得他自己。他要塞住天下人的嘴,就必须行动起来,像当初马皇后家的外戚马防,或者窦皇后家的窦宪一样,亲临前线,杀敌立功。
跟随邓骘出征的,是一个很邪门的人。这人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他就是之前从西域跑回来的任尚。任尚丢了西域,但没丢官,被中央重新任命为征西校尉。
邓骘和任尚,两人率汉朝劲旅北军五个兵团出发,再加上地方各郡的兵力,总共有五万人。
他们冬天出发,第二天的春天,即公元一○八年的正月,就抵达了汉阳(今甘肃省甘谷县)。
邓骘的计划是,于汉阳郡政府所在县冀县完成军队集合,再准备行动。然而计划不如变化,羌人已经布好一张网,等着邓骘扑来了。
果然,邓骘刚到冀县,羌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汉军,大大地教训了邓骘一顿,杀了一千余人。
这时,邓骘紧张了。
没有理由不紧张。他跟过窦宪,见过窦宪是怎么狂扁蛮夷的。在窦宪之前,马家外戚马防,杀人也是不眨眼的。可是他呢,这是人生的第一次战役,带的还是汉朝精锐,还没站稳脚跟,就什么都被打乱了。
正当邓骘心惊胆战时,邓太后给他送来了一个猛人。
这人就是刚被从西域迎回来的梁慬。
梁慬才进敦煌郡,就接到命令,赶赴前线参战。梁慬来得很及时,他到了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跟羌人军团干了一架,斩杀和俘获七八千人,剩下的全逃了。
这时,羌人有三百多位酋长前来投降。
梁慬很厚道,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说只要好好过日子,你们就会很安全。
羌人是安全了,可邓骘很压抑。冬天,各郡军队集合完毕,羌人也各就各位,双方约好时期,找个地方狠狠地干了一架。
会战地点,选择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对弈双方,都是数万人。
邓骘可能没想到,就在他准备报仇雪恨时,犯了一个基本的常识性错误。
军队没问题,时间、地点也都没问题,他最大的失误,就是用错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任尚。
前面都说了,任尚是个邪门的人。这个曾经跟过邓训,又跟过窦宪的见过大场面的将领,脾气很大,军事才能却不是一般的差。
这次,邓骘把精锐都交给了他,能否挣回先前被打的面子,就全指望他了。可任尚跟羌人混战了一场,带了数万人冲上去,又退回来,一数人数,就少了八千多。
不用说,那八千多全成了羌人的刀下鬼。于是羌人的胆气越发壮了,他们声势大振,超出了邓骘的想象。
盼星星,盼月亮,盼上战场,盼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如果时光倒流,邓骘愿撞一千次墙,也绝不会上这晦气的战场。
可是来都来了,打又打不过人家,想退又没有借口,怎么办?
一想到这儿,邓骘头都大了。
让邓骘更头大的,还在后面。这时,前线的罩不住了,后方的也撑不住了,如果再拖下去,可能会出大乱子了。
这偌大的后方,撑不住的地方,指的是后勤。
战争拼的是经济,而经济的具体表现,就在于战场上的后勤工作。在那个时候,没有高速路,没有飞机,没有火车,大量的战争物资要运往前线,需要的后勤人员,绝不少于前线。
二十世纪末,有人将朝鲜战场上的中美两国后勤,做了一个比较。美国军队,一个前线士兵,就有十来个后勤兵在为他服务;中国呢,一个后勤兵,必须为前线上百士兵服务。面对如此巨大的战争差距,我们还能打退美国大兵,简直是奇迹啊。
邓骘可能曾经相信过奇迹,但是他绝不相信,奇迹不可能在他和任尚身上出现了。
回头看看,前线输了战争,西北各郡人心惶惶,物价大涨。百姓吃不起饭,死人接连不断,后勤粮食也一时无法送到前线。
这时,一封急电改变了邓骘的困境,让他犹如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三 囚徒困境
有时候,人生就像是爬楼,有人哄你上了高楼,则在底下把梯子抽掉走人,让你在上面干跳脚。邓骘被困于高楼,怨不得别人,是他自己架着梯子上来的,羌人却防不胜防地要烧他的梯子,要怪只能怪时运不济。
邓骘还没有彻底绝望。正在他犯愁的时候,他看见有人抱着梯子,朝他的方向赶来了。
人是邓太后派来的,但梯子是别人送的。送邓骘下台阶梯子的人,名唤庞参,时为工程部一主管,河南人。
殊不知,庞参这一回也挺不容易。因为他被指控犯罪坐牢,刚刚才出监狱。蹲牢的时候,庞参人在牢房里待着,可心却没闲着,他眼观八方,耳听四方,消息灵通得很。他通过儿子,把他的一封奏书,送到了洛阳城。
在奏书里,庞参替邓骘提出了专业撤退的安全路线。
他是这样写的:西凉兵荒马乱,兵灾天灾一道起哄,粮道难继,与其在那里跟羌人拼命,不如先撤一步,让征西校尉任尚屯守凉州。停止征税,停止征兵,给农民种田养地的时间,这样,不出几年,只要汉军元气恢复,羌人元气大伤,即可迅速出击,消灭羌人。
先不管这个建议有没有漏洞,但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对邓骘有利。
把危险留给别人,把安全留给自己,邓太后非常同意庞参的意见。惊喜之下叫人唤来庞参,人家却告诉她,庞参想来都来不了啦,因为正被关在监狱里。
一股莫名的忧伤,掠过邓太后的面孔。她马上下了一道诏,把囚徒庞参提拔为谒者,命令他马上启程,赶往前线督导三军。
紧接着,邓太后又下一道诏,命令邓骘回京。
这下子看明白了吧,邓太后派庞参出去,就是想以替补球员换邓骘主力下场。
有时想想,人生有一好老爹,都不如有一个漂亮、能干的妹妹好使。窦宪如此,邓骘更是如此。邓骘在前线被打得就差没哭天叫娘了,可回到洛阳,却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
洛阳城外,没有小学生列队欢迎,没有锣鼓震天的扭秧歌,也没有气球满天飞的热闹场面,在那里,只有满朝严肃认真等待的文武高官,甚至亲王、公主,全都出来迎接了。
更让邓骘想不到的是,邓太后不但给他准备了热水澡、新衣服,还送给他一顶漂亮的新帽子。
这帽子的名字,就叫大将军。
人生如此,何憾之有?杀敌不容易,我活着回来就容易吗?在那一刻,邓骘被羌人追杀的耻辱全都烟消云散了。
以战败之功,竟然还能顺风顺水地爬到权力的顶峰,只能说,老天真是太疯狂了。汉朝人没想到,更疯狂的事还在后头。
邓骘回京的第二年,即公元一○九年,春天三月,汉朝发生了史无仅有的大饥饿,犹如风暴席卷天下。首都洛阳城也被殃及到了。有着三百来年历史的光荣而骄傲的汉朝,此时却上演了一幕人间惨剧。因为没饭吃,大家都互相换人煮着吃。
所谓太平盛世,首都人相食,可谓是人间惨剧啊。此情此景,终于让我们再次相信了一句古老的话——老天欲灭谁,必先让谁疯狂。
面对着接连而来的天灾人祸,汉朝上下,包括邓太后在内,全都手足无措。
汉朝三公及部长们,集体跑到宫门前请罪。邓太后挥一挥衣袖,很伤感地说道,如果你们有罪,我也有过,大家都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吧。
邓太后反省的结果,就是不能乱花钱了。
她下诏废除宫廷很多不必要的花销,节假日什么游园活动、宫廷乐队等,全都撤了。省一点是一点,生活水平降低了也没关系,关键是只要国家还在,权力还在,就不怕明天没饭吃。
邓太后在反省,老哥邓骘也在反省。
说实在的,他头上戴着这个大将军的光环,心里实在虚得很。他现在指望的,就是驻守前线的任尚能够撑住,替他把面子争回来。
很不幸的是,任尚非但没有替邓骘争回面子,反而将他的面子全都赔光了。任尚死命苦撑,还是顶不住羌人车轮式的进攻,火速向中央请求撤退。
听到这个消息时,邓骘抑郁得都想撞墙了。
想想看,庞参给他画的蓝图多好呀。只要任尚能守住前线,让运粮的民夫都回家种地,有了庄稼就有了粮食,有了粮食,咱就有吃的了,无论多大的战争咱都不怕。
现在可好了,任尚守不住,民夫们也种不了庄稼,土地全都荒废了。
邓骘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多好的理念,都不如一个靠谱的执行官。他碰上任尚这等下三滥货色,是汉朝的不幸,更是他的不幸。
不久,汉朝中央批准任尚撤退,命令他驻守旧京都长安。
这是汉朝的底线,如果连长安都守不住,汉朝集体都得喝西北风去了。汉朝何去何从?未来何去何从?
睁眼闭眼,都是羌人之乱,大将军邓骘的心全乱了。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说羌人是一盆大火,要灭火,就必须浇水。邓骘作为汉朝大将军,他缺水吗?说缺,好像也说不过去。所以说,问题不在于水。
那是什么问题呢?
突然,邓骘好像明白了。他当前最缺的不是水,而是优秀的消防队员。消防小队长任尚靠不住,只能另寻高人。一想到高人,邓骘就马上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曾经于监狱中冒死跑出来救他的庞参。
庞参,字仲达。这不是一个神奇的人,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复合型人才。出来混,机会固然重要,贵人更不可少。当年,庞参初出道,在郡里做事时,天下没人知道他的名字。后来,顶头上司河南郡太守跟他聊了一番,认为他是天下奇才,即拜他为左校令。
左校令,隶属工程部。工程部分有左校令、右校令,各负责主管一个劳工营。
前面说过,因为工作上的事,庞参被指控犯法,被打进监狱去了。事实上,庞参能被邓太后从监狱里提拔出来,不仅是因为他替邓骘设计了一套安全撤退方案。另外一个贵人,在其背后助力推了他一掌,对他来说,同样重要。
正在此时,当庞参叫儿子替他给邓太后上书时,一封推荐庞参的奏书,也送到了邓太后手里。
推荐庞参的人,是御史中丞樊准。樊准和庞参到底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私交?没人知道。如果没有私交,怎么两人的奏书,这么巧地同时送到邓太后那里呢?
排除偶然可能,只能说这是庞参和樊准联手策划的好戏。
对邓骘来说,无论庞参政治经历多么传奇,对他都无关紧要。他最想的是,有一个优秀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消防队员,替他解决燃眉之急。
毫无疑问,能够让他摆脱眼前困境的,非庞参莫属。
没有邓骘的失败,就不会有庞参的今天。邓骘的事,就是庞参的事。就在这时,庞参给邓骘送来了一套方案,并且详细地简述了他的思路。
庞参这样告诉邓骘:过去,我曾经建议中央放弃西域,西州士大夫还要笑我。事实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如果我们过去不贪那些不毛之地,怎么会惹火烧身,弄到今天天下不安呢?现在,凉州边郡已破败不堪,民不聊生。而长安三辅之地,地广人稀,可以把边郡居民强制迁到三辅,这样可让百姓休而息之,可谓是善之大善啊。
邓骘好像听明白了,如今汉朝兵乏民困,与其被羌人困于凉州边郡,不如一放了之。就好像当初放弃西域一样,道理是一个样的。
邓骘想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但是,仅仅为了求得安逸,而放弃凉州,似乎说不过去。必须找一个坚实的借口,将汉朝众卿的嘴堵住。不然,他们就会像泼妇一样,跑到宫里来骂大街。
征伐无术,但要论找借口的技术,邓骘还是可以的。因为摆在大家面前的,就有一个很好的借口。
那就是,南匈奴叛变了。
南匈奴叛变,这对汉朝来说,无亚于超级地震。
要知道,自西汉美女昭君出塞以来,南匈奴跟汉朝的关系,可是亲如手足的。后来王莽当了皇帝后,降低了他们的待遇他们才造反的。刘秀立国以后,南匈奴又投奔大哥来了,双方和好如初。
想想,东汉这些年来,替南匈奴做的也不少了。汉朝对他们给吃的送穿的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还免费保护他们,免于北匈奴骚扰。为此,窦宪还不辞辛苦,将南匈奴的死敌几乎全部消灭。
现在好了,照顾好你了,大哥有难了,小弟就翻脸不认人了。
或许,邓骘对这事想不通。事实上,之前早就有人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了。
当年,窦宪要征伐北匈奴时,袁安就极力反对。他认为,北匈奴和南匈奴,俩兄弟互相打来打去,对汉朝有利,一旦消灭北匈奴,南匈奴消除了威胁,就会迅速崛起,对汉朝构成威胁。
现在想来,姜还是老的辣,袁安说得那是一个准呀。什么大汉南匈,友谊长青,简直就是屁话。国家政治,只有道德没有利益的外交,苍白如纸;有利益有道德的交往,就会坚如铁石。
而现在,大汉犹如迟暮老人,被南匈奴弃之而去,符合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
说起来,如果把背叛之名全归于南匈奴,可能还有点冤枉人家单于先生了。汉朝应该将首反之罪,推给一个汉人。那个汉人,是一个名副其实、恶心千古的大汉奸,名字就叫韩琮。
西汉时,朝廷曾出了个叫中行说的大汉奸,到了东汉,又冒出了个韩琮,两个人加起来,可谓是汉朝的双绝奸人。如果要论功力,中行说可能还要稍逊于眼前这个姓韩的。
中行说当汉奸时,是被生活所逼,而韩琮则是主动投怀送抱,煽风点火。
韩琮早年混迹于南匈奴人圈子里,羌人造反时,他随南匈奴单于到洛阳城朝见皇帝,回去后,就去游说南匈奴单于造反。他这样告诉南匈奴单于:据他观察,认为汉朝这回不是得重感冒,而是患了重癌,熬不了多久了。这正是我们翻身做大哥的时候了,赶紧动手吧。
就这样,南匈奴单于相信了韩琮的鬼话,就发兵了。
面对南匈奴叛变,邓骘有理由相信:天下纷扰,汉朝中央避重就轻,放弃凉州,防守长安,重点剿灭南匈奴,这是当前国防之大任务。
就这个理由,他的决策,通过应该是没问题的。
果然如此吗?
四 后发制人
开会了。
先点名,汉朝三公,来了;各部长,也都来了。很好,没人缺席,可以说话了。主持会议的是邓骘,议题只有一个,凉州该不该放弃。
邓骘先谈个人主张。
他说:“羌人祸乱,凉州破败;南匈奴造反,北方岌岌可危。这两个地方,大家都看到了,就好像两件美丽的衣服,全被他们搞烂了。我的意思是这样,与其坐等两件衣服烂掉,不如放弃一件,去补另外一件,这样至少还有一件是完好的。”
这话大家都听明白了,放弃凉州,攻打南匈奴,至少还有把握,如果被两边都搞得手忙脚乱,就啥都没有了。
邓骘说完,就开始举行表决,没有人持反对意见。大家步调一致,全票通过。
会议开得如此成功,邓骘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搞得他心里都不由得扬扬得意起来。
没意见,就散会了。
然而谁也没想到,会议才散完几天,有一个人犹如神灵附体,猛然跳起来吼道:我反悔了,坚决不同意放弃凉州,凉州这事,必须重新开会讨论。
就像一个深水炸弹,炸得皇宫都摇摇欲坠,连邓骘都晕头晕脑的。你以为这是儿戏吗?大家都举手通过了,凭什么还要反对?
心急火燎的邓骘派人去查,到底是谁反对。
一打听,他就傻眼了。反对他作战方案的,竟然是太尉张禹。
张禹,字子文,西汉河内轵(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人。前面讲过,刘肇在世时,曾提拔过两个听话的太傅。一个是邓彪,一个就是眼前的张禹。
邓彪听的是窦皇后的话,被满朝文武认为是废物,白混了。张禹听的是邓太后的话,当太傅的时候,地位高过汉朝三公,显赫至极。
让邓骘晕乎的是,张禹跟邓家关系不错,忠实可靠,这次怎么在他背后点火要烧他呢?
邓骘想不通,但张禹心里明白得很。
当初窦宪碰上邓彪,那是他的幸运,今天邓骘碰上他张禹,只能说是邓骘的不幸。很简单,邓彪想做废物,并且做成了,但张禹除了要做好人外,还想做一个国之栋梁。
张禹不是喊着玩玩的,很快,他就召集中央四府来开会。跟上次一样,会议开得相当成功,思想高度统一。统一什么思想呢?就是彻底推翻上次会议决定,跟邓骘唱对台戏。
眼前此景,怎么都觉得不太正常。
我认为,这一切其实很正常。汉朝三公和诸部公卿,这些天下读书人的高级代表,从来就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读书做官,不是为了当皇家墙上的装饰品,而是争取做一个有尊严的高官。
但是,当皇权要剥夺他们的话语权时,心里都是忍着气。已经忍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爆发?那是因为没有人牵头,现在张禹要当这个头,他们当然是热烈响应的。
高层会议开完后,大家仿佛出了一口气,心里都乐开了。
开心留给自己,郁闷则丢给了邓骘,他们派人通知姓邓的,我们决定不放弃凉州了。
到目前为止,这是邓骘政治生涯中最沉重的打击。抑郁啊,他戴个大将军帽子,只想找个台阶下,竟然被众卿忽悠了,要把他往火坑里推。
原来很有劲儿,现在什么劲儿都没了。邓骘真想骂娘了。
转念一想,骂娘有个屁用,还是来点实用的,抓几个典型来报复,以泄心头之恨。
但是当邓骘派人去调查张禹等人,为什么突然反悔,高调反对他的军事计划时,竟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在整个事件中,张禹是主角,但不是始作俑者。而始作俑者,却是一个还没进化成大人物的小人物,他就躲在太尉府中。
他的名字,就叫虞诩。
虞诩?什么来历,什么货色?看着这个陌生的名字,邓骘一阵发呆。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省淮阳县)人。十二岁通《尚书》,可谓天资聪明,然而命很苦,父母早死,与祖母相依为命。祖母死后,出去闯荡江湖,一下子就闯进了太尉府,被拜为郎中。
其实邓骘也别怪人家后发制人,给他难看。虞诩只是个郎中,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第一次会议。他是待人家开会后,才知道邓骘要放弃凉州,于是马上就去找了太尉张禹。
虞诩这样告诉张禹:邓骘的话你千万别听,如果依了他,谁都得不了利,国家反而可能被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理由有三条:当初,隗嚣据凉州时,先帝刘秀倾全国之力,好不容易搞定他,将凉州纳入版图,现在为了节省钱财物力而放弃它,明显是败家行为。这是其一。
如果舍弃凉州,移民长安三辅一带,那么凉州就成了塞外,而长安三辅一带就成了边郡。这样的话,汉朝没有军事的缓冲区,不要说皇帝坟墓没有保障,天下之势,也难以续久。这是其二。
古人常言,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一带,自西汉起,就是出武将之地,如果放弃,等于是把一块制造武才之地拱手相让,那就太可惜了。还有,放弃它,凉州人就会成为弃儿。强制他们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假如这地方再冒出一个隗嚣式的人物,后果就严重了。这是其三。
综上所述:凉州之病,就好像人皮肤上的恶疮,如不及时治疗,必然殃及全身。所以,邓骘将凉州当破衣服处理,简直就是胡扯。
那时,张禹听得一愣一愣的,冷气从背后冒起,一阵又一阵。
真是不幸哪,这么严重的问题,汉朝上下竟然没一个高官看出。幸亏虞诩来得及时,不然就完了。
就这样,张禹听了虞诩的话后,立即召集开会,把他的话给大家转述,才有了以上张禹反悔的一幕。
然而邓骘恨张禹,更恨虞诩。这个仇,是必须要报的。至于怎么收拾,邓骘心里已经有主意了。
修理政敌有很多种,比如陷害、暗杀,这是惯用伎俩。但是,这也是低级技术,如果用这招儿,容易引人怀疑,被人抓住把柄就会得不偿失。
最高明的办法,应该是设计一个陷阱,然后把他推进去,让他生不如死。说到陷阱,邓骘马上想到了一块好地。这个地方,就是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只要是有土的地方,就有土特产。朝歌这地方,盛产一样东西,非但不受欢迎,还特让人头痛。这玩意儿,就是强盗。
因为强盗多,汉朝催生了很多打黑高手。西汉时,就曾出过赵广汉、张敞等人,可东汉立国以来,只知有强盗,不知有打黑高手。正因为如此,朝歌之地,正压不住邪,结果是邪气越来越重,简直成了犯罪者的天堂。
邓骘认为,朝歌一连数年混乱不止,州政府和郡政府都没法搞定。把虞诩丢进朝歌,等于把他扔进魔窟,他不被那些无法无天的强盗搞死,也要被累得半死。
借用他人之手,除掉心头之患。你说,这一招儿高不高呢?邓骘都情不自禁地得意了。一种报复的快感,由心里腾腾起飞,冲击着他那焦灼不已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