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狂飙
一 一曲挽歌
那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凉州造反兵们发生了内讧,两拨人操刀上阵,血流成河。在这场血战中,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有厉害的人和不厉害的人,最后是厉害的人打败了不厉害的人,壮大声势。
这个决胜定局的人,是韩遂。
我们知道,韩遂之前是被凉州兄弟劫持,硬推他为首领的。这次群殴,他把硬推他上台的人,全部砍杀,甚至消灭了他身边的潜在对手,成了凉州造反兵的唯一老大。
这是公元一八七年的春天,三月。
韩遂意气风发,率领十万兄弟,包围陇西郡。不久,对方传话来,说陇西郡郡长李相如,愿意背叛中央,跟凉州兄弟一起闯江湖。
这样一看,张温就太幸运了。他没有机会舔到韩遂的刀刃,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别人。
这个人,就是凉州刺史耿鄙。耿鄙集中六郡兵力,准备攻击韩遂。然而战争还没有开打,有人就断定,这个耿鄙,肯定要坏大事了。事实证明,这个人的看法,的确有先见之明,看出了事物的本质。
这个具有卓越洞察目光的人,是汉阳郡郡长傅燮。
这个傅燮,就是之前跟司徒崔烈对着干的那个人。上次那次朝会,傅燮那用力的一顶,让刘宏如梦醒来,没有采纳姓崔的意见放弃凉州,从此傅燮也在士大夫圈子里,顶出了一个大名声。
按理说,这么一个敢说敢做的人,应该留在中央做官,他怎么跑到地方来任郡长了呢?
事实上,把傅燮留在中央,除了崔司徒之外,几乎是公卿们的一致意见。中央每次开大会,一说公卿位要补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傅燮。然而时运不济,傅燮还是被赶到凉州来当郡长了。
如果回过头来看,也不能说傅燮时运不济,他之所以被逐出长安城,不是别人不给他面子,而是他不肯和别人合作,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的。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前面说过,车骑将军张温,是汉朝第一个在首都之外被拜为三公之一的。按汉朝礼仪,皇帝拜你为三公,就必须到朝廷举行就职仪式。这个必须,就是无条件的,无论你以什么借口都不行,除非你死了,只要活着还有一口气,人家就是抬,也要抬你到殿上去。
但是张温,却拥有如此殊荣,不举行就职仪式,太尉就能到手,实在罕见哪。
为什么刘宏不等张温回城,就如此猴急地拜官呢?
我认为,这有两个因素。第一,这个太尉官是张温花钱预订的;第二,就是刘宏他娘赵忠不想等了。
赵忠猴急,主要是也想当车骑将军。于是,张温从车骑将军摇身一变成了太尉时,中常侍也摇身一变,成了车骑将军。
张温那个车骑将军,是带兵出去打仗的。赵忠这个车骑将军,却是闲得很,他负责处理的事务,就是调查审理讨伐黄巾民变的功劳。真可谓同人不同命哪。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赵忠坏事做尽,好事不沾,让他来烧三把火,那是很有难度的。当然,赵忠也知道自己是什么料,并不准备去烧什么火,可是有人却告诉他,你三把火烧不了,至少可以烧一把嘛。
赵忠想想,人家说得也对。坏事做多了,偶尔做点好事,也是很好玩的嘛。于是他就问人家,你说的烧一把火,指的是啥?
这个给赵忠提议烧把火的人,是执金吾甄举。
他这样告诉赵忠:傅燮以前平反黄巾军行动中,屡建大功,却不能封爵,天下失望。现在您作为这个调查组的负责人,可以引进贤能,满足天下人的心。
说的是没错,傅燮以前跟随过皇甫嵩讨伐过黄巾军,立下赫赫功劳。赵忠听完,点了点头,就愉快地答应了,并派时为城门校尉的老弟赵延,去向傅燮说明,表示和解。
奇怪,为什么有和解一词呢?
还是让赵忠明白地告诉我们吧,之前傅燮有功不能封爵,不是刘宏不封,而是有人拦住了。这个人,就是眼前的车骑将军赵忠。赵忠为什么要死死压住傅燮?主要是傅燮给刘宏上奏,说了一些相当难听的话。
当初,傅燮跟随皇甫嵩上前线时,人在前线,心还留在洛阳。走之前,特别给刘宏留了一道奏书,里面是这样写的:张角等黄巾之变,都不足惧。国家混乱的根源,就在于宦官。宦官把政,忠臣不进,天下不宁。
更难听的是这句:邪正之人不宜共国,亦犹冰炭不可同器。
傅燮说的跟之前刘陶说的,简直一个调。他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刘宏除宦官,赏忠臣。
正因为那道奏书,傅燮立功回来后,赵忠非但不让刘宏给他封爵,还要准备诛杀。刘宏却对傅燮采取折中手段,不封也不杀,拜他为议郎。
我们知道,自从宦官兴起后,从来都只有向宦官求饶的事,很少见宦官主动出来和解的。而赵忠派人来跟傅燮求和,如果成功,太阳都快要感动得从西边升起来了。
太阳能从西边升起来吗?不能。
那么赵忠的和解,肯定就是失败的了。果然,赵忠的老弟赵延一上门,就在傅燮家门前,碰了一鼻子灰。
赵延跟傅燮提了这样的一个条件:我老哥说了,很想交你这个朋友。如果你答应和好,万户侯爵,你即刻到手。
傅燮听之,很严肃地告诉赵延: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
有功不封,那是我的命。难道为了封侯,叫我去当你的马屁精?兄弟,你找错人啦。
赵延就这样被硬生生地顶回去了,赵忠更郁闷,好心好意烧把火,结果还被火灰撒了一鼻子,这算什么火?
顿时,赵忠杀意再起,准备一棍子把傅燮打下去。然而,此念一起,马上即消。
杀傅燮?好像要不得。
怎么要不得呢?
很简单,当初他要杀傅燮的时候,刘宏把他拦住了。
由此可见,刘宏对傅燮是不错的,况且傅燮顶了崔司徒一杠后,声誉正隆。所谓树大招风,如果把他这棵大树惹了,冷风都刮他这里来了,那就不可收拾了。
赵忠只好退而求其次,把傅燮赶出洛阳。
就这样,傅燮光荣离京,到地方当了汉阳郡郡长。牛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牛人。傅燮到汉阳后,开展工作相当顺利,他感怀恩化,怜恤政策甚得人心,诸多叛羌纷纷归降,广开屯田,准备为创造美丽生活而努力。
没想到,就是在这个时候,韩遂前来问候凉州各郡来了。韩遂能问候,肯定就有反问候。然而,傅燮怎么一眼就看出,凉州刺史耿鄙这个反韩遂问候策略会失败呢?
原因只有一个,耿鄙这个人很有问题。
问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最失败的一面,就是用人不当。他只相信自己的亲信程球,然而程球这家伙倚仗上司赏识,在外到处乱来,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地方百姓,早就对他恨之入骨了。
率领恨之入骨的官兵,去打恨之入骨的叛兵?这不就一句话吗,找打。
所以,傅燮就对耿鄙说:“您刚到凉州任职不久,百姓还不怎么了解你。这时候,韩遂率兵前来问候咱们,肯定是万众一心,而我们要去迎战,却是跟他们相反,这样的话,肯定是坏事的。”
那怎么样才变坏事为好事呢?傅燮接着说:“咱们先不急着出战,先让部队原地休息,然后呢,你也别闲着,在他们中间培养一下统帅的威望。这样的话,叛兵就会以为我们不出战,就是胆小。他们闲着没事干,就干回他们内讧的事去了。一旦他们再次发生内讧,咱们再趁机杀出,那可是事半功倍啊。”
这话听上去,很漂亮,很有逻辑性,却也很伤人。
果然,凉州刺史耿鄙听之,眼睛一扫,就抬到天上去了。傅燮说的是什么话,就你行,我不行?我行不行,也不是你一张嘴说的,要等打完了才能下结论。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打,打完了再说。
四月,耿鄙抛弃傅燮的建议,按计划行事,率军攻击韩遂。然而不幸的是,正如傅燮说的,耿鄙初来乍到,人心不稳。他刚一发兵,后院就起火了。
点火的人,叫凉州别驾。这个州政府官员叛变,响应韩遂,先斩程球,再斩耿鄙。还敢说人争一口气吗?一争,就争成短命鬼了。
接着,韩遂率兵迅速包围了汉阳郡。城中人少粮缺,不过傅燮还是死撑着。撑得了一时,撑得了一世吗?照此下去,傅燮肯定玩完。
傅燮也知道,除非神仙帮助,不然玩完。外面有数千人也认为,如果不接受他们的帮助,肯定玩不转了。
这数千人都是匈奴骑兵,来自北地。北地,可是傅燮的故乡。这帮老乡集体到城下叩头,说傅燮曾经于他们有恩,愿意发力送他出城,返回老家。
回不回,只是一念之间。这时,傅燮的儿子,十三岁,对老爹说道:“天下已乱,爹爹您在中央都无法容身,被逐到这鬼地方来。今天咱们就听他们的吧,先回老家,待明君出世,咱们再重出江湖。”
傅燮听得一阵怆然。良久,只见他对儿子说道:“我生于乱世,不能养浩然之气,食国家俸禄,遇到兵乱,就当缩头乌龟?天下茫茫,我能往哪里去,我注定要死在这里。”
傅燮接着又说:“儿子,你有才智,当努力勉之。赶紧去找主簿杨会,他会救你。”
一语即罢,全场泣泪。
这时,有一个人很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了傅燮面前,就是酒泉郡太守黄衍。需要说明的是,他不是来救场的,而是充当说客,前来看戏和演戏的。
他对傅燮说道:“成败之事,今已可知。外头的叫我给你传句话,汉朝就要完蛋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他们的统帅。”
话刚落地,只见傅燮按剑怒指对方,吼道:“你身为汉臣,竟然还有脸为贼当说客!”
说完,傅燮提剑高高举起,叫道:“听我命令,出城战斗!”
城外,千军万马正在等待傅燮。他们就像饥饿的狼群,等待着一只病虎出山。很显然,这是一场力量不对称的战争。
我仿佛看见,一个愤怒而勇敢的男人,于刀光剑影中穿行,缓缓倒下。他睁开眼看着上面,上面白云悠悠,千载不散。
大地已经听到了他的声音:我来过,我战斗了;我无愧苍天,死而无憾!
二 谋杀刘宏
傅燮的死亡,无法改变汉朝的衰败。对某些人来说,叛乱是迫不得已,为夺取生存权而战斗罢了;可于某些人来说,叛乱就像浑水摸鱼,似乎也是一件不错的投机行为。冲着这个造反利润,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加入了叛变。
不久,凉州司马,扶风人马腾,也率领他的部队投奔了韩遂。两人决定把蛋糕做大做强,共同推选了新的造反派领导——王国。
重整旗鼓后,他们挥师指向长安,攻击抢劫关中三辅。
消息传到洛阳,刘宏把张温叫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张温被叫来也不是聊天吹牛的,而是问责。
刘宏下诏,说你这个太尉是怎么当的,造反兵没有压下去,反而越来越多。既然你当不了,我就只好换人了。
换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接下来,刘宏下诏,拜司徒崔烈为太尉。
诸位想想,刚刚赶走了一个花钱买官的,又来一个花钱买官的。如果摆平造反兵,崔烈和刘宏是双赢;如果摆不平,不好意思,崔烈把钱留下,自己走人。
我想,大家不用猜都知道结果是怎么样的。今天,张温搞不定的事,他能搞得定吗?
十一月,崔烈当了七个月的太尉,就被刘宏下诏赶走了。
事实上,崔烈就是想花钱赖着不走,刘宏就是花钱也要把他打发走了。因为接下来,这个人出的价钱,可是离奇的高呀。高到什么程度,千万钱不过是个起步价,那家伙前前后后,向刘宏进贡了亿万钱,全都扔在了建设西园项目上了。
大家都看出来了,这个捐钱买三公之首太尉的人,是曹操的老爹曹嵩。
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捞钱有术,又被养子扔回刘宏身上,这叫从哪里来,又回哪里去,甚是合理。羊毛出在羊身上,宦官拔光了刘宏这只羊的毛,现在羊要回点毛,似乎是挺合理的。
因为合理,刘宏对曹嵩也很不客气。半年后,即公元一八八年,四月,刘宏以问责名义,把曹嵩赶走了,又提拔别人当太尉。
要想捞钱,会赶人就行。曹嵩的继任者更惨,估计没啥油水,接班一个月,刘宏就让他卷铺盖走人了。
一年有余,连换三个太尉,还是找不到可以搞定造反兵的人。相反,这时造反兵闹得越来越凶。人祸未平,又起一波,七郡和封国,同时都发生了水灾。
种种迹象表明,天要灭汉朝矣!
汉朝要灭,谁的损失最大?老百姓穷得一身光了,谈不上什么损失。损失最大的,也不是皇帝刘宏,而是皇宫里那帮宦官。
恰恰这时,有个法术大师说,据最近的天象数据表明,宦官的狗屎运,马上降临。到时候,黄门和中常侍等这帮人,全都要被干掉。
大家想想,宦官要被通通干掉,会是谁干的呢?当然是宦官的仇人。举目汉朝,谁是宦官的最大仇人?当然就是天天做梦都想掐着宦官脖子的士大夫们啦。
有人一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都要跳起来了。
这个高兴得差点飞上天的家伙,是陈蕃的儿子陈逸。他是在冀州州长王芬客厅中,亲耳听到法术大师襄楷跟他说宦官要完的那番话的。
陈蕃是被宦官们杀死的,如果老天显灵,陈逸报仇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这里有一个问题,宦官要灭,首先皇帝刘宏得死,如果他不死,不要说灭宦官,就是死一两个宦官,他都要跳起来跟你玩命。他爹是张让,他娘是赵忠,整个宦官系统,都是他的亲戚兄弟,他不跟你玩命才怪。
这样就有点麻烦了。天下之大,谁都可以杀,就是不能杀皇帝。皇帝是天子,是老天爷派下来管理咱们的,如果连他都杀了,老天爷是要发怒的,那是要受天谴的。
可是,有人偏不信这个邪。他主动站起来,对陈逸说:“要杀宦官,还是让我来打头阵吧。”
这个不怕死的人,就站在眼前,他就是冀州州长王芬。
王芬不是说着玩的。为了做好准备工作,他辗转各地,到处拉人。接着,他又上书到中央,告诉刘宏说:“黑山一带乱民,正在劫掠郡县。”
这黑山一带的造反兵,汉朝人称他们为黑山贼。这帮人并不陌生,他们就是之前主动要求招安的张飞燕部属。
刘宏当然知道,张飞燕主动投降不靠谱。但是,在这个日益不妙、头痛不已的时代里,只要他不惹事,等于是烧香拜佛了。可是现在王州长说他们又要闹事,他这个当皇帝的,怎么样也不会坐视不管的。
这个道理,王芬当然知道。他等的,就是刘宏这个态度。
他之所以要把黑山贼制造麻烦的事上奏,不是为了摆平麻烦,而是为了制造更大的麻烦。因为,只要刘宏允许他征伐张飞燕等黑山贼,手里就有了兵权。
有了兵权,后面的戏就好演多了。
奏书送上去后,还没有下文。这时,王芬收到一个喜人的情报,听说刘宏打算故地重游。
王芬脑袋是热一阵冷一阵,坐立不安。如果情报准确,根本就不用等到刘宏批准他带兵的诏书。只要刘宏离京,在半路上即可把他劫持。这样的话,只要皇帝在手,即可诛杀宦官。
然后呢?
然后就是罢黜刘宏,扶持新皇帝。名字都已经想好了,合肥侯刘某就是很好的人选。
劫持皇帝,诛杀宦官,兵不血刃,汉朝就可以重换天日。
明天,以及明天的明天,天下将是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一件多么伟大、多么激动人心的壮举啊。
王芬没有被内心的冲动冲晕脑袋,他热了一阵,就冷了下来。
他仔细想想,半路劫持皇帝这种阴谋,自高祖刘邦开国以来,想到的人,估计没超过几个,真正想去做的人,几乎没有。要想成功的话,仅凭自己的实力,那是不够的,必须拉几个真正胆大包天的人,一起行动。
举目汉朝,谁才是绑架皇帝的最佳人选呢?王芬一想,马上就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曹操。
王芬眼光真没错。后来,曹操劫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估计他的灵感就是来自王芬。
但是,当王芬把他的计划全盘说出时,曹操却拒绝了。
他很严肃地告诉王芬:更换君王这种事,是天下最大的灾祸。当年,霍光之所以能废刘贺,是因为他忠诚报国,并手握大权,才成功换人。现在,凭你和我等数人之力,就能翻江倒海?危险啊。
曹操说得很有道理,他此时的官职,不过是个议郎,王芬不过是个冀州州长,他们俩联手,就是再加十个王芬,也没有当年霍光的实力强。
王芬在曹操这里碰了壁,并不气馁,另外去找人。他热烈邀请了平原人华歆、陶丘洪等人。陶丘洪一接到王芬的邀请函,准备立即动身出发。
可就在这时,老乡华歆,就在他耳边吹了一阵冷风。
他这样警告姓陶的:更换皇帝这种事,即使霍光再世,也没有把握成功。王芬这人性格马虎又不果断,他来做这事,肯定失败。
从头到尾,我们看到王芬马虎了吗?没有。他不果断了吗?也没有。他可是精心策划,果断出击。可是华歆却说他会失败,这是为什么?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汉朝名士之一。我们知道,后来曹操平定天下时,他热心追随,曹丕登基魏帝时,被拜为相国。
由此可见,这家伙也是一个有想法、有城府、有谋略的人。而他反对王芬的行动,跟曹操一样,论调基本一致。
他们都没有选择参与,理由只有估计如下:王芬人微言轻,不相信他的实力,这是其一;王芬拥立的合肥侯,没有人气,这是其二;即将崩溃的汉朝,可谓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宏一旦神灵附体,天下诸侯名臣,一旦联合保皇,踩死他们比皇甫嵩踩死张角,可是容易多了。这是其三。
一句话,造反风险多,入行需谨慎。曹操有的是时间,凭什么现在就下手去做那种冒失的投机?
说来说去,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条,刘宏命大。
此时,王芬拉不到人,已是相当郁闷,孤立的他又听到一件不幸的消息——刘宏取消重返故地的计划了。
最致命的是后面的这条:刘宏下诏,命令王芬解散部队,全体复员,并且到洛阳城来汇报工作。
一股冰寒的不祥之气,由脚生起,直往头上蹿。坏了,计划被泄露了。
真相呢,真的是王芬的计划泄露了?
据说是这样的,当刘宏准备出行时,突然收到太史的一道奏书,说他观察到北方夜半,有一条赤气从东到西,横贯夜空。按星象来说,这是北方有人在搞阴谋,准备谋害陛下,所以建议不要前往。
这个事,说得有鼻有眼。但我还是认为,王芬谋杀刘宏的计划,应该是被泄露出去了。然后有关人士,为掩人耳目,拿天象来说事警告刘宏。
王芬也坚信,他的行动肯定是被泄露了。要不然,刘宏不会解散他的部队,还要召他回洛阳汇报工作。
王芬只好选择了逃亡。天下茫茫,君将何往?王芬回到平原,自杀绝世。
三 皇甫嵩重出江湖
王芬死了,我想他在地下肯定痛骂华歆这个乌鸦嘴。可对刘宏来说,他肯定喜欢华歆这样的乌鸦。尽管有乌邪嘴帮助,可汉朝的根本性问题还没办法解决。
主要是,闹事的人不见减少,反见增多,范围波及的地方也越来越广。面对整体失控的态势,法术大师告诉刘宏:据天象显示,洛阳城可能危在旦夕,南北两宫,要发生流血事件,陛下必须作好准备。
洛阳城危险,这种事情都不必看天象。看看路边的死人和每天的军事情报,刘宏大都知道,乱民攻进他的首府,那是迟早的事。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不是敌人猛烈,只怪自己无能。
的确无能,连换三个太尉,都没人整出一个办法。但是法术师丑话说在前头了,别人都想不出办法,只能靠自己了。
于是,刘宏征召天下部队,聚集洛阳城,进行浩大的阅兵仪式。他披甲戴盔,骑着战马,自称无上将军,雄赳赳、气昂昂地从部队面前走过,口号排山倒海,响彻云霄,好不壮观。
场面看似很强大,其实刘宏心里虚得很,但又不得不装。可装了今天,能装得了明天吗?到时乱军杀进洛阳城,想再装就是死路一条了。
于是,刘宏就拍拍脑袋想,看来要搞定天下乱民,不请那家伙出山是不行的了。
刘宏心里想的那家伙,就是皇甫嵩了。
公元一八八年,十一月。刘宏亲自出马,请皇甫嵩出山,拜他为左将军,并统领前将军董卓部队,两人各率两万人,总共有四万人。
皇甫嵩出山的第一战,就是剿灭围攻陈仓的造反部队。这支造反部队,是汉朝的老相识了,那就是韩遂和马腾的造反兵,他们共同推出的头目,名叫王国。
我们知道,皇甫嵩和董卓,都是凉州人。出门在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两人还是共同效忠一个皇帝,应该是好说话的。这话如果放在谁身上,都是成立的。但是董卓会告诉你,他不信这一套。如果说泪汪汪,那也是被逼急流的眼泪。
比如现在,他就被皇甫嵩逼急了。
董卓和皇甫嵩碰面,他提议,立即赶往陈仓,救援被困之城。皇甫嵩大手一挥,说了一个字:不!
董卓很不屑,皇甫嵩就慢悠悠地给他上课。
他是这样告诉姓董的:兵法说,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之于九天之下,不足者陷之于九地之下。
董卓听出来了,皇甫嵩给他讲的是孙子兵法。都是同行人,都是江湖老手,这一套他早烂熟于胸中,还好意思拿出来讲?
皇甫嵩似乎看出董卓心中有气,装作看不见,仍慢慢道出他不急于出兵的缘由:陈仓城虽小,但牢固得很。王国的部队,看上去很强大,他就料到没有个一年半载,是拿不下陈仓的。我们就先等他们打累了,玩腻了,然后再出动,以逸攻劳,他们想不被收拾都难。
皇甫嵩否决了董卓的作战方案,他无话可说,只好搬出板凳,陪着皇甫嵩坐着看戏。
殊不知,这场戏看得董卓心里甚是压抑。他一坐就是冬去春来,前后总共有八十天。
这八十余天的时间,神奇的陈仓城,果然被皇甫嵩说中了,那里犹如铜墙铁壁,而王国的部队像一群热锅上的蚂蚁,在城外转来跑去,就是找不到进城的突破口。
这时,只见皇甫嵩慢悠悠地站起身来,对董卓说道:“董将军,现在我们可以出发了。”
皇甫嵩说出发,就出发了?
董卓心里很不舒服。你叫我坐,俺坐了,你叫我出发,俺没那么随便出发。好吧,你之前不是给我上孙子兵法吗,现在我也可以给你上上课。
于是,只见董卓突地站起来,对皇甫嵩说道:“我认为,现在不是追击他们的时候。”
皇甫嵩很严肃地问道:“为什么?”
董卓装出一副胸有兵略的样子,慢悠悠地说道:“兵法曰,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敌,是追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况大众乎。”
没错,孙子兵法是有这么一段话,大约意思就是,不要乱追敌人。野兽急了都要跟人拼命,何况现在政府军追杀的,是一帮亡命之徒。
皇甫嵩一听,笑了。
董卓话语刚落,只见他说道:“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也。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之师,非归从也。敌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
末了,他又告诉董卓:如果董将军害怕了,就在后面给我打后援,我自己去追他们就是了。
皇甫嵩说完,就率兵走了。
然而皇甫嵩一走,董卓就后悔了。
皇甫嵩出兵后,势如破竹,一路追杀,斩首敌人万余,造反兵头目王国,也不幸被他干掉。
看着眼前这一切,董卓颜面扫地,想拿刀杀人的心都有了。皇甫嵩,算你狠!他在心里默默地念着这句没有品位的话。
在造反兵方面,王国死了,韩遂和马腾还在。接着,韩遂等人又推出新的首领,继续造反。但是,造反兵被皇甫嵩这么一扫,像茄子被秋霜打过一般,全没了生气。面对萎废之势,韩遂无可奈何,不久,他们再起内讧,彼此杀得热火朝天。
一句话,他们遇上皇甫嵩,算是完了。
造反兵完了,董卓也要跟着滚蛋。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他对皇甫嵩,简直都要恨到骨子里去了。
先是刘宏来了一道奏书,说要封董卓为少府。董卓一听,心都凉了。他一眼就看出来了,拜官是假,夺权是真。如果真的接受刘宏的任命,去洛阳城当官,等于是老虎进了笼子,那真的是玩完了。
董卓是一千万个理由,不想走。乱世当前,手握重兵,就好像家里的锅里有米,箱底里压着大把的银子,这种感觉要多踏实就有多踏实,他怎么会愿意走呢?
可是皇帝的任命书都来了,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抗命不从。当然,翻脸也是一项技术,董卓深谙其道,写了一道奏书,送到了洛阳城。
他这样告诉刘宏:感谢陛下皇恩浩荡,拜我为少府。可现在的问题是,我想走,又走不了。您也知道,我的属下都是来湟中的志愿军和羌胡等少数民族,他们知道我要离开他们,拖住我的大腿说,政府不发给他们粮食,也不发给他们俸禄,妻子儿女,还等着米下锅呢。
这帮人,好的时候特别好,烂的时候也特别烂。如果我冒失就走了,担心他们闹事,给政府军带来麻烦,那我就不好交代了。
既然我无法使他们接受命令,那就只好留下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从以上一番话,我们可以看出,董卓敢于抗命,估计就是他们的兵是自己养活自己的。刘宏一个子儿都舍不得出,连粮食都不发给他们,让他把自家的部队,交给政府,这等损私肥公的事,他怎么会答应?
董卓抗命,刘宏却也无可奈何。
刘宏当皇帝这些年来,碰到董卓这种人,还是头一回。可鞭长莫及啊,招之不来,打之不得,只能顺之哄之了,于是董卓就成了刘宏心里的一块心病。
董卓当然也知道,刘宏这个人坏事做了不少,但也不是傻瓜一个。他能下一次诏书,就能来第二次。只要部队还在他的手里,无论怎么睡,都不是很踏实。
说对了。
刘宏的确是睡不踏实,不久,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拜董卓为并州牧。并且很明白地告诉董卓,你人可以走,但是你属下的兵,必须全部留下,让皇甫嵩来统领。
董卓一看,心里冷笑。什么狗东西,老调重弹,想在虎口夺食,门儿都没有。
于是,他再上一书,说感谢陛下这些年的赏识,让我掌兵十年有余。然而我的兵眷恋我,离不开我,还是请陛下允许我带他们回冀州,替汉朝效命守边。
狗嘴果然吐不出象牙。
董卓的奏书一到洛阳,有人就跳起来要骂人。这跳起来跟董卓红眼的人,不是刘宏,也不是皇甫嵩,而是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
皇甫郦正在皇甫嵩身边跟班,他这样告诉皇甫嵩: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卓被诏委兵,布上书自请,此逆命也。又以京师昏,踌躇不进,此怀奸也。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为何观望不前呢?
皇甫郦不愧为皇甫氏后裔,长着一双火眼金睛。此时,董卓的确有不祥之举。他口口声声说,要回冀州守边,可结果他去了哪里?却移兵河东,以待时变。
董卓想干什么?没人知道。但是大家都能看出,这家伙心里装的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今皇甫嵩跟董卓已经结仇,如果不除,于国于己,都是遗患无穷。
但是,皇甫嵩却这样回答皇甫郦:董卓尽管有罪,然而我们擅自杀将,亦有罪矣。不如奏之陛下,请之自裁。
或许,皇甫嵩是想通过刘宏,警告董卓好自为之,不要乱来。如果这样,皇甫嵩就太仁慈了。农夫救了蛇,蛇不会感恩,何况,董卓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一匹恶狼。
果然,皇甫嵩给刘宏上书,说了董卓抗命不从问题的严重性。刘宏即刻下诏,责骂董卓,很自然地,董卓把这笔账记在了皇甫嵩身上了。
前仇未解,又增新怨,姓董的和皇甫嵩的梁子,几辈子都解不开了。
如果让董卓选择,当前最想做的是什么,他会立即回答:杀了皇甫嵩。
如果没有皇甫嵩,汉朝谁也抢不了他的饭碗;如果不是皇甫嵩,他那颗骄傲的心,怎么会被挫败得如此悲伤;如果不是皇甫嵩,他怎么像一只困兽一般,被刘宏看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
皇甫嵩,老子跟你没完。
报复皇甫嵩,对董卓来说,那是迟早的事。迟早是多久?一年,三年,还是十年?
对董卓这种赌输了急红了眼的赌徒来说,如果没有报仇的机会,就算是一百年,他也得耐心等待。
谁也没料到,就在这时,一个天赐的良机,让他找到了动刀的机会。
连苍天也没想到,包括皇甫嵩在内,整个汉朝的命运,都被董卓改变了。
四 超级阴谋
那个改变了董卓、改变了皇甫嵩、改变了天下所有人的,是一个人对尘世告别的消息。历史仿佛都想把这一刻凝结,这是公元一八九年,四月十一日。
这一天,皇帝刘宏于南宫逝世,年仅三十四岁。
刘宏挥一挥衣袖,连天边的云彩还没作别,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他走得挺轻松,可活着的人就受苦受累了。这其中有两位最为辛苦,一个是上军校尉蹇硕,一个是大将军何进。
他们之所以忙碌,主要是刘宏生前没有把一件事办妥,就走人了。这件事,恰是最敏感,又是最引人注目的。
那就是——立太子。
刘宏一生风流无限,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播下的种子多,收获的成果少。他生了一连串的儿子,可是都没长成人,又一连串地夭折,仿佛是撞了邪一般。
不过,在众人的努力下,还是有两个人活了下来,并且顺利成人。这两个人,其中一个是何太后生的,另一个是王美人生的。何太后生的儿子,叫刘辩,王美人生的,则叫刘协。
刘宏死的儿子太多,何太后认为宫中邪气太重,把儿子送出宫去抚养。为了能够镇住邪气,负责收养刘辩的,则是一个姓史的法术家,刘辩因此得名史侯。刘协是后来才生的,王美人送给祖母董太后抚养,刘协因此别称董侯。
刘宏生前,迟迟不肯立太子。众卿看在眼里,都急于上奏,请刘宏早作决定。事实上,谁也没想到,不是刘宏不想立,而是无法下定决心。
刘辩的老妈是皇后,年长于刘协,如果要排资论辈,太子肯定是他的了。可是呢,他不太喜欢刘辩,公开的理由是,刘辩这人太轻佻,做不了大事。
乍一看上去,这理由有点搞笑。刘宏光顾着说儿子,他自己怎么样呢?自高祖刘邦立国以来,他的轻佻可是排在前五名的。如果西汉的刘贺排第一,他是稳坐第二的。
我们知道,汉朝皇帝立太子都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类己的儿子。如果刘辩真的很轻佻,轻佻的刘宏应该感谢苍天,后继有人才对呀。当然,这仅是个玩笑罢了。
我认为,刘宏以轻佻之名,准备把刘辩搁置,那是迫不得已的。
这点不用我多说,眼尖的人都能看出来,刘协是董太后亲自抚养的,刘宏不敢立刘辩,肯定是受到了董太后的威胁。但是,如果他不立刘辩,何皇后、何进将军以及满朝众卿,都会朝他吐口水。
所以,他两边都不是人,搁置问题,留与后人,就是他最无奈,也是最悲哀的选择了。
刘宏尽管生前没有立太子,但他还是知道有托孤这招的。所谓托孤,就是把没有完成的事情,交给可靠的人来办。刘宏认为,满朝上下,最让他放心的,莫过于蹇硕了。
刘宏为什么赏识蹇硕?据说是那家伙长得人高马大,又精通兵法。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宦官出身,曾经做过刘宏的贴身小黄门。
之前,刘宏曾经在洛阳搞过一次壮观的阅兵仪式,还自称为无上将军。他这个无上将军,率领着八支强悍的军队。这八支军队的指挥官,其中就有曹操和袁绍,除蹇硕之外的七个指挥官,以及大将军何进,都要接受蹇硕的领导。
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命于人,从这个人事安排,我们可以看出,刘宏打心里就想刘协接班。所以临死前,就将太子问题,交给蹇硕全权处理。
蹇硕一直都是向着董太后的,他当然知道刘宏的用心良苦。但是,他也知道,何进是块拦路石,如果不将他除去,刘协能否成功登基,这还是个问题。
于是蹇硕就想着,设计杀掉何进。
有一天,蹇硕通知何进进宫,说有要事商量。何进一听,没啥警惕,就来了。然而他一到宫外,就立即感觉不对劲了。
前来迎接何进进宫的人,是蹇硕的司马潘隐。蹇硕做梦都没想到,他派去接何进的人,正是何进的故友。这么一个家伙,待在身边,等于就是搞卧底。
要说潘隐是何进的卧底,那也没错。他一看到何进时,就忙打眼色。何进一看,不得了,立即调回马头就狂奔,跑进了他控制的营区。
何进一进军营,马上调兵布防,并且派人给蹇硕传话,说大将军生病了,不能进宫。
蹇硕一听,暗叫一声:大事不妙了。
果然不妙。
四月十三日,刘辩成功登基,年仅十四岁。这样,汉朝权力很自然地落到了何太后手里,何太后宣布临朝听政,任命政府大臣。拜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一起主管宫廷机要。
何进的春天来了。寒冷的冬风,却在猛烈刮起,扑向了蹇硕。
蹇硕不除,何进怎能吃得香,睡得甜?何进这点心思,自然是瞒不过别人的。正当他磨刀霍霍时,有人主动派门客来见何进。
对方这样告诉何进:要想救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杀一个蹇硕,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玩,就玩点大的,动大手术。只有把汉朝那块大毒瘤全挖掉,天下才能有救。
何进听出来了,那个所谓大毒瘤,就是宦官。对方的意思,就是想要把宦官一锅端掉。
这是一件多么冒险,多么伟大的事业。老前辈陈蕃及外戚窦武,当初不也有着这样的梦想吗?可他们都不能成功,何进何德何能,能将宦官除掉?
何进想着心里多少有点负担。但是,门客一把话撂下,他就当场表示,愿意合作,共同扫除宦官。
搞阴谋,那也是要实力的。何进之所以能够愉快地答应合作,主要是派人来说事的人,是一个搞阴谋的实力派。
他的名字,就叫袁绍。
袁绍,字本初,出身名门。说起来,袁绍挺不幸的,他老早就丧母,接着丧父。老天爷没有抛弃这个孩子,他长得十分威武,最大的爱好是养名士。三教九流,无论贵贱,来的都是客,有求必应。于是,袁绍一时名噪洛阳城。
有一次,宦官们开会,中常侍赵忠担忧地说了一句话:“袁本初好养名士,真不知道这个小儿到底想干什么。”
袁绍的叔父袁隗听到后,立即把袁绍唤来,说宦官已经把他盯上了,最好收敛点,别捅出大娄子来。然而袁绍听之,如过耳边风,仍然我行我素。
老江湖赵忠看人真没有错,袁绍广收天下死士,其实就是为将来的事业作准备。他的事业,就是澄清天下,剿灭宦官,力挽大厦于即倾。
事实上,袁绍诛宦官之心,并非一朝一夕之谋。早在一年前,已经有人要准备联合他,秘密行事。
一年前,刘宏在洛阳城阅兵,之后他对某人说:“你看我检阅大军,耀武扬威,有什么感想?”
那人答:“我听说古代贤明君主,向来都是以德服人,而不显之武力。现在汉朝的敌人在边境,而陛下却在洛阳城设坛阅兵,不能显示剿敌之心,反而宣示好战,臣认为不适。”
刘宏听后,叹息一声:“你说得对呀,咱们真是相识恨晚,从来都没有人向我说过这番话。”
与刘宏对话的那个人,就是时为讨虏校尉的盖勋。
盖勋,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省安西县西南)人。在东汉的平羌将领中,盖勋是继傅燮之后,又一个后起之秀。
跟傅燮一样,这也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他认为,汉朝的乱源,在于宦官,宦官不除,天下不宁。基于这个沉重的梦想,他还特意去找袁绍。
盖勋曾这样告诉袁绍,陛下是很聪明的,可惜他被宦官蒙住了眼睛。袁绍听之,非常同意。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准备谋划诛杀宦官。
只可惜盖勋的异常之举,已经被人盯上了。不久,盖勋被夺去兵权,派去当了只管事不掌兵的官——京兆尹。
把盖勋赶走的人,正是蹇硕。
因为,刘宏征召盖勋问那番阅兵观后感时,这家伙就在现场,他从盖勋的一言一语中,强烈感觉到不赶走这人,将来必定是他的麻烦制造者之一。
盖勋去职,袁绍诛杀宦官的计划,只好暂时搁置了。直到这一刻,他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于是主动派人来游说何进,要联手合作。
话说回来,何进能够接受愤青袁绍的策略,不仅是认可袁绍的实力,他更认可袁绍背后的那块招牌——袁氏家族。
要知道,袁家从袁安算起,到袁隗止,历经百年,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今举目汉朝,袁氏家族的袁隗,时任太傅,掌握重权,是何进坚定的拥护者;袁绍就不用说了,手里有兵权,袁绍的堂弟袁术,时为虎贲中郎将。
袁氏家族,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诱惑,让何进怎么能够拒绝和袁绍合作?
反之,我(袁绍)就是阎罗王,将是宦官的噩梦。
事实也证明,袁绍才是宦官们的真正挖墓者,命运的终结者。
五 庸人引狼
袁绍的门客走后,何进似乎从来没像今天这般兴奋和忙碌过。他兴奋,是因为仿佛看见了成功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忙碌是因为到处拉人。除了袁氏家族以外,他还拉了当世诸多英雄豪杰到圈子里,共同举大事。
这些英雄,其中就有黄门侍郎荀攸、尚书郑泰等。
何进在忙活,对手也没闲着。此时,蹇硕仿佛已从空气中,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血腥之气。他认为,他搞过何进一次没有成功,这次何进是不可能放过他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同门帮派的兄弟们求助。
蹇硕的江湖帮派兄弟,当然就是后宫里那帮宦官了。他给赵忠等人写了一封信,这样说道:何进家族已经控制政府,独断专行,企图联合天下死士,要除掉宦官。他们一时还没有动手,是忌惮于我身为部队元帅。我们不如团结起来,先下手为强,把何进除了再说。
赵忠收到蹇硕的奏书,没有急着表态,而是把所有的中常侍都叫来,一个个地轮流着看。看完了,大家就开会讨论,怎么应付这场危机。
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谁也没想到,这场会议,竟然是宦官们集体将蹇硕出卖了。
宦官们以实践充分证明了一个残酷的道理:江湖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他们的处世哲学就是,为了兄弟,可以插敌人两刀;为了利益,可以捅兄弟数刀。
说起来,蹇硕也别怪宦官们不支持他,要怪只能怪自己中邪撞到鬼了。论实力,他根本就不是何进的对手。他的身边,有何进的卧底,他的宦官集团里,也有何进坚定的支持者。
那个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何进的人,是中常侍郭胜,何进的老乡。
如果用一句很露骨的话来说,郭胜和何家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当初,正是郭胜经过多方面努力,才让刘宏封何进的妹妹为皇后的。
后来,何皇后听说王美人生了刘协,怕她抢了自己的位置,立即派人去把王美人毒死了。刘宏听说后,跳起来骂娘,叫嚣要废掉何皇后。
但是,刘宏还是没有把何皇后废掉,知道为什么吗?这都是郭胜在幕后做工作,联合诸宦官向刘宏求情,才罢休的。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中常侍们跟何太后就打交道了,而且关系还不错。而赵忠也相信,如果没有宦官,就没有何太后的今天,何太后应该也不是那种过了河就想拆桥的人。
所谓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基于以上考虑,在何家和蹇硕之间,唯有牺牲后者了。于是宦官们达成一致意见后,拒绝了蹇硕的提议,并且把蹇硕的信转交给大将军过目。
这时候的何进,得意极了。蹇硕你完蛋了,同门帮派的人都不帮你了,就算神仙来了也是白搭。
四月二十五日,何进命令黄门令逮捕蹇硕,诛杀。同时接收蹇硕部队,天下兵权,全都落在了何进的手上了。
这是世界最疯狂的时刻,宦官卖蹇硕,何进准备卖宦官,那何进等谁来出卖?不要急,耐心往下看,会有结果的。
搞死了一个,何进还想搞死眼前这个不识抬举的董太后。
董太后和何家的梁子,早在当年何皇后毒死王美人的时候就结下了。董太后收养王美人生的刘协,估计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刘协放在身边安全,何太后不敢对这孩子下毒手;另外一个,就是想好好培养这孩子成人,将来为母亲报仇。
所以,董太后对何太后的态度,水火难容,恨不得一口吃了她。无形之中,两个太后不和,也造成了宦官内部的不和。大多数宦官,是董太后的支持者;而以郭胜为主的宦官,却是何太后的支持者。
女人吵架吵到这个份上,的确出神入化。对何进和袁绍来说,他最喜欢看的就是宦官分裂。野兽不结群,容易被捕杀;宦官要分裂,要修理他们,似乎也不是很难的事。
但是,在诛杀宦官群之前,何进必须先解决董太后。因为,董太后和何太后的矛盾,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得不在他们之间决出胜负了。
老太婆董太后为什么火气旺,胆敢跟何太后拍板,那也是有原因的。
一个原因是,董家的势力并不弱,董太后的侄子董重,时为骠骑将军,这是其一;董家背后,有一大堆宦官支持者,这是其二;还有一个,董太后倚老卖老,身为婆婆,哪有被媳妇欺负的道理?
基于以上原因,董太后屡屡插手政治,跟何太后抬杠。何太后当然也不是好欺负的,只要董太后出来干政,她就二话不说,直接把老太婆的手打回去。
于是,恼羞成怒的董太后跳起来大骂何太后:你嚣张什么,你倚仗的不就是你老哥何进吗?我告诉你,我要叫我家骠骑将军董重,砍你们家何进的头,那也是一眨眼之间的事。
最后的遮羞布都被老太婆扯掉了。
既然这样,何太后还有必要忍让吗?何太后告诉何进,董太后欺负我,老哥你要替我报仇。
何进听之,心里都不禁替董太后悲哀了。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来。好吧,让事实来证明,到底是谁砍谁更容易。
五月,何进联合三公,弹劾董太后,说她勾结州郡政府贪污,钱财全都积在永乐宫。还有,依照传统,封国的王后,不可以逗留京师。
董太后有没有贪污,其实从刘宏爱钱的特点,可以知一二。有其子,必有其母,老太婆积了不少钱,应该是真的。其次,董太后之所以有今天,不是因为她老公是皇帝,而是生了个走运的儿子,当了皇帝。人家要按规矩把她遣送回河间国,那也是没辙的。
这下子终于看出谁厉害了吧。
五月六日,何进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职。董重知道大势已去,自杀。一个月后,董太后毙命。
老太婆是怎么死的,据说有两个版本:有人说她是抑郁而死,又有人说她是自杀。
一切道路扫清,接下来就是把宦官们,全部拖上砧板来剁了。
这可是袁绍自何进灭董家以后,心里一直念叨的想法。但是,他等了半个月,却始终不见何进有什么动静。
这下子,袁绍急了。
袁绍是真急。他东盼西望,等的就是这一天,可他心里又想,何进迟迟不动手,别不是赵忠给了他什么好处,帮他除去蹇硕,就心慈手软,跟人家握手言和了吧。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天大的坏事了。
于是,袁绍亲自去找了何进一趟,这样说道:“我的何大将军,你到底有没有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放在心里。如果没有忘记,请你回想一下以前的窦武是怎么死的。当年,太傅陈蕃警告窦武,出手一定要快要狠,结果窦武没听,被宦官杀了。今天你手握天下大权,拿捏天下,不急着动手,还待何时啊?”
何进听之,一时无话。
愤青袁绍就知道杀人,可他怎么就不知道何进的苦衷呢?要知道,杀宦官容易,问题是灭了宦官,宫廷由谁来跑腿呀?这可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啊。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后宫可是乱套了,也是后患无穷啊。
然而不久,何进还是进宫游说何太后去了。
顺便说一下,自从上次何进经历了蹇硕忽悠事件后,他基本上不进宫了。不是他怕了,而是袁绍警告过他,后宫不是你的地盘,别轻易进去,只怕有去无回,最好待在自己的地盘为好。于是,汉朝替刘宏送葬的时候,何进也没有入宫陪葬,也不亲自出门送葬。
没办法,宦官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得不防哪。
所以这次何进进宫,他可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况且,他和袁绍经过一番探讨,认为灭了宦官以后,可以用三署郎官员替代宦官做事。只要何太后能够接受这个做法,事情就成了多半了。
但是,当何进把这个荒谬的想法,告诉何太后,立即遭到了否决。
何太后反对意见有两条:从古到今,皇宫里面都是由宦官跑腿的,汉朝旧例也是如此,叫她一夜之间把老祖宗的做法废掉,不妥。先帝刘宏刚刚安葬,你就叫我跟一帮士子共事,这怎么行?
两句话,就顶得何进无话可说。他只好灰溜溜地出宫,去告诉袁绍:“何太后不同意诛杀宦官。我的想法就是,不如咱们就只诛杀几个特别嚣张的宦官,把他们的威风灭了就行了。”
袁绍一听,叫道:“这怎么行!宦官跟皇太后和皇帝关系亲近,是上下交流的唯一渠道,掌握着稀缺情报。只要他们还有人待在那个位置上,我们就别想过一天的安稳日子。”
袁绍好像说得也很有道理。一时之间,何进又左右为难了。
更让何进没料到的是,事情的发展,超出他的意料之外。
接着,何家内部对于何进诛杀宦官问题,也出现了极大分歧。何家有两个重要人物,又跑到何太后耳边吹风,更加坚定了何太后阻止诛杀宦官的决心。
给何太后吹耳边风的,是何太后的老妈舞阳君及何进的弟弟何苗。
需要说明一下,何进和何太后是同父异母兄妹,何苗及何太后老妈也不是白吹风的,他们多次收了不少宦官的钱。
他们告诉何太后:“何进杀宦官,就是想专权,削弱国家权力。”
削弱国家权力,就是削弱何太后的权力。何太后一听这话,心里那真是一百个不舒服。
何进很是无奈,只好把以上情况,如实告诉袁绍。
这时,袁绍似乎很理解何进所处的困境了。然而他沉思片刻,又给何进支了一招。他告诉何进:“既然何太后不同意诛杀宦官,我们就只好来硬的了。”
何进问:“怎么个硬法?”
袁绍说:“咱们召集天下豪杰及将领,率军进京。到时兵临城下,何太后到底是想要洛阳城还是想保她的宦官?依我看,她想不给我们推出宦官,都难了。”
何进一听,拍大腿叫道:“好计。咱们就这么办了。”
何进就派人到各地传话,很快地,何进的意思就传到了董卓这里。
董卓一接到命令,不由仰天长笑:苍天有眼,老子被皇甫嵩逼得无路可走,今天总算要熬出头了。
悲剧即将上演,汉朝即将落幕:董卓的明天,就是汉朝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