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乃木希典为何坚持不主攻易攻的203高地?
东乡平八郎的危局与请求
自日俄战争以来,正如在甲午战争时期不再称呼“大清帝国”,而把带有蔑视意味的“支那”正式搬上书面文件一样,日本国内把俄罗斯的英文“russia”正式翻译成“露”,这是诅咒俄国像“露水”一样,见到“日”就消失。对俄国人蔑称为“露助”,甚至还把肠胃药改成了“征露丸”,反正后方的人上不了战场去动手,但可以动动嘴皮子。
骂着骂着,大家又有了一个新的被骂对象,他竟然就是乃木希典。
自从8月份发动第一次总攻以来,乃木希典指挥第三军对旅顺强攻了3个月,实事求是地说,已经出现了日军史上最惨痛的伤亡。所谓最惨痛的伤亡,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明治日本来说,国小民少,一战死个5000人,那就是国家级的大事故;二是这样的伤亡对于日本这样的国家来说尤其严重。
日军采用的是师团制,某个师团就是来自某个地方的,比如第一师团东京师团,大家都是来自东京的;第四师团大阪师团,大家又都是来自大阪的。乃木希典伤亡是发生在三个师团中的,尤其是发生在作为主力的第一师团中,于是在东京街头,就会出现这样一幕。
某天,一个人走在路上,碰见了另外一个人,他神情悲痛地告诉这个人:“本人之父在乃木长官军中作战,已阵亡!”
这个人原本是想另外一个人来安慰他的,没想到这个被告诉的人也说:“本人之兄在乃木长官军中作战,亦阵亡!”
他们只好互相安慰地往前走着,碰到第三个人,还没等他们开口,这第三个人已经开始号啕大哭了:“本人之父兄同在乃木长官军中作战,亦阵亡,亦阵亡啊!”
于是大家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乃木希典在东京的家中。人们聚集在乃木希典在东京的家门外叫骂。
“乃木无能!”
“乃木残杀士兵,居心何在!”
“要乃木切腹谢罪!”
还有人特意赶来,手里拎着一块砖,只为把乃木希典家的窗户砸碎一块再走。他家的窗户就这样全碎了。
乃木希典的老婆静子每天就处在这样的担惊受怕中,她每天都只能待在家里,一出门,就会发现四处都是唾骂乃木希典的声音,如果被别人认出她就是乃木希典的老婆,那还不会被骂死?
对于身在前线的乃木希典,人们也有办法表达愤怒,那就是写信去骂,什么你应该引咎辞职啊,应该主动切腹向天皇谢罪啊,什么要是换成我是你,我早就羞愧而死哪还有脸面在世上吃饭啊,等等。乃木希典只好把这些火力十足的“骂信”默默地看完,又默默地折好放回信封,放在一旁。
说到自己残杀士兵,乃木希典是极为痛苦的,他确实冒失过,那就是第一次总攻,也为此感到深深的愧疚,之后为了减少士兵伤亡,特意想出了正攻法。如果在第一次总攻的冒失之后,他乃木希典什么都不做,继续按照经典战法继续坚持地面强突,那才是真正残杀士兵,而后方对他的努力是看不见的。
而第三军军中的部分军官也对他有所不满,他们不满之处恰恰就是乃木希典放弃经典战术,使用从未使用过的正攻法,虽然减少了伤亡,但是导致攻克旅顺进展缓慢,也令第三军和司令长官本人背负如此强大的压力。在他们看来,只要一举攻克了旅顺,难道后方的人还有话说?
看来乃木老兄已经是内外交困,左右不是人了。面对整个日军从未遇到过的战地情况,面对康得拉钦科这样一个极为可怕的对手,他勇敢地打破传统和常规,勇敢地做了“自己”,却在前后方都没讨好。此时的乃木希典一定想到了一句话:坚持做自己难啊,创新难啊。
更让乃木希典痛苦和绝望的还是下面这件事情:就连大本营内也有了“倒乃木希典”的声音,大本营对他的不满只来自一个残酷的现实:战争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乃木希典必须迅速攻克旅顺,但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做到。
在日本陆军的战略中,乃木希典的任务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不让一个俄军走出旅顺,免得威胁大山岩奉天战场的后路安全;其次是攻克旅顺,歼灭这批俄军;然后是越快攻克旅顺越好,率领第三军5万多人去增援大山岩。也就是说,乃木希典并不是打好他自己的仗就可以了,他还承担着为陆军战局服务的任务。而随着战争的推进,他也需要为海军战局服务,因为东乡平八郎也在盼着乃木希典早日攻克旅顺,然后从陆地上发炮歼灭旅顺港里的俄军太平洋舰队。
东乡平八郎为何需要陆军才能歼灭太平洋舰队?从事实上说,这并不是他无能,而是实在没有办法,这又是由旅顺特殊的地形所决定的。
在旅顺的南面是茫茫大海,旅顺陆路已经三面环山了,更加神奇的是,即使是在入海口处也有山头分别从东、西两边伸到海中对峙,像伸出的“两把蟹钳”,在海面上形成半闭合的“旅顺口”。这个狭窄的“口”,每次只能通过一艘大型军舰,隔开了旅顺外港和内港,俄军太平洋舰队就可以停泊在内港,并且还可以躲在那“两把蟹钳”的山头后面,特别是内港的西港,更适合于隐蔽和驻泊。如此一来,东乡平八郎率领舰队从海上进攻,就只有让军舰一艘一艘地通过“旅顺口”进入到内港。不幸的是,俄军又在那“两把蟹钳”上修建了海防炮台,当东乡平八郎率舰队来攻时,这些强大的海防炮台就发挥作用了,日军军舰来几艘就炸烂几艘。
当时世界上有一种公认的观点,欧洲最强陆军以三倍之兵也很难在陆路上攻下旅顺。那么世界公认的从海上攻入旅顺港的时间是多久呢?答案是“不可能,一万年也不可能”,因为“用军舰从海上去进攻陆地上的炮台那是最愚蠢的想法,无异于自取灭亡”。而海战打响后,狡猾的太平洋舰队一直不离开海防炮台的射程,到深海与东乡平八郎决战。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神仙,东乡平八郎才有可能从海上歼灭太平洋舰队,他只好先想办法率领联合舰队封锁在港口外,让太平洋舰队也出不来。现在,要歼灭太平洋舰队,就只能在东乡平八郎已经封堵住港口的前提下,寄希望于乃木希典攻克旅顺后,从岸上发炮炸掉俄军军舰。
进入7月份后,海面上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大本营得到情报:尼古拉二世正在计划从欧洲派出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前来旅顺海面增援。这个情报不仅对东乡平八郎,对整个日本都是致命的打击。
俄军单一支的太平洋舰队或者波罗的海舰队,它们的实力都与联合舰队相等,一旦波罗的海舰队到来,东乡平八郎必须同时迎战两大舰队,腹背受敌,别说歼灭俄舰队,就连日本本土都没办法保卫。所以,为了全力迎战即将到来的波罗的海舰队,首先必须歼灭太平洋舰队,阻止俄军两大舰队合流,而这就不再是“寄希望于乃木希典迅速攻克旅顺”,而是他必须迅速攻克旅顺。乃木大人,你要快点!
在这种情况下,东乡平八郎的上级——日军海军军令部部长伊东佑亨出面了,他拜会了陆军出身的大本营总参谋长山县有朋,转达了东乡平八郎发来的电报,迫切要求乃木希典迅速攻下旅顺,以完成歼灭太平洋舰队的任务。大本营迅速转给乃木希典,同时,东乡平八郎也并不只是单纯催催乃木希典而已,虽然要在海上封堵一支大舰队谈何容易,东乡平八郎已经堵得很艰苦,但他也很明白乃木希典的难处。东乡平八郎下令把军舰上的部分舰炮给拆下来,同时调派部分海军军官和水兵上岸,组成“海军陆战队”,名为“海军重炮队”支援乃木希典。
东乡平八郎也带来新的打法,由于他之前曾经在旅顺港外使用过间接炮击,也就是用舰炮以大角度和超远距离曲射,试图越过那“两把蟹钳”轰炸躲在内港的太平洋舰队。而海军重炮队上岸后,就可以把间接炮击的炮击点转移到陆地上,陆地上布炮更加方便,不会受风浪和岛礁的影响,可以实施更加有效的间接炮击——盲打。
东乡平八郎的盲打,并不是乱打,在军事上,盲是眼不见而心中有规律,乱是即使眼见心中也无规律,盲打是先在地图上,把俄军陆路防线后的旅顺市街和港口划分成一个个“棋盘格”,然后用舰炮越过旅顺防线上的那些山梁,按顺序逐个摧毁这些“棋盘格”。所有实施盲打的舰炮都采用下濑火药,不仅爆炸威力大,而且还由于是无烟火药,发射时不会产生烟雾,也就没有被俄军发现炮位之后反过来用大炮摧毁的危险,可以不急不忙地去“毁格子”。当然,正是因为如此,盲打只能在白天进行,晚上是无法盲打的,因为炮火闪光会暴露舰炮的位置。
应该说盲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旅顺城中和港口被炸得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太平洋舰队就比较辛苦了,为了避免军舰被炸毁,它们只好在白天开到外港,找到一个既能躲避盲打又不离开海防炮台射程的地方,到了晚上见炮火停了才又开回内港,因为外港也不安全,一到夜晚东乡平八郎是可以出动小小的鱼雷艇发动偷袭的。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太平洋舰队鼓起勇气冲出去,却又被东乡平八郎通过海上追逐和苦战后给赶了回来,乃木希典仍然保持着可以从陆路毁灭太平洋舰队的可能性。
正是在陆海两军的强大压力之下,8月19日,乃木希典发起对旅顺的第一次总攻,冒失地采用了包抄战术,没有成功。然后,海面上不幸的消息终于传来了:尼古拉二世派遣波罗的海舰队的情报已经得到证实。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从歼灭太平洋舰队的角度出发,东乡平八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建议乃木希典即使一时无法攻克旅顺,至少先攻下一个能够看到太平洋舰队的山头,在这个山头上发炮炸沉太平洋舰队。
于是在一时攻占东北线的制高点望台炮台无望的情况下,乃木希典把第二次总攻的主攻方向放在了工事相对薄弱的西线制高点203高地,这既是对正攻法是否有效的检验,也是为歼灭太平洋舰队寻找一个山头。在那次总攻中,乃木希典虽然没有攻下制高点203高地,却接连夺下了其他3座高地,在它们当中,有一座紧邻203高地、位于它的北面的山头,军事标高为183米,已经相当接近203的高度,俄军称之为南山坡山,乃木希典见其形状像海鼠(即海参),称之为“海鼠山”。爬上山顶的第三军士兵发现在这里几乎可以眺望到旅顺全港,也可以看到港口内的太平洋舰队,但还留有一个死角,也就是俯瞰内港西港时,会被前面的203高地挡住部分视线。
二话不说,乃木希典下令在海鼠山上建立炮兵观测所,在白天指挥山下的大炮隔着山头轰炸能够看到的太平洋舰队,这个瞄准方法就是乃木希典后来用于大阪宝贝的“间接瞄准法”的最初版本。由于此时大阪宝贝还没有运到,开火的大炮仍然是东乡平八郎的舰炮,这就相当于把东乡平八郎的军舰“开”到了岸上,通过海鼠山山顶的炮兵观测所进行瞄准后炮击,这比盲打的效果又进了一步,太平洋舰队几艘军舰被击中,要是不跑得快,连击沉都有可能。太平洋舰队又只好重复之前白天开到外港、晚上开回内港的狼狈动作,但俄军后来终于发现了第三军是站在海鼠山上进行观测的秘密,他们就把军舰开到一个海鼠山上观测不到的死角——也就是更隐蔽的内港西港,这样就不必担心被乃木希典给炸了。
由于在海鼠山上的观测死角是被南面更高的203高地所遮挡,乃木希典就推测(注意)如果站在203高地上应该可以追踪到躲起来的太平洋舰队,全部发现它们。于是乃木希典将这个情况上报给大山岩,大山岩再上报给大本营,也就是说,通过第二次总攻,乃木希典除了检验了正攻法的有效,也为海战取得了一个巨大的成绩:锁定了可能观测到整个太平洋舰队的203高地。但乃木希典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巨大成绩在接下来竟要成为他被撤职的导火索。
大本营对这个情况高度重视,因为海面上的情况又更加严峻了。
10月15日,波罗的海舰队已经正式从欧洲起航,它将绕地球大半圈来到旅顺海面,预计将在3个月后(1905年1月15日左右)到达旅顺,而海战的特殊性在于对军舰的依赖性极大,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已经海上苦战了八个月的联合舰队必须回到本土把受损军舰进行维修和保养,否则将无法迎战,这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于是东乡平八郎只能倒推了:要求乃木希典必须在这一日的倒推两月之前——1904年11月15日,最迟不超过1904年12月10日,如果不能攻克旅顺,那就绝对要攻下203高地。
已经倒计时了,乃木希典肩上的压力骤增。就在这个时候,睦仁在波罗的海的舰队已经起航、日本本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把东京湾等地的海防炮大阪宝贝逐一拆下,用家底支援了乃木希典。此时的乃木希典面临两个选择:最简单的是利用大阪宝贝攻下最强大的东北三堡从而一举攻克旅顺,其实只要一鼓作气攻下了旅顺,哪里都是“203”,随便在岸上找个地方架起大炮轰掉太平洋舰队就是,更何况也许还不需要等到完全攻占旅顺。要知道望台炮台虽然不是整个防线的制高点,但它是东北线的制高点,站在它的山顶也是“有可能”追踪藏起来的太平洋舰队的。
第二个选择就是先把东北三堡放在一边,先攻下203高地,利用间接瞄准法和大阪宝贝炸沉太平洋舰队,然后掉过头再去攻打东北三堡,最终攻克旅顺。
从海面和日本本土形势考虑的角度,东乡平八郎和大本营希望的是后一种,在第三次总攻发起前,大本营并没有明确下令,而是把这个意见非正式地传达到了乃木希典,毕竟睦仁已经放权给前线将领了,在涉及具体指挥上后方再过多地遥控是很不礼貌的。而结果我们知道了,乃木希典并没有去主攻203,由于地道已经挖到了东北三堡之前,在这里具备了实施正攻法的条件,乃木希典主攻了东北三堡,并且在实战中进一步完善了正攻法,独创了以正攻法为核心的“立体作战”战术,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想尽一切办法先歼灭太平洋舰队,乃木希典仍然在继续殚精竭虑。
乃木希典知道,要紧急攻下203高地,就要寻找躲起来的太平洋舰队,既然站在海鼠山上视线被203高地部分遮挡,那么就可以让观测兵在海鼠山山顶上升天。
在航空器出现之前,所谓让观测兵升空,并不是开玩笑,乃木希典使用了一种军事上的氢气球——系留气球。它包括氢气制造车、系留车、马拉辅助车等等,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使用时先往气球里充满氢气以便升空,而气球下边还有一个装着观测兵的吊篮,气球升空时,像放风筝那样用绳子固定在系留车上,而马拉辅助车的作用就是帮助系留车不断移动位置,以便令气球能尽量实现定向观测。当时掌握这项技术比较成熟的是德军,在乃木希典临时气球部队中担任队长的正是刚刚从德国学习归来的河野长敏。
河野长敏虽然学有所成,但具体运用到旅顺上空,还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首先,气球当然要尽量远离俄军防线,不然飞到他们头顶上后,他们照着气球一枪就能打下来,而一旦被俄军发现,他们还会炮击系留车,所以地面上的系留车的位置也要隐蔽。这就决定了放气球的绝佳位置应该是与俄军防线隔着几道山梁的背面,正如大阪宝贝的位置一样,但如此一来,又会失去追踪太平洋舰队的观测点,让观测兵观测的范围十分有限。
然后,旅顺的上空海风很大,气球如果系留不稳,又会影响观测,如此一来,势必要增加系留车,用多部系留车从不同方向系留——但这又增加了暴露的危险。
说了这么多,使用系留气球让观测兵在海鼠山的山顶升空绝对不是一个最佳位置,但通过试验发现在别的升空点都无法有效追踪太平洋舰队之后,乃木希典下令:就在海鼠山山顶放气球,豁出去了!
然而奇迹并没有出现,海鼠山上升空的士兵倒是看到了太平洋舰队,但并没有实现“有效追踪太平洋舰队”,这项技术本来就不稳定,升空都要半天,而系留绳索只是能拴住气球,无法很好地控制方向。形象地说,它只能起到刹车的作用,而不是起到方向盘的作用,你想让气球飘向这边,一阵海风过来,它偏偏又飘向了那边,坐过山车似的无法很好地观测,更别说精确计算出数据指挥山下的炮兵发炮。对于这个结果,乃木希典自然比较失望,也许在极其失望的时刻,乃木希典曾经幻想过能有一种在半空中既有刹车又有方向盘还能朝下面扔炸弹的武器,他的这个梦想其实在几年后就成真了,它的名字就叫战斗机。
乃木希典放气球失败了,然后通过总攻东北三堡攻占旅顺的战略也失败了。东乡平八郎十分焦急,按照程序,他再一次向伊东佑亨打报告,请求乃木希典在接下来的第四次总攻中,无论如何要主攻203高地并且确保迅速攻下。伊东佑亨批准了这个报告并上报给大本营,大本营欢迎乃木希典放气球,但并不想再被乃木希典放鸽子,于是这次也顾不得避嫌了,明确向乃木希典的领导——大山岩和儿玉源太郎发电报,传达大本营会议批准东乡平八郎报告的决议。
而接到电报的这两位满洲军首脑同时火了,大山岩给大本营回了一封电报,语气相当不客气:“第三军已经做了很多有效准备,进攻作业进展顺利,为何要临时改变计划,另外寻找主攻点?我看唯有专心实行原来的计划比较有利!”儿玉源太郎更是绕过大本营,直接给海军军令部部长伊东佑亨发了封电报,质问:“你们海军为什么害怕波罗的海舰队到如此地步,要来干涉我们陆军作战?”
所谓“不能干涉”,那也是有传统的,在几十年前的倒幕运动中,日本有两个藩是倒幕大军的主力,一个是长州藩,一个是萨摩藩,他们组成了萨长联盟支持天皇,但这两个藩在历史上是有过流血冲突的,即使组成联盟后的政见也并不完全相同。后来,出于“区别”,长州藩的人大多投身陆军,而萨摩藩的人大多投身海军,两藩之间的“历史宿怨”也就顺延到了两军之间。陆海两军互相区别并以“高明于对方”为荣,比如在各自的兵工厂,大家制造同一款武器,如果海军发现陆军的螺丝是设计左旋的,那么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设计成右旋——不是“与众不同”,只要“与你不同”,以至于据说到了二战时期还有句名言:日本海军的头号敌人是陆军,剩下的精力才能对付其余敌人。
事实上在“怄气”这一点上,就连大山岩也没能免俗,在东乡平八郎要求乃木希典迅速攻下旅顺之前,大山岩也曾拜访了东乡平八郎,他要求东乡平八郎老兄迅速想办法歼灭旅顺的太平洋舰队——虽然谁都知道东乡平八郎是无法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但知道是知道,陆军的意见总是要表达出来的嘛。
看起来这两伙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似乎只是大家故意斗斗气,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即使是放在世界范围内,军事强国不同军种之间的关系一般都不会太好,不是你这个军种要求我做什么,我就会做什么。强者总是霸道的,大家都强,对待同一问题自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且幸好还有不同的声音,那么现在,陆军与海军之间、满洲军与大本营之间僵持的局面已经形成,而焦点只有一个:乃木希典在接下来的第四次总攻中该不该先主攻203高地?
坚持不打203高地:乃木希典的两难
在后来的日本史学界,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种争锋相对的看法,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首先是以日本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为代表,在其代表作《坂上之云》中,司马辽太郎先生不仅认为乃木希典应该主攻203,更认为他应该更早地主攻203,因为很简单,203高地工事相对薄弱,更好攻,放着好攻的地方不攻,所以乃木希典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愚将”。
司马辽太郎甚至还指出,其实早在第一次总攻之前,东乡平八郎的作战参谋秋山真之就曾在陆海两军的联席会议上,提出攻打旅顺可以不必强攻东北三堡,不如先打203高地。看看,这个情况连海军参谋都看出来了,乃木希典作为第三军主将却还没看出来。好吧,没看出来倒还情有可原,毕竟俄军的旅顺防线是一个半环形防线,哪里都是正面,在发起一两次总攻之前,谁也不知道防线有什么弱点。那么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总攻分别尝试了东北三堡和203高地之后,第三次总攻竟然又放弃相对好攻的203高地,又回去打了最难攻的东北三堡,这不就是“愚”吗?
应该说,司马辽太郎这观点看上去是很有道理的,多年以来,在日本国内反对司马辽太郎的声音就比较微弱,所以只能从“精神”上去鼓吹乃木希典。这种观点认为,乃木希典放着好攻的203高地不攻,强取东北三堡,恰恰体现了一位“传统的高贵名将”的品质,符合日本优秀的传统战术:斗、战、胜的战术。
在日本,曾经有一本很古老的兵书——《斗战经》,这本源自《孙子兵法》的日本本土的兵书,却对《孙子兵法》讲究的“以正合,以奇胜”嗤之以鼻,认为这会导致士兵上了战场后逃避敌人的强大,处处小心翼翼,缺少“真锐之气”,从而反过来导致战斗最后失败。而《斗战经》讲究的是无论现实条件如何,人首先不能在气势上输给敌人,要敢于正面对抗,敢于以硬碰硬,作战迅猛、坚决、顽强,头脑中不能存在任何以多打少、避强击弱的想法,当集中所有力量于一点攻击敌军最强处之时,反而能够起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所以乃木希典的战术其实就是“斗、战、胜”的战术,他作为一个传统的高贵名将的境界,那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很显然,这种反对的观点是没有考虑到战场实际情况的,也并不具备说服力。那么,司马辽太郎的抨击有道理吗?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评价问题,因为乃木希典所有的战术创新正是建立在始终主攻东北三堡这个基础上的,如果基础错了,那么,再多的创新也是没有意义的,看来,乃木希典一定有他不为人知的苦衷和理由。
在翻阅了大量的作战报告、史料图表并去古战场实地走访之后,我决心来揭开这个谜团,因为只有真正揭开了这个谜团,才能更好地还原这场战争。所谓只有真正了解了曾经的对手,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可能的对手,我并不认为我比那些日本历史作家更具优势,我只是认为我比他们来到曾经的旅顺古战场要更加便利。
最开始,其实我们可以从后勤保障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在东北三堡附近,有一条方便后勤运输的铁路线,它就是东清铁路南满支线,正好从东北三堡附近穿过,乃木希典率领第三军抵达战场后,第三军已经是一个超过5万多人的大兵团,平均每人每天就算是吃一两菜,那也是5000斤菜;每人每天就算吃一斤米面,那也是5万斤米面;总攻时每人每天消耗100发子弹,就是500万发子弹,粮食、弹药的消耗惊人,其他还有前线兵力的及时补充、伤员的及时救护、大阪宝贝等重型武器的运输等等问题,对一条快速的交通线的依赖性可想而知。
康得拉钦科当然不会把这条铁路留给乃木希典,于是早在战前,俄军就把铁路线给破坏了,乃木希典就命令第三军在严密伪装下对这条铁路线进行了修复。此后,第三军的兵员、补给物资通过海运先从本土运到青泥洼上岸,然后再通过铁路运往旅顺前线,而第三军的重炮维修基地、弹药库、粮食库等等重要的设施都分布在以这条铁路为中心的沿线,比如伤兵包扎站就设置在沿线的双台沟(今大连市甘井子区双台沟)。前线突击负伤的士兵在这里紧急包扎后用火车直送青泥洼医院,严重的还可以通过海运转运回日本,甚至乃木希典的第三军司令部也设在铁路线旁的柳树房(今旅顺口区柳树房),从这里出门走几步就是铁路。
而铁路线是并没有完全修复的,无论如何伪装,它不可能修到东北三堡的炮火范围内等着被轰,于是铁路线两旁还有大量的“移动补给仓库”。这是由第三军征用的大清国骡马车队组成,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式的移动补给仓库,铁路线上的兵力和补给物资才可以快速地往来于突击前线和后方基地。每次总攻的突击都会造成大量伤亡,短时间内人员和枪炮武器消耗极大,说得恶毒一点,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后勤保障的“最后一米”,如果没有如此精细完备的补给线,伤亡数字一定会下降——短时间内,死这么多人都死不上。
正是出于对这条铁路线的依赖,旅顺攻击战一开始,乃木希典就选择主攻东北三堡并一直留在这里,这里的兵力和火力配置最为迅速,能集中全部战斗力,立即迫近康得拉钦科的主防御线,并且在攻破主防御线后,马上就能进入旅顺要塞内部,达到一举置要塞于死地的目的。这说明,乃木希典的主攻方向并不是偶然选定的,而是由后勤保障以及敌我状况决定的,这种选择无可厚非。
但是,相信大家也发现了,这只是乃木希典主攻东北三堡的原因,却并不是他坚持不主攻203高地的原因,至少不是这个单一的原因,如果主攻203高地只存在后勤保障这单一困难,那么也就说明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战争本身就是用极端手段来解决困难嘛。单一的困难一般好克服(比如大不了再新修一条铁路支线到203高地),但多方面的困难就比较难克服了,主攻203高地正是存在这“多方面的困难”,而这一切的秘密又是只有亲自徒步于古战场才能很好地发现的。
首先,从地势来说,从东北三堡到203高地的外围区域有大片的空旷区,这正是俄军炮兵的最佳靶位,如果要新修铁路,就必须绕过这片空旷区域,费时费力。更何况在乃木希典确定了正攻法之后,第三军一直都在挖坑,哪还有时间修铁路?所以新修一条铁路支线到203高地来解决后勤保障问题是并不现实的。
其次,从相对位置来说,东北三堡比203高地更靠北,而乃木希典从整体上来说是从北往南进攻,如果主攻203高地,东北三堡的俄军足以在侧翼和后路对日军构成严重威胁,也就是说,如果不事先夺取东北三堡,或者至少压制东北三堡的火力,牵制住这里大批量的俄军,还是根本攻打不了203高地。而乃木希典任务的首要层次是不让一个俄军走出旅顺,让旅顺成为一座“孤城”,在全部合围旅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攻占旅顺的下一步任务,这就是无论在哪一次总攻中,乃木希典都无法将全部的兵力派往一个方向,总要“全线出击”的原因。
最后,最为关键的是,战斗时不仅要考虑己方在兵力和火力上的配置和补给线,更要考虑对方的配置和补给线,乃木希典同志在第一次总攻时就已经发现,康得拉钦科在这方面也是一个绝对的专家。在他的部署下,整个旅顺陆路防线是一个十分严密和完整的体系,事实上旅顺防线内部的补给线和支援线四通八达,从东北三堡到203高地之间更是有快道相连,康得拉钦科在作战时首先判断的是乃木希典主攻哪里,一旦形成判断,就会立即从另外的地方调配预备队快速增援。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个可怕的对手面前,乃木希典无论主攻哪里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所以,203高地的“好攻”只是表现出来的而已,这种表面上的“好攻”构不成不顾其他因素去冒险的动力。
而康得拉钦科又是一个有着强大军事嗅觉的人,受山头分布的影响,一开始的时候,203高地以及整个西线在工事上确实相对薄弱,而在乃木希典第二次总攻主攻到这里后,这一攻,就引起了康得拉钦科特别的注意,特别是后来乃木希典又是在203高地旁边的海鼠山上建立炮兵观测所,又是放气球,康得拉钦科也明白了守住203高地对于太平洋舰队的意义。于是乎,等到第二次总攻一结束,就在乃木希典挖坑的同时,康得拉钦科立即出动大军加固西线,特别是对203高地的工事进行了重重修整,新的工事从山脚修到了山顶,同时调遣更多俄军驻守在山顶上。接下来我们马上就会看到他的这个杰作。这就是说,在乃木希典发动第三次总攻和第四次总攻时,203高地连表面上的“好攻”也都不存在了,不知当年的司马辽太郎先生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细节。
当然,满洲军陆军三将——大山岩、儿玉源太郎和乃木希典自然也有陆军的想法,出于陆战的考虑,旅顺之战不是击溃战,不是游击战,而是攻坚战加歼灭战,攻占旅顺,必定要全歼或者歼灭加俘虏全部俄军,必须将5万俄军的战斗力终结于此,由此才谈得上第三军在攻占旅顺后能够迅速撤走,增援大山岩在奉天的主战场。而旅顺俄军的背面就是大海,已经退无可退,正是因为东北三堡是防线精锐所在,康得拉钦科必定会死守,也就是说,其实并不存在所谓“避强击弱”的问题,攻占旅顺,是一定需要拔掉东北三堡以及望台炮台这颗“大钉子”的,至于203高地,则不一定需要。
对于攻下东北三堡,乃木希典已经摸索出了方法,这就是已经在第三次总攻中实施过的经过完善的正攻法——“立体作战”。
这个战术虽然失败过一次,但这更加坚定了乃木希典把它继续坚持下去的决心,这又不是因为乃木希典的“愚”,也并不只是积累了一次经验,更是由于一个显然的战场事实:坑道已经挖到了东北三堡之前,康得拉钦科从此要想在地下完全防住日军比在地面难多了,他可以防住一次,防不住两次三次。而让康得拉钦科的防御重心被迫转入地下,这不正是日军所需要的吗?它意味着那些铁丝网、护垒壕以及堡垒里的强火力,都通通失去了效用,乃木希典需要的只是时间,需要的只是在第四次总攻中再次尝试,所以,大山岩这才怒气冲冲地质问大本营:“第三军已经做了很多有效准备,进攻作业进展顺利,为何要临时改变计划,另外寻找主攻点?”
更加令人郁闷的是,他们这陆军三将也并不是不想顾及日本本土,因为危及日本本土安全的并不只是波罗的海舰队的到来,还有奉天一带的陆战主力战场。日军陆军总共才4个军,乃木希典已经分出了一个军在攻打旅顺,俄军却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不断向奉天增兵的,因此奉天战场也越来越迫切需要乃木希典尽快攻占整个旅顺后增援,而不只是攻占203高地,否则如果奉天一带的陆军主力战场溃败,俄军同样会乘胜打到日本本土!对于乃木希典来说,东乡平八郎在等着他攻占203高地以全歼太平洋舰队,而大山岩也在日夜盼望着他迅速攻占整个旅顺增援!
这就是乃木希典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了:旅顺之战死,日本必死,旅顺之战活,日本有可能活。随着战争的发展,他已经是将陆海两战场最重的压力系于一身了,已经继之前的战术生死局后,陷入了战略生死局,一个关乎到整个日本的生死局。无论有多少理由和原因,乃木希典需要破局,日本无论生或死的“可能性”,都取决于他要顶住压力,在接下来的第四次总攻中一点点地打出来!
好吧,那么现在,乃木希典就需要来做一道很简单的预判题了:到底是先主攻203高地有可能全歼太平洋舰队,然后再攻打东北三堡以及望台炮台,最后攻占旅顺?还是在已经对用正攻法拔掉东北三堡有信心的基础上,继续朝这个目标努力,一鼓作气先攻下东北三堡以及望台炮台,最后攻下旅顺,接着去歼灭太平洋舰队?
很明显,陆军三将已经做出了他们的预判,大本营也做出了他们的预判,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其实只是预判上的矛盾,但这个矛盾必须解决,因为战场上的预判矛盾是指挥系统中最危险的矛盾,所有的一切都等待着他们的领导——睦仁的最后裁决。
睦仁再一次支持乃木希典
在满洲军和大本营吵得不可开交时,睦仁在继续做着他的事情——全力支持乃木希典。经过第三次总攻,乃木希典又缺兵了,睦仁就想办法再次给予兵力上的支援,这次派出的是留在本土的常备军中最后一个师团——第七师团(旭川师团)。
战争爆发之后,即使近卫师团都已经上了满洲前线,第七师团都还一直留在本土没有动,这是由于它驻防的地方很特殊——北海道。这里隔着宗谷海峡,就是俄国的萨哈林岛(即从我国霸占的库页岛),也是俄国本土与日本最接近的地方,第七师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在,睦仁决定:将第七师团满编1.5万人全部派给乃木希典,一个不留!同时,军政部门刚刚训练成3个工兵连,也全部派给乃木希典,这是给乃木希典继续实施正攻法使用的。
睦仁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这已经是他最后的支持了,如果俄军真的突发奇想派兵渡过宗谷海峡来进攻日本本土,那他就只有等着被活捉的命运,从此之后,日本本土再也没有一个常备兵了,全国能入伍的青壮年也基本都上了战场,剩下的只是幼儿寡母、老弱病残。从此之后,就算睦仁再想支持乃木希典,他也已经无兵无炮了。大本营其实也提出过反对意见,上次您已经把大阪宝贝运走了,这次兵力能否留下一半?而事实证明,睦仁也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他的态度依然简单粗暴:如果乃木希典不能成功,留着兵力守卫本土又有什么用?现在日本已经陷入这场战争之中,需要的不只是本土的安全,更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要派就全部派走!
接下来,就是大本营和满洲军之间的意见分歧,大本营参谋次长正式上奏:可否将乃木希典“召回”?当然,所谓的召回就是体面地撤职,当年山县有朋就享受过这种待遇。
“这是对乃木的羞辱,如果这样的话,他会活不下去的,他会当场切腹的!”
睦仁首先大声拒绝了撤换乃木希典的要求,然后为了表明他的坚定,他还特意下了一道手书。不知怎么的,当听到要求撤换乃木希典之后,睦仁感觉很愤怒,虽然在涉及人事安排这样的大事上,他很少独断专行,但这位仁兄又一次使用了简单粗暴的态度:在不能撤换乃木希典这个问题上,这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谁也不要再提。
然后,针对是否要先主攻203高地的问题,睦仁召开御前会议做出裁决:第三军必须迅速攻克旅顺,在万不得已的场合(即一举攻克旅顺无望),首先比什么都重要的是攻破敌舰队,或者予之极大的损害,令其不能恢复战斗力。
这就是在告诉乃木希典了:我已经尽我最大的能力支持你了,这是你最后的机会,如果你有把握按照原计划从主攻东北三堡入手一举拿下旅顺,你就拿下;如果没有把握,就必须先攻占203高地。怎么攻,你自己去想办法,而且不是攻下203高地就可以了,最终还是要拿下旅顺。知道你没有多少把握,但你必须完成这个任务。
睦仁知道让乃木希典改变主攻方向他并不甘心,但这个裁决其实也是希望乃木希典能够去攻打203高地的,只是没有明说而已。很显然,在东北三堡的正攻法还需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去捕获机会,而日本已经耗不起这个机会,所以反推过来只能去主攻203高地——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哪怕是乃木希典本人和第三军做出自我牺牲。
乃木希典真是个比较顽固的人,在接到最高裁决之后,他仍然认为继续主攻东北三堡然后攻下旅顺比较有利,与此同时,乃木希典内心最后一个苦楚是无处吐露的:对于后方人们对他的谩骂,他也不得不在乎。
在第一次总攻的冒失之后,也正是为了尽量减少第三军伤亡,他不惜冒着改变日军经典战法的风险坚定使用正攻法,实际上是以较长的攻击时间来换取更低的伤亡,而他还是在国内拥有了“残杀士兵”的骂名,后方的人们自然不会知道,从军事上来说,残杀士兵的不是他乃木希典,而是敌我武器之间的“代差”。正如跟长枪对应的是盔甲,跟火炮对应的是装甲一样,能够与康得拉钦科手中这种完美的防御工事相对应的,就是那种可能让乃木希典神往过无数次的“未来型”武器——战斗机。
而现在在203高地这里,康得拉钦科已经把工事从山脚修到了200多米高的山顶,如果要攻占203高地,那就意味着必须放弃以付出几个月的心血、伤亡数万士兵所换来和坚持下来的正攻法,又回到了第一次总攻时的地面强攻,这必定会给第三军不可想象的伤亡。如此一来,即使乃木希典并不“残杀士兵”,也不得不走上这一条路了,自古战场后路必须求稳,让5万骁勇善战并且拥有用6年时间修筑的坚固堡垒的俄军留在自己主力的后路,这大概只有这支日军才敢挑战。而自古攻城必有3倍兵力,以相同的一个军的兵力去围困、去仰攻和全歼这些俄军,这个军的司令长官,大概只有乃木希典才敢挑战。但是,在已经背负骂名、连自己在后方的老婆都无法安生的情况下,残杀自己的战士,乃木希典却不能挑战!
乃木希典把他的作战计划上报给大山岩,内容是继续主攻东北三堡。大山岩同意了这个报告,他在报告上签字后转奏给睦仁,大本营自然还是不同意。现在,睦仁又要面临第二次裁决。
睦仁对乃木希典的这份计划赐下敕语:
“旅顺要塞乃敌对天险加工,地处金汤,其攻克之不易,固不足怪,朕深察汝等之劳苦,日夜轸念。然而,现在陆海两军情况为:攻克旅顺之日期不容许延缓。正当此时,闻第三军总攻击之举,得其时机,甚慰,殷切希望成功,夫汝等将卒宜自爱努力!”
就到底该攻哪里而言,睦仁做出的重要批示什么都没说,但其实他也什么都说了,那就是:他传递一种态度,一种信任的态度。
乃木希典被触动了,他完全没有想象过这份并没有按照御前会议裁决做出来的作战报告,会得到睦仁这样的敕语,会得到他这个最高首脑最高限度的放权和信任。如果睦仁以天皇的名义明令乃木希典改变作战计划,重新确定主攻203高地,乃木希典只能照做,但睦仁并没有这么做,这反而让乃木希典谨慎起来,他已经完全明白了,他其实并没有选择,接下来最重要的,不是不甘心先放弃攻占东北三堡的机会,而是先最大可能地保障歼灭太平洋舰队的机会!
东乡平八郎也行动了,在走完了那些陆海两军部门间的正式程序之后,他以私人的名义给乃木希典写了一封信,恳请乃木希典老兄能够在万难的基础上,深深体谅联合舰队目前的危局,做出更大的奉献与牺牲,去攻打203高地。
乃木希典又一次被触动了,因为这是来自东乡平八郎的信件,乃木希典一直是把东乡平八郎视作偶像的,如果说乃木希典的内心只敬服两个人的话,一个自然是睦仁,另外一个就是东乡平八郎。开战以来,他和东乡平八郎之间也一直是紧密配合的,乃木希典很清楚,东乡平八郎的原则一向是先做好自己,先从自己这里想办法,不是百般无奈,万无办法,东乡平八郎不会提出这样的请求,现在他写这样的信件,就已经说明了为了歼灭太平洋舰队,他已经尝试了所有的办法,做出了所有的努力,只有相请于第三军这条唯一的途径。
在内心的极为痛苦和挣扎中,乃木希典不得不确定了第四次总攻无论如何也要攻下203高地的信念,然而,即使是将主攻方向临时调整为主攻203高地,也不得不首先压制住东北三堡的火力,截断这里的俄军增援203高地的通道,这块整体防线上的最强阵地是怎么绕也绕不过去的,还是要首先去攻击它们。好吧,对于乃木希典的内心来说,他就把这当作能否一举攻破东北三堡的最后一次机会,只要这里的战场形势一有利,他就会抓住战机,这是他在极度不甘心中的最后一丝微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