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吞吴六
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胜利,它要具备对手所没有的competitive advantage(核心竞争力),在我们看来,吴越在文化经济水平和模式上,没有特大差异。吴国能作到的,越国也可以做到,只是个时间问题,十年生聚,就能并头赶上。所以夫差应该早对越国下手,如伍子胥所说的那样,等蛇长大成蟒了,就没办法了。
但是,夫差因为成功得非常风顺,看不起越国,对敌人估计太低,而一心火热要攻打东方大齐,收取无意义的虚名(一直想学齐桓公,却学成宋襄公)。
公元前484年,夫差率领倾国之兵北伐,兵甲粮草乘船北去,逆长江,出邗沟一直达到淮水,逆淮水支流进入山东,北进鲁境,会合鲁军,经过鲁国首邑曲阜,沿汶水南岸东进,进入齐境。齐国驻汶上部队以敌人势力强大而未加抵抗,即向东撤退,吴军跟踪追击,攻克泰安,进展到莱芜。从汶上东退的齐军,得到临淄增援部队的加强,回军西进,与吴军先遣部队相遇于艾陵附近,当即展开紧张剧烈的交战。“艾陵之战”即刻爆发,时间是吴王夫差十二年,齐简公元年,鲁哀公十一年,越王勾践十三年(公元前484年)。
吴齐两军作战序列
吴军 齐军
统帅吴王夫差 统帅 中军元帅国书
将领中军统帅夫差 上军大夫高无丕
副将伯嚭 下军大夫宗楼
上军大夫胥门巢 大夫公孙挥、公孙夏、闾丘明
下军大夫王子姑曹 督战陈书
右军大夫展如
越军将领诸稽郢 鲁军将令叔孙州仇
兵力吴军10万人左右
越军3000人 鲁军2000人
总兵力10万人左右 兵力10万人左右
(兵力规模够大,淮海战役,一天里面,也没有投入这么多同一战场作战士兵。同时可以看得出来,齐国一方都是“国、高”两姓旧贵族的统帅,新势力田常正躲在幕后,捂着嘴乐,等着给“国、高”收尸呢。
时间正是初夏,浪漫飞花的季节。吴王上军“胥门巢”指挥的先遣部队到达艾陵,与齐军相遇,齐将“公孙挥”率部立即迎击,中军斗志最为旺盛,见胜负不分,而跃跃欲试,统帅国书也控制不住,顷刻间鼓声雷鸣,全部投入战斗。吴军先遣部队兵力有限,支持不住,大败后退。
两军初战,齐将“公孙挥”大胜,骄傲地叫嚣,命令士兵各自准备八尺长的绳子,用于拴吴国人的脑袋(平常打仗,是把俘虏脑袋割下来,用头发编成一串,回去按数目领赏。吴国人是断发,头发短,所以“公孙挥”准备拴脑袋绳)。但是齐国另外的大将,都有不详的预兆,纷纷交换纪念品,唱起挽歌,甚至口中含玉,准备再战(死人下殓时候,嘴里才含玉的)
吴王夫差看见初战失利,有损军威,决定对“胥门巢”军法从事。经各将领劝解才免予处分,但免去其“上军大夫”职务,改派去指挥越军。吴王夫差重新调整部署,对上、中、下、右四军规定各自作战任务:
第一仗由上军主打。第二仗由下军主打。伯嚭指挥右军为预备力量。吴王则直接掌握中军支援作战。“胥门巢”指挥越军担任引诱齐军的任务。
吴齐两军于艾陵附近再次交战,“胥门巢”携带越军(不是越南军)向齐军挑战。
齐将“公孙挥”一看又是手下败将来了,当即奋勇出击,越军不战而退。齐军紧跟追击,吴上军迎上来接着厮杀。齐军元帅“国书”立即饬令“公孙夏”率部驰往增援,公孙夏则遭到吴下军的迎击。
齐国书遂把中军也全部投入战场(太早了,大败笔)。吴王夫差则保留中军主力,看见己方上下两军渐有支持不住对方三军攻击之势,招令伯嚭率兵驰援。齐军抽出部分主力,应付伯嚭。
吴王夫差乘齐军抽兵移动的时机,命全部钲锣齐鸣,金声四起(收兵的信号)。齐军一听,哦,鸣金收兵,吴军不打了。齐军斗志遂开始松懈。吴王夫差的中军主力这时才全员撒出,趁机从侧面实施出其不意的突然猛烈攻击(也够狡猾,从侧翼攻击也正是绝招,正点)。
原已苦战疲困的齐三军军,突然又遭受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吴中军主力强大兵力的潮涌似的夹击,上下惊恐,阵势大乱,失去斗志,虽有部分将领坚持战斗,也无力抵抗吴军急风骤雨的攻击,终于崩溃而奔散。10万齐国大军,除少数脱逃之外,全部被歼于战场。革车、甲盾,损失殆尽,光是被缴获的,就有800乘。
齐国将领“公孙挥”战死沙场(就是要拿捆吴国人头的),中军元帅“国书”及大将“闾丘明、公孙夏、东郭书、陈书”等被俘,后被吴军所杀;齐下军将“宗楼”下落不明,仅有上军将“高无丕”突围逃脱。
艾陵战役,吴军大胜。齐三军主将只有一人脱逃,其余军将与部将全部被歼,十万齐军,只有3%(3000人)侥幸以俘虏的形式苟活(齐人也够猛的,宁死不降)。吴军自损人数不详。“艾陵之战”,成为春秋以来列国间战争又一次规模最大而又最彻底的歼灭战,写下了公元前七世纪到五世纪初,最惨烈的一页,最惊心动魄的一页,至今读来让人哀惋无比。
吴军于此役全歼齐军,本应乘胜直趋临淄,攻克齐国都城。但是吴王担心楚国乘机从侧背进攻,因而不愿把主力军长久地停留于偏东的齐国,想适可而止。这样既可对齐国留有余地,又可取得其他诸侯国对自己的敬重。
于是主夫差动议和,齐相国“田常”借助外力解决政敌的目的已经达到,乐得安全收场,于是议和。(齐国“国、高”两氏本来是周天子委派的,此役过后,两氏将臣部署,为之一空。田常成了最大的赢家,从此独揽齐国政权,最终他的后代篡齐。)
这一切都源自于“子贡”的推泼助澜,“艾陵之战”具有典型的军事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色彩。
吴军凯旋而归,中原巴尔干卫、宋等国,表示对吴归服。吴军虽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但政治上却埋下了极为严重的隐患。
齐军失败之惨,为当时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中所少见。主要原因是齐军统帅只顾奋勇冲杀,不管其它,并且在初战获胜,就产生了骄傲轻敌情绪,只想怎么拿绳栓人家脑袋。其次是,当战况紧张时,齐军元帅“国书”竟不考虑全局,过早地使用预备队,把中军主力全部投入战斗。等到吴军精锐兵力由侧面迂回攻击时,无力扭转战局,以致全军覆没。
而夫差则表现得难能可贵。最初,附属于吴军的鲁、越军,战斗力脆弱,协同作战也不力,部分地导致了吴军的初战失败。所以当双方主力决战时,夫差并不震惊于上军初战受挫,而是及时地调整力量,把鲁军将领派去督战,越军将领“诸稽郢”,则干脆调为随从观战,越军只担负诱敌任务。说明吴王夫差知己知友,善于用兵(比当年“城濮之战”的子玉,子玉就是被这些面和心不齐的“友军”搞死的)。
吴王夫差在当时已具有先进的“预备队思想”,属于一种创先。双方战斗开始,“胥门巢”指挥越军,动作机敏灵活,诱使齐军上下两军被动出击。在战况呈胶着状况时,齐军将中军主力全部投入,吴王急令伯嚭的预备队挡住。齐军全部力量均已投入战场,而吴王手上仍然保持有强大的机动兵力(中军主力),把握全局,抓住战机,及时地使用机动主力部队,出其不意地由侧面猛击齐军,获得全面的胜利。
可以看出,在兵力部署方面,夫差错落有秩,区分为诱敌、接战和预备力量三种,自己直接控制强有力的机动主力部队,显示出高度的军事指挥艺术,完全突破了前人三军正面作战的陈规,把机动主力运用得臻于化境。使得在冷兵器还很不发达的时代,能全歼10万之众的齐军,而无脱漏。这不是常人和前人所能做到的。
夫差具有清醒的战略头脑 当吴军歼灭齐军后,他能冷静地控制战局的发展,断然止戈,主动议和。这既不结深怨于齐,又考虑和关照了楚、越两国可能从背后袭击吴国的危险局面,实为深谋远虑的一着。
总之,吴齐艾陵之战,由于夫差指挥得当,获得全面胜利,10万齐军除极少数逃脱之外,全部被歼于战场,丰硕的战果,远远超过城濮、崤战,鄢陵、柏举等历次大战,是战略上的巨大胜利。吴国从此成为中原一时之霸主。
吴王夫差确实是一位具有战略头脑,指挥果断,调度有方的帅才,没有这样的雄才,当初也不敢擒纵勾践,说先放了,他要造反,随时再灭之。直到这一阶段回顾,当初饶过越国,还不能判定为是否为失算。重要是要看今后的工作做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