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这个天下更乱了

乐毅伐齐

话说秦昭襄王看到齐国的国力突然膨胀起来,立刻觉得这对秦国来说,是个巨大的危险,于是派了蒙武进攻齐国,即使不能一下子把齐国搞定,但打痛一下也是一种遏制。

蒙武一下就拿下了齐国的九座城。这一战一下就把大家的眼球吸引过来,以为秦、齐两个大国的一场生死决战将难以避免——要知道,秦、齐两国一西一东,虽然曾经多次在外交场合上互为敌手,你骂过我,我强烈抗议过你,但真的放手一打,次数还真的不多。

于是,对这一战的期待就自然而然了。

哪知,后来故事的发展却完全是另一个模样。

齐国自从春秋初期狠狠地牛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上佳表现了,即使后来有了孙膑这样的大牛人相助,也只是猛扁了庞涓一把,然后又悄无声息起来。虽然现在的齐国姓田,不再是姓姜,但地球人都知道,这个齐国仍然是全面继承了姜太公的政治遗产。这种表现,实在太对不起姜子牙,太对不起天天高举着的“齐”字大旗了。

前一段时间,齐国把嚣张的宋国灭掉,威望迅速提升起来,引得其他六国为之侧目。齐王一看,呵呵,齐国的复兴就要由我来实现了。现在的齐王叫齐闵王。

当然,如果他只是心里高兴着,然后化兴奋为动力,把国家形象和自己的力量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评估,定下一个伟大复兴的百年大计,齐国的复兴还真的大有可能。可这哥们儿的头脑一点儿不冷静,全身到处发热,目光毫无节制地放大起来,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凭着灭宋之威,南下灭掉楚国,西向端掉韩赵魏,然后把周王也搞定,自己就是天子了。

任何一个有点儿水平的人都知道,齐闵王的这个梦想,注定是白日梦。你想想,宋国算什么?一个屁大的国家——级别很高,但面积小,人口少,底子薄,你灭了他,你的实力能大出多少?哪比得秦国当年得到的巴蜀?而且他这个计划,又是一个什么计划?

一个四面为敌的计划。

灭楚、灭三晋、灭周。这几个国家,尤其是楚和三晋,哪个国家不比宋国大N倍?连秦国玩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把这几个国家弄垮,你一个刚刚复苏的齐国能一下就把他们搞定吗?

关键是,秦国也在那里虎视眈眈,而且已经派蒙武出兵,直接进入齐国,先拿齐国开刀了。

此时,齐国最好的做法是,联合其他国家跟秦国决一死战,然后再说别的。

可齐王却一点儿不把秦国放在心上,只在那里爽歪歪地做自己的白日梦。

那个狐正劝齐王说:现实很残酷啊。

齐王大怒,直接下令把狐正斩首,让你知道现实真的很残酷。当然这个残酷是对你残酷,不是对我齐王残酷。

陈举又说:大王啊,狐正的话是正确的。

齐王又大怒,下令把陈举押到东门那里砍头,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谁的话才是永远正确的。

齐王的头脑这么发热,对于正进兵的秦国来说,确实机会难得。

然而,另一个国家比秦国出手还要快。

燕国。

燕国多年来从来没有牛过,在各国争斗中向来充当跟屁虫的角色——即使以燕国为起点的苏秦也觉得燕国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国家,所以,他也只是把燕国当作跳板而跑到别的地方发展。其他诸侯也向来不把燕国当一回事儿。齐国此前更是为了想体验一下胜利的滋味,才去打燕国。现在,这个弱国居然敢出兵向强大的齐国叫板,让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燕国这时敢于出这个风头,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牛人。

这个牛人叫乐毅。

乐毅是谁,大家都知道。这哥们儿跟管仲一样,成为后来诸葛亮的偶像。能成为孔明的偶像,水平如何,不用我再多嘴了。

这时,燕国的老大就是燕昭王。燕昭王最恨的国家就是齐国,觉得齐国这些年来一直欺负燕国,他连上卫生间都在想着如何报这个大仇。

乐毅说:“齐国太大了,燕国太小了。就依靠我们目前的力量,要跟齐国较量,恐怕失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胜利的。所以,我们仍然要玩一些外交手段,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一起对付齐国。现在齐国正计划伐楚攻魏打赵,咱不如去跟他们联系一下。

燕昭王说:“好。”

于是,燕国向这些国家派出了使者。而乐毅亲自去了赵国。

乐毅到赵国,还做了一项工作,就是说服赵国去做秦国的思想工作,让秦国也要配合一下这个形势,一起分享攻打齐国的红利。

一时间,几个大的诸侯国都支持攻打齐国。

乐毅这时相当牛,几乎成为苏秦的翻版。不光是燕国,连赵国也把那个相印挂到他的脖子上。

当然,他仍然跟苏秦不同。苏秦当了六国的相国,就在赵国那里摆谱,而乐毅却仍然在燕国,当着燕国的上将军,拿着燕国的兵符,正在誓师伐齐。

这时,秦国也派尉斯离带着部队跟韩、赵、魏的大军胜利会师,把矛头指向了正盲目自大的齐国。

秦国想不到这个形势对他们居然这么好。他们正怕齐国强大起来。哪知,齐国才刚刚冒出点头,喊了几句伟大复兴的口号,立刻就被这几个诸侯迎头痛击。现在诸侯们的态度是,谁都不能强大。谁有想当超级大国的想法,其他国家就共诛之。

秦国一边加入这场热闹,一边看着他们如何玩下去。不管他们谁玩到最后,到头来,都得在秦国面前倒下。

这才是真正的红利。

公元前284年,以燕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正式成立,向齐国高调宣战。

乐毅是这支部队的最高统帅。

这支多国部队的成员有:燕、秦、韩、赵。只有楚国没有加入。

齐王听说多国部队隆重开到,一点儿也不怕,立刻进行全国总动员,然后带着全国所有的武装力量前去迎战。

双方在齐水西岸上决战。

结果没有悬念——齐国被打了个大败。

乐毅看到打齐国打得一点儿也不困难,就把秦国和韩国的部队退回本国,然后让魏国去抢宋地,赵国去攻打河间,自己带着燕国子弟兵继续向齐国猛追。

那个剧辛对乐毅说:“上将军啊,难道你没有看到,齐国很大而我们燕国很小吗?前段时间,我们取得胜利,那是因为有多国部队的参与。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赶快占领靠近燕国的边境地皮,把这些地皮都变成大燕国的领土。可你却只是不断地深入,而没有占领。这对于齐国来说,没有什么损失,对燕国而言,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最后,让齐燕两国成为死敌,只怕以后你会后悔的。”

乐毅听后觉得很有道理,现在这个齐王完全可以用“众叛亲离”四个字来形容了。他身边连个好的助手都没有,部队士气更是接近地平线。只要咱们再打下去,他们齐国的老百姓都会起来造他的反。齐国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到时咱们收拾起齐国来,就会容易得要命。如果放过他,等他在吸取教训之后,突然觉悟起来,然后来个卧薪尝胆,咱们就困难了。

于是乐毅下令进军,把齐国往死里打。

齐国果然乱得像一锅粥,齐王的命令都不知道向谁下达了。这哥们儿这才知道,头脑乱发热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于是,只得卷起包袱跑路。

乐毅进入临淄,对齐王宫进行了一次全面搜刮,把所有的宝物、祭器都打包运回燕国。

燕昭王高兴得连睡觉都挂着笑容。他亲自跑到齐国,大大地表彰了乐毅一把,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继续攻打齐国那些未克之城。

齐闵王这时跑到了卫国。

卫国这时仍然是齐国的附庸,看到老大哥的最高领袖来了,当然好好接待,而且还向他称臣。哪知这哥们儿仍然傲慢得没有谱。卫国人就生气起来,干脆也卷起袖子宣称要打倒他。他只得又跑到邹国和鲁国,请求避难。可是他那个脾气却硬是改不了。邹国和鲁国都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

他只得转变方向,跑到莒地。

此时,那个既不参加多国部队,又不与齐国结成同盟的楚国觉得机会来了,便派淖齿带着大军过来。他们出兵的理由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齐国。而且,楚王直接就任命淖齿为齐相。

从这个任命上看,楚国这次的野心真的不小。

齐王听说楚国来救了,当然心情超爽,急忙过来投奔。哪知,他一投入楚国的怀抱,便被抓了起来。然后被淖齿教训得哑口无言,之后被砍了头。

淖齿这时的想法是与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的土地。所以,这个齐王是留不得的。

乐毅这时一口气拿下齐国的七十余座城,然后都把这些城变成燕国的郡县,划入燕国的版图。

如果光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是燕国和楚国占了大便宜。其实,真正占便宜的是大秦帝国。

完璧归赵

秦国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但并不尽心尽力,只是跟着大流去教训了一把想强大的齐国。只要齐国被打得软弱下去,秦国的目的就顺利达到。现在看到连楚国也卷了进来,那真是太好了。

就让你们在齐国的大地上闹吧。

秦国当然很想在齐国那里分点儿胜利果实,但他们离齐国很远。秦国向来是一个很现实的国家。只有从赵、魏、韩这几个国家里占的便宜,才是真正的便宜。

说实在的,秦国这些年的威望,都是靠打这几个国家积攒出来的。

也就是燕伐齐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83年年初,秦国什么也不说,直接向魏国进军。结果,拔下安城,大军一直开到魏国的首都大梁那里威武雄壮地示威了一次,然后才返回来。

在齐国几乎被灭掉的大背景下,秦的这个动作居然做得静悄悄的,但闪电拿下一城,也算是闷声发大财了。

欺负了魏国一把,秦昭襄王又想如何把赵国也打一回,那才爽歪歪。当然,得想个理由——本来也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但如果能找个理由,打起来就更理直气壮了。

理由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赵国从楚国那里得了一个宝贝,叫和氏璧,据说是稀世珍宝,价值连城、人见人爱。秦昭襄王也爱。

他派人去对赵国说,秦昭王很想要这块和氏璧啊。当然不是白要的,不是说这块和氏璧价值连城吗?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换,总可以吧?

赵惠文王一听,知道秦国要玩他来了。秦国说是要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但现在谁相信秦国这个话,谁的脑瓜绝对只有泥浆没有脑汁——张仪当年忽悠楚国的经典例子,现在大家还在到处传播啊。如果不答应交换,那就是在宣布跟秦国为敌。他根本不需要开展过多的脑力劳动,就可以计算得出,按目前的实力,赵国是打不过秦国的。可是人家找上门来了,你无论如何都得做个回答,而且这个回答也只有两个选项:答应和不答应。

如果不答应,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如果答应了,损失了一块玉璧,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反正这个东西也是从楚国那里来的。可是,这个面子也太放不下了。人活在世界上,最看重的就是这张脸面。连一般小老百姓都很要脸,堂堂大赵帝国的君主,哪能干这么丢脸的事?而且,赵惠文王往深处思考,秦国这次威吓成功之后,下一次的威吓就会接着来。

赵惠文王想到这一层,心里很害怕——尽管他可以干掉他的老爸,从老爸那里抢过君主宝座,但他现在还是比较怕秦国的。老爸杀了就杀了,耍个阴谋诡计,就完事大吉。可秦国你能一个小小阴谋诡计就搞定?这么些年来,只有秦国玩别国的生动例子不断出现,哪有谁玩秦国的事发生过?但他必须应对这一次危险。

既不要得罪秦国,又要保住面子,让秦国不再威吓自己。

赵惠文王决定开个会,选拔一个牛人出使秦国,完成这个任务。谁能完成这个任务,回来大大重用谁。

大家一听,谁也不敢接受这个任务。

赵惠文王一看,这些人,平时不是说能为寡人分忧吗?现在忧来了,你们就都不作声了啊。

最后那个宦官缪贤说,我推荐个人选。是我的一个舍人。他叫蔺相如。他一定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赵惠文王一听,没听说过这号人啊。他真的能完成这个任务?完不成任务,把事情搞砸了,丢了他的脑袋是小事一桩,赵国的麻烦可就大了。他强调地问了一下:“你怎么知道他一定能够行?”

缪贤说:“我以前曾犯过事,怕被抓获归案,因此想逃到燕国去。可蔺相如却不让我逃跑。他对我说,你以为燕王真的会对你好?我说,我以前随大王与燕王相见过。那时燕王拉着我的手说,我们是好朋友。所以说,他会对我很好的。蔺相如哈哈大笑,那时是什么形势?是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啊。燕国天天最怕的就是赵国攻打燕国啊。他看到你是大王的亲信,这才巴结你。现在要是逃过去,你是什么身份?是赵国的逃犯啊。燕国向来怕赵国,一看到赵国的逃犯来了,哪能当你的保护伞?只怕你才一脚进入燕国的领土,人家就把你捆起来,直接引渡到赵国了。所以,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向大王作深刻的检讨。我听从了他的话,大王果然放过了我。我看这个蔺相如不但有谋,也有勇,完全可以胜任这个任务。”

赵王一听,这个蔺相如还真的有点儿脑子,于是叫他进来面试一把。

蔺相如进来之后,赵王就问他:“现在秦王用十五城来换我的和氏璧,你说我们能做这个生意吗?”

蔺相如想也不想,说:“现在秦强赵弱,不可不答应啊。”

赵王说:“要是他拿了我们的和氏璧却不给我们城,我们怎么办?”

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池来交换一块和氏璧,要是我们不答应,就显得我们太小气了,人家论起来,就会说我们理亏。要是我们给他们和氏璧,他们不给我们城池,是他们理亏。比较起来,还是让秦国理亏为好。”

赵王说:“你说,谁去当这个使者最好?”

蔺相如一点儿不谦虚,说:“如果大王真的找不到人了,那就叫我去吧。我带着和氏璧过去。如果这块璧留在秦国,那么那十五座城肯定划进赵国的版图;如果那十五座城没有划进来,则这块和氏璧就一定会回到赵国人民的怀抱。”

他的原话是:“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大喜,“那你就去吧。”

蔺相如就带着那块和氏璧和他的访秦代表团出发了。

秦昭襄王知道后,也觉得有点儿意外。说实在的,他玩的这个招数,就是要看看赵国如何反应。赵国跟魏国不同。魏国这么多年来,都在走下坡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下跌,你想欺负他们一把,一拍脑袋就可以进兵,而且基本都能一战而胜。可是赵国这许多年来,国力都处于上升阶段,人才也有不少。因此,想吓他们一把,再见机行事。否则,堂堂一个秦国大王,哪会说出用十五座城换一块和氏璧?在当时君主们的眼里,世界上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土地。如果放弃领土去抢一件宝物,那只能说明这个君主脑袋已经坏掉了。

昭襄王把这个皮球丢到赵国,看看赵国如何应对。他觉得连自己也想不出个好办法来。现在听说赵国已经派使者来到秦国的首都了,而且还真的带了和氏璧来,一时还有点不好处理。但既然来了,就必须见面。

当然举行会见之后,就按照要求,你给璧我交城,或者说这块璧是假货,这个生意不成交,然后搪塞过去。但这是秦国的风格吗?以城换璧,秦国是万万不会做的;说璧是赝品,了结这个事件,那明显是无赖手段——秦国虽多次耍过无赖,但每次无赖之后,都大有收获,像做这种损人害己的无赖,绝对不是秦国的风格。

秦昭襄王最后决定,在这件事上继续发扬张仪留下的无赖精神,把有秦国特色的无赖好好地表演一把。于是,在安排好之后,他率全部的文武官员与赵国的访秦代表团进行会见。

会见地点在秦国章台国宾馆。

开始时,双方的会见是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给秦王,说:“这就是和氏璧,请大王验收。”

昭襄王接过和氏璧,两只眼睛突然光芒万丈。细细地把玩之后,又叫人赶快到后宫把他的那一群美女也叫来大开眼界,看看什么是和氏璧。当年张仪因为这块璧被打得半死,这才不得不跑到秦国来,帮秦国立了很多功劳啊。现在张仪死了,这块璧又过来了。这不是跟秦国有缘是什么?

不一会儿,那些美女和王宫里的工作人员都来了,接过和氏璧,在那里赞不绝口。

只有蔺相如在那里,像个专业观众一样看人家的热闹,而且谁也不理他,好像他这个赵国访秦代表团团长是个多余人一样。

蔺相如发现,秦王到了这个时候,一点儿没有提到移交城池的意思,知道秦王果然耍起无赖来了——只要和氏璧,绝不给城池。他这么一想,如果自己拿不回这块璧,自己就完了。但他更知道,他再怎么请秦王还璧,秦王也不会还给他。他更不能直接抢回来。于是绞尽脑汁,终于想了个办法。他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大王,有句话,我还是老老实实地跟您说了。”

昭襄王说:“什么话?”

蔺相如说:“这块璧好是很好。只是它的身上还有个缺陷。”

昭襄王说:“在哪里?我怎么就没发现?”

蔺相如说:“拿过来我指给大王看看,免得以后大王也不知道。”

昭襄王连忙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得到和氏璧之后,跑到大柱子边上,突然把怒色挂到脸上,大声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这块璧,就派人来到赵国,用十五城来换。我来之前赵王把大家都叫来开会。大家一致认为,秦国是个很贪婪的国家,你们的话一点儿都不靠谱。谁信谁倒霉。只有我劝我们的赵王说,一般老百姓都还讲点信用,何况堂堂大秦帝国?赵王听我说得有理,这才派我带着和氏璧前来。没想到刚才大王把璧拿过去之后,就随便转给下边的人看,到现在也没有提那十五座城的事。我看大王一点儿没有给城池的诚意,所以我才把这块璧又要了回来。现在这块璧在我的手上,如果大王一定要用强盗行径前来硬抢,那么我的脑袋就和这块璧一起撞在这根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面对着那根大柱做出撞上去的架势。

秦昭襄王料不到这哥们儿会来这一着。他当然不能因为一块璧就把蔺相如逼死在这里。他连忙笑着说,先生你不必如此,我哪能不讲信用?

秦昭襄王后来还请了相关官员前来,打开地图,并指着地图对蔺相如说:“就是这十五城。我把这十五城送给赵国,可以了吧?”

蔺相如当然不会信秦王的话了。他看了看地图,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至宝。在赵王决定派我送它来秦国时,先斋戒了五天,然后还举行了个隆重的赠宝仪式,这才让我带着它出来。要是大王真的想得到这块宝,就请大王也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堂上举行一个隆重的受宝仪式,我才能把和氏璧送给大王。

秦昭襄王一听,就知道这个蔺相如在胡扯,赠送一块和氏璧搞得比君主登基还要隆重。他知道,蔺相如这么胡扯,完全是想拖延时间。那好吧,看你如何拖延。于是,答应了蔺相如,然后派人把蔺相如送回国宾馆。

蔺相如是个狠角色,一看就知道秦王说的都是假话。他斋戒五天估计都做不到,更何况要把那十五座城送给赵国?他现在只想等五天之后,让蔺相如把那块东西交到他的手上。秦昭襄王绝对是个有水平的人,上了一次当之后,绝对不会上第二次当,只要这块和氏璧再落入他的手中,你再怎么拼命也要不回来了——除非你有灭掉秦国的能力。

现在这个世界上,谁有这个能力?

蔺相如最后一想,干脆把这块璧又送回赵国。他叫来随从人员,让他化了装,带着和氏璧偷偷地溜出国宾馆,然后不声不响地溜回赵国,把它交给了赵王,自己在国宾馆里享受着访秦代表团团长的待遇,吃完又睡,睡完又吃——反正自己又不用斋戒。

五天之后,秦王真的按照事先的约定,把蔺相如叫了过来,说要举行隆重的受宝仪式。

蔺相如一到现场,看到秦国的所有高管还真的都到了现场,场面布置得果然很隆重。

大家看到蔺相如走了进来,但两手空空如也,那块璧不见了。

蔺相如看到大家都在望着他,但他一点儿也不害怕——反正身上没有了和氏璧,你们再怎么也是输的。于是,他对大家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大概有二十多代领导人了。可是我评估了一下,几乎没有一个是讲诚信的。可以说,对外秦国的诚信度几乎为零。我怕现在秦国又欺负我们赵国,所以,我已经先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现在秦国是超级大国,赵国是弱小国家,如果秦国真的讲诚信,派一个使者到赵国,赵国就会把那块和氏璧乖乖地送过来。而且,凭着秦国这么强大,即使先割十五城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和氏璧不给秦呢?我知道,我这么做,大王肯定会杀死我的。现在就请动手吧。”

秦国的那些大臣一听,都脸色大变。这些年来,秦国欺负别国已成家常便饭,张仪是不管哪个国家都敢骗一下,而且是一骗再骗,一点儿不顾人家的感受。张仪的事迹一直是秦国的美谈,是秦国大臣们的励志故事。现在倒好,堂堂忽悠大国,居然被这个蔺相如狠狠地骗了一把——虽然这个受骗上当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远不如张仪骗楚国那样,大获利益,但终归是受骗上当。他们都受不了,纷纷要求老大杀了这个家伙。

可是秦昭襄王却只是笑了笑,说:“杀一个蔺相如有什么用?我们也拿不到那块和氏璧了,反而显得咱们没有肚量,又严重损害了咱们跟赵国的外交关系。”

他下令,按照礼仪,跟蔺相如完成了外交会见的手续,然后送他回国。

昭襄王虽然不快,那块和氏璧得而复失,又丢了超级大国的面子,但他本来就不是意在和氏璧,看到蔺相如的表演确实很牛,便好好地尊重了蔺相如一把,让全世界人都知道,秦国的领导层对人才是尊重的。秦国并不是以和氏璧为宝的,而是以人才为宝的。

也许很多人并不赞同我的这个观点,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却只到此为止,秦国之后并没有再提这个事——即使后来双方多次血拼,战场上杀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每次大战都跟和氏璧无关。可见,秦王对和氏璧并不怎么看重。他只是想通过这个东西对赵国进行一次摸底。

当然,尽管秦昭襄王很尊重蔺相如,但他对赵国绝不会以礼相待。

在蔺相如回到赵国当上上大夫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82年,秦国向赵国发起军事行动,一口气拿下两座城池。第二年,又攻克赵国的石城。

这一年,那个魏冉又恢复了秦国相国的职务。这哥们儿是宣太后的弟弟,手下又有一大批牛人,所以手中的权力极大。以前商鞅和张仪的权力也大,但他们却没有自己的势力,而且张仪主要负责的是外交。魏冉却是内政外交军事一把抓。这哥们儿很聪明,知道军事将领一般都没有好下场——你打了胜仗,对你没有多大的意义,但你要是打了败仗,你的脑袋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在上位之时,就大力培养自己的死党,而且这些铁杆都是军事牛人,比如白起。现在主持秦国军事日常工作的就是白起将军。

白起主持,跟魏冉主持没什么差别。

渑池之会

这些年来,除了燕国之外,几乎每个国家都被秦国打过。不过认真算起来,被秦国打得最痛的应该是楚国。

所以,现在对秦国痛恨程度最高的应该是楚国。

楚国高层这时已经丢掉了自己的幻想,知道光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报仇的,于是也制定了个合纵的政策,派出使者动员齐国和韩国一起讨伐秦国。

这个策略好像很对。

仍然是那句话,好像很对,其实是不对的。

首先,齐国刚刚给乐毅打得大败,连失七十二城,现在正挣扎在亡国的边缘。而齐王又刚给楚国的大将淖齿搞定——虽然后来齐人又把淖齿搞定,立了齐王的儿子当接班人,但现在他们能有多少实力可以出兵?即使他们有实力,但他们能跟一个与他们有仇恨的国家合作吗?所以说,这个合作是完全不可能的。

另外,他们还在合作协议书里加了一条,除了伐秦之外,顺便灭了周室。

楚国这时完全是用自己的价值观揣度中原诸侯的价值观。

周室到现在,基本没有哪个国家把他们当一回事儿了——以前哪个国家换届都还拿个文件上报,存个档。现在连这个手续都免了。把名存实亡套到他们的头上,老早就合格了。但他们仍然能活到现在,那是因为他们到底还顶着“天下共主”这个招牌。谁要是敢在他们头上动土,就等于制造把柄给敌对势力拿住,然后大家就有理由对你来个群殴,你能受得了吗?

但楚国从来没有把周室当自己的上级,老早就想搞定这个“天子”。只是忌惮其他国家的厉害,这才没有动手。现在他们觉得完全可以瓜分这块地皮,以之作为合作的红利拉人入伙了。

哪知,还是不行。

周室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派东周的武公跑到楚国,直接对楚国的令尹昭子说,你们不能打周室的主意。

昭子一听,底气立刻不足,赔着笑脸说:“我们从没有这个想法啊。不过,我还是想问问,打其他国家的主意都可以,凭什么不能打周室的主意?”

武公说:“不知道你是真的傻还是装傻?现在周室的地盘还有多大?认真算起来,也不会超过一百里,但周室仍然是天下共主啊。你得到这块地皮,你的国力也不会强大起来,你的军队也不会威武起来。谁要是去跟周室作对,谁就得背上一个犯上作乱的罪名。可现在,有些人仍然想去占领它。我想,那肯定是因为传国的神器还在那里。老虎的肉有腥味,而老虎又凶猛无比,但人们仍然想得到它。而现在楚国正处于老虎一样的情形。谁要是分了楚国的土地,谁的国家的国土面积就会大大地得到扩张,谁的人口数量也会大大地增加,其综合国力也会大幅上升。而且楚国又刚刚从周那里得到传国的神器。只怕这些神器还没有运到楚国,大家的部队就已经大喊大杀地进入楚国了。”

楚国高层一听,这才知道,取周计划是天下最蠢的计划。而且韩国也是一个难以合作的国家,于是这个策略才一提出来就被废了。

秦国一看,这些国家虽然天天在玩着合纵之策,可是没有哪次能玩得大功告成,心里很高兴。你们不会玩,但不表示我不会玩。

于是,继续向赵国进攻。

公元前280年,白起带着秦军与赵军大战,取得巨大的胜利,斩首二万,光狼城归于秦国的版图。接着,司马错又带着陇西的部队,南下楚国,直接攻打楚国的黔中,并轻松地拿下。

楚国此前曾在那里制订伐秦的计划,哪知秦兵来了,他们的胆子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他们怕秦兵继续打过来,忙派使者去跟秦国谈判,请秦国不要打了,汉水以北还有上庸一带全划给你们,行不行?

秦国高层当然一脸笑容地表示笑纳。

可笑纳之后,却没有叫停他们对楚国的军事行动。

秦王又把白起叫来,让他也参与打击楚国的战斗。白起比司马错更狠,一口气占领鄢、邓、西陵等地。

白起一来,楚国很倒霉,但赵国却松了一口气。

其实秦国并没有轻松起来。秦王知道,赵国虽然连续败了几场,可他们的实力还在,要是他们趁白起对楚用兵时突然反攻倒算,还真的难办,于是便派人去找赵国,说咱们巩固一下双边关系吧。在所有的诸侯当中,只有咱们的祖先是同一个。呵呵,秦赵两国以后的口号是同一个祖先、同一个梦想。

基于此,两国举行了一次国家元首级别的会晤。会晤地点在渑池。

赵国此前不断地被秦国打败,丢失的地皮已经很多,现在看到秦国大兵刚主动辙走,哪知这个请柬又送来了。去吧,那个楚怀王的例子还活生生地摆在面前;不去吧,不光没有礼貌,而且会对以后两国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赵王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去最安全。

但廉颇和蔺相如却说:“去,一定得去。如果不去,就会显得咱们赵国太垃圾了。”

现在这两个人是赵国最牛的人,也是赵王最信任的人。他看到两人都说去,那就只有去了。

当然,不是他一个人去的,蔺相如还跟着。

廉颇把他们送到边界上,对赵王说:“你们从这里去渑池,来回行程最多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你们没有回来,就说明秦国把你们扣留了。我就马上立太子当王,断了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

赵王没有办法不同意。

秦、赵两国元首终于在渑池会面。

他们在那个团结友好的氛围中,到底都谈了些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合作协议框架,历史上没有记载,倒是记载了一个大大有名的故事。

秦昭襄王看到赵王果然脸色煞白地来了,还带着那个上演过“完璧归赵”精彩大戏的蔺相如,心里很高兴,天天都请赵王喝酒,吃秦国当地的土特产。

这一次,秦昭襄王不想像平常的宴会那样,请个伴奏队来,而是请赵王过来,举行一场赵王渑池酒会独奏。

赵王没有办法,只得拿着乐器演奏了。那时不像现在,你会拉个二胡,人家也会说你这个领导多才多艺啊,可以到处拉风一把。可那时,大家都认为吹拉弹唱,那是下等艺人做的,领导贵族只能听。也就是说,谁听谁高贵,谁弹谁下贱。

赵王演奏过后,脸色很难看。

秦王欣赏过后,脸色很灿烂。

当然,如果只是高兴了一把,哈哈笑着鼓一下掌,后面的故事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哪知,秦昭襄王的高兴有点儿过头了,在笑着表扬了赵王的演技之后,还叫来史官,口授了一段文字: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鼓瑟。

赵王看到史官将这一段认认真真地写在竹简上,知道自己为秦王鼓瑟这一笔注定要垂之久远了,心里气得要命,骂完秦王又骂蔺相如和廉颇,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老子前来。说什么不来会让赵国丢脸。现在来了,这个脸丢得更大了。

这时,蔺相如出场了,他跑到秦昭襄王的面前,大声说:“我家大王老早就听说大王敲瓦盆的水平很高。现在请大王来个敲瓦盆独奏,让大家开开眼界。请大家鼓掌!”

秦昭襄王一听,差点儿大爆粗口,你这个蔺相如也太缺德了。老子不敲,看你如何。你想敲自己去敲。这里到处有瓦盆。

蔺相如不顾秦昭襄王的大怒,跑到边上拿到一只瓦盆,然后跪到秦昭襄王的面前,大声说:“瓦盆来了。请大王敲敲!”

秦昭襄王大声说:“我不敲!”

蔺相如冷冷一笑,大声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我就可以血溅大王!”

秦王的卫士们哪想到会发生这个事,一时都拔出大刀,要砍蔺相如。

蔺相如绝非长得高大威猛,可这时他突然怒目圆睁,大声呼喝起来,那些卫士居然都畏缩起来,不敢下手了。

秦昭襄王一看,知道真的碰到猛人了,自己要是硬着头皮不敲,只怕这哥们儿立马变成刺客,那可不好玩。只得在瓦盆上敲了一下。

蔺相如大声道,赵国史官何在?

赵国的史官走了上来。

蔺相如向他口授了一段文字: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昭襄王虽然脸色难看,但事已至此,也就没有办法了,谁叫自己缺德在先。现在吃亏在后,也只能无语了。

秦国的大臣们看到蔺相如多次让他们的老大丢脸,显得他们太没有用了,便都说,请赵王用十五城给大秦帝国的老大祝寿。

你听,讲出这种话的人,是多么弱智。这样的话要是能难倒蔺相如,那他还是蔺相如吗?

他们的话还没有画号句,蔺相如就大声说,那请秦国也把咸阳送给赵王当祝寿的礼物吧。

秦国的大臣们一听,个个都觉得自己真是比这个蔺相如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于是他们觉得只有把赵国打个大败才解气——现在这个社会是实力说了算,而不是嘴巴说了算。

可秦昭襄王知道,现在赵国的实力不可小视,况且还有廉颇这样的名将在,打得不好,那就完了。因此,他没有对赵国开战。

蔺相如在秦国这边为赵国大大地争了面子,让秦国君臣颜面尽失。赵王觉得这个蔺相如真好。于是,回到赵国之后任命蔺相如为上卿,比廉颇的级别还高一格(有个故事叫《将相和》,说蔺相如回来之后就被任命为相国。其实当时赵国的相国是平原君赵胜)。

于是,老将军廉颇就不高兴了:我为赵国打了无数胜仗,打得头发胡子都已经白了,才有现在这个位子,你就跟赵王跑一圈,争了个面子回来,就可以当我的领导了?你以为秦王不敢杀你,是怕了你?他们不敢对你动手,不敢杀向赵国,是怕了我啊。你在那里表演的时候,我陈兵边境,这才保证了你的安全。不信,你自己去跟秦王玩玩,看他还放你回来吗?现在你比我的级别还高,我这张脸真没有地方放了。

他到处宣称:以后见到蔺相如,我一定好好地教训教训他。

这话很快就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处处留心,尽量避免跟廉颇相见。即使要上朝,只要廉颇在,他就称病不朝。有一次,他在大街上远远看到廉颇骑着大马,威风凛凛而来,就急忙叫手下赶快把车赶到小巷里躲避,搞得像逃难一样狼狈不堪。

蔺相如的手下对他的这种行为都很不满,当了国家一级公务员居然还这么胆小,连我们都觉得没有面子了。

那个韩勃直接对他说,上卿大人,你为什么一定要怕廉颇?我们都不怕他啊。

蔺相如笑了笑,说,你们帮我看看,是秦王厉害,还是廉将军厉害?

所有的人都说,当然是秦王更可怕。

蔺相如说,你们说得绝对正确。秦王那么厉害,我都敢于在秦国的地盘上当着秦国大臣们的面,大声侮辱他和他所有的臣子。难道我还会怕一个廉将军?现在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那就因为我和廉将军在啊。如果我们两个斗起来,赵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我躲廉将军,是为赵国而躲。在任何一个地方,国家的利益才是第一的,个人的恩怨算什么?以后你们看到廉将军也要像我这样对待他。

大家听了,这才知道这个蔺相如真的不一般。

廉颇狂妄了一段时间,看到蔺相如不断地躲着自己,好像老鼠碰到猫一样,心里很爽。过了不久,他又看到,连蔺相如身边的工作人员对自己也是毕恭毕敬的,心里也觉得有点儿奇怪,我只想教训蔺相如,并没有想为难他们啊,他们居然也怕起来。稍一打听,就知道了其中原委,这才觉得蔺相如的肚量太大了,自己是小鸡肚肠。

这哥们儿很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左思右想之后,认为自己真不是人,做得太不像话了。他后来又觉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于是,决定向蔺相如道歉。

当然,如果只写个道歉声明,这绝对不是廉颇的风格。即使拿着名烟名酒登门,当着蔺相如的面,向他大声说对不起,同样不是廉将军的做法。

廉颇叫人去砍来一捆带刺的木头,然后脱下衣服,把那捆刺柴绑在后背上,让刺与那块粗糙的皮肉零距离,然后挺起胸膛,正步向蔺相如家走去,一路都说,我这不是在发疯,而是去向蔺相如请罪。

那边蔺相如老早知道,赶忙出来迎接。

廉颇一看到蔺相如,二话没说,双膝着地,跪在地上,向蔺相如磕头,表达了史上最为诚恳的道歉之意。

从此,这两人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田单复齐

再来交代一下那个名将乐毅打齐国的事吧。

此时,他仍然带着燕国的部队围攻齐国的安平。

安平城里有很多齐国的政要,但这些人在和平时期,那是很伟大很光荣很正确很威武的,可现在他们只是呆呆地望着城外的燕国侵略军,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是坐在那里等死。

这些权贵没有办法,不等于别人没有办法。

于是,另一个牛人登场。

这个人叫田单。

他跟现在齐国国君的姓相同,据说是齐国田氏的远亲。但你是知道的,在中国古代,大凡一个人要想混个出人头地,一般都会说自己的祖上跟某贵族或名人是亲戚关系。估计田单同志也是这个类型的。

现在田单是个公务员,但却是个最基层的公务员,是临淄城里一个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市面上向菜农们收几毛钱的地摊费。因为临淄被乐毅攻破了,他也逃到安平来。

田单很快就知道,这个安平一点儿不平安,不用几天就会被乐毅打进来的。于是,他叫族人们都用铁皮把车的轴头包好。没几天,果然城破,大家都争着出逃。可一到城门,就发生了拥堵事故,其他人的车轴都在相撞时碰断了而无法行驶。而田单他们家的车是铁皮包的,得以顺利冲出。

他带着他的族人逃到即墨。

当时,齐国只有即墨、莒城两城未下,其余的都已经变成大燕国的地皮了。

在田单他们逃到即墨后不久,乐毅的大军也隆重开到。

即墨大夫也是个不怕死的人,看到燕军来了,什么也不说,带着部队就去应战,结果不出所料地战死在城外。

这个即墨大夫一死,即墨城中就立刻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尽管平时大家都争着当市长,可现在谁也不想当这个即墨第一把手。

最后,大家都推举田单出来当带头大哥。

理由很简单,他会用铁皮包车轴,说明他有水平。

如果是在平时,按论资排辈的用人原则,田单这个收地摊费的市场管理员,估计工作到鞠躬尽瘁的那一天,也做不到即墨第一把手。现在别人都不想当,于是,他就被破格提拔了一把。

乐毅开始以为,攻破即墨不会有什么困难。

哪知田单还真有办法,硬是带着即墨军民挡住了乐毅的进攻,弄得乐毅很郁闷。

但乐毅并不放弃,仍然进攻齐国这两座最后的城池。打了两年,仍然没有打下来。

乐毅知道,在短期内是打不破这两城的。于是,他改变了方法,下令解除包围,到城外九里的地方修筑营垒,对二城围而不攻。而且还下令,城里的百姓出来,不要乱抓他们,如果碰到他们有什么困难,我们还要帮助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达到安抚新区人民的目的。

你一看乐毅的这个政策,就知道这哥们儿不但打仗猛,玩政治也是个好手。

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没有拿下这两座城。

乐毅是个在官场混的人,他也跟很多政治人物一样,在朝中有不少反对他的人,或者说是政治对手。这些对手刚开始看到乐毅打得顺风顺水,把一个超级大国打得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一口气拿下七十余城,大家翻遍历史书,诸侯国中还真没有谁这么生猛过,因此再怎么对他咬牙切齿,也只得夹着尾巴不敢说什么。

此时,他们看到乐毅围攻两个城市,围了三年也不见成效,觉得抹黑他的时机到了。

这些人别的水平不怎么样,但抹黑起对手来,那是不用打草稿的。他们直接就对燕昭王说,乐毅同志智谋过人,军事能力超强。他攻打齐国,用闪电战法,只片刻之间就拿下七十余城,弄得我们读捷报都赶不及。现在只剩下两城,他要拿下,容易得像放屁一样。可现在他花了三年时间,仍然在那里没有一点儿进展。他这么做的目的,只要用脚后跟去想,也可以想得出,他是想倚仗兵威,恐吓齐人,然后他好在那里南面称王。他现在之所以没有行动,是因为他的老婆孩子都还在燕国。齐国的美女很多,只怕再过一段时间,他就忘记了自己的妻子。那时,大王还能拿他有什么办法?还是及早防备他一下。

如果换作是别的君主,听到这话之后,也许就会完全相信了。

但燕昭王不是别人,他听了之后,没有当场作声,而是下令大罢酒席,请所有的高层都来喝酒。

大家坐定之后,看到满桌的菜肴还真丰富,只等老大来几句祝酒词,便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了。于是都看着燕昭王。

燕昭王把那几个讲乐毅坏话的人叫了过来。

那几个人一听,心想,看来这次陷害成功了,老大要表彰我们了。

哪知,他们的笑容才挂上去,还没有挂稳,就听到燕昭王在大声说:“我现在要狠狠地批评你们。这些年来,我们几乎天天受到齐国的欺负。齐国不但侵略我们的土地,还害了我们的先王。我当这个老大以后,时刻都在想着如何报这个大仇。我曾经宣布过,谁帮我报仇,我愿意跟他分享燕国的大权。现在乐毅为我大败齐国,不但让齐王死去,还占领了大片齐国的领土,拆毁了他们的宗庙。按照乐毅的这个功劳,把齐国的土地都送给他也一点儿不算过分。齐国原来就不是燕国的土地啊。要是乐毅当上齐王,从此跟我们燕国成为友好邻邦,共同对付列强的侵犯,那才是燕国的福气啊。你们这几个怎么敢来挑拨我跟他的关系呢?有本事,你们去打一个齐国来,我也让你们当齐王。”

当然,如果只批评一通,也没有什么。最后燕昭王在宣布开宴之前,把挑拨得最积极的人拉下去砍了。

大家一看,这才知道,在燕昭王面前是不能讲乐毅的坏话的。你要是一讲,他就会先设宴来批评你,再砍你的头。

杀完了挑拨离间的人,还得奖有功之士,这才是明主的风格。燕昭王给乐毅的妻子送了大量的名牌服装,而且这些服装全是王后的制服;又给乐毅的儿子们送了大量公子制服。另外,做了一批王爷的用品,派相国护送到乐毅那里,任命乐毅为齐王。

乐毅一看,连忙推辞,还写了一封信,请燕昭王收回成命,然后对着老天爷发誓,死也要忠于燕国。

齐国人一看,这个乐毅真是个有道德有水平的人,便都服从他的管制。其他各国的人,对乐毅也很尊重。

按说,到了这个时候,乐毅这个牛人取得最后胜利是没有悬念了的。

大家都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他如何把齐国往死里打。

可大家都忘记了一条。乐毅取得这个成就的前提,是燕昭王的鼎力支持。燕昭王当然是十分支持乐毅的,连齐王都让他来做。

可是燕昭王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未等乐毅取得最后的成功,自己就两腿一伸死翘翘了。

燕昭王一死,乐毅的好日子立刻到头。

燕昭王的儿子也就是燕惠王即位。这哥们儿不算狠毒,但水平比他爸菜了很多,更要命的是,还在很久以前,他就看乐毅不顺眼。只因老爸把乐毅当宝贝,自己也就不敢做出什么来。他现在根本不懂得乐毅对燕国的重要性,只想着如何让这个著名的军事牛人穿上他制造的小鞋。

乐毅与新领导人不和谐的事,很快让田单知道了。

田单虽然也很牛,会用铁皮包着车轴,也挡住了乐毅这么多年的围困,但他知道自己远远不是乐毅的对手。要是让乐毅继续围困下去,他迟早会完蛋的。他想从正面打败乐毅,那是绝对没有这个可能的。只有从内部搞定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搞不定乐毅,就让燕国搞定这个猛人。

于是,一个著名的反间计就拉开了序幕。

不过,跟很多反间计一样,这个反间计一点儿也不复杂,算起来跟小儿科没有差别。过程就是这样的:

田单派人跑到燕国那里,进行大量的谣言散布工作。

谣言的内容就是,乐毅为什么攻不破齐国最后两城?主要原因不是乐毅没有能力,而是乐毅不愿攻城。他为什么不愿意?因为他跟新的大燕国领导人不和,怕得胜后回去被杀,所以就以伐齐为名,故意逗留齐国,等时机一到就南面称王。现在因为齐国反对他,民心不稳,所以他还不敢称王,只是围着即墨等待。现在齐国最怕的不是乐毅,而是燕国换别的将领前来。

如果燕王稍一用脑子想,就会觉得这样的言论不可信,肯定又会把这些散布谣言的统统抓起来,然后排头砍去。

但现在这个燕王就是喜欢听这样的话。如果齐国人不过来散布,只怕他自己还得加班加点去创作。燕王真是太感谢齐国造谣者了。

他听到之后,立刻宣布把乐毅撤换,让那个骑劫去接替。你想想,如果乐毅真的想当这个齐王,真的要拥兵自重,骑劫能顺利到任吗?只怕他才气喘吁吁地跑到乐毅的军营前,乐毅就把他的头砍下了。

但事实是,乐毅只是长叹一声,就跟骑劫完成了交接手续。他知道这个燕王对他已经很恨,如果再回燕国,迎接他的只有大刀。于是,他直接跑到了赵国。

骑劫的名字看上去很暴力,好像是个高手。但他暴力是真的,高手却一点儿也称不上。再加上燕国的将士看到燕国高层突然换掉乐毅,心里都很愤怒,都不愿跟这个骑劫去打仗。

田单听说燕王果然按他的布置去做了,现在燕军主将的旗号已经姓骑不姓乐了,便哈哈大笑。他知道,光忽悠一下燕惠王还是不行的,还得忽悠广大齐国子弟兵以及城外的燕国侵略军和那个骑劫。

他下了个命令,城中的居民不管什么时候用餐,都得在露天的庭院里摆着祭祀祖先。那时环境很好,鸟类很多,而又因连年打仗,鸟类缺食。它们看到人们摆着那么多吃的,便都在空中飞翔,然后赴到城中。燕国人一看,觉得很奇怪,怎么鸟们都飞到城中了?

鸟是什么动物?

是常在天上飞的动物啊。

它们离天上的神仙最近。是不是神仙要搞什么名堂来了?

这时燕国的人不怕齐军,但他们对神仙还是很敬畏的。

田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立刻高调宣布,现在天天有天上的神仙师傅下来教我,传授我打败齐军的方法。

有个士兵一看,这不是在忽悠人吗?我只看到鸟下来,怎么看不到神仙?于是大声说,我也可以成为神仙师傅吗?这哥们儿说过之后,突然想到,田单忽悠大家那是没事的,可自己下等兵一个,敢去忽悠田单,那是在找死。于是赶紧跑开。

田单一听大喜,跑了过去,把那个士兵带回来,让他坐在东面,然后举行拜师仪式,真的拜起他为神仙师傅来。

这个士兵一看,田单真的被忽悠了。但他知道,这把戏迟早是会被戳穿的,与其日后被田单戳穿再供认不讳,不如自己先招供了。

他对田单说:“老大,我是骗你的。然后下了神坛。”

田单又把他扶上神坛,压低声音说:“我知道。以后你什么话也不说。你就当你是神仙师傅。”

田单就这样,找了个下等兵当了神仙师傅,天天毕恭毕敬地带着他。每当要发出什么指示,都得先向这个神仙师傅报告。

大家一看,田单原来有神仙相助,难怪啊。

于是,造神运动成功。

田单的又一个谣言扩散出来。

他让人到处散布,我现在最怕的不是燕兵,而是怕燕兵把齐国战俘的鼻子割去,然后让他们在打仗时当前导。这样一来,我田单就彻底完蛋了。

谁一听,就知道这个谣言实在太不靠谱了。

但骑劫却相信。下令大家对战俘开展割鼻子工作,只等完成这个任务,大家就杀进即墨城,搞定那个田单。

这些战俘的家属这时都在城里,老婆听说丈夫被割了鼻、老人听说儿子没了鼻子,个个都愤怒不已。

田单一看,城里的士气果然提了起来,但还不够。

谣言接着上。

这一次是说,现在田单最怕的就是燕国人挖他们的祖坟。祖坟要是被挖了,谁还保佑他们啊?

骑劫大概是因为谣言而成为了上将军,所以这次对田单的话一点儿不加分析地采纳。现在他说怕挖祖坟,那就挖吧。挖祖坟一点儿也不费力。

于是,广大燕国子弟兵拿起锄头铁锹,军容整齐、号令严明地去进行挖祖坟运动。

田单组织广大即墨老百姓到城头观看燕兵的挖祖坟运动。

大家一看,满城头都是山东的粗口话,这些粗口话全部套到燕国人的头上,套在骑劫的头上。

最后,这些粗口话汇成一句话:誓与燕兵决一死战。

大家都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腔热情地跑到田单那里,“请老大打开城门,让我们去战斗!”

田单一看,士气已经提升到顶点,可以一战了。

于是,他亲自拿起工具,跟士兵们一起修筑城墙,还把家里的大奶二奶全部送到军营当了光荣的齐国子弟兵,然后摆了个大席,请士兵们好好吃了一顿。

大家一看,田老大真的跟我们同甘共苦啊。

他把城里的老人、小孩、女人都集中起来到城头守卫。让人一看,就觉得现在即墨的守兵是一群没有战斗力的民兵。殊不知城里的精锐部队全埋伏在城下。

做好这些部署之后,他派人前去向燕兵谈判,说即墨守不住了,批准我们投降吧。

骑劫早已成为接受忽悠的专业户,哪能看出田单的阴谋诡计?以为城里的人怕了自己,这才出来投降。以前乐毅时代,城里有人来投降吗?老子搞个割鼻、挖坟两个连环动作,就可以秒杀乐毅的谋略了。

他马上批准,给你们投降。

于是,谈好了举行受降仪式的日子。

燕兵在这里住了五六年,早就有点儿烦了,这时听说即墨就要举城投降,都高兴得大叫“万岁”。

骑劫听到“万岁”之声响彻云霄,不由得心花怒放。

田单同样心花怒放。

但田单知道,现在燕国的兵远远多于即墨的兵,要真的硬碰硬,只怕胜不了这个骑劫。还得继续让他们的士气松下去,让他们的警惕性不断地削弱。

他又来个紧急动员,请城中的人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于是,征集到一千镒(一镒据说是二十四两),请了个很富态的人做使者,去见骑劫,说:我是城中富翁代表,现在受大家的委托,送点小意思过来,请燕国大军入城之后,不要对他们进行打砸抢。

燕国诸将都大喜,到了这个地步,离最后胜利已经不远了啊。等这个战斗一结束,就可以回到燕国,跟老婆孩子团聚了。

而这时,田单还在城里按计划进行着。他又把城中所有的牛都集中起来,一共一千多头。他给这些牛都披上大红绸衣,然后在它们的身上都画上五彩天龙的花纹,再在牛角上扎尖刀,最后在牛的尾巴捆上那些浸有油脂之类的易燃物品。

他还在城墙那里凿了很多墙洞,然后乘夜把牛从洞里放出。牛进洞后,他叫士兵们都点燃牛尾巴的易燃物品。

尾巴被烧了的牛,都痛得向前狂奔,直冲燕国的大营。而齐兵都跟在牛的背后向前冲杀。

燕军正入睡,看到营房乱成一团,都急忙起来。但见一群牛发疯似的冲进来,以角撞人,撞谁谁死。他们又看到这些牛身上都画了五彩龙纹,于是就以为是神牛下凡了。

而这时,即墨城头的齐国老弱们,都敲着各种器具,大声吆喝着刺激牛们更猛地狂冲。

燕国的部队大骇,都争先恐后地四散奔逃。

齐兵疯狂地屠杀着燕国侵略者。

骑劫也不免于难,被杀死在当场。

齐兵一路斩杀,狂追燕兵,所过之处,原来划归燕国版图的齐国土地,这时全部回归齐国。这个过程跟乐毅伐齐时一样猛。

田单就这样又恢复了齐国。他派人过去把齐王请了过来,进入临淄。

齐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这一战,好像只是燕国和齐国之间的事,与其他国家无关,更与秦国无关。其实,秦国仍然是其中的受益者。

试想,当时齐闵王才拿下宋地,便突然声名显赫,综合国力震惊诸侯,逼得六国展开合纵,联合向齐国进攻。这就充分地说明,齐国当时已经强盛到可怕的地步。否则,以秦国的身份和一向的做法,是不会去当燕国的跟班,派兵参与伐齐战争的。后来,乐毅几乎灭齐。如果燕昭王晚死几年,让乐毅一举成功,吞并了齐国,那么燕国将成为当时最强有力的国家,再加上有乐毅的扶佐,燕国日后的前途谁也说不清。秦国后来能否一统天下,还真难说。

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从这件事上看,有时历史也会因为某个牛人命运的改变而改变的。

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多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