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气死人不偿命
“王鉷必定参与了邢縡乱党的密谋!”
事情正像王鉷所预料的那样,当邢縡的叛乱被剿灭后,杨国忠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而是立即将人群中的那句喊声如实向李隆基做了汇报,然后他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王鉷的官职可是不低啊,而且也算是朕很信任的人,怎么会参与邢縡的叛乱呢”听完杨国忠说完,李隆基有些犹疑。
“知人知面不知心,要不是邢縡手下的那声高喊,臣也始终认为王鉷是个大大的忠臣,可是邢縡的手下绝对无缘无故的说出那句话,所以在臣看来,即使王鉷没参与他们的密谋,可是他的弟弟与邢縡是好朋友,这件事王鉷绝对脱不了干系!”
“这个……,这件事情朕需要仔细斟酌!”
杨国忠的话让李隆基有些左右为难,在李隆基看来,王鉷倒不是自己最在意的,他之所以左右为难,是因为王鉷的背后有李林甫。李隆基以其超强的政治敏感判断出,李林甫是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管的。
事实证明,李林甫在知道杨国忠向皇帝陛下汇报后,立即出手援救王鉷,在他的不断周旋和老泪纵横般的辩护解释下,李隆基出于无奈,最终不得不决定特赦王鉷和王銲。
坦白的讲,对于王鉷,李隆基是有些同情的,但对于王銲他内心认为应该治罪,但既然已经答应了李林甫赦免二人,正所谓金口玉言,所以李隆基也不好反悔,但他又认为如果不将王銲治罪,帝国的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为了继续履行自己的承诺,但又能将王銲治罪,李隆基开动他那睿智的头脑急速的进行思考。
最终,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对王鉷进行旁敲侧击,希望王鉷主动上疏请求将王銲治罪,实事求是的讲这是李隆基所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但同时也是个不可能实现的想法。
原因只有一点,很少有人能够迈过亲情这一关!
李隆基的旁敲侧击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虽然此后李隆基还让杨国忠不断暗示过王鉷,但无论怎样,王鉷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这下李隆基彻底愤怒了!
在皇帝面前,给脸不会运动的人,最终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死!
不久之后,诸多言官接二连三的上疏弹劾王鉷,理由是王鉷在此之前过于拉风,而且邢縡的案子,王鉷有着重大嫌疑,本着严谨的原则,建议皇帝陛下重新对王鉷进行调查。
当时弹劾奏章犹如雪花般的递到了李隆基面前,不过这些奏章并没有为王鉷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伤害,这其中倒不是因为李隆基无动于衷,而是因为杨国忠的力保。
杨国忠虽然力保王鉷,但绝不是出于什么人道主义的考虑,事实上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王鉷牵引出背后的李林甫。
于是,杨国忠经过仔细的思考,他决定对邢縡的案子进行严厉的审讯,即使是那些从犯也全部罪加一等,但却对王鉷却出奇的照顾,杨国忠的初衷是想让王鉷感恩戴德,进而引导他供出背后的李林甫,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王鉷的确是条汉子,只要涉及到李林甫的话题,他是打死也不说。
从这一点来看,王鉷虽然不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绝对是个够朋友的人!
面对王鉷的打死也不说,杨国忠彻底愤怒了,既然招抚不成,那就只有打压到底。
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十日,杨国忠将王鉷杀死任海川一事上报给了李隆基,虽然任海川乃是一个没有背景的术士,而王鉷是朝廷内的红人,王鉷杀死任海川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一般,但这件事在杨国忠的手上却是一个杀手锏。
“任海川是个术士,据说王鉷的弟弟让他阚国祥,王鉷杀死他必定有隐情,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且身为国家栋梁,王鉷残杀生灵,应当判他死罪!”
杨国忠明白既然已经决定出手,就要有一击必中的把握,他坚信凭借自己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王鉷罪行的揭露,这一次王鉷难逃一死!
果然,在杨国忠上疏的两天后,李隆基下令赐王鉷自杀,又将王銲仗杀于朝堂之上以示警戒,王鉷的儿子王准、王偁流放到岭南,不久下令将他们全部斩杀。
当王鉷和他的儿子们接连倒下的时候,整个朝廷中心中难受的当属李林甫,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身为朝廷首席宰相,居然在这件事情上败给了杨国忠,李林甫隐约之间觉得,自己的末路即将到来,当然没有人会将他置于死地,然而老迈的他阻挡不了自然规律,他的身体健康状况正在每况愈下,我想这也是在杨国忠对王鉷施以杀招的时候,李林甫没有再次营救王鉷的原因。
但是在杨国忠看来,李林甫将自己彻底的隐藏起来,一定是因为和王鉷有着什么见不得的人的事情,所以在他攻击王鉷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搂草打兔子,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在李隆基面前多次进李林甫的谗言。
俗话说的好爱屋及乌,其实恨也是同样,因为王鉷实在太过让李隆基厌恶,所以在他死后,李隆基也开始逐渐疏远曾经推荐过他的李林甫。
至此,杨国忠已经初步达到了他的目的,那就是超越李林甫,成为皇帝陛下心目中唯一的红人,但我已经多次说过,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有你没我,虽然此刻李林甫已经病入膏肓,无暇在顾及身外之事,可是杨国忠没有什么慈善心里,他依然在筹划下一步对抗李林甫的方法。
不过这一次李隆基从某种意义上帮了杨国忠的忙,他的一句话使李林甫再也没能从病床上站起来,只因为他那致死也没有改变的嫉妒之心。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月,帝国西南边境的南诏国侵扰唐境,蜀地的百姓们请求让杨国忠到蜀地坐镇退敌,很多史书上记载这是李林甫在背后捣鬼,想要把杨国忠赶出朝廷,在我看来这种说法并不靠谱,除了当时李林甫已经病入膏肓无暇在顾及和杨国忠的矛盾之外,更因为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帮助政治对手,因为杨国忠一旦成功击退南诏的进犯,等于是立下大功一件,这无形当中是让对方增添了政治资本,以李林甫的智商是不会做这种赔本的买卖的。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李林甫虽然没有想法,但杨国忠却是个思维很活跃的人,此时李隆基对李林甫的疏远和对自己的无限亲近,杨国忠已经切身的感受到,所以在杨国忠看来,前往蜀地坐镇这件事儿可以有大作文章的地方。
当然,其最终的目的还是直奔李林甫而去。
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杨国忠决定在辞别李隆基之时,用自己的高超演技去再一次事实对李林甫的无形攻击。
“陛下!臣此次前往蜀地定会尽全力击退南诏进犯,永保我大唐边境安宁,可是……”
“可是什么?爱卿请明言,不必有所顾及!”
此时,杨国忠并没有立即说出他最想说的话语,而是在沉默片刻之后留下了眼泪。
“爱卿这是为何?难道有什么委屈吗?面对杨国忠忽然之间的变化,李隆基惊奇的问道。
“臣此去蜀地,即使战死也心肝情愿,臣所担心的是臣走后,有人会在陛下进臣的谗言。”杨国忠说完后居然哇哇大哭起来。
杨国忠是一个颇能打动别人的人,他的话语能够针对不同的人而深入其中,他知道自己的这番话李隆基是最能理解的,因为在此之前那些为帝国四处征战的将领们,没少受朝廷内部人的谗言之毁。
杨国忠已经预料到,自己说完后,以李隆基的智商会有两个反应,一个是安慰杨国忠,另一个就是问他担心谁会陷害自己。
因为杨国忠和李林甫的矛盾李林甫是心知肚明的。
爱卿担心什么人呢?”
果然不出杨国忠所料,事实上对于杨国忠而言这是最佳的问题。
“别人到是不担心,最担心的就是李林甫大人!”
“为什么?”
“李大人将权力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啊!”
最后,杨国忠淡淡的加了一句话:
“陛下比我更了解李大人!”
李隆基沉默了,显然杨国忠的话让他意识到了什么,于是在短暂的沉吟之后,他对杨国忠做出了一番承诺。
“爱卿先到蜀地处置军务,朕等你回来,回来后用你做宰相!”
“谢陛下隆恩!”
刚才还满脸泪水的杨国忠,此时已经是喜笑颜开!
……
杨国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心满意足的离开了长安前往蜀地,从他和李隆基先前的这场对话来看,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出虽然杨国忠在诋毁李林甫,虽然李隆基也在疏远李林甫,但对于这个当政已经将近20年,为帝国做出诸多贡献的首席宰相,李隆基还是有一些感情的。
所以在杨国忠进谗的时候,李隆基并没有采取打压李林甫的方法来回报杨国忠,而是将这个问题避开,给予了杨国忠回来后进入宰相班子的承诺。
李隆基可谓是用心良苦,但此时的李林甫在知道皇帝陛下给予了杨国忠进入宰相的承诺后,他那本就病入膏肓的身体犹如风摆残叶般的再次受到冲击,他整日在病床之上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此刻早已经被李林甫抛之脑后。
将近20年的专权之路,让李林甫已经养成了对权力的依赖和顺从,现在一个人想要从他这里把本来属于他的权力夺走,这在李林甫看来是绝对不允许的。
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在金钱、权力等我们努力追求向往的东西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有的人流连忘返,有的人过眼匆匆!
或许是自感大限将至,病重之下的李林甫忽然之间想去看一看他陪伴了他20多年的皇帝,李隆基在知道后出于一种同情,他决定前往李林甫府中去探望他,却被手下人阻拦,理由是李林甫可能得了传染病,如果去了恐怕会被传染。
无奈之下,李隆基只能让人将李林甫抬出府中,李隆基登上皇城的降圣阁,不断甩动着手中的红手帕向李林甫打招呼,当李林甫看到这一幕后,不禁老泪纵横,虽然他很想站起身来再一次向着皇帝陛下跪拜答谢,但是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别人只能代他答谢。
当手下人抬着李林甫慢慢的走在回府的路上时,身在降圣阁的李隆基心中不禁怅然若失,这么多年来他知道李林甫把握权力犹如鹰抓狡兔般的恨准和有力,而现在却只能被人抬着走,这不能不让李隆基有一种莫名的感伤。
就在那一刻,李隆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对于这个再也不能站起身来,很有可能即可撒手西去的首席宰相,李隆基并不希望他留下什么遗憾,而他深切的知道杨国忠始终是李林甫无法释怀的巨大重负。
为此,他下诏将正在赶赴蜀地的杨国忠召回,让他不必面见自己,直接前往李林甫的府中去拜见探望他。于是一个行将就木的朝廷旧人和一个冉冉升起的朝廷新贵,就此展开了一场对话,这是一场时间很长的对话,为了节省篇幅,我将双方说的最重点的话为大家呈现出来:
“李大人病体沉重,可要好好调理啊!”
“唉!调理不好了,非药物所能医治的!”
“其病在于……”
“心中之病不好医治!”
“大人心胸广阔无边,其病久之必去!”
“唉!林甫将要死了,您必定会做宰相,身后的事情只好麻烦您了!”
……
史书记载,杨国忠在听完李林甫的最后一句话后,立即汗流浃背,跪在李林甫床前不敢抬头,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杨国忠的一种表演,因为精明的杨国忠一定早已经猜出了皇帝陛下急忙让他去见李林甫的用意。
所以,他并没有表现的趾高气扬,但从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杨国忠的心里始终是存有一股霸气的。
事实上,这场对话的经典在于李林甫的最后一句话,准确的说,这是个预言,更准确的是这个预言没过多久真的应验了。
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担任首席宰相将近20年的一代权奸李林甫病逝于家中,在他之前的唐朝宰相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任期年限,可以说他开创了一个新的记录,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能最终手握住他一生看的无比重要的权力,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事实上,李林甫开创的这个记录,是他不断耍弄阴谋权术的结果,而他的一生,也实实在在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人一旦把自己交给了阴谋,就等于把成败交给了运气那乖张的胃口,没有人能够精细地把握阴谋的走向和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