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韬光养晦

七岁的唐国公

李渊是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吃喝不愁。

李渊是很幸运的。因为他做了皇帝,而且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最高级别的事业有成者。成功了,光辉灿烂!但成功的道路却是曲折的。而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更是充满艰难险阻,因为那是刀光剑影的血拼!

公元566年,长安唐国公府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昞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此前他一直在客厅里转来转去,额头上渗满了汗珠,因为他的妻子即将分娩。

做过父亲的人大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妻子快要分娩时,自己焦急地在产房外面走来走去,两手紧紧地攥在胸前,在心里都会说上一句:“保佑母子平安。”在这一点上,上到皇帝公卿下到黎民百姓都是如此。李昞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当仆人请他进去看看时,李昞三步并成两步地走到屋里。

小孩长得又白又胖,奇异的是胸前长着三个乳头。为了寄托家族兴旺的愿望,希望孩子有个锦绣光辉的前程,李昞给这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渊”,字“叔德”。

李渊出生在这个家庭里,想不前途光明都是很困难的,因为他的家庭实在是太不一般了。

李渊的祖上那是怎一个“牛”字了得。

七世祖李暠,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嗯,有做皇帝的家族史。

祖父李虎曾经协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权,被封为“柱国”(比丞相还大),死后追封“唐国公”。

父亲李昞袭封“唐国公”,任“柱国大将军”,其妻(李渊的母亲)是杨坚(当时是北周皇帝的岳父,后来的隋文帝)妻子的同胞姊妹,也就是说李昞和隋文帝是“连襟儿”关系。

李渊小朋友和我们现在的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他会坐在窗前数着天上的星星,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去玩捉迷藏,还会听妈妈讲美丽的童话故事。

但是生活有欢乐,就会有烦恼。

李昞的去世,使李渊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那一年李渊七岁。按照当时的官吏制度,李渊袭封为“唐国公”。而从这一刻起,肩负着兴旺李氏家族的重大使命迫使李渊小朋友必须每天像个官场中人一样,一举一动都要按规范去做,不能任性而为,这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讲,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这也当然不符合我们现代幼儿教育的法则,不过我们也要理解在一千多年前当然没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儿童心理学》之类的理论书籍,而教育孩子,也只能用《诗经》《论语》、之乎者也之类的书籍,所以李渊生活在那个年代,也就只有一个字———“忍”。

不过,喜欢读书是李渊小朋友的一大优点,什么《汉书》《史记》之类的历史书籍他都喜欢读,不要认为他读书是为了“应试教育”,要知道他的地位已经不需要再考试了。李渊读书是为了从中吸取为官的经验,吸取权谋之术,为将来立足官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元580年,周宣帝病故,皇后和八岁的周静帝无力控制朝政,李渊的姨夫杨坚(周静帝的外公)趁此机会以大丞相的身份入朝辅政,其实是为了谋篡帝位。一些掌握地方兵权的军政头目,看到杨坚谋篡帝位的苗头,就起兵造反,结果被杨坚通通干掉。接着杨坚又大肆屠杀北周皇室成员,自己大权独揽,年幼的周静帝完全陷入孤立。

公元581年,杨坚废掉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

这个事件对李渊的触动很大,以前他只是在书里看到那君臣之间、朝堂之上一幕幕的阴谋诡计和残忍杀戳,但是这一切在今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更令李渊困惑的是,这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事,一边是他的姨夫,一边是他的表姐和外甥。

“这是为什么?不是曾经很多人对我说过家庭要和睦吗?可是现在……”李渊就怀着这样的一种矛盾心理,告别了少年时代。

初入仕途

人生能否成功,起点很重要。李渊的起点并不低。

隋朝刚刚建立,少年李渊凭着姨夫隋文帝杨坚的关系,当上了“千牛备身”(皇帝的亲身护卫),这个职位虽然并不高,但由于经常跟随皇帝左右,可以想象那是相当的威风,可以充分发扬“狐假虎威”的精神,随时风光一把。

但是,我们的李渊同学头脑是十分清楚的,对于他来讲,现在还只是个“官场实习生”,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利用“千牛备身”这个职位,向诸位“官场”老前辈们学习。

李渊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每次当他立于朝堂之下时,他都会仔细认真地听君臣们讨论国家大事。尤其是那些谋臣们所献的计策,更是令他拓宽了眼界。

不可否认,李渊有很深的文化基础,但是理论还是要和实践相结合才有用。坦白地讲,年轻的李渊在这一方面还显得很稚嫩,让李渊深切地理解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是在一次朝堂议政时,长孙晟向隋文帝献上的一条锦囊妙计。

长孙晟,史书记载他“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经典案例:大破突厥。

长孙晟向隋文帝献计的时候,正是突厥准备大举进犯隋朝的时候。针对突厥人的进犯,隋文帝犯难了,因为有的人忽悠派兵讨伐,而有的人忽悠议和,并且两派争执不休。每到这个时候,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头疼,因为皇帝明白,无论是开战还是议和,这些朝堂公卿们都只是“嘴把式”。

唯有长孙晟既不忽悠立即派兵讨伐,也不忽悠立即议和,他主张利用突厥内部几位可汗之间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使突厥内部互相残杀,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兴兵讨伐,一举攻克突厥。

隋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知道这是解决突厥问题最好的方法。

站在朝堂之下的李渊听得也入了神,因为他知道长孙晟的计策就是鬼谷子所讲的“解仇斗郄”,以前他只是在书中看到过它的解释,而长孙晟很巧妙地将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长孙晟啊,你太有才了!”李渊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此之后,李渊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书中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由于李渊工作积极,利用书本上所学来的计谋“吧唧”隋文帝,所以没过多久,他就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这一次,他得到的是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的官职,这对于年轻的李渊来说,简直是少年得志。实践证明,“吧唧”领导是很重要的。

由于李渊在谯州颇有政绩,不久他又被调任陇(今陕西陇县)歧(陕西凤翔)刺史。

当地人民在李渊的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出现了“人多殷富”的景象,李渊也因此官运亨通,过上了舒服的高级公务员生活。

我终于成功了!

不要着急,李渊,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在这期间,有一位相士叫史士良的给李渊看过相。对于算命这玩意儿,我是相当的不信,一般在马路边上看到算命的,我都会离得远远的,不过在古代,算命的人经常会登门拜访,主人出于对客人的尊敬,一般也就应酬了。史士良在看过李渊的相后,说出的话令李渊大吃一惊,他原话是这样说的: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鄙吾言。这句话相信不用我翻译,大家也能明白,这就点名在说:李先生啊,你以后肯定会当皇帝。

这让李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受,既喜悦又恐惧。

喜悦自然不必解释,而恐惧是因为现在是隋朝的天下,竟有人说自己以后会当皇帝,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想到这里李渊倒吸了一口凉气,所以在送走史士良之后,李渊严厉地叮嘱家人,千万不能泄露此事,否则家法伺候。不过史士良的话,倒是给了李渊很大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李渊期盼着那一天尽快地到来。

想当皇帝,这个想法是有魄力的,行动起来是极度困难的,更有可能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所以,李渊你还要耐心地等待,并且要等待很久。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谋杀了隋文帝后当上了皇帝,是为隋炀帝。

李渊你准备好了吗?

恐怖的岁月即将来临了。

杨谅造反

杨广当了皇帝,踩着他父亲的尸体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年杨坚是诛杀北周皇室成员,篡夺帝位成功的。如今他的儿子杨广刺杀了他,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命乎?运乎?天道乎?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杨坚当了皇帝后“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我们的杨广先生当了皇帝后,却像“穷人乍富”一样,大兴土木、开凿运河、营造宫殿、巡幸江南……关于杨广先生的这些“光荣事迹”,我们在后边还会介绍,暂且不表。

杨广在仁寿四年(604)七月当上皇帝后,八月就有人起兵造反,这个人就是汉王杨谅。

杨谅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五子,当时的官职是并州(太原)总管(军区司令员)。他起兵造反是因为知道隋文帝病重的时候,杨广假传隋文帝的诏书,缢杀了故太子大哥杨勇,而自己手握重兵在外会更令杨广猜忌,这使得杨谅异常地惊恐,生怕重蹈大哥杨勇的覆辙,所以杨谅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攻之。

那就反他娘的!

不可否认,杨谅起兵造反的声势还是很大的,在听从部下的建议后,派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今山西省太谷县)出发,前往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大将军綦良,从滏口(今河北省武安市)出发,前往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大将军刘建,从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出发,夺取燕赵地区(河北省);柱国乔钟葵兵出雁门(今山西省代县);柱国裴文安和纥单贵、王聃等率军直指京师。一时间竟有十九个州响应。

如果按照这个声势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杨谅的造反真的能够成功,也许中国的历史会从此改写,但是我们杨谅先生的脑袋瓜子不知是让驴给踢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到了距蒲津关一百多里处,杨谅忽然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山西省永济县),并且大封官吏,按兵不动。

事实证明,杨谅的军事指挥水平确实是不一般的低。

这就给了隋炀帝喘息的机会,结果隋炀帝派大将杨素领兵前去镇压。杨素的军事指挥水平和杨谅比起来,那简直就是研究生PK小学生。经过杨素精心的“照料”,杨谅的结局可以想象,兵败被囚,惊恐而死。而杨谅在这场造反事件中唯一的“功绩”就是拉20多万户老百姓共同下水,其所部官民遭到隋炀帝杀害、流放者不计其数。

李渊的心思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你费了这么多笔墨写杨谅造反,这和李渊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事实上李渊在杨谅造反声势浩大的时候,也曾经动过心思,是响应杨谅,还是效忠于隋炀帝?

后来李渊听到杨谅兵败的消息,暗自庆幸没有轻举妄动,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从杨谅造反的事件中,李渊忽然明白了一点———应该远离权力中心,避开隋炀帝的耳目。

没错,隋炀帝的猜忌心是非常重的,甚至有些变态。

不久,李渊就有了远离隋炀帝的机会。隋炀帝任命李渊担任楼烦(今山西静乐)太守(市长兼警备区司令),李渊欣然前往,他觉得像一只脱笼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地飞翔了,但是长安城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又使李渊时时处于紧张状态。

首先是杨素被逼死。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帮助杨广篡夺帝位。杨广表面上虽然敬重杨素,但心中却深深地猜忌他。大业二年(606)杨素病重,杨广虽然表面派名医、赐上等药给杨素治病,而暗中却唯恐杨素不死。杨素知道自己位高权重,受杨广的猜忌,所以不肯吃药,最后病重而死。

第二是高颎被杀。

高颎是隋朝的老臣,竭尽忠诚,当朝二十余年,满朝文武,没有不佩服的。大业三年(607)杨广征调全国百姓近百万人修筑长城,高颎上书劝谏,受到杨广的斥责。高颎非常伤心,与礼部尚书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杨广,被奸臣告发。杨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宇文弼等人全部处死。

此外被杨广以各种理由免官的还有尚书左仆射苏威、内史令萧琮等人。

朝廷重臣一个个地倒下,使李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但他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将来成功,现在必须韬光养晦。

是不是有一天,杨广也会猜忌到我?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我该怎么办?

李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为了不受杨广的猜忌,李渊想出了一条韬光养晦的妙计———沉湎酒色。之所以选择“沉湎酒色”作为自己韬光养晦的策略,实在是迫不得已。因为就在隋炀帝杨广诛杀朝廷大臣的同时,民间市巷中忽然又兴起了一些“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李氏当为天子”的童谣和谶语。这让李渊想起了相士史士良对他说过的话:“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虽然李渊高兴得心花怒放,但为此也惶恐不安。

杨广这个变态狂,要是听到这样的话,会不会怀疑到自己?李渊的担心不无道理,没过多久,隋炀帝的眼睛便盯上了李渊。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大业九年(613)六月,礼部尚书(文化部部长)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起兵造反。杨玄感为什么造反?因为他的老爸是杨素。杨素是怎么死的,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除了替老爸报仇,杨玄感造反还有“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解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隋朝人民。

杨玄感同志的觉悟是高尚的,但是造反事业只有觉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总之一句话,杨玄感这几方面一条也不占,所以六月起兵造反,八月战败自杀。

我们的李渊,在这期间并没有跟着凑热闹,而是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因为他知道目前隋朝的统治力量还很强大,这个时候贸然公开造反,那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李渊的思路是正确的。

所以他得到了杨广的信任,杨广给他的赏赐是———代替杨玄感亲戚元弘嗣为弘化郡(今甘肃庆阳)留守(警备司令兼军区司令员),统领十三个郡的军队。

李渊认为这个官职对于自己以后成就帝业会大有帮助,所以他利用这个机会广泛地招揽人才,对属下也比较宽厚,得到了大家的拥戴。

但是,李渊的这个决策却是错误的。

因为在杨广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当时的隋朝可以说是破鼓万人捶,农民起义、王公贵族造反遍布全国。杨广就像惊弓之鸟一样,恐惧到了极点,看谁都像造反的,尤其在经历了杨谅、杨玄感的事件后,他对掌握兵权的王公贵族们更是猜忌,而这个时候,恰恰听到李渊在弘化郡颇受属下的拥护,所以杨广那双阴森的眼神就盯上了李渊,于是他决定派专使招李渊回长安。

拿钱摆平

当专使在李渊的官衙里把杨广的诏书递到他的面前时,李渊颤抖了。回到府中,李渊的脑子急速运转。

去?还是不去?如果去,以杨广的所作所为,自己肯定是有去无回;如果不去,那就是抗旨不遵,其罪当诛。

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该如何应对?

李渊忽然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装病。

这真是个再好不过的办法了,自己有病在身,推迟回京的时间,合情合理。但是接下来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你说自己有病,专使信吗?要知道专使可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这可怎么办?唉!这可真是“心中好似滚油煎”啊!

李渊的脑袋是相当聪明的,他忽然想到了一样东西,而且这样东西,保准把专使拿下。因为这样东西可以叫鬼去推磨。

是的,钱。

对,向专使行贿!

所以第二天他在拜见专使时将白花花的银子递到了专使的面前。专使看到白花花的银子时,顿时乐开了花,但还是故意地问李渊:“李大人,这是为何?鄙人无功不受禄啊!”这句话说得很有学问,其中的潜台词是,李渊,如果你有需要帮忙的事,尽管明说。银子我得收的明白。

“专使大人远道而来,略备薄礼,不成敬意!”李渊随口应和着。

“李大人过谦了!”

随后双方又假惺惺得推让了一番,最终结果是银子揣进了专使的口袋。

李渊也随即开始切入正题:“卑职最近重病在身,恳请专使大人向皇上奏明,等臣痊愈之后,再行赴京。”

“哦,原来是这样。李大人请放心,我回去后,一定向皇上奏明您的病情。”

双方皆大欢喜。

就这样,专使回去后在杨广的面前添油加醋地奏明李渊的病情,杨广当时正在肆意淫乐,所以也就没当回事,李渊因此侥幸逃过了一劫。

但是如何采取一个长久的安身之计呢?要知道自己可是有着十三个郡兵权的王公贵族,杨广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所以李渊才决定用“沉湎酒色”的方法,希望瞒过隋炀帝的耳目。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李渊酗酒纵色,间以赌博。史书记载他与晋阳宫副监裴寂酗酒赌博,“情忘厌倦”。

李渊的策略成功了。正因为李渊的酗酒纵色,杨广把他当成了一个庸才。事实上,杨广是个庸才,李渊才是真正的英雄。

杨广,你就折腾吧。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