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拿下长安
进逼
算上平阳公主带来的这七万人,李渊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五万人。
从最初的三万人到现在的二十五万人,李渊的势力似乎在一夜之间陡然猛涨,但是你要明白这是靠怎样的努力才能换来的。
大家跟着你,一要有饭吃,二要有出路,这个出路就是你能为大家带来好日子。准确地说,是你能为大家带来一个太平盛世。老百姓的要求实在很简单,能够安居乐业,这就足够了。
人们正是在李渊身上看到了这种希望,所以才情愿跟着他勇闯天下。
所以,三万人变成二十五万人,不是什么奇迹,而是一种必然。
这二十五万人中,李世民因为得到了平阳公主的七万人所以兵力达到了十二万人,李建成有五万人,李渊有八万人。看到自己手中的兵力已经相当充足,李渊命令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向长安进发。
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两路大军奔向长安,这兄弟俩简直可以用神速来形容。
李世民连克高陵、泾阳、武功等地,可以说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到达了长安附近的阿城(秦时阿房宫城)。
而李建成这边,虽然屈突通在闻知李渊渡过黄河后,迅速领兵急救长安,但是在新封却被刘文静、王长谐部所败,最终走投无路投靠了李渊,所以李建成的行进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几天的工夫就从永丰仓打到了长乐宫。
这兄弟俩一北一东,对长安形成钳形夹攻之势。
老爹,我们就等你的到来,只要你到这一声令下,咱们爷儿仨一起打进长安城。杨侑那个小屁孩,岂是咱爷儿仨的对手!
就是不理你
十月四日,李渊进军至长安,屯军于春明门(长安城东面三门中的中门)西北,与李建成和李世民合兵一处。
长安就在眼前,但是此时李渊却开始犹豫起来。究竟打不打长安?立即就打,还是先作政治攻势?毕竟自己起兵的口号是拥护代王杨侑的。
代王杨侑虽然年幼,但并不是白痴,看到李渊的大军把长安围个水泄不通,随即命令长安留守卫文升、阴世师等严加防范。
究竟严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信使都不通。
绝对不能让李渊进来,宋老生已经死了,屈突通也投降了,这是最后的希望了。杨侑企图用死守来保住长安。只是,这点希望,也将很快破灭。
鉴于自己起兵时的口号和杨侑的严防死守,李渊决定暂不进攻长安,先采取政治攻势。所以,柴绍继续出马。不过这一次不是讨敌骂阵,而是劝降。
“守城的兵士听着,唐公此次来长安,乃是拥立代王的,请回去告知代王,让他打开城门。”
“唐公没有反隋之心,请代王放心。”
一连十余天,柴绍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话语,应该说还是很有诚意的。但是长安方面的态度实在不靠谱,不管是同意也好,反对也罢,你总得表个态啊!
不出声!不表态!不回音!
这就不好了。李渊也许有耐心,但是手下的将领可都是暴脾气。
“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打进去再说。”
“是啊,唐公,这叫什么玩意儿啊?连个回话都没有!”
“咱们不能整天跟他耗啊,真想揍他屁股!”
诸将这样的态度,李渊可以理解,毕竟到这来,就是为了进长安,如今总在外边转悠,还不如不来。但是李渊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表明自己“尊隋”的诚意,从而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我希望你没有回音,越没有回音越好。这可不是我要打你哦,你让我不得不打。所以李渊力排众议,决定继续等待。
等待的目的,是为了那个最终决战时刻的到来。
李渊决定再给代王杨侑一些时间,时限是七天。如果在这七天中杨侑还是连个屁都不放的话,李渊就下令攻城。但是,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李渊意想不到的事,就是这件事,促使李渊提前攻城。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让很有涵养的李渊,连七天都忍耐不了。那么,我告诉你这绝对是一件让李渊觉得比杀了自己还难以接受的事情。
事情的发生是因为两个人:阴世师和骨仪。
两个二杆子
这两个人是杨侑身边的宠臣,也是奸臣。本来杨侑将防守长安的重任交给了卫文升和阴世师,由卫文升负责统领全军,但卫文升是个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杨侑刚刚任命完毕,这个老头子就病在了床上,没等李渊打进长安,就病死了。杨侑无奈只好将防守长安的重任交由阴世师来负责,同时让骨仪协助他。
这两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用一句话来概括:打仗熊样,做官猴精。都是官场老手,善于拍马屁。李渊的儿子李智云就是被这两人所杀。
相信在平时,他们一定使用了很多哄杨侑开心的伎俩,从而赢得了杨侑的信任。要不然,杨侑不会将防守整个长安的重任交给他们。
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贼大胆。基本上算是能惹不能扛的主。
这一次,两个人想出了一个守住长安的“万全之策”,至少在他们看来是“万全之策”,那就是将李渊在长安的亲戚全都抓起来,从而要挟李渊,使他不敢攻城。
这个计策还是很不错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李渊也不例外,看着自己的亲戚在敌人手里,即使想攻城也得慎重考虑。像刘邦那样,自己的老爹都快让项羽下油锅了,还插科打诨地要分杯羹吃,毕竟不多见。
但是阴世师和骨仪接下来所做的事情,就证明了这两个人是名副其实的白痴。这两位仁兄居然挖掉了李渊家的祖坟,然后挫骨扬灰,而且捣毁了李渊家祭拜的祖庙。
这就很过分了。
不仅是过分,简直是有损阴德。让生者不安也就罢了,但是无论如何也应该让逝者安息。
在古代,中国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祖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是说一切行为都是以“孝行”为根本,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逢年过节要祭拜祖先,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如今李渊的祖坟都让这两位仁兄给挖了,李渊不抄家伙和他们拼命才怪。
这两个人做的这些事,连他们的手下,都有些看不过眼,私底下议论纷纷。当李渊听到这个消息时,脸色瞬间由红润变得铁青,然后由铁青变成紫色。
“混账!阴世师骨仪你们这两个混账王八蛋!不杀了你们俩,我李渊誓不为人!”李渊被彻底激怒了。
杀我爱子,刨我祖坟,毁我宗庙,抓我亲属。你们两个人死一万次也不够!传我命令,全军将士准备攻城!
虽然李渊被激怒,但是并没有失去理智,在下达攻城命令的同时,李渊同时传令,打进长安后,不得毁坏隋朝的祖庙,不得侵犯代王杨侑及其皇室成员,违者灭三族!
佩服!这才是王者风范。
报复的方式不仅仅是以暴制暴,有一种报复叫做———宽容。
在我眼中,天下才是最重要的。
进入长安
十月二十七日,李渊下达了总攻的命令。
李建成负责攻打长安东、南两个方向,李世民负责攻打西、北两个方向。而李渊自己则在原地坐镇指挥。
将士们,长安就在前方!冲啊!
刹那间,二十余万将士抬着攻城的器具,冒着隋军的箭雨、滚木、石块,冲向长安那高大坚实的城墙。
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九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这一天里,军头雷永吉第一个登上了长安的城墙,成功地打开了一个缺口。
随后,李渊的部队一拥而上,顷刻间,隋军土崩瓦解,长安被攻陷了。
我的描述虽然很简单,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长安就是这么轻易被攻打下来的。据史书记载:“云梯竞耸,楼橦争高,百道齐来,千里并进,绕京竹木,歼于斯矣!”这场战役,绝对是一场惨烈的拼杀。
有很多唐兵想一睹长安城的风采,但是在他们即将踏进长安城的时候,不幸地倒下了。自古以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秦中自古帝王都,长安就是帝王都的中心,这是座伟大的城市。刘邦、刘秀、苻坚、杨坚以及无数的英雄豪杰,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如今李渊也来到了这个城市。
曾经朝思暮想的地方,现在我终于来到了,这怎么能不令我心潮澎湃呢?
宁死也不逃
当李渊来到皇宫大殿时,一眼便看到了躲在桌子底下的代王杨侑。
杨侑只有十三岁,放在现在也就是小学刚毕业,一个小孩子看到一群胡子拉碴拿刀拿枪的人进来,吓得一下子就哭了。
“杀了他!杀了他!为死去的弟兄报仇!”李渊的兵士群情激奋。
虽然李渊在下令攻城的时候,说过打进城去,不得侵犯代王,但是当真正面对代王时,兵士们还是怒从心头起,因为他们知道,攻打长安死了那么多兄弟,全是因为这个小孩子。
现在杀了杨侑实在是比捏死一只蚂蚁还容易,但是李渊并没有忘记当初起兵时的口号,何况,这个小孩子在未来还有利用价值。
没等李渊表态,杨侑身边的一个人突然发话了:“唐公举义兵,既然是匡复帝室,尔等不得无礼!”此时杨侑的身边只有这一个人。
这个人名字叫姚思廉。
他当时的职位是侍读(陪代王读书),而后世人们给他的身份是大史学家。因为他著有《梁书》和《陈书》,是纯粹的高级知识分子。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骨气,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胸中有一股浩然正气,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我始终坚信,正是有了这些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高贵气节,中华文明才生生不息。而姚思廉就是这庞大知识分子队伍当中出类拔萃的一个。
“放肆!都给我退下!”李渊斥退身边的兵士。
然后李渊恭敬地向杨侑和姚思廉行了一礼说:“我此次前来,确实乃是尊奉代王,匡复帝室。方才手下兵士多有冒犯,还请代王恕罪。”
“唐公乃仁义之人,我相信唐公是不会食言的。”姚思廉依旧保持着高傲的神态。
“呵呵,是啊,这么多人都走了,只有姚公还留在代王身边,真是令人佩服啊。”话语中李渊充满了对姚思廉的敬佩之情。
“现在我来了,长安的事情就交给我吧,姚公赶快扶代王到后殿休息去吧。咱们择个良辰吉日,再拥立代王为帝。”
“唐公,老朽只说一句话。”
“姚公请讲。”
“望唐公爱民如子,好自为之。”姚思廉的眼睛放射出精光。
到现在为止,姚思廉当然明白,李渊做皇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大势不可逆,众生顺从之。
姚思廉扶着杨侑离开了大殿。
现在李渊站在这座空旷的宫殿里,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李渊并未食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安抚百姓,不许军队抢劫百姓,宣布废除隋朝的一切严刑峻法。
李渊也没有忘记处理两个人,阴世师和骨仪。他给这两位仁兄的待遇是:斩首示众。
同时李渊下令将监狱中的囚犯全部释放。但是有一个人,李渊却是坚决不放。这个人的名字叫李靖。
李靖
李靖,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他出身高贵,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这是一个有才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让后人无限景仰的人。当初,就连杨素都称赞他是个“王佐之才”的料。但是眼下,这个未来的“王佐之才”却被关在监狱里。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当初李靖曾经担任马邑郡丞,本来过着快乐的公务员生活,但是这位仁兄却偏偏不甘寂寞,当他听到李渊在太原暗中招兵买马,想要起兵造反时,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
于是这位仁兄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往江都向杨广报告。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吃着隋朝的俸禄,就要为隋朝尽忠,何况他的舅舅还是隋朝的大将。但是,我猜测李靖当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得到重用。
连杨素都夸我是王佐之才,而我现在却在山西这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天天干的活可是不少,却没人赏识,照这样下去,恐怕我成了骨灰也不会成为王佐之才。于是李靖就天天盼着机会的出现。
都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李靖可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现在李渊要造反,这就是机会。我要是到江都给李渊奏一本,杨广肯定让我升官发财,说不定还会让我统领千军万马去打李渊。
妙极!妙极!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自己身为朝廷命官,处在李渊管辖的地界,想要前往江都似乎不太容易。人家要问:李靖,你去江都干什么?总不能回答:我去告李渊造反吧!所以李靖想了个妙计:将自己打扮成囚犯的模样,让自己的长官派人押送自己去江都。
这实在是个好办法,李渊要是问起来,就说是朝廷重犯,皇上让押往江都。但很不凑巧的是,当他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士兵们真的将李靖当成了囚犯,就地关在狱中。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既然已经如此,是生是死,听天由命吧。
此时,李靖当然不会想到,正是因为这次的囚禁,他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那个灭萧铣、抗突厥不世出的名将李靖,即将诞生。
现在李渊正在翻看着长安城囚犯的花名册。
“嗯?李靖?”李渊的眼睛盯在了李靖的名字上。
“这个李靖是那个韩擒虎的外甥吗?”李渊问手下的兵士。
“回禀唐公,正是此人!”
“我好像记得他是马邑郡的一个什么官,怎么跑到长安犯罪来了?”李渊有些纳闷!
“这个人先不要放,把他带到我这里来,我要亲自审问他!”
差点见阎王
当李渊看到李靖那憔悴的面庞时,竟然有些心疼。毕竟李渊和李靖的舅舅韩擒虎是老相识。但是,李渊发现李靖的眼神似乎有些轻蔑。
“你可是韩擒虎将军的外甥?”
“是又怎么样?”
这是什么态度?李渊好像挨了一记闷棍。“所犯何罪啊?”李渊继续问道。
“我没犯罪!”
“没犯罪?那为什么会是囚徒的模样?”李渊不解地问。
“哈哈哈!李渊,可惜天不助我李靖,成全了你这个反贼!”李靖高声叫道。
刹那间,李渊惊呆了,他万没有想到李靖会是这个态度。
随后,李靖将自己先前的计划告诉了李渊。
“大胆!敢给我告密!”李渊听李靖说完,愤怒地直拍桌子。
“来人!将李靖给我押出去斩首,让他到阎王老子那里去告密!”
“哈哈哈哈!李渊啊李渊!亏你还说自己是兴义兵,除暴乱,原来都是放屁,你为了泄私怨,现在就要杀义士乎?”
“少跟我来这套!你这样的我见的多了,赶快拉出去!”李渊似乎失去了理智。
就在这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叫喊声:“刀下留人啊!此人杀不得啊!”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李世民。李世民知道李渊杀李靖是一时的冲动。
都说冲动是魔鬼,看来这个魔鬼是任何人都挥之不去的梦魇,无论你是俗人还是圣人。李渊这样的英雄也不例外。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李靖的问题上,幸好还有李世民,否则李靖会就此人头落地。
“父亲,此人杀不得啊!”李世民来到李渊的面前急切地说道。
“此话怎讲?”李渊不解地问。
“父亲请息怒,听过孩儿的一番话后,如果父亲还认为此人该杀的话,孩儿无话可说。”
此时,李渊的情绪稍稍地平复了一些,他抬头看了一眼李世民,知道这个儿子想来有自己一番独到的见解,所以也想听听李世民怎么说。
“好!那就等一等!听世民说完后,再动手不迟。”
“父亲,这个李靖可是个人才!”
“我知道!但是我平生最恨告密之人,这种背地里捅刀子的人,他本事再大你说能用吗?”
“呵呵,父亲,孩儿也恨这种人,但是您想没想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李靖也算是尽忠了。而且此人在父亲面前丝毫不隐瞒实情,可以看出他绝不是阴险小人。”
李世民停顿了一下,看到李渊的气色有些好转,便走到李渊的身前,凑到他耳根说:“孩儿听说以前杨素曾经夸奖过他,说他是个王佐之才,您想想连杨素都夸奖的人,想来肯定不一般。何况他又是韩擒虎的外甥,而您和韩擒虎又是老相识,如果杀了他恐怕不好吧。”
“而且,虽然咱们已经占领长安,但是周围的强敌还很多,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如让他留在孩儿的帐下,戴罪立功。”
李世民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李渊。李渊虽然刚才很冲动,但他绝不是驴脾气。听李世民说完,李渊意识到如果没有李世民的提醒,自己已经犯下了一个可怕的错误。
杀了一个李靖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天下有才之士谁还敢来投奔自己?想到这里,李渊惊出了一身冷汗。
我刚才怎么这么糊涂?我的见识怎么还不如我儿子啊?看来有志确实不在年高啊!
但是话已经说出,犹如泼出去的水,怎么能收回呢?李渊有些为难。
“父亲啊,我看李靖已经通过您的考查啦。”李世民大声地对李渊说,然后朝李渊挤挤眼。
“考查?哦,对对!来人啊,给李靖松绑!”瞬间李渊便明白了李世民是在给自己解围。
李渊走到李靖的面前,看着这个面庞白净的年轻人,脸上逐渐露出了笑容,“嗯,好!是条汉子!哈哈!”说着重重地捶了李靖一拳。
这一次,轮到李靖有些蒙了。
“其实我早就听说药师是个响当当的汉子,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你以为我真要杀你啊?刚才那是试探你。如果你刚才要是跟我求饶,说不定我真会杀了你。”
不愧是老手,听完李世民的一句话,李渊就可以自由地发挥。
此时,李靖也有些难为情,因为在狱中,他曾经听说李渊到长安城中安抚百姓、废除暴行,所以先前对李渊的偏见也有些好转。
“唐公,说句实话,药师心里佩服你!当初要去江都告发你,是因为想受到朝廷的重用,在马邑这个穷地方实在是……唉!”李靖无奈地低下了头。
“呵呵,别说了,别说了,我都能理解,大丈夫谁不想建功立业啊?从今以后,跟着我,我重用你!”李渊笑着拍了拍李靖的肩膀。
“父亲,就让李靖先在我的帐下效力吧,孩儿想和他学习兵法。”
“李靖,你愿意吗?”
“唐公如不嫌弃,药师愿效犬马之劳!”
自此李靖成为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将。
李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后边,他会有一系列出色的表现。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名将究竟是怎样练成的?看过李靖的故事后,我终于明白了。练就成名将,需要勇气、耐心、智慧、隐忍,但是更需要———忠义的气节。正是忠义的气节,挽救了李靖的生命,也是忠义的气节让李靖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展宏图。
拥立代王
李渊坐在长安的宫殿里,此刻他正在思考夺取天下的这盘棋接下来该走哪一步。
自从李渊进了长安城后,有很多人劝他干脆废掉杨侑,自己称帝。但是,老谋深算的李渊明白,目前还不是称帝的时候。身在权力的中心地带,同样也处在包围圈之中。虽然隋朝的旗帜还在,但是此时的天下早已不是隋朝说的算了。
在李渊的周围,西有薛举;北有刘武周;东有窦建德、李密、王世充;南有萧、杜伏威等。处在这群猛人的包围下,相信李渊要是称帝,那一定会被这些人的口水淹死。
大家的目标都是长安,我们在外边拼死拼活,你坐收渔翁之利占了长安也就罢了,居然还敢称帝?大家一起扁他!
如果事情闹到这个地步,那当初李渊还真不如老老实实地在山西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帝王的梦想,是千万人的梦想,但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只能有一个人,而且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上,一定要打败所有的竞争对手,所以道路是曲折的,稍有不慎,满盘皆输。
枪打出头鸟,能飞也白搭。
所以眼下,称帝的时机还不成熟,更何况自己打出的旗号是“拥代王,反杨广”,当然不能出尔反尔。但是我最终的目的是想拥有那个无上的权力,在获得那个权力之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策略而已。既然不能立即拥有无上的权力,那就使用策略一点点地接近那个至高无上的权力。
李渊的第一个策略是: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这个做法很像四百多年前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大业十三年(617)十一月十五日,李渊将十三岁的代王杨侑迎接到了大兴殿。随着一班朝臣震耳欲聋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声音,杨侑被李渊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隋恭帝,改元义宁。同时以李渊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并晋封为唐王。前边的官职对于李渊来讲都不重要,这个“唐王”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也是李渊的第二个策略。因为从秦始皇以来,皇帝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在分裂时期(例如三国、南北朝等),不同的政权就会有不同的皇帝,虽然彼此承认,但是所有人都明白最终实现统一后,皇帝还会是一个,在这种背景下,“王”就成为了皇帝之下的一个爵位,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皇帝虽然与皇帝不可共存,但皇帝与王可以并存。
也就是说:你称皇帝,我心里不舒服。你要是称王还勉强说得过去。
所以窦建德那么大势力,也只是自称长乐王;萧拥有江南大片土地,也只是称梁王;就连李密都只是称魏公。
因为称帝就意味着把自己放在众矢之的的位置。但是称王,从另一方面来讲,又是称帝的进身之阶,往前迈一步就是皇帝。何况对于李渊来讲,杨侑只是个小学生,如果不听话的话可以罚站、留校。只要板起面孔,杨侑肯定害怕。所以“王”放在李渊这里,就相当于皇帝。
现在好了,自己拥有了无上的权力,又避免了把自己放置在众矢之的的位置,何乐而不为呢?是的,暂时是可以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转机很快就到来了。这个转机完全是因为一个人的死亡。随着他的死亡,格局转变了,历史转弯了。
大业十四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