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平定秦凉

薛举暴毙

薛举是个虐待狂。曾经在攻打扶风郡时,他俘虏了大批唐朝的降军,薛举对待他们的方式是———全部杀死。在薛举看来,俘虏的性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想杀就杀,无所顾忌。

如果能被薛举一刀结果了性命,倒还是比较痛快的。要命的是这位仁兄虐待俘虏还有很多奇思妙想,简单说来就是割舌、削鼻、剜眼等。最有创意的是将人放在捣米的碓里,将人像捣米一样活活地捣死。

他的老婆也许受到了薛举的启发,也发明了一种虐待俘虏的方法,将人埋进土里,但是只埋下身,上身露在外边,然后用大锤子不断地击打。

总之一句话,如果你不幸落在了薛举的手里,简直比下十八层地狱还难受。

薛举在这些虐待俘虏的行为中获得了超强的快感,但是他并不明白,任何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如果你剥夺了他们的生存权利,那么迟早有一天你的生存权利也会被剥夺。

谁来剥夺?天道!

我相信天道始终存在,也许它会因为某种人为因素来得迟一些,但是迟来的天道,依然是天道。

天道的原则是什么?公正。

所以薛举最终的结果是———暴毙而亡!连个死亡原因都查不出来,只能说是天意使然。薛举死后,他的儿子薛仁杲继位。

有其父必有其子。薛仁杲继承了他老爹嗜杀的光荣传统,将嗜杀进行到底。要是评选历史上最嗜杀的家庭,我会把票投给薛举。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如果说薛举是个虐待狂,那么薛仁杲简直可以说就是杀人魔王,比他老爹更胜高一筹,杀人的花样更加丰富多彩。

大文学家庾信的儿子庾立被薛仁杲抓住后,庾立宁死不降,薛仁杲竟然将庾立的衣服扒光,然后放在火上烤,最荒唐的是烤熟后将庾立大卸八块后分给手下人当酒菜。此外,对待俘虏薛仁杲还发明了给鼻子里灌醋、用小木棍插屁股等诸多折磨人的方法。可以说,薛仁杲比他老爹,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薛仁杲终究是不如他老爹的,薛举活着时,对于给自己卖命的老部下,那是相当够意思的,只要你立功我绝对给赏钱。而薛仁杲比起他老爹来,就显得小气很多,不仅立了功不赏,而且打了败仗还要受罚。如此一来二去,谁还会给你卖命?

没有够意思的领导,就不会有够意思的员工。我们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你总是不发奖金,那我们就得考虑跳槽了。所以一批又一批的人开始逐渐疏远薛仁杲。

最要命的就是离心离德。现在薛仁杲的手下已经没有能够挑起重担的人了,到此为止,他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光杆司令。

军队没人管,身边也没有人给出谋划策,整天只忙着玩杀人游戏,谁还有心思顾及进攻长安,更别说灭了唐朝了。这就给了李渊以喘息机会。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薛仁杲自毁长城怨不得别人。当李渊听到薛举暴毙的消息后,知道消灭西秦势力的机会来到了。因为在他看来,薛仁杲这个小屁孩除了会玩玩杀人游戏之外,基本算是个饭桶。所以李渊想趁此机会,一举消灭西秦势力。

对!让西秦势力从这个世界永远消失。

稳住李轨

于是李渊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平定薛仁杲的计划。

关于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知道在这次会议中,唐朝确定了平灭西秦的战略,一是继续派李世民率领刘文静、殷开山等将领担任平定薛仁杲的重任;二是联合李轨。

想平定薛仁杲直接跟他开战就是了,干吗非得把李轨拉进来?这是李渊的一个策略:远交近攻。就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平灭六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

李轨的根据地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薛仁杲的根据地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如果你看一下中国地图就会知道,李轨在薛仁杲的西面,而李渊在薛仁杲的东面。

唐朝联合李轨,就意味着薛仁杲成了汉堡包里的火腿肠,同时,也可以避免薛仁杲与之联合。联合之后说不定李轨一高兴从背后拍上薛仁杲一黑砖,那将会省去自己很多力气,至少薛仁杲会顾及身后的李轨,不敢大军压境。只要能达到这个效果,联合李轨就是值得的。

可是李轨就那么听李渊的话?他愿意联合吗?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李渊和李轨之间还没有任何矛盾。而李轨和西秦之间,双方结下的梁子却很深。

薛举活着的时候,常派部将常仲兴侵犯李轨的地盘,搞得李轨东躲西藏,为此李轨很是伤脑筋,现在李渊主动伸出橄榄枝,李轨当然不会拒绝。而且薛仁杲现在成了光杆司令,李轨绝对不会放弃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为了达到联合的目的,李渊特意给李轨写了一封信,就像曾经联合李密一样,李渊在信中极尽恭维之词,并且把李轨称为“从弟”,实际上等于认了李轨这个干哥们。李轨看完信后很高兴,立即派遣自己的弟弟李懋去长安给李渊进贡。

千万不要小看进贡这件事,事实上代表了李轨承认李渊帝位的合法性,也就是说您当皇帝,我举双手赞同。

虽然李轨和李密、王世充、刘武周、窦建德、杜伏威等人比起来,不算是大腕,但是对于刚刚建国,急切需要盟友的李唐王朝来讲,得到李轨的承认无疑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派李懋去长安,一方面表达了李轨的诚意,另一方面也在试探李渊的诚意。我都已经举双手赞同您了,您是不是也得意思意思啊?李渊也是很够意思的,马上册封李懋为大将军,同时派遣专使到凉州册封李轨为凉王。来而不往非礼也!

到现在为止,李渊和李轨的合作是愉快的,双方气氛是融洽的,共同谈起薛仁杲时是义愤填膺的。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李轨就会后悔的。

好了,李轨后悔的事,我们以后再说。现在李渊已经为薛仁杲编制了一张美丽的包围网。臭小子!没有你老爹给你坐阵,看你横行到几时!

九月一日,李世民率领大军再一次来到高城。一个多月前,李世民等人曾经在这里跌倒,现在他们要在这里重新站起来。

薛仁杲的努力

高城曾经是李唐的地盘,如今镇守这座城池的人是薛仁杲。李世民率领大队人马来到这里后,下令原地待命,不许出战。

一个多月前,李世民本想用这个方法,打算把薛举拖得筋疲力尽时,再一举打败他,只可惜运气不好,不幸病倒,才有了刘文静、殷开山的惨败。相信这一次,薛仁杲就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为什么李世民两次都下令坚守不出呢?堂堂大唐王朝的秦王李世民难道甘愿做缩头乌龟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李世民敏锐地判断出唐军和西秦军有实力上的差距。

什么?差距?

大唐帝国耀武扬威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和西秦军比起来怎么会有差距?如果你不相信,那么我就告诉你这是事实。耀武扬威那是在李世民当皇帝后的事情,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唐军其实实力很弱小。

上次刘文静败给薛举,除了有轻敌的原因之外,其实另有隐情,那就是骑兵实在太少。薛举依靠强大的骑兵力量,把刘文静往死里打,是因为唐朝缺少骑兵。而缺少骑兵,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是缺少马匹。

西汉刚建国那会儿,也是缺少马匹,官员们大多用牛拉车。唐初的状况和西汉初年很相似。据说当时唐朝能找到的马只有三千匹,加上李渊从老家山西带来的马匹,相信你可以算出来当时唐朝能够组建多少骑兵,我相信最多不过一万名,也就是说上次刘文静率领的与薛举在浅水原对垒的骑兵部队,可以说是李唐王朝骑兵的全部家当,被打败后数目肯定又削减了不少。

而薛举就不同了,起家时就把杨广设在陇右的牧场据为己有,陇右的牧场据说有马两万匹,而且薛举的军队其成员大多都是陇西人,彪悍勇猛。对方人彪马悍,刘文静要是不败就没有天理了。

李世民正是看到了这种差距,所以这一次继续下令不许出战。不可否认,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骑兵战大师,但是眼下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暂时忍耐一下。

但是手下的那些猛将们实在有些坐不住,背后议论纷纷。所谓的猛将其实说难听点,就是没有文化的二杆子。猛将不同于名将,猛将是打起仗来不要命,但是眼光基本上都是不怎么样。

“秦王不出战是为什么?”

“嗨!上次让薛举打怕了呗!”

“怕他个头,要是我早把这小子给劈了!”

“秦王啊,看来还是太年轻,有可能被吓住了!”

将士们的议论很快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为此李世民特意下了一道命令,敢言战者———杀无赦!

现在还不是决战的时候,决战要在薛仁杲疲惫的时刻。这个时刻终将会到来!

任凭薛仁杲怎么骂阵,就是不出战,即使骂到祖宗八代,还是两个字———免战。这样一来,薛仁杲可是坐不住了。这位仁兄本来就是个急脾气,现在李世民给他来个死皮赖脸,薛仁杲的情绪开始失控。但是薛仁杲是忌惮李世民的,既然你不出战,我就成全你,咱们就这么耗着!传我将令,分兵围攻径州!

径州是关中地区西部的门户,换句话说就是长安的西大门,其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长安的安危。当时镇守径州的是骠骑将军刘感。

薛仁杲的目的很明显,既然李世民不出战,那就分出一部分人干脆直接杀向长安。如果李世民回军自救,那高城就是不攻自破,到时候两路大军直奔长安,相信李渊一定会坐不住的。反正我手里有三十万大军,不愁没人干活。

刘感这个人有个特点———讲义气。

薛仁杲用重兵围困径州,刘感誓死不降,城里断粮时就杀掉战马给手下人食用,而自己则煮马骨和木屑吃,看到有这样够意思的领导,手下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都拼了老命坚守径州城,顶住了薛仁杲的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其实群众有时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不要求自己拥有什么特权,只求公平。

薛仁杲围困径州令李世民很是坐立不安,如果领兵去救,等于将高城这一路让给了薛仁杲,无奈之下,李世民将这个情况上报给了李渊,让李渊做好防范准备。李渊知道消息后,派长平王李叔良领兵增援。

在此之前,一切都是风平浪静,即使刘感遇到城中严重缺粮的问题。薛仁杲也好不到哪去,既要围困径州,又要顾及李世民,还得提防身后的李轨拍黑砖。

但是随着李叔良的到来,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

李叔良这个人能被封王,只因为他是李渊的堂弟。换句话说,这是个平庸的人,也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人。

很长时间以来,我始终不明白李渊为什么会派出这么个生瓜蛋子去增援径州,想来想去,也许只有一个答案,是李叔良主动请战。李渊的几个儿子都不是白痴,这个叔叔当然不能只顾着吃闲饭。

当薛仁杲知道李叔良来增援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薛仁杲围困径州已经很长时间了,当李叔良来到径州后,薛仁杲意外地下令停止攻击。为什么?军中缺粮。当然李叔良并不明白,薛仁杲是在耍滑头。

九月十三日,薛仁杲下令:由于军中缺粮,解除对径州的包围,引兵南下。谁都看得出来,这是典型地在忽悠人。既然缺粮,为什么不回老家?南下干什么?但是李叔良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到来,薛仁杲害怕的缘故。

如果把别人都当白痴,那这个人就是名副其实的白痴。就在李叔良洋洋得意之际,他又得到了一个足以令他手舞足蹈的好消息:驻守高城的西秦军,全体投降。这真是个再好不过的消息,由于自己的到来,改变了整个战局,在李叔良看来,自己居功至伟。所以他立刻派刘感前去受降。

刘感的态度是:坚决不去。他问了李叔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高城内的西秦军要是投降,为什么不向秦王投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薛仁杲连能征善战的李世民都不放在眼里,你一个京城来的王爷,薛仁杲会买账?可惜的是李叔良根本听不进去。

在我看来,即使受降,他也应该和李世民事先沟通一下。如果真要是这样,也许刘感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听完刘感的问题后,李叔良硬邦邦地甩给刘感一句话:不去就杀了你!

从那一刻起,刘感其实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与其被自己人杀死,还不如战死疆场!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知道结局,而无力去改变。

刘感很悲壮

九月十七日,刘感带领三千人来到高城下。

“守城的人听着,我是骠骑将军刘感,特来收降你们,快快开门!”城头上毫无动静。刘感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还是毫无动静。

怎么办?放火烧城门。刘感之所以放火烧城门,是因为他知道投降的事,纯粹是忽悠人。所以他丝毫没有犹豫,既然不开门,那我就烧。

可惜,火终究是抵挡不住水的,刘感这边烧,城头上的人那边不断地往下浇水灭火。刘感的努力最终是徒劳的。指望三千人和城中的上万人火拼,不是疯子就是傻子。所以刘感急忙下令,步兵先撤,自己率领骑兵殿后。然后,他就看到了一个他最不愿意看见的人出现在他的面前———薛仁杲。

到现在为止,刘感并没有失去信心,毕竟手里还有三千人,相信只要奋力一战,突围出去不是件困难的事。但是当他和薛仁杲真正交上手时,他终于明白,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薛仁杲的骑兵部队实在太猛了,二话不说,一通猛砍。接下来的事情,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到。刘感寡不敌众,战败被俘。

这是继刘文静浅水原之败后,唐军的又一次惨败。这一次,坏事的人是李叔良。

薛仁杲很得意,他老爹摆不平的事情,在他手里似乎是那么的轻而易举就能摆平。“传我将令,全军继续围攻径州!”

对!绝不能给唐军以喘息的机会!薛仁杲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事实上,这是他的回光返照。

当李叔良在径州的城头上看到薛举的大军时,一下子就懵了。最令他痛心的是,他看到了刘感此刻正被薛举押在城头上。

“跟他说,赶快投降!”薛仁杲让刘感向李叔良喊话。

刘感照着做了,但是喊话的内容与薛仁杲的要求,相差甚远。

刘感说的是:薛贼粮尽,秦王必救!诸位勉励,努力杀贼!各宜自勉,以全忠节!

每次当我看到刘感的这些话时,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坚强?自信?遗憾?还是什么?我也说不好。但是他的话,很多年来带给我的一直是感动。

什么是忠义?这就是忠义!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始终坚持自我的人,似乎已经不多了,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还能坚持自我的人,就更少了。

无论如何,从古到今有很多很多人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种不同的感动,其中的一种感动就是忠义!

刘感的结局是悲壮的。

薛仁杲挖了一个大坑,将刘感的下半身埋了起来,上半身露在外面,这也是他惯用的杀人手法。然后……我实在不忍心再写下去。

但是我必须告诉你,这是事实。刘感被乱箭射死!

杀戮和血腥可以屠戮人的肉体。但是我相信人世间,一定会存在一股浩然正气。

———舍生取义!

薛仁杲最终还是没能攻下径州。城中的士兵拼死抵抗,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守住城池可以得到多少赏钱,也不是因为可以加官晋爵,而是因为刘感临死之前所说的那些话。这就是忠义带来的力量。

历史常常给我们感动,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这就足够了。

郁闷的薛仁杲

薛仁杲实在很郁闷。他没想到径州城竟然像铜墙铁壁一般,攻了N多次,愣是没攻下来。难道城里的人都吃了大力丸?

他当然不明白,刘感的那一番话,足以激发起城中人的同仇敌忾之情。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最要命的是,这一次薛仁杲的军中真的开始缺粮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有时候大家打仗也是为了有饭吃,要是打仗没有饭吃,那还打个屁仗?所以在经过数天的围攻后,薛仁杲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再这样下去,径州城没攻下来,自己内部就有可能兵变。什么问题是大问题?吃饭就是大问题。

所以薛仁杲决定,解除对径州的包围,退向折摭城,与高城的西秦军会合。

当薛仁杲围攻径州的时候,在高城与李世民对峙的是薛仁杲的手下大将宗罗睺。

薛仁杲走后,宗罗睺很好地完成了薛仁杲布置的任务,将李世民牵制在了高城附近,让薛仁杲可以放心大胆地进攻径州,但是究竟人算不如天算,薛仁杲最终因为军中缺粮,放弃了径州,退了回来。

薛仁杲万万没有想到,从现在开始,他将和李世民进行长达六十多天的对峙。两军对垒六十多天,实在不是个短时间。李世民不着急,自己的身后就是长安,后勤补给十分便利,耗多长时间他都不在乎。

薛仁杲很着急,自己客场作战,后勤补给路途遥远且不说,身后的李轨还虎视眈眈,说不定哪天脑子发热,端了他薛仁杲的补给线。

但是无论薛仁杲怎么挑战,怎么骂阵,甚至骂到了李世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李世民同志好像是用棉花堵住了耳朵,就是不出战。有的时候,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前边我说过,薛仁杲是个急脾气,事实上李世民不出战,就是想利用他的这个弱点。面对李世民的死皮赖脸,薛仁杲毫无办法,但是他手下的将领可就惨了。

具体说来,薛仁杲基本上每天都开会,而开会的内容只有一个字———骂!

“你们这些没用的东西,老子天天养着你们,难道你们连个屁都放不出来吗?”

“一群废物!”

“整天就知道在老子手下混吃混喝,你们还能干什么?”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你骂谁啊?作为领导,偶尔训斥一下员工,会提升自己的威严。如果天天训斥员工,其实就等于拆自己的台,再加上这个领导是个财迷老道,相信用不了多久,公司就会倒闭。

果不其然,在薛仁杲同志的骂声中,终于有人受不了了。十一月五日,部将梁胡郎等人率众投降李世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梁胡郎为李世民带去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消息———薛仁杲军中缺粮。这个消息足以改变战局。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向李世民倾斜。

薛仁杲军中缺粮,是因为他和妹夫钟俱仇闹了矛盾。钟俱仇当时的任务是,负责薛仁杲的后勤保障工作。这样一来,西秦军内部更加人心涣散。十一月十日,钟俱仇率部投降李世民,至此,薛仁杲的后勤保障彻底歇菜。这也意味着,薛仁杲开始走向失败。

面对薛仁杲目前的情况,李世民开始积极谋划一举歼灭西秦军的作战计划。有的人认为应该集中优势兵力,猛攻高城,薛仁杲必然顶不住。也有人认为,大军应该对高城缩小包围圈,但是围而不打,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西秦军不攻自破。

李世民毕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针对上述两个作战方案他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第一种方案,薛仁杲虽然缺粮,但是如果猛攻高城,西秦军也许会作垂死挣扎,到时鹿死谁手也不好说。

第二种方案,如果只围不打,西秦的援军到来该怎么办?到时可能就会陷入前后夹击之中。

那怎么办?打也不能打,围也不能围,难道真和薛仁杲在这耗到头发白了不成?李世民的回答是:不!

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决战地点:浅水原!

再战浅水原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决战并不意味着猛冲猛打,正所谓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为此,李世民做了精心的部署。

首先,派遣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南面布阵,引诱宗罗睺出战。之所以将这个任务交给庞玉,是因为庞玉有个很突出的优势———骂人!相信在庞玉同志花样翻新的骂声中,宗罗睺一定会被惹恼。

李世民特别交代庞玉,如果宗罗睺出战,只许败不许胜,只要牵制住宗罗睺就可以。

此战的关键点在于,李世民什么时候出场?答案是:该出场时自然会出场。

十一月十二日,庞玉列阵浅水原南。

开骂!

“宗罗睺大马猴!”

“宗罗睺小猕猴!”

……

声音此起彼伏,合辙押韵。

这怪不得别人,只怪宗罗睺同志的名字实在太有趣。实际上,宗罗睺是个很有涵养的人,知道这是在引诱自己出战,这么长时间以来,唐军都像缩头乌龟一样,难道今天李世民的脑子进了水。不对,其中必有蹊跷!所以宗罗睺决定,暂不出战,静观其变。但是很快,宗罗睺就看到了一个令他火冒三丈的场面。

庞玉的花样实在太多,针对宗罗睺名字的特点,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只猴子,而且在猴子的胸前挂个牌子,上边写着三个大字:宗罗猴,更可气的是,庞玉让军士拿个锣站在旁边。镗呤镗呤镗!两军阵前,耍你个“宗罗猴”。

士可杀!不可辱!这一次,宗罗睺真的愤怒了。“传我将令!出兵进攻唐军!”宗罗睺开始用骑兵部队猛烈地冲击庞玉的阵型, 步兵紧随其后。

庞玉奋力死战,但是且战且退。他并没有忘记李世民的交代,他相信在李世民的交代中,蕴藏着一个绝对可以打败宗罗睺的计划。

到现在为止,庞玉很好地完成了李世民交给他的任务。虽然且战且退,但是阵型保持得依然完好。

宗罗睺是一员猛将,但军事水平绝对不行。他没有看出庞玉是在有意识地主动撤退,而不是打了败仗溃退而逃。

怎么区分?看阵型。溃退而逃绝对不会将阵型保持得依然完好。

所以宗罗睺继续穷追猛打,全神贯注地穷追猛打。他的惨败就在于太全神贯注!

前边我们说过,庞玉在浅水原南边布阵,也就是说宗罗睺是面朝南进行作战。在这里我再一次提醒大家:浅水原是一大片平坦的开阔地。薛仁杲可以从背后袭击刘文静,李世民为什么就不能从背后袭击宗罗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宗罗睺回身迎战时,已经来不及了。李世民身先士卒率领数百名骑兵,迅速地冲进宗罗睺的阵中,用骑兵冲击步兵,那简直就是势如破竹,加上庞玉的背后夹击,宗罗睺的阵型一下子就乱套了。

打仗不怕人少,就怕自乱阵脚。史书记载:罗睺士卒大溃,斩首数千骑。一下子损失了几千人,宗罗睺彻底懵了。更要命的是退向高城的路已经被堵死。情急之下,宗罗睺决定向折摭城撤退,毕竟自己的主帅薛仁杲还在那里。宗罗睺虽然想得不错,但是李世民是不会给西秦军以任何喘息机会的。李世民下令:全军进击折摭城!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

李世民深深懂得一鼓作气的道理。

但是就在李世民准备向折摭城发起猛烈的冲击时,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这个人就是窦轨。窦轨认为,虽然宗罗睺战败了,但是薛仁杲在折摭城的主力并没有什么损失,如果贸然进兵,恐怕于己不利。窦轨是李世民的亲舅舅,平常对这位亲舅舅,李世民一向是毕恭毕敬。但是现在,李世民作为战场的主帅,知道不能顾及长幼之礼,如果失去战机,一切都将无可挽回。李世民对窦轨只说了八个字:破竹之势,不可失也!然后他率领大队人马,向折摭城蜂拥而去。

薛仁杲领兵拒守。这一次轮到了李世民骂阵,薛仁杲当缩头乌龟,也是三个字:不出战。但是李世民确实比薛仁杲技高一筹。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李世民玩起了攻心战。

“守城的将士听着,只要你们投降,秦王绝对保证大家的人身安全。”

“秦王知道你们缺粮,别再硬撑着了!”

“想一想你们的老婆孩子吧,你们难道不想和家人团聚吗?”

自古以来,“亲情”这一关谁都不好过。十一月十五日,薛仁杲的部将浑干率众投降,然后一批又一批的西秦兵士偷偷跑到唐军这一边来。仗打到这个份上,薛仁杲真的没法再撑下去了。

薛仁杲的下场

就此投降吧,即使不为了自己,也得为手下的兄弟们想想出路。不过薛仁杲依旧自信,他始终坚信凭借自己的一身本领,即使投降,李世民也绝对不会亏待自己。仗着这份自信,十一月十八日,薛仁杲率领折摭城的军民出城投降。

历时半年的平定西秦战役就此结束。

薛举活着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嗜杀成性,就断定自己打下的基业迟早会被他断送。薛举猜到了结局,但是他没猜到这个结局到来得会这样快,他更加没有猜到薛仁杲最后的结局会比他惨十倍。

薛仁杲投降后,李世民很爱惜他的才能,将他收在自己帐下。两个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仁杲是真心愿意投降我吗?”

“仁杲仰慕秦王!是真心愿意投降!”

“你的父亲说你迟早会断送他的基业,你怎么看?”

“父亲说的不对,在秦王仗下,照样建功立业!”

“呵呵,希望我的父亲能够好好地接纳你。”

……

这是一段很平常的对话,但其中却暗含玄机。这个对话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讯息,李世民可以接受薛仁杲的投降,但是李渊会接受吗?事实上,李渊才是最高决策者。

不可否认,薛仁杲有着很高的热情,希望在李世民的手下建功立业,但是如果李渊不接受呢?显然,薛仁杲在投降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得到李渊的赦免。而李世民在对话中实际上已经告诉薛仁杲,自己没有把握(仔细体会“希望我的父亲能够好好地接纳你”这句话)。可惜的是,薛仁杲并没有真正理解李世民说话的含义。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胜利而归。长安城一片欢腾!

薛仁杲的心情很复杂,按照他的设想,自己是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进入长安城的。还是现实一些吧,自己和李世民差得太远了,如今人家能够接收自己,自己唯有以死效力。薛仁杲猜对了一半,死他猜到了,但效力就不必了。

李渊在接见李世民等凯旋的功臣时,一眼便看见了薛仁杲。然后李渊说了一句在我看来是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刘感安在否?”这句话一出,等于宣判了薛仁杲的死刑。

你以残忍的方式诛杀了我的大将,今日还有脸到我这来?欠下的血债,就要用血来偿还!

历史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绝。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辰一到,诸事必报!

李渊并不是因为薛仁杲是他的敌人而杀他,而是看到了在这个人的血液中流淌着一种残忍、一种血腥、一种罪恶。留这样的人在身边,迟早会出事。

杀!

薛举暴毙!薛仁杲被斩!西秦势力就此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有很多史书说薛举父子在隋末的历史舞台上,开创了一方霸业,也算是一代人杰。对此我不敢苟同,很长时间以来,在这对父子身上,我只看到了残忍、血腥、杀戮,除此之外我什么也没看到。还好,老天终究是公平的。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话:做人要厚道。

平定西秦,是唐朝建立后最大的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意义不言自明。

首先是对周围大大小小的军事集团具有很强的震慑作用,一些军事集团的领导者,在李渊恩威并用的攻势下,相继投降。也就是在薛仁杲被斩的一个月后,襄平太守邓暠献柳城、北平二郡降唐,被李渊封为营州总管。随后,幽州总管罗艺献渔阳、上谷等郡降唐,被李渊赐姓李,封为燕公,罗艺的部将薛万均封为永安郡公,其弟薛万彻封为武安县公。

在这里建议大家,邓暠、罗艺这两个人认识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薛万均和薛万彻两个人,你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他们的名字。

薛万均将在后来西征吐谷浑的战役中,大放异彩。薛万彻将在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中,他的一句话给李世民制造了致命的麻烦。

平定西秦的第二个意义就是唐朝得到了陇右的牧场。在前边我说过,唐朝建国之初,是很缺少马匹的,随着西秦的平定,唐朝得到了陇右牧场的大量马匹。有了马匹,就意味着可以着手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事实上,后来李世民组建的玄甲军就是以陇右骑兵为班底的,他们在和窦建德的虎牢关战役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平定西秦,好处大大的,财富多多的,人心爽爽的。平定西秦也是李渊统一全国战略的第一步骤。

是的,最终的目的是要统一全国。那么此时的东部是个什么状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