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悲情英雄
分歧
童山之战,宇文化及不败而败,李密不胜而胜。
其实胜败就在一念之间!李密是幸运的,只因为宇文化及作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现在对于李密来讲,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东都洛阳派给他消灭宇文化及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后,下一步就可以进入洛阳辅政。
长久以来,李密一直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地方寻求发展,现在自己即将成为辅政大臣,李密的心里乐开了花。
在战场上,李密大难不死被秦琼救起。看起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还真是有些道理。但事实告诉我们,大难不死是可能的,必有后福是不一定的。
就在李密梦想着成为像霍光、诸葛亮那样做个辅政大臣时,东都洛阳出事了。这件事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李密的命运。李密的噩梦刚刚开始。
七月十五日,王世充在洛阳发动军事政变,诛杀元文都等人,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其祖支颓耨,徙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这个人有个最大的优点:不吝啬。只要手下人立功,马上给予赏赐,每次打了胜仗,都把功劳归在手下人身上。手下人不卖命才怪!
这一点,他和李密正好相反。而且王世充还很重视人才,曾经在自己的府门之外,立下三块牌子,上边分别写着:
“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事务者;一求武艺绝人摧锋陷阵者;一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
文臣,武将,外加法制建设。王世充在治国方面绝对有一套。我相信,如果他出生在贞观年间,一定是个出色的宰相。但是,眼下是乱世,王世充必须要为自己的生存考虑。
这一次,他发动军事政变,其目的很简单:不让李密进洛阳。
针对李密的问题,东都洛阳的内部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王世充为首的部分军官,主张与李密死磕,宁可让李密打死,不能让李密吓死。王世充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前后和李密大小六十余战,基本上半斤八两。这一派,我称之为“鹰派”。
另一派是以元文都为首的部分文官,主张对抗李密,不一定非得打打杀杀,可以采用怀柔的政策,具体的方法就是对李密封官许愿,然后让李密去打宇文化及,无论谁胜谁败,其实力都会受损,如果李密获胜就让他进入洛阳,到时再逐渐地分化瓦解瓦岗的势力,一个一个地铲除。这一派我称之为“鸽派”。
应该说,两派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灭掉李密。问题在于,现在“鸽派”是占上风的,因为他们的意见得到了杨侗的同意。但是,李密进入东都洛阳后,“鸽派”真的有能力扳倒李密吗?或者说他们是否真的想扳倒李密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以王世充为首的“鹰派”。
李密能够铲除翟让,夺取瓦岗军的最高领导权,绝非等闲之辈。王世充现在最怕的是,李密进入洛阳后,“鸽派”和李密勾结,毕竟“鸽派”和李密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无论是杨侗当皇帝还是李密当皇帝,“鸽派”的利益都不会受到损失。
但是,“鹰派”这边就不同了,他们和李密大小六十余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谁都想把对方打倒在地,然后再踏上一万只脚,可谓是“仇深似海”。李密真要是进了洛阳和“鸽派”勾结在一起,那么“鹰派”的人将死无葬身之地。所以为了保险起见,王世充决定发动军事政变,将洛阳的军政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上。
王世充有这个实力,因为他手中有军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李密的梦想就此破灭。
洛阳还是原来的洛阳,依然是李密与王世充的对决。唯一不同的是,瓦岗军已经疲劳至极。即使再疲劳,也要死死地咬住王世充不放,因为李密明白,洛阳对于瓦岗军来讲,是唯一可以立足的地方。所以,李密继续围攻洛阳,王世充继续死守。
王世充当然不想和李密就此耗下去。李密家大业大,有的是骡马,而王世充正好相反。据史书记载,当时洛阳城里的一斛米居然卖到了八九万钱,照此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洛阳的大街小巷就该有卖小孩的了。王世充决定,寻找有利战机,一举打败瓦岗军,解除其对洛阳的威胁。
不过,道理谁都明白,真正行动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首先是兵力不足的问题。
李密之所以能够火拼完宇文化及之后,还有能力火拼王世充,靠的就是两个字———人多。据推算,王世充的兵力只有李密的五分之一。按照人头来算,等于一个人单挑人家五个人,其下场肯定是悲惨的。
最关键的是,长时间以来,王世充一直被瓦岗军围着打,手下的弟兄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听见瓦岗军三个字,就会产生一种厌战的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瓦岗军实在太缠人,轰不跑赶不走,就像苍蝇一样,时刻围着王世充乱转,搞得人心烦意乱。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王世充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想来想去,王世充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死去的周公忽悠手下的将士。
死人忽悠法
其具体的实施方法就是:让手下人谎称自己梦见周公,说周公会帮助王世充打败李密,如果王世充不去打李密,手下的士兵会染上瘟疫,全都死光光!这些话,纯粹是扯淡!周公他老人家现在连灰都找不到了,要说他能帮助王世充,白痴才会相信。但是,王世充手下的兵士的确是相信了。是不是很可笑?其实一点也不可笑。
王世充手下的兵士,大多来自淮南地区,淮南地区有个最大的风俗特点———巫风盛行。在淮南当地,巫师是很盛行的职业,当然也是最赚钱的职业。因为大家都相信他们与天地相通,当然也与死人相通。王世充正是利用了淮南兵士的心理特点,成功导演了一场用死人忽悠活人的好戏。
对于士兵来讲,最怕的是染上瘟疫,去打李密有可能死在战场上,但是现在不去打李密,肯定会染上瘟疫死掉,所以还不如豁出去,和李密干一场,即使死在战场,到时还算是个烈士,也比染上瘟疫窝囊地死在洛阳城里好。
出于这种考虑,士兵们开始纷纷请战。王世充看到如此情景,自然心花怒放。但是,他明白,必须要把这场“死人忽悠活人”的戏,演得真实、演得生动。为此,王世充特意让人修建了一座周公庙。
“周公在上!受我王世充一拜!您老人家嘱托我的事,我现在就去办!不打败李密我绝不回来!”
“对!不打败李密绝不回来!”
在周公像面前,王世充和手下士兵充分表达了决心。誓言是铿锵的,信心是百倍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你们是被我忽悠的,现在忽悠完毕。出兵!
会议
九月十一日,王世充率领大军到达偃师,在通济渠南岸扎营,并且在通济渠上开始架桥,只等桥架好后,就将全力进攻李密。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密那里。李密也毫不含糊,率领大军驻扎在北邙山下,随时“恭候”王世充的到来。趁着王世充架桥的工夫,李密紧急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讨怎样对付王世充。如果说王世充那边,是自上而下的忽悠,那么李密这边就是自下而上的忽悠。在会议上,率先发言的是裴仁基。
裴仁基,字德本,隋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少好弓马,精通武艺。曾经参加过平陈战役。大业十二年(616),献虎牢关投降李密,被封为上柱国、河东公。我对他的评价是:满腹军事奇谋。
在这次会议上,裴仁基就为李密出了一个妙计。
“主公!我认为对付王世充不可力战!”开头这句话,便说出了瓦岗军目前的现状———相当相当的疲劳。
“王世充出城欲与我军决战,相信洛阳城内必然空虚,我们应该采取坚守的策略,让他无法向东前进,然后再选派三万精兵,沿着黄河向西,直取洛阳。如果王世充回军自救,这三万人就按兵不动,如果王世充再回军向西攻击我们,这三万人就再进逼洛阳,这样一来,王世充必然疲于奔命,我们就会掌握主动,然后再伺机一举歼灭他!”
高!实在是高!
其实这就是溜猴游戏。这个方案得到了李密的赞赏。
“嗯,德本说的很好!”李密点点头说道。
“现在王世充手中有三大法宝,第一是武器精良,人员训练有素;第二是拼死来战,士气高昂;第三是洛阳缺粮,已无后路可退。按照德本所说,我们坚守城池,来个守株待兔,我估计用不了十天,王世充必败无疑!哈哈哈!”
“我反对!”说话的人是新投降的陈智略。
“主公!素闻瓦岗军勇猛无敌,难道只会坚守城池吗?我等前来投奔,是仰慕瓦岗军的威名,大丈夫应该在战场上与敌人一决雌雄,岂能龟缩不出!”陈智略这番话,貌似很有道理,其实纯粹是瞎忽悠。
战争不是打群架,战争的最高境界是用最小的牺牲换取最终的胜利,陈智略不懂得这个道理。但是,他的这番话居然还有人捧臭脚。
“是啊,主公!王世充才有多少人啊?以前他们被我们围着打,现在我们龟缩不出难免让人笑掉大牙!”捧臭脚的是樊文超。
“是啊!是啊!老子早就想和王世充那小子掰掰手腕!”
“王世充算个什么东西?不就是一个胡蛮子嘛!哈哈哈!”
“主公!我们向您请战,我们保证这一战必胜无疑!”
诸将七嘴八舌地说道。
“这个……”李密一时间没了主意。
请战的声音压过了裴仁基的策略。到现在为止,手下人似乎已经把李密忽悠得有些迷糊。作为主帅最怕的就是犹豫不决。
人们经常有个惯性思维,那就是“从众意识”。大家都认为正确,那么这件事就是正确的,事实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还好,在这次会议上裴仁基并不孤立,至少有一个人和他站在一起。
就在诸将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时,一个人开口说话了:“我同意德本的意见!”声调并不高,却很有力。说话的人是李密手下的文学参军兼记室。
他的名字叫魏徵。
魏徵,字玄成,河北魏州曲城人。曾经被隋武阳郡(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此时的魏徵还不是后来贞观时期的那个名相魏徵,在今后的日子里,他还要经过诸多的风霜历练。
当所有人都反对裴仁基时,唯有魏徵坚决地和裴仁基站在一起。
“我军刚刚和宇文化及打完,将士身心俱疲,需要休整,如果现在贸然迎战,估计胜算不大,所以我同意德本的意见,应该坚守城池,和王世充拼消耗。”不料,魏徵刚刚说完,就遭到了长史郑颋的嘲笑。
“哎呀,玄成啊,玄成!我说你们这些文官,看来就会干些抄抄写写的事,只要一提打仗,你们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他的这番话,让魏徵彻底地愤怒了。
“胡说!打仗不是儿戏,岂可意气用事,一招有损,满盘皆输。到时郑长史你负得了责任吗?”
“你……”郑颋顿时语塞。
眼看着军事会议变成了辩论会。
“好啦!好啦!不要吵了!”李密见气氛不好,赶紧往下压,“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看不如这样吧,咱们少数服从多数,现在主张坚守的只有德本和玄成两个人,其他人都同意出战,现在我决定全力迎战王世充。”
少数服从多数!你以为是选人大代表啊。
作为主帅,在决定军事计划时,没有自己的主见,居然让手下人一通忽悠,李密真是天真到了极点。所以,他的失败不是偶然的。
“我断定,此战必败!”魏徵忽然大声喊道。
魏徵的声音是那么的孤单,现在没有人愿意理他,也没有人愿意反驳他,所有人都沉浸在即将打败王世充的喜悦中,只有裴仁基和魏徵两个人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因为这两个人明白,瓦岗军已经不再是从前的瓦岗军了。
损失惨重、疲劳至极是瓦岗军的现状,当然还有妄自托大。王世充明白,不能和李密耗的时间太长。但是,他也忌惮瓦岗军的战斗力。
为了摸清瓦岗军现在的真正实力,王世充决定先派遣几百名骑兵渡过通济渠,对驻扎在偃师的瓦岗军做一次试探性的攻击。当时驻扎在偃师的瓦岗军将领是单雄信。
单雄信是一员猛将,勇冠三军,在瓦岗军内部号称“飞将”。但是这个人缺点同样很突出:做事轻率,应变能力不足。
李密为了防止单雄信出现闪失,命程知节和裴行俨前去助战。这个程知节就是程咬金,而裴行俨则是裴仁基的儿子。
大家也许深受《隋唐演义》的影响,认为程知节是个名人。例如“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两句俗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实,历史上真正的程知节和秦琼一样,并不是那么出名。但不能否认的是,程知节的确是一员猛将。
这次前去助战单雄信,裴行俨不幸被流矢射中,程知节同志充分发扬“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精神,忍着被敌人长矛刺中的疼痛,愣是把敌人的长矛折断,然后杀散了追兵,将裴行俨救出。
全军之中只有一个猛将,不足以改变整个战局。王世充只用了区区几百名骑兵,就把瓦岗军搅得大乱。
这次的试探性攻击是成功的,最重要的不是打了胜仗,通过这次试探王世充发现了瓦岗军一个十足的弱点:装备防护能力不足。
攻击开始
瓦岗军不是正规军,所以军队的装备相对来讲比较落后,例如士兵盔甲的防护能力。上次李密被流矢射中坠马,这次裴行俨又是被流矢射中,区区几支流矢瞬间就可以让瓦岗军的高级将领退出战斗,可见瓦岗军的防护能力实在很差劲。这就意味着瓦岗军正面作战的能力严重不足。
而王世充这边正好相反,手下的兵士都是当年杨广手下最精锐的士兵,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虽说战争的胜负不一定靠装备的好坏,但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一方具备优良的装备往往能够占得战场上的主动权。
通过攻击单雄信的偃师阵营,王世充平添了许多自信。带着这份自信,王世充决定对李密发动总攻,给予李密致命的一击。李密!相信这一拳我打出去,你将再也没有还手的机会。王世充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当晚,王世充开始进行部署。
第一招:祭出“骁果”骑兵部队。这是王世充手下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特点:闪电突袭。
任务:埋伏在北邙山口,伺机从背后拍李密的黑砖。
第二招:找个“假李密”(和李密长得差不多的一个人)。这是王世充同志的突发奇想。
特点:分不出真假。
任务:藏在军中,两军交战时,伺机拿出来忽悠瓦岗军。
第三招:演讲忽悠。这是王世充同志最擅长的。
特点:让人感动。
任务:激发大家去战场“送死”的热情,心甘情愿地拿着刀枪和李密拼命。
三招足够。开打!
九月十二日清晨,王世充率领大军向瓦岗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王世充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由于是突然进攻,瓦岗军事先没有准备,所以很快占得先机。史书记载:“世充纵兵击之,世充士卒皆江淮剽勇,出入如飞!”
不过,瓦岗军毕竟人多势众,经历了最初的慌乱之后,在李密的指挥下,很快就稳住了阵脚,开始对王世充进行猛烈的围攻。顿时,双方杀得天昏地暗。
时间一长,王世充人数少的劣势开始显现出来,渐渐地瓦岗军开始掌握了主动权。就在这时,王世充搬出了那个“假李密”。
“李密已经被我抓到,瓦岗贼寇还不快快投降!”
什么?我被抓?正杀得兴起的李密,突然听到自己被抓,一时间愣在了那里。瓦岗军所有的人都愣在了那里。
就是这一瞬间,只有几秒钟的一瞬间,李密的败局已经注定。当李密回过神来的时候,战局已经发生了变化。
骁果骑兵从山谷中杀出。来的很是时候,来的恰到好处!这块黑砖拍得李密晕头转向。骁果骑兵一口气杀进李密的大营,和王世充的主力部队前后夹击瓦岗军。瓦岗军顿时大乱,四处逃窜,溃不成军,有些吓得当时就投降了王世充。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那个主张和王世充死磕的陈智略。想一想很好笑,主张打的是他,最先投降的也是他,看来革命的动机很值得怀疑。
李密现在就像一只受伤的猛兽,急需找个地方先治疗自己的伤口,于是他带着一万多人逃回了洛口。
这一战,瓦岗军彻底一蹶不振,曾经是反隋战线的急先锋,现在却如丧家之犬一般。
王世充是个精明的人,他知道李密虽然败了,但是并没有彻底地被消灭。绝不能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传我将令!全速追击!
就在李密刚刚到达洛口,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工夫,王世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了洛水。仓促之下,李密准备在洛口回击王世充,总是这样地逃跑,李密的脸上也觉得很是无光。但是洛口的形势急转直下,守将邴元真率众投降王世充。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彻底打乱了李密的部署,如果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就会受到邴元真和王世充的前后夹击。此时李密忽然想起了身在偃师的单雄信。
单雄信现在是离自己最近的,自己身处险境,为什么他却不来相救。答案只有一个:单雄信投降了王世充。李密此时真是成了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现在瓦岗军能够控制的地方,除了黎阳,就只有河阳(今河南孟县)。河阳距离李密最近,所以李密决定退保河阳。在河阳,他终于迎来了一个亲密的战友———王伯当。诸将之中,唯有王伯当自始至终紧紧追随李密。
二次会议
在河阳,李密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这也是他作为瓦岗军最高统帅召开的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今后将何去何从?
李密率先发言:“诸位!今日之败,是我的失误,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无休止地逃跑,我觉得只要我们在这里守住黄河,再和黎阳的世联手,打败王世充并不困难!”李密刚一说完,就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主公!不能在这里久留啊!现在我们刚刚打了败仗,人心惶惶,如果没有个安全的地方好好休整,后果将不堪设想啊!”
“是啊!邴元真和单雄信已经投降了王世充,今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军士叛逃,这都很难说啊?”
“主公!兵士都已经疲劳至极,若再打下去,瓦岗军真的就会垮掉啊!”
“主公!当初你铲除翟让的时候,徐世也差点死在你手里,如今我们想和他联合,他会和我们联合吗?”
这句话,令李密想起了许多前尘往事,当初铲除翟让时的画面又浮现在他脑海中。李密没有想到,自己的主张会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所以赶紧把话往回收:“我只是说出我的想法,和大家商量一下,如果大家都反对,我也不能一意孤行!”
李密说完这句话,眼睛开始湿润,“今日兵败,我让弟兄们受苦了!我愿以死谢罪!”
坦白地讲,能够和李密并肩走到现在的人,都是对李密誓死效忠的人。有谁愿意看到主帅自刎死在自己面前呢?对于这些人来讲,李密始终是他们的旗帜。
所以李密刚说完,王伯当开口了:“主公!你真的忍心扔下弟兄们不管吗?天地间难道就没有我等立身之处吗?”王伯当说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理性的思考,但是他的这句话倒是提醒了李密。
“我倒是有个办法,我本是关中人,如果弟兄们愿意,不如和我一起回关中!”
关中是个好地方,只是现在占有它的人是李渊。李密的话谁都明白,回关中就意味着投奔李渊。
“我愿和主公回关中!”王伯当没有丝毫犹豫。
李密看着这个亲密的战友,心中忽然生出许多感慨。是他,把自己推荐给翟让。是他,向翟让建议立自己为主。还是他,在自己最需要战友的时候,雪中送炭。也是他,愿意跟着自己忍受着战败的屈辱。
想到这里,李密对王伯当说:“将军乃是名门之后,岂能还让将军和我一同回关中,将军不如另寻出路吧!”
“主公!从前萧何率领众人心甘情愿地跟随刘邦,萧何能够做到,我王伯当也能做到!”王伯当坚定地说。
“主公!我愿和您一起回关中!”
“主公我也愿意!”
“我也愿意!”
……
就这样,李密带着仅剩下的两万余人,一步步地向关中走去。他相信,在那里他依然会大展宏图。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去往关中的道路却是一条不归之路。
失意
武德元年(618)十月,李密带领两万人马来到了长安。他的心情是阴郁的,在李密的设想中,进入长安本不应该是这种方式。
李渊得到李密前来投靠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兴奋。
李渊明白,李密不是一个普通的投靠者,作为瓦岗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在他最兴盛的时候,手下有百万之众,可以说在当时来讲,瓦岗军是所有反隋势力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也就是说李密是当时最有实力夺取天下的人。
如今在其穷途末路之际,居然来投奔自己,这是十分具有象征意义的,这意味着李密投靠谁,谁就是最有希望夺取天下的人。
而且,山东地区现在还有他的手下,例如徐世;李密来投靠,可以说为新建立的大唐王朝带来许多人才资源,相对于李密来讲,李渊更加看重李密手下的那些人才。
李渊的第二个反应是———疑虑。
曾经是瓦岗军的最高统帅,如今来到关中投奔自己,时间长了,李密真的会甘心屈居自己之下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实在是很难。而且李密和李渊一样,都是野心大大的,李密可以铲除翟让,为什么就不能铲除李渊?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安置李密?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
以李密的才能来看,做宰相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对于李渊来讲,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李密做了宰相,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李渊就会成为第二个翟让。
如果不重用呢?给个虚职什么的,不就完了吗?李渊当然想这么做,问题是时间长了,李密的心理会平衡吗?千万不要忘记,李密还有一大批手下。
兴奋加上疑虑,这就是李渊现在的全部感受。
当然人家来投靠,总不能把人家轰走,毕竟两个人曾经有过合作,如果没有李密在东部死死地拖住隋军,相信李渊也不会那么顺利地到达长安。何况李密和李渊五百年前还是一家嘛。
这个本家大弟,李渊必须要见。只是见面的时候,难免会有些尴尬。
李渊在长安接见了李密。
真想象不出,见面的一刹那,这两个人该是什么样的表情。曾经称兄道弟的两个人,如今已是君臣之分了。该说些什么呢?尴尬自然在李密这一边。想起从前在信中表现出的傲慢态度,俨然以天下盟主自居,还说等天下平定后,要给李渊记头等功。现在看来,似乎一切都反了过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李密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臣李密参见皇上!”李密只身跪了下去。下边的话,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尴尬只能由李渊热情的接待和亲切的问候来打破,“唉呀!玄邃(李密的字)啊!快起来!我总算把你给盼来了啊!别来无恙乎?”李渊一边说着一边握住李密的手。
“唉!我败于王世充之手,如今走投无路,恳请皇上能够收留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曾经不可一世的李密,现在也必须要低头。
“哪里!哪里!你能来我这,那是我的荣幸啊!只要你愿意待在关中,这就是你的家!”李渊肯定地说。
“多谢皇上!我今后愿效犬马之劳……”
“嗨!玄邃说的哪里话啊?要是没有你,我能就这么轻易地进长安?哈哈哈!”
到现在为止,李渊还在继续吹捧李密,只是这次吹捧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吹捧李密等于是抬高自己。这就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
李渊的热情接待,令李密一扫多日来的阴霾情绪。他相信这位本家大哥一定不会亏待自己,他甚至认为自己应该早些来到长安就好了。
实事求是地讲,李渊对待李密还是很不错的,不分君臣之礼,而且将自己的表妹嫁给了李密,封给李密的官职是光禄卿、上柱国,赐爵邢国公。但是在李密看来,这简直是让自己难堪。
光禄卿是个什么官职?掌管宫廷伙食的官,和当年孙悟空的弼马温的官职平起平坐。以李密的才能,担任如此官职,简直是用大炮打蚊子。
其实,李密应该明白,作为一方的霸主,他拥有的力量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和将领所能比拟的。换句话说,对于新生的大唐王朝来讲,李密可能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极具杀伤力,李渊对此,必须要防备,所以最初的时候,不可能重用李密。
但是,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骨子里李密还是那个高傲自负的李密,没有任何的改变。所以很快,失落感就悄悄地涌上李密的心头。最令李密不能容忍的是,那些位高权重者,居然向他索取贿赂。对于索贿者,李密是不买账的。我做瓦岗主帅时,不知有多少人想要巴结我。现在你们这些人居然想让我行贿,两个字———姥姥!
不可否认,李密有谋略、有才能,可是比起李渊来,他缺少的是政治经验,大家想一想当年李渊是怎么贿赂那个专使的。而李密却看不透官场人心,当初他没有选择东山再起,如今又不愿默默无闻,这就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此刻,在他的脑海里开始萌生了反唐的念头。让李密彻底下定决心反唐,是因为一件事情:徐世降唐。
当初李密因为猜忌、隔阂等种种原因,没有去黎阳投靠徐世,而是来到关中投靠李渊,但在唐朝人看来徐世还是李密的部下,而且黎阳粮食充裕,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李渊决定招降徐世。
当时跟随李密一起降唐的魏徵,主动承担了这个任务。在魏徵的努力下,徐世表示愿意降唐。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徐世耍了个手腕,他把黎阳的土地人口册献给了李密,然后以李密的名义再上交给李渊。
徐世的这个做法,是想为自己捞取一个忠君的名声,毕竟自己还是李密的手下。他明白以李渊招贤纳才的秉性,这比捞取个一官半职要值得。同时这样做也会让李密很有面子。他的这个做法,得到了李渊的肯定,李渊给了他很高的封赏和荣誉,并且赐姓“李”,改名李世。
李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做法会把李密推向深渊。因为他献土地人口册给李密,意味着还是把李密当做唯一的领导,而且当时在山东地区和李世一样的大大小小的瓦岗头领,还有很多,在李渊看来,这些人如果都把李密视为唯一的领导,即使以后都归降了唐朝,也是不稳定因素。
李密的势力实在过于强大,李渊越发感觉到李密是埋藏在自己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自此,李渊开始处处排挤李密,不排除那些向李密索贿者,就是李渊安排的。
处处遭受排挤,使李密的心情一落千丈,又想起自己曾经的部下李世如今被李渊争取了过去,李密的不平衡达到了极点。
选择沉默吗?不!那当然不是李密的性格。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李密决定反叛。
当然,自己身处长安之中,反叛是绝没有希望的。为此,李密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妙计。
一天,在上朝的时候,李密对李渊说了一番话:“皇上!臣等在长安未建寸功,内心实在是过意不去,如今山东地区有很多臣的老部下,臣恳请皇上让臣前往山东,去招抚这些人,让他们归降我大唐,一展我大唐国威!”李渊的反应是:同意。没有丝毫的犹豫。
难道说李渊就这么轻易地相信李密的话吗?李密想反叛的念头,李渊知道吗?我觉得,应该有所察觉,但没有证据。
所以这次李密恳请前往山东,李渊是以不变应万变,李渊也知道以李密心高气傲的秉性,是不会久居人下的,这次出使山东,恐怕是一去不复返。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圈套
武德元年(618)十一月二十九日,李密再次整装出发,前往山东。
也许是李渊已经预料到李密即将反叛,临走之前,李渊对李密语重心长地说:“玄邃此去山东,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曾经有人在我面前说过你的坏话,叫我不要派你去山东,但是朕真心对待兄弟,别人是不能离间咱们的!”应该说李渊的这番话很真诚,为了表达对李密的信任,李渊还让王伯当和李密同行。但同时这番话也是警告。可惜,李密很不真诚。他只说了一句话:我速去速归!
想忽悠李渊,三十七岁的李密实在太嫩。望着李密远去的背影,李渊不禁轻轻地叹了口气。针对李密的第一个考验就此开始。
李密刚刚走到华州,忽然接到李渊的命令,要他把一半人马留在华州,另一半出关。这个是考验李密是否有异心,如果有异心的话,李密自然不肯放弃那一半人马。可惜,李密同学没有经受住第一个考验,他留下的那一半人马都是李渊的亲信。
没关系,李密同学你还有第二次机会。
走到稠桑时,李密又接到李渊的命令,让其部队慢行,李密一个人回长安,接受新的安排。这个考验显然比第一个考验更加艰难。
回去那就不是李密的性格了,不回去你就上当了,李密的心里开始敲起了小鼓。
为什么让我一个人回去?难道李渊知道我要反叛了吗?不!不可能!如果他知道,李渊是绝对不可能放我出长安的,李密开始迷惑了。李密正在一步一步地走进李渊布下的迷阵。
稠桑的前方就是桃林县,再往前就出了关中的地界,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李渊招李密独自回去?李渊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答案是:让你看见造反的希望,但是你的一切还都在我的掌控中。
桃林是个很关键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召回李密,李密如果想反叛,自然是信心百倍,因为往前一步,就出了关中地界,只要出了关中,李密就成了龙归大海。
但是,桃林距离熊州很近,李密如果白天造反,熊州的守军晚上就会到达桃林,也就是说,李密还在李渊的手掌心里。
李密当机立断,反了!李密的心中,对自己始终是充满信心的,他坚信这一次只要走出关中,自己还是那个威震四方的瓦岗之主。
事实上,李密还有第三次机会,这个机会不是李渊给他的,而是部将贾闰甫给他的。这个机会是考验李密的性格。
李密造反的决定,遭到了贾闰甫的强烈反对。
“主公啊!你现在不再是从前的瓦岗之主了,当初你杀了翟让,人人在背后都说你忘恩负义,即使你现在出了关中,也没有人会真心和你合作的,他们会担心自己和翟让的下场一样,主公你要三思啊!”贾闰甫说完,泪流满面。说句心里话,李密到了这个份上,还能有王伯当和贾闰甫这样的铁杆跟随他,我很是羡慕他。在这个世界上,当你落难的时候,还能够始终如一地对待你的人,似乎已经不多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在患难之中得来的那份交情。如果有一天,你飞黄腾达了,请你千万不要忘记当初的患难之交,因为他们曾经给予你坚强的勇气,所以才让你走到了今天。
可惜的是,李密现在已经完全失去了理智,也许是在长安的生活使他备受压抑,也许是贾闰甫的话刺痛了他那颗易碎的心,总之一句话,李密完全听不进去。不仅听不进去,李密认为贾闰甫已经背叛了他,居然要拔刀杀了他,幸亏王伯当反应的快,及时按住了李密。
就此告别吧,曾经的友谊,如今已经支离破碎,还等什么呢?快步离开要紧!就这样,贾闰甫逃到了熊州,他将李密反叛的消息告诉了熊州守将史万宝。
李密就这样错过了第三次活命的机会,他终究没有逃出自身的局限。
十二月三十日清晨,当人们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氛围时,李密和王伯当带着几十名士兵冲进了桃林县衙,乘县官没有防备时,突然发动袭击,端了整个县衙。至此,李密和唐朝彻底决裂。
李密占领桃林县后,派人给旧将尹州刺史张善相,要他派兵接应。同时,李密为了防止李渊援军的到来,到处散布准备进军洛州的谣言,从而迷惑李渊。
但是,他的计划,终究没能瞒住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盛彦师。盛彦师当时是熊州守将史万宝的副将。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逆向思维+贼大胆。
熊州距离李密最近,理所当然地应该去平叛,可是当史万宝知道李密反叛的消息后,这个熊州守将在第一时间表现出了十足的熊样。
他嘬着牙花对盛彦师说:“李密是个厉害角色,又有王伯当辅助,现在决定反叛了,而且手下的将士都迫切地想回到东部,咱们如果没有个平叛的万全之策,就不能草率地行事啊!”这些话,纯粹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还好,他手下有盛彦师这么个贼大胆。
“李密算什么?他要是厉害角色,还能投降皇上?请将军给我几千人,我一定能把李密的人头带回来。”
听完盛彦师的话,史万宝觉得很好笑。盛彦师你是不是今天吃了大力丸啊?
“哦?盛将军你可有良策?”史万宝问道。
别说空话,到时打了败仗,我还得给你去擦屁股。说具体点!
“兵者,诡道也!不可细说!”盛彦师说得面不改色心不跳。
不可细说?你小子忽悠我啊?好!拨给你几千人,看你怎么把李密的人头带回来,你带不回李密的人头,我就砍了你的人头!
盛彦师就这样得到了仅有的几千人马。其实,这已经足够了。
下一步,该如何对付李密呢?此时,盛彦师的逆向思维,使他果断地判断出,李密不可能去洛州。
是的,李密在洛州有什么呢?如果去洛州,他为什么又要让张善相派兵接应呢?李密现在急需的是救兵,而不是城池。答案只有一个:李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想到这里,盛彦师率领人马急速地向熊耳山飞驰而去。李密去找张善相,熊耳山是必经之路。盛彦师的设想是:在熊耳山伏击李密。
“弓弩手听令!”
“在!”
“你等埋伏在山谷高处,等李密的人马走到一半时,万箭齐发!”
“是!”
“刀盾手听令!”
“在!”
“你等随我埋伏在山谷隐蔽处,等弓箭手放完箭,尔等随我一起杀出!”
“是!”
“此战必胜!不胜则死!”
“不胜则死!”
霎时间,整个声音响彻山谷。
李密!你来吧,这里将是你的葬身之处!
最终的结局
当李密带领人马来到熊耳山谷口时,他停下了脚步。熊耳山虽不高,却很陡峭。“过了熊耳山,我们就能和张善相的人马会合了。哈哈哈!”李密终于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只要翻过这座山,自己还会是从前的李密,一切都可以重来。
是的,现在只有这一座山。
“弟兄们听着,再坚持一下,等过了这座山,我们就彻底地自由了!”
“誓死追随魏公!”
“好!进山!”
此刻,李密没有想到,进了这座山,他就再也不会出来。
李密的结局是悲惨的,最终被盛彦师的刀盾手砍下了脑袋,王伯当也和他一同战死。盛彦师将李密的首级送到长安,得到了李渊的重赏。
该怎么对待李密的首级呢?李渊忽然想到了李密的老部下———身在黎阳的李世。还是送到黎阳吧,相信在那里,李密一定会受到隆重的吊唁。
事实上,确实如此。出于对李密的尊重,李世按照君臣之礼,厚葬了李密。史书记载:“哭多呕血者!”自此之后,那个曾经带领瓦岗军驰骋于疆场的李密,彻底地在人间消逝。
李密的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关于李密的话题,千百年来却一直没有终结。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李密是第一个鲜明打出反隋大旗,提出建立新王朝口号的,他才略不凡,眼光准确,领导瓦岗军逐鹿中原,给腐朽的隋朝统治以沉重打击。
但是,在那个乱世中,对于求生存、求发展的英雄来说,除了有勇气之外,还要有成就伟业的果敢,可惜李密在某些关键时刻太犹豫、太迟疑,要知道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导致满盘皆输,何况他还有无法克服的先天弱点!
李密的成功源于山东豪杰和关陇集团的联合,他的失败也是由于两大势力的分裂。也许,命运如此,注定了李密就像一只独翅的小鸟,虽然奋力地想飞上高空,最后还是狠狠地摔在地上。
《旧唐书·李密传》最后评价他:乌阳既升,爝火不息。狂哉李密,始乱终逆。
好了,关于李密,就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