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内斗

矛盾的开始

我所说的内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就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的斗争,而这场斗争最终的结果就是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事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呢?

是李世民的野心膨胀还是李建成的心胸狭窄?或是李渊的纵容?

事实上,唐代一共发生过三次玄武门事变,而武德年间的这次玄武门事变因为参与人数众多、历史影响深远所以排在了第一位。

而且一直到今天为止,其中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地探究,总之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客观上决定了唐朝未来的走向,甚至可以说,后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是踩着玄武门事变的鲜血而光耀千古的。

很多人一提起玄武门事变,就会产生这样一种印象:以李世民为首的正义人士,经过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终于消灭了以李建成为首的恶势力集团,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

如果你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上面这句话时,那么我要告诉你,你被李世民忽悠了。

事实上,李世民后来当上皇帝后,为了掩盖杀兄逼父的事实,销毁了大量的证据,而且伪造了很多史料来美化自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很多史料记载的细节,发挥逻辑推理的力量,去探寻其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那么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逐渐找到那场事变前因后果的真相。

玄武门事变最终能够发生,一定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双方矛盾实在无法调和的结果,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最早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后,我还是相信《资治通鉴》上的记载。

在《资治通鉴》武德二年九月的记载中,有这样两段话:

“建成嫉秦王功高,颇相猜忌。”

“复上书谏太子饮酒无节,及信谗慝,疏骨肉,太子不怿,而所为如故。纲郁郁不得志,是岁,固称老病辞职。”

这里关于“疏骨肉”的记载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矛盾产生的最早记载,而巧合的是两个人产生矛盾的同时正好是刘文静被杀的前后。在前面叙述“刘文静案件”的时候,我已经分析了李世民和他父亲李渊之间的矛盾。

如此看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其实是建立在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之上的。也就是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是李渊和李世民矛盾的变异。听起来好像很乱,没关系,下面我为大家梳理一下。

事实上,在刘文静被杀后,尤其是在李世民平定洛阳后,李世民的野心已经暴露无疑,这一点在前面我们也说过,而我们无法知道的是,他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在我看来,在李世民的心中绝不仅仅只是想和李建成争夺太子的地位,其实他的野心是直指皇位。

当皇帝是李世民的目标,问题是这个目标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就是杀掉李渊夺取皇位。长期目标就是夺过太子的地位,拥有皇位的继承权。李世民并不是白痴,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后者还是比较可行的,当然也是比较稳妥的。

因为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虽然有着“立嫡立长”的传统,但是究竟谁能继承皇位,其结果还是皇帝说了算。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很多时候都突破了“立嫡立长”的传统,那为什么李渊就不能做到?

当然,要想让李渊改变立太子的念头是不容易的。除了李世民要积极表现外,还要寄希望于李建成犯下严重的错误,从而让李渊下定决心废掉他。

不可否认,李世民的表现很积极,在唐朝的全国统一战争中,表现得相当出色,这里边固然有他通过立功立足朝廷的想法,但我想更多的是他想表现给李渊看,从而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太子的重任。

但是令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积极表现反而让他走向了一个死角。也就是说立功越多,朝廷越不买账。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李建成的表现也不差。而李建成是李渊的接班人,这一点全国公认,李建成既然没有犯严重的错误,那为什么要废掉他?不废掉李建成,就等于承认他的太子地位,那么除了李渊之外,在朝廷里不能有任何一个人超过他。李世民也不例外。

所以,李世民立功越多,朝廷越排挤,归根到底李建成是他无法逾越的一道屏障。

难道真的无法打动父皇吗?难道李建成永远不会犯错吗?不!我相信他会露出致命的破绽。李世民沉默了,在沉默中他耐心地寻找机会。

一直到了武德七年六月三日,机会终于出现了。这就是被称为玄武门之变前奏的杨文幹造反事件。

杨文造反

武德七年(624)六月三日。

这一天,李渊的心情显得格外不错,带领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到仁智宫(长安城正北方向)去避暑,让太子李建成留守长安,全面主持政务。

其实,李渊这么做也是为了给李建成一个独立主持朝政的机会,毕竟自己的年岁已经大了,不可能总是精力充沛地处理一切事务,天下最终还是年轻人的,李建成这只长大的小鸟现在应该承担起独立监国的责任。

如此看来,李渊对李建成还是十分信任的。(请大家牢记我这句话。)

可是就在李渊刚刚到达仁智宫的时候,有两个人也到了仁智宫,这两个人的名字一个叫尔朱焕,一个叫乔公山。这本是两个毫不起眼的人,但是他们的身份却很特殊———东宫太子的人!

既然是太子的人,就应该好好协助太子在长安处理政务,为什么这个时候要上仁智宫来?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状告太子谋反。

“启禀皇上!臣等状告太子谋反!”尔朱焕首先说道。

“可有证据?”李渊反问。

“我们是从豳州来的,太子让我们给庆州都督杨文幹运送盔甲,准备让杨文幹在庆州率先起兵,然后太子在长安起兵,里应外合,最后夺取长安城!”

“胡说!太子历来仁厚忠孝,怎么会造反?来人!把这两个家伙拉出去斩了!”

“皇上我们说的的确是事实啊!……”

就在武士准备把两个人拖出大殿的时候,忽然有人禀报说宁州人杜凤举前来状告太子谋反。

关于杜凤举的来历,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在我看来,敢到仁智宫面见李渊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平民百姓,即使不是当地的官员,也必定是当地的富豪或者是某个领域的知名人士。

杜凤举和尔、乔两人在此前属于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但是现在全都状告太子谋反,这不禁让李渊开始怀疑起李建成。但是李渊毕竟不是二愣子,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决定召太子李建成上仁智宫对质。

李渊这么做可谓是狡猾到了极点,无论李建成是否真的造反,只要上了仁智宫,一切就会在李渊的掌控之中,如果李建成不来,那就证明造反属实,那么再派兵镇压就属于合理范畴。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知道李建成会是什么态度,但是仅仅通过上边所举的官方史料记载,很长时间以来,我对这场造反案件的真实性始终产生怀疑,在对案件做进一步阐述之前,我首先提出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太子谋反的动机是什么?

无非是夺取皇位!但自己已经是皇位的继承人,而且至少到现在为止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很是稳固,老爹又已经是黄土埋到了脖子根,李建成为什么要冒险去干造反事业,除非他有超级赛亚人或者奥特曼的帮忙。

第二个问题:造反需要向外运送盔甲吗?

李建成如果真的造反,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自己率先起兵攻占仁智宫控制李渊,而完全没有必要先给庆州的杨文幹运送盔甲,让他率先起兵,即使想让杨文幹率先起兵只要去封书信就可以了,何必要兴师动众地运送盔甲来暴露目标。要知道李建成虽然不如李世民的功劳多,但并不愚蠢。

第三个问题:太子的人为什么要状告太子?

如果李建成运送盔甲给杨文幹,派出去负责督运的人必定是自己的心腹铁杆,可是尔、朱二人却毫不犹豫地状告太子,如此看来尔、朱二人也许暗中早被人收买或者胁迫。

第四个问题:太子谋反,杜凤举是怎么知道的?

杜凤举的来历很模糊,但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他绝不是朝廷里的人,如果是的话史料上应该记载他的官职,那么太子如果真的谋反,必定是暗中密谋,应该是只有心腹铁杆才会知道,杜凤举不是朝廷的人,又在遥远的宁州,他是怎么知道的?

综合上边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这起造反案件有着太多的疑点,在我看来李建成很有可能是被栽赃陷害了。当然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那么接下来,李建成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如果不去仁智宫,那么他将必死无疑。可是在六月十二日,李建成来到了仁智宫。

太子请罪

李建成并不是来攻占仁智宫的,而是来请罪的。我们来看一看李建成的表现。

刚刚到了仁智宫,李建成马上去见李渊。据史料记载,李建成见到李渊后,“奋身自掷,几至于绝”,也就是说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谋反,李建成极力表白自己,甚至差点背过气去。在没有弄清真相之前,李渊不得已将李建成暂时软禁了起来。

在我看来,李渊软禁李建成是因为一个事实———杨文幹曾经是李建成的宿卫。

即使李渊不相信李建成谋反,但毕竟杨文幹是李建成的人,你的人造反,你难道不知道,我想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但是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李建成如果真的造反,他为什么还敢到仁智宫表白自己,如果自己的表白李渊不买账呢?那岂不是白白送死!

其实,当时李渊没有杀掉李建成已经算是很客气了,因为大部分皇帝听到“谋反”两个字时,基本上都会出现头脑暂时短路的现象,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李渊能够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应该说表现得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我觉得,李建成如果真的谋反,是绝不可能亲自去仁智宫的。

通过上边的分析,使我更加倾向李建成是被人冤枉的。也许有人会问:冤枉李建成的人究竟是谁呢?大家先不要急,在揭晓答案之前,让我们继续追寻案情,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

为了调查整个事件的真实性,李渊决定让司农卿宇文颖急召杨文幹到仁智宫对质。在李渊看来,杨文幹是李建成的人,无论他是不是想谋反,太子现在在自己手中,杨文幹没有理由不听从自己召唤。

可是,就在宇文颖到了庆州,和杨文幹说明情况后,杨文幹立刻宣布起兵造反。这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现在太子已被皇帝所控制,杨文幹无论是否真的想造反,此刻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直接前往仁智宫,如此贸然的起兵不仅救不出太子,反而很有可能置太子于死地。

在当时来讲,杨文幹在遥远的庆州,在宇文颖没有到来之前,并不知道仁智宫所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将仁智宫和杨文幹联系起来的人是宇文颖,那么宇文颖究竟对杨文幹说了什么?

据《资治通鉴》记载:宇文颖以情告之,文幹举兵反。这实在是个很模糊的记载,宇文颖究竟告诉了杨文幹什么“情”呢?在我看来,这个宇文颖很有问题,他很有可能就是冤枉李建成那个人的帮凶。

接下来的事情,相信不难推测,哪里有造反,哪里就有镇压!那么李渊派谁去镇压了呢?答案是:李世民。而且在李世民出兵之前,李渊答应只要李世民平定叛乱,回来之后就封他为太子。

很快,在李世民的指挥下,迅速平定了杨文幹叛乱,避免了一场浩劫。

写到这里,可能有的人已经看出来一些眉目。那就是在整个杨文幹造反事件中,李世民得到的好处无疑是最大的。

这种好处并不是物质上的好处,而是政治上的资本,想一想秦王李世民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平定了内部叛乱,而且还得到了皇帝封自己为太子的承诺,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世民来讲,无疑是最大的收益。

可以说,李世民已经十分接近太子的位置了。这不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吗?难道李世民的运气真的这么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真相

好了,就此揭开谜底吧。

虽然接下来我要说的话,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依然相信接下来的叙述才是被历史掩盖的真相。

杨文幹造反事件是李世民精心设计的圈套。

如果要想彻底揭露李世民设计的这个圈套,一切一切我们还得从李建成给杨文幹运送盔甲说起。

运送盔甲这件事绝不是李建成为了准备谋反而做的事情,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杨文幹出于自身的需要,向李建成申请索要盔甲。

本来在唐代,没有皇帝的允许是不能私自运送武器装备的,包括盔甲作为太子的李建成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李建成还要这么做呢?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李渊和李建成的权力没有交接好的原因,至少是李渊对李建成在独立主持朝政期间应该行使哪些权力没有交代清楚。

也许在李建成看来,既然皇帝已经授权自己主持朝政,那么自己现在就是一名实习皇帝,而运送盔甲这点小事,自己还是有权力做主的。但是,李建成忽略了一点:你可以认为皇帝授权于你,但是你想到有人会利用这个机会兴风作浪吗?所以接下来,精明的李世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于是,为了夺取太子的地位,在李世民的脑海中开始酝酿一个栽赃陷害李建成的计划。如果仅仅向李渊告发李建成向杨文幹运送盔甲,显然力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将运送盔甲和造反联系起来,相信李渊绝对不会视而不见。问题的关键是由谁来告发呢?

李世民明白,这个任务如果由自己来完成,相信李渊一定不会相信,因为现在整个朝廷都知道自己和李建成的矛盾,自己亲自告状,不仅没人相信,也许还会落个诬陷诽谤罪而被严加处理。但是如果由太子的人告发太子,那么显然就比较可信了。

所以,我推测尔朱焕和乔公山两个人很有可能是被李世民收买或者胁迫。但是我实在无法判断究竟是被收买,还是被胁迫,不过这个问题对于李世民来讲并无大碍,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这两个人为自己服务。

但是,仅仅依靠这两个人,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李世民的计划里,杜凤举就成为了第三个被收买(胁迫)的对象。李世民让杜凤举告发太子,是为了达到下面的效果:

天下人都知道太子要谋反,只有老爹你还不知道。

前边我们说过杜凤举的来历,他不是朝廷的官员。现在连朝廷之外的人都知道太子要谋反,老爹难道你还不相信吗?事实证明:李渊的确开始怀疑李建成。

当然怀疑也仅仅就是怀疑而已,并不能就此断定李渊会废掉李建成,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世民很有可能想到了李渊不会轻率地处理此事,会召太子李建成上仁智宫对质,而且很有可能也会召杨文幹进行对质,如果两个人一旦到了仁智宫,那一切就会真相大白,而自己的计划将会功亏一篑。

从目前的情况来讲,自己是无法从李建成那里打开突破口的,唯一的路径在杨文幹那里。

状告太子谋反,如果太子或者太子的人真的谋反,那么这个计划就会成功。所以,宇文颖就成为了李世民第四个收买(或者胁迫)的对象。

我觉得,和尔朱焕、乔公山、杜凤举唯一不同的是,宇文颖很有可能是被胁迫的。因为,事先李世民是无法知道李渊究竟是派谁去召见杨文幹的,所以李世民在知道是派宇文颖去庆州后,一定胁迫宇文颖忽悠杨文幹起兵造反。

我之所以判断是胁迫,还有一点是因为杨文幹造反被平定后,李世民将杨文幹和宇文颖一同斩首。事实上李世民是在杀人灭口。

在杨文幹造反事件过后,李建成势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如果宇文颖还活着,万一依附太子爆料出自己曾经受过李世民的胁迫,那李世民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因为收买和胁迫是不一样的,被收买的人得到了好处,甚至由此会寻找到新的靠山,例如禁军将领常何(后边会详细说到),所以往往事后不会爆料。但是胁迫就不一样了,自己受了惊吓不说,并且受累不讨好,所以往往事情过后,一旦遇到不利于自己的处境,很容易就会爆料曾经的事情,来寻求自保。

所以,为了掩盖自己,李世民不得不对宇文颖痛下杀手。

从太子的人告发太子谋反,到杨文幹真的起兵造反,这一切都在按李世民的计划进行当中。

现在所有的人都认为杨文幹真的是受到了太子的指使,所以才造反的。而这一切都达到了李世民预期的效果。李世民当然知道,接下来不用自己主动请战,平叛的任务也会交到自己的手中,因为一旦对杨文幹开战,也就意味着李建成的太子身份很可能就此终结。

那么,李建成之后,谁最有资格当太子呢?当然是李世民!

如此看来,李世民的计划简直堪称完美。事实上,他也得到了李渊立他为太子的承诺。

多年的拼搏,多年的梦想,今天就要成为了现实。李世民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多年的心。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成功平定杨文幹造反,回来等着李渊封自己为太子的时候,李渊却改变了主意。

李渊的改变

李渊决定不废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让他回去继续留守长安,这也就意味着李世民做太子的美梦彻底破灭。对于李世民来讲,这实在是个晴天霹雳!

朝堂之上,君无戏言,李渊为什么出尔反尔呢?

历来皇帝对于谋反事件大都是本着“小事化大”的精神进行严肃处理,由此搞出个冤假错案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刘文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渊宁可背上“言而无信”的骂名,也不肯废掉李建成呢?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同样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我们只能继续发挥逻辑推理的力量,去探寻埋藏在李渊心中那个不为人知的原因。

《唐律疏议》上明确记载,计划谋反而没有实行等同于实行,如果是在谋反计划中而事情败露的,也等同于谋反,即使仅仅是嘴上说说的,也要判为流放,对于付诸行动的,十六岁以上的要处以绞刑,凡是参与者一律斩首示众。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只有造反这件事是毫无商量余地的。在我看来,李渊之所以改变态度,可能是因为三个原因。

第一,太子谋反的证据不足。

杨文幹造反能证明太子也造反吗?表面看起来似乎可以这么认为,事实上则不然。

虽然杨文幹是太子的人,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如果按照杨文幹造反,太子必定造反的逻辑,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当初刘文静因为造反被杀,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那么李渊同时也应该处死李世民呢?

显然,这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李渊很可能考虑到了这一点。而促使李渊考虑到这一点的原因,就是李建成敢于到仁智宫主动表白自己的行为。在李渊看来,如果李建成真的谋反,是绝对不敢到仁智宫表白自己的。

第二,前车之鉴。

既然谋反的证据不足,那显然废掉太子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我猜想李渊当时也一定很伤神,毕竟已经给了李世民承诺,如果皇帝说话不算数,那会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但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李渊说话不算数,这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李渊想到了一个人曾经做过的事情。这个人就是隋文帝杨坚。

大家都知道,隋文帝杨坚开创隋王朝留下千古美名,但是这位皇帝一生却做了一件最大的错事,这件事也最终要了他的命,并且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废杨勇,立杨广。

隋文帝被杨广忽悠的事实,距离李渊实在很近,近得甚至让他有一种切肤之痛。李渊就曾经感慨如果杨勇继承皇位,那隋朝也许就会是另一番景象。

正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李渊在当时一定会以隋文帝为教训,小心翼翼地处理废立太子的事情。

现在李世民设计的圈套不正是当年杨广陷害杨勇的翻版吗?本人斗胆地推测,李渊未必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没有切实的证据来揭穿李世民而已!

当然,史料上记载李建成之所以没有被废掉有一个关键的原因,那就是齐王李元吉的力保和后宫嫔妃的枕头风起了作用,不过在我看来如果太子谋反证据确凿,谁说好话也是没有用的,说不定说好话的人还会被打成太子一党而被严肃处理,所以李元吉和后宫的嫔妃不会轻易地冒这个险,但是这个记载却引出了我要说的第三个原因。

第三,发觉太子是被冤枉的。

李元吉和后宫的嫔妃不是白痴,如果太子谋反属实,他们是绝对不会挺身营救太子的,他们这么做的基础只能是太子谋反不成立或者说证据不足,这就与我上边所说的第一个原因相吻合了,换句话说李元吉和后宫嫔妃的出马是建立在李渊对太子谋反事件并不确定的基础之上的。

而这个不确定就是因为李渊发觉太子谋反很可能是被人冤枉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李元吉和后宫嫔妃的出马才会起作用。

那么李渊是从什么地方发觉到李建成是被冤枉的呢?

这一点,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觉得很有可能是从李世民的表现上发觉的。

在李渊看来,李世民的行为有些反常。按照常理来讲,李元吉可以力保李建成,李世民虽然和李建成有矛盾,但当时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即使不出面说好话,也不应该落井下石,毕竟都是一奶同胞,但是李世民的表现很有些要将李建成打入十八层地狱的味道,对于李渊承诺的立太子,李世民丝毫没有表现出谦让的态度,这在李渊是十分不爽的。

也许李世民的表现让李渊察觉到了李建成很可能是被冤枉的,但是他无法判断出这一切李世民是幕后策划者。但是,李渊还是变相地警告了李世民,具体做法就是把秦王府的杜淹流放到边州。

杜淹是杜如晦的叔叔,本来是王世充的手下,后来投降了唐朝,这个人的特点是善搞阴谋诡计,本来李世民对这个人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为了不让李建成得到这个善搞阴谋诡计的人,所以李世民勉强收留了他。

在李渊看来,如果李世民故意设局陷害李建成,杜淹很有可能是最能出坏主意的一个人。还是那句话,一旦给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无论你多么努力也是白费。

虽然没有找到太子谋反的证据,但是杨文幹毕竟还是起兵造反了,作为杨文幹领导的李建成即使没有直接责任,至少也要负领导责任。为了警告李建成,李渊也像处理秦王府一样,将李建成手下的谋士王珪、韦挺流放边州。

各打五十大板,你们谁也不许再闹了。事实证明,李渊失算了。

他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不仅没有平息事端,反而引来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方的不满。李建成认为皇帝应该追查下去,揪出诬陷自己的真凶,将其绳之以法。李世民认为皇帝应该说话算数,自己应该取代李建成。

于是,双方进一步展开内斗。

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

杨文幹造反事件,让李世民几乎接近了太子的地位,但是随着李渊态度的转变,李世民的太子之梦就此终结,李世民当然是不会放弃的。通过这次事件,反而增添了李世民的信心,因为他看到了太子之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谁是太子,其结果还是皇帝说了算。

于是,李世民继续整装出发,耐心地寻找下一个机会。

同时,经历了杨文幹造反事件,也让李建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至此李建成已经彻底看清了眼前的政治局势,那就是只要李世民在朝廷一天,自己的太子地位就会始终面临着威胁。

作为未来皇帝的继承人,除了皇帝之外,李建成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权威的,不然的话,自己以后当了皇帝,会面临很大的麻烦。而现在李世民是太子地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李建成下定决心,要搞垮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

大家也许可能会提出疑问,在我们这个宣扬忠孝仁义观念的国家里,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为亲兄弟,难道真的忍心互相争斗吗,在他们的心中难道真的没有一丝亲情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暂时跳出中国文化的范畴,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希腊。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已经精辟地概括出人类社会的三种政治形式,即共和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而这三种政治形式后来各自产生了变异,即民主政治、寡头政治和僭主政治。我们暂且不说民主政治,因为它到了近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在古代基本上只有君主政治和僭主政治两种政治形式(古罗马的共和制除外)。

君主政治,就是皇帝遵循一定的礼法指派继承人,例如在中国遵循的是“立嫡立长”原则。而僭主政治则不同,它往往是有才能、有实力的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所控制的相关资源、舆论去建立个人独裁的统治,相对于君主政治而言,它属于非法范畴。

好了,现在我们再将目光拉回来,如果我们套用君主政治和僭主政治的概念来看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的话,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李建成是君主政治传统的代表,而李世民则代表僭主政治的苗头!

在那个实行“家天下”统治的帝国时代,最大的一个弊病就是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个所谓的稀缺资源一个是官位,另一个就是皇位继承权。

为了爬上更高的官位,有的人拍马屁,有的人弄虚作假,甚至有的人栽赃陷害;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皇室中有能力的子弟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的本领也要拼死相争。

而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原因只有一个:官位、皇位继承权这两种稀缺资源并不是由公众选举产生的,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什么海选一说的,只能由皇帝的一言堂来做主。

问题是皇帝也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局限性,有时候皇帝的决定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换句话说这些稀缺资源的所有人———皇帝有时是无法按照常理出牌的。于是那些想染指这些稀缺资源的人开始孤注一掷,开始铤而走险,开始放手一搏。

这的确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所以,明白了一点,你就不会再对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感到惊讶了。他们的行为并不是道德的沦丧,而是单纯的政治行为。

归纳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说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是僭主政治对君主政治的挑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以李建成为首的君主政治集团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事实上他们凭借其合法地位,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就此结成了同盟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势力。

那么李建成的同盟者都有谁呢?

首席粉丝

李建成的同盟者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部分。

首席同盟者:李元吉的齐王集团。

在传统的史书记载中,李元吉是一个标准的无赖加二百五,是一个始终徘徊在低级趣味中的人。之所以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是他曾经酒醉杀死自己的乳母,刘武周南侵时,他没有坚守太原而逃回长安,而且喜欢玩危险的游戏,喜欢打猎等等。

如此看来,李建成身为太子实在不应该和这样的人整天混在一起,要知道太子的行为时刻受到众人的监督,整天和一个无赖混在一起,实在降低自己的身份。但事实正好相反,李元吉不仅成为了李建成的同盟者,而且两个人还会经常在一起,这实在是违背常理的。

那我们不禁要问,这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很多人认为是李元吉为了自身利益想找个靠山,而李建成是未来的皇帝,无疑是最好的靠山,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为自己寻求一把政治保护伞,好让自己在未来的政治道路上一帆风顺。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李元吉其实也在觊觎皇位,只是和两个哥哥比起来实力太过弱小,所以无奈之下暂时联合具有合法地位的大哥李建成来对付二哥李世民,待事成之后再除掉大哥李建成,自己当皇帝。

不可否认,上边这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毕竟联合谁不联合谁,不是拍脑门决定的,而是依据自己的政治利益决定的。在我看来,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不妨将问题反过来看,李元吉即使想联合李建成,难道就能联合成功吗?

通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联合成功,完全可以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元吉虽然很无赖,但未必没有优点。李元吉至少有一个优点———听话。而听话的人往往所反映出的性格是随和。

也就是说,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交往中,李元吉很可能表现得比较乖巧,比较善解人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个人长久的联合。

试想一下,如果李元吉是个刺儿头,李建成指东他往西,李建成往北他往南,我想用不了多长时间李建成就会崩溃的。

实际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联合时间很长,时间大概是从武德六年一直到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三年多的时间,李元吉即使是伪装的话,也不会伪装那么长时间。

那么在两个人的联合中,就只有李元吉单方面的表现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倒是觉得,在两个人的联合中,李建成是更加主动的一方。

除了李元吉听话之外,李建成是很需要李元吉这样的盟友的,只因为一个原因———李元吉的身份。

在三个皇子中,目前的情况下只有李元吉具有一种客观的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需要皇帝进行仲裁时,李元吉身为皇帝的亲儿子,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发言,就是李建成在皇帝面前无法说出的话,可以由李元吉说出来,这个优势的确是朝中的其他大臣所不具备的!

如果李建成不利用好李元吉这个资源,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李世民加以利用,双方无论是谁利用,另一方都会陷入一对二的被动境地,好在李元吉也不是白痴,面对拥有合法皇位继承权的大哥李建成的拉拢,心甘情愿地效犬马之劳。

所以,李元吉能够成为李建成的同盟者,绝不是他一相情愿就可以的。二者的联合是在李建成主动拉拢下,双方一拍即合。

后宫的粉丝

李建成同盟者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后宫势力。

李渊到了晚年后,身边有一大群宠妃,其中最宠爱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尹德妃,另一个是张婕妤。身为李渊最宠爱的人,这两个人在后宫中的地位,其他人无法相比,可以说她们是后宫势力的代表人物,之所以站在李建成这边是因为她们和李世民有矛盾。

先说尹德妃。

她和李世民的矛盾缘于她的父亲。

尹德妃的父亲名叫尹阿鼠(估计长得像老鼠),仗着自己的女儿受皇帝的宠爱,在长安城里横行不法、为所欲为。有一次杜如晦从他家门口路过忘记了下马,尹阿鼠就充分发扬无赖精神,召集了一帮打手,将杜如晦猛揍了一通,而且还指着杜如晦的鼻子高声问道:“你是什么人?到了我的门前居然敢不下马?”事后这位仁兄冷静下来开始后悔了,毕竟打人是不对的,而且杜如晦又是李世民的人,万一李世民知道后,在李渊面前告上一状,自己吃不了兜着走不要紧,连累了女儿可是不值得。

所以,尹阿鼠决定让自己的女儿在李渊面前来个恶人先告状。

想来这位尹德妃配合得也实在不错,在李渊面前是声泪俱下,强烈控诉李世民欺辱老年人(尹阿鼠)的无耻行为,而李渊居然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将李世民召进宫来臭骂了一顿,搞得李世民心里很是委屈。由此看来,女人的眼泪有时的确是一件很好的忽悠工具。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李世民和尹德妃产生了矛盾。

再说张婕妤。

她和李世民的矛盾比尹德妃更加深刻。在张婕妤的心中,李世民就像屋里的苍蝇一样,她时刻准备用苍蝇拍将它拍死。归根到底,两个人的矛盾是因为土地问题。

武德初年,李世民还是陕东道大行台的时候,曾将辖区内的一块土地赏赐给作战有功的淮安王李神通,正巧张婕妤的父亲也看中了这块土地,于是就向李渊申请要这块土地,李渊在不知道这块土地已经归属李神通的情况下,就下诏赐给了张婕妤的父亲。

这就引来了李神通的强烈不满,他认为李世民赐给自己土地在先,无论如何也不肯交出来,因此惹恼了张婕妤,于是有一天利用侍寝的机会,张婕妤向李渊告了李世民的黑状,说李渊赏赐自己父亲的土地,被秦王夺去给了李神通,结果第二天李世民就遭到了李渊的训斥。

相比较而言,李建成后宫的同盟者虽然不能像李元吉的齐王集团那样,在关键时刻能够并肩作战,但是我们绝不能小看这股同盟者的力量,她们的作用就是挑拨是非,恶意中伤李世民,在李渊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对李世民不好的印象,从而抬高李建成的地位。

她们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和李世民有矛盾之外,其实还隐藏着一种政治投机心理。

要知道,这两个人现在地位如此之高,全是因为李渊的宠爱,但是李渊死后呢?作为李渊的宠爱者,她们是强势的,但是一旦李渊死后,作为女人,她们又是弱势的。而李建成无疑会成为下一任皇帝,所以两个人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和李建成搞好关系,好为自己将来在后宫谋得一席之地。

相对于李元吉来讲,我倒是更倾向于在和李建成的联合中,她们是主动者。

地方粉丝

李建成同盟者的第三个组成部分:地方势力。

这也是常常被很多人忽视的一股力量,因为后来随着玄武门事变的发生,李建成突然被杀死,所以其地方势力同盟者没有展现出自己突出的作用,所以这股力量常常不被人们所重视,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些地方势力的存在。在当时来讲,正是这些地方势力的支持,给了李建成以充分的自信。

地方势力之所以对李建成如此重要,是因为后来李世民有过一个大胆的设想。这个设想就是主动撤出长安,以洛阳为根据地,进而对抗李建成。如果李世民的这个设想真的实现,那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很有可能将会升级,也就是说由内部宫廷斗争转变成公开的战争。

如果真的演变成战争,那李建成这些地方势力的支持者,一定会抄起家伙和李世民拼命。只是后来李世民放弃了退守洛阳的想法,也使这些地方势力没有了表现的机会。

关于李世民为什么会有退守洛阳的想法,我们在后边会详细讲述。

在李建成地方势力的同盟者中,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庐江王李瑗,另一个是幽州李艺。

李瑗是李渊的堂弟,时任幽州大都督,但在当时,李瑗所管辖的区域是山东地区,而实际镇守幽州的则是李艺。

这两个人都是在李建成征讨刘黑闼时,和李建成结交上的,之所以说他们是代表人物,除了他们是李建成忠实的粉丝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个人所镇守的地盘实在太过重要———都在洛阳的东部。

如果李世民后来真的退守洛阳对抗李建成,那等于将自己的后脑勺完全晾给了这两个人,他们完全可以根据形势决定什么时候拍李世民的黑砖,这对于李世民来讲无疑是很被动的。

除此之外,这些地方势力还控制着一种舆论,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需要治理的是天下,而不仅仅是宫廷内部,而要想治理好天下,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是至关重要的前提,现在这些地方势力可以为李建成大造舆论,为李建成在皇帝那里赚足了印象分,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继承者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和鄙视,都希望他在当上皇帝后,得到所有人的拥护。

所以说,地方势力的舆论绝对不可忽视。

试想,大伙都不买你的账,皇帝也是没法用你的。

即使后来这些地方势力没有表现的机会,但在玄武门事变之后,他们还是给李世民制造了一些压力,有的人图谋造反,有的人搞非暴力不合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世民着实费了一番脑筋。

所以,在这三大同盟者中,地方势力虽然不如齐王集团、后宫势力作用那么突出,但是凭借手中有数万人马,在当时还是让李建成腰杆硬了很多,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与李世民的斗争,最多也就是导致战争的爆发,而凭借这些地方势力的支持,自己将会稳操胜券。

三股势力的加盟,让李建成似乎变得无坚不摧,其实力完全超越了李世民,但是通过杨文幹造反事件,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绝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可以击败的。

于是,在杨文幹造反事件过后,李建成在逐渐稳固自身的同时,开始对李世民进行有效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