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难说再见
公元前210年,巡游至沙丘时,秦始皇五十年的人生历程戛然终止。然而,他却是一个永远难说“再见”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说从未止息。
在现实政治中,秦始皇是影响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重量级人物。在一百位影响世界历史的人物里,秦始皇赫然在列。
在艺术世界里,秦始皇更是一个最具世界影响和商业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通过影视、歌剧等不同的传播方式,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被重新演绎。
张艺谋的《英雄》(陈道明饰秦始皇),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李雪健饰秦始皇),周晓文的《秦颂》(姜文饰秦始皇),阎建刚的32集电视剧《秦始皇》(张丰毅饰秦始皇),等等,都以秦始皇为秦戏一哥。
2007年,韩国学者柳光秀的《秦始皇计划》获韩国第一届新浪潮文学奖,随后这部作品立即被列入国际大片拍摄计划里,中、法、韩三国联合投资,由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亲自执导拍摄。此外,以秦始皇为题材的中外合拍大片还有《神话》、《木乃伊三:龙帝之墓》(李连杰饰秦始皇)等。中外导演中,张艺谋有着浓重的秦始皇情结,他不但拍了以秦始皇为主角的《英雄》,还自导自演了以秦始皇为背景的《古今大战秦俑情》,并且执导了歌剧《秦始皇》(多明戈饰秦始皇)。这部歌剧成功登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这是该剧院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上首次上演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
一个人,即使是长寿之人,其生命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及弹指一瞬。“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绝大多数人死后被人淡忘、遗忘是必然的,但秦始皇的确是个例外。为什么一个两千多年前化为尘士的人物还被世人屡屡提及?为什么当代电影、电视、歌剧对这个遥远的在世只有五十年的人物如此热衷呢?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秦始皇在自称始皇帝的时候,是企幻他创立的大秦帝国能够传至千秋万代的。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愿望仅仅持续了短短十五年,就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飞烟灭了。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创立的制度并没有随着王朝的消亡被后世废止,而是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正是因为这种影响,秦始皇在下世的两千年多年中不断被人提及。
他之所以被人每每提及,首先是因为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统一”,一是国土统一,二是制度统一。
先说国土统一。
在秦国数代国君不懈努力的基础上,秦始皇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个人的雄心大略,结束了战国两百多年的纷争,建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
秦始皇使中华民族第一次实现了伟大的统一,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尽管大秦帝国的版图和现代中国辽阔的国土相比,还不能完全匹配,但是,中国统一的大趋势却始于秦始皇。此后,虽然也有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国的混乱,但是,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中国主要出于个人强烈的功业理想。他用十年时间成功地兼并了六国,而且,之后他并没有停止用兵,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南越。对匈奴的战争以及修筑万里长城,使得大秦帝国以北获得了相对的安宁平静,保障了中原农耕民族的和平生产。
秦始皇对南越的用兵前后达四年,动用军队五十万,这是秦始皇成功兼并六国之后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终平定南越,建立了南海郡、桂林郡与象郡。当时的南海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东,桂林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广西,象郡则相当于今天越南的中北部。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这支五十万的南征大军滞留在南方未得北归。
当时军队由副统帅赵佗指挥,没有参加镇压秦末大起义,因此,他们避免了被歼灭的风险,得以存活下来。
秦始皇在世之时,时任龙川县令的尉佗(即赵佗,两次出征南越的副统帅)上书秦始皇,要求增派三万中原女子到岭南,秦始皇批准了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移居岭南的计划。她们和南征的五十万秦军的部分士兵结合,繁衍后代,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带到岭南,大大加速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如今,这一万五千名中原女子被客家人尊称为“客娘”。
秦始皇派五十万大军出兵南越,使岭南第一次成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亡之后,秦朝的南越驻军在赵佗领导下建立了南越国,并最终归汉赵佗为开发岭南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年赵佗所在的龙川县(今广东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至今还保有不少历史遗存。广东河源市也因此成为岭南客家人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今天的佗城镇就有近两百多个姓,以及近五十家姓氏宗祠,它们都是当年南征的五十万秦军的遗存。
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初衷并非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然而,他对岭南的开发却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秦始皇实施宏图大略的坚定决心和当时各族人民的巨大付出之下,大秦帝国拥有了南至福建、两广,东至沿海,西至临洮,西南至保山;北至长城以北的广;袤国土。第一次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国土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奠定了现代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这一基本格局。
在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中,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与强国非常重要。如果既是大国又是强国,它在世界格局中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大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可争议的,大国所拥有的综合国力、大国所占有的资源,以及大国所具备的承受能力,都远非小国所能相比。
以国防为例。在现代世界军事格局中,一个国家的国防纵深至关重要,而国防纵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本土面积的大小。如果拥有较大的国防纵深,在战争中就能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具备梯次抵抗的战略防线。秦始皇开创的庞大帝国为现代中国拥有巨大的国防纵深奠定了基础,仅就此一点而言,秦始皇留下的遗产也弥足珍贵。
再以经济为例。小国在世界性金融海啸申往往显得承受力非常有限,而大国则不同,它拥有的抗风险能力亦远非小国所能相比。
第二,制度统一。
领土统一主要是整合,制度统一则在创新。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皇帝制度,它终结了周代的封建制,诞生了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繁荣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体而言,它是一笔可圈可点的政治遗产。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实现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一。
人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大势。各种各样的政治制度是世界多极化的表现之一。
人类政治制度不是某一个人独创的,它是一定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综合力量形成的产物。秦始皇利用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且集中力量办了一系列大事:如修筑万里长城、驰道、直道,北驱匈奴、南征南越。
秦始皇的这些大工程常常被后人斥为暴政。前面讲过,秦始皇兴建的这些工程,实际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程,另一类是只为个人享乐的工程。前者如长城、驰道、直道,这些工程尽管耗费了国力、民力,给当时天下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但是,对于一个统一帝国的稳定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和平来说,却是必要的。
如果说秦始皇的这些工程危及了大秦帝国存亡的话,问题在于实施得太急,而不在于这些工程本身。
秦始皇从兼并六国直至他沙丘离世,其问仅仅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里一下铺开这么多的重大工程,必然会动用大量民力,大大加重百姓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虽然这些工程对于统一帝国来说是必需的,但是,不能完全不顾及百姓的承受能力,在短时间全部开工建设。秦始皇不顾百姓死活,一下子将摊子铺得如此之大,不是他不知劳民疲民,而是他不顾民生,不知道过度使用民力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工程既有利于帝国的统一,又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局面,其错不在工程本身而在工程过于集中。
至于另一类工程,如大建皇陵、宫殿,则完全是为了满足秦始皇个人的享乐,显然不能与修长城、驰道相比。这类工程虽然满足了秦始皇个人的欲望,但是,大秦帝国却付出了二世亡国的惨痛代价。
后人往往将大秦帝国的短命归咎于秦始皇的政治制度,其实,其过在“政”不在“制”,秦始皇因其治国之急政,导致二世亡国,但是,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为什么一个短命王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却能留存两千多年呢?
每一次的政治进步都是以政治失败为代价的。秦始皇创建的帝国仅存十五年便亡国,但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认可皇帝制度,只是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事实对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正。正是这些修正缓和了统治阶级与广大百姓的矛盾,延续了后世一个个帝国的生存。
汉代以后的王朝之所以选择皇帝制度,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方面是皇帝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皇帝的个人欲望,另一方面是没有出现第二种更好的政治制度可以取代皇帝制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皇帝制度的反动腐朽性暴露得越来越充分。皇帝的专制独裁,往往成为封建王朝没落的主要原因。因此,皇帝制度最终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因为它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发展为现代国家的巨大障碍。
从上述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两千多年问还被人们屡屡提及的另一表现是对秦始皇的骂声不绝于耳!骂声来源于争议。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里,秦始皇是获得骂声最多的皇帝。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在传播学上绝对是一位大赢家!他让后人永远无法忘记他!我们从秦始皇的身上再一次看到“小骂小火、大骂大火、爆骂爆火”的传播学规律。
简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评价史,可以看出,历代文人、政治家因出于不同的目的,具备不同的眼光,处于不同的时代,对秦始皇的评价绝无雷同。不仅古人如此,今人对秦始皇的评价同样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难以定论。由于评价难以统一,所以,对秦始皇的解读永远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有所谓的定论。因此,我们在总结秦始皇一生之时并没有对秦始皇作出自己的评价,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秦始皇,我并不想以个人的眼光去评价这位盖棺而难以定论的中国第一位皇帝。因为,对秦始皇评价的这个动态的过程远远没有结束。
如果一定要作出所谓的评价,我们只能说秦始皇是一位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
秦始皇为后人诟病最多的暴政是焚书坑儒、严刑苛法、滥用民力,正因如此,秦始皇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对此,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焚书”事件为中国文化专制的肇始,影响极坏,须彻底清算。“坑儒”之说并不准确,“坑儒”其实是坑术士,它是秦始皇一怒之下的失当举措,这并不意味着秦始皇杀人成性。仅仅从人数上说,秦始皇所坑杀的四百六十名术士也不是两千多年间封建皇帝中杀人最多的。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之后,一次就杀了方孝孺十族共八百三十七人,而原因仅仅是方孝孺不愿归降朱棣,不承认朱棣凭借武力夺取政权的合法性。如果以杀人的多寡来定性暴君的话,那么,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是暴君,包括我们认为是“明君”的皇帝。
如果以大修皇陵、大造宫殿来定性暴君,历史上没有几个皇帝不为自己大修皇陵的,难道他们都是暴君鸣7.乾隆皇帝也以奢侈闻名,历朝历代没有几个皇帝修那么多的园林,就是桀纣也不能与之相比。他在北京及京畿维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然而,没有人因此痛斥他是暴君。
如果以严刑苛法来定性暴君,秦律的确严酷,但是,汉代建国之后承袭的就是秦律。直到汉惠帝时才废除挟书令,至吕后时才明令废止夷三族罪,然而,三族罪在此后非但没有被废,而且还逐渐发展成为五族罪、七族罪、九族罪、十族罪。可见,后世律令不比秦律宽松多少。
秦始皇的性格中确有残暴的一面。
灭赵之后,秦始皇破例来到赵都邯郸,这里是他度过了九年童年时光的地方。故地重游,秦始皇进行了残酷的报复,凡是当年和他母亲有仇的赵人,全部活埋(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我们无法得知秦始皇是如何知道谁和他母后有仇的,尽管他对自己母后的印象并不好,但他还是对当年母后的仇家实施了最残酷的报复。然而,这只是一个个案。大多数情况下他处理问题还是比较理智的。
被人们视为暴君,这对于秦始皇来说并不特别冤枉,他确实够得上一个暴君的标准;但是,许多和他同样残暴的皇帝没有被称为暴君。其实,秦始皇被称为暴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秦帝国二世亡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人们往往将责任归咎于秦始皇的残暴。鲁迅先生曾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华德焚书异同论》)
其实,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其失在于秦取天下、守天下都使用暴力,导致民心尽失s如果秦始皇在兼并六国之后改弦易张,不急于集中用兵,不急于兴修大量工程,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就不会造成“天下苦秦久矣”的被动局面。这样,陈胜、吴广也不会被逼得铤而走险,即使有人铤而走险,天下百姓也不会“云集响应”。
评价秦始皇应当完整地看他的一生。
秦始皇的一生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至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前九年他在赵国,其父异人是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秦始皇是质子之子,地位低下,生存权完全没有保障。这是他过得最悲惨的九年。九岁时,因为他的父亲当上了太子,注定要成为日后;
的秦王,他的命运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被赵国礼送回国,开始受到良好的培养教育。十三岁那年,其父去世,他继位成为秦王,这是秦始皇一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没有权力的孩子。
第二阶段是从十三岁到二十二岁。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此时虽然已成为秦王,但因年幼,政权并不在他手中,而是在母后赵姬与吕不韦、嫪毐手中。他目睹了嫪毐的横行不法、吕不韦的专权,无奈手中无权,只能权忍等待。
二十二岁时,秦始皇举行了加冠礼,这才开始亲掌政权。从这一年到他三十九岁成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是秦始皇一生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他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嫪毐和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二是为最终兼并六国进行准备,三是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
从他三十九岁到五十岁病故是秦始皇一生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他在兼并六国成功之后,为建立并巩固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制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如建立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地方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南征南越,北伐匈奴,修筑万里长城、驰道、直道、骊山陵,进行五次大巡游,大寻仙药,焚诗书,坑术士,等等。秦始皇饱受后人非议的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一人生阶段。其间,他有贡献,也犯错误,而且越到生命即将结束之时,他的为政越是糟糕。如四十六岁开始修万里长城,四十七岁焚诗书,四十八岁坑术士。可以这么说,秦始皇的主要败政出现在他死前四五年间。
综观秦始皇的一生可以发现,在他一生的四个阶段中,他基本上只在第四个阶段犯了一系列错误。此时,他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建立了皇帝制度,自以为功高三皇,名过五帝,个人欲望极度膨胀,自以为无所不能。他要完成一系列的大型工程,既要大修陵寝,又要大求仙药。此时的秦始皇已经完全听不进大臣的意见,一意孤行,不立太子,不立皇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劳民统治已使大秦帝国成为即将点燃的火药桶,仅凭一个火星就可以将大秦帝国炸得粉碎。此时的秦始皇没有一点自省的意识,意识不到自己死后一年即将爆发反秦大起义。秦始皇为了削弱天下的反秦武装,下令将天下兵器尽数收缴到咸阳,加以冶炼,铸成十二个人形钟架,销毁了天下反秦的坚兵利剑。然而,秦始皇的这些举措并未能阻止之后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起义。秦始皇认为收缴天下兵器,便可以杜绝反秦力量。但仅仅三年之后,大秦帝国就从现实中彻底消失。
打败自己的只有自己,历史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是秦始皇的悲剧,也是一切独裁者的悲剧。
秦始皇不断为人关注的第三个原因是大秦帝国的速亡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思考。一位引发后人不断思考的帝王岂能不被人们屡屡提及?大秦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寿命最短的王朝,它仅仅存世十五年就覆灭了。大秦帝国覆灭的原因颇多,前文多有涉及。但是,还有三个原因不大为人关注,一是秦始皇的统治思想,二是秦国贵族的腐朽,三是秦始皇对接班人选安排的失误。
先说统治思想。
统治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思想。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中央集权制的帝国,但是,秦始皇创建的中央集权制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这个不足就是大秦帝国缺乏统治思想。
统治思想是巩固统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秦始皇自始至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法家思想强调君王的独裁性,然而,君王的独裁意味着没有其他因素能够制约皇帝的所作所为。因此,皇帝一旦决策失误,帝国的长期安定就会受到破坏。
秦始皇虽然崇尚法家思想,但又认为秦属水德,依阴阳之说,“水”属阴,阴主刑杀。便认为水德政治当用法家,以刑罚为主。所以,秦始皇“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儒家思想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肯定不如法家、兵家那么直接有用,但是,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绝对不能没有儒家思想。法家是强国之道,儒家是治国之道。法制不可少,德治也不能缺。法家只能使臣民畏惧,儒家却能使臣民忠诚。法家强调势与术,它的本质是一种统治术,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之时,君王却是在法制之外的。儒家强调的圣贤人格、德治思想,不仅是用来教育臣民的,同时也是对君王的一种约束。无法约束君王的思想学派,只能使君王更加专横、腐败,并且加速帝国的败亡。
秦始皇作为中国皇帝制度的开创者忽略了统治思想的建设。换句话说,秦始皇完成了皇帝制度的硬件,但是,他没有为皇帝制度设计、安装一个更适合它的软件。因为,秦始皇只是始皇帝,他还来不及思考更多深远的问题。他把皇帝制度看得完美无缺,以为这种制度可以保证一个帝国永世长存,可他不懂得一种制度必须具备调节功能。而这种调节功能是通过统治思想来实现的。
再说秦国贵族的腐朽。
人们大多把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归于暴政、苛法等,很少关注到当时秦国贵族的腐朽。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最大赢家是刘邦,他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之后,六国贵族后裔纷纷建国,但最终却无一个立国的贵族获得成功。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
原因当然非常复杂。有一点常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战国时期各国贵族世家自身的腐朽。被秦始皇最终兼并的这些诸侯国的贵族世家在历经了数百年的统治之后,已经走向没落,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他们自身的腐败是六国最终被秦兼并的根本原因之一。秦国贵族虽然在兼并六国过程中的表现大大优于六国贵族,但是,秦国贵族的腐朽丝毫不弱于山东六国。郑国事件曝光之后,秦国贵族力主逐客,致使秦王赢政误下逐客令,如果不是李斯上《谏逐客书》,秦国人才几乎流失大半。只是由于赢政本人的明智才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秦国贵族的腐朽。可是,兼并六国之后,赢政的明智逐渐丧失,秦国贵族的腐朽再也无法被遏止,并发展到一发而不可收的地步,终于导致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
成就一个部族的往往是它的敌人。在秦部族初始立国之时,部族的绝大多数治国者都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山东诸国的存在。秦始皇成功兼并了六国之后,大秦帝国的敌人消失了。伴随着敌人的消失,大秦帝国的贵族世家也失去了昔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盲目地支持秦始皇的急政暴政。除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有过一些进谏之外,听不到其他任何皇族的声音。在秦国贵族之中,最为重要的是秦始皇的子女,他们可说是一无作为,任人宰割,被二世胡亥杀戮殆尽,无一幸免。
这样一个贵族世家还有希望吗?
肯定没有!
由周天子分封的贵族世家都在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的硝烟中消亡了,都在周秦之变的历史转折中覆灭了,最后一个消亡的是秦国的贵族世家。代之而起的是以刘邦为代表的新兴势力。这股新兴势力出身于草根,他们更能适应新的形势,成为时势造就的新英雄。他们一方面继承了秦始皇创建的皇帝制度;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着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
当然,伴随着汉帝国的长期执政,从草根中成长起来成为新兴帝国的统治阶层又会形成新的贵族世家,他们的腐朽最终也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覆灭。
在新的汉帝国内部又在孕育形成一个阶层,他们历经数百年的积聚,最终在南北朝成为新的执政势力。
历史总是不断培育着新的执政阶层,同时淘汰着旧的腐朽执政阶层。
帝国政权的交接历来是帝国生命延续的重要因素。大秦帝国之所以速亡,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未能妥善安排好接班人。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靠政变上台的胡亥是最糟糕的一个接班人。从古人到今,人们大都认为如果扶苏继位,大秦帝国就不会速亡。历史会如此发展吗?
扶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许多人的眼中,扶苏谏阻秦始皇坑术士,从此可以推测,扶苏是一位仁义之君。扶苏不同意诛术士,这是事实,但是,扶苏也并非合适的皇帝人选。仅凭胡亥的单车一使,扶苏接到诏书,不辨真伪,便欲自杀,完全是始皇帝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这种做派,连蒙恬都认为不妥。无论如何也得先辨真伪啊!虽然蒙恬坚持不自杀,最终还是被杀;但是,蒙恬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反抗。蒙恬死于非命,是力不能及真相不能大白所致。相比蒙恬,扶苏的政治经验太匮乏,也不具备政治家的果敢与魄力。如此之人继位为君能否称职,仍是一个疑团。
综上可知,秦始皇是一位影响巨大的皇帝,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引发人们不断思考的皇帝。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这正是我们对秦始皇难说再见的原因。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十三岁登基,二十二岁亲政;他马踏六国,一统天下,成就了泱泱大秦帝国雄伟霸业的神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他北筑长城,南征南越,为中国五千年的恢宏史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贪恋权势,事必躬亲;他严刑酷法,焚书坑士;他修筑陵墓,穷困万民,落了个千秋万代妇孺皆知、尽人皆弃的骂名。
他不辞劳苦,五次巡游;他自称真人,迷恋成仙;他欲求长生,却致短命,最终还是跟凡夫俗子一样躺在了他苦心营造的陵墓里。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波德莱尔)秦始皇就是这样,静静地看着,看着他信任的赵高与李斯篡改他的遗诏;看着他喜爱的小儿子为了权力把兄弟姐妹一一杀掉;看着他亲手创建意欲传至万世的庞大帝国,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中灰飞烟灭,化为焦土。
曾记否?广袤的关中平原,曾经上演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场面,经历过多少歌舞升平的春秋。如今,夕阳斜照中的骊山陵墓,伴随着的只是枯藤、老树、昏鸦。人们感叹的是华年易逝,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不变的唯有那滔滔不息的渭河之水,带走了昔日帝都的喧嚣与繁华,永久留下的是一代代人的怅然与沉思。
春秋争霸烽火飞,战国逐鹿生民哀。
横扫六合归一统,秦皇声势挟风雷。
煌煌功业空前古,颂声四起骄英主。
焚书坑儒人心寒,群臣失语无谏阻。
大兴土木役万民,阿房未竣九州贫。
峻律苛政猛于虎,暴君英主集一身。
尊荣奢华欲永守,不死仙药何曾有。
陈涉一呼天下从,只为黔首苦秦久。
万世基业二世绝,楚虽三户终灭秦。
兴勃亡忽殷鉴远,攻守势异须宽仁。
秦祀虽亡秦制留,始皇功过论不休。
皇朝千秋多兴废,几度悲哀演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