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大风歌(十二)韩信破齐
画外音:
正当刘邦在荥阳承受着项羽军团巨大的压力而抽不出身时,他手下的两个人同时盯上了一个诸侯国——齐国,这两个人一个是顶级说客郦食其,一个是大将军韩信,郦食其认为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全可以说服齐国称臣投降,而此时身处黄河北面的韩信也觉得自己有能力拿下齐国,这样一来,韩信想武力灭齐,郦食其要说服齐王投降,那么问题就来了,两个人都想吃这一块肉,谁最后能把齐国吃掉?如果一个人吃了,那另一个人怎么办?
王立群:
当然,首先出发的是郦食其,因为郦食其简单,一个人到齐国去,开着一辆车就走了。郦食其到了齐国以后,见到了齐国的国君,劈头第一句话就问,你看说客,说客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抓住对方的心理,几句话说得让你心动。郦食其见了齐王第一句话就说,大王知道天下将要归谁了吗?我们一听就知道,郦食其这个葫芦里肯定卖的是什么药,我们就可以猜出来他是汉王的使者。齐王说不知道,因为齐王只知道楚、汉两家在荥阳打了几年了,不分胜负。郦食其接着再说,你要是知道将来天下归谁,你的齐国可以保得住,你要是不知道天下将来归谁,你这个齐国保不住。齐王的回答很巧妙,“天下无所归”,什么叫无所归?天下是谁也不会归,换句话说,我不知道天下将来归谁,齐王的回答也很硬,我不知道天下归谁。这话实际上是顶郦食其的,郦食其就干脆挑明了,天下将归汉。齐王就反问郦食其,你凭什么说天下归汉?郦食其这样说,他说我来给你分析一下,我们先看项羽,先看项王,项王有两大弱点:第一,言而无信,第二,赏罚不公。什么叫言而无信呢?因为刘邦跟项羽两个人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就是我们提过多次的怀王之约,这刘邦最爱打的旗号就是怀王之约。结果汉王先进了关中,项王不让他做关中王,把他赶到了汉中,这岂不是言而无信吗?这是第一。第二,赏罚不公,说项王这个人是有功不赏、有罪不忘。这句话很厉害,有功劳不赏还问题不大,有罪不忘,老记住你出过什么错,所以天下的人不愿意跟他,他失了人心了。反过来你看汉王呢?汉王也有两大特点,第一,叫与人同利,汉王每得一个城市,马上就想到赏给他手下的谁,他是要和他手下的人共享天下,所以天下的人才都归汉,天下人才归汉,那天下岂不也要归汉了?第二,汉王的军队是神兵天将,你看看汉王军队灭了魏国、代国、赵国、燕国,把这所有的诸侯国都给灭了。现在只剩下一个齐了。所以,郦食其就拿这些国家来说事,最后得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叫首先向汉王臣服的人国可保,后向汉王臣服的人国必灭,你先投降你就保住国家了,你后投降你的国就要被灭了。这一番话说得是义正严词,话一说完,这个齐王田广,还有他的国相齐相田横两个人一听全傻了,信了,所以就决定齐国向汉投降。决定投降以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通知在历下,历下就今天的济南,在济南的齐国的20万军队撤销战备级别,因为当时已经是做好战斗准备,准备抵抗韩信的大军的,这个战备令解除了。第二,挽留郦食其,天天在那儿好酒好肉吃喝,所以郦食其首先把齐国给拿下来了,韩信还没出发,郦食其已经完成任务了。
画外音:
郦食其果然厉害不费一枪一炮,完全凭着嘴皮子功夫就说服了齐国称臣,这对刘邦来说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韩信怎么办?齐国臣服了韩信还能武力解决齐国吗?当韩信知道这一消息后他会做出什么决定呢?
王立群:
韩信还没有出发就听说,郦食其把齐王给说得投降了,所以韩信就打算不打了。但是这件事冒出来了一个人,这人一出来,韩信的主意就变了,这个人不叫别的,这个人叫蒯通,蒯通是一个辩士,非常善辩的一个说客。蒯通出来就给韩信讲了两句话,蒯通就说,汉王是不是给你下达过灭齐令?韩信说是啊,汉王给我下达过灭齐令。蒯通第二问,汉王给你下令叫你停止进攻了吗?韩信说没有。蒯通接着再问,汉王没有叫你停止进攻,你凭什么擅自行动停止进攻呢?这三句话把韩信问愣了。接着,蒯通又给他讲了一番话,他说将军您带了几万人,折腾了好几年把赵国拿下来了,你知道赵国有多大地方吗?50多座城市。你看人家郦食,其一个人开着车过去了,自驾游,到那儿人家就凭一张嘴让齐王投降了,你知道齐国多少个城市?70多个。“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你当了将军当了好几年,还不如人家一个读书人一张嘴的工夫,你折腾了几年,你拿了50多个城,人家一个人拿了70多个城。蒯通这个话一说,韩信立即下令灭齐,打,大家想想韩信为什么打?韩信这时候就顾不上郦食其了,韩信就立即带兵攻打历下。但是很可惜的是,历下军前不久刚接到一个解除战备的命令,不做战斗准备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韩信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下子把20万军队全部打垮了。韩信打垮了以后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齐国的都城临淄,就今天山东的淄博,兵临城下。这一下子齐王傻了,郦食其刚刚劝他投降国可保,这准备投降了,也不做战斗准备了,汉国的军队汉兵突然间杀过来了。所以齐王就把郦食其叫过来了,你给我解释解释这咋回事?郦食其当然不知道韩信凭什么打的。所以齐王说这样吧,我也不能说不相信你,你老先生这么大年龄了,不至于来蒙我吧,他说这样,你能让韩信退兵咱们万事皆休,你不能让韩信退兵,我烹了你。郦食其是一个不知道一个知道,他不知道韩信凭什么又打过来了,刘邦明明命令他来说降齐王的,怎么又派韩信来攻打齐王,郦食其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叫不知道。但他知道一点,他知道他郦食其没有办法阻止韩信进军,所以这老头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郦食其临死的时候放出了三句话,司马迁把它记下来了,这三句话把郦食其这个人写活了,这三句话叫:“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做大事不顾小节,行大礼不辞小礼,你老子绝不会为你再说第二句话。临死之前对着齐王他还放了一句很硬的话:“尔公不为若更言”我不会为你再说一句话,你信我就信我,不信我你就杀了我。齐王烹郦食其,把郦食其杀了,杀了郦食其以后齐王就逃了,逃到高密,然后连夜派人向项羽求救,这个事就这样结束了。刘邦怎么看郦食其死了?刘邦会处罚韩信吗?这些问题我们以后会讲,先放在这儿,但这件事很大,这件事大到什么程度呢?韩信灭齐是个事实了。
这件事立即惊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听说韩信破齐,立即派他手下一个大将叫龙且,带20万军队到齐国,帮助齐王田广打韩信,龙且就带着20万大军到达了齐国。到达齐国以后有人就向龙且建议,说这个仗应当这样打,他说韩信的军队远道而来,兵锋正盛,我们不能硬打,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我们应当是深挖战壕、坚守城池、暂不出战,不要出去打,然后派一个特别有号召力的齐国的大臣,到齐国的各个城市去发布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两个要点:第一,齐王田广没有死第二,楚国的救兵到了,只要这个消息一散出去,已经投降韩信的70多个齐城会集体造反。到那个时候,韩信是远道而来,齐国各地的城市都反了,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和韩信决战,韩信必败无疑。龙且说用不着,为什么用不着呢?也是两条,第一,我听说韩信这个人胆小怕事。我读了很多遍《史记》,我不知道为什么龙且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他认为韩信胆小怕事,非常好对付。第二,再说我是来救齐国的,我要不战而降之,吾何功啊,我算什么功劳?所以我非要打。本来这个人的建议是很英明的,龙且没有听,非要打,两军就隔着潍水列。阵韩信头一天晚上派了一万个士兵,带着布袋到了潍水的上游,每一个袋子里边装上沙子做成沙袋,然后这个沙袋在潍水的上游拦这个水,用一万多个沙袋,把渭水的上游筑起一个临时的拦河坝把水给堵住,然后下游的水就变得很浅了,第二天两军一开阵,潍水的水很浅,韩信带着军队就杀过去,杀到一半,韩信装出一副怯懦的样子逃了。韩信这一逃龙且高兴了,你看,我说韩信胆小果其不然,所以龙且带着他的军队就冲到水里面去了,等龙且的军队一进入水中,韩信下令,一发令,上面的一万多个战士把沙袋给撤了,堵了一夜的河水波涛滚滚就下来了,波涛汹涌的水一下来,只有龙且带少量军队登上对岸,大部队还没有过来呢。河水滔滔而下把军队隔成两段,过去的一少部分,未过去的一大部分,中间还有部分被河水冲走了。然后,韩信就指挥他的军队围住了龙且和过河的少量部队,以多打少,把这些军队过去的全部杀死,包括龙且在内全部杀死,隔着河的这些军队眼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杀,自己的主将被杀,干急吃不了劲儿,一看主帅被杀军队全部溃散,20万楚军全部溃散。韩信过来就把剩余的楚军杀的杀、俘虏的俘虏,20万楚军全完了。这样,韩信在汉四年11月平定了齐地70多座城。
画外音:
韩信不但拿下了齐国,而且还把前来救援的龙且打得大败,这样韩信就平定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韩信破齐的消息一传出来立刻让四个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那么这四个人是谁呢?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呢?
王立群:
第一个是韩信,第一个被牵进来就是韩信。韩信被牵进来史书有五条记载,这五条记载大体上是两类,《史记》的《淮阴侯列传》是这样记载的,说韩信平了齐以后,就上疏给汉王刘邦,说齐地这个地方紧靠着楚国,齐国的臣民又狡诈多变,我要不做个假齐王我镇不住他们,请你封我为假齐王。这叫什么呢?这叫求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这叫求封。第二条记载,《史记·田儋列传》也记载说:“韩信遂平齐,乞自立为齐假王,汉因而立之,”乞是乞求,他乞求汉王立他为齐假王,齐假王和假齐王是一样,就齐国的代理国君,汉王答应了,这两条记载都是韩信求封。还有三条记载写得韩信自封,第一条《史记·灌婴列传》记载的“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求封跟自封差别很大。第二条记载《汉书·陈平列传》记载“淮阴侯信破齐,自立为假齐王”。又是自立。《汉书·蒯通传》记载“信遂定齐地,自立为齐假王。”两条记载是求封,三条记载是自封,这就是文献的麻烦。那么韩信是求封还是自封?我觉得应当是求封,原因很简单,韩信如果是自封,那么他现在应当或者中立,或者助楚,帮助楚国,而他最终的结果是助汉,说明他是求封,不应当是自封。那么为什么有的史书写他是自封呢?没有写成求封呢?这我们就不知道了,当文献记载有矛盾的时候,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取其中的一说。这是第一个被惊动的人,韩信。第二个被惊动的人刘邦,刘邦这时候正在广武和项羽对阵,被项羽打得嗷嗷叫,他没有办法,只能靠彭越在后面骚扰一下项羽,然后项羽回去,等项羽再一回来,又把他打得要么找人替他死,要么带着一个车夫俩人溜出城,很狼狈。所以刘邦这时候最想的什么呢?你赶快过来解除我这个僵局。结果等来等去不是韩信的军队到了,是韩信的一封求封的信到了,求封假齐王,所以刘邦非常恼火。史书的记载,我们现在按《史记》的《淮阴侯列传》记载,汉王大怒,破口大骂,说我困在这个地方日夜等待着将军的到来,竟然想自立为王,所以刘邦当着韩信的使者的面,压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就破口大骂。但是刘邦的身边站着两个高人,一个陈平,一个张良,这俩人一听,这个时候骂韩信的使者很不聪明啊,所以他们两个人一个站左边,一个站右边,按史书的记载叫:“蹑足”。什么叫蹑足呢?就是在下面用脚踩一下刘邦的脚,然后趴在他耳上说了一句话,咱们在这儿是什么情况?咱们现在在这儿被动之极,叫人家打得到处躲,到处跑,我们现在能够阻止韩信称王吗?我们阻止不了,不如因善遇之,趁这个机会好好对待人,封他个王就行了,否则的话会生出变乱来。刘邦挨了两脚,又听他俩趴在耳朵上说这番话,刘邦明白了。但是现在正在骂着呢,你突然摆出笑脸来,这很不自然啊,还得继续骂,所以刘邦因弗骂曰,接着再骂,“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男子汉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应当理直气壮的当个真王,要什么狗屁假王?骂起来了。刘邦这个转弯转得很快,骂着骂着这弯方向盘一抹转过来了,原来是不想封,现在想马上封了,派张良去封他为不是假齐王了,封他为真齐王,而且有一句话:“征齐王军击楚。”我先封你为王,然后调你的军队来打项羽。
第三个人项羽,韩信一平齐,史书的记载是:“楚已亡龙且,项王恐”,项羽害怕了,项羽恐怖什么?项羽恐怖的第一点,龙且被杀,使项羽感到非常震惊,龙且是项羽手下最能打的悍将之一,非常能打,结果一员大将龙且竟然死在了齐地,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恐惧,这第一点。第二点,威胁国都粮道,齐地就是今天的山东,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山东如果落入韩信的手里边,那么徐州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项羽非常明白,韩信拿下齐地,自己西楚国的国都即将落入韩信之手,而且自己的运粮通道将会彻底瘫痪。一个彭越就调动得项羽两次回去打通粮道,如果再加上一个韩信,那么这个运粮通道最终的结局将会是彻底瘫痪,这是他恐惧的第二点。第三点,汉强楚弱已经形成,汉强韩信占了齐,那就意味着汉强楚弱的局面形成了。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刘邦20万,韩信30万,项羽10万,本来项羽的军队就少,而这个20万跟30万他两家是一伙儿的,你等于10万人对抗人家50万人这就意味着韩信他的攻占齐国对项羽的威胁非常之大,震惊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项羽采取了空前绝后这种行动,派说客。说客是政治手段、是外交手段,项羽从来没有用过,第一次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项羽一生迷信的是武力,这一次他派了一个说客,这个人叫武涉,派他去游说韩信。武涉见了韩信以后讲了四点,第一,汉王贪得无厌,当初我们灭了秦,我们是:“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谁有多大的功劳给他多大的地。但是人家刘邦呢,先是占了三秦,然后再出关,要一个一个地灭诸侯,按武涉的原话是说:“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他不把整个天下拿到手不停止,这就说明汉王贪得无厌,这是第一。第二,汉王不足相信,刘邦好几次就差一点死在项羽的手里边,项羽放了他,放了他以后拐个弯还跟项王打,说明这个人不值得相信。武涉对韩信说了这么一句话:“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你别认为你跟刘邦很铁,将来刘邦一定会抓你,第二点。第三点,韩信因项王存在才能存在,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你能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王存在,项王不存在,你也就不能存在了。换句话说,你的价值全在于项羽活着,项羽活着你有价值,项羽一死你就没有价值了。这句话把刘、项、韩三个人的利害讲得极透,所以最后的结论是:“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项羽要是今天死了,第二天就会拿你来说事。第四点,智者当中立,作为一个聪明的人,在当前这个关口,你有30万军队,刘邦有20万军队,项羽有10万军队,那么作为一个聪明人应当是三分天下而王之,三分天下而王之。武涉的话说得很透,韩信听进去了吗?没有,韩信怎么说呢?他说我当年在项王手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归了汉,到了汉以后,“授我上将军印,率数万兵马,”汉王对我是什么态度呢?是:“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我才有了今天,“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我到死不会背叛汉王。武涉用这样的话劝韩信,韩信最终的表态不叛变,这是被惊动的第三个人就是项羽。
韩信平齐被惊动的第四个人是蒯通,蒯通是当时的一个著名的辩士,蒯通知道当时天下的实权掌握在韩信手里面,所以蒯通呢,他觉得武涉游说韩信失败了,他要想一个好办法游说韩信。他怎么游说呢?他这样讲,他说我这个人学过相面,我会替人相面。韩信就说,那你看我的面相怎么样呢?蒯通说,我看你面相不过封侯,不过是封个侯,但是我要看你的背,我要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你的面相顶多是封个侯,还有危险,要看你的背相贵不可言。他说了这么两可的话,韩信就很疑惑了,你这个话怎么讲的呢?蒯通说是这样,当今天下是刘、项两家在争,项羽彭城大战以后占的优势,带兵杀到荥阳,在这个地方兵困于京索之间,三年没有超出,没有过去荥阳这个战线。而刘邦呢,刘邦是背靠着天险,一天数战未有尺寸之功,就是刘、项两家打到今天,可以说兵疲力尽,谁也吃不了谁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贤者才能收拾这个残局。那么今天刘邦也好、项羽也好,他两个的生命都关乎到你,足下为汉则汉胜,于楚则楚胜,就是你帮汉,汉胜,你帮楚,楚胜,那么你最聪明的做法是什么呢?最聪明的做法是两立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就是你谁也不要帮,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凭着你的聪明,凭着你的军队,你以齐国为根据地,再加上你控制的赵国跟燕国的土地,还有你可以利用刘、项两家的后方去骚扰他们。然后你可以为民请命,要求刘项两家停止战争,不要再打了,停止战争,谁不听你打谁,到那个时候你再封一些诸侯,天下所有的人都会遵奉齐国。这是蒯通给韩信的建议。那么蒯通说了这番话韩信怎么答的?韩信听了蒯通说了这么多,他说刘邦对我太好了,这个好处可以概括这么几句话。第一,配车第二,赠衣。第三,赐肴,给我配了好车啊,赠给我那么好的衣服,还赐给我那么好的食物,我听说坐别人的车,你要和这个人共患难。穿他人的衣服,你要和这个人分担忧患。吃别人的饭,你要为别人献身。所以吾岂可以向利背义,我怎么可以为了利背叛这个道义呢?韩信听了蒯通的一番话以后,说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个看法就是说,他实际上是用个人的恩怨来处理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因为韩信跟刘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问题,但是他讲的时候全是从个人的利害来讲的,说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法背叛他,蒯通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韩信给了他这么几句话,蒯通应该怎么回答?那么第二轮蒯通又讲了什么?我们以后再来讲,但是结果可以告诉大家,就是蒯通的游说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这样一来,项羽的外交战可以说已经失败了。那么刘邦将怎么样应对项羽呢?请看下集,十罪项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