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殖民 纸币的历史逻辑和轨迹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那么,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个悖论的呢?
金融殖民:纸币的历史逻辑和轨迹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那么,美国是如何解决这个悖论的呢?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突破美国宪法限制,连续干过四届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应该说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他的重要之处在于他的影响已经超出20世纪,甚至到了现在,美国和世界也还生活在他的影响中。比如说联合国,又比如说关贸总协定(即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就是在他的主导下创立的。
更重要的还有“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作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盟国的财政部长、央行行长和少量经济学家云集在一起,经过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的英镑势力与以亨利·迪克特·怀特为代表的美元势力的几番较量,其间有大量的激烈争吵,讨价还价,最终“王车易位”,推出了一个新的世界货币体系,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的内容实质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全世界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美国政府向全世界承诺,每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这时候的美国可以说是志得意满,因为此时的美国拥有无人可及的黄金储备,全球80%的黄金都捏在美国人手里,与此同时,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军事机器。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人以为就此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美国人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有着致命缺陷的体系:因为既作为主权货币又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使美元一开始便处在了一仆二主的尴尬境地。更要命的是,如果担负起向各国提供国际货币的责任,美国人的国际收支就不可避免地处于赤字状态,而一国经济如果长久处在赤字状态,谁还会对它的货币保持信心?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这一难题困扰了美国人大半个世纪。而真正让“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的,是美国人连打了两场本不该打的战争。
新殖民主义:“绿纸”换实物
在朝鲜战场上铩羽而归的美国人并没有接受那场战争的教训,1961年,再次远涉重洋,卷入了越南战争。在越南打了将近14年的仗,到1975年结束仓皇撤离西贡时,美国人一共被击落上万架飞机(也有说是8000余架),丢掉了5.8万名官兵的生命,最后却一无所获!这场战争打掉了美国8000亿(也有数据显示是686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被“马歇尔计划”扶持起来的欧洲,却开始了强劲的经济复苏和增长。更多的美元流到了欧洲,这也意味着美国人手中的黄金在相应地流失。特别是当欧洲人看到美国的巨额赤字而对美元缺乏信任感时,要求把美元兑换成黄金的呼声也就逐渐高涨。如此一来,戴高乐总统要求把法国手中的美元换成黄金。相对应的,美国的黄金储备日渐减少,到1971年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美国已经是捉襟见肘,钱不够花了。而那时的美国人却不能像今天应对金融危机这样,实行“货币宽松政策”,打开印钞机狂印美元。因为,有“布雷顿森林体系”横在那里,美国人不能随心所欲,没有足够多的黄金就不能印足够多的美元。因为你对全世界有承诺,你是全世界的基准货币,你必须保持美元的稳定。美国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战争还在继续进行,黄金储备日渐减少,多印美元没有可能,美国人思来想去,没别的办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1971年8月15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关闭黄金窗口,这一失信之举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黄金的羁绊,随心所欲地向全球释放流动性,也就是随意加印美元了。起码从理论上说,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由此,人类社会真正进入纯粹纸币也就是信用货币时代。想想看,信用货币时代是从发币者失信于世人开始,真可谓充满讽刺意味。但是美国人并非傻瓜,还不至于傻到以为光印钞票就能解决问题。美国人当然懂得,超量印钞就是自掘坟墓。当你自己把自己的货币贬得一文不值时,你的国家信用就会崩溃。于是美国政府就出钱让人去做一个专项研究,看看美元跟黄金脱钩后,究竟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对世界经济又会有什么影响。半年后,迈克尔·赫德森(1)的研究报告《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出炉。这位有良知的年轻经济学家,在报告中提醒美国政府,美元跟黄金脱钩,在短时间内对美国有好处,因为美国可以在全世界还没回过神来时多印钞票,用没有黄金背书的纸币去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长期看,这对美国和全世界都绝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对美国,无疑是饮鸩止渴。
美国政府的官员们看到这份报告作何感想?按迈克尔·赫德森的形容,欣喜若狂!这些官员们认为,既然短期对美国有好处,为什么不能把它变成长期对美国有好处的事情呢?于是美国政府真的就这么做了。从此这一做法就成了美国政府施行长达40年的基本国策,成了一种刻意的制度安排,其证据就是在过去的40多年里,除了克林顿任内美国的国际收支出现过一两年顺差外,其他的40来年,美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是美国人没有能力扭转这一局面吗?完全不是,是美国人根本就不想扭转。因为逆差是美国输出美元的自然结果,也是输出美元的必然代价。只有逆差才能让美国用手中的绿纸去换取全球的实物财富,而这正是美国政府为何甘于让自己的经济处于逆差状态的秘密。所以,后来的小布什政府的副总统切尼,才会不无得意地宣称:“逆差不是问题,赤字也不是问题。”(2)让美国人匪夷所思的是,全世界居然默认并接受了美国政府这一做法!如此一来,美国金融霸权体系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后,非但没有动摇,反而得以继续维系并得到了加强。为什么?因为当时美国超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这三根支柱支撑住了美国政府和美元的信用。更因为美国政府在其后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不失时机地将美元与全球的石油贸易挂钩,使美元得以成为全球最大宗商品贸易的唯一结算货币,从而一举奠定没有黄金背书的纸币——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此后,美国已经先后轮换过七任总统,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上台,各种政治主张轮番出台,唯独对这一基本国策心领神会,心照不宣,从未改弦更张。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可以称之为美国金融大战略的设计,是美国最大最高最核心的国家秘密。因为这一隐在一切经济和金融教科书背后的美国金融国策,你永远不可能在任何一本书里看到,而只能想象和猜测,每当美国出现权力交接时,现任总统在把控制核按钮的手提箱交给下任总统的时候,他也一定会把美国的金融国策告知继任者,告诉他为什么美国只需要生产美元,而全世界却必须生产用美元购买的产品;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国际大分工,什么是真正的全球化!而这一切,正是从1971年开始,从那位最被美国人诟病的总统尼克松开始。就此角度来说,美国人真应该深深感念这位被他们弹劾下台的总统先生。
因为美元与黄金脱钩,又与石油挂钩,也是在这位总统手中完成的。尼克松和美联储的高官明白,仅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别人不买账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美元与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挂钩,让美元这艘大船在摘掉黄金之锚后,尽快找到另一只大锚,才能确保美元地位稳如磐石。机会很快就来了。1973年的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一开始,埃及人和叙利亚人两线出击,打了以色列一个措手不及,但不久后战况逆转,以色列反占了上风。
一场旗开得胜的战争最终以被迫停战告终,这让阿拉伯世界非常郁闷。坐拥石油的中东富油国仍一致决定,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从油井中夺回来。于是,他们决定用石油作武器,利用自己可以掌控的欧佩克——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抬高油价打击西方。这个办法果然比战争来得更有效,国际油价很快从3.01美元一桶,飙升至11.56美元一桶。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
这时,美国时任财政部长西蒙受命秘密地飞到利雅得,去见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欧佩克秘书长,告诉他:你们想把油价抬多高我们不管,但是要想不让美国人与你们为敌,你们必须接受一个条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3)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与整个世界一样,对美国人这一着棋的深远机心未过多考虑,就一口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从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钩。
走到这一步,美国人设计出的这个新型帝国渐渐开始显现出轮廓,这就是人类帝国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金融殖民帝国。美国人发现,比起当年德国人虎口夺食去争取一个国家的生存空间这种愚蠢做法,更高明的办法,应该是通过貌似几千年来人类的公平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让世人几乎觉察不到用“绿纸换实物”有何不妥,乖乖地让他们把手中财富交出来,而这种“文明的劫掠”又不会像历史上的“强权劫掠”那样制造仇恨。要达到此目的,没有比金融殖民更好的办法了,这办法可以把全世界都纳入美国的金融体系中,然后,像拧开自来水龙头一样让实物财富滚滚流入美国。
就这样,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完成了一个制造业大国向金融业大国的转型,它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了解美国的国家战略。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它的国家战略一定是围绕它的生存方式展开。按西方的说法,中国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厂。要做世界加工厂你就需要获得资源,获得能源,然后生产出产品。你的国家战略也要围绕这一切展开。而美国人不是这样,美国人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生存,因为此时的美元已成为唯有美国人可以生产的“特殊商品”,而且是全世界必须持有的特殊商品。因为全世界都需要石油,而获得石油就必须先获得美元。这真是有史以来所有帝国最成功的战略设计。这无论如何不能解释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也不是所谓“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因为事实很清楚:先有美元与石油挂钩,后有的“全球化”。也就是说,所谓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美元全球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为此,美国在过去40年里逐渐围绕美元完善了自己的一整套生存体系,我们不妨把它叫作战略金融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美元的全球化
有了这个大战略目标,美国需要推进全球经济的变化,以适应美国的胃口。首先要完成的是全球产业大分工,即所谓的全球化。为了造势,更为了让美国式的全球化得到地球人的普遍认同,必须有一种理论为其摇旗呐喊,这直接导致美国人摈弃了凯恩斯,选择了米德尔顿·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把它作为一种先导性理论,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开道。要使全球产业大分工看上去合情合理,完全合乎经济规律,美国人用比较优势理论把全世界分成了两块,一块是美国,美国人认为它的优势就在于生产美元;另一块是全世界。全世界的优势在哪儿呢?比如中国,你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你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你的发展就只能借助这一优势。这理由简直让你心服口服,通过比较优势理论,美国就永远处在了全球经济食物链的顶端,而像中国这样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就别无选择地只能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可改变地永远居于整个经济食物链的底部,其他国家以此类推,全球产业大分工就这样完成了。
由美国人作为一方,全世界作为另一方。由美国人负责生产美元,而全世界负责生产用美元交换的产品,这就是美国人主导的全球产业大分工的本质,从此,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
就此意义上说,比较优势理论就是让新兴经济国家“认命”——安于为人做嫁衣的理论。
当这样一种对应关系形成之后,在美国和全世界之间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美国用自己的金融体系,把全世界与美国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由美国向世界输出美元,而世界向美国提供产品的交易模式,其结果就是全球财富快速向美国集中,这也就是美国在1990年前的200多年里,GDP最高时才不过达到7万亿美元,而在最近的短短20年里,GDP居然翻了一番还多,达到接近18万亿的根本原因。这其中有多少是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制造”为美国GDP作出的贡献?没有一个美国的经济学家指出过这一点,美国的政府官员更是绝口不提,反倒一味地指责中国连续多年对美贸易顺差,占了美国的便宜。这完全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远的不说,仅以2011年中美贸易为例,中国对美出口总额4334亿美元。这其中多为衬衣、玩具之类的中低端产品,其价格均在两美元至几美元不等。而美国人把它们往自己的货架上一摆,都会加价十几到几十美元售出。如此一来,中国对美国的4000多亿美元的出口,就会为这一年的美国经济创造数万亿美元的GDP!问题是,在全球人都羡慕美国的富有时,有谁算过这笔账呢?当然,美国人比全世界都清楚,如此惊人的GDP,如此庞大的财富是怎么获得的。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是剥削,也不是掠夺,这是市场经济。因为这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周瑜打黄盖”式的公平交易,起码是新兴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明眼人却分明可以看出,美国人正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旗下,通过向全世界输出美元,建立起了一个隐形的金融殖民帝国。这个帝国不需要领土扩张,也不需要明目张胆地掠夺和奴役,就可以尽享他人的实物财富。一些善良的中国知识分子为美国辩护,称美国是个主持正义、主张民主的国家,理由就是它从来不占领别国一寸领土。这从表面上看很有说服力。但用美元占领别国难道不是一种成本更低、更廉价的占领?廉价到几乎连统治成本都不用付出。只要美元在该国流通,只要你需要美元、需要外汇储备,它就可以通过美元占领你的国家。它也不用直接掠夺你的资源,但它用几乎没有成本的一张绿纸,从你手里拿走真金白银的实物财富,这和历史上那些帝国的掠夺有什么区别?它也的确没有像老殖民主义者那样直接逼迫中国人去做苦力,但它把这件事交给郭台铭的“富士康”去干,让他组织中国工人拿最低的工资干最暴利的工作。乔布斯的一个构想,变成产品后,每一件可以为苹果公司带来2000元人民币的收益,却消耗的是中国的资源,污染的是中国的环境,攫取的是中国人的劳动,而生产方最后只能从每件苹果产品中拿到200元人民币,这其中还包括郭台铭的利润。想想看,这个金融帝国从设计到运作多么巧妙,巧妙到美国人都不好意思承认它是帝国,但它的确是帝国,而且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金融帝国。
————————————————————
(1) 迈克尔·赫德森,美国经济学家,1972年为美国政府提供了《黄金非货币化的影响》的报告,对美国推动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这些描述出自美籍华人经济学家廖子光的《金融战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4月)一书。廖是第一位将迈克尔·赫德森这位因富有良知而被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排斥的经济学家,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人。
(3) 对这一交易的记述最初见于廖子光先生的《金融战争》一书,后来,在基辛格博士的《中东日记》一书中得到有趣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