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我上次看到那个白知青偷偷摸摸在扔什么东西, 而且还是往田里扔。”

牛棚里一位叫柳书行的人说道。

“只是我当时离得远,没看清她扔的是什么。”

柳书行是一位书法大家,他家以前是书香世家, 他因为被弟子举报,因此而被下放。

来到牛棚后, 他一直很沉默, 因为举报他的弟子是他捡回去养的孤儿。从他几岁一直养到二十多岁,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可结果就是这么一名弟子举报了他的师父,亲手把柳书行送到了牛棚。

牛棚里的几位,除了张百草其他人都受到了来自亲人或是弟子学生的背刺。

要不是赵想一开始帮助大家, 他们可没那么容易对赵想放下警惕。

当然也和赵想那双清澈的眼睛有关, 让大家放下了心结。有这样一双眼睛的人, 是不可能做出狼心狗肺之事的。

也幸好赵想最开始没想过要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 他只是不想这些人死在牛棚里。

他们都是栋梁,多活一下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赵想他们这一代人,你可以什么都能怀疑他们,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他们的爱国之心。

如果是别的事赵想也许会袖手旁观,只有事关国家的事,赵想会出手。

后来他提出要和张百草学医,大家都没怀疑过赵想。主要是他们其他人, 除了赵老师, 谁不比张百草厉害啊!

而赵老师也是一位教书很厉害的高中老师,本领也大着呢!

不然他也不会被学生背刺举报, 然后被送到牛棚里来。

现在他们这群人三天两头要写检讨,明天又有人来收检讨, 他们都习惯了。

“整个赵家村,也只有她才能经常吃得起罐头了。”

赵想觉得除了女主, 别人也干不出这么缺德的事来。

而女主甚至都不觉得自己干的事是错的,她只会认为是其他人做错了,而不是她有问题。

穿越前他看的这本年代文,里面的男女主都经不起扒,没有一个好人。

他当时看完都骂作者,而且他看评论,下面骂作者的人还挺多的。

想来也是,大多数人的三观还是正常的,只有一小部分三观不正常的人才会觉得女主和男主做得对。

因此柳书行大佬一提女主,赵想甚至都没有怀疑就认定是女主干的这种损人利己的事。

有了赵想的提醒,牛棚里众人干活时警醒多了,平时下田干活时,下脚时不敢直接踩实,而是先试探周围有没有东西才下脚。

只要不一下子把脚踩实,就算碰到了玻璃碎片,伤口也不会很深,不会影响到平时走路和干活的。

赵想跟张百草学习一个小时,又跟钱老和赵老师学了一个小时的功课,这才背起背篓回家。

张百草把他送到竹林边上,这才回转。

“刚才阿想在我没说,那个叫白雪的女知青很古怪,你们得小心点。”

柳书行在张百草回来后,把他的感想说了出来。

“怎么个古怪法?”

众人不解。

“和她对视时,眼睛会不受控制看着她,甚至还会出现心软的情况。”柳书行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了出来。

“你居然会对一个女同志心软?”

大家震惊。

“我当时发现不对就立即回过了神,然后那种感觉就没有了。”

柳书行摇头,他怎么可能对一个女同志心软呢?

他这么说不过是想提醒大家,别一不小心中招了。

“看来她确实有些不对,你们平时要注意一点。”

老人提醒大家。

“是。”

众人齐声应道。

而这一切赵想都不知道,他不知道牛棚里的众人已经开始怀疑白雪了。

他回到家里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躺在床上,默默背诵今天学习的内容。

刚刚才回家,脑子里的印象还很深刻,因此赵想很顺利地背出了所有内容。

重复几遍,确认自己全部记住后,赵想才让自己睡过去。

次日一早起床,爷爷奶奶已经下田干活去了。

赵想一边煮饭,一边背书。发现自己还牢牢记着昨晚的内容,心情变得超好。

他发现自己穿越后,记忆力变好了。

他穿越前已经二十多岁了,记忆力无法和读书时相比。虽然他读书时喜欢摸鱼,可他背书时比班上好多同学都要快。

往往他读上几遍就能背上一半,因此他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不错。

穿越后也许是换了个年轻的身体,他的记忆力比穿越前还要好。他现在一篇课文读上几遍,内容只是不是太长,他能记下八成。

这和以前相比,记忆力确实提高了不少。

记忆力提高,这对需要背诵许多医书的赵想来说是好事。要知道医书大多数都是比较难背的,要还是穿越前的记忆,无疑会加大他学习的难度。

师父抄给他的医书,赵想都有好好收起来。等以后有机会,就让人打印出来,把它们上交给国家。

他师父虽然愿意收外姓弟子,可不代表他愿意把自己祖传的医书上交给国家。

可能是他们这一代人还比较重视血缘传承吧!

不过他相信,有了自己的开导,未来师父肯定不会再重视血缘传承。

比起血缘,他相信师父更愿意让家传的医术发扬光大。

毕竟他要是不收外姓徒弟,这家传的医术就得失传了。谁让张百草的两个孩子,都对祖传的医术不感兴趣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好多传承都是因此而断掉的。

即使是在赵想穿越来的时间点,国家好多传承都找不到传承人了。那个时候谁还会想到血缘啊,只想着有人愿意跟他们学就不错了。

关键是到了后来,师父愿意给徒弟钱,人家都不愿意学了啊!

所以好多传承消失了,国家也无可奈何。

对此赵想也没好办法,因为一门技艺要学会,需要的时间太长太长了。

而且要传承,就要消耗时间学习。可后世哪里有时间让年轻人放下心来学习。

大家都要吃饭,要养家。学这些东西就无法赚钱养家生活,因此哪怕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学习的。

所以最后传承会消失,和时代是有一定关系的。

未来社会太卷了,大家不好好赚钱,连生活都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赚钱自然也是被放在了首位。

赵想知道张百草的家传的医术厉害,所以不希望张家的医术消失,便想着把张家的医书捐给国家,这样国家就成了传承人,也不用担心张家的医术失传了。

虽然以后那些学习张家医术的人不会打着张家的旗号,但是和失传比起来,旗号好像又不是很重要了。

当然赵想这么做之前,肯定会得到张百草同意才会干的。他又不是白眼狼,捐赠医书不问师父,但凡是有点良心的人都干不出这种事。

显然赵想不是那种人,所以他会在经过张百草同意后再做。

现在这些事都不急,等未来社会相对稳定了,他再帮师父系统地整理张家的医书。

早饭煮好后,赵爷爷赵奶奶也回来吃饭了。

这个时候才八点多,大多数村民也都回家吃饭了。

随着春节过后,蜀省的天亮时间越来越早,大家都会先去地里干活,等家人煮好饭后再回来吃。

夏天更是五点就起来干活,八点多回来吃饭,吃完饭再去地里干到十点左右就回家休息。

等下午太阳下山后再出门干活,避开了一天之中太阳最大最热的时候。

现在春天,天不热。大家基本上是干一整天的活。

春天本就是一年之中最适合耕种的时节,因为大家的任务很重。

既要给水田放水,也要给田里施肥,为接下来的插秧做准备。

除了插秧,还有麦子抽穗等等,全都是大家要注意的地方。

蜀省一般都是种冬小麦,收完麦子插秧,反正一年四季也就冬天有几天休息的时间。

赵想年纪小,他负责家里的自留地。

该种红苕的种红苕,他还在自留地下方的坡上种了一些玉米和土豆。这是一点土地也不浪费啊!

只是种在坡上如果不天天拔草打理,很快就会被杂草覆盖,玉米和土豆再好种也不会有收成。

赵想肯定不会让杂草抢走玉米和土豆的营养,因此他天天都会去自留地转一圈,只要发现有一根杂草都不让它们活下来。

种地时,还发生了一则小插曲。

要知道山坡上是有很多杂草的,赵想要除去它们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家里的农具不够,就让赵爷爷去打了一把锄头,比成年人用的要短一些。

也是现在,前些年所有铁都要上交,连锅都一样。

现在只要有票,就能自己弄点铁制的东西在家里使用。

锄头有了,而且是按照赵想的身体打的木柄。

赵想举着锄头,仗着力气大,用了三天把自留地下方的坡地收拾干净。

所有的杂草被他连根一起挖了出来堆在路边,特别是那些又白又长的茅草根他也没浪费,把上面的泥巴抖干净后,打算拿回家做药材。

夏天要来了,用茅草根煮水,可是不错的饮料加凉茶呢!

坡地整理好了,赵想就开始把玉米种子点到挖出来的窝里,又种了一些土豆。

坡地比较湿,赵想浇水没自留地勤。本来玉米和土豆都比较耐旱,因此浇水就更不用太勤了。

这也是他选择种土豆和玉米的原因,可以减少浇水的次数。而且蜀省雨水较多,甚至好多时候他都不需要浇水,光靠天上下的雨就够了。

虽然水不用浇,但是肥要上。

现在化肥少,上面批的化肥,只有少部分村子能领到。

领到的化肥都是要用到粮食地里的,各家的自留地都不算。所以赵想上的是农家肥,也就是粪水。

除此之外,还有自家的草木灰等。

别看这些活都是分段来干的,可全部加起来还是挺多的,反正赵想一天空闲都没有。更别说他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

然而赵想愣是在忙碌中,每天都完成了老师和师父布置的任务。

“哎哟,你们两口子现在好了,家里的自留地都有人打理了,不像我们公家做完,还要去自留地干。”

赵爷爷和赵奶奶在休息时,听到有人跟他们说话。那羡慕妒忌恨的表情,让两位老人非常的爽。

“也是阿想能干,家里有了他后,我们确实轻松多了。”

赵奶奶脸上的笑怎么都掩饰不了,家中子孙能干,做长辈们谁不自豪呢!

以前他们家里只有他们两个老的,有时候上完工还得回家做饭,想歇一口都不行。

不像别家,除了老人还有儿子和儿媳妇。老人累了可以指使晚辈做事,这一点赵家根本没有那个条件。

家中唯一的儿子出去当兵,几年不回家都是正常的。可没想到有一天他们会收到儿子牺牲的消息,从此以后他们连唯一的依靠都没了。

过继赵想是因为他们不想儿子死后没有人给他上香,他们年纪大了,用不了几年就要下去陪儿子。

等到他们都没了,又有谁还记得他们的儿子呢?

于是经过再三思虑,两人想到了过继。

过继后本来没有了精神气的两人,突然就有了动力,他们想再多活几年,大孙子还需要他们照顾呢!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照顾赵想的同时,赵想也在照顾他们。

现在他们一干完活回到家里就有饭吃,吃完还有时间睡个午觉。就连家里的自留地都不需要他们操心,大孙子把它安排得妥妥当当,就连种的品种都比他们往年要多。

不仅自留地里和坡上种了各种蔬菜,就连地边上那么窄的地方都种上了丝瓜、豇豆、黄瓜等。

现在村子里的人谁提起赵想不竖大拇指啊!

这么好的孩子居然是他们家的,晚上睡觉都能笑醒。

而放赵想离开的老赵家就别提有多后悔了,特别是赵德,发现家里能干活的只有原来的二儿子。

老大又懒到连醋瓶倒了都不扶一下,老三每次让他干活就说自己在学习,老小赵圆圆是个姑娘,被妻子和他养得白白嫩嫩,赵德自己都不忍心让她干活。

没有原主,家里的活全由他和周菊花一起干。

那些细碎却又繁多的家务活,差点没把赵德逼疯,最后干脆一甩手全扔给了周菊花。

反正她现在不敢和赵德大小声,给娘家的钱到现在还没拿回来,家中丈夫和大儿子对她十分不满,因此就算心里再愤怒,周菊花还是得把家里的活干了。

她和赵德一样后悔把老二过继了出去,她都不知道原来家里居然有这么多活要干。

冬天还好,大家衣服换得不勤,她十天半个月才洗一回。现在几天就要一回,一洗就是全家五口的衣服。

一个人的衣服不算多,随便几下就洗干净了。可五个人的衣服加在一起就不是小数目的,因此当赵菊花拿着衣服去河边洗时,她仿佛听到所有人都在笑话自己。

于是她狠狠瞪了同在河边洗衣服的村民一眼。

“她有病吧?我们又没说她,瞪我们做什么?”

根本没笑话周菊花的众人皱眉,她们在聊知青的事,因为知青院又有笑话,所以她们笑得有点大声,让周菊花误会她们是在笑话自己。

“她有病我们又不是第一天才知道。家里最懂事最能干的二儿子被过继了,你看现在来洗衣服的人就换成了她。以前洗衣做饭,都是老二的活。”

说这话的人是住在老赵家隔壁的田婶,对老赵家的事那是门清。

“说起来她也是傻,我见过顾娘家的,但没见过像她这样把夫家搬空也要帮衬娘家的。周菊花都忘记自己是赵家的媳妇,以后埋也是埋在赵家的地里。”

“她要是聪明,就不会偏心了。就算要偏心,也要偏心家中懂事又能干的那个啊!你看剩下的三个娃,哪个会帮她干活的?”

村里的人看得很清楚,周菊花生下的四个孩子,只有老二最孝顺。

“我知道的手指有长短,可像周菊花那般死命压榨老二,不把他当亲儿子对待的父母,我也是头回见。”

住西边的桂花嫂把手上洗好的衣服拧干,放进一旁的木盆里,抬头看了一眼周菊花,发现她一直在盯着大家。

“瞧,她又在瞪咱们呢!”

桂花嫂一指,大家顺势看过去。

果然,周菊花就是在瞪大家。

“你有病啊,瞪什么瞪?信不信老娘把你眼睛抓瞎?”

田婶对着她就是一顿吼,她和周菊花住得近,两人经常闹茅盾。

“我哪里有瞪你们?”

周菊花可不是个忍气吞声的主,被田婶吼了当场就吼回来。

“你现在不就是在瞪吗?你一直盯着我们,该不会是想做坏事吧?”

田婶有理由怀疑周菊花,毕竟她的人品很差,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胡说八道。”

周菊花气得把衣服往盆子里随便一扔,端着它往另一处走去,远离众人。

主要是大家的眼神让她很不舒服,仿佛都在指责她,周菊花实在受不了了。

见她离开,大家像是打了胜仗一样对视一眼。

“哈哈哈……”

笑声在河面上响起。

周菊花脚步一顿,但很快又重新动了起来,只是步子大了一点。

河边的这一幕赵想不知道,他刚把自留地打理好,扛着锄头回家。发现路边有野菜,蹲下挖了起来。

刚长出来的蒲公英很嫩,回家用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就是一道菜。

赵想挖了一少,背篓里装了一小半,又发现了鱼腥草,那肯定得挖啊,连叶带根地挖。

和蒲公英不同,赵想这一挖就挖了大半背篓,直到再也装不下为止。

出来挖野菜的人还不少,特别是家中的孩子,让大人都打发出来挖野菜了。

吃不完的野菜还可以用水焯了晒干,冬天泡发后吃。

过完年,家里的存粮吃得差不多了,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幸好现在是春天,野菜生机勃勃,今天挖了的地方过几天再来又是一片。

因此挖野菜的人不少,但是大家互不干扰。

只是小少年们看着赵想一锄头就是一大窝,而他们只能用镰刀这些慢慢挖,心里可妒忌了。

赵想可不管少年们的想法,他挖够野菜,继续扛着锄头回家煮饭。

太阳快到正中央了,再不回去煮饭,爷爷奶奶就下工回家了。

幸好赵想动作快,他刚煮好饭,拌好野菜,爷爷奶奶就回来了。

“阿想今天又挖野菜了?”

看到桌上的凉拌野菜,两位老人哪里还不明白,赵想今天不仅把自留地打理了,还挖了不少野菜。

“嗯,我发现一片折耳根,还有不少蒲公英,便一起挖了回来。”

赵想除了野菜,还切了一些泡菜。家里有两个泡菜坛子,其中一个泡着红萝卜,时间越久越好,冬天感冒了就用它熬水煮面条吃。然后把自己裹到被子里,很快就发出一身汗,感冒就能好了。

这算是一种土方法吧,赵想去年试过,确实有用。为此家里专门用一个坛子泡萝卜,平时可以用来下饭,冬天还能用来治感冒。

而野菜两位老人年纪大了,不敢让他们吃太多,于是泡菜就成了他们用来下饭的主要食材。

“幸好咱家还有粮,不然就得像赵四儿家顿顿吃野菜了。”

赵奶奶提到的人是村中有名的困难户。

他家人口不少,有二十来口人,虽然每年分到的粮食多,但是吃的人也多啊!

一到春天,他们家的存粮就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点只敢给家中的壮劳力吃,其他人就顿顿野菜,吃到人一脸菜色。

“他们家也太能生了,不说老人,光是和阿想同辈男娃就有十个,再加上三个女娃,和他们兄弟三人。”

赵爷爷给赵四家算了一下人口,两位老人,兄弟三人加他们媳妇就是六个成年人了。

再加上十三个子女,足足有二十一口人了。

而家中真正能干活的,也就七八口人,这还是算上了两位老人。他们最大的孩子年纪不过比赵想大两岁,半大的孩子也不能当壮劳力用啊!

因此他们大人干得再多,这家中的粮食也是不够吃的。

“不说他们了,阿想你别担心,咱家有粮吃,不会让你饿肚子的。”

赵奶奶怕孙儿听了会想到自己身上,赶紧安慰。

“我知道的,谢谢爷爷奶奶。”

其实他的饭量也不算小,只是两位老人养他一个,压力没赵四家那么大。

再加上有老爹的补贴,才没像赵四家顿顿野菜。

祖孙三人正吃着,就有人来找。

“赵四?”

刚才家人还在说人家,这会儿对方就找上门了。

祖孙三人有些别扭地互看一眼,然后若无其事地看向本人。

“幺爸幺妈,打扰你们吃饭了。”

赵四来得不巧,发现赵家人正在吃饭,他脸上有些尴尬。

村民平时找人,都尽量避开吃饭的时候。

现在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你在人家吃饭时过去,人家是请你呢?还是不请好呢?

怕双方都难堪,因此大家都尽量避开这个时间段。

赵四来时没想那么多,主要是他心急,家里是一点米粮都没有了。光吃野菜也不行,经过商量由赵四来赵家借粮。

“赵四,你现在来我家里是有什么事吗?”

赵爷爷放下碗筷,老实说他也不知道现在要说什么好。

请赵四吃饭,锅里只有刷锅水。不请吧,一个大活人站在这里,他们也没办法吃。

“幺爸,我也是没办法了才上门,家里已经断粮两天了,你看能不能借我几十斤粮,让我家度过这段时间?等过段时间,村上的麦子下来了,我跟村里借粮后再还你。”

赵四也不想在人家吃饭的时候上门借粮,主要是各家也就这段时间才有大人在。

“你是要借细粮的话,那我家肯定没有。不过几十斤红苕倒是可以借你,你回头等红苕下来了,你再还我也成。”

赵爷爷是一家之主,他开口赵奶奶和赵想都不会说什么。

“可以,可以,有红苕就很好了。”

能借到几十斤红苕已经很好了,至于细粮他根本连想都不敢想。

“行吧,阿想你去地窖背一背篓红苕上来。”

赵爷爷对大孙子说道。

“好。”

赵想放下碗,赵四进来也没影响到他吃饭。

从某方面来说,他的脸皮要比爷爷奶奶厚多了。

赵四这才注意到赵想,看他比自家孩子有肉的脸,顿时有些难受起来。

原来的赵想又小又瘦,全身上来只有皮包骨了。可是经过这几个月赵家的喂养,现在的赵想看上去健康了不少。

而他家孩子,以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原主就是那个有余,因此赵四从不觉得自家孩子长得瘦有什么不好。

比起原主,自家孩子起码看上去正常多了。

如今再看,自家孩子连最差的赵想都比不上,赵四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然而他的难受也不影响他们家继续生娃,如今他三弟的媳妇又怀上了,只是现在月份浅,赵四家没人往外说。

这一次借粮,也是家中弟媳饿狠了,人差点饿晕过去,让赵四家不得不出门借粮。

知道村里其他人也就比自家好一点,因此赵四直奔赵家,如果说谁家条件好一点,也就赵家了。

虽然他们现在多养一个人,可赵想能干啊!还有烈士儿子的抚恤金,政府的各种补贴,赵家肯定不缺粮。

赵家确实有粮,只是细粮没有,多是玉米、红苕这些粗粮。所以赵四要借的话,红苕可以借一背篓。

没说送,现在谁家不缺粮啊,赵家可送不起。

一背篓红苕差不多有六七十斤,赵想装满顺着梯子爬上来。

“你背回去吧!到时装一背篓还我就行。”

赵爷爷没多说什么,连称都不用称,直接按背篓算。

“谢谢幺爸,等家里自留地的红苕下来后,我立即还你。”

赵四家的自留地因为人口多,比赵家要大出一半来。

今年自留地别的没种,全种上了红苕,想吃菜就掐红苕叶。红苕叶吃烦了,就去找野菜。

反正今年要多种一点红苕,免得家里一过完年就断粮。

红苕吃多了会烧心和胀气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总比饿肚子强吧!这玩意产量大,顶多吃的时候多放点青菜进去,混合着吃就不那么难受了。

“嗯。”

赵爷爷也没和赵四客气,这粮肯定是要还的,他知道斗米仇,升米恩的故事。

现在能借粮给赵四家,赵家已经很有善心了。

谁家现在不紧张,赵家虽然比村民好点,但也没好太多。

老两口这么大年纪还下地,谁能说他们过得好呢?

以前说赵家偶尔吃顿肉是地主老财生活的人都闭上了嘴,谁家地主还下地干活的?人家都是请人干活,赵家老两口却要自己下地挣工分。

“幺爸幺妈再见,阿想辛苦你了。”

赵四背着红苕回家,背篓是他背来的,倒是不用还。

赵想看着他离开,洗手重新端起碗。

“阿想,地窖里的红苕还够我们吃吗?”

赵奶奶等赵四走后才问大孙子。

“还行,省着点吃够了。”

赵想点头,他去年抓了不少野味,每个月家里人都要吃上几次,有肉吃这粗粮就省下不少。

现在的人因为没肉吃,如果不多吃一点粗粮,干活都没有力气的。

时不时吃点肉什么的,对主食的需求量就小了。

哪怕后来多了一个赵想,赵家主食的消耗量比别家小多了。

“那就好。”

赵奶奶总是要为家里人考虑。

赵家现在老得老,小得小。总不能把粮食借给外人,让自家人饿肚子吧!

“回头再有人上门借粮,告诉他们没有了。”

赵爷爷也不是滥好人,他家还要养大孙子的师父呢!

赵四那是没办法,他家的困难村子里的人都看得出来。

“好。”

赵想答应下来。

其实地窖里的红苕还有几百斤,不过想到师父他们赵想没多说什么。

爷爷奶奶去年跟其他村的人换了不少红苕,是用家中的细粮换的。

去年他们就顿顿加红苕,反而是细粮没吃多少。

村子里分的细粮,还有政府送的细粮,大部分都换成了粗粮,这样家中的粮食就多起来了。

粗粮也是粮,可以养活更多人。

这些赵想都看在眼里,他什么也不说,只是每次进山会特意找兔子洞,偶尔会去野鸡经常待着的几座山上找找。

也许他穿越后运气确实不错,只要他想就没有空手而回的。

除了山上,河里也是他发挥的地方。

不过后来的鱼学聪明了,赵想只能不停换地方骗鱼上来杀。

赵想吃完午饭,见爷爷奶奶有话说,洗好碗筷就回屋了。

“你给我进来。”

赵奶奶等孙儿进屋,对着自家老伴喊道。

“哦,来了。”

赵爷爷拿着烟斗,像蜗牛爬一样,慢吞吞跟老伴回屋。

两位老人具体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上工的时候两老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没瞧出什么不妥。

赵想等他们去上工后,先学习了两个小时,四点时他出门摘野菜。

村子里的孩子都在挖野菜,赵想可不能搞特殊,所以他也得去挖。

就算家里吃不完,他还能送给师父他们啊!

一挖就是一大背篓,挖得最多的是荠菜、马齿苋等。

鱼腥草没怎么挖,这东西他上午挖的还没吃完呢!

下午也不是给自己挖,而是给师父他们挖。

反正也是水煮了吃,赵想挖的都是一些口感好一点的野菜。

像鱼腥草凉拌最好吃,师父他们没有油,只能在赵家拌好了送去。

所以赵想没有继续挖它,而是挖别的野菜。

挖好的野菜赵想回到家洗干净,先用水焯好,再用盆子装起来。

中午拌好的鱼腥草现在吃味道更好,因为入味了吧!赵想直接分了一半出来给师父他们装上,再配上野菜,足足两大盆呢!

估摸着够他们晚上吃了,赵想又蒸了几根红苕摆在菜上,到时他们一人一根红苕,就着野菜吃。

赵想的想法很简单,细粮没有,粗粮也要让师父他们吃个七八分饱吧!

牛棚里的人分到的粮食更少,要不是有赵想祖孙三人的接济,他们冬天就得挖野菜草根过日子了。

其实他们也挖了,只是他们行动不方便,不能离村子太远,因此能挖到的野菜有限。

离村子近的地方,野菜早就让村民挖干净了,只有大家没留意的地方还剩一点,可那点野菜冬天也不够吃啊!

村子里的人没想那么多,大家都先想着自己,自己都吃不饱,又怎么可能想到牛棚里的人。

幸好赵想他们想到了,所以这几年赵家一直暗中接济大家,让他们平安度过了最困难的几年。

赵想过继后,大家的生活就更好了。

那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对牛棚里人特别好。

他对大家一直保持着善心,也不像村子里的人对他们避之不及。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受了赵家老夫妻的影响,后来经过接触大家发现,其实和赵家人没关系。

赵想是单纯地想对他们好,所以才会经常送吃的到牛棚。

后来更是拜了张百草为师,跟他学习医术。赵想再送东西就理直气壮多了,不像以前还含蓄点。

大家想不明白,可是见他确实没有别的企图大家也就不和自己的脑子过不去了。

晚上和中午都是一样的饭,就连下饭菜都是一样的。虽然一样,但是祖孙三人吃得很香。

现在有得吃就不错了,挑食是不存在的。

赵想把下午回来弄好的饭菜放进背篓里,摸黑去了牛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