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书院风波

“李叔!”

沈渺一回头, 便见巷口柳树下,李挑子驾着骡车刚停稳。她惊喜万分地刹住脚,立刻向他奔去, “我让唐二在水门津候了整三日, 今儿他还一早去水门边等着呢,您是打哪儿回来的呀!”

“回来时童漕官安排我们搭了粮船,说是快些。”李挑子见到沈渺便也松了口气,喜得两只绿豆小眼都眯成缝了,“粮船是走通津门卸的货, 粮仓在那儿。粮船几乎不停小口岸,遇着补给时才会泊岸, 又大多是在深夜,便没寻上空给你带个信。这一个多月, 狗儿好不好?你们大伙儿好不好?”

“是了是了,来回的漕船指定不同啊。”沈渺一拍脑袋,她真傻了,她竟然忘了汴京城外那么多渡口, 不同的漕船停靠不同的码头,去时从水门走,回来却不一定了, 真是苦了唐二了,等了几日等了个空。

沈渺听见李挑子关心李狗儿,知晓他心里惦记儿子, 便细细与他说, “都好,狗儿一早已经去私塾了,李叔你放心, 这段日子九哥儿的爹爹暂住在西巷,咱们几家的孩子都让他指点过写字和文章,不得不说人家世家大族底蕴非常,就是厉害些,狗儿才跟着练了几日,私塾先生便夸他的字进益了不少呢。”

一切都好,没有比这更好的话了。李挑子瞬间便松了口气,笑得更为见牙不见眼:“大姐儿,这可真是托了你的福了,否则狗儿哪有这样的造化。”

沈渺又看骡车上只有李挑子一人,不由怪道:“婶娘呢?”

李挑子正想说话,谁知街上传来锣鼓声,把骡子都吓得昂头咴叫,还烦躁地刨了刨蹄子。

沈渺跟着李挑子转过头去,街上刚好有十二个黄衣沙弥抬着鎏金佛舆转过街角,刚刚浣洗过的佛身金光闪闪,淋的香汤正沿路滴在青石板上。

“遭了,已经抬出来了!一会儿人多了就出不去了,大姐儿你快跟我走!”李挑子握起缰绳,急切道,“你婶娘还在鸭场那儿等着呢,那么多鸭子不能没人看着。”

话音刚落,西边又传来了敲铜磐的响声。

寺庙要开始请主殿神佛巡街出游了!

这一日因是佛陀诞生的日子,各大寺院都会设“浴佛斋会”,以甘草、香药熬制香汤,把金铜佛像浸在盆里,由主持和信众不断给佛像浇灌香汤。

这些浇灌佛身的“浴佛水”,还会有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说是能结来世缘。浴佛后,僧众便会抬着金佛巡街,香童还会沿街撒香药沫子,路上就会有很多信众持香叩拜,还会一路跟着护送佛像。

大姐儿的记忆里,最热闹的时候能堵得大内的东华门都打不开,外头全是人。

“好好好,我回去交代一声就来。”沈渺赶忙提裙子往院子里冲:“福兴,你先把新做好的这批鱼面搬到院里晒,然后跑一趟水门把唐二叫回来,李叔李婶已经回家来了。阿桃,你专门看着铺子就好……”

说完她余光一瞥,正好看见谢阿虫先生正慢悠悠地端着一碗甜豆腐脑,十分斯文闲适地坐在桂树下喝着,还饶有兴致地伸出勺子逗麒麟玩。

沈渺便也不客气了。

“谢叔父,今日事出紧急,只能劳烦您帮着看顾几个孩子,我有急事先走了,晚些回来啊。”

沈渺说完顺手揉了揉围过来摇尾巴的雷霆,又对廊下刚洗漱完出来吃早点的湘姐儿、陈汌道,“阿姊要去鸭场看看,恐怕没那么快回来,你们今儿乖乖听谢伯伯的话啊!”

两个小的睡懵了,呆呆地点点头。

沈渺又不放心地看向吃得嘴角都是豆腐渣的有余,温声细语,“有余啊,你跟着湘姐儿和小汌,别乱跑,知道了吗?”

有余已经吃完了两碗豆腐脑,她喜欢咸的,现在吃第三碗,听见沈渺唤她,她便抱着大碗乖乖点头,还一点一点把脸上沾到的豆腐渣和木耳丝捻进嘴里吃掉。

香香的,好好吃。

她抱着碗自个便能傻笑个不停。

谢父莫名被派发了看孩子的活,端着黑陶碗愣了愣,哎了声想说他自己可从没带过孩子,三哥儿、九哥儿和十一娘都是在奶妈妈身边长大的啊……沈渺却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她抄起门边挂的小挎包,一溜烟跑出院子去了。

“我走了!家里交给你们了!”

谢父只好又坐回原位,捏着勺子,默默吃了两口,忽然顿住了手,又默默地转过眼看向廊子下。

湘姐儿、陈汌和有余也正满脸无辜地望着他。

四人相顾无言,只有胖麻雀在檐下蹦来蹦去,轻快地叽叽叫。

确认过眼神,双方对彼此的靠谱程度似乎都不大有底气,半晌,肩头还披散着头发的湘姐儿才小声地试探问道:“谢伯伯,你能帮我扎个花苞头吗?我一会儿要去豆花家玩绢人娃娃。”

谢父:“……”

什么叫花苞头?

这边,沈渺已经上了李挑子的骡车,两人努力在愈发拥堵的车马人流中往外城去,出城路上正好要经过牙行,沈渺赶忙道:“李叔,你稍等等,我正好把之前让牙保雇的人捎上。我前日刚跟阿桃说呢,今儿便要趁你和婶娘还没回来,让新雇来那几个人去鸭场把那边都拾掇拾掇,没想到竟有这么巧,还没来得及,你和婶娘便到了。”

她招呼了矮子牙保一声,让他帮着送人过来。街上正好热闹起来了,沈渺的喊声都被街上演杂耍的呼喝声吞了半截。

幸好矮子牙保也瞥见了她,跑出来听她说话,听明白后便点点头:“行行行,我这就带来。”

于是没一会儿骡车上便坐满了人。

这几人都是矮子牙保带来给她相看过的,一共四个人,是一家子。

正值壮年的男人叫洪八,以前便是帮人养鸡鸭的,他因为东家太吝啬,干了五年不仅没有涨过银钱,今年还要降俸,便气得带着全家辞了出来。

妇人也差不多三十出头的岁数,叫萝娘,是他媳妇,也有些照料鸡鸭的经验。夫妇俩膝下还有两个孩子,哥哥叫洪山,妹妹叫洪溪,两个人也很能干,沈渺问他们如何养鸭都说得头头是道。算得上半个壮劳力了,听洪八说,他俩孩子打会走路起便跟着爹娘在鸭场帮忙、学怎么养鸡鸭。

属于年纪小,但工作经验都十年那种。

沈渺便把他们一家都雇了,让他们日后就搬到鸭场住,四个人每月一共给五贯钱,包住,那洪八听说鸭场有新盖好的砖瓦房专门留给他们住,便又惊喜又满意了。以前给前头那个东家干活,一家子都只能跟鸭子住在一起。

接上洪家四口人,只是耽搁一会子功夫,骡车就卡在肉饼摊与猴戏班子之间不得动弹了。

四下檀烟缭绕,沈渺呛得都熏眼睛。幸好没过一会儿,有街道司的厢军过来疏通道路了,李挑子驾着骡车又能龟爬般向前挪动了。

沈渺去看她心心念念的鸭苗时,辟雍书院里,沈济的速食汤饼小买卖也很红火。

童子生率先回书院读书,这群学子人人都在家里过了年吃过了不少好吃的,再看啄饮堂那些泔水,没人能吃得下去。阿姊让唐二给他送来的腊肠和两大箱子速食汤饼才几日,便卖得只剩几块了。

因生意太好,他的炉子还专门放在了学舍后头的回廊下,不再搬动,就在那边煮汤饼。

今日是浴佛节,不少学子翻墙出去凑热闹了,听闻瓦子里的杂耍班子和傀儡戏班子都会在街市上跟着游行,还会有花车游街,好玩得紧。

沈济今儿便只煮卖了两锅,这第二锅还是孟弘和犯馋,非说午时他娘送来的点心没吃饱,他才无奈地放下书给他过来煮的。

蹲在连廊的廊柱下,窗棂的影子斑驳地落在地砖上。沈济用筷子将汤饼搅散,又磕了个生鸡蛋进去,切了半根腊肠,没一会儿锅里滚沸得冒出了不少浮沫,他赶忙关上火,连着小陶锅一起端给孟弘和。

他趴在连廊的美人靠里,水晶镜片下的两眼发亮,早已摩拳擦掌地等着吃。

“吃吧吃吧。”沈济没好气塞给他筷子,“我刚写一半的课业,真是。”

孟弘和捏着筷子讨好地笑:“我真饿了。”

“快吃,吃完回去背书,明儿先生说了要抽背《孟子》。”沈济说着便转身回去收拾炉子里的炭。

“我知晓,我都背好了。哇好香啊,这汤饼还是要你来煮才有这样的味道……”

孟弘和赶忙低头用筷子挑起来吃,结果刚低头吃一口,鼻上挂的叆叇就被热气烘成了两片白雾,什么也看不清了。

他只好又忙搁下筷子,把叆叇挂在耳朵上的绳扣解开,撩起衣角低头擦了又擦。

沈济斜他一眼,咬牙:“……我没背好。”

“等我吃完就回去陪你背书,我帮你抽背,放心吧,一定来得及。”孟弘和一边擦一边笑,但没了叆叇,他看近在咫尺的沈济都像隔水看花,雾蒙蒙地看不清五官。

重新戴回叆叇后,孟弘和眼前才重新清晰了起来。他眼睛自小便不好,他娘总说是她的错,怀他的时候没吃葡萄,才叫他生下来便比别人差。

但孟弘和觉着这跟阿娘有什么关系?有人生来没有臂膀,有人生来是哑巴,他没瞎,只是不如人家瞧得清楚,已经很幸运了。

阿娘为了他的眼睛,四处寻医,但最终都说他这短视的眼疾治不好,只能攒银钱给他买叆叇。

这一副叆叇十来贯呢。

孟弘和埋头吃汤饼,这眼前不一会儿又生了雾,但他懒得再擦了,戴叆叇麻烦之处便在这里,每日不是眼睛被热气烘得看不见,就是摘下来就容易找不到了,他又看不清,只能眯着眼到处摸。

沈济便常说他一日十二个时辰,有十个时辰都在找叆叇。

孟弘和想到这句话,刚想笑,就听见有个冷飕飕的声音从边上冒出来了:

“在圣贤地里谋利,真有你的。”

沈济与孟弘和同时转过头去,是乙舍的汪善文和他两个走狗,两人看见他们仨走过来,头皮都是一麻。

汪善文是书院里斋长的侄子,生得头大脖短肩宽腰粗腿也粗,又爱穿颜色深的衣裳,孟弘和这样眼神不好的人若是没带叆叇,远远看他就像看到个硕大又嚣张的冬瓜像他们走来。

沈济看到他,眼睛便向上掀了掀,心里头哀叹气,又来了。真是没完了。

汪善文带着两个人晃到沈济面前,抱着胳膊弯下腰,歪着嘴与他对视,开始把手里的铜钱一枚枚往沈济的头上身上砸:“你是来读书的还是来挣钱的?丢不丢人啊?这么爱钱,我赏你几枚给你攒棺材本怎么样?”

铜钱砸在他头脸,还有几枚砸在泥炉上,又弹飞出去。

沈济捏着火钳的手青筋都绷起来了。

如今不论官家还是百姓都爱踢蹴鞠,辟雍书院里便有两个蹴鞠场。年前,书院连着办了几回鞠赛,沈济踢蹴鞠的功夫还是在书院里才学会的。

但他准头不大行。当时他一脚勾住带彩绸的鞠球,踢出去的鞠球撞在了柱上,反弹出去时却砸中了汪善文的脸。

汪善文被这一球砸得仰面栽进了泥地里,鼻孔里冒出血来,惹得哄堂大笑。

沈济赶忙过去扶他,还被他踹了一脚。

从此这人便像阴魂似的缠着他不放了,不管沈济怎么赔礼道歉都不听,就是认定了他是故意在蹴鞠场羞辱他,只要见到沈济,不管什么事都要找茬。

沈济之前想着自己理亏在先,又不想给阿姊惹事,已经忍他很久了,这会子又来!

那汪善文见沈济不吭气,却愈发嚣张起来,从怀里的荷包里摸出一串钱,一把咬断串钱的绳子,一大把铜子往他头上倒:“你不是喜欢钱?多给你点怎么样?我多得是!”

沈济瞅了眼满地铜钱,竟有点心动。

于是更加不吭声。

见沈济不敢反抗,那汪善文更嚣张了,抬脚踹翻了泥炉子,在倒地破碎的炉子上凶狠地踩着泄愤:“我叫你卖!叫你卖!”

还没熄灭的热炭滚进地上,烫得杂草滋滋响。

孟弘和捧着陶锅,躲到廊柱后头,又着急又害怕,攥着叆叇,不敢上前去帮忙。

沈济远远见他像个热锅上的蚂蚁的样子,微不可闻地对他摇了摇头,让他别过来了。

孟弘和才多大啊,也就比湘姐儿大一点,还是躲起来好,不然一会儿打起来他还得照顾他。

再看汪善文,沈济深吸了一口气,阿姊曾经说过,忍一时越想越气,退一步越想越亏……

这混球弄坏他的炉子,他真有些生气了!沈济心一横就要把火钳举起来时,一根还带叶的竹枝突然横到了汪善文的后脑上,猝不及防便往他后脖子一抽。

汪善文疼得身子一跳,捂着后脖颈回头怒喝:“谁!谁敢打你爷爷!”

“好孙儿,打得便是你。”

清凌凌的声音语调冷漠地说着俏皮话,又在他胳膊上狠狠抽了一下。

汪善文嗷得一声,跳了起来。

那细细的竹枝一看就是随手从路边折下来的,上头还有没撸掉的竹叶,这种竹枝看着特别细,抽人却格外疼。汪善文被抽得又蹦又跳,嘴里脏话不断,自然又被抽得更狠。

“你知道我伯父是谁吗?你竟敢这样打我!”汪善文挥拳打过去,又被那人从容地转身闪开,结果自己又挨了一抽——正抽在手腕最细的地方,疼得他惨叫不已,惨叫声还没停,他又被一脚踹倒在地,这下惨叫就成了呜咽了。

“呜呜,大伯啊,有人打我……”他被那人抬脚踩住了背脊翻都翻不起身来,只能哭叫着搬出大伯的名号,但那人却只是俯瞰他,淡淡地说:“汪斋长把你塞到书院里读书,不是让你来作践同窗的。再叫我瞧见一次……”

那人手里的竹枝凌空一抽便发出了叫人害怕的破空响声,未尽的话语也森冷了下来。

汪善文的两个跟班早就搂抱在一起,瑟缩着躲到了一边。他们认出来这是谁了,这人是甲舍的监生啊,今年院试的头名,不就是他么?

他好像…好像出身清贵之家,这样的人不是像沈济这样家里贫寒好惹的。

等三人哭哭啼啼地跑了,谢祁脸上那浸过霜雪般的冷色才褪去了。

沈济手里还半举着火钳,呆愣楞地看着谢祁转过身来。

被树影梳理过的光正在他温柔含笑的眉宇间流淌,他的脸上已恢复平日里的温雅柔和,还替他扶起被踩得碎了一半的小泥炉子,认真而惋惜地叹了口气,“可惜了,这炉子还是你阿姊新买的呢。”

沈济这才回过神来:“九哥儿,你怎么来了?”

问完,他自己便想起来了,自问自答:“今日监生开学,我给忘了。”

“你阿姊做了佛香糕,托我给你带过来。”谢祁笑着抬起另一只手,他手指上缠了两圈捆着油纸包的麻绳,那捆得方方正正的纸包竟然还完好无损,“这糕子家里人都吃过了,就差你了。”

沈济接过了纸包,这才想起来他刚刚好像一直是单手教训汪善文的。慢了一瞬,他也想到阿姊,心里又暖又酸,心绪便有些低落:“炉子弄坏了,我还给阿姊惹麻烦了。”

“与你无关,回头若是那泼皮搬出汪斋长,你便都推到我身上来。”谢祁温和地伸手帮他拍了拍衣衫上的炭火,站起来,“炉子也没事,正好用这地上的银钱再买一个就是了。”

沈济不禁笑出来。寻常心气高些的学子被人用这样的铜臭砸头只怕早气得要命了,也只有九哥儿才会说,正好用得上。

“香糕送到,我便回去了。”谢祁温声道。他也才刚到书院,还没去拜见冯先生。

“我送你。”沈济连忙起来送他,谢祁又交代万一有人过问要如何说辞。

一直走到学舍外,沈济才看到秋毫背着书箱站在拐角处侯着,见二人出来,还对沈济叉手行了一礼。

沈济忙还了半礼,谢祁拍了拍他肩头:“回去吧。”

他点点头,看着谢祁转过身,忽然想起了什么,又把人喊住了:“九哥儿你等等。”

谢祁疑惑地停下脚步,却见济哥儿飞跑回自己的学舍,不一会儿又跑了出来,手里捧了一团紫草皂,贴心地塞到了他手里,抬手指了指自己的脖子:“九哥儿脖子叫虫叮了吧?今年的气候也真是怪,这么早便有蚊虫了,这是阿姊给我的紫草皂,洗了便不痒了,这块新的你拿去,我还有一个呢。”

沈济弯起和沈渺有几分相似的眼睛笑了笑,见谢祁呆了一瞬没接,还用力塞进他手里:“拿着吧,那我回去了。我的书还没背完,走了啊。”

说着跑走了。

谢祁僵硬地低头看了眼手心里紫草皂。

手里捧得分明是皂,他却没闻见紫草的清香,而是好似又闻到了有些熏鼻子的佛香味。

狭窄逼仄的深巷角落,巷子外浴佛的喧闹声忽远忽近。天光在屋檐下游移,漏下一些光斑,星星点点地洒在慌乱的他与仰脸笑着的沈渺身上。

有两根手指慢慢地勾进了他腰间革带的犀角扣,隔着薄薄的衣衫,指腹微微用劲,指节便顶在他小腹上,一把将他带得更近。

他与沈渺几乎是面贴面地站着了。

谢祁当时快烧着了,仰着脖子根本不敢往下看,心跳得越来越急促。

她却抬起另一只手,葱白般的指尖先触碰到了他的脖骨,接着,拇指重重碾过他脖上内侧浮起的淡青色筋络。

他浑身都僵住了。

下一刻,他一直因呼吸急促而重重滚动的喉结上,突然传来一阵温热潮湿的刺痛感。

齿尖轻轻地咬住了喉结。

呼吸几乎停止。

他受不住了,猛地低头,却只能看见沈渺乌压压的发髻,以及发髻中那根白玉簪子。

她的脸深埋在他的脖颈中。

他背脊僵直,两只手紧紧地攥着,但那时他还算顽强,残存一线的理智,人也还好好地站着。

“阿……”他下意识想呼唤她,结果刚开口,声音便断在忽然扫过痣上牙印的舌尖上。

只是那么一下,他浑身的骨头就像被丢进油锅里炸过一般酥。

谢祁浑身滚烫,脑中好似最后一根弦绷到极限断了,他软绵绵地抵着墙缓缓滑下去了。

被她咬舔过的地方,像是浑身的血液都往那儿汇聚,他昏头昏脑,都能感觉到喉结那处的皮下血脉在突突地跳动着。

带着檀香味道的风越过屋檐,那微风也吹动了沈渺带着狡黠的笑容。

她退开半步,弯下腰,看了眼他喉结上带着湿痕的牙印,忍笑将他耳畔的碎发掖到耳后。

“呆子。”

“记着,这才是轻薄。”

学舍外的小石径上,秋毫站在几步远,莫名地看着谢祁原地发呆许久后,忽然面红耳赤地踉跄了一下,连忙伸手扶住了旁边一杆竹子。

秋毫困惑地歪了歪头。

怎了这是?

春天也会中暑吗?

***

大内福宁宫,赵伯昀好奇地看着面前有一个小碗那么大的鱼丸和碗里格外粗的汤饼。

“这是沈记新做的汤饼,奴婢觉着闻着香得扑鼻,便做主买了回来。”梁迁笑着端到赵伯昀的手边,“官家不是牙疼?御医说是上火的缘故,正好吃些清淡的,戒几日炙鸭吧?”

沈记今儿沈娘子不在,但他家的伙计说鱼肉汤饼与鱼丸都是沈娘子亲手做的。那叫福兴的伙计也利落,他将鱼肉汤饼烫熟,装在碗里,又另外拿一竹筒盛滚烫的热汤,鱼丸也是煮熟后另装。

嘱咐赶忙带回家去,到家后再将汤饼、骨汤与鱼丸盛进碗里,汤饼便不会坨了,吃着一样好。

大内和沈记也不远,梁迁想了想便还是买了回来——自打官家牙疼,吃什么都不香。

那黑胖的大方脸瞧着都隐约瘦了一些。

梁迁没有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正常人的家,他前半生伺候侍奉先帝,后半生则照顾陪伴赵伯昀。虽然从不敢说出口,但他其实将赵伯昀当做自己的孩子一般牵挂着、呵护着。

所以赵伯昀牙疼没胃口,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梁迁心疼地看向赵伯昀,官家起码瘦了二两了!瞧啊,他那脸颊肉,如今都荡不起来了。

听梁迁劝他戒烤鸭,赵伯昀用黑手捂着肿起的黝黑腮帮子,怏怏不乐地叹了口气:“不能吃炙鸭,我这日子还有什么趣?”

他再低头,看碗里散发着清香的“鱼丸粗汤饼”也没什么兴致,拿起筷子时还嫌弃:“鱼丸腥气甚重,吃这个朕还不如吃清粥……”

但想到这是梁大珰担忧他身子特意从外头买来的,他还是夹起鱼丸,勉为其难咬下一口。

“嗯?”

他刚咬破了鱼丸外皮,舌尖便触到一团温软鲜甜的肉感,外滑内韧,吃起来竟弹如雀舌。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