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关于电影你是为了什么拍电影?
池影他们这拨人是国庆节前回到京城的。
所以说郝运师弟确实比较“好运”,他和袁力刚刚把《一部电影的诞生》剪完,池影他们就回来。
还可以给他们参考参考或者是提提建议,再精修一下。
其实《西行》拍摄过程中,他们两个记录下来的素材非常多。
但是做后期剪辑的时候,总是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还是郑志宏当机立断,让他们干脆做成三部曲,用传统电影的三幕剧方法来剪辑。
对于涉及保密性技术方面全部都剔除,主要抓一些拍摄时遇到的难题,已经解决的过程,还有一些高光时刻,包括一些精彩剧情的拍摄等等,再加上一些日常趣事作为过渡,就是找那些有看头的片段来记录。
剧本中心帮这部电影申请了许可证,还有各类印刷发行证照。
反正他们也不寻求公开上映,就直接做成DVD碟片投放市场。
这时候《西行》在国内的大规模公映已经进入了尾声,但是热度还是一浪高过一浪。
很多热爱这部片子的观众,都希望能后续能出完整版的《西行》蓝光DVD,用以收藏。
所以《一部电影的诞生》一经推出,打出的又是《西行》拍摄纪录片的名头,就非常受欢迎,卖得非常的火热。
而且电影频道也购入了这部片子的渠道播放权,用三个周末的黄金时段来播放了,想不到收视率居然破了新高。
这种玩法还是国内首创,同行们不好骂华影集团,因为据说挣这个钱的是宏图影业。大家都说郑志宏这厮钻到钱眼里去了,这都能恰一波饭……
但是骂归骂,学归学,后面好多大片都是这么个玩法,毕竟苍蝇再小也是肉呀!而且这肉貌似还不小。
李师弟在采风后面那段时间中,基本上已经把剧本确定下来。
他们在漓江边上待了很长时间,李师弟自己画了很多分镜头。
当池影问他是否搞清楚目标观众的时候,他也就很明确的说:“主要就是都市上班族,一些中青年。因为这种才有生活差异,也会现实中受到了一些挫折和伤痛后,才会寻求世外桃源般的心灵慰藉。”
池影非常认可他的定位,而且这种目标观众的话,以后还可以作为当地旅游业引入的目标客群,来进行宣传。这都是非常好的想法,能带动地方经济,也算是为这边做了贡献。
回到京城以后,池影就马不停蹄地带着李师弟来到韩主任那边,把他们的想法说了一下。
韩主任乍听就觉得挺不错的,然后看了剧本以后,更是非常喜欢。
用她的话来说,“这就像一首散文诗,给繁忙疲劳的都市人寻找一个心灵的港湾。拍出来会非常舒缓,也非常优美,适合在一些淡季进行投放……”
郑世宏开始听到这个创意的时候,不是特别感兴趣。
但是池影跟他解释了这种治愈性电影的特点,她说的非常直白露骨:“师兄,就像山珍海味吃多了,也要来点清粥小菜,是不是?舒缓一下心境,放慢脚步,体会都市以外的生活。你看这整体投资也不大,后面的回报可能会出乎你的想象,真的。”
郑志宏也就没说啥了:“不管怎么说,我信你。只要师妹你觉得可以干,咱们就干,也没多少钱。本来那100万就是给李师弟的启动资金,够吗?”
“我觉得够了……”池影回道。
他们把这部电影暂定名为《唱山歌》,整个项目不需要增加投资了。因为他们走之前,也跟那些旅游局的人取得了联系,说了他们的拍摄想法。
当地政府愿意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并不是金钱方面的。他们愿意提供景点场地,人员调度,还有拍摄食宿的安排……这种其它形式的便利和投入,这其实就可以省了不少钱了。
“对于演员,你有想法吗?”池影作为片子的监制,也就多问了一句。
这是李师弟的第一部 片子,他什么事都想找池影商量商量,而且池影也给了他莫大支持。
“师姐,你还记得周岩吗?”
“当然记得了,咱们的专用音乐人……”池影她们这些人都喜欢找周岩来做电影音乐,周岩也非常乐意和他们交流,开展一些创意探讨。
“我想请他来演我的男主角,你觉得怎么样?”
池影想了一下,“这事儿要跟他商量。如果单纯从这个人物设定来说,他确实很适合,因为几乎本色出演,应该没有太大困难。但是有的时候还要看他本人的意见,毕竟他是个歌手,作为演员来演戏还是算是门外汉了,你听听他自己的想法吧。”
李师弟是听过周岩的经历,所以他才希望周岩来担任这个角色,而且电影中的一些音乐或者是歌唱方面,就会非常自然和便利了。
池影带着李师弟去找了周岩,在他的工作室里,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周岩对这部片子非常感兴趣,介绍了主要剧情以后,他觉得这种“治愈系”的概念非常好。但是对于李师弟提出的让他来演男主角的建议,他则是果断推辞:“不行,我真的不行。”
李师弟则是极力说服他:“周哥,我觉得你行!你也曾经有过这种类似的经历和际遇,所以能感同身受,非常真实地演出来。其实你都不要演,你就把你当时的那种状态重复一遍,我觉得就非常好了。”
“我真的不行,我看到摄像机镜头就动不了了。你看我那次上春晚,整个人都木了,干杵在那儿了,真的。我可以给你们作曲,还可以提供其它一些音乐方面的帮助。但是让我自己来演,我真的不行,我觉得你们可以找一些有音乐演唱功底的男演员来做男主角。
你们说的这部片子我真的特别喜欢,我会全力支持你们,但是让我来演我真的会搞砸的,那就耽误事儿了……”
对于周岩的极力推辞,池影也没意外,按照她的了解,周岩就是一个非常专注于本职的音乐人。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擅长音乐,但是演戏确实是外行。像早几年的“几栖明星”,听着就不专业!
至于女演员,李师弟自己还没有想好。池影和周岩给他的建议就是,找一个有民乐基础的女演员,最好嗓音比较好。
按照剧本里的设定,她是一个在漓江山水中长大的,精灵般的一样的女孩儿,淳朴秀丽,一见就给人一股清新扑面的感觉,这样才能契合整部电影主题。
周岩还帮他们想了想,音乐界好像目前没有这种歌手,还是只能找专业演员来担任了。
“可以的,我觉得这样很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像这些唱歌部分或者是音乐部分都可以找人在幕后来做,只要演员表演真实就可以了……”周岩也帮助出谋划策。
这些事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
不过没想到的是,原来这部电影只是在小范围内开始启动了,他们都认为没啥外人知道。
但是李师弟在电影学院那边,却被莫名其妙围堵了。到处都是人向他自荐,甚至他连去食堂打饭,都有人拽着他,弄得他一顿饭都吃不好。还有一些已经毕业离校的,跟他认识的、不认识的都跑来找他,他都被烦死了。
李师弟实在受不了,就干脆从学校里跑出来了,厚着脸皮跟谈逸挤在一块儿了,住他那儿。谈逸也觉得很奇怪,他们这些人一向行事低调,不会还没开拍就满场风雨。
“你跟谁说了这事儿吗
?怎么就漏了出去呢?”
像李师弟之前跟着池影一块出去采风,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出去的时候正好是暑假。
李师弟想来想去,“我真不知道了。”
“你跟学校里谁提过要拍电影的事儿?”
“我只跟我们导师说了,我就提了一下我的下一步计划。因为导师问我研究生毕业作品是怎么安排的,我就说了这个事了。反正后面请假肯定还要获得他的批准的……”
这么一说,大概就有眉目了。
谈逸说道:“那看样子,就是你导师那边漏了消息了。但是就算你要开片,也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会闹到这个地步?”
李师弟也觉得很奇怪,照说他也虽然参加过池影的几部电影拍摄,但都是作为摄影,而且还不是主摄影师。现在要开片,际遇应该跟钱师妹差不多,没道理热成这样。
谈逸又追问他:“你没有跟别人说你池师姐要参与这部片子吧?”
李师弟仔细想了想:“没和别人说过。就是当时我们导师问我的时候,我就说了有一个拍片的创意,然后是跟池师姐在桂省游历的时候,大家讨论出来的……”
他忽然茅塞顿开,——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
他当时说这件事的时候,确实带有一点点小小的炫耀性质,而且还带了一嘴,池师姐会在这部片子里担任监制。
谈逸拍了拍他,也没再说什么责怪的话:“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小心一点。别莫名其妙白得罪人,到时候在你毕业的时候摆你一道就完了……”
李师弟有点沮丧,叹了一口气。毕竟现在是池影名声在外,树大招风。
“一个老师,怎么嘴这么不紧……”李师弟抱怨道。
谈逸在毕业的时候受过挫折,所以他一直心有余悸,“你最好还是注意点,别等到毕业的时候掉链子。”
他知道李师弟平时对自己的导师感觉还是挺好的,“别想太多了,说不定你导师也是想去炫耀——我带的研究生马上要开片了,还是池导这种级别的圈内大咖给他做监制,对吧?”
“这都什么事儿呀!”李师弟觉得非常懊恼。
而池影回来以后,没歇几天就被郑志宏直接拉到了宏图影业那边去了。
八月份的时候,今年的“宏图青年影展”的海报已经对外公布了。
结果,很快就有作品都被送到宏图影业这边来。当时池影不在京城,工作人员就送到库房统一保管。
所以当池影走进他们的库房的时候,立刻就被堆积如山的作品介质惊呆了,“怎么会这么多?这才几月份?去年所有作品加在一块,也没有这么多吧!”
“本来今年海报发布得就早,而且圈内消息也很灵通,对吧?”郑志宏拍拍她“没事,放松一点,反正你现在手下也有人可以使唤了。”
其实主要是去年几位得奖的优秀选手,全部都已经开片儿了,这对电影新人们的触动非常大。
首先是钱朵朵,现在已经现在是圈内知名的新人女导演了,《单身日记》大火,让观众和市场都记住了她。
郝运他们也做出了DVD,开始发行,还在电影频道播出来了。
李师弟这边也已经立项了,开过年马上就要开始拍摄了。
现在外面人都知道,所谓的“宏图青年影展”不是光说说就拉倒的,得了奖以后,会有大量的资源倾斜,新人就直接可以拿到1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
这才是新千年初期,这个数目的资金,对于新人来说,已经相当有吸引力了。
“我去,郑师兄,我怎么觉得我被你坑了?”
郑志宏在那笑:“想开点想开点,每部作品也就不到10分钟,你每天上午干你自个的事儿,下午再去初筛一下……我看你们韩主任,对这件事也特别感兴趣,一定会支持的。”
其实不仅仅是韩主任,连雷大佬都对这事儿非常上心。他们第一年办的不错,成绩突出,培养了三个有能力的新人,后面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所以池影已经听到一些信儿,好像电影局那边,隐隐约约已经有人想把这个影展改变性质,作为官方的影展来办了。
目前“宏图青年影展”只能是半官方性质的影展,而且只限于短片。华影集团和剧本中心这边虽然参与出来了,但是宏图影业在这上面的能动性更大一些,创意总监目前任命的是池影,这已经是第二届了。
如果要是全官方性质的话,可能就不会这么便利高效了。
首先参赛门槛会提高,而且专业人士的参加评点的话,池影肯定说了不一定就能算数了。
对于这些信息,郑志宏也有所耳闻。
“其实我是不希望全官方性质的,毕竟现在咱们的主动权大,而且我们也不是要搞什么政治功绩,我们就想挑一些能拍片的新人,为华国电影市场做贡献,对吧?
同时我们自己也培养了技术骨干,给我们自个挣钱。”
池影点点头,确实是这样。
一旦官方介入,无论是程序环节,还是评审会,都要按照官方规范来操作。他们目前的影展其实只是小圈子里搞搞,挑一些能干实事的新人导演,毕竟老一辈导演的思想也不是一下两下就能转变的。
“今年只能先这么着了,也不知后面会怎么样。”
“没事儿。”郑志宏拍拍她,“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就行,能办几年就办几年。”
池影当时采风回到中心后,才发现今年中心也招了新大学生,是电影学院才毕业的导演系男生。
于是池影身边就多了一个小跟班,这孩子叫赵望星,看上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20多岁大学生,电影新丁。
他每天的干活热情非常高,而且似乎对池影特别崇拜。
第一次见到池影的时候,激动的脸都红了。
原来每天单位第一个到的都是池影,现在变成了赵望星了。
他每天早上第一个到中心,把大家的水都打好,然后就在池影边上的小办公室里等着池影,听她安排工作。中心这边也替赵望星寻摸了一间宿舍,跟池影都在一个大院里。
所以他离得也近,做什么都方便。
池影一开始也没太在意,既然是分配给她的人,她也没让他闲着,带着他出出进进,一块儿去看宏图影展的一些参赛作品。郑志宏有时候过来也参与一下。
池影就拉着赵望星跑到楼上电影研究中心的放映厅去,一部部地往下看,做初筛。
他们目前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这个了。
不过很快池影就发现了,这孩子看着不显山不露水,居然是一个特别阳春白雪的文青。
在这些片子里,池影不是很感喜欢那些艺术性偏浓的作品。
但是赵望星明显就更青睐这部片子,而且看得非常投入,有的时候感触特别深,甚至比池影还能感同身受。
直到此时,池影才知道确实有人发自肺腑地喜欢这种调调,而且对此非常能共情。
这孩子也确实很爱电影,但是他的口味明显和普罗大众不一样。
后来池影有一次私下里就问他,“望星,你给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定位是什么?”
“我刚参加工作,我还没想这么多。我就想跟着池师姐你多学学……”
“学习肯定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很难进步的。就这么说吧,如果让你去做导演的话,你想拍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我想拍出一部有深度的好电影……”
“那什么叫有深度?对于电影的好坏,又是如何界定的?”
那孩子扭捏了一下,“当然是能得奖的,能够获得专业人士认同的片子了。”
池影心中“咯噔”一下,这孩子明显没把普通观众的喜好放在心上。
“赵望星,你知道吗?我们国家年底就要入市了,会有很多外来的电影涌入。就像你说的,那种得奖的,有深度的电影,很多其实是没有办法在院线里挣钱的,你觉得拍这种电影的人,他们应该怎么寻求自己的生存之路?”
“我觉得能还是有很多人热爱艺术,愿意看这种高雅一点的,发人深思的电影的……”
池影叹了一口气,“你平常是不是不太看好莱坞的片子?”
“我不太喜欢好莱坞的片子,我更喜欢欧洲的一些片子。”
“那你知不知道?现在欧洲很多电影人都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欧洲电影市场在好莱坞的冲击下,也是举步维艰。”
这话说的有点冷酷,而且赵望星明显不认为自己是不能养活自己的那种电影人。
“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资商进入电影市场,他们拿出资金投资给导演,当然希望能有所回报。如果一部片子不能回报,甚至是亏本的话,那它的导演很快就在市场上没有
立足之地了。”
“师姐,我觉得这样说就有点庸俗了,大家还是能渴望获得一些精神陶冶的。”
“望星,如果是这么说的话,那你可能在我这儿学不到多少东西。因为你也知道,国内的评论界是怎么评论我的。”
赵望星抿了抿嘴,显然他肯定是知道的。
“我是一个,‘浑身充满铜臭的黄毛丫头’,知道吗?懂了吗?我拍片是为了挣钱,艺术性对我来说不重要!”
“师姐,我觉得他们不对,他们误解你了。你看你的片子,都能在戛纳拿到金棕榈,还有最佳导演奖,奥斯卡和金球也认同你。你拍的片子都是非常有深度,非常有内涵的。
像《白蛇传》那是探索解构人类的‘欲望’,像《西行》探索的是规则或是叛逆,我觉得都特别好。
是他们误解你了,你可以再把这些主题深化,拍出更有深度的片子,大家就能认同你了。”
“我为什么要他们认同?还有,如果我的片子没有获得戛纳,没有获得奥斯卡,是不是这些主题就不存在了?”
池影的问题很尖锐,“你如果要想表达自己的内心,那么你就不能以别人的判断作为导向,你要有一颗坚强的内心,你要有你自己的探索,自己的表达欲。
其实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也是个伪命题。电影确实是艺术,而艺术片和商业片则是人为的给它定义。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看到它,获得的内心感悟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当时在威尼斯,接受《好莱坞报道》采访的那样,这种定义是人为地割裂。
像一部《西行》,你看到的是‘规则’,看到的‘叛逆’。但是也有可能很多观众看到的是‘少年’,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往昔岁月;还有一些观众看到的是神话故事,是精彩的特效。
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满足了不同的人,才能尽可能最大化观众群,这样才能让你的电影有立足之地。你不能是为了满足一小波人去拍电影,那样你是没有发展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