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兵不血刃啊
*
连曹操曹老板最初的理想都是“为国家讨贼立功以封侯作征西将军”, 可见封侯拜将是绝大多数人的终极目标。
不过荀晔上辈子接受的教育和封侯拜将完全不沾边儿,这辈子他爹自己就是拒绝朝廷征辟的隐士,自然也不会教他怎么为朝廷卖命, 所以他得了个爵位后第一反应就是能在亲爹面前嘚瑟几句。
主要他觉得他这个爵位是用来凑数的,如果不是因为姓荀,事情结束后朝廷顶多给他个不知品级的将军当当。
上头有人好办事, 就算他们家叔祖什么都不说, 天子看在他们家叔祖的面子上也会对他另眼相待。
虽然绝大部分臣子的梦想是封侯拜将, 但是朝廷的爵位越来越不值钱也是事实。
远的不提, 单他们光武帝立国后大封功臣就封了八十多个县侯。
毕竟是开国功勋, 怎么加封都不为过, 只要后面的皇帝能及时止住分封的势头,朝廷也不是养不起几十个可以世袭的列侯。
问题是,后面的败家子儿们不光没有止住分封的势头,反而封的比开国的时候还凶。
他刚被封侯的时候特意打听过, 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一跳。
本朝光因为外戚身份而封侯的就有八十多个人,其中七十多个都是县侯。宦官封侯的也有几十个, 其中县侯的数量也超过一半。
大汉十三州, 十三个州所有郡国加起来满打满算不到一千两百个县级单位,如今光县侯就封了三百多个,此外还有一百多个乡侯和两百多个亭侯。
嗯,都是可以世袭的列侯。
这么一看,被封为县侯好像也没什么难的。
但是对宦官外戚和宗室皇亲之外的人而言, 封侯又好像比登天还难。
就说如今屯兵驻守右扶风的皇甫嵩老将军, 那是凭平定黄巾之乱才功封槐里侯。好不容易封了个县侯, 一年不到就因为宦官进献谗言被灵帝降到了都乡侯。
就……
以前的主流是因功封侯,现在的主流是宗亲外戚宦官封侯对吧?
县侯都封给外戚和宦官了, 留给功臣和宗室皇亲的只剩下乡侯亭侯,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荀晔感觉不太对,但是朝廷的事情他觉得不对劲没用。
当今天子是个小可怜什么主都做不了,上一任天子更可怜直接被权臣给废了还被毒杀,再前头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桓帝灵帝,那两位活着的时候都不靠谱,如今都入土了更没法指望。
爵位来去匆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废了,太在意不是什么好事儿。
看他,别人不喊他“苑陵侯”他都想不起来身上还有这么个爵位。
“咱们去密县的时候还经过了苑陵,早知道会被封为苑陵侯就多看几眼了,现在回想只能想到苑陵的官道是什么样,其他什么都想不起来。”
帐篷里只有他们父子俩,荀晔躺下盖好被子,想着他爹那么宅应该也不太清楚外面是什么样,于是翻个滚换个话题。
“阿父,您有没有觉得朝廷封侯太随便了?”
他知道身为被封的那个这么问有点像得了便宜还卖乖,也就是他和阿爹感情足够好,换成其他人他肯定比锯嘴葫芦还哑巴。
荀悦笑笑,“能封侯还不好?”
“当然好。”荀晔屈起手肘托着脸,“但是来的太容易总感觉不太真实。”
而且他研究过了,会有这种感觉不是他的错,是朝廷的错。
荀悦叹气,“四海鼎沸,皇纲失统,只怕天子想扭转时局也有心无力。”
叔父封侯在意料之中,傻小子跟着封了个县侯就有点过了。
不过封都封了也不好再说什么,当时的情况的确凶险,他只看信上的寥寥几句都看的提心吊胆,不敢相信之前从未杀过人的傻小子会怕成什么样。
县侯就县侯,都是他们家阿牞应得的。
不提这个爵位还好,不提就想不起来那些担惊受怕的日子,现在臭小子主动提起,他还想问问京城是不是没人了非要他一个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半大孩子干那么危险的事情。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阿牞,下次要多想想再做决定,阿父会担心。”
叔父不会主动让小辈涉险,事情会变成那样肯定是这小子自作主张。
荀晔缩缩脖子,老老实实认错,“对不起,下次不会了。”
别人说他冒险他会据理力争,阿爹说他冒险他只能乖乖认错,不然阿爹会更担心。
“刀剑无眼,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荀悦眉头微蹙,事情已经发生说再多也没用,而且叔父肯定也已经教训过了,他再教训只会让自己更担心。
宁朔将军,既然是将军就少不得带兵打仗,打仗哪儿有不危险的。
“阿父,我们刚才在说朝廷。”荀晔小心翼翼把话题拽回来,“是朝廷不争气,不是我不争气。您别担心,遇到危险我知道躲。”
他饿了会吃饭困了会睡觉下雨了还知道往家跑,厉害着呢。
“朝廷这次一下子封了七八个侯,光县侯就有四个,下次再有什么事儿还这么封可怎么办?”
荀悦看了眼仿佛在真心为朝廷操心的傻儿子,无声叹气。
朝廷封下去的爵位越多能掌控的土地人口就越少,所以孝武皇帝酎金夺爵废了一百多个列侯,从此王侯封土而不治民。
光武帝重兴汉室,但是立国后面对的情况和高祖建国时完全不一样。
朝中宦官外戚轮流掌权,皇帝要摆脱一方控制就要提拔另一方,提拔的手段就是升官封侯,还一封就是县侯。
没法世袭的爵位不够看,只有子孙后代无穷无尽的恩宠才能彰显来自天子的爱重。
于是又给下一任皇帝留下隐患。
荀晔撇撇嘴,小声嘀咕道,“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的问题。”
只要制度不变革,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列侯越封越多,在这爵位和食邑挂钩的年代只有富庶的地方才吃香,穷地方用来封侯只能起到反作用。
有些亭侯的食邑比乡侯都多,有些乡侯的食邑比两个县侯加起来都多,谁都不乐意封地封到穷地方,于是又是新一轮的勾心斗角。
现在朝廷为了省事儿封侯的时候直接把食邑的户数也确定下来,不管封地有多少户百姓,食邑多少户就是多少户,多要也没有。
他被封为苑陵侯,食邑两千户,也就是说从今以后苑陵县会有两千户百姓的赋税不再交给朝廷而是交给他。
听上去很不错,但是那是以前。
从董卓入京废立天子开始天下就彻底乱了套,朝廷已经管不住洛阳以外的地方,封侯也只是封个名头,食邑能不能到位全看运气。
反正他到并州那么多天了也没见着封地送东西过来,叔祖也没有,吕大将军也没有。
没有也没关系,有个好听的名号也行,家里也不缺他一口饭。
不破不立,不止不行。
大汉这座房子上到屋顶下到地基都是问题,对比下来藏在房体中的蛀虫反而成了不起眼的小角色。
烂摊子没法收拾,还是拆了重建更简单。
当然,现在提拆家还太早,他也只敢在几位阿飘爹在的时候嘀咕几句,其他就连在亲爹面前都不能说。
不说了不说了,久别重逢应该高兴,他是来找阿爹炫耀的,不想深沉的讨论完然后俩人都愁的睡不着觉。
天塌下来有高个儿的顶着,他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治理好并州,等并州安定下来再说抢地盘的事儿。
穷则独善其身,达了才有底气兼济天下。
睡觉睡觉,明天再和阿爹介绍他们来到并州之后做出的成果。
好久没和阿爹住一块儿,已经开始不习惯了呢。
荀悦眨了眨眼睛,看着嘴上说不习惯实际闭上眼睛就睡成小猪崽的儿子再次失笑,轻手轻脚吹灭灯烛然后也躺下入睡。
一夜无梦。
清晨,天边泛起鱼肚白,炎热尚未来袭,附近林子里传来阵阵清脆的鸟鸣。
荀晔早早起床,洗漱之后神清气爽,收拾好自己也没闲着,不一会儿就把全家的早饭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行军路上没那么多讲究,怎么简单怎么来,所有人吃的都是大锅饭。
他不是伙头兵,他只是早饭的搬运工。
荀小将军看看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实在没忍住问道,“阿父,那么多人每天消耗的粮草不是小数,您悄悄告诉我,麹将军离开时是不是劫了冀州的粮仓?”
“不用悄悄说,我能听见。”麹义咬着饼子走过来,“粮草都是别人送的,没抢。”
荀晔不太相信,“这年头粮价居高不下,有时候拿着钱都买不到粮食,怎么可能有人白送粮食?”
大部队的目的地是并州,送粮也不会为他们所用,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送?
麹义耸耸肩,“这得问几位荀大人。”
再说一遍,他只是个负责护送的武将,路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和他没有关系。
他倒是想有关系,可是也得有那个本事才行。
刚开始收拢山中流民时他也想过粮草不够怎么办,邺城到晋阳也就十天的路程,他们出发时也没有准备太多粮草。
袁绍又不是傻子,肯定不会让他们带太多东西离开。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依旧很多余。
山里流民贼匪数以百万计,他们进山是为了活命不是为了找死,不会真的哪儿危险往哪儿钻,钻人迹罕至的山野老林他们抢什么?
所以就算落草为寇,绝大部分山贼流民也都在山路附近安营扎寨。
正好方便了他们抓人、啊不、吸纳人丁。
虽然不知道荀氏兄弟几个是怎么安排的,但是隔几天就有不知名的运粮队出现给他们送补给,而且那些运粮队看上去明显不是一家出来的。
一次两次他还震惊,次数多了就是天上直接下粮雨他都能面不改色的说这很正常。
上天的馈赠!都是上天的馈赠!
没错,就是这样。
麹义叼着饼子飘过来,看到荀小将军准备的早饭有他没见过的好吃的,于是礼貌的打了声招呼端走一个托盘然后飘走。
明明是个大活人,愣是感觉像个精神恍惚的游魂。
荀晔看看飘远的麹义,再看看对此习以为常的亲爹和叔父们,很想再问一句麹将军一路上到底经历了什么?怎么精神状态和上次见面时相比差那么多?
知子莫若父,他不开口荀悦也能看出来他想问什么。
“冀州世家富户多,你三叔四叔离开邺城前曾传信给沿途城池的守官说只要付出小小的代价就能解决境内匪患,对地方官员而言出钱比出人命强,所以我们一路上才不曾短过粮草。”
荀谌已经在旁边坐下,闻言拢袖拱手,“兄长谬赞。”
他们只是不忍百姓遭难略施小计,也是家中长辈的名声足够好,不然那些城池的守官也不会这么大方的给粮。
现在送粮草进山送多少由他们决定,等到贼匪出山劫掠到时候要付出多少代价就不好说了。
和端方君子荀谌相比,荀衍就简单多了,“冀州苦黑山贼已久,每次黑山贼出山劫掠魏郡各县都首当其冲,现在不出粮将来就是城毁人亡。就算我们不能解决山里的贼众,那些粮草对地方大户而言也不算什么。”
百姓穷的活不下去才落草为寇,但是百姓穷和富家大户有什么关系?
越是乱世越要囤粮,随便挑一家出来都能供应全城一两年的吃喝,只是出点粮草就能解决山里的威胁,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就算那些粮食没有派上用场,借此机会卖荀氏个好也不亏。
荀晔听的一愣一愣又一愣,千言万语最终汇成一句话,“叔父机智。”
他知道并州有些城池会在入冬之前给附近的胡人部落送东西让他们不要打上门,事实证明大部分胡人部落在有足够的粮食过冬的情况下都会消停下来,所以这法子虽然听着不光彩但是真的可以减少伤亡。
对魏郡各城而言,他们只是体验一下边境城池的生存法则。
对并州而言,他们是空手套白狼直接套了大批粮食和大批人丁。
两位叔父略施小计人丁粮草统统到手,这就是正经谋士的战斗力吗?
荀晔:星星眼.jpg
荀谌笑的更加开心,但是依旧要矜持,“阿牞过奖。”
虽然他也觉得他很厉害,但是被小侄子这么看着还怪不好意思的。
计划能实施的那么顺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山里的贼匪流民防备心极强,如果不是他们家文若深入险境说之以理晓之以情,也不会有那么多百姓愿意追随他们来并州。
先前有那么多人到冀州已经让他们大吃一惊,进山之后才知道之前还是小瞧了他弟。
荀彧本来只是听着他们说,看话题落到自己身上也笑了,“兄长是没见过阿牞劝人的场面,那才是真的想带走谁就能带谁走。”
“也没有那么厉害啦。”荀晔谦虚的摆摆手,他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不敢和叔父们比。
能让人追随是一种能耐,能带着追随的人都过上好日子更需要本事,他现在还在第一阶段打转儿,后头还得靠更有能耐的长辈们。
所以系统爹选他当宿主真的不是因为选他一个可以提溜出一大串吗?
荀晔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全家都是大佬的感觉谁懂啊。
……
荀氏众人终于抵达并州,晋阳城中的荀爽和荀攸收到消息也都松了口气。
不是他们对自家人没有信心,而是最近的太行山实在不太平。
魏郡和东郡的贼寇都被平定的差不多了,虽然被剿灭的不是黑山贼的主力,山里也不缺那些人,但是没能将劫掠的金银粮草带回山里对贼匪而言就是失败,贼首吃了亏肯定会在别的地方讨回来。
人多消耗的粮草就多,再多粮食在上百万人面前也是眨眼就没,山里又没有合适的地方种地,想要粮食就只能靠抢。
亦或是山外的援助。
黑山贼首领张燕和幽州公孙瓒关系颇好,如今公孙瓒对冀州虎视眈眈,说不准什么时候双方就会联合起来痛击袁本初。
有冀州在前面扛着,短时间内不用担心他们侵入并州,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个好消息。
和族人一同前来的还有十几万百姓,其中青壮占了足足八成,并州到处都缺人,还得好好想想将人安置在哪儿。
春耕已过,现在不需要那么多劳力种田,但是也不能让他们都闲着,不然容易生乱。
吕布不怕流民生乱,他甚至想去和恶名远扬的黑山贼贼首张燕打一场,可惜现在不是主动挑事儿的时候,讨贼也要以并州南边各郡的贼匪为先。
先把太原、上党两郡治理成铁桶一块,然后再以两郡为根基逐步收复其他被胡人占据的郡县,等并州境内的事情都处理的差不多了才能轮到其他地方。
北边雁门、定襄、朔方的胡人都没解决,还有更远的五原和云中,哪儿有时间去管无关紧要的黑山贼?
真是的,他老家五原怎么就那么远呢?
五原郡明明是正儿八经的大汉疆土,为什么会莫名其妙成了胡人的地盘?
吕大将军开动脑筋,然后得出结论:都是朝廷的错。
朝廷只让羌胡内附但是又管不住内附的羌胡,久而久之那些羌胡部落就反客为主把他们的地盘据为己有,遇到本来住在那儿的汉家百姓有意见还煞有其事的嚷嚷“是大汉朝廷允许的”“有意见去找朝廷啊”,倒打一耙的本事简直能气死人。
朝廷也是,让胡人住在他们的地盘就好好管,一顿打不服就多打几顿,打成孙子就知道老实了。
瞧瞧现在这弄的,朝廷想打竟然还打不赢。
吕奉先想到远在天边的老家就想摇头,胡人惯会欺软怕硬,大汉拳头大的时候会伏低做小主动当孙子,知道大汉朝廷不行了立刻换了副嘴脸,妥妥都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再等等,等西河、上郡、朔方、定襄、雁门都搞定了就轮到五原,到时候不多揍胡人几顿都对不起这些年受的窝囊气。
呵,怎么不算衣锦还乡?
还好荀州牧要长居并州,要是这次还和丁原一样招完兵马就去京城争权夺利他得气死。
都知道远离京城没前途,他也知道,但是也不能让胡人一直这么嚣张下去吧。
反正他吕奉先已经封候拜将,留在留在京城也没多大的上升空间,他这样勇武无双还看胡人不顺眼的将领最适合派来守边,别人不留他留。
嗨呀,州牧大人带他真是带对了。
吕大将军闲着没事儿就是自夸,夸完之后又是自信的一天。
他只负责剿匪不负责招安也不负责治理,安抚百姓的活儿归荀公达。他只需要在有人闹事的时候前去平定,其他事情自有荀公达处理。
还真别说,这些中原来的文化人在理政方面就是有一手。
他活了近三十年,对并州的印象就是哪儿都是打打杀杀。胡人入侵和胡人打,胡人不闹事儿就自己人和自己人打,总之基本上没有安生的时候。
没办法,他们这儿穷山恶水,想活下去就得寸步不让。
邻居间争几棵树大打出手都是小事,村寨之间争地头都能打出胡人入侵的架势,多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演变成上百人的械斗,一旦打起来连官府都拿他们没办法。
官府能怎么办?派兵上前加入战局?
别了,本来他们这儿的百姓就少,再打下去就真没人了。
但是不知道荀公达怎么和那些地头蛇交涉的,周边匪患平定之后城里竟然没出其他乱子。
不合理,非常不合理。
以前杀完贼讨完匪城里的豪强都会蓄意报复,因为被杀的那些人中可能会有他们的亲信,报复起来甚至能把官署给烧了。
这次没出现蓄意报复的情况,不光没有闹事,甚至所有城池看上去都稳稳当当,弄得威风八面的他都没有了用武之地。
吕大将军摸不着头脑,他觉得朝廷官员能治理好中原可以说是有本事,但是并州和中原完全不一样,能治理好中原的郡县不一定也能对并州郡县手拿把掐。
他又不是没见过其他官员怎么当官,那是动不动就直接拉出去剁了以儆效尤,不然根本镇不住场子。
杀贼不算,贼匪本身就该杀,官员立威杀的是那些当众不给他面子或者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的人。
荀公达立威了吗?
没见他大张旗鼓的杀过人,所以应该是没有。
但是看现在这情况又好像立威了,不然城里那些家伙不会这么老实。
总不能悄悄的杀人然后昭告天下就瞒着他一个吧?为什么啊?想在并州立足哪儿有不见血的,他又不会因为这事儿有意见?
今天也是摸不着头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