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敬茶认亲后,解桢有事出门,小于氏独自回到了院里。

四下无人的时候,她才微微放松了脊背靠在大迎枕上,按了按略微酸痛的腰,神态间露出几分疲色。

一位四十多岁嬷嬷打扮的仆妇打了帘子进来,小于氏见到来人,赶紧坐直了身子。

“李妈妈。”

小于氏并不在嫡母身前长大,得了与解家的亲事后,于夫人才亲自带着小于氏,教她一府主母需要懂得的种种。

但于夫人担忧小于氏受教导的时日尚短,嫁进解家后做事不周,特意指了李妈妈到小于氏身边帮扶指点,故而小于氏对待这位妈妈很是敬重。

“少奶奶,该喝药了。”李妈妈将手上端着一只药碗递了过去。

小于氏连忙接过,“有劳妈妈。”

出嫁前,于夫人请大夫为她请了大夫看诊,大夫说她有些寒症,想要早些有孕,须得仔细调养,给她开了现在这个补药方子。

药汁又酸又苦,但想到白白胖胖的宝宝,小于氏丝毫没有犹豫地把药喝了下去。

“妈妈,”小于氏用帕子擦了擦嘴,将药碗递回给李妈妈,“这药我还要喝多久?”

李妈妈亲眼看着她喝完药,接过药碗,又递上漱口的温水,温和道:“大夫开方时不是说过,先喝个半年看看?不过,许是在那之前,您就能怀上身孕呢。”

小于氏听了这句吉祥话,不禁露出一点期待的笑意。

二人正说着,丫鬟翠喜进了屋。

“姑……大少奶奶,李妈妈。”

她给二人行了个礼,随后对小于氏道:“金姨娘来敬茶了。”

小于氏一怔。

后院里只有一位姨娘,便是长姐身边的陪嫁丫鬟画眉。

她打起精神,“快请她进来。”

画眉娘家姓金,抬了姨娘后,府里便改称她为金姨娘了。

不一会儿,一位二十上下,身形苗条,样貌清秀的女子进了门。

她头发绾起一个规规矩矩的圆髻,穿着秋香色缎面袄裙,打扮简单素雅却不简陋。

小于氏曾经见过画眉,脑中还有些印象,眼前身影和昔日那位在长姐身边服侍的丫鬟渐渐重合起来。

翠喜在身前摆上蒲团,金姨娘恭敬磕头敬茶。

“见过大少奶奶。”

小于氏接过茶盏,轻轻抿了一口。

大姐姐是最后才决定要将画眉抬成姨娘的,留下一个人在大姐夫身边,是为了防着自己吧。

她与大姐姐差着五六岁,并不算亲近,垚哥儿年级尚小,大姐姐心里忧虑,也是人之常情……

茶有些浓了,咽下一口,就在舌尖留下一抹苦涩的余韵,久久不散。

小于氏送给金姨娘一只金玉镯子作为见面礼,温和地让她起身坐下,“你是大姐姐留下的人,同我不必这样客气。”

“少奶奶为人和善,奴婢却不能不懂规矩。”金姨娘恭敬接过礼物,搭在小锦杌边上坐了,笑着道,“礼不可废。”

两人聊了一会儿,金姨娘便准备告退,“想来大奶奶还有许多事情要忙,奴婢就不多留了。”

小于氏没有多作挽留,只是邀请道:“以后没事可以多来正房,咱们一块做针线。”

金姨娘笑着应下。

等金姨娘走了,小于氏吐出一口气。

翠喜跟她最久,能看出小于氏怕是因着昨日洞房身子不适,只是一直在忍耐,不由心疼道:“少奶奶歇一会儿吧。”

小于氏犹豫了下,摇了摇头。

“也不知道大少爷什么时候回来,还是算了。”她故作轻松地笑笑,伸手让翠喜扶她起来,“陪我看看新房吧,昨日嫁进来一直忙到现在,还没来得及仔细看过呢。”

……

解府府邸风格方正典雅,建筑宽敞大气,只是大房人丁稀少,垚哥儿在太夫人院里没有搬过来,除了几个常用的房间之外,其他闲置的房间不免带了点萧索之感。

翠喜陪着小于氏逛了一圈,看过会客的明间,二人又走进西次间。

房间北边摆着一张大书案,上头堆着笔墨纸砚和书本,瞧着颇有些杂乱。

看来除了书房,这里也应该是解桢常用的读书的地方。小于氏看到书案跟一旁的博古架都凌乱不堪,不由皱了皱眉,忍不住走上前,打算整理一番。

翠喜连忙帮着小于氏一起。

她收拾书案,小于氏则是将博古架上的随手放着的书籍拿下来,打算等会儿摆到书架上。

不过她看着博古架上的陈设,越看越觉得不对。

架上的各种摆件颜色都很明亮饱满,这样活泼的东西,不太像是秋冬该用的陈设,反倒是春夏用的才对。

是因为院里没有主母,所以下人不懂胡乱布置吗?

小于氏心里疑惑,翠喜见状,跟着主子打量了一会儿,也咦了一声。

“大奶奶,这些陈设要不要换掉?”

小于氏想了想,“嗯,换掉吧。”

说不定等夫君回来,看到焕然一新的房间,心情也会变好一点。

小于氏初来乍到,还使唤不惯院里的人,故而只叫来自己的几个陪嫁丫鬟帮忙。她从自己的嫁妆里挑了挑,又转了一圈库房,亲自选了些物件儿摆上去。

刚将屋里整理收拾好,解桢回来了。

小于氏赶紧迎了

上去。

二人一见面,气氛就有些尴尬,解桢生硬地点了点头。

见她从西次间出来,解桢顺着往里一看,突然就变了脸色。

“你把屋中陈设换掉了?”解桢提高了音调。

小于氏没想到他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心里一个咯噔,茫然应道:“是……”

“谁让你动了!?”解桢心里的火气直冲头顶。

小于氏张了张嘴,“妾身只是觉得,原先的摆设不合节气……”

“那你也要先问问我啊!”解桢发火,“以后不要随便乱动我的东西!”

小于氏攥紧帕子,难堪地闭了闭眼睛,强忍泪意,“是妾身不好,以后再不会了……”

解桢发泄完冷静下来之后,便反应过来自己刚刚态度过激了。

他有些懊恼地抿了抿唇,却又拉不下脸来道歉。

“那些东西,是你姐姐还在的时候亲自布置的。”解桢哑声道,“我不想把它们换掉。”

小于氏的手瞬间紧了紧。

“我之前不知道……”

“算了,没事。”

解桢沉默一会儿,神色带了几分疲累,“我去书房。”

小于氏艰难地挤出一个笑,“是。”

……

书房里,解桢靠在椅背上,仰头望着房梁发呆。

有小丫鬟来禀,“大少爷,金姨娘来了。”

“她来作甚?”解桢回过神来,皱了皱眉,“让她进来吧。”

金姨娘端着一盅乳鸽汤,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

她把乳鸽汤放在书案上,盛了一碗递了过去。

“大奶奶刚进门,您怎么自个儿在这儿,没陪着大奶奶?”

解桢沉默地接过汤,不语。

金姨娘叹了口气,“若大奶奶在天有灵,定然不愿意看到您这般。”

和刚刚不同,她这句里的大奶奶,指的便是已经去世的于氏了。

解桢突然恼火地放下碗,碗和书案碰撞,发出一声脆响。

“若她真的在天有灵,看到丈夫这么快就与她的妹妹亲密无间,心里该有多难受?”

金姨娘一怔,柔声道:“怎么会呢?如今的大奶奶,可是大奶奶亲自过了眼的人选,她只希望在她走后,您也能过得好。”

她越这么说,解桢就越是愧疚痛苦,而且这份愧疚不仅是对于氏,更是对后嫁进来的小于氏。

他心底明白,小于氏没有错,不该被他这样对待,可……

解桢闭了闭眼,愈发觉得煎熬。

“大少爷……”

解桢打断了她的话,“你先下去吧。”

他想一个人静一静。

金姨娘欲言又止,“是。”

她收拾好东西,告退离开。

无人注意,在她转身的一瞬,眼底闪过一丝暗喜。

如今大少爷对旧人余情未了,对后来人才会生出反感,等再过几年,再深的感情也会消失不见,若是那时候再娶新人,可就不会像现在一般了。

她可得抓住现在的机会,好好“撮合”大少爷跟新进门的大奶奶,如此才有她的前途……

转眼到了小于氏回门的日子,解桢同小于氏早早出发,来到于府,垚哥儿也被裹得严严实实,一起带了过来。

于夫人一大早便翘首以待,总算把他们盼了回来,看到垚哥儿更是惊喜,满脸笑容止都止不住。

奶娘抱着垚哥儿给于夫人请安,教他喊人,垚哥儿害羞地躲到奶娘怀里。

于夫人用糖块把他哄了出来,抱着他好一顿亲香。

等垚哥儿开始打瞌睡,于夫人让人抱他下去睡觉,拉着解桢同小于氏说话。

她亲热地问解桢道:“怎么样,四娘没有给你添什么麻烦吧?”

解桢对于夫人很是尊敬,听于夫人问起,他微顿片刻,如实答道:“四娘稳重知礼,家里人都很喜欢她。”

小于氏闻言,不由愣了一下。

“好好好,那就好。”于夫人没注意到小于氏的怔愣,转头对她道,“这算是开了个好头,以后更不可怠慢。你在我这里是读过女四书的,之后要多多孝敬太夫人,好好照顾夫君儿女……”

小于氏已经习惯于夫人随时的训诫,微垂着头,恭敬听着。

倒是解桢见于夫人当着自己的面说这些,忽然觉得有些不自在。

好在于夫人看到解桢的脸色,很快反应了过来不对。

她唯一停顿,不由暗中看了表情谦顺的小于氏一眼,不着痕迹地转移了话题。

解桢陪着小于氏在于家用了膳,太阳西斜时,一行人回了解府。

转天,解桢就要回国子监。

国子监虽制度严格,不准监生随意请假,但若是成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国子监会通融,允许监生请十天半月的长假,甚至有祖籍外地的监生,他们需要回老家成婚,离开小半年的都有。

像解桢这般只休三五天的实属罕见,小于氏是官宦人家出身,有兄弟在国子监读书,也知道这一点。

然而许是短短几天经受了太多次失望,小于氏听说解桢要走,心里竟然没有太过难受。

她想,夫君刻苦上进,也是好事。

……

送走解桢,隔日是个雨天,小于氏推开窗子,静静听着外边的雨声。

一场秋雨一场凉,她靠在窗边,已经能感觉到随着雨水而来的寒气。

忽然间想到什么,小于氏转身从衣柜里收拾出几件厚衣服,打包成一个包袱,叫来翠喜吩咐道:“让来保去一趟国子监把这个送过去。天气转寒,大少爷昨日带走的衣裳有些薄,别再冻着。”

犹豫片刻,她还是添了一句,“再跟大少爷说,让他多注意身体,小心着凉。”

翠喜接过包袱,忍了一会儿,还是没忍住为小于氏抱屈。

“大奶奶,大少爷那样对您,您还对他这么好做什么?”

从跟着小于氏嫁进来第一天开始,翠喜就把她受的委屈看在眼里,然而小于氏只把委屈都默默咽了下去,翠喜从未听见主子抱怨过一句。

——何止没有抱怨,对着解桢,小于氏依旧尽心尽力,怕他在外头吃得不好,得了什么好的都要送过去,如今天凉了,也不忘嘘寒问暖,惦记给他添衣。

可说句难听的,大少爷哪里配?

小于氏沉默下来,看向窗外,很久没有说话。

“翠喜。”

过了一会儿,她才开口道:“你觉得解家这桩婚事,对我来说怎么样?”

翠喜一怔,面露纠结。

要说不好吧,解家人口简单,家风淳厚,太夫人跟二夫人都是极好相处的人,当家的二爷更是前途远大;可要说好吧,大少爷又真不是个东西……

小于氏见她皱成一团的脸,忍不住轻轻笑了一下。

“我是庶出,姨娘已经去了,亲事完全拿捏在母亲手里。我同母亲并不亲近,没道理盼望母亲能花费心力,给我寻一门四角俱全的好亲事。能嫁到解家,我已经很满足了。”

翠喜抿着唇说不出话,小于氏接着道:“大姐夫对大姐姐情深意重……这不是什么坏事,总比那般妻子还重病在床,便忍不住寻欢作乐的狼心狗肺之辈要好。”

“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她慢慢说着,眼里闪着微光,语气轻柔又坚定,“只要我全心全意待他,我相信,总有云开月明那一日的。”

“夫人,厨房来人问话,今日府上采买又进了些上好的活蟹,您想怎么吃?”

听了双巧的传话,正靠在炕上敷脸的汤婵眼睛一亮。

金秋菊香蟹肥,正是花式吃蟹的季节,前几天厨房做了一道蟹酿橙,橙子的清香与蟹黄蟹肉的鲜美以及酒醋的提味完美混合在一起,简直让人魂牵梦绕。

“叫厨房再做一回蟹酿橙,再清蒸两只送来吧。”

“欸!”双巧脆生生应了一声,去厨房传话了。

“对了,”汤婵想起什么,叫住她问,“螃蟹一共有多少,各个院子的份都送去没有?”

“您放心,都送了的。”双巧回道。

汤婵这才满意地靠回迎枕上。

很快,螃蟹蒸好送了过来。

双巧边摆桌边问:“奴婢帮您拆开?”

“不用。”汤婵踩着睡鞋下了地,洗过脸和手后坐到桌前,摩拳擦掌,“螃蟹要自己拆才好吃。”

她也没让双巧闲着,“去找本话本子念给我听听呗——放心,不让你读不正经的。”

双巧早习惯了主子整天没个正形,刚开始还闹一闹,现在最多就是无语地翻个白眼然后去做事,惹得汤婵用总开玩笑说她“大不敬”。

古时富贵人家吃蟹很是讲究,还有一套专门拆蟹的工具“蟹八件”,用铜银打造,甚至镶金带玉的也有

汤婵就不管那么多了,她直接上手拆。

如今正是秋蟹最为肥美的时候,送来的两只一公一母,蟹壳翻开后,香气扑鼻,蟹黄饱满,汤婵深吸一口气,虔诚地嘬了一口蟹黄送进嘴里。

鲜、香、甘、腻,舌尖味蕾瞬间爆炸,汤婵陶醉地闭上眼睛。

清蒸最大程度还原了螃蟹本身的鲜美,配醋、酒作为蘸料,让人大快朵颐。

因螃蟹性寒,厨房还一并送来了一小盅黄酒。汤婵就着酒啃完两只蟹,最后把蟹酿橙当甜点解决,饱足得瘫回到大迎枕上。

太舒服了……

汤婵边揉着肚子,边跟双巧闲聊,“唔,说来新的大奶奶进门也有几日了,怎么样?”

提起这个,正收拾桌子的双巧摇了摇头,露出几分唏嘘之色。

新的大奶奶不得大少爷欢心的事儿,在下人之间不是秘密。双巧把听来的种种消息都说了,其中还包括小于氏动了房间摆设,解桢大发雷霆的事。

汤婵听着,不由皱了皱眉。

她动作缓了下来,沉吟片刻。

“明天把大奶奶请到我这里一趟罢。”

“小婶婶有事找我?”

小于氏听到双巧的传信,立刻放下手中针线,起身说道:“姑娘稍等,我这就过去。”

双巧笑道:“不着急,大奶奶慢慢来。”

小于氏跟着双巧来到汤婵的院子,心下不解,也有些忐忑不安。

小婶婶突然找她,是想说什么?

等来到汤婵跟前,听了汤婵的话之后,她不由震惊地瞪大了眼睛。

“您说什么?”

小于氏以为自己听错了,颇有些手足无措地问:“让我接手中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