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真宗赵恒
【真宗赵恒】
老规矩,新皇帝登场伴随着若干集“走近科学”。
据说乾德五年(967),“五星从镇星聚奎”,闪亮的五角星把我胸前的红领巾照得更红了……次年正月,李皇后梦到太阳钻入她的衣服里,然后她就怀孕了,并于腊月初二诞下一名男婴,孩子出生时,满屋红光,接生婆发现这孩子天生自带纹身——左脚上有个“天”字。
这个男婴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赵德昌。
此子长相英俊,乖巧灵动,跟兄弟们玩耍时,总喜欢玩儿排兵布阵、冲锋打仗的游戏,而他每次都要当“元帅”,一看就是军事家的材料,还别说,从他后来的军事表现来看,还真就别说了。
孩子乖巧可爱,就连他大爷——太祖赵匡胤,也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把他养在皇宫里。一日,不懂事的小赵德昌竟然爬到了万岁殿的龙椅上,像模像样地坐着,仿佛正在与文武百官开会上早朝,赵匡胤见之大奇,于是爱抚着他的小脑袋,问道:
“天子好作否?”
赵德昌答道:“由天命耳。”
太祖益奇之。
等到了上学的年纪,“元帅”赵德昌化身为“学霸”,据说能过目成诵。
太宗登基后,赵德昌先改名为赵元休,后改名为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后改为赵恒。老规矩,后文将统一称之为赵恒,不再区分时间段。
赵光义贬死弟弟赵廷美,逼死侄子赵德昭,离奇死亡了侄子赵德芳,为赵恒的顺利即位铺平了道路,但是赵恒是赵光义第三子,前面还有大哥赵元佐(赵德崇)、二哥赵元僖(赵德明),这两位竞争对手又是如何出局的呢?
1,“狂人日记——赵元佐”
赵元佐是赵光义的长子,长得很像赵光义,又聪明伶俐,因此很受疼爱,赵光义非常想把他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像所有帝王培养储君一样,赵光义给他请了最好的家教,让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有一次,赵元佐陪着赵光义近郊打猎,忽然一只野兔窜到赵光义面前,赵光义让赵元佐射之,赵元佐弯弓搭箭,一射而中,当时契丹使节也陪在左右,对此深表惊诧,因为赵元佐当时仅有13岁。
后来,赵元佐参与了消灭北汉的战争和高梁河的封神之战。刷够了资历。
982年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卫王,赴中书省办公,同年迁居东宫,加检校太尉,进封楚王。
刷军功、封王、加宰相衔、入住东宫、宰相办公室办公……截至此时,赵元佐按部就班地走在储君的套路上,就差一纸红头文件正式立储。
不出意外的话,马上就要出意外了。赵元佐竟然卷入了“赵廷美谋反案”。
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既匪夷所思又感人肺腑。众所周知,赵光义煞费苦心地将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除去的目的,就是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这个儿子基本可以肯定就是皇长子赵元佐。换句话说,只要赵元佐像所有人一样维护赵光义同志伟大光荣正确的领导,或者最起码保持沉默,那么下一位坐上金銮殿的就是他了。
但是,出人意外的是,赵元佐竟然为赵廷美伸冤辩解,竭尽所能为叔叔昭雪平反。
赵光义当然不会为赵廷美平反,将赵廷美废为涪陵县公,迁居房州安置。
赵元佐因此急火攻心,竟然犯了神经病(心疾),从此“疯了”。赵光义也开始认真考虑起储君的人选来,赵元佐不再是第一人选。
984年,被贬到房州的赵廷美终于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忧悸成疾而死。消息传来,赵元佐的“心狂”加重,经常对身边侍从施虐,据说常因小事而持刀伤人。赵光义痛心疾首,皇位怎么能交给一个狂躁型精神病人呢?
次年(985),赵元佐的病情略有好转。赵光义非常高兴,这个傻儿子终于开窍了!赵光义同志高兴到什么地步呢?答:大赦天下。
同年重阳节,赵光义开了一场家宴,因赵元佐刚刚恢复正常,还属于轻微精神病的状态,所以赵光义很贴心地没有约他,意思是让他安心静养。
傍晚时分,宴会结束,赵元僖(太宗次子)回家时路过赵元佐府邸,于是就顺道探望了哥哥。赵元佐这才知道了宴会的事情。
赵元佐非常愤怒,“父皇请你们赴宴,唯独没有叫我,这是要抛弃我啊!”
赵元僖兄弟几人互相一递眼神,“完,大哥又要犯病。您先歇着,我们有事先走。”纷纷告辞回家。
赵元佐越想越生气,到了深更半夜,他忽然把侍女、姬妾全部关在房内,然后放了一把大火。楚王宫的这把大火一直烧到天亮。
赵光义成立了“楚王宫火灾调查委员会”,务必将火灾原因查明,并传唤重大犯罪嫌疑人赵元佐。
赵元佐被带走喝茶,当他看到摆到面前的巨大木枷时,心理防线瞬间被攻破,然后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赵光义对此非常失望,派人给他带话,最后一句“父子之情,至此绝矣”等同于宣告其彻底失去了继承人资格。
诸皇子、百官近臣纷纷为赵元佐求情,赵光义流着眼泪说我常读史书,每见前代帝王子孙不肖者,都为之扼腕痛惜,谁曾想吃瓜竟然吃到自己头上,小丑竟是我自己,我还整天叭叭叭给人上课呢,你瞅我这犬子干得这好事,你们谁也别劝了,我也舍不得,但为了国家社稷,我不能徇私!
随后,赵光义降制,将赵元佐废为庶人,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安置。
宰相宋琪等连上三章苦谏,说赵元佐并非十恶不赦,谁让他是精神病呢,否则他不会干这事儿的,精神病人不是完全行为能力人,是要酌情从宽处理的嘛。
最后,赵光义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将赵元佐召回京师,幽禁于南宫。
皇长子赵元佐是最早的准皇储,因“赵廷美案”而精神失常,最终因“楚王宫纵火案”彻底失去储君身份,淘汰出局。
2,“沉默羔羊——赵元僖”
赵光义次子,初名赵德明,后改名为赵元佑,皇长子赵元佐被废后,改名为赵元僖。
赵元僖“姿貌雄毅”,长得很帅,相貌非凡;性格则是沉静内敛、沉默寡言;工作能力方面则是老成练达,沉稳持重。
在赵元佐被废后,老二赵元僖被任命为开封府尹、兼侍中,加中书令。首都市长,前文说过,这是储君的标配,所以一般认为从这一刻起,赵元僖就顺次成了准皇储。
赵元僖做了五年开封府尹,“政事无失”,工作能力得到充分肯定。
现实中,喋喋不休的人未必不真情实意,沉默寡言的人未必不包藏祸心。赵元僖沉默寡言的背后未必是真的老实木讷,他的人生起伏处处透漏着心机。傻面贼心,貌似忠厚,内藏奸诈。
比如“楚王宫纵火案”,截止到重阳节宴会结束,一切都很正常,可赵元僖偏偏就碰巧路过赵元佐家门口,又偏偏碰巧想进去串门,又偏偏碰巧无意间泄露唯独赵元佐未受邀约的事,而赵元佐又偏偏因此受刺激而在晚上放火焚烧王宫,然后因此被废为庶人。
“楚王宫纵火案”的最大受益人又碰巧就是赵元僖。回头问一句,赵元僖顺路探望大哥,真的是无心之举吗?
当上准储君(开封府尹)之后不多久,赵光义就迎来了“雍熙北伐”的惨败,不愿认输的他准备撸起袖子跟辽国拼了,即前文提到的赵光义打算全国总动员,在中原地带大肆招募农民入伍。群臣纷纷上疏反对,这时候赵元僖也上疏表示反对。赵光义终于还是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取消了这次荒唐的总动员令。
换个角度看问题,赵元僖已经与群臣坐在了一条板凳上,或者,再危言耸听一点:群臣与储君同心,而与皇帝异心。
又巧了,一个多月后,被外放的硬核大神赵普入朝觐见,赵元僖立刻上疏,说赵普同志是久经考验的革命老同志,值得信任且能力出众,最好委以重任。
这里就要稍微复习一下“雍熙北伐”中与赵普相关的内容了:
“雍熙北伐”与赵普的关系就是——没关系。
当时赵普被贬官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被排除在核心权力圈之外,已经长期“靠边儿站”了。赵光义在谋划“雍熙北伐”前,根本没有找赵普商议。既然战争失败了,那么赵普可算逮住理了,你看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吧?谁让你不征求我的意见的,净听朝中那些奸臣小人嚼舌根,跟那帮虫豸怎能振兴我大宋?
赵元僖适时递上奏章,把赵普比作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称赵普是“开国元老”,是“圣朝之良臣”。
于是,在赵元僖的力推之下,赵普第三次入朝拜相,重回政坛巅峰。
赵普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三度拜相,且创下了十年独相的传奇经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赵元僖是促成他第三次拜相的关键人物,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元僖已经与赵普所掌控的文官集团完成了深度捆绑。
很难说赵普究竟有没有投桃报李,但文官集团接下来的一番操作却好心办了坏事。
群臣多次建议赵光义立储,明确赵元僖的储君身份,这让赵光义很是反感。后来,心烦意乱的赵光义终于对群臣吐露了心声,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立储之后人心不安,威胁他的统治地位;二是自己想继续发掘一下其他皇子,择优录取。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直白且露骨,按理说,群臣们也该闭嘴了。然而991年9月,宋沆等五人又上疏请求立储,并且指名道姓要求立赵元僖为皇太子。
赵光义瞬间炸毛了。
宋沆当时是左正言、度支判官,算是位卑权轻的小角色了,他哪儿来的胆子挑战赵光义的红线,勇揭逆鳞的?这就是赵光义最恼火的地方,因为宋沆只是一个提线木偶,他背后的大佬是吕蒙正。
吕蒙正,太宗初年进士及第,逐步成为当朝宰相。宋沆是吕蒙正妻子的族人,具体关系不好考证,可以简单说宋沆是吕蒙正的小舅子。
这样看,宋沆的行为就有了当朝宰相的背书。一个宰相能掀起多大风浪呢?再来看另一件小事:卢多逊做宰相时,他的儿子刚毕业就被安排为水部员外郎(从五品),吕蒙正上疏说我刚毕业时(进士及第)只授予九品京官,更多的人甚至还没有这份幸运,很多优秀毕业生怀才不遇,只能隐居山林,只因小卢他爹是宰相,开局就是五品官,这是巨大的资源浪费,长期以往,于国不利,望陛下深思!
随后,卢多逊的儿子就被重新安排为九品京官,并且将“宰相的儿子只授九品京官”列为法定制度,明文规定。
提炼重点:吕蒙正打击卢多逊。
卢多逊与赵普之间的权力斗争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大戏,二人是一对儿你死我活的仇敌。所以打击卢多逊必然会得到赵普的关照。
也许吕蒙正只是刚正不阿,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从此进入到赵普视野,在赵普的一路提携下逐步攀登到宰相高位。
也就是说,勇做出头鸟的宋沆,其背后站着当朝宰相吕蒙正,而吕蒙正的背后则是恐怖如斯的赵普势力,赵普则刚刚与赵元僖完成绑定,而他们现在又在力推立赵元僖做皇储,甚至不敢公然违背赵光义的旨意。
细思极恐,再结合前面的几个小故事,文官集团早就与赵元僖打成一片……一场逼宫大戏拉开了序幕。
赵光义彻底暴怒了,你们这是想造反啊!是时候给你们点儿小小的太宗震撼了。
宋沆被贬官外放,吕蒙正被降职为吏部尚书。而赵普则于次年(992)三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主动辞职总比被炒鱿鱼好,毕竟大家都是体面人。同年(992)7月,退休在家的赵普病逝,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值得多说一嘴的是吕蒙正,他有个外孙女婿,名叫包繶,包繶的父亲就是“包青天”包拯。
同样是992年,在11月10日这天,赵元僖早晨上班打卡之后,忽然觉得身体不适,于是请假回家休息。赵光义听说后,立刻过府探望,当时赵元僖病歪歪地躺在床上,几乎陷入昏迷,赵光义轻声呼唤,赵元僖勉强还有反应。赵光义随即召集御医,嘱咐他们要多费心,还没等说完,赵元僖就咽气了。
痛失爱子,赵光义哭得情真意切,左右侍从皆匍匐跪地,无人敢仰视。
据说赵光义很久都没能从丧子之痛中缓过来,经常彻夜痛哭无法入睡,还做了一首《思亡子诗》,令群臣传阅。群臣纷纷转发、收藏,却无人敢点赞。领导发朋友圈说他亲爹死了,我是点赞呢,还是点赞呢,还是点赞呢?
悲痛之余,赵光义追赠赵元僖“太子”,谥号“恭孝”。
然而追册太子的典礼还未举办,就有人向赵光义举报了赵元僖的爱妾张氏,说张氏专横放肆且僭越无礼,比如她经常虐待侍女仆从,还闹出了人命,但是——赵元僖对此却不知情;比如她在近郊的佛寺为父母做招魂仪式,越制埋葬其父母……
太宗因此大怒,绞死张氏,将其父母刨坟掘墓,其余亲属流放;赵元僖府上的幕僚属官一律贬官;追册礼也被叫停,改用一品卤簿礼下葬。
关于赵元僖的离奇死亡和张氏的下场,是有不同的记载的,一个比一个危言耸听。
比如《续资治通鉴长编》的记载就暗示赵元僖并非自然死亡而是食物中毒,据说是吃了张氏给他的食物,然后就突然暴病而亡;
《默记》中则记载了张景山的证言,说赵元僖想废正妻李氏,而将张氏扶正,张氏高价购买了一种酒壶,该酒壶外表与正常酒壶无异,但内藏机关,可同时装两种液体,倒酒人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自由切换,张氏本想借此毒死李氏,结果不知情的赵元僖跟李氏玩儿了个小浪漫,夫妻二人喝交杯酒,秀恩爱、死得快,赵元僖就这样被毒死了。后来太宗将张氏凌迟处死。
张景山的这番证言是源自他爷爷——张去华,张去华当时是赵元僖府上的幕僚。这篇“舅舅党”的证言可谓是危言耸听,且与其他记载的出入较大。
其他说法,如赵元僖是骑马时忽然晕厥而坠马受伤,导致死亡;张氏之死,有的说是被凌迟,有的说是绞刑;有的说张氏一案并非是有人告密,而是赵光义派人例行巡视公检法工作时的意外收获……
总之,这位“沉默寡言”的赵元僖身上有太多秘密。教唆大哥犯病被废、拉拢群臣、攀附赵普、群臣“逼宫”扶他上位……“逼宫”失败后,赵普病逝,不到半年,赵元僖也离奇暴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