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分化拉拢

一连几日,朝堂之上都再无动静。

李世民有意不提平叛、谣言之事,只等着十日期限,届时以刺客之事大做文章。

他知道只要自己先表明态度,那益州诸公便会快速找出应对之策。

现在李世民需要的是益州诸公摸不清自己的态度,人对于未知的事情往往会产生恐惧和焦虑。

朝堂之上亦是如此,李世民等的就是诸公因为未知恐惧而互相猜忌。这样自己才能有可乘之机,找到破绽进而分化益州士族,拉拢一批听话的,打击剩下那些不识时务的。

刺客之事十日之期的第八日黄昏,成都一座富家府院,若干身份显赫之人齐聚其中。

“近日陛下简直如同消失了一般,朝会之上不做表态就算了,下朝之后便一头扎进后宫再不出来。一连几日,在陛下那里未曾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这可如何是好?”

“谁说不是呢?前几日大家眼睁睁看着陛下与范无为谈笑自若出入禁宫,本以为陛下会有所行动,没想到陛下如同恢复之前那般,倒做起了安乐皇帝。”

府院之中,众多显赫之人,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心中不解。

众人皆人心惶惶,不知当今陛下到底意欲何为?

即便谣言四起、刺客事败、平叛受阻等诸多要紧之事,都没能令陛下表现出哪怕一丝可循之迹。

“莫不是我们之中出了细作?陛下成竹在胸,只是暗中策划,待时机成熟后再将吾等……”

“假如被我找出细作,定将其挫骨扬灰,此等为一人之荣华陷吾等于不义之人,实在该杀!”

“或许陛下也在思索应对之策,故而未曾表态。”

“应该不会,今日吾曾拜会范无为,希望从其言语之中获得陛下的消息。奈何这范无为,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单单略过与陛下交谈之事。其中定有蹊跷,吾等各自好自为之吧。”

众人或惊奇或惶恐又或激愤,激烈讨论至清晨,尚未争出个好坏。

于是众人各怀鬼胎,相互猜忌,各自散去。

后宫之中,黄皓一边为陛下整理朝服,一边汇报道:

“陛下果然神机妙算,近日奴婢奉陛下旨意,派人暗中监视益州诸公。果不其然,昨日宵禁之前,益州各家头面人物齐聚一处,讨论至今晨方才散去。听来人回报,聚会之地彻夜灯火通明,散去之时,人人面带疲色。”

李世民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吩咐道:“今日早朝照常无事退朝,记住,退朝之后你去把王平、马忠、张翼、张嶷、句扶等益州武将请到朕的御书房。”

黄皓领命,准备妥当后,二人直奔勤政殿而去。

早朝之上,李世民一如既往地沉默,仿佛自己不在现场一般。

众朝臣连日来一直未见陛下有任何旨意,也各自疑惑。

想当初,陛下因为魏延之事,接连几日在朝堂之上大发神威。现如今刺客、平叛这等大事,陛下反而沉默了。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正当众臣心中疑虑之时,黄皓又如前几日一般宣布朝会结束。

“按照陛下的性子,不应该啊。其余且不论,单就刺客一事,明日就要到期,今日陛下好歹也要催促提醒一番吧?”

众臣心中不解,但不知陛下心思,也只好各自沉默不语。

退朝之后,李世民直接来到御书房,等待诸位益州武将的到来。

不多时,门外黄皓来报,说是益州武将已在书房门外等候。

李世民稳坐书案之后,令黄皓宣众人觐见。

王平等人,各解剑履,躬身觐见。

山呼万岁之后,几人不敢起身,只跪着等待陛下旨意。

李世民遍观几人,倒未发现几人表情上有任何异样。

轻咳一声后,李世民面色严肃,沉声道:“诸位平身吧。”

几人谢恩后起身侍立书房之中,个个心中忐忑,不敢入座。

李世民再观众人,仍未发现几人面有异样。

“诸位爱卿,此间乃朕之书房,又不是朝堂之上,不必唯唯诺诺。”

众人看陛入座。

“今日邀几位前来,是有些行军打仗之事想不明白,欲向几位讨教。”

众人看陛

于是马忠试着回禀道:“臣等惶恐,怎敢让陛下讨教。陛下但有疑问,臣等定知无不言。”

李世民感受着几位益州武将的一言一行,感觉似乎也没有之前自己想象的那般不堪。

毕竟都是史书留名的将领,想必气节德行不会太差。

想到此处,李世民轻声笑道:“诸位不必如此,朕又不是吃人的老虎,汝等大可不必这般谨慎。”

不等众人反应,李世民接着说道:

“诸位皆乃我蜀中大将,之前或追随丞相南征北伐,或代表朝廷镇守蜀中要冲。这平叛之事想必诸位定有独到见解,今日还请诸位试言之。”

几人看陛下绕来绕去,最后还是落在了平叛上,又想到益州士族暗中阻碍平叛之事,各自心中便有了计较。

王平守过汉中,南征北伐也出力最大,于是便先开口道:

“陛下圣明,臣以为,平叛之事可行。但倘若无甚有经验的老将参与,恐怕事倍功半。”

王平文化水平确实偏低,心中所想之事一到嘴边却变了味。但大致意思还是表达清楚了。

李世民只是点头,示意其他人发言。

而王平在李世民心目中,已经成为第一个可用之人。这种知兵事且少计较的武将,确实是最适合拉拢的人选。

余下几人也各自就陛下关于平叛之事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总的来说,平叛是他们都支持的,但没有派任何益州本地将领去,是他们所不解的。

李世民看几人基本都是善战且忠勇之辈,心中喜悦。立场不同可以拉拢,只要他们不似朝堂益州诸文臣那般油滑狡诈就好。

“倘若朕欲着几位爱卿为主将,以马承、赵统等元老后裔为副,卿等以为平叛之事胜率几何?”

几人听到陛下话语,皆惊讶,没想到陛下居然有让益州将领参与平叛的想法。

张翼本就对昔日越嶲郡刘胄反叛耿耿于怀,现今陛下表露愿意以益州诸将为主平叛,内心激动,赶忙稽首而言:

“臣等自先帝起便为国家征战,皆愿为国家效死。区区蛮夷,不论谁为主谁为副,只要末将去了,定能让那些不服王化之蛮夷举族来降。”

其他人也随之附和,都着重强调了“只要他们能去”而对于谁主谁副并没有过多纠结。

李世民听罢,对眼前几人又加了一分满意。

“诸位愿为国家之事,放弃个人利益,朕心甚慰。”

众人见陛下夸奖,也赶忙谢恩。

李世民看几人都是善战之士,又是益州士族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心中更是满意。

“假如平叛之后,朕欲兴兵北伐,无论时机是否成熟,诸位敢跟随朕再出祁山吗?”

李世民确定了几人是可堪大用之人后,也终于表明了自己最终的目的。

让几人就北伐一事表露心意,北伐一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蜀汉官员站队表态的“试金石”。

倘若犹豫不决,此人日后恐怕多半会和自己站在对立面,此等情形就需要多多斟酌再决定是否拉拢。

倘若真心实意且利落应允,此人定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李世民选定标准后,静静看着几人,等待着几人最后的表态。

王平几乎未犹豫便率先表态:

“昔日汉中之战跟随先帝起,臣这条命便是先帝的,陛下亦然。陛下但有驱驰,臣定当效死!”

紧接着马忠、张嶷也表了态,虽说不似王平般激昂,但也足以让李世民安心。

张翼虽未迟疑,但是却劝陛下倘若时机不成熟,事定难成,希望陛下以为蜀中黎民为重,莫要行冒险之举。

句扶虽然迟疑片刻,但最终也表达了愿意为国家赴死的意愿。

李世民结合自己所知的历史记载,加上对几人言行的观察,心中已然把几人心思看透。

只待明日早朝,以刺客之事再次试探几人,最后再确定几人命运如何。

是拉拢成为盟友,还是从此不再重用,亦或者趁早除之后快……全在李世民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