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外星人,你在哪儿?

我童年时期的低成本科幻片和流行恐怖片总是会出现长着昆虫眼睛的怪兽。在那个年代,《世界大战》中的火星入侵者新颖又恐怖,也是后续外星人入侵作品的效仿对象。书中,占领伦敦的战斗机器已经挺让人害怕了,但是战斗机器内部的生物更让人恶心。这些生物的大脑袋直径4英尺,但没有身体。“它有一双深色的大眼睛,下面是一张大肉嘴……嘴的周围是16个细长的鞭状触角……”

我记得当读到威尔斯描绘的这些嗜血怪物的样子时,我对战斗机器的感情由恐惧变成了厌恶。对我以及我的同龄人来说,小时候最让人胆战心惊的反派外星人就是电视剧《神秘博士》中的戴立克人,我当时真的是躲在沙发后面看的那几集。(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当时确实有许多孩子都是躲在沙发后面看的《神秘博士》。现在已经不会这样了,也许是因为中央空调的普及,现在的家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沙发摆在屋子中间靠近火炉的位置。)像《世界大战》中的火星入侵者一样,戴立克人是一种生活在战斗机器内部的类似头足纲的生物。

戴立克人本质属于生化人,它们是具有外星人长相的怪物,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其他种族的人,这是编剧特里·内申对“二战”时期纳粹的影射。在平地上,戴立克人冷酷无情,势不可当;遇见障碍物的时候,它们则乘着飞碟越过障碍物。

但是回顾早期的科幻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其他星球上没有现代意义的外星人。外星世界居住着人类和动物的变种,这些变种通常有世俗的想法,而且它们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讽刺。直到19世纪进化论普及,作家们才开始想象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会进化出完全不同的高等生物。

在书里,外星人的形象和作者们的想象一样千变万化,现代的计算机成像技术让非人类外形的外星人出现在荧屏上成为可能。但是在早期的荧屏上,特别是小成本制作的电视剧里,除了皮肤颜色和类似假肢的东西以外,外星人和人类基本没什么区别,类似《星际迷航》里的瓦肯人和克林贡人很常见。在第一季的“角斗场”那一集中,柯克舰长大战外形既可笑又可怕的蜥蜴人高恩,而蜥蜴人只是由戴着面具和爪子手套的人扮演的。(这一幕常被评作科幻作品史上最差的打斗场景,观影者很难不嘲笑它。)

人形外星人反复出现在荧屏上的主要原因是剧集成本较低,在《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编剧终于决定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即人形外星人和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

我们当然可以借由地球上生物的样子来想象外星人的模样。地球上的生物有几个共同的属性,比如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都有四肢和尾巴。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一套与人类既相似又不同的外星生物的共同属性。进化论为相似的问题给出了相似的答案,比如,章鱼和人的眼睛外形相似,但章鱼和人的进化过程却截然不同。世界上还有其他种类的眼睛,其工作原理也不尽相同,比如,昆虫的复眼和龙虾的柄眼。我们也许可以因此想象,在某个有光的星球上,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种类的眼睛,但是不同种类的眼睛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特别是一些类人高级生物。

科幻作家应该更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生物的比例。简单的物理原因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在现实中看到《哈利·波特》或《指环王》中出现的那些巨大的蜘蛛,也不会看到巨大的外星人。如果按比例放大某个动物,那么动物的腿的横截面和力量是按平方的比例增长的,因为这些都属于二维层面;但是,身体质量是按立方的比例增长的,因为质量是三维层面的。所以,身体质量的增长速度要比腿的力量的增长速度快,巨大的蜘蛛腿很可能会不堪重负。

即便是怪兽哥斯拉也有很严重的比例问题。在1945年的经典电影中,这个像恐龙一样的怪兽大概有50米(160英尺)高。时过境迁,它越来越大;在2014年的电影中,它足有106米(350英尺)高。与之相似的霸王龙,最长也不过12米(40英尺),还包括尾巴,站起来的话至多高6米。2014年,在阿根廷发现了最大的恐龙,站起来大概有20米(65英尺)高。但是那只恐龙的形状更像迷惑龙(迷惑龙曾经被误认作雷龙)。除非哥斯拉有超级粗壮的腿,否则它是无法支撑它的身体重量的。

其他生物按比例放大也是如此,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人常被描绘成巨大的蜥蜴或昆虫。从严格意义上说,哥斯拉并不是外星人,而是一种原始的海洋怪兽,受到核辐射而变得体型异常巨大。无独有偶,B级片[1]《它们!》(Them!)中出现的巨大蚂蚁也应该是突变体,而非外星人;同理,它们的身体其实无法承担其体重。可能你会觉得奇怪,虽然恐龙没有哥斯拉那么大,但也相当巨大。其实大型动物的腿比同比例的小型动物的腿要强健得多(试想大象和老鼠的例子)。

综上所述,巨大的外星人理应需要非常强健的四肢。但如果外星人和我们的化学组成完全不同,就另当别论了。外星人的骨头可能比我们的骨头要结实,它们可能生活在质量更大的星球上,是一种能承受更大重力的硅基生物。

谈到外星人时,重力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参数。外星人可能出现在重力比地球大得多的星球上吗?也许外星人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因为举步维艰;或者外星人可能飘浮在重力很小的星球上,就像雷·道格拉斯·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纪事》(Martian Chronicles?)中的气球生物一样;也许它们的结构异常脆弱,身体会被地球重力瞬时损毁。

非常轻的外星人的极致状态是没有质量。除了人形外星人以外,《星际迷航》里还有一类备受重用的外星人——“纯能量”,它除了闪光点和缥缈的声音以外不需要任何昂贵的特效。在早期的科幻作品中,外星人以没有实体的能量形式存在是比较常见的,但近期的科幻作品中则没有那么多这样的外星人了。也许早期科幻作品是为了迎合宗教中“无形体的灵魂”的概念,但这越来越让持怀疑态度的现代社会的人们不能接受。

更大的问题也许是“科学元素”,就像在化妆品广告中宣传的那样。我很难想象一个纯能量的生物如何作为一个物理实体存在,因为这必定需要一些类似于第4章中讨论的力场机制。这也许会非常复杂,因为它需要储存记忆,让大脑感受无形的能量。同时,我也很难想象这种生物体的进化机制。就像早期科幻作品中描绘的外星人那样,它们曾经有实际的肉体,利用某种科技变成了纯能量状态的生物,但这些作品并没有解释清楚它们如何不借由任何物质和其他物理实体相互作用。当谈到具体的物理细节时,我们就会发现纯能量的生物是不切实际的。

诚然,我们可以想象出计算机中的电线被能量替代的样子。这些能量——光束——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以各种方式连接,并不受影响地传播下去。这种能量不受物理实体的约束,也不需要存储和处理的空间,它会按照光学原理向外辐射扩散,这确实是个理想化的想法,但是在生物体中实现起来却非常困难。能量和物体的复合物有可能存在,但是纯能量的生物却不可能存在。

早期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另一种外星人用到了生物科学的概念,即外星生命是基于硅的,而不是基于碳的。在元素周期表中,硅和碳属于同一族,硅在碳的下面,硅和碳都是通过灵活的四键结构组成共价键。地球上的陆地生物是基于碳的,因此早期的科幻作家想象出基于硅的“石头生物”似乎是合理的。但是,硅的原子核比碳大得多,这导致硅不能像碳一样形成五花八门的长链结构。

组成生命的DNA、RNA、氨基酸、蛋白质复杂多样。人类的1号染色体不能算陆地生物中最大的染色体,但这条染色体包含100亿个原子。用更多、更简单的分子组成生命固然有可能,但是生命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组成生命的分子肯定也比较复杂。硅可以形成和碳类似的结构,比如硅烷和甲烷的结构类似,但是硅基分子更容易和水发生反应,所以形成有机生物很难,石头生物也不太可能出现。

我们确实在太空、彗星和其他一些星体中发现了地球上生物的基本组成物质,比如氨基酸,但我们没有在这些地方发现硅基物质。虽然自然界中有一些硅基分子,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多样性都远比不上碳基分子。虽然地球上硅元素的绝对含量相当于碳元素的1 000倍,但碳元素却是生物的主要组成元素。(事实上,绝大多数碳元素都出现在生物中,而硅元素的分布则更加广泛,如果可行,它本应该用途更广。)

不管外星的生命形式是不是基于碳元素,绝大多数科幻作品都把外星人描绘成我们的敌人。的确,高智商的外星人没必要穿越星际来到地球向我们宣战,但早年间,威尔斯笔下冷酷的火星人是一群穷兵黩武的怪物。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自然选择是一切的动力。在优胜劣汰的规则下,科技领先的外星人来到地球的原因绝不是表示友好、进行文化交流,而是掠夺资源。

在纸浆时代(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的科幻作品中,外星人还要淫掠“我们的女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两性态度。事实上,那时候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人更像曾经的维京入侵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只是穿着的衣服不同。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经警告世人,外星掠夺者会把人类置于危险的境地,这算是科幻作品和科学界的共识。

2010年,霍金在探索频道的一部纪录片里表示,外星人会有意利用我们的资源。霍金说:“如果外星人来到地球,结果就会像哥伦布来到美洲大陆一样,美洲原住民并不会因此受益。”正如一些科幻作品描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太空发出信号,希望能和外星人互动。但是霍金建议,我们应该尽力隐藏自己的存在,减小交流的可能性。霍金说:“我们看看自己就会明白,我们是不愿意和其他高智商的生命体相遇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警告来得有点儿晚了。4个表明人类存在的飞船已经飞出了太阳系。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携带着标明我们在银河系中所处位置的镀金铝板已飞离地球,上面还有男人和女人的裸体像,还有用脉冲星定位地球的方法。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则携带了镀金铝板(其中一面画着如何播放唱片)、通过14个极易观察的脉冲星定位太阳的方法,以及包含视频和音频的黑胶唱片。(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的镀金铝板上没有广为诟病的男女裸体像。)

在浩瀚的星系中,飞船被外星人捕捉到的概率比大海中的漂流瓶被人捡到的概率要小得多。比起捕捉飞船,外星人更有可能检测到我们发射到宇宙中的光。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发射出各种无线电信号:一开始发射的无线电信号比较微弱,但现在已经发射出了大量比较强的无线电信号。有些信号已经进入太空,围绕地球向外传播,理论上离地球最远的无线电信号已经超过100光年。因此,外星人对地球的理解可能是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情景喜剧《我爱露西》(I Love Lucy),这一幕实在有点儿诡异。

从理论上说,无线电信号的衰减速度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即便是我们现在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也很难在很远的距离外被检测到。外星人还有两种可能发现地球的方法。其一是比较地球白天和夜晚的亮度差,但是背对着太阳的那个半球会大量用电,因此白天和夜晚的亮度差其实没有那么大。其二是对投射到大气的光进行光谱分析,进而分析化学物质的组成,再进一步推测出地球上存在文明。

我们当然没法像霍金建议的那样一直躲藏,但我们只是银河系里一颗不起眼的小行星,即便有外星人正在努力找寻我们栖居的星球,它们也必须有点儿运气才能发现我们。这又涉及飞碟和外星访客的一系列问题。科幻作品和现实再一次交汇,因为许多关于外星人和外星飞船的报道和科幻作品中的描述如出一辙。在灰色、大眼睛、大脑袋的外星人成为科幻作品的主角之前,外星人经常被描绘成“小绿人”。当时关于外星人的报道也如此,所有目击飞碟的报道似乎都是基于对科幻作品描绘的景象的误解和想象。

因为浩瀚宇宙中星体的数量实在太多了,所以人类不太可能是唯一的智能生物。宇宙中有数百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里又有数百亿个星体。所以在我们所理解的宇宙中,应该有其他存在生命的星体,有些文明可能比我们还更发达。

1961年,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设计出一个公式,用于推测可能和我们通信的文明的数量。这个公式考虑了一系列参数,并为这些参数给出了估算值。其中包括比较容易估算的“恒星带有行星的可能性”(虽然这个数值在不同时期也有比较大的变动);也有完全瞎猜的参数,例如“行星上演化出高智能生物的可能性”和“高智能生物能够进行通信的可能性”。

这个公式饱受争议,一系列不可靠的参数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就像一些公关公司说一年中哪天是最不幸的,或者怎么做出一个完美的三明治。但是也有观点认为该公式考虑的参数确实有一定的意义,而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这个公式的计算结果是20—50 000 000,更准确的区间可能是0—1 000 000 000。这相当于说“我们也不知道”。

有3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和外星人直到现在也没有联系:外星人不存在,外星人还没有找到我们,或者它们已经找到我们了,但没让我们发现。每种理论都有可能。可以支持生命体的地球环境确实非常特殊,有可能仅有少数星体有维持细菌生存的能力,除此以外别无其他,但也许这样的星体只在我们的星系中存在。(因为太空非常浩瀚,其他星系中也有可能充斥着各种生命体,但它们尚没有和银河系建立联系。)科学家不太相信地球是唯一支持生命的特殊星体,因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证据表明,地球具有这样的特殊性。当然,如果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星体,那么我们必然会问“为什么是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人择原理”。虽然“地球是特殊星体”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即便人择原理成立,也很难让我们相信地球是唯一支持高等生命的星体。

不用说整个宇宙,即便是银河系的大小也足以说明第二种理论是有可能成立的。可能星系中有许多智能生物,但因为光速不能被超越,这些生物又有那么浩瀚的空间需要探索,所以它们还没有发现我们,或者在地球有智能生物的时间段中它们都不会发现我们。毕竟,人类没有到达所有海域,而和太空相比,海洋真的太小了。可能太空中的绝大多数地方永远也不会被任何生命形式踏足。这个问题在一种情况下有可能被解决,就是有一些外星人可以建造能自我复制的飞船,这样一来,飞船的探索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类似的星际探索无人机,就像第5章中讨论过的纳米机器人一样,可以用太空中的原材料实现自我复制。宇宙飞船可以多次自我复制,复制出来的新飞船再去探索更多星体,虽然飞船的飞行速度小于光速,但是飞船的自我复制能力让它们可以探索许多星系。而且这些无人飞船无须折返,只把信息传过去就行了,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旅行时间。

类似这样的飞船可能在几千年前就开始探索宇宙了,某个飞船可能已经来过地球了;但在那时候,人类还没有能力记录这次相遇。这样的飞船被称作冯·诺伊曼探测器,以提出这个想法的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的名字命名。但是,能自我复制的飞船也有技术上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这些飞船应该是越简单越好,但是它们毕竟要进行空间旅行,需要有能力精炼矿石,制造精密的机械和电子设备,这一切都很复杂。我们甚至无法制造一个有能力用原材料实现自我复制的机器,更别提让这个机器摆脱地球引力在不同的星体间巡航了。这个理论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最后一个理论是,也许外星人知道我们在地球上,但外星人不想让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外星人可能掌握了隐形技术,在我们身边活动,我们却看不见它们;外星人也许有《星际迷航》中的无干扰巡航的能力(但即便如此,柯克舰长还是有能力发现这些飞船的);或者外星人觉得我们不够友善和智能,所以它们不愿意和我们交流。就算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可能存在,我们依然有机会遇见外星人。但结果很有可能像B级片描绘的或者霍金预测的那样,外星人不太友善,想把我们赶尽杀绝。当然,外星人也可能非常友善。不管怎样,现在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任何与外星人相关的事情,所以我也不愿意多想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可能后果。

我们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外星人会像科幻作品中描述的那样从天而降探访地球,但外星人至少会给我们一些信号吧?科幻作品中确实有不少外星信号的故事。最早的相关记录来自伟大的工程师特斯拉,他一度怀疑自己发现的电磁信号是外星人发来的,虽然那些电磁信号更有可能是简单的自然现象,比如其他星体的电磁活动产生的电磁辐射。有两部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人的信号异常引人注目——一个亲切温暖,另一个则暗藏杀机。

第一部作品的作者当时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偶尔也创作科幻作品(他们拥有扎实的科学背景以及说得过去的故事梗概),而英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创作出了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引人入胜的故事。霍伊尔在他所在的领域算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和几个同僚一起提出“稳态理论”,一度比大爆炸理论更受青睐,直到越来越多的天文学与物理学证据支持大爆炸理论。(霍伊尔非常顽固,指出如果稳态理论有类似大爆炸理论的观察佐证,那么证明它依然是有可能的。)霍伊尔也是最早提出泛种论假说的人之一,他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源于外太空。然而,霍伊尔对近代天体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还是他对星体和超新星元素起源的研究。

霍伊尔的大多数作品都晦涩难懂,但《仙女座》(A for Andromeda)是一个特例,可能是因为这部作品一开始是作为电视剧剧本创作的。这本书通俗易懂,讲的是人类严格遵循一条星际消息的指示所展开的冒险故事。在书中(电视剧里),新的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仙女座的信号。该复杂信号其实是计算机程序,指示人类制造出一台前所未有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会养出怪物般的生物。一个女科学家试图阻止,但是被杀死了。在杀死女科学家的过程中,计算机似乎分析了女科学家的结构,并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女科学家,这就是外星人入侵的开始。

这个故事的巧妙情节之一是,把入侵的外星人塑造成一位漂亮的人类女性;除此以外,另一个精彩的构思是,这个故事巧妙地回避了星际穿越(准确地说是星系穿越)的时间问题。仙女座星系距地球250万光年,光需要250万年才能到达地球,编写计算机程序的外星人种族很可能在信号到达地球以前早就灭绝了。但是通过传递信息和制造物理实体,这些外星人完成了星系穿越,并在地球上实现了种族延续。不幸的是,对于地球人来说,这些外星人来到地球并不是为了示好。

实现超长距离的星际穿越也是第二部科幻作品中收到外星人信号的前提,虽然这次的外星人总体来说更加友善。《超时空接触》(Contact)最开始是科学传播者卡尔·萨根于1997年发表的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由朱迪·福斯特主演。由于电影中的科学内容和对科学家的刻画,这部电影常常被视为最佳的科幻电影。外星人发来信号并不是为了入侵地球,而是为了帮助女主人公完成星际旅行。

主角埃利·爱罗维博士在波多黎各用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搜寻地外文明。(有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利用阿雷西博——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电波望远镜——向外发射了很多信号,希望和宇宙中的其他生物进行交流。)爱罗维接收到来自织女星的信号,织女星是我们能观察到的第五亮的星体,距离地球大约25光年。信号内容是阿道夫·希特勒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的讲话,该信号被传递到织女星,又原样被传回,表示外星人了解到人类的位置和存在。

和霍伊尔的故事类似,人类后来获得了一项不可思议的技术,使主人公爱罗维到达织女星(萨根在这个作品中使用了“虫洞”的概念)。主人公的空间旅行非常短,尽管从地球观测者的角度看,那个仪器并没有把她送到任何地方,而是令她掉入一个安全网。作为观影者,我们也不知道影片中的空间旅行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仅存在于主人公爱罗维的想象中。

事实上,我们从来没接收到任何外星人发来的高科技指令,也没去过织女星,更没有穿越过虫洞。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确实收到了一些来自太空的有趣信号,收到信号的过程可以称得上是现实版的“《仙女座》时刻”。

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星信号是由射电天文学家安东尼·休伊什的博士生乔斯琳·贝尔于1968年7月在剑桥大学发现的。休伊什检测到了一闪而过的高频脉冲——没有信息,但却有极其精确的周期。这是外星人发给我们的信号吗?贝尔和休伊什都说他们不这么想,但他们却开玩笑般地把这个信号命名为“小绿人1号”。在20世纪60年代,小绿人是科幻作品中外星人的典型形象。贝尔和休伊什称,他们认为这不太可能是外星信号,而且他们也没有严肃地想过这会是外星信号。当时,腐朽的学术界完全否定了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我在剑桥大学学习物理的时候,在射电天文实验室待过一阵。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制造了一台简单的射电望远镜,这是我们的毕业设计。整个过程非常有趣,也很封闭。为了减少电台信号的干扰,天文实验室要远离市区;我们常常使用测量仪器以及和床架一样的粗线框,在野外或者冰冷的木屋里搜集输出信号。可以想象,年轻的贝尔一个人在萧瑟孤立的站点,搜集到史无前例的信号的样子。她难道真的没想过,这也许是外星人发给她的信号吗?

除了具备周期性特征外,贝尔搜集到的信号其实是有关脉冲星的最早的射电天文学证据。脉冲星是高速旋转的高密度星体,像灯塔一样向四周发射出无线电波。脉冲星发射的脉冲间隔从几秒到几千分之一秒不等,脉冲星的旋转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人类收集到的脉冲星信号和人工信号类似。

“小绿人1号”很快就得到了科学的解释,但是另一个信号,也就是所谓的“WOW!”信号(1977年检测到的一个无线电信号)却尚未得到确凿的解释。这是搜寻地外文明计划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结果(该计划就是《超时空接触》里主人公埃利·爱罗维从事的项目)。该计划由奥兹玛计划发展而来,奥兹玛计划由弗兰克·德雷克于1960年设立,目的是检测鲸鱼座和波江座的信号。德雷克要解决信号搜集者面对的最大挑战,即在哪儿搜集信号和搜集什么信号。

问题是我们不应扫描每个不确定的信号,而应该着眼于其他生命体可能使用的信号,例如生命体之间交流的信号或是其试图同其他外星生命(比如我们)取得联系的信号。德雷克就是依照后一种思路,他认为由于氢原子和羟基是水的组成部分,而水又是高等外星生命所必需的,因此要特别关注对应氢原子和羟基的谱线。这其中存在逻辑错误。虽然水对于人类来说是必需的,但未必对外星生命也如此。由于德雷克着眼于某个特殊的波段,所以奥兹玛计划的重心被放在观察电磁频谱的“水坑”波段。不太走运的是,这个思路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从那时起就断断续续地推进,由于实验目的太过科幻,很多主流科学家不屑参与其中,该计划也一直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该计划从美国政府,特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筹集到稳定的经费。但是从1995年起,政府不再出资,计划的一切进展都要依赖于私人捐赠。还是在遥远的1977年,志愿观察员杰里·埃曼用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大耳朵”射电望远镜检测到了一些奇怪的信号,这也是该计划的唯一成果。

快速熟悉射电望远镜的使用,需要解释一大堆看起来毫无头绪的打印输出,对早年间的仪器来说更是这样。“大耳朵”会在纸上打出一长串数字和字母,以表示收到信号的强弱。信号最弱时用空格表示,接下来用数字表示逐渐增强的信号,再然后用字母。A表示强度为10—11,B是11—12,依此类推。U是当时检测到的最大强度,为30—31。通常来说,检测到的背景信号强度在空格和3之间。但是在1977年8月15日,埃曼看到一串数字在背景中异常显眼,即便对于没怎么受过训练的人来说也是这样。于是,他用红笔在信号旁边标注“WOW!”,用来凸显这段信号的与众不同。

这串信号显示为6EQUJ5,无线电波猛然上升,在峰值处达到最强。另外,这段信号的长度是72秒;由于大耳朵望远镜是固定在地面上随着地球自转扫过天空,所以依据地球自转的速率和大耳朵的观测窗口(望远镜是固定的),大耳朵对任何一个点的观测时间都是72秒。虽然不能准确地定位到某个星体,但是我们知道信号来自射手座。所有工作人员都期盼能再次检测到这个信号,但它却再也没有出现。

在这次探测之后,提出了一系列假说来解释这个信号。其中比较主流的两个理论是,信号源于地球,或者信号源于太空中某个只发生了一次的自然现象。但这个信号在搜寻地外文化计划的历史上举足轻重。“WOW!”信号在某个特殊的频率波段内和氢的谱线很相近,后续工作进一步检测了许多不同的频率波段,但都一无所获。信号搜集工作还在继续。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外星生命的认知非常有限。我们认定高等生命会出现在地球附近的类地行星上,科幻作品也是这个思路。由于对“频率波段”(channels)和“运河”(canals)两个词翻译时的混淆,以及一些自欺欺人的解释,在几十年中,火星被认为存在过高等生命,但这些生物后来因环境恶化灭绝了。同时,和地球大小类似的金星也一度被认为在其厚厚的云雾下面是热带雨林。

事实上,火星人和金星人都不会探访地球。火星一度有流动的水,但并没有发现生命的迹象,或者生命存在过的迹象,甚至连微生物都没有。金星不是一个潮湿温热的天堂,而更像地狱,表面温度在460—600摄氏度。金星比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还要热,在金星表面,金属都会变成液体。

另外,虽然金星确实拥有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大气层,但是金星的大气层和地球的大气层完全不同。金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极高,因此金星的大气压要远高于地球的大气压。金星上90倍于地球的大气压可以迅速摧毁任何发射到金星上的仪器。另外,大量的二氧化碳会产生类似温室效应的效果,因此金星表面非常热。金星上还有硫酸雨,所以金星不太可能成为生物的栖息地。

令人惊讶的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其实是木星的卫星。木星的位置让人们一度认为木星卫星的表面异常寒冷,不会有生命。虽然木星远离太阳,但其卫星上的海水很有可能受潮汐能影响保持为液态,而非固态。最可能支持生命的是木卫二,它的表面是光滑的冰层,冰层下面很可能是液态水;木卫三和木卫四的岩石表面下也可能有液态水。

然而,地球依然可能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科幻作品是我们和想象中的外星生命交流的主要方式,不论它们是要和我们和平共处,还是要把我们置于死地。有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科幻作家喜欢把人类置于绝境。

[1] B级片指拍摄时间短、预算低的影片。——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