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寻骨问龙

当我们脚下的这颗水球在约2.51亿年前进入中生代之后不久,恐龙类便从鬼鬼祟祟的小身影快速成长为称霸世界的优势物种。其后经历了三叠纪晚期的萌芽、侏罗纪的繁荣,终于在白垩纪达到了昌盛的顶端。从约1.46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开始,地球历史便经历了又一次极强烈的地质变化,泛大陆(联合古陆)进一步分离及破碎化,各地发生了强烈的海底扩张和频繁的火山活动,大洋缺氧,海平面升高与温室气候形成。

所有这些事件都使得当时的生物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积极面对,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气候,这些外部条件对生物的演化有着明显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白垩纪成为古生物学家研究动物演化的绝佳窗口。这个时期的世界各地出现了一些极具特色的生物群,比如活跃在亚洲东北部的热河生物群。在此时期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含鸟类)、翼龙和古哺乳类,乃至昆虫和被子植物等。到了白垩纪晚期,美国地狱溪组地层则发现了一系列著名的恐龙——霸王龙、三角龙、甲龙、鸭嘴龙等,在恐龙时代之巅立下了一面大旗。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场发生在6550万年前的无比巧合的小行星撞击事件,竟然让一个如此繁茂的龙时代戛然而止。

嘲风等人从时空裂隙来到白垩纪,此时地球的温度要比现在温暖得多,就算在两极,也长年稳定在15摄氏度左右。在嘲风的时空探险的第一站,突厥部落的活动区域大约是在今日新疆乌尔禾一带,属于准噶尔盆地。而他们所要面对的,则是白垩纪中晚期生活在这里的各种奇异“怪物”。由于故事发生的“人文”年代背景是中国古代,因此不能按现代古生物体系的命名系统来命名小说中出现的生物,换言之,小说中恐龙们的名字都是我仿照古人的思维一一编造的,以下将为读者们逐一揭晓它们真正的学名和特性。

翘嘴怪鸟便是准噶尔翼龙类(Dsungaripteridae),包括了准噶尔翼龙(Dsungaripterus)、湖翼龙(Noripterus)和枪颌翼龙(Lonchognathosaurus)等。这里要强调的是,翼龙(或称之为飞龙)不是恐龙,只是恐龙的远亲。准噶尔翼龙是“翘嘴怪鸟”中最有代表性的,它的翅膀展开后可达3米,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头骨顶部至嘴喙中央有一个低矮的骨质脊冠,以及修长并上翘的颌部,适合从滩涂中挑出贝类或甲壳类。颌部的前端没有牙齿,后端有类似臼齿的结构,非常适合压碎贝壳。

出现在古湖边缘的巨龙群属于蜥脚类中的巨龙类(Titanosauria),又称泰坦巨龙类,这个门类囊括了一些地球上最重或者说最庞大的陆地动物,它们将近有30米长,近百吨重。巨龙类在白垩纪的中国广泛分布,新疆也有相应的化石记录,但目前尚未完全描述。

凶神恶煞的帆龙属于棘龙类(Spinosauridae),尚未在新疆发现活动记录,但在中国广西扶绥县、中国河南南阳一带有过记录,结合我在新疆发现的大型肉食龙足迹,这种非常有趣的恐龙可能会在当地活动。棘龙类最明显的特征当然数其背部的帆状物,那其实是由其脊椎上的神经棘构成的,这些帆状物的功能迄今仍然众说纷纭,主流的观点认为这是用来调节体温或同类之间的识别标示。与其他大型掠食性恐龙相比,棘龙类的头骨显得扁且窄,加上满嘴圆锥状牙齿,使得它的脑袋看起来很像鳄鱼。相关的化石证据,比如胃容物,也表明它们确实以鱼类以及一些中小型的恐龙甚至翼龙为食。

小型的恐龙角色,狂龙爪龙分别属于恐爪龙类(Deinonychosauria)中的伤齿龙类(Troodontidae)和驰龙类(Dromaeosauridae)。恐爪龙类是兽脚类恐龙中最著名的演化支之一,它们从侏罗纪中期一直坚挺到白垩纪末期。恐爪龙类全身覆盖羽毛,最著名的特征是后脚第二脚趾有大型、大幅弯曲的镰刀状趾爪,江湖俗称“杀手爪”。当它们行走或奔跑的时候,这个第二趾爪往上后缩、不接触地面。多年来,古生物学家为这个杀手爪的功能想破了头。有理论认为第二趾爪是用来刺伤猎物的武器,或可协助攀爬,钩住大型猎物的身体。也有学者认为,这第二趾爪主要是用来固定住猎物,当它们猎食小型猎物时,会使用脚掌、趾爪将猎物钉在脚下,用体重施压于猎物,再慢慢享用猎物。从目前的化石证据来看,这类恐龙的食性很复杂,很可能是十足的机会主义者,逮到什么吃什么。

①巨龙类 ②驰龙类 ③乌尔禾龙 ④准噶尔翼龙

白垩纪早期,新疆乌尔禾古湖的恐龙动物群生活场景。

湖对岸是全身覆盖羽毛的驰龙类、如小山般的巨龙类。

近处是有着平坦骨板的乌尔禾龙、一只正在吃螃蟹的准噶尔翼龙。

伤齿龙类的体型娇小,脑容量比它的近亲驰龙类的大,其视觉和听觉可能更佳。驰龙类是个高度多样化的演化支,包含大批著名的白垩纪掠食动物,例如地面活动的恐爪龙、伶盗龙、犹他盗龙,以及树栖的、可滑翔飞行的小盗龙。有学者认为,驰龙类的第二趾爪较大、大腿较短,伤齿龙类则与此相反,这暗示着这两类恐龙可能有着不同的生态区位。目前古生物学家认为伤齿龙类、驰龙类与鸟类有极为相似的结构,并证实了这些动物都是近亲,共同形成近鸟类演化支。是的,今天天上所有的鸟类,都是这支恐龙的亲后裔。

猛龙的原型是大型驰龙类,推测体长能达到6.5到7米。目前中国还没有报道过体型这么大的驰龙类,但一些尚未描述的大型的驰龙类牙齿或大型的足迹暗示了这个可能性。以美洲的犹他盗龙(Utahraptor)为例,它体型和灰熊差不多,其中一个趾爪长达22厘米,生前还会长有角质层,全长可超24厘米。

瓦当龙属于剑龙类中的乌尔禾龙(Wuerhosaurus),这种本应该完全消失在侏罗纪的恐龙奇迹般地在白垩纪留下了一些孑遗分子。乌尔禾龙的背板看起来与一般的剑龙不同,上面并不尖锐,而是看起来很平坦、圆滑的。有学者认为这并不是它生前的状态,而是遭到了外力的挤压才变成这样的。乌尔禾龙大腹便便,尾巴末端有4根长刺,可以防身。

历史上,吐蕃人的活动区域在青藏一带。在白垩纪,随着泛大陆的解体,其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漂移,在白垩纪结束之后的新生代初期才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该造山事件使得青藏高原逐渐形成。也就是说,在白垩纪时期的中国西南区域,还未见青藏高原形成的迹象。此时活动在此地的恐龙动物群的面貌与甘肃、山东等地的动物群相似。

根据四川古蔺发现的大型恐爪龙类足迹,其足长约30厘米,根据脚部与身长的比例推测,留下足迹的恐龙体长约为4米,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体型最大的恐爪龙类,这就是文中钩爪龙的原型。而吐蕃军团中另一种小型的恐爪龙类:掠龙,则同样是根据我在西南地区发现的一些较小的恐爪龙类足迹推断出来的。这些恐爪龙类的恐龙足迹非常有趣,不同于肉食性恐龙常见的三趾型足迹,由于要保护高高抬起的第二趾爪,这类恐龙的足迹都是两趾型的。而且,一些足迹记录表明这类恐龙可能有着群体活动的行为,证据是这些恐龙的行迹彼此平行,很可能是集群前进而同时留下的。这个有趣的发现直接证明了好莱坞科幻片《侏罗纪公园》中伶盗龙群体作战的正确性呢!

香囊城唐人的活动区域以甘肃兰州民和盆地和其北部的酒泉地区为主。这些盆地的恐龙动物群记录包括了恐龙化石和大量的足迹化石。在其中的刘家峡恐龙足迹点,曾经发现过一对硕大无比的蜥脚类恐龙的前后足迹,其中后足迹长1.18米,宽0.9米,一位成年人坐在其中都绰绰有余。

①北山龙 ②雄关龙 ③肃州龙 ④北山龙

白垩纪早期,甘肃北部恐龙动物群生活场景。

近处7只棕黄色的北山龙组成一个小家族,一只毛色发白的肃州龙也加入其中。

面对气势汹汹的雄关龙,它们显得十分慌张。

硕牙龙的原型是兰州龙(Lanzhousaurus),兰州龙包括完整的下颌骨、牙齿、颈椎、脊椎、胸骨、趾骨和肋骨等。这种恐龙的奇特之处在于其巨大的牙齿,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牙齿化石实在是太大了!此前,白垩纪早期的鸟脚类恐龙,如著名的禽龙,它们的牙齿仅有3至4厘米长,可是这次发现的一颗上颌牙齿化石竟然长达14厘米、宽4厘米,拿在手上就像一个香蕉一样,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植食性恐龙牙齿中最大的。

黄河龙大夏龙分别是黄河巨龙(Huanghetitan)和大夏巨龙(Daxiatitan)。黄河巨龙长约20米,是目前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黄河巨龙有着宽大的臀部和肩带。其臀部骨骼的中间部分——荐椎高不足半米,却宽达1.1米,而1.2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竟可达0.8米。黄河巨龙发现后不久,古生物学家又在兰州民和盆地找到一个更大的家伙——大夏巨龙,属名赠予化石所处的大夏河流域。该化石非常惊人,颈椎极大,有些类似马门溪龙。马门溪龙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之一,其19枚颈椎构成的脖子占到24米身长的二分之一。大夏巨龙也有一个长脖子,颈椎很可能有19枚,全身则达到近30米的长度,这使其取代马门溪龙成为我国最长的恐龙。

北山龙Beishanlong)发现于俞井子盆地北山一带,体长约7米,几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强壮的似鸟龙。北山龙生活于湖泊周边地区,其前肢有着长达15厘米的大爪,可能是用来防御或挖掘、搂耙地面,寻找食物的。尽管体型不小,北山龙仍然要面对同时代那些强大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所以,利用两条大长腿快速奔跑是它们存活的不二法门。

肃州龙Suzhousaurus)属于兽脚类恐龙中的镰刀龙类(亦称懒龙类),它体长近7米,高约2米,是白垩纪最大型的镰刀龙类之一。从已有的化石推测,体型巨大的肃州龙造型非常奇特,其体态如同一只地懒,甚至如一只褪毛的巨型火鸡。从后肢的长度和结构看,肃州龙很可能并不擅长运动,行动较为缓慢,但前肢的利爪是有力的武器,能够保护它们免受掠食者的骚扰。这些利爪很可能也是它们的进食工具,被用于挖出地下栖息的昆虫,或者一些植物的根茎。有学者甚至认为肃州龙等镰刀龙类可能会在水畔捕捉鱼类,就像现在的熊那样。

北山龙和肃州龙的克星很可能是此地发现的雄关龙Xiongguanlong),其脑袋长度超过45.7厘米,臀高1.5米。雄关龙代表了暴龙类演化的“失落环节”,这是因为其吻部长而狭窄,比较适合撕咬猎物,不同于晚期大型暴龙类大且厚重的吻部,后者的结构非常坚固,能直接咬碎猎物的骨头。

甘肃北部发现了数种鸭嘴龙形类(Hadrosauriformes)恐龙,包括了金塔龙(Jintasaurus)、叙五龙(Xuwulong)和马鬃龙(Equijubus),分别对应着文章中的半月龙阳关龙马鬃龙。这些鸭嘴龙形类恐龙有一套进步的咀嚼系统,这可能与它们经常要应对非常粗糙的食物有关,其口中往往有数百个牙齿,用来切割和研磨,在这个过程中,新齿不断冒出,替换已经磨平的旧齿。此外,鸭嘴龙形类恐龙便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体长在10米以内,没有什么自卫的手段,行走速度也不快,往往是依靠群体活动来自保。

肃州鸟的原型是白垩纪时期活跃在甘肃北部玉门一带的甘肃鸟(Gansus)。甘肃鸟是今鸟类已知的最古老成员之一,其化石非常丰富,诸多特征与现生的鸟类没什么区别,其残存趾间蹼和其他软组织表明它可能是靠足推进的潜水鸟,很像现代的鸭子,但能力稍逊。

作为宠物的鹦鹉龙是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这种恐龙广泛分布在白垩纪早中期的中国及其周边。鹦鹉嘴龙憨态可掬而又不乏伶俐的外表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1.5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鹦鹉嘴龙最突出的特征是它这张“鸟嘴”上大型的角质巨喙,其形态和功能和鹦鹉的喙部极为相似,巨喙能帮助它咬断和切碎植物的叶梗甚至坚果。鹦鹉嘴龙的巨喙可能有着巨大的咬力,参照现代的平胸龟,巴掌大的平胸龟一口能咬断一双一次性竹筷!而体长近1.5米的鹦鹉嘴龙,其咬力就更加惊人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喙嘴如此发达?答案是鹦鹉嘴龙头盖骨背后四周有骨脊,固定着强有力的颚肌,使它的喙嘴能用力地咬噬。由密集发现的化石来推断,鹦鹉嘴龙可能是群居生活,漫游在河湖岸边的丛林中,并且还具有非常强的家族性。一些保存极好的化石表明,鹦鹉嘴龙的背部到尾巴有一排中空的管状毛,这些毛长度接近16厘米,可能是被用作种群内互相标识的工具。

落羽城唐人在第一部中只是崭露头角,他们活动在今日中国华北东北一带,为热河生物群的核心区域。主要出场的恐龙在后续作品中会有更多体现。本书涉及的环足大虾,其原型是环足虾类(Cricoidoscelosidae),这是热河生物群中一类较常见的、中大型的无脊椎动物,与今日的小龙虾有点相似。

羽龙的原型是小盗龙类(Microraptoria),小盗龙类分布于中国的热河生物群和加拿大的艾伯塔省。这类恐龙非常娇小,母鸡大小的身体拖着一条很长的尾巴,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有两对翅膀——它的前肢和后肢都长有羽毛,因此也被称为“四翼恐龙”。根据标本的后肢特征,它栖息在大树之上,而且可以在林间自在滑翔。小盗龙类的牙齿尖锐且细密,可以捕食比它更小的猎物,包括一些古哺乳类、小鸟、小蜥蜴,甚至鱼类。

娇龙指的是寐龙(Mei),其未成年个体的全长约53厘米,在分类上,寐龙属于伤齿龙类。其化石最令人惊讶的是它的姿态,它将后肢蜷缩于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这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非常相似,也是人类首次发现死前处于睡眠状态的恐龙化石。寐龙之所以团着身体睡觉,很可能是为了减少表面积,有利于抵御体温下降。这再次表明伤齿龙类和鸟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前缘关系。

蛙口龙的原型是蛙嘴龙类中的热河翼龙(Jeholopterus),这种翼龙的化石产自内蒙古宁城道虎沟,该区域的地质年代是侏罗纪还是白垩纪此前有过争议,现在多倾向于前者。本文增加这个角色是由于其独特的食虫性。热河翼龙的翼展约90厘米,是目前世界上保存翼膜和毛发最好的标本之一。它毛发从腹部到肩膀、脖子、尾巴,遍布全身。全身长毛很可能是为了调节体温,增强飞行能力,或者在飞翔中捕获猎物时起到消声的作用。热河翼龙的嘴巴宽而短,牙齿较短,很可能是以捕食昆虫为生。

尖嘴兽Akidolestes)的体型非常袖珍,从头到尾只有12厘米长,15至20克重。虽然个子不大,它们却是不折不扣的“怪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尖嘴兽就像是各种动物身体结构的拼合体。它的前半部分与有袋类(如袋鼠)和有胎盘类(大多数现生哺乳动物)相似,后半部分却又无疑是属于单孔类(如鸭嘴兽)的。其骨架有着许多镶嵌进化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同时在现代单孔类和现代真兽类身上找到,但又从没有在一个物种上同时发现过。这种哺乳动物重新进化出了一些原始的后肢特征,真是非常不寻常。

攀兽指的是始祖兽(Eomaia),属于热河生物群的成员,它的化石非常精美,在它14厘米长的身躯上,皮毛、牙齿、四肢甚至部分软组织都清晰可辨。始祖兽处于哺乳动物演化树的根部区域,也就是说,始祖兽正是占现生哺乳动物中99%的真兽类的老祖先之一,比此前所发现的最早真兽类足足早了5000万年,有着很大的科学意义。从化石上可以看出,攀缘始祖兽长着灵活的、善于爬树的脚趾,而在恐龙横行于地面的年代,善于攀爬可能是当时生存的一个有利条件。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可能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到了树木的庇佑。

爬兽Repenomamus),顾名思义是兼有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兽类,属于三尖齿兽类,主要发现于辽宁北票地区。爬兽的头骨上有着硕壮尖利的门齿、发达的颞肌,下颌上有深凹的咬肌窝,这都表明它有极强的咬合力。骨骼特征表明它们有着较长的躯干和短而粗壮的四肢,呈半直立状行走,有点类似于现代生活在澳洲的袋獾。在一只爬兽化石的腹部,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未成年鹦鹉嘴龙的遗骸,数个未成年个体的骨头仍然清晰可辨,这显示这些肉食性哺乳类是以大块吞食的方式猎杀它们。这些标本是中生代哺乳类猎食恐龙的例证,是非常罕见的化石记录。

狸尾兽Castorocauda)与热河翼龙同时代,借用到白垩纪是因为其罕见的水栖性。狸尾兽的身体全长至少42.5厘米,头骨长度超过6厘米,体重估计在500克至800克之间。迄今为止,它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的半水生中生代哺乳动物,也是已知体型最大的侏罗纪哺乳动物。狸尾兽看上去好像是由鸭嘴兽、河狸和海獭拼合起来的小怪兽。它有着与河狸相似的扁而宽的尾巴,与现生河狸的尾巴及其功能也非常相似,所以具有游泳的能力。作为一种原始的柱齿兽类哺乳动物,狸尾兽这种半水生的动物,要比新生代有胎盘类哺乳动物至少提早了1亿年下水,这是趋同演化的重要范例。

以上就是《御龙记》第一部里出现的中生代恐龙等远古爬行动物,在第二部中会有更多的成员轰隆隆地出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