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袁承安躺在摇椅里面,听见门口动静,掀掀眼皮。家丁悄声过来,“咱们的人都回来了,又收了两万石,您老就好吧!”

袁承安在心里算了一算,点点头,苍老的大手在怀里白猫的背上抚了两下。

家丁又道:“估计到这个份上,官仓里的余粮也用光了,不是明天……就是后天,就该咱们收网算账了。”

“今天官粮放到什么时辰?”

家丁思索片刻,“约莫午时刚过,官府的粮店就都挂牌子关门了。”

袁承安“嗯”了一声,又摸了两下怀中的猫,猫儿收爪趴在在身上,眯起眼睛,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

家丁看老爷子没有别的吩咐,替他换了碗茶,悄悄退了。袁承安抱着猫,哼着曲子,在摇椅上一前一后轻轻摆着,初春的阳光洒在院里,别提有多惬意。

今年春天粮食收不上来,粮价就一定要涨,他早就做好了准备,从十天前就通知门下的各家粮店每日只卖三成的粮食,等着粮价上去。

这法子屡试不爽,这么多年都是这样干的。

等再过几天,百姓缺粮,购粮的人多,市面上各家小店的存粮也都卖得差不多了,粮价一天就有一天的价格。

他与其他几个大户早就形成了默契,先逼那些做小本买卖的掏空了本钱,等到这个时候,再把自家的存粮放到市上。

可吐的时候也有学问,吐得太快,粮价就会下来,吐得太慢,就落在别人家的后面。

幸而他们这些老友之间,早就彼此划下了道道,各家步调一致,谁也不做那个坏了规矩的出头鸟。

今天的粮价几两几钱,只看他们今天准备往外吐出多少,高低贵贱,都在他们几人股掌之中。

百姓早就急不可耐,不吃饭就饿死,粮价翻上个一、两番、十番,只要手里还有银子,就必须从他们这儿买。买不起时,还想活命,那就只能去贷、去借,再要么就把自家田地卖了。

荒年卖田,自然卖不上价,本小利微的人家这时候自顾不暇,哪敢再额外花钱?最后便还是袁承安他们,为纾民困,一手卖粮,一手买地。

等到荒年过去,百姓再想把自家土地赎回,那就要出五倍、十倍的价格,出不起的,那就只能来当佃农,种他们家的田地。

今年也是一样。春收开始,袁承安就限制了自家十数个粮店每日卖出的粮食,几个老友也各怀默契,只卖往日的三成粮,准备着一起上抬粮价。

但今年不知为何,偏偏有只出头鸟。

同样是城里数一数二的富商,一个叫马茂德的,他们管他叫老马,今年突然坏了规矩,这时候竟然还照常卖粮。

袁承安颇感不快,几个老兄弟也各自不解,找了个由头聚了一聚,谈起这事儿,马茂德却支吾不言。

那天不欢而散,彼此还结了梁子,那就不能怪大家不念几十年的老交情了。

此后马茂德还是照常按原价卖粮,别家只卖三成,价格轻微上浮,他却每日卖到足数,百姓自然都去他家买。

袁承安也不着急,像这种出头鸟怎么对付,几十年前他就有经验了,当下联络了几个大户,一齐把卖出的粮食减到一成,市场上还在大举卖粮的就只有马茂德一家。

他家仍不涨价,其他家又卖得少了,百姓都在他家排出长队,马茂德只好加倍地卖,每天卖出的粮食,足足有平时的四五倍之多。

都是城里的老人了,谁不知道谁?他家有多大的产业,袁承安等人心知肚明,知道按这个速度卖下去,马茂德马上就要没粮食了,等到没粮可卖的那天,他们其他家再一起抬价吐粮,让他马茂德连口肉汤都喝不上。

为了让这一天尽早到来,也是为了给这出头鸟一个教训,袁承安他们更是派人扮作百姓去马家的粮店大举购粮。

马茂德放出多少粮食,他们就买入多少粮食,赚钱的时候还在后头,这时候谁也不怕自己粮仓里的粮食太多。

马茂德不是愿意卖粮么?那就让他去卖,看他能卖到什么时候?

“老爷子,有点情况……”

袁承安抱着猫打了个盹,被这声音惊醒,手上一重,原本趴在他身上一起打盹的猫吃痛,叫了一声跳到地上。

“怎么了?”

“刚到下午,马家又开始卖粮了。”

“哼,垂死挣扎,继续买,他出多少买多少。”

“是。”

一转眼又是三天过去,马家仍是在不停地往外吐粮。

购粮的百姓已经看也不看别家门店,天不亮就去马家的粮店门口排起长队。

袁承安算了算,只他一家已经购入的粮食,就已经不是马家能掏得出来的了,更何况同时还有许多别家一起收粮,他马茂德如何能有这么大的手笔?

难道是……

是官府!

袁承安恍然大悟,发出两声冷笑。

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还记得早几年的时候,那会儿开封的知府姓李,河南布政使姓赵,和现在这个姓周的不同,这两人对他所为非但喜闻乐见,更是上赶着分一杯羹。

那时候袁承安只能吃小头,大头都要奉献上去,这会儿换了个人,不吃他的,却要把他当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来烧。

袁承安试着找了找人,向上头递上了点好处,可惜无果,他就也不抱幻想,熄了投诚的心思,几个人一合计:官府的粮食也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不是无穷无尽,要是真论起财大气粗,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况且河南一省都受灾了,他们想拿出粮食,就要向临近各省去借,山陕现在都是夏人,山东又在打仗,借也无非就是向湖广借粮,可哪有那么容易?

那是打不尽的官司,扯不尽的皮,谁能管的上谁?都管着自己那一摊事,再大的面子,人家也未必卖你。

没有粮食,那姓周的就要闹笑话。等之后火烧起来,他要是敢为了这事上表求粮,那便相当于自陈是无能之辈,不要他自己的前程了。

退一万步说,就是他当真拼得自家前程不要,奏表上去,那也得看朝廷的意思。朝廷,呵,朝廷?朝廷几曾管过这等事?袁承安在这儿当了二十年的家,不管是夏人当政,还是雍人当政,都不曾见过这样的事。

袁承安判断,新上任的这个布政使就是真有手段、有人脉,当真能借来粮食,也借不到太多,十日之内,就要分胜负了。

他索性连一成的粮食都不卖了,关门闭店,其他家也有样学样,冷眼瞧着马茂德一家往外吐粮。

因为只有他一家在卖,按说他想定价多少就定价多少,但马茂德连一文钱都不涨,每天开开门就是卖粮。如此又卖了五日,开始有人坐不住了,跑到袁承安家诉苦。

“我说老袁啊,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没见着回头钱,我这点银两,光买粮都要买空了……”

袁承安冷眼看他,“怎么,骨头软了,这就打算往外卖了?”

“不是,不是……”谁敢在这时候学马茂德卖粮,那谁就是公敌,和所有人都结下梁子,现在没事,将来也是必死无疑,“哪能呀?但这么下去,我总不能贷银子买粮吧?我是来打声招呼,我真扛不住了,我也不往出卖,但也真不能再买了。提前说一声,老兄弟们见谅。”

袁承安也体谅他的难处,他保证不卖,也算够义气了,点点头让他走了。

但随后,第二、第三、第四个人都来找他,坚持不下去的人越来越多,更有拎不清的,偷偷摸摸开始卖粮。

因为马茂德每日都卖,价格像是钉死了一样,他们也不敢调高粮价,只能陪着平价卖,当初多少钱买入,这会儿还要多少钱卖出,算起来不但没赚,因为别的成本在,最后反而还亏了。

袁承安家大业大,可也禁不住天天这样挥金如土,偏偏官府的粮食好像无穷无尽似的,谁也不知道要等到哪天,才能把他们耗空,甚至也不知道把所有家产都压上去,能不能买尽官仓里的粮食。

眼看着银子越来越少,可官府的粮食哪一天尽?是今天,明天?还是什么时候?

到后来,连袁承安心里都打起鼓来,既担心银子砸光,到最后也没有胜场,也担心买入这么多粮食,一分钱不赚,全都烂在手上。

忽然,官府的人送来请帖,说要请他吃饭。

一打听,城里的几个富户也都收到了同样的邀请。几人商讨再三,还是决心赴宴。

等到宴席开始,没见到那个姓周的布政使大人,席上却坐了个刀疤脸,一举一动,莫名地威势逼人,袁承安几个不禁面面相觑。

“藩台有事,今日由我这都指挥使作陪。我名叫翟广,诸位可听说过么?”

几人听见“翟广”俩字,不由得一齐眼皮一跳。

“我也是咱河南人,乡里乡亲,只不过这些年背井离乡,都在南边闯荡,大家不识得我。我是粗人,没那么多规矩,有什么就说什么,今天找大家来,没别的意思,就是和大家唠唠家常,都别拘束。”

袁承安心想:咱们有什么家常话可说?视线不经意同翟广对上,忽然悚然一惊,竟然不敢再看,不自觉错开眼去。

翟广哈哈一笑,随便拉了一人,问:“老哥听说过我没有?”

那人战战兢兢,勉强笑道:“将军威名,我们一向……一向是听说过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翟广粗重有力的大手一挥,“这阵儿我也听说了些关于我的传言,简直说什么的都有,没法听!可还真有那么几条,说得倒也没错。”

“我翟广当初起兵,就是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还有些专吃小民膏血,吃人不吐骨头的狗大户。老哥,你猜这种人落到我手里,我拿他们怎么办?”

他站起来,随便走到一人边上,斜倚在桌前问他。

被问到那人连头都不敢抬起,眼看着汗珠从头顶上冒出来,“啪”的一下就打在桌上,“我……在下不知……”

“我啊,抓到他们,不急着砍头,要先把他们的皮剥下来,做成个袋子,里面填上稻草,重新弄成人形,挂在城头上,给百姓们看。”

他把手轻轻搭在这人肩膀上,眼睛看着另外一人,“剩下来的肉呢,就捻了灯芯插进去,点上油灯,瘦一点的,着一会儿也就灭了,碰上肚子里油水大的,能烧满足足三天!哈哈!”

“有时候城中百姓饥寒太切,那就不能这么浪费,我就把他们分成数块,剁成臊子,做成馒头,分发给城中饥民,骨头留着拿来炖汤。”

手掌底下,已经打起了哆嗦,翟广加了几分力气,另一只大掌按住了旁边那个,“我这么做,几位老哥是不是觉着太残忍了?虎毒还不食子啊,百姓们怎么能吃人肉呢?不,还真不是!”

“百姓们听说是那些官吏、大户的肉,争相来吃,简直手舞足蹈,欢悦非常!有时候不够分的,要十来个人合吃一个馒头,一边吃,还要一边骂,一边叫好!他们恨啊!恨得眼睛出血!嗯?”

扑通一声,翟广左手下面那人从椅子滑到地上,右手的人打翻了杯子,缩着肩膀不敢出声。

翟广只一只手就把地上那人拎起来重新按到了椅子里面,“老哥,我看你也上年纪了,见多识广。你说,这些人家财万贯,可是城里头天天都饿死人,不奇怪么?”

那人战战兢兢,头恨不能埋进胸口里面。

“抬头看我!”

翟广猛然发了声吼,在这斗室当中,好似龙吟虎啸,惊得所有人齐齐打个哆嗦。被他攥着的人不敢不抬头了,勉力梗起脖子看他。

“奇不奇怪?”翟广声音又放平了下去,低了低头,一张黑黢黢的面孔离他愈发近了。

“奇怪……奇怪!”那人蓦地一声哽咽,“太奇怪!”

“是了,我也奇怪。”翟广松开他,缓缓踱步,到了袁承安的背后。

“今年收成不好,在座的各位买了不少粮食。”袁承安梗着脖子,不敢回头,眼睛紧盯着面前干干净净的碗碟,就听着翟广的声音在自己头顶嗡嗡响起,“这招数我见过,东南几个省,敢这么玩的人……”

他忽然顿住,没说下去。屋中一下静得落针可闻。好半天,袁承安只能听见自己粗重的呼吸在两耳当中阵阵响起,一下比一下多一道哆嗦。

死寂当中,翟广忽然哈哈一笑,“但我现在听朝廷节度,自然不能像之前那样大开杀戒,不然成什么事?”

他笑过了,跟着脸色一变,“不过话得给各位说在前头。杀人有杀人的办法,不杀人有不杀人的办法,你们跟我拔刀见血,那我也就把底兜给你们看看。”

“河南歉收,江南的粮食没歉收,咱们这儿的事,已经捅到皇帝那了。湖广、江浙的粮食都运来了,就连四川的粮,现在也在路上。你们以为能把官仓里的粮食买空,然后再坐地起价?摸摸你们兜里,有几个子,再摸摸脖子上有他娘的几个脑袋!”

“今天找几个老哥来,就是请大家吃一顿饭,随意聊上两句,没有别的意思。说这么多,都是我自己在说,不成样子,各位也都讲讲吧。”

翟广走回椅子间,大马金刀坐了,两手放在桌上,并不使力。可这两只手,打过铁,攥过刀,沾着的是几千几万贪官豪绅的血,满座之人任谁看去一眼,谁就像被扼住了脖子,又好像耗子见了猫,一阵一阵地脊背发寒。

好半天的时间,无人吭声。翟广环顾一圈,发出阵爽朗大笑,“哈哈!这么拘束做什么?今天谁不说话,谁就别想走出这个屋。”

一股隐隐约约的尿骚味不知从桌子下面什么地方传来,很快有人哭道:“将军……是俺不懂事,俺知道,知道咋办了……明天一早俺就放粮,和官府一个……不是,比官府再低三成……”

翟广看着他。

他呆了一呆,面无人色,猛然浑身一颤,“不是!打个对折,比官府打个对折卖!”

“哎,这就对了!”翟广倒了杯酒,示意他也倒。那人想站起来,可是不知为何,好像没站得起来,举起杯子,手抖得好似筛糠,哆哆嗦嗦洒了一桌子酒,勉强举起,给翟广奉酒。

翟广谆谆道:“你说你那么多粮食,不卖出来,放在仓库里面,不全放烂了吗?”不待他说话,抬头饮了一杯。

那人汗泪交加,两手托着杯子,仰头也倒进嘴里。

翟广挥一挥手,那人如蒙大赦,连忙往门口走。刚迈两步,脚底下一软,登时跌在地上,帽子跟着翻下来,他也顾不上捡,从地上踉跄爬起,还没直腰,就又往门口跑。

门口把守的卫兵也不阻拦,给他让出条路,等他过去,身形微动,马上又挡住门口。

有了第一个人打样,剩下的人也忙不迭纷纷松口,向翟广大表忠心,于是喝一杯酒,放一个人,一直到最后,屋里就剩下了翟广和袁承安两个。

袁承安把牙咬了又咬,终于还是不敢强项,起身向翟广敬了杯酒,临要走时,却被翟广叫住。

翟广坐在椅子间,眼睛下面那道长疤向着他轻轻一跳,“我翟广草莽出身,习性难改,看见世上不平之事,就按不住自己,那也没有办法。由着心真杀个把人,皇帝也不会追究。袁老爷,我记住你了,你好自为之,别怪今天我没敲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