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马皇后

老实说,作为一个这个时代的父亲,朱元璋出人意料的开明,不过,想想这也是能够理解的,他若是那种古板不知道变通的人,也走不到如今这一步。朱元璋是自己赤手空拳起家打下来的天下,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女也不要吃老本,能够有自己的事业。

在见识过舒云的能力之后,再加上看到当女性不再被局限于家庭,而是开始真正进入社会表现出来的力量之后,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自然不可能还用狭隘的目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女子参与到劳动中的比例越大,对于整个国家财政,乃至其他方面的贡献也是越来越大的。

别的不说,这年头虽说没有所谓的个人所得税,但是,各种间接的税种却不少。女性有钱之后,她们的消费欲望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以前舍不得花钱,一方面是勤俭持家的缘故,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自己不挣钱,或者是挣钱很少,所以,自然没有足够的底气去花钱,稍微买点东西,说不定就要被冠以“败家娘们”的称号。而她们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朝廷都能从作坊,从商铺那里收到相应的赋税。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自然是鼓励女性走出家庭,真正进入社会做出相应贡献的,既然如此,他自然就不会去限制自个的女儿,不会用女孩子不用那么辛苦,只需要安安稳稳享福什么的借口,限制自家女儿的成长。靠谁都是假的,唯有靠自己才是真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朱元璋十多个女儿里头,几乎每一个真正幸福的,这也是难免的事情,她们嫁得都是勋贵子弟,结果呢,胡惟庸案,蓝玉案,然后又是靖难之役,被卷入其中的勋贵不知道有多少,再加上朱元璋那个嫉恶如仇的性子,勋贵子弟若是犯到他手上,他也是不管人家到底是不是驸马的。

当然,朱元璋目前来说还没想那么多,或者说,有着与那一段时间线上不同的经历,朱元璋的性格自然也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或者说,如今的淮西勋贵,并不像是那段时间线上表现出来得那般强势,这个几乎每天都有新变化的国家,思想也在出现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勋贵,还是文臣,或者说是儒家,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

说白了,不管是什么立场,什么学派,大家都不能餐风饮露活下去,就算是那位被封圣的孔夫子,也是要吃饭的,饿到了一定的程度,甭管弟子拿来的饭和肉是怎么来的,一声不吭自个也就吃了!孔圣人尚且如此,这些门徒真要论起节CAO来,说一代不如一代也不为过。面对孔方兄还能保持节CAO的人,在面对白花花金灿灿的时候,也就嘴上还能道貌岸然,心里头早就真香了!

大家到了这个时候,发现不管是皇帝,还是在整个社会上,大家都更讲究实际,只会讲究什么东西能让自己更赚钱,而不是什么学问能够让他们思想品德更高尚。像是现在,科举考到秀才之后就直接转行做商人的已经有不少了,相比较于皓首穷经,花费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考一个举人乃至进士,结果到头来没有门路,或者说是培训考核不通过的话,没准仕途都不如一个退役的军士,那可就太丢人了!

舒云之所以建议改革科举也是为了培养出一批专业的人才,不光是官方需要这样专业的人才,而民间更需要这样的人,要不是条件不允许,找不到合适的老师,舒云恨不得直接直接开始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了!

朱元璋也开始发现,他其实压根没必要依靠一帮子儒生来治国,如果说他们之前的社会影响力是九的话,现在可就差多了!说白了,儒生之前的社会影响力,一部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学问的解释权,另一部分就是他们所代表的的阶级,掌握了天下近半的土地,还是最好的那一半土地,有着这样的资本,也就是元廷是一帮不怎么讲究,会随意剥夺他们这些耕读世家财产的,才不把他们当回事,其他人,不管是谁当皇帝,都得尊重他们的意见。皇帝可以杀掉一部分读书人,却不可能和所有的读书人相对抗。

而现在呢,国家的经济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下降太多了,粮食什么的,问题也不是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如葛根,山药之类不挑土地的植物在原本无法耕种的荒地上广泛种植,另一方面呢,海贸的盛行,也让大明粮食的来源不再仅限于大明国内,朝廷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从其他藩国进口粮食囤积起来了。另外,朱元璋如今正在对安南那边虎视眈眈。中原如今种的占城稻就产自安南,虽说口感差了些,但是产量是真的比较高。放到安南那边,更是一年三熟。口感这玩意没什么好说的,大米口感再差,那也是粮食,何况,普通百姓根本没到可以在乎口感的地步呢!

正好,安南那边一直不怎么老实,暗地里头各种小动作,还企图跟大明讨价还价,所以,朱元璋一直想要想个办法,让那里变成大明的粮仓。朱元璋甚至考虑过,选个人入赘安南,然后直接让安南改姓算了!当然,要是安南那边实在是不安份,朱元璋并不介意将那里变成自个某个儿子的封国。

所以,在如今的情况下,儒家压根没有足够的底牌跟朱元璋对抗,越往后,他们的话语权也会越发被挤压,而一些真正的实干派才会真的走上前台。

儒家也算是老实多了,刚开国那会儿,还有人喊着要依从旧例,册封曲阜孔家,现在已经没人敢吭声了!其实要说旧例,衍圣公的封号也就是从北宋那会儿才有的,有宋一代对孔家不可谓不厚待了,结果呢,人家转眼就有了新主子。抓住这一点,朱元璋就表示,孔子要是知道自家有这样一个对蛮夷卑躬屈膝的子孙,只怕宁可自己绝嗣,所以,这衍圣两个字,他们孔家配得上吗?

朱元璋对那个所谓的衍圣公一府知道得越多,就越厌恶,所以,太庙里头固然还有孔子,但是却也增加了诸子百家,而衍圣公这一脉却是不可能再加封了。至于原本的衍圣公府,朱元璋直接派人将那里变成了孔庙,或者说是祭祀儒家先贤的庙宇。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

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但是事实上,孔子过世之后,儒家在实质意义上就分裂了,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子孙都觉得自个是正统,而荀子呢,更是直接开创了法家,儒家的派别那时候真的是很多,光是治诗经的就一大堆,还有治春秋的又是一堆,互相之间差点没将狗脑子都打出来,董仲舒那时候算是公羊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罢黜百家的时候,可是差不多顺便将儒家其他不同派别的一块儿给踹下去了!你拿着后来的所谓的什么《五经正义》放到那个时候去,那些学派只怕一个都不肯认!

朱元璋表示,我就是个粗人,当初一个字都不认识,也就是后来才念了几本书,也不知道你们儒家自个内部也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学派,所以,我就将古往今来,所有儒家的先贤都放孔庙里头去了,毕竟,都是孔圣人的门徒,放在一块儿,孔圣人还能不认他们不成?

朱元璋这么一表态,其他人还有什么好说的,总不能说那些不能算儒家先贤吧,你是想欺师灭祖吗?

不管在什么地方,人数一多,就不值钱了,横竖原本的衍圣公府几百年扩建下来,地方也大得很,朱元璋又恶心孔家人,将人都赶走了,因此,里头能塞下的先贤人物也很多,甚至一些牵强附会的也塞进去了,这下子,孔庙都显得拥挤起来了。

不知道的人,自然觉得这里挺神圣的,感觉就像是文曲星汇聚一样,实际上呢,知道的那些读书人,都觉得自个跟吃了苍蝇一样。

朱元璋暗中差点没笑破了肚皮,对此还振振有词,对于孔子来说,说不定大家都是一帮不肖子孙,那么多点少点也没什么区别!

朱元璋这般神来之笔,弄得儒家颜面全无,但是还又有苦说不出,也只能认了!事实上,儒家其实是一个非常善于改变的学派,或者说,为了能够让他们的学派有足够的生命力,他们随时都能化身舔狗。所以,已经有一些儒生开始在圣人的微言大义中挑选合适的条目,想要来跟上朱元璋的主张和节奏了!

像是刘基,就是个典型,刘基不能算是纯粹的儒家子弟,儒家的学问不过就是他用来敲开仕途之门的敲门砖而已,在元廷那里,他的抱负是得不到施展的,而到了朱元璋这里,朱元璋对于儒家的学问不感兴趣,反而对于法家,对于他其他的一些杂学很感兴趣,或者说,朱元璋是不管你是什么学派的,只看你的学问有没有用!

像是当初的李善长,论起学问,算个啥呢?人家就是站对了立场,然后呢,虽说做事有些不择手段了点,但是人家成功了,那么,就是功臣!你学问再好,不能做事,那也是白搭。当初宋濂还是朱标的老师呢,结果差点就被赶回去吃他自己了!

刘基如今就琢磨着,是不是弄出一门学问出来,来解释一下如今的这个世道,没错,这个世道让刘基也有点看不懂了!当然,搞学术这种事情,刘基其实并不怎么擅长,后世虽说将他神化了,实际上真正的他,就是个精于杂学的,嗯,学霸而已。作为一个学霸,自然是有着著书立说的野心的,别人能变成圣贤,为什么他不能呢?

朱元璋对此乐见其成,这样就再好不过了,他天生具备那种统治阶级唯我独尊的意识,一切的理论都应该是为他服务的,而不是让他去屈从于某种理论!所以,甭管别人私底下说什么,朱元璋依旧是遵从自个的意志选择相应的道路。

朱樨还在为了自个的建城大业东奔西走的时候,朱标的大婚终于开始了。

大婚仪式非常得复杂,一帮儒生为了显示自个的存在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礼记》,还有前面几个朝代的诸多记载,终于搞出了一整套像模像样的仪式出来,几乎精确到要走几步路,走路的时候应该先迈那只脚!也亏得如今大明手工业非常发达,要不然,光是看他们仪式里头所需要的各种服饰礼器,准备起来就不知道要花费多长时间了!

好在大婚的主角是朱标,朱元璋跟舒云只需要坐在那里等着就可以了,不需要他们过多出面。

作为皇太子,朱标的大婚不仅仅是他的个人私事,而是一件家国大事,这让从小见惯了大世面的朱标也有些紧张。至于那位即将成为太子妃的常家的小姑娘,自然只有更紧张的。

虽说作为常遇春的女儿,常如月其实也是个颇为彪悍的小姑娘,或者说,生在他们这样的人家,女孩子会是什么温柔贤淑性子的真的不那么多见,尤其是如今是开国初年,常遇春原本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出身,常如月的母亲也不是什么大家闺秀。

常遇春是个聪明人,当初虽说不知道自个的女儿会是太子妃,但是他也知道,自个女儿不太可能在什么文官家里找对象,所以,他对女儿也就没多少约束,尤其后来瞧见帝后二人如何教育自个的亲生女儿朱樨之后,常遇春对常如月的教育就跟教自个儿子差不多了。

所以,常如月虽说不能算是什么女中豪杰,但是也算是见识过不少世面的了!她刚开始在知道自个会成为太子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多少真实感,她又不是没见过朱标,在她眼里,朱标就跟自家兄长差不多,性子也比较和气,不像是朱樉一样,性格比较霸道。舒云也没有觉得这位是自个未来的儿媳妇,就提前派出宫里的人去调JIAO,那就是不信任常家的教养了!反正大婚之后,有的是时间磨合,没必要剥夺小姑娘婚前这么一点自由的时间。而常家这边呢,大家之前也都是土鳖,压根不明白在女儿大婚之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干脆只好就是忙着给女儿准备嫁妆。所以,常如月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就没有自个要嫁人,嫁的还是皇太子这个自觉。

一直到快要大婚了,整个京城的气氛都不一样了,她才后知后觉起来,等到真到了这一天之后,感觉到周围可以说是肃穆庄严的气氛,常如月简直要紧张得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好在虽说比较紧张,在礼官的引导下,还有宫人的伺候下,大褶子上头并没有出任何差错,常如月顺利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仪式,最终走进洞房的时候,脑子里头已经是一片空白。

“说起来时间过得真快,标儿都成婚了!”舒云看着朱标这会儿恢复了常态,已经可以从容自在地跟一帮子勋贵大臣周旋了,她不由悄声跟朱元璋说道。

朱元璋也有些感慨,要知道他年轻那会儿,还以为自己要做一辈子和尚,永远娶不上媳妇了呢!那个时候,哪里能够想到,他朱老四居然还有这么一天呢?想到这里,他看向了舒云,神情一下子变得柔和起来。

除了那些乡邻之外,郭子兴是头一个欣赏朱元璋的,也正是因为那份欣赏,他才有了一个贤内助。

老实说,朱元璋其实一直都很好奇,舒云到底是怎么长大的,才能够有如今这样的见识和学问。或者说,许多东西,大概就属于人们所说的天授吧!朱元璋自个在某种程度上,就算得上是个天才,而且还非常勤奋,他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识字,如今不管是作诗,还是写文章,都已经一套一套的了!

而舒云呢,老实说,郭子兴自个也就是那个水平,张氏呢,也就是那个样子,张氏自个的女儿呢,跟舒云比起来,简直就是个草包!不过,朱元璋也能够理解,一个寄人篱下的女孩子,和一个从小被千娇万宠长大的独女,那肯定是不一样的,舒云不得不懂事,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有用起来。

朱元璋自我脑补了一番,顿时觉得舒云与自己简直是绝配,或者说,某种程度上,自己拯救了舒云,这么一想,他心里就舒畅多了!

朱元璋这样想着,然后也轻声说道:“是啊,可惜的是,我当年跟标儿一样大的时候,却没能遇见秀秀你!”朱元璋跟朱标一样大的时候,还在皇觉寺做和尚呢,而那个时候,舒云还没有恢复之前的记忆,她父亲也还没有因为杀了人,去投奔郭子兴呢!

听到朱元璋这般说,舒云有些愕然,朱元璋绝不是什么喜欢说甜言蜜语的人,舒云一时间都没有心理准备,不过,听到他这般说,舒云还是有些感怀的,她也是轻声说道:“可是,终究我们还是相遇了,不是吗?”

帝后二人的温情,下面的人或许没注意到,又或许注意到了,但是也没人会这么没眼色,随便插嘴,便是几个孩子,也只是在嬉笑着跟朱标说话,连同平常性子有些害羞的朱梧也是跟朱标说了好几句祝福的话。朱标笑眯眯地摸了摸朱梧的头发,悄声许诺回头给朱梧带礼物,朱梧抿着嘴笑了起来。

朱樨对于妹妹这个样子,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要不是当着大家的面不能教训妹妹,她就要将妹妹扯到自个边上教她强势一些了!

而那些来自于各个藩国的使臣们,看着大明一帮子皇子皇女们坐在一块儿,都是一副和谐友爱的样子,却一个个都有些心塞。

大明对于皇子们未来的安排并没有对外隐瞒,因此,这些藩国对此都很是忧心忡忡,就算是国家小,各种不给力,但是有句话叫做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在自个的国家称王称霸多好呢,如果真要是被大明吞并了,他们最多也就是被封个有名无实的侯爷吧!说不得还会跟那位明玉珍一样,被流放到什么穷乡僻壤去!

大明的介入,对于那些藩国的权贵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到大明时间也不短了,大明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简直让他们不可置信!如果真正被大明视作是自己的国人,那么,自然也能够得到大明的保护,享受到这样的生活!只是,这些权贵如何会考虑底层百姓的想法呢?所以,他们只恨不得大明那些皇子为了皇位打生打死,也不希望大明的目光放到他们的国家身上。

这次,各个小国派出使臣出来,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要试探大明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和大明对待他们这些藩国的态度。以前的时候,各个藩国对待中原宗主国的态度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比较轻慢的,怎么说呢,大多数中原的宗主国都有一个毛病,比较好面子!就算是私底下有什么冲突矛盾,只要在对方怒火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前及时服软就可以了!

另外就是,就算是将人得罪了,中原还有个存亡绝续的传统,也就是说,就算是你将宗主爸爸得罪狠了,人家一个狠心,带着大军过来,将你灭了,却也不会占领你的国土,而是会从藩国的宗室近亲里头挑出一个看上去比较亲近宗主国的出来,继续做国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小国其实也就养成了不怎么好的习惯,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经常不听话,然后听话一下,宗主国说不定给的好处更多!比起宗主国来说,还是临近的小国更具威胁一些。毕竟大家是邻居,互相之间知根知底,对方看你太有钱,或者是自家吃不上饭了,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没事去撩拨宗主国的虎须,而是先对自个的邻居下手。

但是大明开国之后,画风就变得不一样了,对于下面这些藩国的态度变得强势了很多,以前嘛,就算是不听话叛逆的儿子,那也是儿子,还是挺护短的,另外就是儿子太多了,就算是有刺头,宗主爸爸也懒得多管,随便骂两句,拍拍脑袋也就过去了!

尤其到了宋朝的时候,宋朝因为丢失了燕云十六州的缘故,精锐不得不留在北方那边防范辽人,西夏人,而国内呢,能战之人真的不多,而且宋人生活富庶,其实从上到下,普遍厌战,像是侬智高那样的,都能混得风生水起,要不是运气不好,遇上个当时的名将狄青,还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呢!国内尚且如此,外面的藩国一边羡慕宋朝的富庶,其实对宋朝也没什么畏惧之心。而到了南宋的时候就更别提了,南宋自个都是在苟延残喘,谁还有空理会周边那些小国啊,这些小国不趁着机会反咬一口就算是不错的了!

可是大明不一样,大明对于下面的藩国可就强硬多了,都是爸爸,这就是典型的虎爸狼爸了,儿子不听话,没关系,藩国本来就只是干儿子而已,将干儿子干掉,正好可以将干儿子的家当分给亲儿子!

但是呢,这些藩国就算是想要反抗,又有些不够理直气壮,说白了,当初蒙元的时候,他们跪舔得实在是太快,也太没有节CAO了点,别的宗主爸爸要面子,蒙元是一个不注意,啥都要的!所以,对蒙元,一个个别提有多巴结了!以至于到了现在,大明接受了以往的教训,对他们一下子变得挑剔了起来。

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么强大的蒙元都被打败了,曾经让他们恐惧不已的蒙元王廷夹着尾巴逃到了草原上,而草原如今也在大明的攻击下可以说是瑟瑟发抖,要不是还有一点希望撑着,或者说是北元那边也知道,朱元璋不是李世民,只想要一个光是名头好听的天可汗的称号,还能让草原上的部族继续繁衍生息。

看朱元璋对于那些归附的部族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直接编户齐民,让他们从游牧变成定居,虽说牧民的日子好过多了,但实际上,那些被封了官位甚至是爵位的部族的头人实际上却是失去了绝大部分的权力,只能做个富家翁,要是他们善于经营的话也就算了,不善经营的,说不定用不了几年,就被那些奸猾的商人将手里头的钱忽悠完了!

所以,不管下面的牧民如何厌战,上层的北元贵族却是不愿意放弃如今的权势的,为了保证他们的富贵,他们是不在乎下面牧民的死活的!王保保之所以到现在还能够保持自身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几次打败了明军的。

京城这边距离草原并不是很远,即便是皇太子大婚,前方依旧在保持着低烈度的战事,常有捷报传来,京城的百姓对此习以为常,胜利是常态,胶着都是少数,战败这些年来几乎是绝无仅有。那些消息灵通的商人现在都懒得等消息了,而是就等在前线附近,战事一结束,就赶紧过去将明军的战利品买下来然后稍微在当地处理加工一下,就运回来,转手就能大赚一笔。

这些藩国使节可没这个赚钱的心思,他们听到这些捷报,只会瑟瑟发抖,暗骂国内那些目光短浅,自以为还是百年前的光景呢!如今的大明,军威极盛,市井里头那些闲人都对此津津乐道,比如说大明一座火炮,打出去直接轰塌了半座山什么的,这里头固然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是,空穴未必无风啊!

这些藩国的使节如今在酒席上头就是各怀心思,食不知味了。一些及时对大明称臣,态度还比较亲善还算是好一些,不管怎么说,自家起码没怎么得罪大明,回头顶多跟国主禀报一下,让国主之后更恭顺一些,别让大明找到理由就是了!像是这等天朝上国,也是得讲规矩的吧,要是随随便便,就对原本恭顺的藩国下手,也不怕其他藩国兔死狐悲,一块儿翻脸啊!

但是那些如今还在首鼠两端,甚至国内其实被蒙元残军控制的藩国就比较悲催了,看着上头大明那些已经开始长成的皇子,一个个就有些悲观起来。大明的皇子数量是真的不少,眼看着就差不多要长大成人了!虽说中原的规矩,一般是二十加冠,但实际上如果孩子出息,或者是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十几岁加冠算成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在上层,加冠算一个标志,更直观的标志其实是大婚,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定下了婚姻之事,成婚之前就会先加冠了!

大明这边,别的不说,皇后所出的几个儿子都已经大了,次子也已经定下了婚事,皇三子如今年纪也不能算小了,而其他妃嫔所出的皇子也陆续长大了,说不得,几年之内,这些皇子就会陆续要去建立自己的藩国,谁知道到时候他们会选择什么地方呢?

这些藩国的使节在忧心忡忡,而一帮子皇子,其实也各自都有了自己的目标,这会儿几个年长一点的皇子已经开始凑一块儿商议起来了。

朱樨之前收集了大量藩国的资料,她的意图其他的皇子自然很快也搞明白了,人家就是要提前想好了地方,然后可以做好足够的准备。家里的妹子都能有这个觉悟,他们一帮做兄长的,总不能跟个愣头青一样横冲直撞吧!

所以,很快,其他的几个年纪已经不小的皇子都开始准备了起来,甚至磨着朱元璋,从他那里复刻了一份舆图出来。

朱樉没什么好说的,他自从定下来要娶王明珠之后,他的未来差不多就已经定下来了,那就是经略草原,如果他能力不足的话,可能草原还要跟几个兄弟分享,但是很显然,朱樉这个性子,是不想跟任何人分享的,哪怕是朱棡这个同母的胞弟,更别说其他异母兄弟了。

别说是在皇家了,就算是其他人家,异母兄弟之间一般也是不会有多深厚的感情的,甚至异母兄弟之间更多的是竞争意识。分家产这种事情,自然是嫡长优先,但是如果是要分家族的一些隐形的实力,比如说是人脉之类的话,就得看哪个儿子更出息了!尤其是读书人更是如此,资质这东西并不会因为你是嫡出,就会更天才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家族就得将这些隐形的力量更倾斜在更有资质的人身上。比如说,家里认识一个大儒,但是家里的面子只能让他收一个弟子,在资质差不多的时候,自然是嫡子优先,但是,在资质相差比较大的情况下,自然是谁资质好,谁上!要不然,那就是浪费了难得的资源了!

在皇家自然也是如此,朱樉朱棡他们占了自个亲娘是皇后的光,日后能够得到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只会更多,而其他的妃子了,如果自家父兄还有足够的实力,还能够在开拓藩国的时候帮一把,可是其他那些生母没多大背景的,日子可就没那么好过了,他们未来为了开辟藩国成功率高一点,只能捡软柿子捏,自然,能够开辟的藩国也不会有多大了!

朱樉从舒云那里知道,草原上虽然很难解决农耕问题,但是,那里的地下就是个宝库,有着大量的矿产,往北那边还有金矿,另外还有大片的森林,如果能够真正到达北海,虽说那里苦寒,但是渔业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哪怕朱樉这一代不能开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后代难道也开发不了吗?

所以,朱樉对于草原可以说是势在必得,趁着大家都不明白那里的财富的时候,他就准备赶紧将那边吞下来。

而朱棡呢,对于草原那边兴趣不大,对西域那边倒是很有想法,毕竟,那里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对朱棡来说,他要是占据了那里,哪怕就是在那里设卡收费,都能大赚一笔了,何况,以朱棡的脑子,设卡收费这种事情,实在是太低级了,他如果能够占领西域的话,准备将那里变成一个商品流通的中转站,这么一来的话,这里头可操作的余地就很大了!而西域那边本身就是个宝地,别的不说,那里的香料可都是好东西!虽说许多香料如今中原也开始种植了,但是,口感滋味比起西域那边还是差了一些的,毕竟,气候问题是关键,并不是能够靠着农耕技术可以弥补的。

而舒云呢,对于朱棡经略西域还是很赞同的,相应的,舒云还表示,朱棡如果真的到了西域那边的话,就必须负起相应的责任来,那就是阻止那里的土地继续荒漠化,必须大范围植物造林,提升那里的绿化率。要不然的话,再多的财富,也不够几场沙尘暴折腾的。理由也很简单,如今海贸已经兴起,如果陆上的这条丝绸之路因为沙漠的原因太过危险的话,那么迟早会被放弃,大家宁可从海路上走了,到时候,西域这边的重要性可就要下降很多了。

朱棡呢,却是趁着这个机会跟舒云讨价还价,表示自己其实很穷,这年头,植树造林也是很花钱的,而且见效也很慢,所以一句话,要加钱!舒云呢对于这种能够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还是很上心的,因此,不管许诺了一批无偿援助,还许诺了一批低息专项贷款,还款周期也很长,朱棡还不完,让他的儿孙继续还呗,但是要是他消极怠工,就不要怪自个这个当妈的绝情了!

比起舒云的亲儿子来说,朱棣就没这么多优势了。朱棣虽说因为出生比较早的缘故,在朱元璋那里还是有些出镜率的,他生母是李淑妃,李淑妃是个聪明人,只要舒云这个皇后还在,其他的东西,压根轮不到她们这些妃嫔,后宫里头也就是一些刚刚进宫没多久,才得宠过几天的小妃嫔才看不清楚情势,觉得自个如何如何,实际上,宫里的老人都知道,甭管自己如何受宠,儿女如何出息,都是比不过皇后的。

朱棣从小能干,他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很像是朱元璋,比如说是性格,他性格也比较强势,李淑妃对于这个儿子也比较头疼,但是呢,相对来说,朱棣的性格里头也有比较坚忍的成分,他已经发现,别说是跟太子竞争呢,跟二哥三哥竞争,他都未必能竞争得过,关键是自个亲娘不给力,虽说也有两个儿子,但是自己也就是前些年的时候,还能得到朱元璋的一些注意力,到了现在,一方面兄弟多了,另一方面,朱元璋也忙起来了,他们这些儿子也难得会见到自个老爹了!

既然几乎不可能越过上面的兄长继承老爹的位置,那么就自个出去奋斗吧!朱棣一开始的时候,也瞄准了草原,但是现在这个希望算是破灭了,他现在就恨自个怎么没大几岁,要不然,那个王保保的妹妹说不得就轮到自己了!既然草原不行,朱棣对北方也就没多大兴趣了,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海洋。

没错,就是海洋!比起大陆来说,海洋代表的天地更加广阔!所以,朱棣琢磨着,自个将来应该要从交州那边往南,打下一个沿海的国家,然后呢,就可以出海了,说不定,他还可以在海外找到更多的土地占领下来,到时候给自个上头几个兄长瞧瞧,我朱棣虽说不像是你们,有多少父母的恩荫,但是,我打下的国土就是比你们大,我就是比你们能干,你们无非就是占据了出身的光,我要是也是皇后嫡出,一定比你们还强!

暂时,朱元璋跟舒云都不知道朱棣的想法,要是知道的话,起码舒云是一定支持的,没错,世界这么大,哪儿不能去呢?何必一家子兄弟,在一口锅里打来打去!

顺风飘来几句只言片语,几个耳朵比较灵光的藩国使臣已经面色发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