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老太爷的气魄
把过继过去的子嗣再还回去,这并非什么新鲜事,有些人家,原本绝子,过继一个孩子以后,就怀上了,再把孩子退回去也是有的。
只是七房这个情况也不是这样的啊!
若是族中其他人要这样闹,大老太爷便要教训人了,可一则七弟妹可是临安城下嫁到赵家的贵女,二则这事儿当初还是他促成的,现在永孝这般做事,他一个老头子,哪里还有脸反对?
原本族谱,本就记录每房的子嗣,生于何年,死于何年,这次本也要为七弟写上一笔的。
大老太爷没法子,只好在族谱上为他七弟写道:卒于文庆十一年
又在赵永安那里也写上:卒于文庆十一年
在二房又添上了永孝的名字,在永孝后面写上了宝根宝珠的名字。
至于永孝的妻子…
大老太爷抬头看了看袁氏…他是知道这次永孝带着宝根宝珠的生母王氏逃跑了的,可是那就是个妾啊!
一个祸家的玩意儿,他们老赵家就没一个像永孝那样还纳妾的!
大老太爷也不等袁氏说啥了,狠狠写了三个字:母不详。
一个妾室,哪里能上他们家族谱呢!
大老太爷一口气写完,看了眼袁氏身后的宝山,叹了口气!唉!他七弟,天上掉到他们老赵家的文曲星!却后继无人吶!
大老太太叹道:“也不知道二房逃到哪里去了,我们竟是一点动静也没听到,等他们回来,我必然要好好说道说道二弟妹的。”
原本孩子一出生,要等到三岁养住了才取名字,偏偏这个二弟妹是个精的,一生下孩子就给他取名永孝,寓意他是个孝顺孩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后来还是七弟觉得这个名字太直白,不希望这孩子长大后觉得过继他是为了强求他孝顺,只希望他平平安安,因此改名叫永安。
结果呢,永孝确实人如其名,是孝顺了,孝的还是他们二房,真是不像话!
袁氏却很平静,她对这个养子这些年早就不抱期望了,在他不去给他爹收尸的时候,他跟死了差不多。
袁氏只是接大老太太的话:“他们一家不会这么快回来的,咱们家现在是没了抄家的危险,却不是临安不想来抄家,是他们自顾不暇,大金恐怕马上就要攻打过来了,今天我就是来和大家商量着逃难去越国的。”
这下整个赵家祖宅大厅里的所有人都炸开了锅。
刚刚只是七房的家事,如今逃难就是大家伙儿的事了。
六老太太失声道:“金人果真要打过来了吗?”
她控制不住抖起来,她是从北边逃过来的,还盼着吴国能收复北方,好叫她回老家看看呢,如今倒好,在南边好不容易安下的家也要没了吗?
袁氏是个很要强的人,如今她官人没了,家里连个成年的男郎都没有,难免叫人看轻了去,她有意让宝山立起来,这其中也有考校他的意思,若是这点事也劝不动,怎么把她官人带回来呢?
赵宝山见袁氏看他,便道:“村里昨天今天可有人来收粮?”
住在青石镇的几房都不自己种田了,地倒是买了不少,不过他们一般也不卖粮给旁人。
众人便看向赵家村的村长,村长和老太爷是同一辈,他点点头:“还真有,今天早上有人来收粮,不过咱们都忙着七堂哥的身后事,谁有那个空?再说,咱们的粮食都屯着等着七堂哥家来收,一点也没卖出去。”
赵坤家在云天有粮店,一斤稻米如今市价四文钱,一般送到镇上去卖三文一斤,赵坤家为了帮助族里,每回都派牛车来村里拉走,一斤直接给四文,所以村里大家伙儿都还屯着粮。
赵宝山问:“族中可有人刚从临安城回来?”
有四五个汉子站了出来,不过现在他们也是一脸迷茫,他们当时就是觉得军中活不下去了,族叔又叫人杀了,这鸟气不受也罢,于是结伴回来了,军中这些年一直如此,怎么就要打仗了啊?
赵宝山又问:“不知几位叔叔,哥哥回来的路上,有没有碰到跟着一起从临安城南下的人,拖家带口的那种?”
其中一位从军的族兄马上道:“还真有,都是些有钱的商户,那些老爷们带着一车一车的家当,我还以为他们要南下做生意去!”
这些年去越国做生意的人多了去了。
赵宝山道:“不,如今临安城中粮食空空,主将被杀,军心涣散,北边守城的将领又是个花样子,早有人看出形势不对,想趁机收粮发财,临安城中也不乏有有先见之明的人家,先一步逃出来,再过两日从北边路过云天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那时候局势只会越来越乱,我们不过占了个先机,我知道各位顾虑颇多,这里是咱们的家乡,舍不得走很正常,大家关起门来自家商量,若是想走的,三日后,到我们家汇合,我们有船可以带着大家走,但是大家要记住,不论走不走,粮食都是救命的东西,不论谁来收粮,就是五文甚至十文一斤都不要卖了。”
六老太太一直抹眼泪,她推了推她身边的儿子道:“走走走!我们也要跟着走,大郎,我们也跟着走,金人爱杀人,打到我们这里会把我们都杀了,不不,我们不要留在这里!”
众人听了心里免不了一沉,虽不大信吧,但也打算这两日收拾一下细软,要是到时候没事,自然是皆大欢喜,不过费些时间罢了,要是到时候有事儿,那真的是得争分都秒跑路啊!
要说让他们马上放下这里的一切跟着离开啊,那才真的是强人所难啊,他们的房子,他们的田地,他们的亲人都在这里,再说了,不说青石镇里享福的几房,就是他们赵家村,自从赵坤中了状元以后,就给村里买了族田,还把祖宅腾出来办族学,附近十里八乡,就他们赵家村有族学。
虽说这些年,读书考科举并不太盛行了,就连他们县的县令,都是买的官,但是识字总是好的啊,族学不要钱,只要姓赵,就能来读书,所以赵家村基本每户人家都有一个识字的人,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事儿,原本以为,他们还能这般在这里这样世世代代生活下去,但是现在却说要战乱了,他们南边儿没经历过战乱,只听平时刚强的六老太太哭成那样,心中有些害怕啊!
赵宝山一行人在赵家村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便启程回云天,几房伯爷爷们要回青石镇,跟他们同路。
大老太爷七十几了,一晚上过去,失去亲弟弟的苦痛和战乱要来的消息,让他看起来更老了几岁,不过这位族长挺直了腰杆,郑重地问赵宝山:“若是咱们一大家子跑到南边去,人家能容了咱们?”
唉,原本以为七弟这件事了了,没想到,人家只是自顾不暇还没腾出手来收拾他们,可是大老太爷人老了却不糊涂啊,若是真的战乱,到时候,他们姓赵的不知道怎么死呢,他七弟排兵布阵杀了多少金国的男儿。
他们这些年因为七弟的缘故,享了一辈子福,没道理临了有难了就要怪罪七弟啊,家族就是这样,劲往一处使,才能繁荣昌盛,他老人家虽然腿脚都要不麻溜了,脑子还是转得飞快的。
赵宝山原以为,如大老太爷这样的老人家会是最难劝说的对象,他就怕这些个老人家说什么半截身子入了土,死也要死在这里的话,他也不想强求别人非要跟着去越国,若是不情不愿上了船,路上老人家出了岔子,他们就是好心办坏事儿,惹得一身骚。
如今看永字辈的那些个伯伯叔叔都还没想明白,但是大老太爷已经在思考去越国的可能性,赵宝山方才感觉到这位族长的魄力和智慧:“会收容咱们的,我家小舅在越国做生意,越国现在百废待兴,正是需要人的时候,咱们家里头好些人识字,到时候到了那边,也好谋个差事。”又仔细把小舅舅那些信里关于越国的信息仔细讲给大老太爷听,并分析了蜀国越国的优缺点,让他好好考虑。
但大老太爷并没有犹豫太久,他拍了拍赵宝山的肩膀:“我知道了,这两日我会好好劝劝族里的人,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老家伙们,我们老啦,怎么样都无所谓,但是你们年轻人,未来还可以有很开阔的未来,我们这些老家伙肯定不给你们拖后腿。”
大老太爷昨儿还在想,他七弟这样的人才,偏生断了后,如今见二弟家这个小孙子,人清醒了整个人说话有条理得很,见微知著,能从临安城回来的赵大口中推断出有战事,若是真的,那他们赵家何愁后继无人啊?
…
赵宝山并不知道大老太爷在想什么,回了云天以后,明显感觉到云天来了不少生人,云天粮铺里,稻米涨到了六文钱一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