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 23 章
年幼的刘秀回到屋内规规矩矩地给婶母行礼说道:“婶母安康,可有事需要秀帮忙。”他也看得出来,外面的天幕并没有对婶母造成什么影响。婶母面无惧色,和平素没有任何不一样。
刘秀的婶母正在屋内织布,刘伯姬正坐在她的身侧看到刘秀过来,赶紧起身打了招呼:“三兄,我在和婶母学织布,你也来了。”
刘家婶母也停了手中的活计,温柔的对刘秀说:“三郎来了,婶母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是你坐一会,婶母有话和你说。”
刘秀应了一声,便在婶母旁边席地而坐,待他坐下,婶母又拿起纺锤继续。
织布虽然只是妇人平常生活劳作中的一项,但是却和耕种一样是关系到民生的技艺。从周礼开始,就有王后带领命妇祭祀先蚕的传统,因此就算是贵族女子也不愿意疏于这项技艺。
不过即便刘秀在家时也经常观摩母亲织布,可仍然每次观看妇人织布仍然会觉得震撼。麻布是用从苎麻中抽取的纤维再纺成丝线,再按照一套固定的方法将经纬线排布,用梭子穿梭其间。整个过程从丝线变成布帛,复杂又神奇。
但是刘秀看了一会便觉得麻烦,于是问:“婶母想和秀说什么?”
“三郎,你一直都是个聪慧的孩子,又稳重又懂事。”刘家婶母一面继续织布一面对他说,“你这个孩子或许是注定生来不凡的,只不过现在还需要耐心。婶母不懂什么大道理,不过三郎你看,织布需要抽丝,耕种需要等待秧苗长成。三郎想要做成什么大事,首先也需要长大,在此之前璞玉尚未打磨,其中藏着的珍宝人们也难以看到不是吗?”
刘秀刚才在叔父委婉的让他回屋之时,他听出了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觉得他年龄尚小加上妄议朝中事物。刘秀虽然不至于不满但是还是有些不开心。
听了婶母的开解,他突然笑了:“多谢婶母,秀明白了。”
然而就在刘秀准备退了出去的时候,忽然听到天幕之人又一次叫了他的名字,那声音好像有穿透力一般,即便他在屋里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尽管在心里早有预想可能只是同名同姓之人。但是此时刘秀心里倏然升起了一种宿命般的悸动。
【这场起义其实算不上偶然,早在王莽下令改天下田地为王田,不允许私自买卖时,就引来了无数人的激烈反抗,刘氏宗亲官僚和地方豪强都曾经举兵反抗。而这些起义的导火索则大部分都是因为饥荒。】
【说到这,我们就顺便讲一讲当时的天灾人祸吧。】
随着天幕之人的话,天幕上也随之展现了对应的画面。
天永远是阴沉的,仿佛有下不完的雨,连绵不绝的雨,一下便是整天整夜。这是洪灾。造成的最明显的事情就是河水(黄河)泛滥。特别魏郡元城附近决口处向东,湍急的河水一直向东挺进,一共几个郡,全都是受灾的区域。
【新朝始建国三年,黄河决堤,然而对于这次的水灾,王莽可能是觉得堵塞河道违反了天意。所以不做处理,甚至不堵塞黄河决堤的缺口 。黄河由此第二次重大改道,最终导致了近百年的河患。】
刘秀经过刚才的一件事,再也不出口多言。只是默默的记住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黄河会有泛滥。如果有朝一日,他有能力一定会选择良才及时治理黄河。
天幕陡然一变,与此地相反,另一处地方。
烈日炎炎,阳光炫目。显然是很多天都没有下雨了,田垄上的农人想办法去井旁取水,然而刚打的井却已经干涸了,连自家的饮水都无法供给,更不要谈浇灌秧苗了。天幕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晃十来天过去,却没有丝毫降雨的痕迹。
老人为了节省一口水,晕厥倒地,嗷嗷待哺的小孩子整日吵闹。农人每天愁眉苦脸,春耕刚刚插的秧苗已经变得枯黄,如果再这样下去,今年势必就要减产,甚至是绝收。
一年多日没有降雨,农人不由得去恳求当地司巫做法祈雨,巫祝们自然是答应下来,因为每一次祈雨,他们都可以借此收获大量的金钱。可是旱灾仍然不断,农人眼里的星火逐渐变成了失望。
【然而面对着旱灾和洪涝,王莽又做了什么呢?改元还有大赦天下。据说他的统治只才到三年,就有数万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死。】
刚刚还跪在地上俯身下拜的黎庶,此刻眼神中突然没有了神采,他们默默地立于田垄之上,缄口不言。
好像是想说什么为王莽也为他们自己,做最后的辩白,可是最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明明王莽是是他们传送敬仰的大贤圣人,他们不应该轻易质疑。
明明天幕上的场景还没有降临在他们身上,可是他们却觉得像是亲身经历了一般。因为对于这个时代的黎庶,饥饿对于他们的记忆是永远无可磨灭。
半晌,终于有人说话,可是这些农人已经哭嚎的嘶哑了。
“上天何其不公,为何不能为吾等农人留一条活路?贪官污吏,贪官污吏!我们信任安汉宫只不过是想为自己的生活多一点盼头罢了……”
“安汉公,安汉公……我家每年年末祭祖都把你当成我家先祖一样的祭祀,你为何为何……”
刘秀眺望着田垄那头的人,突然察觉到一种悲哀。这个时代底层的黎庶永远把希望寄托身上,但是如果说有错,他们也没有什么大错。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祖祖辈辈在田埂上辛勤忙碌,然而很多人却仍然终其一生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这样的人不被逼入绝望的境地,是绝对不会揭杆而起的。因为他们渴求的只是能够勉强饱腹的粮食,却连这样也做不到。
【于是各地的人民揭竿而起,所为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比如北方的百姓,因为北征匈奴的军队目无军纪,时常骚扰百姓而使百姓奋起反抗。比如说第一位女性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吕母因为儿子不愿意惩罚交不起税的百姓而被处死,她散尽家财最后拉起一支起义的队伍。其中最大的两支队伍就是绿林和赤眉,一南一北两支起义军。】
【绿林起义顾名思义,发生在绿林山。这场起义甚至让我们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因为它的起因仅仅是受灾的百姓由于饥饿不得已去荒山挖掘凫茈也就是荸荠而果腹,结果引发了争抢,当地,的两个王匡和王凤因为给人调解,在饥民之中很有声望,所以被推举为首领。而由樊崇带领的在山通起义的起义军则称为赤眉军,因为他们会把眉毛涂成红色,用来区分自己人和敌方。】
【当然这些起义的人里自然也有刘氏宗亲,一是因为王莽上位前后大肆屠杀刘氏宗族,二是很多起义军也乐于打着反莽复汉的旗号。这其中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刘秀和他的长兄刘縯了。】
一只注意着天幕之人所说的话语的刘秀不由得惊讶了起来,如果说只是名字相同,还可以算是巧合的话,那么既是刘氏宗亲,又是长兄名叫刘縯,难道这也是巧合吗?
正在密切关注着天幕变化的刘良和刘縯也不由得被震撼住了,原本正在交谈的两人同时闭嘴,刘縯一向开朗豁达的性格,此刻都不由得收敛住。
他们知道今日之事,恐怕长安城里的那位安汉公也一定会听到。那他们就必须小心为上了。
【说起来,这两兄弟还是刘縯开始起兵,因为其实他们俩性格迥异,刘縯就喜欢结交游侠,渴望干出一番大事。而刘秀性格比较谨慎,同时也勤劳于农桑。刘縯有时候就会打趣刘秀,将刘秀形容为刘邦的二兄,只会耕作。】
刘秀唇角微微上翘,这确实是长兄能说出来的话。
【所以两个人起兵的原因也是由于刘縯,他好养侠士,当时天下饥荒,刘縯门下的侠士就有一个人打劫了别人。刘秀比较谨慎,为了摆脱干系,就去了姐夫邓晨家避难。而刘縯就直接谋划起了起义的事情,打起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的旗号。后来,刘秀见到天下局势如此,也和邓晨以及李通起义。】
【为什么要提到上面的绿林呢,因为这两兄弟和绿林起义军起义的地方非常接近,所以两股义军经常一起协同作战。在起义之初,由于这支起义军的装备很差,据说刘秀甚至没有战马,在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骑牛上阵,但是却最终成功的占领棘阳。】
虽然刘縯还是小心翼翼,不敢多说话。但是这会提到了自己的弟弟,他也感觉到与有荣焉。看来刘秀也不是一定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然而变故在这个时候发生,也就是刘秀的第一次大败,小长安战败。追兵将至,刘秀单马遁走,同时成功的救了妹妹刘伯姬,只是……也导致了刘秀再也无法弥补的遗憾。他的姐姐刘元一共带了三个女儿一同逃亡,在途中遇见了弟弟刘秀,刘秀让她们上马一起走。】
【可是刘元害怕拖累了弟弟妹妹,坚持不肯上马,最终母女四人全都死在了那场战乱之中。】
作者有话要说:这段主要是看后汉书和一点点资治通鉴,光武帝本纪和刘玄刘盆子列传 。
另外说一下,有一些女性的名字我找不到,刘秀的婶母和吕母,所以只能用这样的称呼来代替。感谢在2023-03-20 08:46:29~2023-03-21 11:30:0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bb 2瓶;白榆、云华、执痕浅墨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