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 15 章
【还记得咱们刚才说过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吗?】
【对于身处曹氏集团的这些文人们来说,曹氏父子就是他们的大领导,那他们的作品自然是会有意无意地反应大领导的喜好的。】
【不说那些普通文人,就拿曹丕曹植两兄弟来说,也是一样。】
【我们都知道古代大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按理来说,在继承人只剩下曹丕和曹植的情况下,曹丕才是最佳继承人,那为什么前期曹操会更喜欢曹植呢?】
她如此问,答案实在太明显不过,那就是曹植的文采。
如若不然,今日所论之人就不一定是他了。
“吾早知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
曹丕心中不愤,倘若自己的文采能再出众些,那名扬千古的只怕就是自己了。
所幸自己也算是在后世留下了名头。
可若说父亲只因文采而看重子建,未免有失偏颇。
【其中除却曹植身边那些谋士的帮助和他本身不羁的性格,曹植出众的文学才华是曹操偏爱他的很大一个原因。】
【大概有人要问了,那个年代文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难道曹丕没有才华吗?】
曹植闻言面上的笑容更深了些。
兄长有才,比之自己确实差了点。
不过此女所言当以为兄长的才华也不错。
他真是愈发看不懂这幕中女子到底偏向谁了。
【文采自然不是最重要的,要不然最后这曹魏天下也不是曹丕的了。】
此一句便狠狠地戳了曹植心窝子一下。
他向来认为,“辞赋小道”,不足以用来明理扬名。
果不其然,女子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可难道自己的其他才能比不过兄长?
不足信矣。
【诚然,曹丕亦是大才,不仅文采好,而且对文学创作还有独到的理解,为此创作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文学专论,《典论·论文》。】
曹丕面色终于缓和了些,原来自己也是闻名于后世的。
不仅坐上了那个位置还写下了优秀的作品,不过这批评二字具体何意?
他不过一问,众人便纷纷表意。
“想来当是论说之语。”有人道。
先时女子提过一次,说起文人相轻的问题,此番又解释独到的理解,当是此意无疑了。
【借用曹丕文章中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咱们简单地结合《典论·论文》进行理解,就是每个人的文章都会展现出一种精神气质。】
此言一出,曹丕脸色刷一下白了。
女子实乃神人也,他已经猜到女子接下来要说的话了。
【就那曹操的诗句来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①他的诗句当中所展现出来的这种胸怀与气质,这种霸气侧漏的感觉,那是当时少有。】
女子此言,即便是平日里瞧不上曹操为人的众人也不得不服。
曹操此子才能确实非等闲所及。
然文才非人品,此子窃国贼耳,此才不要也罢。
早已投奔曹操的众才子们更是没有不服的,如此文采,又如此惜才,他们自然早该跟从。
【咱们再看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②虽说曹植这气质比曹操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但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曹操见了此诗句,虽不想认女子对自己的看法,却也没办法否认此两句诗深得他心。
尤其是后一句“视死忽如归!”这才是他曹操儿子该有的气度!
如何能叫人不喜?
曹丕一行看到此诗句面色更是不好看。
无需多加思考,他们都能想象到曹操在看到此诗句时的高兴神情。
比之那日在铜雀台上的欢喜只怕有多无少。
反观二公子之作,显然是不及的。
“好一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刘备等人也不觉称赞此诗句。
“曹贼倒是生了个好儿子!”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那方才被诗句所影响而高涨的气氛突然沉寂下来。
谁说不是呢?
还不止一个呢,人家还有一个能当上皇帝的好儿子!
【那再一对比曹丕的诗句就很明显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③】
【这同是名句,你要说谁好谁不好,那真说不好,但这诗中表现出来的风格气质,那就是不同。】
【至少在文学造诣上,曹操是会偏向于脾性跟自己更接近一点的曹植的。用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我一个学古典舞的,你不能让我去教hip-hop吧?】
【但是呢,文学并不能作为判定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个咱们后面再详说。】
曹丕、曹植一行人都快疯了。
此女像是在戏耍他们一般,每每说到关键处便不说了,每每众人才刚一放松,她就惊天一声雷。
其他人看热闹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想法?
他们现在甚至没有心情再去想女子说的诸如“hip-hop”这样的新奇符号了,快告诉他们曹丕是如何打败曹植,曹丕又是如何称帝?曹操何去何从?天下又是如何情况吧!
然而女子连他们的话都听不到,如何能听到他们心中所想,只自顾说自己的。
【也就是这个原因,这些依附于曹氏集团的文人们当时创作了许多同题材的作品,表面上他们因为曹氏集团的庇护获得了创作机会,实际上却无意间地压抑了他们自己的天性。】
【家人们可能会说了,曹操那么爱才,那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何至于就压抑天性了呢?】
看着女子眉眼微弯的样子,曹操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他自认为自己对那些文人已然仁至义尽,即便是曾痛骂自己的陈琳,现如今不也心甘情愿为自己卖命吗?
此女若不愿说他可不说,怎的还开始胡说了?
不过他也在反思,回想众人的创作,确实技艺如前,气性不足。
可谁让他们如此的?
大家的想法都大同小异,邺城众文人们也没觉得自己的天性有什么被压抑的。
虽同题材的作品多,可众人自是各有风格。
且平日里无论作何内容,丞相也未曾干预,此事如何也怪不到丞相头上。
就连曾经写了《为袁绍檄豫州》骂及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也觉女子此言荒谬。
“此女莫不是以吾檄文与今作相较?”陈琳不解,问向一旁同观巨幕的阮瑀道,“再者吾二人如今檄文亦实事求是,难不成非要吾等痛骂丞相方才叫释放天性?”
阮瑀劝说:“随意看看,不必动怒,丞相也非不能明辨是非之人。”
然两人心中也并非觉得女子所言全无道理,但他们都不想承认。
若是认了,岂不是承认自己乃阿谀奉承之人?
【大家应该都知道建安七子有哪些人,七子之称出自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曹丕在文章中将孔融、阮瑀、王粲、陈琳、徐干、应玚、刘桢七人并称为“七子”,说他们“于学无所遗”意思是这七人在学问上没有什么遗漏的了。】
众人又被震住了。
不单单是因为这七人的名单。
魏文帝曹丕。
虽说先时已经说了曹丕之子曹叡为太子,许多人还是心存怀疑,后又听说曹丕得了曹魏天下,信的人又多了些。
可这时连称号都说出来了,那此事更不可能是空穴来风了。
曹操双手握拳撑在案几之上,那堆满了文书的案几咯咯作响。
子桓真的坐上了那个位置,可方才女子介绍自己时并未有此类称号。
那自己呢?
自己最后是何结局?
此女就不能多说点这些吗?
当真可恨!
“咳……”曹丕听闻此事,也激动地险些说不出话来。
反倒是一旁的人连忙恭贺,“恭喜公子,贺喜公子,秦末有陈胜吴广鱼肚藏书,如今巨幕现,此乃天意也,百姓必定随巨幕而从之,恭贺公子!”
曹丕连忙制止众人,示意继续观巨幕。
乐极生悲,没走到那一步谁也不知后事如何,但他表面淡定,心中依旧欣喜。
然有人欢喜就有人忧。
听闻曹丕这称号,曹植心中百般滋味。
曹植自问自己不会输了这个哥哥去,父亲最后怎会选他不选自己?
甚至魏文帝,仅凭这一“文”字,自己就必胜于他,刚才幕中女子不也说了吗?
此乃为何!
一时间,大家都在为这魏文帝而惊奇,倒是没多少人去在意这建安七子到底是哪七人了。
但女子的想法却不为他们的意愿而作暂停。
【建安文学的兴盛期大约从公元208年到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五年,但建安十三年发生了一些大事,比如咱们熟知的赤壁之战,再比如咱们熟知的孔融也是在这一年逝世。】
曹操脸色难看至极,所幸此时屋内只他一人,并未有人看到他这盛怒之前的模样。
赤壁之战乃他的耻辱一战。
若他在赤壁打破了孙刘联军,那此刻恐怕他已经统一天下。
再提孔融之事,叫他更是头疼。
果然,自己的有些事只是暂且不提啊!
这么快就提到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咱们从小就学过,除此之外孔融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文学典故,比如“小时了了”,再比如有名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而这个成语就来自孔融被灭门之前。】
【根据《后汉书》记载,孔融被抓的时候,他的孩子因为年纪小没被牵连,知道自己父亲被捕,还无动于衷地下棋,别人就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回答“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然后曹操知道了就把这两个孩子也杀了。】
【那教会我们谦让第一课的孔融如何会被灭门呢?】
【这个事情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曹操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熙妻甄宓,孔融就写信去讽刺他,曹操北伐乌桓,孔融又嘲讽他,如此几回,孔融就彻底得罪了这位权臣。】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招合徒众”、“谤讪朝廷”④、父母无恩……孔融被数罪并处,最后才落得个株连全家的下场。】
【孔融之死尚有争议。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曹操乃心狠手辣之人。】
作者有话要说: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迈的马虽然伏在马厩之中,但它心中依旧想着驰骋千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的秋风袭来,海中也泛起巨大的浪花。
②“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大丈夫志在四方,就算相隔万里也依旧像邻居一样。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
③“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④《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关于曹植的称呼,我听大家的称四公子,哈哈,那曹丕就是二公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