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割席
那天,郗归在谢瑾书房练字,谢瑾则在回复一份来自建康的家书。
他提笔写道:“大郎,和之之子,人材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
——大郎是王和之之子,又并无过分的地方,你为何如此不喜他呢?
郗归看到这段话,一脸的不可思议:“王定之愚钝不堪,丝毫不类其父,成日里只知道信奉天师道那些愚弄世人的妄语。既无文彩,又不通庶务,更兼性情傲慢。我即便是他的表妹,也不能昧着良心夸他,你竟然能写出这种话?”
谢瑾苦笑着说道:“我有一个侄女,与王定之订有婚约,孰料二人相见之后,她便一意悔婚,坚决不愿出嫁。她不能说动家中长辈,便寄信给我,可我又能如何呢?”
王谢两家婚约,郗归亦有耳闻:“我纵无缘风咏絮之才,也看不上王定之那样的人,更何况你那素有才名的侄女呢?”
谢瑾摇头道:“婚姻是结两姓之好,岂可因个人好恶而坏秦晋之交?”
“因为被逼嫁人的不是你。”郗归瞪了他一眼,“听说你还有一个侄女嫁与温氏,后来温氏与三吴之乱有涉,朝廷本未贬官论罪,谢氏却执意断亲。那女子虽不情愿,却为长辈所逼,不得不和离归家。”
“婚姻之好,乃是为了相互扶持,若徒有牵累,又何必维持?”
郗归冷笑:“如君所言,世家大族之内,竟无夫妻恩义吗?”
谢瑾道:“夫妻事小,家国事大。”
郗岑清谈之时,理甚渊博,赡于论难。
郗归自小受郗岑教导,也有几分辩才。
她当即驳道:“圣人设象立意,以垂教天下。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1夫妇也者,人伦之基,三纲之始。君以家国为借口,为利益而绝夫妇之道,岂非灭绝人伦之举?”
谢瑾答道:“世情如此,非独我作此想。”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培塿无松柏,熏莸不同器,世间之事,本就是如此。”
郗归沉默了下,反唇相讥道:“不想嫁的非让嫁,不想离的非让离。你们不过是只看的到利益,不顾惜家中女儿的心意罢了。”
世人皆说郗岑卓荦不羁,但谢瑾认识郗归后便知道,这两兄妹,是一样地不拘小节、不重名利,也一样地看不起建康城中那些沉酣名利、汲汲营营的世家——陈郡谢氏也在其中。
谢瑾并不因这份看不起而感到愤怒。
毕竟,高平郗氏在江北抗胡,战至只剩一人之时,陈郡谢氏在江左领了官职,然后,不停地生孩子,壮大家族。
而在郗照苦心经营京口、拱卫建康,以至于对仅存的血脉疏于教养之时,陈郡谢氏在多方联姻,与江左各世家建立联系。
近些年来,陈郡谢氏子弟多有令名,一个接一个地因为才气出众而享誉江左,谢瑾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若与高平郗氏相比,谢瑾仍觉自家应退一射之地。
——不为郗照位列三公,也不为郗岑受桓氏看重,只是因为高平郗氏为抗击胡马、稳定江左而付出的一切。
更何况,郗归的一言一语,难道就真的没有道理吗?
将谢蕴嫁与王定之,谢瑾就真的不会惋惜吗?
他只是不像郗归那样,愿意为了一个侄女的心意而放弃家族利益罢了。
而郗岑,却能因为觉得王贻之并非良配,而放弃琅琊王氏那样的姻亲,生起了将妹妹低嫁至陈郡谢氏的念头。
于是谢瑾很快就在这场辩论中偃旗息鼓。
他站起身来,对着郗归拱手下拜:“珠玉在侧,惭我形秽,我不如阿回多矣。”
郗归受了一礼,扯唇笑了笑,没过多久便起身告辞。
谢瑾知道,她仍在为谢蕴与王定之的婚事感到气愤。
他开口解释道:“阿回,我没有办法。谢氏不止一人,我与父亲,都要为家族考虑。”
——如果有朝一日,我能进入中枢,带着陈郡谢氏更进一步,便不必再委屈家人了。
郗归并未再开口反驳,她只是平静地答道:“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有所求,便有所缚,世人皆是如此。壁立千仞,无欲方可至刚。只是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当真脱俗去欲呢?”
谢瑾紧紧地从背后抱住她,他那时只觉得郗归身上弥漫着一种无可言喻的忧伤,却不明白,郗归不仅在感叹谢氏,也在感叹郗岑。
郗岑一心想要北伐,他看不起偏安江左的司马氏皇族,所以远赴荆州,做了大司马桓阳的谋主。
而桓阳,却有不臣之心。
郗归上一世,成长在权谋剧、历史剧如火如荼的时候,纵然年纪轻轻便不幸殒命,却也知道权臣坐大,要么位凌人主,要么败北离世。
而郗岑跟随桓阳走的,便是这么一条高风险高收益的道路。
她内心担忧极了,但却始终不能成功劝说兄长放弃这唯一的执念。
半年之后,桓阳大张旗鼓地筹措他的第三次北伐,而谢瑾则因兄长离世而请辞东归。
他向桓阳辞行后,又与郗氏兄妹告别。
临别之际,郗岑避了出去,好教谢瑾与郗归好好叙一叙离情。
谢瑾拥郗归入怀,依依不舍地说道:“阿回,待我回家料理完丧事,便请长辈准备提亲之事。”
孰料郗归竟说:“不必提亲了,你我二人,就到此为止吧。”
谢瑾大惊失色,他放开郗归,不可思议地看着她的眼睛,错愕地开口问道:“阿回何出此言?”
作者有话要说:1 “有夫妇”句:引自《周易·序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