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八回

宋嘉树写回信给他爹已有些日子。从眉州寄信到汴京,十天左右能送到。这些时日,他一直在心里倒数着。算算日子,他的回信还有一两日就能送到。不知道两位大佬看到他的信会有什么反应。

对他爹爹新认识的两位好友,不仅宋嘉树重视,就连史湘玉也非常在意。

史湘玉是最了解她家官人的性子,能让她家官人心服口服的人,绝不简单。最起码才学不会输给她家官人。

她家官人难得结识新朋友,她这个做娘子自然不能不管。

史湘玉买了眉州特有的笔墨纸砚寄给宋长河,让他送给两位新朋友。隔壁的程瑾初亦是如此。

可惜,曾巩和王安石没有成亲。如果他们有妻子,史湘玉和程瑾初打算买些女儿家的东西寄去。

一两日后,远在汴京的宋长河跟苏洵都收到妻子从家乡寄来的东西。

两人收到东西后,都夸赞自家娘子细心。当天晚上,他们俩便拿着东西和吃食去找两位新朋友。

一见到王安石和曾巩,宋长河迫不及待地向他们炫耀他儿子给他们写的信。

这段时日,王安石和曾巩经常听宋长河炫耀他儿子聪慧,说他儿子刚学会说话就会背诗、识字。两岁时便能写字。他们就听听,从未当真。

当他们看到宋长河儿子的信时,面上都不觉露出震惊的神色。

没想到明仁兄的小儿子还真的会写信啊,而且字写的还不错。

宋嘉树的信并不长,在信里他向王安石和曾巩两人问好,接着感谢他们照顾和包容他不懂事的爹爹和舅舅。当看到这句“老气横秋”的话时,两人都不由地笑了出来。

信中又写道,他爹爹对两位叔叔的才学称赞不已,那他以后能不能向他们请教学问。最后,他在信里祝两位叔叔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在“天天开心”的后面,他还画了一个简笔画的笑脸,十分可爱。

看完信,王安石和曾巩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小侄子”的印象非常好,觉得他是个可爱有趣的孩子。

小苏轼也写了信,内容是向两位叔叔问好。之所以写这么短,是因为他才学会写字,而且字写得不太好。

“怎么样,我儿子优秀吧。”宋长河面上一片骄傲。

苏洵连忙说道:“我儿子也优秀。”

曾巩忍着笑说:“你们二位的公子都出众。”

“现在相信我儿子聪明了吧。”宋长河从不炫耀自己聪明有才华,但是他非常喜欢炫耀他儿子聪颖。

曾巩道:“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他这句话不仅夸了宋长河跟苏洵的儿子,还夸了他们。

宋长河跟苏洵两人被夸的满脸笑容。

“子固兄、介甫兄,你们也赶紧成婚。”宋长河笑着说,“成婚后赶快生个儿子玩。”

曾巩听了,嘴角微微抽动了下:“生儿子玩?”儿子是拿来玩的吗?

王安石则惊愕地望着宋长河:“你把你儿子当玩、物?”

宋长河瞪了一眼王安石,纠正他的话道:“我的意思是有了儿子,你可以教他读书认字,还可以逗弄他玩。”

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通过这些时日的相处,曾巩多少有些了解宋长河,他的性子有些跳脱,有时候说话有些惊人。

苏洵赞成宋长河的话,“你们二位也不小了,为何不成亲?”他和明仁在他们这个年纪已成婚了。

曾巩的面上露出一抹羞赧的笑容:“我不急着成婚。”他还没有功名,不急着成家。“再等等。”

宋长河看向王安石,问道:“介甫兄呢?”

王安石道:“我已有婚约。”

苏洵问道:“介甫兄,什么时候成婚?”

王安石嘴角微微扬起说:“明年成婚。”

宋长河笑道:“那明年你可要请我们喝喜酒。”

“一定。”

四人聊了一会儿家事后,又聊起了朝中大事。

他们四人在汴京,在天子脚下,每日都能听闻不少朝廷的事情。虽然他们还没有考功名,但是他们身为读书人,应该关心朝中大事。

宋长河他们说起了李元昊进犯大宋边境一事。说起这件事情,四人狠狠地把李元昊臭骂一番。

骂了好一会儿,四人才停下来。他们有心想要为朝廷效力,赶走李元昊这个蛮人,但是他们不懂兵法,也不会带兵。所以,他们决定写文章大骂李元昊这个狗贼。

“明允兄、明仁兄,你们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要不要留在汴京读书?”曾巩说出他的打算,“我想去太学读书。”曾巩觉得以他现在的学问,即使下场考科举,也考不中。他打算等几年再考功名。这几年,他还是好好读书。“你们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太学读书?”

宋长河跟苏洵没有急着回答曾巩这个问题,而是问王安石:“介甫兄也要去太学读书吗?”

王安石微微摇了摇头说:“我没有这个打算。”

“介甫兄打算在哪里读书,书院吗?”

“在家里读书。”王安石又道,“或许回临川。”

“子固兄,我和明允并不打算在汴京久待,也不打算去太学读书。”宋长河跟苏洵两人看不上太学,“过些时日,我们便会离开汴京,去其他地方游历。”

苏洵附和道:“我们这次出来并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游遍大川江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决定先行万里路,然后再读书考功名。”他们还年轻,应该多出门看看。

王安石从小跟着他父亲宦游各地,喜欢游走在民间,体验民间疾苦。他也不喜欢待在家里闭门读书。他明年即将成婚,暂时不适合出远门。不然,可以跟宋长河他们一起游历。

曾巩听说宋长河他们二人不久后要离开,心中很是不舍。不过,他没有开口挽留他们。

“明允兄、明仁兄,你们什么时候离开,我和介甫送你们?”

“下个月走。”

王安石问道:“你们打算去哪里?”

“我们决定去应天府看看。”应天书院很有名,范仲淹曾在这里教过书,宋长河跟苏洵决定去看看,感受下应天府的文气,然后顺便跟应天书院的书生切磋下学问。

“你们要去应天书院读书?”身为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闻名于世的应天书院,“以你们的学问,一定能进入应天书院读书。”曾巩误以为宋长河他们要去应天书院读书。

宋长河跟苏洵两人连忙摆手,“我们也不打算去应天书院读书,就是去看看。”他们真的要读书,没必要跑到千里之外求学,直接回眉州便可。眉州的书院,并不比大名鼎鼎的应天书院或者岳麓书院差。“你们可去过应天府?”

曾巩和王安石同时摇了摇头:“不曾去过。”

“要不要一起去看看?”苏洵朝曾巩和王安石发出邀请。

“我就不去了,日后有机会再与你们一起去。”曾巩的家里并不富裕,出门远行要花费不少钱,他没有这么多钱。再者,他还有弟弟妹妹照顾。

“我也不去了。”王安石对去应天府游玩没什么兴趣。

宋长河跟苏洵也不勉强他们,转移话题说起别的事情。

“对了,子固兄,我和明仁写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帮忙转交给你的先生欧阳公。”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欧阳修此时不在汴京,苏洵他们只好请曾巩把他们写的文章转交给欧阳修。“请欧阳公点评。”

“没问题,我会寄给先生。”曾巩乐意把有才学的人介绍给他的先生。他之前就把王安石介绍给欧阳修,让王安石也成为了欧阳修的学生。

“子固兄,麻烦了。”

“明仁兄,客气了。”虽然和宋长河他们认识的时间很短,但是曾巩很欣赏他们二人,“你们的文章,我想先生一定会喜欢。”先生最喜欢有才气的年轻学子。

“承子固兄吉言了。”

四人又聊起欧阳修。他们都非常敬佩欧阳公的学问和人品。又聊到半夜,宋长河跟苏洵这才离开。临走前,四人约好明日一起前往大相国寺的集市,看看能不能再次捡到“宝贝”。

次日一早,四人用完早饭,便前去大相国寺的集市。

在大相国寺的集市,四人都买想到自己喜欢或者想要的东西。又过了几日,苏洵和宋长河向曾巩和王安石道别,离开了汴京,前往应天府。

离开汴京前,苏洵跟宋长河又寄了信和一些东西回去。曾巩和王安石也写了信给宋嘉树和小苏轼,也给这两个小侄子买了点东西。

远在眉州的宋嘉树眼巴巴地等着他爹的回信。准确来说,是在等曾巩和王安石的回信。他觉得这两位大佬应该会写信给他。

“娘,还没有爹爹他们的信吗?”这几日,宋嘉树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此事。每天都要问好几遍。

史湘玉轻轻捏了捏儿子的小脸,“就这么想你爹爹啊。”

“我不是想爹爹,我是在等两位叔叔的回信。”

“你爹爹新认识的朋友吗?”史湘玉疑惑地问道,“你为什么要等两位叔叔的回信?”

宋嘉树理所当然地说道:“我给他们写信了啊,他们应该会写回信给我,这叫礼尚往来。”

史湘玉被儿子这句话逗笑了:“哎哟,你还知道礼尚往来啊。”

宋嘉树一脸傲娇地说道:“我这么聪明,知道礼尚往来不是很正常么。”

史湘玉被儿子这副得意劲儿可爱到了,忍不住亲了亲儿子的小脸。

“是是是,我们二宝最聪明了。”

“娘,什么时候才能收到爹爹的信啊?”

“要在等几天,等信到了,娘立马拿给你看。”

“好吧,那我再等几日。”

须臾,宋嘉橘从史家下学回来。

今日,史湘玉没有带两个孩子去隔壁吃饭,因为苏家来客了,是程瑾初的娘家人。他们不好过去打扰。

“娘,舅妈说汝南王府的一个嬷嬷要回眉州养老,她准备请这位嬷嬷教导我们规矩和礼仪。”

史湘玉听到这话,立马放下手中的碗筷,神色有些激动地问道:“当真?”

宋嘉橘重重地点了点头:“当真,舅妈说这个嬷嬷的老家就是眉州的,她无儿无女,她的侄子侄女要接她回来养老。”

“王府出来的嬷嬷,礼仪规矩不会差。”像从汴京王府出来的嬷嬷,可是香饽饽,谁都想请回家教导子女。如果真的能请这位嬷嬷教导小橘她们,这是小橘她们天大的福分。

宋嘉树没有在意这位即将回眉州养老的嬷嬷,而是在想汝南王是谁。他对宋朝的历史不了解,但是他知道宋仁宗没有儿子,为此宋仁宗不得不从某位王爷那里过继一个儿子,当做继承人培养。

哦对了,官家并没有驾崩,不能用“宋仁宗”这个庙号称呼他。

不知道过继的是不是汝南王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