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书院学堂乙一班,今日正好是素来严格的秦夫子的课堂,平日里爱打瞌睡说小话的学生一个个都打起精神,手中拿着书,面上一片认真向学之景,就怕被这位据说有鹰眼的夫子抓到马脚,课后被留堂和记过。

这位秦夫子虽说教导的算术课不在科举考试之列,但却被列入了书院季考和岁考的考核范围,这虽然引起了一些一心科举的学子的不满,但这种类型的学生在东沧书院并不成气候。毕竟东沧书院立院之初,就明确不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反而是以经世之学立说,但凡于国有利之学,都会出现在书院课程中,因此才有大儒和官学抨击东沧书院之学乃杂学。

临近下课,一股令人口齿生津的酸鲜奇香隐隐飘来,将沉迷学习的学子们从经史子集中提溜出来,丢进了醰醰之香海中。即便是秦夫子的课堂上,学子们也隐隐躁动,盖因今早有一则小道消息在学子中传播,有人见到许久未见的谢厨出现在了食堂后厨!

一个月!堪称东沧瑰宝的谢主厨整整消失了一个月。一开始,有吃有喝美滋滋的学子们还没感觉到日子同以前有什么不同,但是渐渐的,往日里隔三差五便有新花样的食堂一成不变,也再没有幸运儿能抢到谢厨亲手做的美食,学子们课后奔向食堂的脚步都悠哉了许多,而且没有谢厨坐镇的食堂,大厨们的手艺仿佛都下降了些许,又好似谢厨的离开也带走了美食的魔力!

坐在上首的秦睢环顾课堂,将学生们的小动作和无心向学的神情都看得一清二楚,他用戒尺敲了敲桌案,咳了咳,对那些惊醒回神的学生道:“听说今日谢公子回书院,想必在座诸位,此时的心都不在书本上,而是飞往食堂去了,那么,薛笙留下,其余人今日便下课寻食去罢。”

在座的学子大概都没想到一贯不苟言笑的秦夫子还有如此亲和随意的一面,安静的课堂有那么一瞬间的凝滞,而等学子们反应过来,顿时布满了欢声笑语,师生间的距离都仿佛拉近了一些。学子们起身向夫子行礼,才一个个迈着欢快的步伐向食堂而去。

途中,薛跋同另一位同窗并行,这位同窗平日里虽比不上韩宁和薛笙等人,但课业成绩也在书院乙级前列,只是或许是学业上一直比不上人家薛笙,加之薛笙个性比较独,又不比韩宁一看就是富家子弟,因此同薛笙一直不对付。

此刻这位同窗便语气轻蔑,话里话外透露着一股阴阳怪气,“秦夫子可真偏爱那薛笙,课后总要独独留下他一人来辅导。这薛笙看起来挺清高孤僻一人,没想到私底下倒是挺会讨好夫子的。可惜他再讨好,秦夫子也没法在科举做官上给他助力咯。”

正好走在他们后面的韩宁等人,见他竟如此编排诋毁秦夫子和薛笙,正要开口呵斥,就听薛跋忽然打断了这位言语间肆意揣测的同窗的话,“季兄此言差矣!秦夫子不过是因着薛笙在历算之学上有天赋,才起了惜才之心,课后留下他,大多时候也只是为了让他协助一些课堂庶务罢了。你我皆在前座,看得一清二楚,为何还要如此诋毁夫子和同窗?”

傅囿和韩宁他们面面相觑,颇有些讶异,这位一直以来瞧着可同薛笙也不对付,没想到竟会为他辩解说话,被反驳了的季姓学子噎了噎,也是没料到一直认为是“同一国”的薛跋会为“劲敌”说话,一时竟无法反驳。

等了一会,季姓学子才勉强说了几句,为自己挽回颜面:“是我武断了,不过我对秦夫子并无不敬之意。”薛跋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给他台阶下,心底却是暗暗认为此人人品不值得为友,不过本来薛跋也同他相交,也只是为了看他的课堂笔记罢了。

薛跋:一枚没有感情的心机鬼学霸。

等前面两人走后,在后头不小心围观了塑料友情破裂现场的韩宁四人才出声。傅囿摸着下巴的嫩肉,啧啧称奇,“倒是没想到,薛跋这厮虽然平日里爱学人,爱装,但看起来人品还不错?”

蔡骅道:“薛家的教养还是不错的,虽为豪富之家,但薛老爷子一心想把家中唯一的嫡子培养成才子。”

韩宁突然道:“再不走快点,恐怕得排很久的队了。”

沉迷八卦的傅囿等人才惊觉,八卦啥时候都能八,当前还是享受美食要紧!也不知道终于归来的谢先生给他们做什么好吃的了。

十千阁中,授业讲学的先生们也纷纷入座,即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历算书的秦睢也察觉到今日在座有些同僚,心情似乎格外舒畅,而这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邱直。

平日里不苟言笑的人此刻意外地喜形于色,秦睢不爱与人打交道,因此只是将疑惑埋在心底,未曾多问,等香气扑鼻的汤面上来,更是完全将这种异样抛在脑后。

秦睢看汤面虽香,却没有热气,还有点奇怪,一摸汤碗,却热得发烫,帮忙端来食盒的仆从还小声提醒,“先生吃的时候还请小心些,别看这表面没啥热气,底下烫得很哩。”

秦睢点头,只见汤上漂浮着一层莹润的鸡油,并没有凝结,而是呈现出金浆脂润的流动感,一旦用筷子轻轻一拨,便有腾腾的热气袅袅升起,随之而来的一阵冲击鼻尖的异香。这是谢时选用乐县本地的肥嫩油鸡,开膛破肚洗净后,投入大锅中经过一整个上午的熬制,直到鸡肉都糜烂而成的汤底,又撇去杂质,过滤而成如今的金黄色土鸡汤。

再取书院学田里自产的个大瓢厚的金瓜,切块榨取成金瓜汁加入其中,既养胃又增色。秦睢满脸惊奇,用汤勺舀了舀金黄色的汤底,只见切成薄片的雪白鱼片随着金黄的水波轻轻荡漾,底下埋着烫好的豆芽、竹荪和火腿。

因为从长乐盐场带回来了很多海产,谢时还放入了一些干虾和干贝,经过水发的干货不仅增大了一倍,还如同鲜物一般,口嚼时富有弹性,鲜活如初。面汤最底下便是主食的酸浆米线,是取当年新收获的稻米发酵后磨制而成,此刻盘旋在金黄的汤底里犹如白练。

秦睢吃的时候,直接将米线和辅菜都搅拌在一起,甫一入口,口腔最先感受到的是刺激味蕾的酸,一下子便打开了胃口,酸意过后便是火辣!秋天的时节里,一股直冒热汗的辣意从口中直接冲到了脑袋,秦睢一下子便感觉到了热。

他不知道的是,为了替代辣椒的正宗辣意,谢时三管齐下,用了茱萸捣滤取汁制成的辣米油,还有芥子油以及川蜀的花椒,试验了各种配比,又过滤了各种杂质,才调制出了这一味辣意,对于不经常吃辣的古代人,这或许有些过于刺激了,但神奇的是,这股辣意又很快缓和,最后在嘴里竟然演变成回甘的甜辣!

酸里带辣,辣后回甘,堪称从未品味过的绝味!初尝汤味后,秦睢开始大快朵颐,尝尝最上方的鱼片,柔嫩滑香,作为辅菜的海鲜鲜腴,火腿甘肥,就连滋味寡淡的豆芽、竹荪沾上了这汤底,都有无穷滋味,更被说身为主食的米线,因为采用了传统的做法,口感很好,入口不仅有大米的清香,还滑爽回甜。

一碗金汤米线下肚,秋天的季节里,书院的师生们的额头上都泛出了一层薄薄的汗珠,秦睢等打饭时要了加辣口味的人更甚,但不得不说,这种感觉很爽!

除了金汤米线,谢时为了照顾不能吃辣的师生,还另外做了牛肉米线、海鲜米线等比较清淡鲜美的口味,同样大受欢迎,但其中最受追捧的竟然还是金汤米线,就连韩宁这种不能吃辣的,也因为其酸辣浓香,而执意点了一份金汤口味,吃的时候被辣得直喝水,还不愿停下,并且越吃越上头!

秋天来临,加之外头时不时传来中原战乱的消息,这些都给身处南地的东沧书院带来了一丝萧瑟和不安,但谢时的回归,仿佛又使得师生们回到了每日期待三餐的原始快乐中去,暂时拂去了那一层不安。

不止食堂上了新菜,就连清醴堂都加入了热气腾腾的麻辣烫和烤肠等小吃。说是麻辣烫,其实口味只是微辣,神似关东煮。不过在上新之前,谢时还是遵守承诺,专门叫了傅囿和韩宁来试菜和画菜单,谁知这两人来的时候,还买二赠二,后头跟了两个来蹭吃蹭喝的小伙伴。谢时也不介意,用美食招待了这群小崽子。

果然,麻辣烫和烤肠不愧是小学、中学和高中门口必有的小吃摊之二,哪怕是看起来高冷酷哥的小韩宁都吃得津津有味,别人都是边吃边聊天,唯有傅囿一边吃一边画,忙活得很。

忙完了食堂的事情,投喂了一群喊着饿瘦了的学生崽子,谢时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在试验田里迎接试验苗的收获了。十月底十一月初,正是风吹稻花,稻穗压弯枝头的季节。田埂上,谢时和韩伋并肩而立,凝望着田里的农户忙活着收稻。

试验田不大,除去栽种了番茄等蔬果的几亩,剩下的五亩地全被谢时种上了各种杂交培育而成的稻株。试验培育的稻株很多,但是被谢时赋予重望的只有两种类型的稻株。一种是海南那边找到的野生矮脚种一号稻和乐县本地的几种栽培稻杂交而成的稻株类型,另外则是广东潮阳县那边收集到的野生矮脚二号和本土栽培稻的杂交类型。

这两种矮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杂交,非常有概率培育出高产稳产的早籼矮秆品种,在蓝星,华国首批通过人工杂交育成的高产稳产的矮秆高产品种——广场矮,其培育过程大致就是如此。

谢时仔细观察对比过,这两种类型近二十个试验稻株中,确实有一种杂交稻株,它的株高比寻常稻株矮了将近八寸!且底部的根系发达,在水稻分蘖期表现得非常旺健,更重要的是,它的稻穗比起其他的对照组,显然更加饱满。满眼望去,就属它的枝头最低,一半是本身就是矮杆,一半则是因为稻穗太重了!

谢时已经确定这二十个类型中,大概只有这一种试验稻株的表现能够达到他的预期,其余的试验稻株,有几株虽然也表现出了一些较好的性状,但是都比不上他的心头好株。如今就等着田里的农人们全部收割完之后,各自称重,看看产量。

种着谢时他的心头好株的那部分田里,农人们边弯腰收割,边低声交谈。

“这稻子怎么看着这么沉!”

旁边的农人一听,也附和道:“是吧!我还以为是我感觉错了,这田里的稻子感觉比我家去年的稻子饱满多了。”

另一人是最先来谢时的试验田里干活的劳工,他低声道:“听说这是谢大官人他自己的种子,说是在搞什么试验呢!”

“这么好的稻种,也不知道谢大官人会不会卖出去,要是能买到就好了。”

“兴许只是看着重,稻子没那么多?”

“快干活,官人们看着呢,是不是上等稻种,等亩产出来不就知道了?”

半天的时间,农人们便收割完了全天稻穗,之后当场开始打谷,直到黄昏来临,夕阳照在稻谷上,收割上来的稻穗才全部脱粒完毕。谢时吩咐他们将不同试验田的稻谷分开称重,而后和韩伋等着底下人来报亩产。

为了等试验成果,谢时和韩伋甚至都只是匆匆吃了几口夕食,谢时甚至因为心中牵挂田里的事,连吃的时候都有些食不知味,毕竟是一季的辛苦试验,成败就在此一举了!

韩伋见他碗里的饭就扒了几口,出言宽慰他,“若是不成,再试便是。”

他并不会因为一次的试验结果就否定谢时的想法和试验,反倒是谢时担心韩伋如此大力支持,最后出来的产量结果却辜负了他的期望。

谢时放下碗筷,正要说话,便听外头有人匆匆而来,帘子一揭开,是韩伋身边的下属,只见他神色激动禀道:“主上,谢大人,有一稻田亩产高达八石!”

亩产八石什么概念?此前韩伋曾说过,除了田地和水热富饶的东南地区,上田亩产可以达到五六石,即在精耕细作的田里,最高亩产可达三百公斤,而本朝全国的亩产平均不过三石左右,甚至个别贫瘠之地只有一两石!而谢时却是用着并不算好学田,种出了亩产八石的水稻!